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 演讲稿

时间:2019-05-13 07:2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第三节 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第三节 演讲稿》。

第一篇:第四章第三节 演讲稿

例文1

爱与责任

——一位党员教师的心灵历程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党员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一名有着十六年教龄的中年教师了,今天站在鲜艳的党旗下和一群英姿勃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起演讲,和大家一起感受党的光辉雨露。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爱与责任——一位党员教师的心灵历程》。

记得在童年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高大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滚滚油田中的王进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些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我幼小的心灵,在我的内心深处,这些英雄也犹如神灵一样让我顶礼膜拜,却可望而不可及。渐渐地,我由一位农村小丫头成长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共产党员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信仰化身,入不入党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只要有责任心,有人性,热爱自己的事业,不是党员,同样也能做好工作。

后来,我身边的党员越来越多,与我接触的党员同志们都积极的帮助我提高思想觉悟,鼓励我加入党组织。于是我慢慢去观察、去发现党员的先进性到底在哪里?当我看到我身边的老党员们,例如胡铮老师、陆抱佩老师、汪长发老师等等,他们总是精神焕发地对待每一天的工作、乐观开朗地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我领悟到了党员的身上的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气质;当我看到潘军、单伟明等年轻教师从一踏上工作岗位之时就比一般教师有更强的责任感,在工作中从不计较利益得失时,我感受到了党员身上所散发的魅力。这些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处处表现出来的爱心与责任感漫漫滋润了我的心灵,我突然明白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没有高于现实的梦想,总是心安理得的躺在过于真实的世界中,生命会缺少多少凌于琐事之上的色彩,而人生又将失去多少追逐梦想的回忆?

我感谢生命中遇到这样理想的摆渡者,让我相信我的翅膀原本可以比梦飞得更远。于是,我对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终于,有一天,我拿起笔,郑重地写下了“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去年11月,经组织批准,我终于加入了这个曾经在我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组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今年,在党的生日前夕,我又正式站在鲜艳的党旗下,神色庄重地高举起的右拳,发出我们来自肺腑的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用赤诚与丹心向我们的党作出我内心最真挚的承诺。就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和事业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我拥有了双重身份,一名教师,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光荣的党员教师。尤其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读本》,参加了党支部先进性教育的活动和讨论,又有幸去人民大会堂聆听了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单位举办的优秀党员教师事迹报告会,浙江林学院的青年党员教师、邵志鹏博士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献给了山区渴求知识和技术,渴望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兄弟,舟山市嵊泗县嵊山小学高级教师、党支部书记杨兰娟同志,32年来一直扎根于条件极为艰苦的海岛,从事教育工作,两位教师把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广大学生的真情和对山区海岛的挚爱化作了具体的行动,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巨大的人格力量震撼着我,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动着我,高尚的师德风范教育着我,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员的所作所为,绝不仅仅是“信仰”或“形式”所能解释的,共产党员的称号里,包含着更多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包含着更多的“敢吃天下苦”的决心,包含着更多“困难面前我先上”的无畏……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我的心更明亮了。我感到自己从事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舞台。

就在前几天,我听到一位教师说,我们学校到底哪些人是党员,是否应该像团员挂团徽一样有个标志。这位老师的意思是希望通过某种机制来督促我们的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处处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我想,虽然,胸前没有悬挂任何标志,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应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庄严誓词,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用行动亮出党员身份;虽然脸上没有任何的标记,但党员的内心深处应时刻牢记宗旨,坚定信念,以公为重,平常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

所幸的是,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我们经常会被他们那在平凡的身影背后散发出的共产党员所特有的魅力而折服,而感动。

