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9高考历史一轮浙江专版第33题对题练
第33题对题练
题组一 2018年4月浙江选考
真题1 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产
(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未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材料二 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
谜一样的秦陵,谜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理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
——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对应练
1.(2018·浙江绍兴学考选考适应性考试)(加试题)秦朝不但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陵园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自秦代确立监察制度以来,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就初具规模。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的相对独立与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
——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材料二 兵马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整理
(1)写出与材料一直接关联的秦朝监察制度的官员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以来的古代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的建造原则。
题组二 2017年11浙江选考
真题2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产
(加试题)学习历史,贵在知识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这个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条件相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变化运用。”——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材料二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新领域,北京中轴线无疑是“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就“中轴线”而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中轴线”表现了“择中”的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颐和园的轴线分析,人们发现在与紫禁城尺度大体相同的皇家御苑中也有类似的轴线处理。——据唐晓峰《城市历史地理探索》等整理(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遵循或承袭过去的一般的制度”的含义。综合材料一、二,以故宫为例,分析说明“中轴线”所凸显的文化价值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对“择中”观念下的儒家思想核心内涵予以阐释。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就“皇家御苑”颐和园的中轴线布局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对应练
2.(2018·浙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冲刺押题一)(加试题)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人类文明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而北调几废。……而吴中以北曲擅场者,仅见张野塘一人,故寿州产也,亦与金陵小有异同处。……今南教坊有傅寿者,字灵修,工北曲,其亲生父家传,誓不教一人。寿亦豪爽,谈笑倾坐。若寿复嫁以去,北曲真同广陵散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材料二 任继愈先生指出,有四种文化现象引起注意,即第一文化的继承与积累现象;第二文化衰减与增益现象;第三文化势差现象;第四文化的融合现象。建筑文化亦如此。对于以上四种文化现象,我们从不同史实出发形成了以下认识: ①新文化运动为例说明中国是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势差 ②以古希腊罗马建筑文化为例说明建筑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 ③以颐和园为例说明建筑文化的融合现象
——根据吴庆洲《建筑文化传承融合与演变》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昆曲是如何吸收北曲长处的。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史实,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认识?请扼要予以论述。
3.(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加试题)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吏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祖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和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材料二
图一 清末殿试宫殿
图二 紫禁城某区域
宫殿群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
(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一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二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题组三 2017年4月浙江选考 真题3 中外杰出的历史人物
(加试题)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已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回顾詹天佑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
——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对应练
4.(加试题)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5.(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材料二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据《论语·先进》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材料三是谁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题组四 2016年10月浙江选考 真题4 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
(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对应练
6.(加试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骄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材料二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主题宣传图(1)材料一提到了哪些长城建筑的组成部分?请依据材料概括长城的建筑艺术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7.(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城之利,烽燧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莫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明]尹耕《塞语》 材料二 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明]万历《宣府镇志》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世界遗产委员会
材料四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惟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陈长芬《仰望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4)据材料四,指出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其原因。
答案精析
真题1(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2)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精神:工匠精神。
选择阐述②,制度依据:军功爵制。行政系统:郡县制。对应练
1.(1)名称: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特点:比例匀称,神态逼真,色彩绚丽,个性鲜明,成功把握整体效果;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原则:事死如生。
真题2(1)含义:传统礼制;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意义: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突显皇权至尊;皇宫中轴线与整个城市中轴线相重合的设计规划世所罕见;“线性文化遗产”的典范;古代中国的“精神轴线”。
(2)侧重分析①,中庸思想。恰到好处;和而不同;完美事物的构成,有赖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
侧重分析②,颐和园中轴线布局体现在万寿山前山景区;两条垂直轴线统领;东西轴线由千步廊构成;南北轴线是前山的一条中轴线;周围建筑对称分布,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对应练
2.(1)状况:南曲繁荣,北曲式微;父子相传的封闭师徒制,传统戏曲技艺容易失传。吸收:在曲调演唱上,吸取北曲“转喉押调”“字正腔圆”的长处,形成水磨腔;在曲调运用上,借鉴结构严谨的长处,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克服了南曲音律上的缺陷;在乐器伴奏上,吸收北曲管弦伴奏,使其具备了戏曲声腔的条件。(回答任意2点即可)(2)侧重认识①: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弊端,所以他们提倡向西方学习救亡中国。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但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有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思想倾向。
侧重认识②:罗马人继承了建筑艺术:希腊柱式建筑、三角形门墙。图拉真广场内乌尔皮亚廊柱大厅排列的多彩大理石柱,万神殿门廊的设计呈长方形,希腊式的三角形门墙,整体风格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罗马艺术在传承希腊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点:罗马拱门和圆顶建筑特色。如大斗兽场把希腊的柱式建筑与罗马拱门式建筑相结合;万神殿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
侧重认识③:颐和园将各种不同风格园林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博物馆。政治活动区与居住区主要建筑呈现北方四合院风格;江南水乡风格的苏州街,呈现江南园林风格的谐趣园;象征藏式寺庙建筑风格的四大部洲;唯一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白色石舫;佛香阁仿杭州六和塔而建造,昆明湖的西堤是模仿西湖苏堤而建,呈现典型杭州西湖风格。3.(1)目的:防止结党营私;方便皇帝控制科举,加强君主专制。
特色:既测试举人对经义的掌握,又测试历史及时政;同时注重举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任意答出2点即可)。(2)位置:①。
