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诉法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3 07:3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刑诉法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刑诉法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思考》。

第一篇:新刑诉法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思考

新刑诉法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思考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其内容主要涉及完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特别程序等,加强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监督是本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特征,贯穿始终,但在赋予检察机关更全面监督权的同时,也给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提出更高的要求。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行使诉讼监督职能的重要业务部门之一,需要尽早研究和适应刑诉法修改给控申工作带来的新的任务和挑战,从思想、组织、工作上为新刑诉法的贯彻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总体看来,新刑诉法将给控申工作带来以下四方面的挑战:

(一)进步立法可能带来更多的信访,对控申部门的释法说理、息诉罢访能力带来一定挑战

处理信访案件是控申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信访人法律意识淡薄是很多信访案件的重要原因。表现之一是因当事人缺乏“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而形成的信访,如当检察机关以证据不足为由对嫌疑人做出不批准逮捕决定时,被害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理解何为“证据不足”,往往无法抑制愤怒的情绪而不断信访。新刑诉法更加注重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和程序的规范性,建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鉴于当前侦查手段和技术的限制以及部分侦查人员观念问题,过分依靠口供的侦查模式没有得到扭转,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贯彻以后,难免会出现更多的因证据问题而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案件,可能会导致相关信访案件的增多,控申部门的信访压力将不断加大。

新刑诉法还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完善了逮捕条件和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调整了监视居住在强制措施体系中的地位,建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等,这些立法都会增加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的案件量,而这些案件很容易引发信访。此外,新刑诉法还有很多其他关于证据制度、强制措施、执行的新规定,如果当事人不理解其中的立法精神和程序意义,这些进步的立法也都可能会成为信访的源头,所以修改刑诉法对控申部门释法说理、息诉罢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程序、新机制给控申部门的执法办案能力带来一定挑战

新刑诉法创制了许多新的程序和机制,如为维护辩护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辩护人依法履行职责,新刑诉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正。”根据这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将成为辩护人诉讼权利的救济机关,可以受理和审查辩护人以诉讼权利受到阻碍为由提出的申诉或者控告。面对这种全新的控告申诉案件类型,值得控申部门思考的是:今后在办理此类控告申诉案件时,将以何种方式审查从而做到既能维护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同时又能防止辩护人利用此程序干扰侦查、起诉和审判,保障诉讼程序正常有效运行,如何公正高效、不偏不倚地认定证据、把握尺度等等,这些新刑诉法中出现的新程序和新机制将使控申干警的执法办案能力受到新一轮的挑战。

(三)诉讼监督职能的加强给控申部门的角色定位和办案理念带来一定挑战 我国检察权具有复合性,兼有职务犯罪的侦查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所以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有时是侦查者,有时是控方,同时又对整个刑事程序进行诉讼监督,这种权力配置模式要求履行检察机关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能妥善处理好检察机关承担的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关系。本次刑诉法的修改强化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内容、监督手段、监督程序都做了许多新的规定。比如,在引入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的同时,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又如,新刑诉法第五十五条授权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非法取证行为进行调查核实,强化了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面对新刑诉法在加强诉讼监督职能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控申部门作为重要的诉讼监督部门,将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更新办案理念,从而适应这一新的挑战也非常值得深思。

(四)工作量的加大也给控申部门执法办案质量和效率带来挑战

新刑诉法会大大增加控申部门的案件量和工作量。新刑诉法将近年来检察机关的创新工作——检调对接做了立法,以后的检调对接工作将更加的常态化、规范化。此外,新刑诉法规定了证人保护制度、强制医疗制度等,这些新的程序和机制的建立,肯定会给作为检察机关“窗口”的控申部门带来很多新的工作任务,加大控申工作量。控申部门将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以适应面更广、量更大的控申工作,是新刑诉法修改带来的另一重大挑战。

面对新刑诉法带来的挑战,控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应对:

(一)加强宣传,规范执法,努力使民众的法律意识与进步的立法同步 刑诉法的修改有很多进步的地方,社会反响也很好,但是我国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法律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同时通过宣传让广大民众能够认识和接受新刑诉法,使新刑诉法的进步立法精神和法律程序有根植的土壤,从而使新刑诉法更加顺利地实施。控申部门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法律宣传责任,此外,作为检察机关“窗口”的控申部门,应该树立“一次执法就是一次普法”的意识,在执法中普法,让规范的执法行为和成功的释法说理成为有效的普法途径。

