第一篇:抓住发展机遇 提升发展水平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抓住发展机遇 提升发展水平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育、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对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三产水平,优化三产结构,实现三产规模化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有所作为: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引导,促进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从加强规划入手。要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的空间布局,超前谋划,科学规划,为现代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及远景,以促进第三产业和沪杭城市的对接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促进交通服务、贸易餐饮、文化教育、会展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对接。要围绕我市的“家电制造、会展旅游、商贸服务、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全力谋划好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平台和有效载体,为推进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全面实施产业集群战略。要依托我市的家电制造业特色,规划好专业市场,通过举办各类交易会、艺术节、展览会等大型活动,不断提升专业层次,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度。突出重点行业提升,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培育消费热点,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现代商贸、旅游等领域发展。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推进创意研发等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不断创新发展环境。环境是第一竞争力,更是加快现代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和前提。为此,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为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机制,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激励机制,努力为第三产业提供“全方位、零缺陷”服务,增进第三产业的活力和生机。二是塑造良好商务环境。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是加快现代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要积极构建诚信体系,建立健全诚信评级制度,鼓励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大力引进和扶持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构建诚信高地,努力为投资者营造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的商务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着眼现代三产服务业发展大局,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全市的法制、治安环境,努力为客商提供一个平安、稳定、和谐、愉悦的投资消费环境。
四是突出重点载体建设。要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重点打造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家电制造、文化休闲、现代商贸等产业集聚区,在全市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和谐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
五是突出重点企业培育。根据《浙江省服务业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的精神,在我市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企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重点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和扶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企业强强合作和品牌嫁接,实现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良性互动,形成一批品牌知名高、竞争力强的服务龙头企业。
六是加强政策扶持。继续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服务业人才培育、服务业用地保障、集聚区建设等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化使用结构,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规模,根据需要安排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强要素保障。加大对服务业发展在用地、融资、人才等方面要素的支持力度,在编制各类规划时,应明确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在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要根据需要,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为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项目,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时,予以优先考虑。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
在推进服务业发展中,要着力推动服务转型升级和人才强市战略,重点是“以人为本”、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对此,要注重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流动、评价、激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要多渠道引才聚智,实现人才总量迅速攀升。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不断拓宽引才渠道,除了人才交流会、人才集市等传统方式引进人才外,充分利用网上人才交流会、企业研发中心、社会实践基地、著名院校合作等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和高层次人才的柔性流动,实现了人才的快速集聚。
要多元化培养开发,促进人才素质全面提高。坚持培养和开发并重,实施素质培训工程,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要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发挥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
要多方面创新机制,激发人才工作创新活力。创新人才交流机制,积极推进人才区域交流,强化与上海、杭州等地高校和人才市场合作,经常性开展大型、专场人才交流和培训活动;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激励机制,尧
要多途径优化环境,营造人才创业创新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社会管理,努力在居住、医疗、子女就读、户籍管理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健全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保障人才政策的落实,认真执行好对各类人才的管理、分配、奖励和福利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抓好创先争优等评选活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中,在抓好人才工作的同时,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实行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布局完善、比重提高,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业的要素保障措施,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积极引导服务业领域创新发展。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服务业发展在用地、融资、人才、税费、资金、品牌创新等方面支持力度,下决心、高标准地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推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市深入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来,端州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端州的核心任务,抓住经济发展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端州城区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增长12%;外贸净出口4.7387亿美元,增长6.3%。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过程中,端州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2012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5:42.6:56.9,服务业经济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是编制了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以项目驱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规划,端州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华南智慧城、中巴软件园、广东云服务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出台实施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优惠措施,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全年累计签约、奠基动工、投产剪 1
彩项目45宗,投资总额达263亿元。
三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城区各专业镇转型升级。端州区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24个,推动技改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全区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率达50%。睦岗电子元器件专业镇、城东现代服务业专业镇和黄岗端砚专业镇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全面建设省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五是重点抓好服务工作,实行挂点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切实为企业经营发展排忧解难,化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和配置资源,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信贷融资发展。
以上经验同各位分享,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端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把握时代机遇 推动物业转型升级
把握时代机遇 推动物业转型升级