地位: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
内涵: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儒家礼制思想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所有宫殿面朝正南方,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宫殿群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体现阴阳学说)真题3(1)范围:19世纪60年代;沿海地区。
路径:洋务派官办企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和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2)倾向于①,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知识;推进洋务事业,培养洋务人才;开创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倾向于②,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铁路大桥;主持设计建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造铁路史上的奇迹;维护中国铁路权益。技术报国。对应练
4.(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5.(1)中庸思想和因材施教思想。
(2)亚里士多德。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两者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并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3)①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了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真题4(1)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②,内政: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外交: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应练
6.(1)组成:城墙;敌台(敌楼);烽燧(烽火台)。
特征: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因地制宜;和谐统一;技艺高超。
(2)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7.(1)作用:便于军事防御;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
(2)历史信息:边关贸易繁荣。原因:长城内外经济的互补性;历朝政府设置边贸市场。(3)依据:长城是建筑艺术的典范;诞生了众多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留下了大量关于长城的诗词歌赋。
(4)原则:真实性。原因:尊重历史。
第二篇: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专练《中国古代史》
班级: 姓名: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学术融合是政治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战国前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势如冰炭,两不相容。儒家政治着眼于管理“人”,主张通过“仁义”诱导的途径,塑造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自家的政治理想。法家政治着眼于完善“物”,即富国强兵,主张通过“刑法”强制的途径,规范社会,从而达到自家的政治目的。然而,诸子百家在长期辩难争鸣中,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到战国后期出现学术融合的趋势。
——马执斌《“焚书坑儒”辨》
材料二:第一个肩负起学术融合使命的是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儒家巨子荀况。学术界公认荀子的学说兼采了诸子的精华。郭沫若先生称荀子开创了儒学为“百家总汇”的先河。特别要指出的是,荀子纳“法”入“儒”,以“儒”统“法”,提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为建设新兴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马执斌《“焚书坑儒”辨》
请回答:
(1)材料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请说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1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后世统治者如何纳“法”入“儒”,以“儒”统“法”的?(2分)
(4)根据材料说说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示?(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 1 早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
材料三:1771年,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摆下盛宴,招待从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的部落首领渥巴锡,并举行一系列游园活动。万树园内鼓乐喧天,歌舞欢腾,洋溢着一派民族团结的欢乐气氛。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朕”是指谁?他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2)根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出当时民族融合的方式。(2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清朝哪一历史史实,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1分)
(4)中国古代民族史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1分)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汉书》裁:“张骞始开西域之迹。”以后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西域。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材料二:松赞干布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材料三:左宗棠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毅然开始军事行动,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1)为什么说“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是“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2分)
(2)松赞干布迎娶的大唐公主是谁?有何影响?(2分)
(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历史结论?(2分)4.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文化观》 请回答:
(1)材料二中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3分)
(2)材料三中,宋代“重自由表达”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1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1分)
5.请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古今中外的地图:
请回答:
(1)请仔细观察图一,地方上的这一制度历史上叫什么?它是哪一个时期的地方制度?(2分)
(2)请仔细观察图
二、图三说说秦和元在地方上分别推行的制度叫什么?(2分)
(3)请仔细观察图四的美国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在地方上又推行的是什么制度?(1 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不同时期的中外统治者分别实行不同的地方制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1分)
6.阅读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分)
(2)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2分)
(3)材料三辽“与朝延和好年深”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连连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大量逃亡,掀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更多的北方人迁到了南方。——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致英王的一封信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的这种情况最早出现于何时?(1分)此时为鼓励对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1分)
(4)材料五说明清朝前期实行什么对外政策?(1分)这一政策实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1分)
(5)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1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并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一个繁荣局面。材料二: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日本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的公民,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大批外国教育家被请到日本办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校任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916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下,聘请了陈独秀、李大利、胡适等一批思想活跃的教授。北大校园各种社团、刊物风起云涌,思想在自由流淌,对全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随后发生的一场爱国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并依据材料指出他“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所起的作用。(2分)
(2)材料二所示图片涉及到我国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2分)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教育在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参考答案
1.(1)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2分)(2)孔子(1分)
(3)汉武帝时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但在政治制度上仍沿用秦朝的制度(法家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意思相近即可(2分)
(4)儒家:礼、仁,和谐社会;法家: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改革创新;墨家:兼爱非攻,爱好和平(意思相近即可)(1分)
2.(1)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藏(2分)(2)杂居、通婚、战争、贸易(2分)(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分)
(4)围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回答即可(1分)