就让我说一个小故事吧。记得一个夏日炎炎的中午,大多数教职工都在休息,忽然我发现我们办公室对面的大教室里有一个身影在忙碌,我进去一看,原来财会金融系的党总支书记陈专老师正提着水,一张一张地檫着桌子、椅子,脸上的汗珠滴答而下,她却干得那样专心致志,连我进去也没有发现。我说,这种事情干吗不叫学生帮忙。她笑笑说这个时候学生都在休息,我看看由于一个暑假而堆积起来的厚厚灰尘说,等会学生进来自己肯定会檫干净的,她严肃地说,那不行,今天下午是新生专业教育,学生第一次进教室,一定要有一个好印象。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平凡的举动,然而正在这平凡之中彰显了一名党员教师,一名党总支书记的爱与责任。

这样的事例又岂止发生在一名党员教师身上。这几年随着我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就有无数的教职工驻扎下沙,坚守在值班岗位上,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党员干部,而我们的党总支书记们更是每天心系学生,不管在深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无论是双休日还是在寒暑假,只要学校有电话,只要学生有情况,就必须无条件地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赶到现场。这是什么?这就是一名教师的神圣职责,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之心,这种忠诚需要建立在一种浓烈的、真挚的感情基础上,没有感情,哪来爱心?没有感情,哪来责任?没有对学生血浓于水亲人般的感情,又怎么能够真正承担起这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

当然,共产党员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儿女,孩子的父母,妻子的丈夫或丈夫的妻子,有着种种需要扮演好并必须扮演好的社会角色。谁没有困难!谁没有苦衷!不叫苦,并非不懂得苦;不喊累,并非不知道累!今天,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前辈一样去抛头颅洒热血,枪林弹雨、战火硝烟能考验共产党人的胆识与气魄,利益的诱惑、小家的牵绊,同样能考验共产党人的定力与韧性!在平凡的岗位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人民群众正是通过一个个普通党员的言行举止来认识党,感受党,评价党。在和平年代,绝大多数党员终其一生都无缘伟大与辉煌,那么就让我们的每一位党员教师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为建设和谐、平安、小康社会,为实现物产集团的转型发展,为我们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腾飞,献出我们的辛劳,献出我们的汗水,献出我们的热血,献出我们无悔的爱与责任!

谢谢大家!

例文2

白岩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对老人回答中所透露出的含义理解不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随着采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便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后来,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她: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老年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运动”中走上文学之路的老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然而她这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这些世纪老人身上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延续下去呢? 不久前,我在北大又听到一个有关季先生的清新而感人的新故事。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不免有些担心:这样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于是,“渴望老年”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文/白岩松)(本文荣获“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人与做文演讲比赛”特等奖)例文3 在“北航报”学生记者元旦晚会上的致辞

同学们好:

刚才主持人说“请宣传部长发言”。很抱歉,今晚我不当“宣传部长”,只作为一名20年前的老学生记者,来和大家聊聊,请接纳我这颗依然青春的心!20年前,当我开始我的大学生涯时,就十分荣幸地成了“北航报”的通讯员,在这块园地上,我第一次将自己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也最初萌发了我与文字终身为伍的信心。人生漫长,但影响和改变人生命运的,有时候仅仅是个偶然的事件或者是一个看来很小的机会,它的意义,大概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看出来。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你们同我一样,十分幸运!真的,十分幸福!我想说的第二句话是“抓住机会,干出个‘人模’、‘狗样’来!”什么叫“人模”呢?“北航报”是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同学们是学生又是记者,是精神苗圃中的耕耘者。我们用笔讴歌校园新人新事新风尚,抨击不良风气,我们自己应该先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要注意严于律己,成为同学中的模范,什么叫“狗样”呢?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我们周围有许多闪光点、新闻热点值得写。一个好记者,应该像一头警惕的猎狗,他的耳朵时刻是竖着的,只要哪里出现“动静”就立即捕捉住,要敏感、要勤奋,努力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我想说的第三句话是:“你们羡慕我,我更羡慕你们!”刚才,主持人多少带有些夸张地讲了我十几年的“成就”,在国家大报上写了上千篇文章。同学们有些羡慕。我这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面对着充满朝气的你们,我更羡慕你们,我记得一位久负盛名的老学者说过的一段话:“假如我是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人,哪怕是你们中自以为倒霉的一个,我都感到无限的幸福。因为你们拥有时间,拥有一次次选择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拥有广阔的未来”。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伟大事业激起的巨大热情,让我们在这庄严的时刻互勉:我们珍惜时代赋予我们的每一个机会,让奋斗充实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祝同学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例文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谭千秋,一个让人感动的名字。面对死亡,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学生的明天;面对死亡,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师德的内涵;面对死亡,他用自己的生命撑起了整个世界。在充斥着各种诱惑的今天,谭老师用自己的人生展示了当代师者的风范和师德的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这不正是对谭老师最好的概括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像谭千秋这样的老师呢?在无锡××的校园,我亲眼目睹了老师们爱岗敬业的作为,我亲耳聆听过老师们潜心育人的事例,我亲身感受着老师们对学生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马××老师是我们中德年级组的组长,他就是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好领导。马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学校,交给了学生。中德的师生都亲切地叫他“老马”。大家都说“大事小事找老马,老马出马马到功成”。刘××老师生病住院了,我们去看她的时候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医生叮嘱她好好休息,然而刘老师深知实训课程紧迫,病情稍有好转就提前出院赶回学校。××老师立足教职,刻苦钻研,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多次获奖。2007年滕老师代表江苏参加全国职业学校电子电工技能大赛,以精湛的技艺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高高扬起了无锡××火红的旗帜。这就是我的领导,这就是我的同事,这就是我身边奋斗着的无锡××人!他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照亮了一片精纯的天地!

也许因为你是一名老师,便注定了你要一生固守清贫;也许因为你是一名老师,你会失去许多家庭团聚的机会;也许因为你是一名老师,你的年华要比别人更早逝去;但是正因为你是一名老师,你才得到同学们的尊敬;更因为你是一名老师,你才得到更多人的景仰。过生日,同学们会把你请进教室,集体为你唱一首生日歌并送上祝福;平安夜,他们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塞给你,春节教师节祝福的短信像长了翅膀不断地向你飞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这不就是我们用爱播洒的希望吗?

有一首歌最为动听,有一种人最为美丽,有一项事业最为眩目!岁月匆匆,年华飘逝,让我们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老师,这个简单朴素而又伟大的名字,让我们永远无愧于他的高尚!

第二篇: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中学物理园地 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a: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

b: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绳,以同时控控制两辆小车。

(3)实验的做法:

a:在两砝码盘中放不同数量的砝码,以使两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同。

b: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

(4)需观察的现象,观察两辆车在相等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实验现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5)分析推理:

a:由公式s12at2得到在时间t一定时,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b:由实验现象得到:小车的位移与他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c:推理得到结论:对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

a1a2F1F2或aF

(6)巩固练习:

a.据a1a2F1F2得到:要使物体在短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须给物体提供。

b.竞赛用的小汽车,要求起动后几秒钟内速度由零达到60m/s以上,他们为什么要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1)实验装置同上;

(2)说明与前次实验的不同。

前一次实验中,我们是保持小车质量不变,而改变小车所受力的大小,来研究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的。

本次实验是使两辆小车所受拉力相同,而在一辆小车上加放砝码的,以增大质量,研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关系的。

(3)实验现象:

在相同的时间里,质量小的那辆小车的位移大。

(4)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a1/a2=m2/m1或a∝

1m

3: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综合上述实验中得到的两个关系,得到下述结论: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表示: a∝Fm或者F∝ma 即:F=kma

a:如果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b: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顿。

(3)推广: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关系可推广为: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放心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4)介绍F合和a的瞬时对应关系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4:例题分析(课本例题)

(1)学生阅读例题内容

(2)分析:

质量m已知必须先求F和F的合要求物体的加速度12力,而合力的大小可以用作图法求解,也可以用计算法求解。

(3)用投影片展示解题过程:

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力F1和F2分别沿x轴和y轴的方向分解F1的两个分力为:F1xF1xcos60,F2yF2sin60

oo

oF2的两个分力为:F2xF2cos60o,F2yF2sin60

F1y和F2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F1x和F2x的方向相同,所以:

F合F1xF2xF1cos60oF2cos60o5N5N10N

已知合力F合和质量m,据F合=ma,即可求得:

aF合10N2kg5m/s2

三:小结

1: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确定了a和F之间的大小关系,也确定的a和F的方向关系

3:求解合力时,可采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各个力沿x轴和y轴分解,最后求合力的方法。

四、作业 课本P53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变量法)定律的实验条件(控制

1、m一定时,aF1

2、F一定时,am 

3、把Fma改写成,在F,m,a取国际单位的条件下k1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且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加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相同F合和a的方向关系2单位关系:1N1kgm/s物理意义:瞬时对应关系因果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第三篇:第三节提问

第三节提问

“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个问题。”伏尔泰:“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好奇心是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出回答对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背后对提问者的好奇心。

初学者提问时常遇到的问题是:

(1)提问不知从哪里入手;

(2)问题提得简单、机械,一问一答一记,气氛紧张,经常冷场;

(3)当采访对象谈了一些情况之后,记者再也提不出新的问题;

(4)不会引导谈话,任由对方漫无边际地谈下去;

(5)提的问题太大,太空泛,采访对象难以回答;

(6)随意打断采访对象大谈话,引起对方不满;

(7)谈了若干问题之后,记者心里没底,不知材料是否够用。

例子:

问:警官,您的枪是不是只在射击练习的时候使用,我的意思是说,您在追捕逃犯,或者解救人质时,使用过它吗?我读过一些报道告诉我,很多警察在愤怒时是从来不用枪的,也就是说……

答:是的,我……

问:那么也许……

问:警官,你在执行任务时开过枪吗?

答:是的,但仅开过一次。

问:给我们讲讲好吗?

问:明天会下雨吗?

答:不会。

问:那么天气会不错吧?

答:这要看你所说的“不错”是什么意思。

问:是晴天吗?

答:不是。

问:那是什么?

答:下雪。

问: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雪呢?

答:你根本就没问。

(比较:“你预测明天的天气会怎样?”“下雪”)

一、设计问题的依据:

(一)从既定目标出发设计问题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规律之一就是要根据采访的目的、任务和任务事物的规律性来决定问题的指向和程序。采访谈话和一般谈话的不同特点,就在于目的性与随

意性的不同。人际交往中,一般的谈话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论题随意性很打,可东扯西拉地互通些情况。而采访谈话的最大特点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在这场对话中,记者水平高低不是自己讲得生动与否,而是问题设计的水平,记者要根据自己的采访目的、任务,即“既定目标”,精心地措词用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个个问题来深入挖掘报道所需地材料。

例:假定采访对象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如果准备撰写地是人物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杨利伟个人确立:性格特点、工作作风、成长经历、还要挖掘他的内心世界。问题可以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独资在飞船上时有什么感觉?”如果撰写的时关于中国人首次飞天的事件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确立:历程、曲折、起伏、高潮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事件信息。问题可以时“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挑选航天员的”“能说说参与这次发射的你的同事和战友的情况吗”“中国航天技术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事件内取得巨大的成就”“您能介绍一下中国航天员培养的历程吗?”

(二)从目标受众以及采访对象出发设计问题

正视不同目标手重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在媒体受众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采访提问目标的确定还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意见的影响。“理性、建设性”“娱乐性、大众化”。(《康熙来了》)

(三)记者新闻价值观影响问题设计

在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所确立的提问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通常展现出不同的侧面,信息的披露、角度的选择呈现为异彩纷呈之态。

例:中国发生非典,国外媒体记者认为披露“非典”蔓延情况的报道才是好新闻,中国主流媒体的记者认为展现医护工作者风貌的报道才是好新闻。在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观的引导下,前者所提的问题可能是:“您是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发现非典病人群体在迅速扩张的”;后者可能是“您真正对休息时间有多少”“您的同事有多少倒在了第一线?”

