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 常见的材料
四、金属保护的方法
例3.自行车的主要材料钢铁易生锈。请为图2-3-2中标示的自行车各设计一种不同的、合理的防锈方法。
(1)三角架:.(2)辐条:。(3)链条:.五、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
例4.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生锈D、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六、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七、无机非金属材料
例5.今年5月24日,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成分中含有氧化钙)开始浇筑,为了防止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水化放出的热量使坝体温度升高,技术人员在仓的埋设了许多管道,一旦温度升高,则通水冷却。下列说中不正确的是()
A、混凝土的水化过程包含化学变化C、混凝土的水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八、有机合成材料
九、合成材料与环境污染
例6.下列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无害的化学
B、“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白色粉尘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C、“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甲烷等气全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典型例题全解】
例1.(1)考古发掘出的铜器表面往往有一层厚厚的铜绿[主要成分Cu2(OH)2CO3],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铜绿形成的原因。
(2)为什么高档电器的铜质插孔、插头表面要镀上价格比铜昂贵但导电性又不如铜的金?
(3)不法商贩常在金中掺入铜打制“纯金”饰品出售,如何识别这种假冒“纯金”戒指。
B、混凝土是混合物 D、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
(4)许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每个公民都应树立保护资源的观念,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金属资源的是(填选项字母)
A、采取各种有效防锈方法避免金属锈蚀 C、私挖、滥采矿物
二、实践应用题
例2.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也需要金属。(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根据图2-3-3所示的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3)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属于合金,下列列出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和性能。
B、用塑料代替钢和其他合金制造管道 D、回收利用铝制饮料罐
由上表推断,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填序号)。①强度更低;②硬度更高;③熔点更高;④抗腐蚀性更好
(4)人们每年要从金属矿物资源中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按要求写出两个生成金属的化学方程式:
①(置换反应);②(分解反应)。
(5)2008年奥动运会场“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拓展创新题】
例3.铜陵被誉为我国的“铜都”,图2-3-4是铜陵铜工艺品中著名的四喜娃娃,找到了分用纯铜、青铜(Cu、Sn合金)两和种材料制作的粘喜娃娃及用于实验铜片和青铜片。
(1)怎样用化学方法区别这两种四喜娃娃?
区分纯铜和青铜的实验方法是。
小明的纯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铜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铜绿[Cu2(OH)2CO3],请你根据铜绿的组成推断,铜变成铜绿时空气中的O2、、(填化学式)参加了反应。
(3)哪种四喜娃娃更容易生锈?
小明发现从不同地点收集到的两个四喜娃娃中,青铜娃娃身上的锈斑比纯铜的多,他据此得出结论:青铜比纯铜更容易生锈。
他的这种推理方法是否科学?。
请说出理由:。(4)青铜四喜娃娃的铜绿中什么会有褐色的锈斑?
【同步跟综训练】
1.在下列情况下,埋地在的铸铁管道腐蚀最快的是()A、在潮湿、致密的土壤中C、在潮湿、致密的土壤中
B、在干燥、致密的土壤中 D、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中
2.如图2-3-8实验,放置1~2周时后,装置能出现的现象是()A、铁丝不变化
B、试管中液面不变化 C、铁丝逐渐消失
D、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3.下列对金属及金属资源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废弃易拉罐无回收价值C、生铁是纯净的铁
B、用水冲洗自行车可防止生锈 D、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
34.下列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尼龙
B、棉花
C、羊绒
D、蚕丝
5.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现在人们已能生产出新型陶瓷材料,如用气阀经铝等为原料生产的陶瓷已制造发动机零件,下列有关氧化铝陶瓷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该陶瓷耐高温、强度高
B、该陶瓷中的原料氧化铝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D、该陶瓷耐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
6.下列关于生活常用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涤纶、羊毛和棉花都是天然纤维C、电木插座破裂后可以热修补
B、各种塑料在自然界中都不能降解
D、装食品作的聚乙烯塑料袋可以通过加热进行封口
7.钢铁的使用十分普遍,可惜世界上每年有将近总量十分之一的钢铁因锈蚀而损失。为了防止钢铁的锈蚀,人们常采用在其表面或镀上其他金属等履盖保护膜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够防止锈蚀的共同点原理是。
8.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材料相当于其年产量的20%~40%。某课外活动小