3.(1)张骞最早出使西域 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2)文成公主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加量汉藏友好关系
(3)设立新疆行省。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
4.(1)观点:宋代科技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主要表现:活字印刷术发展 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2)宋词
(3)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
5.(1)分封制 西周(2)郡县制 行省制度(3)联邦制(4)巩固统治
6.(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或者“战争”与“和平”各1分)(2)①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或者漠北战役l分)②昭君出塞(1分)(3)澶渊之盟(各1分)(4)“和”的关系(民族团结,友好相处意思相近即可,1分)
7.(1)由落后贫穷到先进富饶;(1分)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1分)
(2)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1分)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1分)
(3)南宋。(1分)市舶司。(1分)
(4)闭关锁国。(1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封建经济稳定)。(1分)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1分)
(5)政治稳定;注重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人才的引用;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8.(1)孔子;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
(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3)推动了两国的近代化
(4)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篇:中国历史上册·材料题专练
中国历史上册·材料题专练
(一)1.以下是某中学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文字资料和图片。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
材料二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材料三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椎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请举出李鸿章在此次事件中的主要活动(1)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2)材料二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思想启蒙的作用。
(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材料三的内容作了怎样的阐发? 以其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的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5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场运动?在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面,它与材料一有何不同之处?这场运动后期有什么新的发展?(3分)新文化运动;从引进器物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思想;后期传播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该历史兴趣小组的这一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1分)。(5)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或中国近代化起步。
2.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中的“拳匪运动”即“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是指义和团运动,为镇压这场运动,列强发动了哪次战争?(1分)八国联军侵华
(2)材料中的“第一、第二两个方案”分别指什么?第一方案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第二方案的实施在思想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第一,洋务运动。措施:创办近代企业,筹建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选送学生出国留学。(2分)第二,戊戌变法。
影响: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继前三个方案,材料中“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可以视作我国近代史上第四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据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救国救民方案的革命理论。(1分)概括说明这一理论的实践结果。(3分)理论,三民主义。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4)材料中将前三个方案分别概括为“自强”、“变法”、“反动”,请你依照材料中前三个方案的概括方法,用一个关键词概括第四个方案。(4)民主、共和。
(5)据上述几个方案,请归纳这些方案的共同主题。(5)救国救民、爱国主义。
3.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而且也表现为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组历史图片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请回答(1)与图片一、二、三相关的重大事件分别是什么?(6分)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图片二、三中的刊物分别宣传了什么新思想?(4分)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
(3)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结束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
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阅读下面材料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见证。因为这里最早成为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商企业最早进入,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请回答:(1)上海何时成为通商口岸的?(1分)这是在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1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
材料中说上海“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有何史实依据?(2分)
1865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近代 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的“西化”。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 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 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 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化主要经历了哪些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辛 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据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各是什么?(2分)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3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及封建君王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3)回首中国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或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6、阅读下列材料(12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请回答:(1)以上口号出自于哪一场运动?(1分)这些口号为什么能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
五四爱国运动。因为这些口号的内容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
(2)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这场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3分)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與的职务,没有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
(3)五四精神指的是什么?(1分)其历史地位如何?(1分)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如何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3分)是要牢记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托,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勤奋学习,发扬五四精神;二是要善于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开拓进取的 意识;三是乐于奉献
7.阅读下列材料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回答。(1)近代史上清政府与两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12分)1.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2)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了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或对哪一位爱国志上印象最深?(2)任举一例,无误即可。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两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起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才,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什么思想?(10分)(1)材料一:洋务派:中国制度强于西方,只需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材料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2)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结果如何?(12分)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