(二)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和释法说理能力

面对新刑诉法提出的新挑战,控申干警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刑诉法中出现的新程序、新机制,准确把握新程序、新机制中的立法精神和程序意义,不断发现和总结出现的新问题,着重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只有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和释法说理能力,才能办理好新型案件,才能在更加复杂局势下,妥善处理好更多的信访案件。

(三)转变理念,准确定位,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新刑诉法将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总则,注重打击犯罪的同时,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作为检察机关履行诉讼监督职能的重要部门,控申部门应该转变理念,准确定位,在监督检察机关自身诉讼行为时,与监督其他司法机关一样,坚定自己处于监督者的位置,公平公正办理不服法院判决特别是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案件,发现检察机关其他部门存在执法办案的违法、违规行为时,坚决做好责任倒查追究工作。在受理线索、执法办案、处理信访案件时,坚持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举的原则,平衡好检察机关诉讼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坚持监督制约原则,增强执法办案的透明度,加强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监督制约。

(四)合理配置人员,尽快做好相关司法解释和操作规范的制定工作 徒法不能自行。一部新的法律是否能很好地实施,制度的科学性是基础,执法人员的素质是关键。为贯彻落实新刑诉法,控申部门要加强同其他政法机关和部门的沟通,尽快在忠实于法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控申工作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为下一步司法解释的制定献言献策,从而细化程序,使新刑诉法相关规定更有操作性、针对性。同时,面对增多的工作量,在充分挖掘现有机构和人员的潜能以及科学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加强控申干警力量,合理配置办案人员

第二篇:试论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新刑诉法的挑战

试论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新刑诉法的挑战

新刑诉讼法将从明年的一月一号正式实施,但是,随之而来的,检察机关就会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检察部门提早做好准备,做好掌握与理解各项法律的前瞻性工作,同时还要在落实上起到模范的作用,在思想认识上起到引导的作用,业务技能上起到带头的作用,在科学技术上起到创新的作用等,为新刑诉讼法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刑诉法中对强制措施的修改

新刑诉法针对强制措施,就做了如下的修改:

(一)完善了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制度

在新的刑诉法里,添加了取保候审的适用情形,扩大了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保证人保证义务的规定更加周延;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多样化、个别化;规范了监视居住措施,明确规定了监视居住的场所;对指定监视居住措施的适用和法律监督。

(二)在一定的情况下,延长了拘传时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现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犯罪形势也自然而然变的更多,同时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所以,为了适应实际的变化,对于那些案情比较复杂,重大事件的,就应该使用拘留、逮捕等方法来适当的来延长适用期限,可以从12小时延长到24小时;第二个方面,为了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新刑事诉讼法在拘禁的这条中,增长了规定,并规定:“保证犯罪娣人的饮食、必要的休息时间。”

(三)设立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确立了强制措施变更程序确定了逮捕后的相关审查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很好解决因防止错误而被拘押的问题发生,这样,就可以实现羁押与逮捕在本质上的分离,同时,新刑诉讼法中,还增加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或解除强制措施的规定,在法定期限内不能办结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

候审或监视居住。

(四)更加完善对逮捕的条件与审查逮捕的相关程序

第一,在新刑诉讼当中,就对社会危险性的情形更具体的规定。第二,在新刑诉讼当中,还增加了“应当逮捕”的适用情况。第三,在新刑诉讼当中,把逮捕的适用情况分成了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逮捕”,另外一种则是“应当逮捕”。第四,在新刑诉讼当中,完善了审查的逮捕程序,主要表现在两个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增加规定审查逮捕时证人、辩护律师的参与,第二个方面是增加了审查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

(五)新增了拘留后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的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侦查人员应当在看守所内对其讯问。

二、关于新刑诉法对强制措施修改后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强制措施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刑诉法强制措施的修改要求更加注重人权的保护

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制度的完善,逮捕条件的细化,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建立等,都体现了法律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律师的直接介入要求执法活动更加规范

根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提出律师意见等。可以说,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又多了一双监督的眼睛。

(三)赋予检察机关更多的法律监督职能

修改后的刑诉法在强制措施方面,赋予了检察机关两项新的监督职能,一是对指定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二是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这些法律规定,加大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责任。