二、问题类型:

(一)原初性问题&从属性问题

原初性问题,是指记者为已经交谈都话题寻求更多、更详细都信息的问题。术语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问题。而从属性问题则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引发或改变了话题,讲访问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在预先周密准备的访问中,原初性的问题往往是计划好的,从属性问题则是沿着对方谈话线索进行追问。

例:2003年6月20日《东方之子》栏目采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当时北京大学准备实行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的改革,择优录用,打破教师终身制。

方静:您现在酝酿一份北大教师任用制度的一套改革方案,我听说您这个方案现在还没有出台,但是在各个高校一片哗然,什么原因非要施行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呢?

许智宏:座位一个学校你要发展,但是我不可能依靠不断地扩张来发展学校,所以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队伍怎么来不断地更新。过去我们就是每一个人倒了北大,讲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每年像搞运动一样地来做职称的评定。不断的,今年申请不上,明年再申请,明年申请不上,再后年申请。作为一个一流大学,这些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不行。

……

许智宏:北大的学生,可能比较活跃,思想上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我们有一部分同学,他对实践注意不够。

方静:为什么北大学生这么热衷于说而不是做呢?

许智宏:我想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一个学校反应,恐怕目前对情况,我们对社会都使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比较急于求成,这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一种风气。在高校中的反应,不同的人,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是不一样的,北大的人一直是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个性,难免这里面有一部分人,也学他挺能讲的,不可否认。

(二)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提问,指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就××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您对××问题有什么感想?”这类问题与回答的内容之间联系比较松散,回答问题的被采访者可以比较自如地去发挥,双方之间谈话地气氛也比较轻松。对记者来说,提开放式对问题,因为问题回答中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作过细的准备。但是开放式提问也有其明显等缺陷。因为问与答之间答联系松散,谈话难以深入具体,采访对象的谈话也容易跑题,因此,它比较适合在采访初期活是幕后采访中运用,不适宜用于观众看得见屏幕上的电视采访。提这类问题也会让观众感到记者缺乏准备、缺乏水准。一旦跑题,记者应及时地用闭合式地问题把谈话纳入倒既定轨道上来。

闭合式问题,指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给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范围也限制得比较严格。“您是否同意……”“导致受害者毙命的是什么武器”“它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如何?”这类问题本身具体,口子开得很小,要求对方做直接的回答,表明态度、意见和观点,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也能帮助记者更好地驾驭谈话。水均益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一开始没有大而笼统地问它对中美关系对看法,而是设计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你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朋友还是敌人?”要明确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涉及倒对中美关系对看法,基辛格尽管没料到记者会问这么棘手的问题,但还是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对于记者来说,要非常熟悉被采访者地情况,问题才能提得准、提得深,否则很容易漏掉某些问题,影响对全面情况对了解。同时,闭合式提问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谈话对气氛。

(三)中性问题&诱导性问题

中性问题,是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任何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您对当前对国企改革有何看法?”“您喜欢上网吗?”等等。所谓诱导性问题,是指本身已经提供了某种供采访对象选择的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你喜欢看日落,是吧”“中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有害身体,也不利于学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目前我国国企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您是这样认为的吗”中性问题一般得到的材料较为客观、公正,且显示了对采访对象对尊重、信任和希望,所以在需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意见和情况,或记者本身指向不甚清楚时,应提中性问题。而在对采访对象对谈话和态度进行确认或概括时,提诱导性问题很有用。提诱导性问题时,特别要把握好“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的界限。国外学者提出“应该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问题,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例:面对一位把一生都献给公园和操场建设的市政官员,你的提问是:“市长先生,如果把这些公园改建为商业场所,您认为我们的城市会从中受益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把税收收入和经济利益都考虑进去都话。”采访者采访时都口吻很和气他也没想到这种倡导性都问题会误导市长做出肯定都回答。在提诱导性问题时,有的采访对象会看记者的脸色说话,投其所好。