9.阅读下列材料 “1919年,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的消息传到国内,都积在人民心里 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请回答:(1)“像火山一样爆发”的事情是什么?引起这件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主要口号?(12分)(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口号:略(2)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8分)(2)意义: 略 10.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请阅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图1—A 图1—B 图1—C(1)图1—A中的人物与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图1—B中的人物是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在反侵略斗争中突出的英雄事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6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人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图1—C 中的人物牺牲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4分)
左宗棠 收复了新疆 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演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副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3分)
图____________(填写图片编号)——《____________条约》《____________条约》
中国历史上册·材料题
(二)(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6分)(1)答案:图1——中英《南京条约》;图2——中日《马关条约》;图3——《辛丑条约》。(2)人物:邓世昌。事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或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与四艘日舰展开激战,最后壮烈牺牲。(3)答案要点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11.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材料三:见右图。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1分)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1分)
(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1分)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1分)(3)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2分)(1)洋务运动(1分)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1分)(2)辛亥革命(1分)新文化运动(1分)
(3)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12在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丰功伟绩。材料一 中共一大会址 材料二 《井冈红旗》塑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图中所示会址在哪个城市?(2分)(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3)为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人们在井冈山入口处,树立起一块巨型“井冈红旗”雕塑。高高飘扬的红旗中间镶嵌五角星、镰刀斧头和“井冈山”三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人们赋予她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选用1927—1928年的两件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的深刻寓意。(8分)(1)1921年,上海。(2分)(2)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4分)
(3)史实:①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②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13、阅读材料: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内容,孙中山将它阐发为什么? 其核心是?
(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中所指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著名的运动? 口号是什么?(4)结合材料二中所说运动的影响,谈一谈内容和意义各是什么?(1)三民主义 民权
(2)略(3)新文化运动 民主分)与科学(4)略
1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及标志、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记忆)(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
(4)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锋芒直指尊孔复古的逆流,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15.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3)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4)从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6]“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1)诗中“画舫“的所在地是指哪里?(1)浙江嘉兴南湖。(2)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2)“中共”一大。
(3)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 么?(3)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7
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五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的 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2)写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②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3)该事件的转折点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③遵义会议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④红一方面 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⑤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18.1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中国近代探索相关的事件名称。(1)自强求富 开近代探索之先——(1)洋务运动(2)变法维新 圆救亡图存之梦——(2)戊戌变法(3)三民主义 创民主共和之国——(3)辛亥革命;(4)民主科学 启思想解放之门——(4)新文化运动。19.(2012湖北咸宁)
36、阅读下面材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代战争史上党领导人民军队谱写的英雄史诗。请回(1)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分)这次会议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分)
(2)在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什么?(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答案: 1)遵义会议;(1分)毛泽东。(2)四渡赤水。(1分)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1分)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0)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备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紊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3)这次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4)此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封建制度(封建专制制度或君主专制制度)(1分);闭关锁国政策(1分)(2)鸦片战争(1分);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没写“开始”不得分)。(3)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共2分,)(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1中国近现代史展现了一幅中国人民从屈辱走向探索,从探索走向复兴的画卷。阅读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一
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上签约的场景
图二
1900年炮火燃烧下的北京城(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是中华民族屈辱的缩影和见证,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在中西近代化探素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2)材料中提到了中国近代前期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它们分别是指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哪些重大事件?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探索的“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1)图一: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图二: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学技术:洋务运动。(1分)学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长征》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遵义会议的召开(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指国民党重兵围堵;恶劣的自然条件。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或革命的
2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列举出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等。
(2)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各打出什么旗号?列举洋务派所兴办的近代著名企业。
前期和后期的旗号分别是:“自强”、“求富”;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3)我们今天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什么区别?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清王朝,不改革内政;单纯引进,缺乏创新,最终失败。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引进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注意把引进技术同国内消化、吸收、运用、创造结合起来。29.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是什么?(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先后发动了哪两次武装起义?