三、关于新刑诉法的修改检察机关的应对措施

根据刑诉法强制措施的修改,检察机关的工作也应作相应调整,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后,要按法律规定履行通知家属义务;二是对被拘传的犯罪嫌疑人,要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必要的休息时间。三是履行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的告知义务;对特定的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检察机关要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二)切实履行新的法律监督职能

1.对指定监视居住的法律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指定监视居住决定的机关,自决定作出之日起三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及相关案件材料报送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审查,侦查监督部门指定专人根据案件事实和指定监视居住的条件,审查决定是否正确和合法;对执行场所实地察看,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审查情况作出对指定监视居住的意见书送达决定和执行机关。

2.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范围和条件: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初犯、偶犯、未成年人、老年人犯罪的案件,聋哑人、精神病人、正在怀孕、哺乳婴儿的妇女、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供养人或抚养人犯罪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对其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具有下列情形,不应当继续羁押:

(1)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已经消除。(2)不可能实施新的犯罪。(3)不可能自杀或者逃跑。(4)可能判处缓刑,无继续羁押必要。(5)不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6)不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7)羁押期限届满,不影响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8)羁押期限已超过可能判决的最高刑罚期限。(9)认为不构成犯罪或不需要刑罚处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1)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提出释放或

变更强制措施申请,有关办案机关同意的。(2)有关办案机关或部门提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意见的。(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向公安机关提出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被拒绝,再次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三)做好思想准备适应律师介入

辩护律师的责任就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根据刑诉法的规定,侦查阶段律师就直接介入,这对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而言,还一时难以适应,思想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因此,我们积极适应律师的介入,学会与律师打交道。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律师的诉讼权,及时受理律师代为犯罪嫌疑人的申诉、控告和变更强制措施申请,为其行使诉讼权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律师的沟通与联系,征求和听取律师对案件的意见,在尊重、理解、共识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切实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四)认真落实审查批捕案件犯罪嫌疑人讯问制度

根据修订后刑诉法第86条的规定,下列三种情形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

(1)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2)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3)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审查逮捕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制度规定,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纠正重大违法,正确适用逮捕条件,提高批捕的准确性。

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批捕案件时,应当首先查明犯罪嫌疑人有无犯罪事实,其次再看有无逮捕必要,最后区分是应当逮捕还是可以逮捕。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征求和听取辩护律师意见来加以解决。

在具体操作中,执照下列程序进行:(1)案件本身没有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形,根据案件需要,决定是否讯问犯罪嫌疑人。(2)首先审查案件有无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如有,则做好讯问前的准备工作。(3)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主动征求和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意见分歧较大,必要时也可邀请辩护律师列席案件讨论,对辩护律师的意见记录在案。(4)根据讯

问犯罪嫌疑人的情况,是否需要询问证人进一步核实有关案件事实和情况。(5)审慎对待和研判辩护律师的意见,对正确的意见予以采纳;辩护律师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向辩护律师书面说明理由。(6)加强与律师的配合与协作。对律师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应当积极配合,提供方便;对律师掌握的犯罪嫌疑人有关案件的情况,应建议律师及时向办案人员提供。

(五)严格适用逮捕强制措施

关于逮捕方面的修改,就使得审查批捕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审查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社会危险性的细化,哪些应当逮捕,哪些可以逮捕,法律规定都十分明确。因此,对职务犯罪案件的逮捕权是否有必要再上提一级,值得商榷。

四、小结

总而言之,针对刑诉法的修改,检察机关可以通过注重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切实履行新的法律监督职能、做好思想准备适应律师介入、认真落实审查批捕案件犯罪嫌疑人讯问制度、严格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等方法来应对因新刑诉法修改所带来的影响,为今后新刑诉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篇:服务的特征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第三节 服务的特征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一、服务的无形性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一)无形性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享受人员不容易向顾客展示、说明或宣传服务

企业要使潜在的购买者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首先要使他们形成对产品和服务的合理期望。对于有形产品,销售者可以再广告、公关、人员推销等市场沟通活动中,利用产品的图片、食物和样品等向顾客营销本企业的产品。但是,服务是无形的,服务销售人员很难再市场沟通活动中展示、说明或宣传企业的服务,而只能用抽象的而语言进行描述,如开放、舒适、浪漫等。