上海市浦东新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受原上海市房地局授权委托经营和管理直管公房特种资产的区属国有企业集团。浦房集团是一家以老旧住宅小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企业,其下属物业子公司7家,都是由原房管所专制而来,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6家。在管小区202个,管理面积近1385万平方米,其中授权直管公房、售后房,动迁配套商品房占全部管理面积的95%,服务于近24万户家庭,服务区域散布新区20个街镇。
一、工作背景
当下物业企业的生存状况,可以用两百多年前英国狄更斯中的一句来反映“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使得传统行业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垂直服务商把商场引入到了小区,而传统物业企业却站在“金矿上”提供简单的保绿、保洁、保安、保修的“四保”服务,加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企业最大的经营负担,创新转型迫在眉睫。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浦房集团创建了物业服务新品牌社区帮帮邻,整合业主服务需求,在坚持原有的物业“四保”服务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为社区居民提供物业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一个平台”,完善评价体系。浦房集团全面贯彻“给您一个温馨的家”服务理念,把“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去年9月,在新区建交委和市局的支持下,建立了浦房962121应急维修中心,把浦房集团所属7家物业企业,覆盖24万户业主的保修接修、回访、投诉、咨询纳入的统一平台,全年共受理居民保修投诉合计31万件,精简服务成本的同时有效把控服务质量,并从业主体验出发构筑全覆盖的评价体系。
(二)坚持规范服务,实现经营改善。
一是电子收费实现覆盖。2014年开始试点,2015年全面实施了POS机收费,目前当年通过POS机收缴费用达到2亿元,占全市POS机收费总量的60%,重新构筑了租金、物业管理费从记录、登账、查询、收缴新流程,在提高收缴资金安全性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内部管理成本。
二是电子档案扫描到户。去年底完成全部453万份房屋租赁资料的电子扫描挂接到户工作,目前正进行高桥物业进行办理公房手续前置扫描流程改造试点,计划到2017 实现无纸审批,做到集团范围内办理业务、付费、查询无差别无障碍。
三是绩效奖励形成合力。今年在“桃林小区”、“潍坊八村”、“罗山八村”等六个小区开展了小区管理团队绩效奖励试点,目的是逐步把集团所有服务的小区纳入统一的评价和核算平台,激发小区管理团队的经营能力,让小区管理团队同物业企业共享管理成果、共担经营风险。
(三)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靠人盯人、人管人的传统管理模式,导致企业既臃肿又低效,服务的不规范、不透明造成与业主间信任缺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物业服务变得更加简单、规范。2013年至2016年,集团对服务的202个小区中的174个售后老旧小区中的468个自行车棚进行了专项整治;2015年至2016年,集团对管理的54个电梯机房实施保养记录远程控制科技化改造;截止2016年完成了54个售后住宅小区的科技化改造,共安装保洁巡更点4170个,小区巡更点465个,添置人员卡290张、巡更棒290根,门卫安装摄像监控65个。今年对德州七村等3个小区实施了摄像比对道闸停车收费系统试点改造,计划逐步推广,为区域集中调配停车资源奠定基础。
(四)聚焦业主需求,探索延伸服务
“把群众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来考量,能否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直接关系到一切工作的成败,关系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去年末,浦房集团改组“三味”公司,创建了“帮帮邻”物业延伸服务品牌。
2016年3月,为助力社区帮帮邻项目的推广,浦房集团第一个线下服务点“罗山八村”管理处改造完成正式启用,原本陈旧的物业用房按照日式风格进行内部装修,过去分属于不同办公室的人员被安排在一个办公室内,腾出了两间房间用于社区居民活动和社区图书馆。今年完成包括德州四村在内的5个线下服务站的装修改建,把“管理处”的办公场景逐步过渡到开放式体验服务场景的“帮帮邻”线下服务站转变,已经引入的延伸服务有居家按摩、闲置物品交换、快递代收等,帮帮邻公众微信已经运行,“邻里圈”已经上线运行,“线上支付”“特约维修”模块正抓紧开发,力争在满足物业基础服务功能(支付、保修、投诉)基础上的,依托集团大数据集成挖掘出符合社区需要的服务项目。
2016年4月20日,浦房集团与新长宁集团,西部集团联手推出了“慧邻365”服务联盟。平台通过构架重组,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不仅使物业服务成功转型升级,更拓展了原有的生活延伸服务内容,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了后台支付功能。
三、主要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集团调整了固有工作模式和方法,改善了小区环境,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居住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时为盘活存量国有授权房屋资产,浦房集团将房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分离,通过市场化运作使授权资产得以保值增值,维护和保障本区域居民对房屋商品,小区管理的基本需求。也正是凭着浦房集团对业主的温馨服务,下属的7家物业企业的物业费收缴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的水平。
浦房集团的历史、功能定位和现有的产品线决定浦房物业管理只能也必须把最广泛群体的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搞好。这个群体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服务需求,这个领域同样需要高水平的企业提供服务,从业员工同样也应该获得与其付出相适应的薪酬,为此浦房集团在继续不懈进行自我改造,我们深感我们的转型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在更多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去努力改善。在社区共治中发挥浦房集团国有企业的特长,达到资源区域共享,效益最大化,使企业、社区、业主在推进社区综合治理中共同发展。
第四篇: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
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计划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实现人才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已达210家,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要求相比,与省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人社部《关于印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74号),省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A人社发〔2017〕56号),市政府《关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7〕30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A发〔2018〕12号)等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部署要求,现提出以下行动计划,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保障、经营性服务逐步壮大,服务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显著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产业规模进一步增长。到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培育形成10家左右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有特色、有规模、有活力、有效益的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3家以上,积极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以上。
行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到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到300家左右,服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态更加丰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各类业态协调发展,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培训、线上线下招聘、代理服务等全方位全链条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给体系。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到2020年行业从业人员力争突破5000人。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方式不断创新,规模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新旧动能转化、供给侧改革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促进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集聚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动跨界融合,探索新兴业态,开发创新服务产品、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建设覆盖全市辐射A南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
坚持促进交流,开放合作。紧盯“一带一路”、全市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拓展市内、市外,国内、国外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品牌。加大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力度,鼓励市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积极开拓外部业务。
二、重点计划
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3+3”行动计划。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计划、骨干企业培育引进计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诚信主题创建行动、新旧动能转换人力资源服务行动,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业态创新,加快开放合作。
(一)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建设计划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面向A南苏北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生产加工、科技研发、商品流通等行业对高中端人力资源的需求,培育建设有规模、有辐射力、有影响力的临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优质人力资源引进、交流和汇集。根据县域特点,统筹全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布局,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县区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培育建设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地方人力资源产业园。探索园区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长效机制,落实产业园在税收、资金、工商、土地用房等方面的政策,着力构建在省内有较强竞争力、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引擎。