(4)中国共产党人由此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条道路开始于什么什么事件?
(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创办黄埔军校;共同领导北伐战争。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第四篇: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材料题专练
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材料题专练
1.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虽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回答:
① 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② 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一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
③ 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
④ 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
⑤ 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4分)
解析:
1.① 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② “民以殷盛”。因为变法后百姓的负担仍较重 ③ 认为商鞅为人“刻薄”(2分),其变法“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④ 重视农业生产。⑤事实: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作者持否定态度。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上言曰:“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相困依,竟行奸货,落除卑注,更书新籍(改族谱),通官荣爵,随意高下,以新换故,不过用一万许钱。昨日卑微,今日仕伍……臣又以为巧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卧私门,致令公私缺乏,是事不举,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人郎、左人尚书,专供校勘……若谱注通,籍有卑杂,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
--《通典》卷三
材料二 自宋氏失御,礼教凋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沦杂,罔计厩庶,贩鬻组曾,以为贾道,明日腆颜,曾无愧悔……风闻东海王源(士族)嫁女与富阳满氏……而托姻结,唯利是求(王源收聘礼)。玷辱流辈,莫此为甚……窃寻璋(富阳满氏)之姓族,士庶莫辨。--《文选》卷四十
材料三 至宋齐梁陈诸君……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 材料一谈的是当时一种什么现象?沈约对此态度如何?对策是什么?
② 材料二中,士族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 材料三所述,庶族地位上升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2.① 庶族地主通过贿赂手段更改族谱进入士族行列。沈约反对。主张重新校订族谱,对更改族谱者依法治罪。
②士族地位下降,开始从事经商。有的士族为求钱财,与庶族通婚。
③士族自身腐朽,不思进取;士族无能,失去皇帝信任,庶族地主“力勤”,深得皇帝“宠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宗元鼎《炀帝冢》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回答:试概括四首诗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4.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结合史实说明隋唐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各有何作用?
5.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成功之处。
解析:
3.观点:材料一认为是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材料二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享乐,腐化造成了帝业的败亡;材料三认为大运河开通虽便利了交通,但主要是为剥削东南地区提供了便利;材料四肯定了大运河在沟通南北方面的积极作用。
看法: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南北经济的发展是其开通的重要条件,而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是其开凿的根本原因。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但过度的征用民力,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且运河开通后享乐腐化,加速了统治的灭亡。
4.① 隋文帝综合汉魏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和皇权,为历朝沿用。②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前期统治者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度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深远。
③ 隋文帝沿袭府兵制,但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给田地,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加强关中防守力量;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兵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军队,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④ 隋朝沿袭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唐朝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
2的赋税制度,税费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5.① 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缓和民族矛盾。
② 军事上反击少数民族的骚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
③ 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
④ 实行“和亲”等多种政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五年三月丙五)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炯。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挡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遂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魏继宗上言)宜假钱别置,……不置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关的意思)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回答:①据材料一,指出文中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② 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文中的出发点?