2.营销人员很难将企业的服务于竞争对手的服务区分开来

同样的道理,企业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区分自己的服务于竞争对手的服务。例如,白天鹅酒店和中国大酒店同样都是五星级酒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企业应如何用准确的语言将它们的服务进行区分?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

1.再市场沟通活动中强调有形证据

有形证据(Physical Evidence)只顾客在服务消费过程中看到的、感觉到的一切人和物,包括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人员、宣传单、价目表等。服务是无形的,但是上述的东西是有形的。企业可通过各种有形证据向消费者传递信息,顾客也可以几次推断企业的服务质量,以降低购买风险。例如,到酒店住宿的客人可以通过酒店的外观、周边的环境、大堂的设计和装潢、服务人员的衣着、客房内的布局和装饰、酒店内的其他娱乐设施等来判断酒店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一些豪华酒店大门前可以停放劳斯莱斯等高档名牌轿车,以传达一种高质量服务的暗示。

2.向消费者作出合理承诺

如前所述,服务消费存在较大风险,消费者会觉得有保障。企业对此应该勇敢并量力而行的做出承诺。比如餐厅作出20分钟上菜的承诺,这就给客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3.善于预见消费者的需要和愿望

服务是无形的。有时候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需要哪些服务。企业要为顾客创造良好的消费经历,就必须善于预见消费者的需要和愿望,做到:消费者想到的,企业和服务人员已想到:消费者没有想到的,企业和服务人员也已想到。要做到这些,企业和服务人员必须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

4.重视服务过程,提供难忘的服务体验

服务是有活动或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过程。顾客不仅会根据服务的结果评估服务质量,而且,服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应加强服务过程的重视,努力为顾客创造难忘的服务体验,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国内主题餐厅的兴起正是这一点很好的诠释。

行业透视:雨林餐馆

雨林餐馆在美国属于一种新型的餐馆。参观的平均室内面积为23000平方英尺,设有水族馆、鹦鹉、瀑布、机械鳄鱼、玻璃钢制猴群、播放荧幕、会说话的树和带有闪电的定时雷暴等。

雨林餐馆连锁店的装饰和产品带有强烈的环境主题特点。餐馆强调,不提供来自森林中遭到破坏的地区的牛排,不提供受污染的鱼。会说话的树向排队等候的客人介绍此处的环境情况。同时,餐馆将重点放在核心业务即食品上,努力保证食品质量。管理层认为,不管其要宣传的主题多么有利,如果不能提供优质的视频,客人就不会再来。据估计,目前大约

68%的客人是回头客,说明餐馆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

(资料来源:[美]John E.G.Bateson,K.Doouglas.服务营销管理.等小敏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促使客人做有力的口头宣传

大量研究表明:对服务购买者来说,除亲身经历之外,消费者的口头宣传比任何其他信息来源都重要。在当今这个网络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之间的口碑相传已从原来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发展到了传播苏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络传播方式,口碑营销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因此,企业应致力于给顾客提供难忘的服务消费经历,促使顾客为企业做良好的口头宣传,让顾客成为企业的“简直营销员”。

二、服务的不可存储性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一)不可存储型对企业的影响

1.企业无须支付服务的储存、运输费用

一项无形服务的消费往往是与它的“生产”同时发生的,服务过程是在服务提供者和顾客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服务的移动则意味着认得移动,同时,企业为消费者服务之后,服务立即消失。因此服务无须企业支付运输和储存费用。然而。无形的服务无须储存和运输,并不意味着服务性企业不发生任何的储存和运输费用。服务型企业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有形的设施、设备和物料。也会为顾客提供一些有形的产品,企业仍需为这些有形物品之处运输和储存费用。入酒店需要购买和储存牙刷、毛巾、沐浴液等卫生用品,餐馆需要储蓄食品原料。

2.服务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服务的供应相对稳定,如果消费者对某项服务的需求保持不变,一般就不会出现问题,但现实中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不是持久不变的,对大多数服务来说事实恰好相反消费者的需求往往会发生变化,企业通常很难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情况。同时,服务无法储存,服务性肺就不可能像实物产品那样,将淡季生产的产品储存起来,在旺季时出售。这就给服务性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在服务旺季,即供给小于需求,服务人员不足,服务速度缓慢,将导致企业不能接待一部分客人,从而丧失部分客人,从而丧失部分营业收入,甚至会永远失去这部分顾客;在服务需求淡季,即供给大于需求时,企业的市场能力将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