组的同学为了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发现问题]盛有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容易生锈 [提出问题]铁制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假设]将三块小铁片分别按下表中所示放置,每天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十天后所得现象如下表中所示:
请根据以上实验及产生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B装置中氮气的作用是。
(2)上述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铁生锈是铁与和共同作用的结果。(3)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种防止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9.请你阅读下列一段新闻,并回答有关问题。
2005年6年16日《海峡都市报》报道:位于福州市河东社区外的琼东河,已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破砖头、牛奶包装盒等挤占了大半个河道„„
(1)把垃圾放在河边会造成空气、土壤等污染,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垃圾,请你向福州市环保部门提出一条保护城市内河的建议。
(2)沿岸居民时常能闻到垃圾散发出的臭味,是因为分子。
(3)城市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多种,填埋是其中的一种,垃圾填埋后会产生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其完全燃料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生活垃圾中的塑料矿泉水瓶、塑料袋都属于(填“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请分析使用塑料的利弊(各写一点):
利:;弊:。
第二篇: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二)
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通过对典型的烃的衍生物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以及对性质和用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从乙醇、乙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2)由教师提供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典型有机化合物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操,意识到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改变世界;
(2)通过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通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乙醇 第二课时:乙酸 第三课时:习题课
第一课时教学思路:
【展示】各种含酒精饮料的图片,如啤酒、白酒、葡萄酒等。它们含有共同的成分——酒精。【提问】对于乙醇,你已经了解了它的哪些性质? 【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讲解】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根据各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四价、氧二价,氢一价),写出其可能的结构式。
(学生可能写出的结构式为和)
到底乙醇是那一种结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学生实验】取1mL无水乙醇于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演示实验】实验3—2 学生填写67页表格。
【分析】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了氢气,说明乙醇分子里有不同于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存在。证明了乙醇是第一种结构而不是第二种结构,可以简写为:CH3CH2OH或C2H5OH。【板书】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讲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
【过渡】乙醇除了可以用作饮料外,还经常用作燃料,如实验室常用酒精灯来加热。请写出乙醇
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板书】
2、乙醇的氧化反应(1)燃烧:CH3CH2OH+3O
22CO2+3H2O 【学生实验】实验3—3 【演示实验】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反应 【归纳并板书】
(2)催化氧化:2CH3CH2OH+O2
2CH3CHO+2H2O(3)其他氧化剂:CH3CH2OHCH3COOH 【小结】乙醇发生各化学反应时的断键位置,进一步渗透“官能团”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阅读】资料一:课本67页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资料二:乙醇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
人饮酒后,分布于各组织中的乙醇,大部分在肝内氧化分解,很少一部分在其他组织中分解。乙醇先经醇脱氢酶的氧化,被氧化为乙醛,然后在醛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酸,参加体内正常的乙酸代射,最后生成CO2和H2O,释放出能量。乙醛氧化为乙酸的速度较快,因此,在一般饮酒量不多的情况下,乙醛不致于在体内储留,但如果大量饮酒,即可发生乙醛储留,并出现中毒症状。醉酒后,次日出现的不适感往往与乙醛的中毒有关。另外,大量饮酒,也会给人带来其他疾病,如诱发脂肪肝的形成,并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还可造成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腺炎、肾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等疾病,经常过量饮酒的人,高血压患病率也较高。
第二课时教学思路:
【引入】家庭蒸鱼,往往会加一些料酒和食醋,这样蒸出的鱼味道更加鲜美,原因何在?学了本节内容,大家可以找到答案。
【提问】如何证明食醋中含有醋酸?