(四)过滤性问题&探究型问题

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你提问的资格。例如,在事故现场,记者的提问是“这里发生了什么”,采访对象给你做了许多细节描述,但事后你发现,他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而当时如果问了一个简单的过滤型问题――“大楼爆炸的时候,你在哪儿”――或许这些努力就不会付之一炬。向高素质对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再提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例:

问:公主,能把您不结婚的理由讲给我们听听吗?难道您对男人不感兴趣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答:不感兴趣?你要知道,在过去的20年中,我的情人不会少于33个!

1、被动的挖掘。“这……我想……”与之相伴的可能是采访者的不动声色。这表明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有时被访者却错误地把它理解成对方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

2、主动的回应:“真的吗!……这太有趣了!”与之相伴的是生动的面部表情。

3、反映。指恰当的重复被访者说过的话:“33个情人……”心理咨询专家再面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而且还很见效。

4、沉默。这种沉默时早有预料的,与之相伴的时一些得体的非语言符号,暗示对方可以继续其谈话。通常,你的沉默反倒帮助了对方收集想法。

5、拓展。“能不能谈谈出现在您生活中的这些男人……怎么这么多啊?……您不是在夸大吧,还是在抱怨?……他们中哪个最好,哪个最坏?……您的第34位情人已经有目标了吗?”

6、澄清。“平均下来,一年1.5个情人;是一个完了再谈一个,还是同时谈着?……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吗?”

7、离题。“您声称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您不觉得这个运动本身就是个矛盾吗?”

8、转移。“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现在来谈谈另外一个话题――您喜欢绘画吗?”(这表明你对前一个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

9、下判断(通常尽量避免这样做)。“您是个什么样对女人,放荡?还是……”

最重要对莫过于拥有好奇心,因为它能指引着你触到问题对最核心部分。提问“为什么”是深度挖掘事实的最好方法,再你想不出其他问题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问题。“您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设问的变通

(一)开门见山与迂回采访

开门见山是指采访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谈话直接进入正题,纳入记者地采访目标。这种直入式的采访方法,通常运用于那些经常接受记者采访、长于交际、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运用于采访领导和学者等。这些人时间宝贵,特别是当他还忙于工作时,没有空闲和记者闲谈,他们喜欢记者开门见山地采访,厌倦兜圈子和提问久久不入正题的采访。同时也适用于限定时间的访问,如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广播电视的演播室访问、记者招待会的访问等等。(《面对面》王志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我采访你的这一刻,全国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非典?”)

这种提问方式因开诚布公、、不拐弯抹角而使访问显得干脆利落,进展得迅速而顺利。只要双方关系和具体情况允许,正问法可以说使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提问方式。

正问法虽然是指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但并不是指见了面就直通通的发问,同时太直太

白的提问,不仅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有时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所以运用正问法既要有情感的铺垫,还有要防止问得太直太白。

迂回法是指记者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先迂回一下,绕个弯子,先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一般适用于不善于交谈的人,见了记者感到紧张、约束的人,或是有思想顾虑、不愿意交谈的人。面对这些对象,记者应当尽可能熟悉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对于不善于言谈和不习惯接受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可以从他最熟悉、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问起。对于那些有思想顾虑的采访对象,记者一方面要摸清其心理症结所在,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地疙瘩;另一方面也可采取旁敲侧击地方法提问,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吧采访所需的材料搞到手。

(二)激将与反问

采访中,遇到采访对象不太合作时,记者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激发他的情绪,促使他吐露真相,接受采访。比如在对方拒不作答时,可以晓之以理,让对方明白接受采访与不接受采访的利弊得失,以激发他回答问题。可用心理刺激的手段。提出一些不符合对方真实情况、真实的内容,迫使他不得不予以解释、反驳、答辩,从而了解真实情况。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说:“向对方佯作你已了解而实际并不摸门的情况,这仍然是从顽固的采访对象身上发掘材料的一个方法。”