1.服务需求管理

(1)服务需求波动

服务需求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和随机性波动,服务需求波动时这两种波动形式的叠加。周期性波动。周期性波动也称为规律性波动,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服务需求有规律的出现高峰和低谷,呈现周期性、季节性的拨动。如海滨浴场的游客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变动,夏季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冬季游客数量明显减少。处在城镇郊区的一些乡村旅游经典的游客数量也会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动。一到周末,大量的城镇居民驾车到这些景点呼吸新鲜空气,因此,企业可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并据此调整企业的服务能力。

随机性波动。与周期性波动相反,随机性波动是由于某些随机因素引起的服务波动,是企业不可预测的波动。例如,旅游业是一个对环境因素敏感而脆弱的行业,易受一些重大事件或者一位因素的影响,如2004年的非典对中国旅游市场造成了重创,旅游服务需求量极大地减少。

(2)服务需求管理的策略

服务需求超过服务能力时的服务需求管理策略

·采取预约制度。通过预约制度来提供服务是服务行业管理需求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相当于“存储”需求,可以看做是制造业企业常用的“利用库存”或“延迟交货”策略。采取预约制度的形式无论对企业还是顾客都有好处,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尽量监管和把握消费者需求总量,预先安排服务能力,保证需求不会超过事先确定的组大限度。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在于服务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同时不需要排队,从而节省了时间。预约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企业在采取预约制度的情况下,如果未能如约到来,企业的需求管理策略就会遭遇失败,服务能力要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企业还会因为十月的顾客预留服务能力而失去为其他顾客服务的机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同时也造成了其他顾客的不满。处于这些考虑,许多服务性企业采用超额预定的方法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入酒店、航空公司。但这种方法也不是毫无风险的。一旦所有预定的顾客都如约到来,企业就必然面临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采用超额预定的企业必须考虑一旦服务需求超出能力范围时,应如何采取其他有效的补救措施,满足这部分超额需求而不至于得罪顾客。

案例:酒店的超额预定

预定是针对服务的不可存储型而进行需求管理的一种形式,在酒店业非常普遍。但由于种种原因,客人可能临时不来或提前离开,这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根据经验,不到的顾客一般为5%,临时徐晓的顾客一般为8%~10%。按照国际案例

酒店接受超额预定,即接受预定人数大于酒店的接待能力。超额的比例在5%~15%这一区间,酒店可以根据情况而调整。如果团队订房、旅行社、会计等订房多,其取消 的能行较小,因此超额的比例要相对低一点;如果散客多,就意味着取消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超额比例可以适当高一点。

超额预定有利于酒店获得最佳客房利用率,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当客人来到酒店却没有空房提供时,企业需要妥善处理,情读者思考该如何处理?

案例1:客人入住高价客房

美国客人史密斯来华前三天,向某酒店电话预定了一斤高层向阳的标准间。第三天下午4点,史密斯到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接待人员告诉他向阳间已经全部出租,问他是否可以换一件别的房间。史密斯当即表示:既然已经预定,就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史密斯进行投诉。值班经理很快查明,原因是酒店超额预定了,当天下午几位客人来办理入住手续时都提出要高层向阳的房间,接待员就把房间安排出去了。

值班经理知道情况后,马上向史密斯先生道歉,并为他安排了一间高层向阳豪华间,房价仍按标准间收取。第二天,强听不又为他安排了一间高层向阳标准间,并安排行李员协助他换房。

案例2:客人入住值班房

“十一”黄金周,某酒店为保证经济效益,实行了超额预定。一天,1005客房为预定房,大堂经理在下午多次打电话联系1005房间的预离客人,但未找到。而此时1005房间的预抵客人已经到达,酒店没有其他房间。大堂经理向刚刚到达的客人解释酒店超额预定,并保证将他安排在其他酒店,一旦有空房,再将其接回。但客人态度坚决称非住这里不可,否则将投诉。鉴于客人态度十分坚决,并提出有房住就可以,只要不用去其他酒店,在值班经理的允许下,大堂经理将客人安置到值班经理用房,客人对此表示满意。