(可以根据乙酸的物理性质——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或者根据乙酸的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金属镁)生成氢气,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能与碱反应等; 【归纳】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2)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金属镁)生成氢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与碱反应等;
【设疑】乙酸具有酸的通性,但酸性如何呢?请利用所给的实验药品,探究其酸性的强弱。提供的药品:碳酸钠粉末,大理石,无水乙酸,【学生进行实验】 【补充】(5)与盐反应:乙酸+碳酸盐→乙酸盐+二氧化碳,说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展示】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的图片。
【设疑】为何年份越久的葡萄酒,价格越昂贵?(葡萄酒在贮存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这样葡萄酒就更醇香了。)
【阅读、交流】学生阅读课本69页实验3—4的实验步骤,交流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实验装置的特点(如浓硫酸不能先加,加液时由于放热明显所以要边振荡边缓慢加入,加热时不要过猛,为您服务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防止乙酸、乙醇和产物大量挥发,导管口不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以下,防止发生倒吸)。【学生实验】实验3—4 【讨论】
1.浓硫酸起什么作用?(催化剂、吸水剂)2.加热的目的是什么?(提高反应速率;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3.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
②除去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 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4.酯化反应还属于哪一类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提问:酯化反应中是乙酸分子脱去羟基还是乙醇脱去羟基?
介绍:18O的示踪实验并用动画形象说明酯化反应的机理:酸供羟基醇供氢 【练习】书写其他醇和酸之间的酯化反应方程式。【补充】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
【作业】课后习题和《基础训练》第三节
第三篇: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中学物理园地 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a: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
b: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绳,以同时控控制两辆小车。
(3)实验的做法:
a:在两砝码盘中放不同数量的砝码,以使两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同。
b: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
(4)需观察的现象,观察两辆车在相等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实验现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5)分析推理:
a:由公式s12at2得到在时间t一定时,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b:由实验现象得到:小车的位移与他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c:推理得到结论:对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
a1a2F1F2或aF
(6)巩固练习:
a.据a1a2F1F2得到:要使物体在短时间内速度的改变很大,即加速度很大,就必须给物体提供。
b.竞赛用的小汽车,要求起动后几秒钟内速度由零达到60m/s以上,他们为什么要装备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1)实验装置同上;
(2)说明与前次实验的不同。
前一次实验中,我们是保持小车质量不变,而改变小车所受力的大小,来研究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的。
本次实验是使两辆小车所受拉力相同,而在一辆小车上加放砝码的,以增大质量,研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关系的。
(3)实验现象:
在相同的时间里,质量小的那辆小车的位移大。
(4)分析推理,得到结论:
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a1/a2=m2/m1或a∝
1m
3: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综合上述实验中得到的两个关系,得到下述结论:
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表示: a∝Fm或者F∝ma 即:F=kma
a:如果每个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b: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顿。
(3)推广:上面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情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关系可推广为: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放心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4)介绍F合和a的瞬时对应关系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4:例题分析(课本例题)
(1)学生阅读例题内容
(2)分析:
质量m已知必须先求F和F的合要求物体的加速度12力,而合力的大小可以用作图法求解,也可以用计算法求解。
(3)用投影片展示解题过程:
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力F1和F2分别沿x轴和y轴的方向分解F1的两个分力为:F1xF1xcos60,F2yF2sin60
oo
oF2的两个分力为:F2xF2cos60o,F2yF2sin60
F1y和F2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F1x和F2x的方向相同,所以:
F合F1xF2xF1cos60oF2cos60o5N5N10N
已知合力F合和质量m,据F合=ma,即可求得:
aF合10N2kg5m/s2
三:小结
1: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确定了a和F之间的大小关系,也确定的a和F的方向关系
3:求解合力时,可采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各个力沿x轴和y轴分解,最后求合力的方法。
四、作业 课本P53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变量法)定律的实验条件(控制
1、m一定时,aF1
2、F一定时,am
3、把Fma改写成,在F,m,a取国际单位的条件下k1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且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加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相同F合和a的方向关系2单位关系:1N1kgm/s物理意义:瞬时对应关系因果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第四篇:第三节提问
第三节提问
“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个问题。”伏尔泰:“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好奇心是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出回答对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背后对提问者的好奇心。
初学者提问时常遇到的问题是:
(1)提问不知从哪里入手;
(2)问题提得简单、机械,一问一答一记,气氛紧张,经常冷场;
(3)当采访对象谈了一些情况之后,记者再也提不出新的问题;
(4)不会引导谈话,任由对方漫无边际地谈下去;
(5)提的问题太大,太空泛,采访对象难以回答;
(6)随意打断采访对象大谈话,引起对方不满;
(7)谈了若干问题之后,记者心里没底,不知材料是否够用。
例子:
问:警官,您的枪是不是只在射击练习的时候使用,我的意思是说,您在追捕逃犯,或者解救人质时,使用过它吗?我读过一些报道告诉我,很多警察在愤怒时是从来不用枪的,也就是说……
答:是的,我……
问:那么也许……
问:警官,你在执行任务时开过枪吗?