这种设问法,一般都用于印证问题,印证看法。它要求记者是在了解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设问,目的是让新闻人物自己作确认。当然采用这种提问时,一是态度要诚恳,有礼貌,不要使次方对象产生故意嘲弄他的错觉;二是反话、错话的来源要避免引自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以免采访对象因生气而迁怒于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一般可以用这样的提问开头:“听说„„”或“根据外界传言„„”;此外,激将法一般只在迫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与正常谈话交叉使用,而且要运用得恰当、灵活,否则便容易破坏交谈的气氛。

(三)追问与停顿

最理想的采访是双方互相探讨问题的讨论式、交谈式的采访。但讨论、交谈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出事实。在深揭问题的采访中,采访对象的心态不同就很难做到友好地交往、讨论,此时记者就要根据目标追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追问,在特殊场合中也是必要地,但又要注意追问但方式、方法,要启发引导和激发而不是强迫、逼迫。

第四篇:第三节 真菌

第三节 真菌

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2.教学难点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准备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桔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茹。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形态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么?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是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可以炒菜。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我们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 真菌(板书)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 动物(板书)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 生活中的 真菌(板书)

(二)、活动1 :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这是哪些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

师:边放课件,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 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场卖的。

生:木耳 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 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的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播放PPT图片。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活动2 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么,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教师板书)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P29的“放大镜”内。(课件显示霉菌的课件)

师:提示:说明霉菌是物体变质后产生的,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害。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师:怎么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 生:用实验验证。师:怎样设计实验 生:用对比实验法

师:好!下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设计结果记录在29页 “我的实验设计”中。学生设计,讨论,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设计,交流。小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可能答不完全正确,提醒学生要在相同时间段观察两组实验的变化,包括是否发霉、发霉程度。)

课件出示观察记录表:你也可以采用其它更形象的方法记录。如拍照、写或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记录)

师:因为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课上无法完成,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认真去完成这个实验,老师先预祝同学们实验顺利、成功。教师在几天前做了这个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记录。

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下食物发霉的条件:

生:温度高、潮湿阴暗、不通风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师:对!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把讨论结果填写在30页的表中。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和食物、衣物等防止发霉的方法。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提高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

3、板书设计

第五篇:第三节教学改革

第三节.教学改革及其基本理念。

教学改革是旨在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育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

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

第二,科技的进步

第三,知识的加速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是教化

(二)教学是诊断

(三)教学是探究

(四)教学是发问

(五)教学是求异

(六)教学是交往

下载第四章第三节 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第三节 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 2、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阶层对日本态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 1931年9月“18日夜……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

    第八章第三节 狄更斯

    第三节狄更斯(1812——1870) 狄更斯的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人的全部就是感情。把科学留给聪明人,把傲慢留给贵族,把奢侈......

    《第三节 真菌》习题

    《第三节 真菌》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A、大肠杆菌、银耳、猴头菇 B、酵母菌、灵芝、黄曲霉C、青霉菌、口蘑、紫菜 D、香菇、根霉菌、乳酸菌2......

    第三节 常见的材料

    第三节 常见的材料姓名:日期:【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什么是金属材料,知道金属和合金的性质及用途2.掌握金属锈蚀的条件及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3.认识回收废旧金属的重要性,会从资源、......

    第三节读书节2014.4.14

    岭子镇中学第三届“新华书店杯”中学生读书节活动实施方案学生爱读书,我们才有未来;老师爱读书,教育之树才会常青,根据淄川区教育体育局、中心学校关于开展《第三届“新华书店杯......

    第三节 民族 教案

    第三节 民 族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

    第三节 《词两首》

    《词两首》 主讲: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本次学习毛泽东的《词两首》。学习中要反复诵读,体会毛泽东的宏伟抱负及宽广胸襟,在精读赏析中,学习《词两首》的侧......

    第三节地图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