案例3:客人入住其他酒店

长沙一年一度的金鹰电视艺术节期间是酒店的接待高峰,威宝恒酒店的经济效益,某酒店一脸几天都实行了超额预定。一天,一位来自外地的客人要入住酒店。当前台接待员向客人解释客房已满时,客人却不予以理睬,反而提起行李在大堂大喊大叫,说自己已经预定了房间,因此是不会走的。

这是大唐经理走过来,将客人领到大堂副理工作台前,细心地向客人解释,征得客人同意后,又打电话与同星级的酒店联系,终于在附近酒店找到了一件房,而且价格相近之后请示,派出酒店的车辆将客人送至附近的酒店。带安顿好后,客人对大堂经理说,他对酒店的服务非常满意,下次一定还住这里。

第四篇:试析民事诉讼法修改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试析民事诉讼法修改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民事诉讼法的本次修订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亮点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修订内容是强化和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这给基础民行检察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扩大了检察监督的范围。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虽然只有几个个字的修改,但是其改变却是全面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就明确授权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审判活动)和诉讼主体(包括法官、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全面的监督。

2.丰富了监督方式。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监督的法定方式只有抗诉,虽然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诸于“检察建议”、“纠正违法行为通知”等监督方式,但是由于不是法律明确的授权,“建议”和“通知”能否被法院采纳和授受,及其被拒绝后检察机关该如何处置,法律均没有规定,使得这些监督手段的效力大打折扣。在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增加了检察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8条不但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对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进行抗诉,第三款还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另外,为了强化检察监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还授予检察机关有调查的权力①。

3.明确了检察机关的执行监督权。“执行难”和“执行乱”长期以来一直困绕着法院和胜诉的当事人,法院内部甚至中央政法委为了解决法院的执行问题都做出了很多改革和尝试,但效果都不明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院的执行监督一直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的监督一直都持不配合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而检察机关对于法院的这种拒绝甚至排斥的态度却又无可奈何,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院一直以执行活动不属于“审判活动”为由,排斥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明确授予了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绕着当事人申诉无门、检察机关监督无据的难题。

4.明确了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需求。但是根据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的资格条件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公共利益问题比传统民法个体间矛盾和纠纷要复杂得多,往往无法确定具体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是直接利害人没有能力起诉,而由于民事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限制,使得热心公益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无权诉讼,这使大量涉及公众利益的新兴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等)绕道司法途径,引发群体事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民事诉讼法》新增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诉讼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制度基础。

二、挑战及应对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基层民行检察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监督范围的扩大,对基层民行检察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民行部门的监督范围范围限于生效物判决和裁定,监督方式也限于抗诉,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抗诉只能市级以上的检察机关提出,基层检察院没有抗诉权,只能根据检察一体化的原则,办理由上级检察院交办的案件,只有建议上级检察机关抗诉的权力,而其建议抗诉并不对外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甚至于不知道自己的申诉案件是由基层检察院所具体承办,法律文书的制作也是由上级检察机关做出,与当事人打交道的也是上级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基层民行检察部门没有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加之刑事案件的压力与日俱增,基层检察机关的领导考虑到检力的有限,往往把年轻、业务能力强、学历较高的检察官安排到公诉、侦查监督或自侦部门,而将一些年纪较大,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相对较弱的检察官安排到民行部门工作,以应付上级检察机关交办的案件,使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办案能力很有限。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监督范围扩大到整个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既包括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也包括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调解,既包括民事审判活动,也包括民事执行活动,其中很多的职能都是基层检察机关自身的职责所在,不再是替上级检察机关“打工”的角色,其所作出的决定、所制作的法律文书,都是代表基层检察机关所作出来的,很多工作已经不再有上级检察机关的“把关”和指导,这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来说,无疑将是民诉法修改后将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使基层民行检察工作适应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切实保障国家法律监督权在基层检察工作中行到落实,必须要加强基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具有民事法律专业的法律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大从法院引进审判人员的力度。

2.监督手段的增加,监督力度的加强,也会使基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工作压力突增。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有效监督手段只有抗诉,而基层检察院民行部门没有抗诉权,所以其工作压力不大。但是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监督的手段除了抗诉,对基层民行检察部门来说,是主要的监督手段将是检察建议(包括再审检察建议),还有调查权,监督的职责和结果都将由基层民行检察