答:是的,但仅开过一次。
问:给我们讲讲好吗?
问:明天会下雨吗?
答:不会。
问:那么天气会不错吧?
答:这要看你所说的“不错”是什么意思。
问:是晴天吗?
答:不是。
问:那是什么?
答:下雪。
问: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雪呢?
答:你根本就没问。
(比较:“你预测明天的天气会怎样?”“下雪”)
一、设计问题的依据:
(一)从既定目标出发设计问题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规律之一就是要根据采访的目的、任务和任务事物的规律性来决定问题的指向和程序。采访谈话和一般谈话的不同特点,就在于目的性与随
意性的不同。人际交往中,一般的谈话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论题随意性很打,可东扯西拉地互通些情况。而采访谈话的最大特点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在这场对话中,记者水平高低不是自己讲得生动与否,而是问题设计的水平,记者要根据自己的采访目的、任务,即“既定目标”,精心地措词用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个个问题来深入挖掘报道所需地材料。
例:假定采访对象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如果准备撰写地是人物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杨利伟个人确立:性格特点、工作作风、成长经历、还要挖掘他的内心世界。问题可以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独资在飞船上时有什么感觉?”如果撰写的时关于中国人首次飞天的事件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确立:历程、曲折、起伏、高潮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事件信息。问题可以时“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挑选航天员的”“能说说参与这次发射的你的同事和战友的情况吗”“中国航天技术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事件内取得巨大的成就”“您能介绍一下中国航天员培养的历程吗?”
(二)从目标受众以及采访对象出发设计问题
正视不同目标手重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在媒体受众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采访提问目标的确定还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意见的影响。“理性、建设性”“娱乐性、大众化”。(《康熙来了》)
(三)记者新闻价值观影响问题设计
在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所确立的提问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通常展现出不同的侧面,信息的披露、角度的选择呈现为异彩纷呈之态。
例:中国发生非典,国外媒体记者认为披露“非典”蔓延情况的报道才是好新闻,中国主流媒体的记者认为展现医护工作者风貌的报道才是好新闻。在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观的引导下,前者所提的问题可能是:“您是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发现非典病人群体在迅速扩张的”;后者可能是“您真正对休息时间有多少”“您的同事有多少倒在了第一线?”
二、问题类型:
(一)原初性问题&从属性问题
原初性问题,是指记者为已经交谈都话题寻求更多、更详细都信息的问题。术语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问题。而从属性问题则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引发或改变了话题,讲访问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在预先周密准备的访问中,原初性的问题往往是计划好的,从属性问题则是沿着对方谈话线索进行追问。
例:2003年6月20日《东方之子》栏目采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当时北京大学准备实行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的改革,择优录用,打破教师终身制。
方静:您现在酝酿一份北大教师任用制度的一套改革方案,我听说您这个方案现在还没有出台,但是在各个高校一片哗然,什么原因非要施行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呢?
许智宏:座位一个学校你要发展,但是我不可能依靠不断地扩张来发展学校,所以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队伍怎么来不断地更新。过去我们就是每一个人倒了北大,讲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每年像搞运动一样地来做职称的评定。不断的,今年申请不上,明年再申请,明年申请不上,再后年申请。作为一个一流大学,这些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不行。
……
许智宏:北大的学生,可能比较活跃,思想上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我们有一部分同学,他对实践注意不够。
方静:为什么北大学生这么热衷于说而不是做呢?