(二)骨干企业培育计划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核心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开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的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品牌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选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和高新技术企业名录。各县区要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重点骨干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依托知名高校、职业院校、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开展行业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训。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开展市内外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库,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人才情况。
(四)“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
落实国家、省“互联网+”发展战略要求,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库,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服务手段、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支持互联网企业跨界兼营人力资源服务业务。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鼓励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平台,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推介等活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开展与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跨界服务模式。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安全保护制度。
(五)诚信主题创建行动
坚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围绕诚信服务树品牌、规范管理促发展,深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主题创建行动,打造一批“全市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发挥先进典型在市场管理和行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开展选树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活动。围绕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良好制度环境,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记录,并将信用记录归集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形成诚实守信、规范发展的共同理念和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诚信服务、优质服务水平。
(六)新旧动能转换人力资源服务行动
围绕服务于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引进我市急需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围绕“商城国际化”建设,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市投资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市设立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根据对等开放原则,积极推动降低市场准入壁垒,鼓励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商城国际化”辐射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为临沂海外商城和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承接国际服务,提供特色化、精细化人力资源服务。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支撑转型调整、促进就业民生的重要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就业、人才、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组织、发改、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及时研究解决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考核评价,确保落实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力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7〕30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A发〔2018〕12号)以及省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A人社发〔2017〕56号)精神,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专项用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补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补贴、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补贴等。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社会资本、行业企业进驻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发展优质服务平台,为入驻机构提供政策咨询、配套管理、创业引领、跟踪扶持以及经营场地租金减免优惠。对获评省级、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的,结合园区建设运行情况、租金减免情况,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对获评省、市级诚信示范机构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的奖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对获评省、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业优秀品牌的机构,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奖补。对参加全省评选新获人力资源服务驰名商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5万元奖补;鼓励服务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引进国家级高端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和对市级重大项目、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且能突破科研关键技术或核心部件制造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和其他急需、特需人才的,经评估确认,按有关规定给予奖补。落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稳步推动政府人才、就业工作临时性、阶段性专项服务事项面向社会购买,逐步延伸至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人才就业服务、人才引进测评、数据分析、课题研究、趋势预测等涉及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各方面业务的服务购买,充分发挥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优势,提升政府综合管理能力。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实施随机抽查,建立报告公示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招聘平台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价体系。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宣传,充分发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站第一平台作用,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手段,不断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和影响力。鼓励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创业大赛、人力资源服务发展论坛等活动。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注意总结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促进就业创业、优化人才开发和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第五篇:南京市政协建议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南京市政协建议 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1-03-29 11:09:1
4本报讯 “1个律师事务所,仅6名律师,去年就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法律服务收入,人均年收入500多万元„„”3月25日,在南京市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小组讨论现场,孙绵琪常委说,“这样的骄人业绩再一次表明,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景十分广阔。”
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合,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制高点。南京市政协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年第一个重点调研课题,组织委员开展调研,通过常委会议积极建言献策。与会委员普遍认为,南京在人文和科教资源、产业集聚、综合交通等方面优势明显,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现象,如在统计方面,一些服务业项目往往列入工业统计,不能真实反映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牵涉行业主管部门众多,容易造成管理服务重叠和行政资源浪费,应该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就当前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障碍,委员们各抒己见。
“今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约650亿,但是在现代
服务业方面的投资仅有3000多万。”王付荣委员对服务业投入表示出忧虑。良好的信用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石,陆景文委员提出:“应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规范诚信服务。”委员们还提出了统筹规划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投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投融资体制、提供税费减免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整合资源,重点扶持打造一批旗舰式规模的高端品牌服务业企业等建议。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市政协主席缪合林表示,要充分发挥南京的资源优势,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