部门自行来承担。另外,基层民行部门也将会在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中直接和同级法院及诉讼当事人打交道,使检法两家的关系从之前的注重配合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和被监督转变,基层法院的心理上将会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通过不配合工作甚至于利用法律规定的不全面来拒绝接受监督,这种局面往往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一方面,检察机关要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充分运用民事诉讼法授予的监督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工作方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沟通协调工作。另外,基层民行检察部门也将与更多的当事人进行直接接触,这毫无疑问将增加工作量和息诉的工作压力。

3.执行监督“执行难”。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虽然在本次民诉法的修改中得到明确,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条款,在实际执行中,执行监督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民行检察官在监督能力上能够与执行法官的专业水平相当甚至高于法官,你的监督才能监督到位并让法院接受检察监督,也需要民行检察官要有充分的息诉说理能力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尽最大的能力做好当事人的息诉和解工作,尽量化解矛盾。另外,在监督机制上也需要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1)在阅卷机制上就要明确检察官的阅卷权。以往司法实践中,检察监督的案件大部分是已结案件,案件的卷宗材料都已装订成册且大部分归入法院档案室,查阅案卷相对容易,但是执行监督案件大部分是未结案件,案件材料都在执行法官手中,调查案卷如果没有执行法官的配合,在操作中将很难操作,有必要进行规范;(2)规范执行和解机制的交流与沟通。基层民行检察

部门在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执行的和解工作,交及将和解情况告知法院执行部门,法院执行部门对检察院已经立案监督的执行案件进行了和解的,也要及时将和解情况告知民行检察部门,以便于双方掌握案件的进展情况;(3)建立执行案件沟通协调机制。由于执行案件的情况较为复杂,民行检察部门受理当事人的申诉后,要及时就案件情况和法院执行机构进行沟通,并将检察院已经立案监督的情况告知法院,法院应当就案件的执行情况回复给检察院,并在执行过程中加强沟通与交流,必要时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邀请民行检察官介入案件的执行。

4.公益诉讼操作难。虽然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是并没有如此前大家所期望的明确检察机关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而只是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这样一来,人民检察院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又会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一些疑问,需要国家在立法或检法两家在具体的司法解释中进行明确的界定。另外,民事诉讼法在修改时并没有就公益诉讼作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性规定,公益诉讼该如何进行也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慢慢地进行摸索。而且,公益诉讼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很强,目前基层检察机关还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所以,短期内要使检察机关能顺利并有规模地提起公益诉讼,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协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储备,增强提起公益诉讼的能力。

第五篇:试析民事诉讼法修改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试析民事诉讼法修改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刘宏成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特别是加强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这一方面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 法律监督 执行监督 公益诉讼 民事诉讼法

一、机遇

民事诉讼法的本次修订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亮点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修订内容是强化和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这给基础民行检察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扩大了检察监督的范围。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虽然只有几个个字的修改,但是其改变却是全面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就明确授权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审判活动)和诉讼主体(包括法官、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全面的监督。

2.丰富了监督方式。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监督的法定方式只有抗诉,虽然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诸于“检察建议”、“纠正违法行为通知”等监督方式,但是由于不是法律明确的授权,“建议”和“通知”能否被法院采纳和授受,及其被拒绝后检察机关该如何处置,法律均没有规定,使得这些监督手段的效力大打折扣。在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增加了检察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8条不但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对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进行抗诉,第三款还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另外,为了强化检察监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还授予检察机关有调查的权力①。

3.明确了检察机关的执行监督权。“执行难”和“执行乱”长期以来一直困绕着法院和胜诉的当事人,法院内部甚至中央政法委为了解决法院的执行问题都做出了很多改革和尝试,但效果都不明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院的执行监督一直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的监督一直都持不配合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而检察机关对于法院的这种拒绝甚至排斥的态度却又无可奈何,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院一直以执行活动不属于“审判活动”为由,排斥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明确授予了检察机关有权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绕着当事人申诉无门、检察机关监督无据的难题。

4.明确了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需求。但是根据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的资格条件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公共利益问题比传统民法个体间矛盾和纠纷要复杂得多,往往无法确定具体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是直接利害人没有能力起诉,而由于民事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限制,使得热心公益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无权诉讼,这使大量涉及公众利益的新兴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等)绕道司法途径,引发群体事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民事诉讼法》新增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诉讼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制度基础。