许智宏:我想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一个学校反应,恐怕目前对情况,我们对社会都使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比较急于求成,这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一种风气。在高校中的反应,不同的人,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是不一样的,北大的人一直是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个性,难免这里面有一部分人,也学他挺能讲的,不可否认。
(二)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提问,指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就××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您对××问题有什么感想?”这类问题与回答的内容之间联系比较松散,回答问题的被采访者可以比较自如地去发挥,双方之间谈话地气氛也比较轻松。对记者来说,提开放式对问题,因为问题回答中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作过细的准备。但是开放式提问也有其明显等缺陷。因为问与答之间答联系松散,谈话难以深入具体,采访对象的谈话也容易跑题,因此,它比较适合在采访初期活是幕后采访中运用,不适宜用于观众看得见屏幕上的电视采访。提这类问题也会让观众感到记者缺乏准备、缺乏水准。一旦跑题,记者应及时地用闭合式地问题把谈话纳入倒既定轨道上来。
闭合式问题,指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给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范围也限制得比较严格。“您是否同意……”“导致受害者毙命的是什么武器”“它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如何?”这类问题本身具体,口子开得很小,要求对方做直接的回答,表明态度、意见和观点,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也能帮助记者更好地驾驭谈话。水均益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一开始没有大而笼统地问它对中美关系对看法,而是设计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你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朋友还是敌人?”要明确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涉及倒对中美关系对看法,基辛格尽管没料到记者会问这么棘手的问题,但还是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对于记者来说,要非常熟悉被采访者地情况,问题才能提得准、提得深,否则很容易漏掉某些问题,影响对全面情况对了解。同时,闭合式提问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谈话对气氛。
(三)中性问题&诱导性问题
中性问题,是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任何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您对当前对国企改革有何看法?”“您喜欢上网吗?”等等。所谓诱导性问题,是指本身已经提供了某种供采访对象选择的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你喜欢看日落,是吧”“中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有害身体,也不利于学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目前我国国企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您是这样认为的吗”中性问题一般得到的材料较为客观、公正,且显示了对采访对象对尊重、信任和希望,所以在需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意见和情况,或记者本身指向不甚清楚时,应提中性问题。而在对采访对象对谈话和态度进行确认或概括时,提诱导性问题很有用。提诱导性问题时,特别要把握好“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的界限。国外学者提出“应该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问题,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例:面对一位把一生都献给公园和操场建设的市政官员,你的提问是:“市长先生,如果把这些公园改建为商业场所,您认为我们的城市会从中受益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把税收收入和经济利益都考虑进去都话。”采访者采访时都口吻很和气他也没想到这种倡导性都问题会误导市长做出肯定都回答。在提诱导性问题时,有的采访对象会看记者的脸色说话,投其所好。
(四)过滤性问题&探究型问题
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你提问的资格。例如,在事故现场,记者的提问是“这里发生了什么”,采访对象给你做了许多细节描述,但事后你发现,他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而当时如果问了一个简单的过滤型问题――“大楼爆炸的时候,你在哪儿”――或许这些努力就不会付之一炬。向高素质对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再提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例:
问:公主,能把您不结婚的理由讲给我们听听吗?难道您对男人不感兴趣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答:不感兴趣?你要知道,在过去的20年中,我的情人不会少于33个!
1、被动的挖掘。“这……我想……”与之相伴的可能是采访者的不动声色。这表明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有时被访者却错误地把它理解成对方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
2、主动的回应:“真的吗!……这太有趣了!”与之相伴的是生动的面部表情。
3、反映。指恰当的重复被访者说过的话:“33个情人……”心理咨询专家再面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而且还很见效。
4、沉默。这种沉默时早有预料的,与之相伴的时一些得体的非语言符号,暗示对方可以继续其谈话。通常,你的沉默反倒帮助了对方收集想法。
5、拓展。“能不能谈谈出现在您生活中的这些男人……怎么这么多啊?……您不是在夸大吧,还是在抱怨?……他们中哪个最好,哪个最坏?……您的第34位情人已经有目标了吗?”
6、澄清。“平均下来,一年1.5个情人;是一个完了再谈一个,还是同时谈着?……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吗?”
7、离题。“您声称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您不觉得这个运动本身就是个矛盾吗?”