二、挑战及应对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给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基层民行检察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监督范围的扩大,对基层民行检察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民行部门的监督范围范围限于生效物判决和裁定,监督方式也限于抗诉,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抗诉只能市级以上的检察机关提出,基层检察院没有抗诉权,只能根据检察一体化的原则,办理由上级检察院交办的案件,只有建议上级检察机关抗诉的权力,而其建议抗诉并不对外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甚至于不知道自己的申诉案件是由基层检察院所具体承办,法律文书的制作也是由上级检察机关做出,与当事人打交道的也是上级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基层民行检察部门没有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加之刑事案件的压力与日俱增,基层检察机关的领导考虑到检力的有限,往往把年轻、业务能力强、学历较高的检察官安排到公诉、侦查监督或自侦部门,而将一些年纪较大,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相对较弱的检察官安排到民行部门工作,以应付上级检察机关交办的案件,使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办案能力很有限。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监督范围扩大到整个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既包括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也包括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调解,既包括民事审判活动,也包括民事执行活动,其中很多的职能都是基层检察机关自身的职责所在,不再是替上级检察机关“打工”的角色,其所作出的决定、所制作的法律文书,都是代表基层检察机关所作出来的,很多工作已经不再有上级检察机关的“把关”和指导,这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来说,无疑将是民诉法修改后将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使基层民行检察工作适应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切实保障国家法律监督权在基层检察工作中行到落实,必须要加强基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具有民事法律专业的法律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大从法院引进审判人员的力度。

2.监督手段的增加,监督力度的加强,也会使基层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工作压力突增。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检察机关民行部门的有效监督手段只有抗诉,而基层检察院民行部门没有抗诉权,所以其工作压力不大。但是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监督的手段除了抗诉,对基层民行检察部门来说,是主要的监督手段将是检察建议(包括再审检察建议),还有调查权,监督的职责和结果都将由基层民行检察部门自行来承担。另外,基层民行部门也将会在履行监督职责的过程中直接和同级法院及诉讼当事人打交道,使检法两家的关系从之前的注重配合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和被监督转变,基层法院的心理上将会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通过不配合工作甚至于利用法律规定的不全面来拒绝接受监督,这种局面往往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一方面,检察机关要严格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充分运用民事诉讼法授予的监督手段,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工作方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沟通协调工作。另外,基层民行检察部门也将与更多的当事人进行直接接触,这毫无疑问将增加工作量和息诉的工作压力。

3.执行监督“执行难”。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虽然在本次民诉法的修改中得到明确,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条款,在实际执行中,执行监督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民行检察官在监督能力上能够与执行法官的专业水平相当甚至高于法官,你的监督才能监督到位并让法院接受检察监督,也需要民行检察官要有充分的息诉说理能力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尽最大的能力做好当事人的息诉和解工作,尽量化解矛盾。另外,在监督机制上也需要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1)在阅卷机制上就要明确检察官的阅卷权。以往司法实践中,检察监督的案件大部分是已结案件,案件的卷宗材料都已装订成册且大部分归入法院档案室,查阅案卷相对容易,但是执行监督案件大部分是未结案件,案件材料都在执行法官手中,调查案卷如果没有执行法官的配合,在操作中将很难操作,有必要进行规范;(2)规范执行和解机制的交流与沟通。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在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执行的和解工作,交及将和解情况告知法院执行部门,法院执行部门对检察院已经立案监督的执行案件进行了和解的,也要及时将和解情况告知民行检察部门,以便于双方掌握案件的进展情况;(3)建立执行案件沟通协调机制。由于执行案件的情况较为复杂,民行检察部门受理当事人的申诉后,要及时就案件情况和法院执行机构进行沟通,并将检察院已经立案监督的情况告知法院,法院应当就案件的执行情况回复给检察院,并在执行过程中加强沟通与交流,必要时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邀请民行检察官介入案件的执行。

4.公益诉讼操作难。虽然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是并没有如此前大家所期望的明确检察机关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而只是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这样一来,人民检察院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又会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一些疑问,需要国家在立法或检法两家在具体的司法解释中进行明确的界定。另外,民事诉讼法在修改时并没有就公益诉讼作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性规定,公益诉讼该如何进行也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慢慢地进行摸索。而且,公益诉讼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很强,目前基层检察机关还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所以,短期内要使检察机关能顺利并有规模地提起公益诉讼,也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协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储备,增强提起公益诉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www.xiexiebang.com,2011(12).

下载新刑诉法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刑诉法给控申检察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