8、转移。“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现在来谈谈另外一个话题――您喜欢绘画吗?”(这表明你对前一个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
9、下判断(通常尽量避免这样做)。“您是个什么样对女人,放荡?还是……”
最重要对莫过于拥有好奇心,因为它能指引着你触到问题对最核心部分。提问“为什么”是深度挖掘事实的最好方法,再你想不出其他问题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问题。“您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设问的变通
(一)开门见山与迂回采访
开门见山是指采访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谈话直接进入正题,纳入记者地采访目标。这种直入式的采访方法,通常运用于那些经常接受记者采访、长于交际、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运用于采访领导和学者等。这些人时间宝贵,特别是当他还忙于工作时,没有空闲和记者闲谈,他们喜欢记者开门见山地采访,厌倦兜圈子和提问久久不入正题的采访。同时也适用于限定时间的访问,如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广播电视的演播室访问、记者招待会的访问等等。(《面对面》王志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我采访你的这一刻,全国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非典?”)
这种提问方式因开诚布公、、不拐弯抹角而使访问显得干脆利落,进展得迅速而顺利。只要双方关系和具体情况允许,正问法可以说使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提问方式。
正问法虽然是指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但并不是指见了面就直通通的发问,同时太直太
白的提问,不仅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有时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所以运用正问法既要有情感的铺垫,还有要防止问得太直太白。
迂回法是指记者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先迂回一下,绕个弯子,先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一般适用于不善于交谈的人,见了记者感到紧张、约束的人,或是有思想顾虑、不愿意交谈的人。面对这些对象,记者应当尽可能熟悉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对于不善于言谈和不习惯接受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可以从他最熟悉、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问起。对于那些有思想顾虑的采访对象,记者一方面要摸清其心理症结所在,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地疙瘩;另一方面也可采取旁敲侧击地方法提问,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吧采访所需的材料搞到手。
(二)激将与反问
采访中,遇到采访对象不太合作时,记者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激发他的情绪,促使他吐露真相,接受采访。比如在对方拒不作答时,可以晓之以理,让对方明白接受采访与不接受采访的利弊得失,以激发他回答问题。可用心理刺激的手段。提出一些不符合对方真实情况、真实的内容,迫使他不得不予以解释、反驳、答辩,从而了解真实情况。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说:“向对方佯作你已了解而实际并不摸门的情况,这仍然是从顽固的采访对象身上发掘材料的一个方法。”
这种设问法,一般都用于印证问题,印证看法。它要求记者是在了解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设问,目的是让新闻人物自己作确认。当然采用这种提问时,一是态度要诚恳,有礼貌,不要使次方对象产生故意嘲弄他的错觉;二是反话、错话的来源要避免引自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以免采访对象因生气而迁怒于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一般可以用这样的提问开头:“听说„„”或“根据外界传言„„”;此外,激将法一般只在迫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与正常谈话交叉使用,而且要运用得恰当、灵活,否则便容易破坏交谈的气氛。
(三)追问与停顿
最理想的采访是双方互相探讨问题的讨论式、交谈式的采访。但讨论、交谈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出事实。在深揭问题的采访中,采访对象的心态不同就很难做到友好地交往、讨论,此时记者就要根据目标追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追问,在特殊场合中也是必要地,但又要注意追问但方式、方法,要启发引导和激发而不是强迫、逼迫。
第五篇:第三节 真菌
第三节 真菌
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2.教学难点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准备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桔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茹。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形态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么?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是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可以炒菜。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我们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 真菌(板书)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 动物(板书)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 生活中的 真菌(板书)
(二)、活动1 :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这是哪些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
师:边放课件,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 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场卖的。
生:木耳 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 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的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播放PPT图片。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活动2 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么,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教师板书)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P29的“放大镜”内。(课件显示霉菌的课件)
师:提示:说明霉菌是物体变质后产生的,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害。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师:怎么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 生:用实验验证。师:怎样设计实验 生:用对比实验法
师:好!下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设计结果记录在29页 “我的实验设计”中。学生设计,讨论,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设计,交流。小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可能答不完全正确,提醒学生要在相同时间段观察两组实验的变化,包括是否发霉、发霉程度。)
课件出示观察记录表:你也可以采用其它更形象的方法记录。如拍照、写或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记录)
师:因为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课上无法完成,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认真去完成这个实验,老师先预祝同学们实验顺利、成功。教师在几天前做了这个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记录。
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下食物发霉的条件:
生:温度高、潮湿阴暗、不通风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师:对!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把讨论结果填写在30页的表中。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和食物、衣物等防止发霉的方法。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提高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
3、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