③ 指出上述措施的实质。并就此谈谈你对以上措施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元典》载;”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集贤殿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
材料二 宋元之士,自有国学及府县之学,而此外又有书院者,盖学校多近于科举,不足于餍学者之望,师弟子不能自由讲学,故必于学校之外,另辟一种讲学机关,其官立者,虽有按年积分之制,而私家所设,或地方官吏自以其意延师讲授者,初无此等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多乐趋于书院。此实当时学校于书院之大区别也。
材料三 宋时州县学校,皆有田产,以赡学者。然以属于官吏,亦可为强权所夺。若书院创自私人者,其田产当然属于书院,不致为政府没收。故当时定令,各地虽皆有学校,而士大夫仍于学校之外增设书院,不以并行为病,是亦书院与学校异趣者也。
材料四 元虽以蒙古人入主中原,而教授之权,仍操之吾族儒者之手。而送入讲学之风,虽易代不衰,亦可见矣。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文化史》
回答:① 据材料一说明书院之起源。并指出其职能与宋元时期书院之不同。② 据材料二、三说明宋元时期官办学校与书院之异同。
③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明宋元时期书院兴盛之原因。
3.“西夏其设官之制,多于宋同,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上述材料反映出宋元时期少数民族什么共同特征?其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析:
1.① 北宋中期大商人操纵市场,囤积居奇,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政府设置机构平抑物价。
② 一是抑制富商,平抑物价,以稳定社会秩序。
二是通过政府控制市场以增加财政收入。
③ 实质:上述措施是在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市场秩序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采取的,其实质是封建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并分取大商人利润。认识:上述措施一方面增加了政府
3收入,有利于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① “书院”名来源于唐玄宗时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
唐朝书院的职能主要是研究古籍中治国的大政方针,以备皇帝;而宋元时期的书院则是私人兴办和讲学之处,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② 同:都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都以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学生。
异:官学为科举服务,而书院淡于荣利;官学田产“可为强权所夺”,而书院是为私产经济为主;官学生员不能自由讲学,书院弟子可自讲心得,学风比较活跃。
③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宋代重用文臣做知州,不少地方官员延师兴办私人书院,这些都推动了教育,尤其是书院的发展。宋朝统治腐朽,一些人淡于荣利,或私人讲学,或进学学习,私人讲学书院兴起。元朝时蒙古贵族以汉族统治制度、儒学统治天下,蒙古族子弟为学中原文化也到书院学习。
3.(1)共同特征:少数民族政权进入中原后,都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2)背景:①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中原地区有较发达的封建经济和较完善的封建政治制度;②社会动荡,各族人民迁徙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③少数民族统治者顺应潮流,主动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3)积极意义:①加强了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③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成祖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教化与海外诸藩国,导义礼仪,变其蛮习。”……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政治而轻经济,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这些物品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通过交易换取一些宫廷需要之物,且可以补充一些船队浩繁的开支,属于情理中事。
--------摘自《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贾。”……据记载,仅前六次下西洋就耗费六百万两银子。
材料三(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整合。……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
---------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回答:
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航海不同的原因。
② 如何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解析:
4.① 原因:西方航海是由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黄金、货币追求及商业危机影响而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郑和航海主要是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扩大明朝影响,宣扬国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②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官方贸易主要是为宫廷享用服务,对民间经济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小,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使国库空虚;出于政治目的的航海缺乏持久的经济支撑;后来封建政府逐渐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中国航海活动难以继续。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方的殖民活动,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
第五篇:2019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7)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答案 D 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其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2、(2017·孝义三模,25)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 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判”方面的要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身、言、书、判”,可知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B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书”方面的要求,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图一 战国司南
图二 清朝早期象牙罗盘
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 B 解析 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而不是服务于贸易,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科技在明清之前领先
世界,明清之后逐渐落后,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是在明清时期,不能解释战国到清朝早期古代科技稳缓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4、1881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延修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 C.诱导了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交通近代化起步于航运事业,即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时间“1881年”“1887年”“188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企业诱导了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故C项错误;“津唐铁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5、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制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这一场景应发生于()A.战略反攻时期 C.平津战役时期 答案 D 解析 该战役国民党指挥官是杜聿明,时任徐州“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人民解放军的参战部队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微山湖在山东境内,由此可以判断该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故D项正确。
6、(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30)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万人)。由此图信息可以推知()
B.渡江战役时期 D.淮海战役时期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 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 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职教”招生的人数和比例都是明显上升,这与政策有关,故A项正确;中等教育不仅仅是职教和普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职教”招生数的上升不等于理念“已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职教和普高”仅仅是中学,不能反映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故D项错误。
7、(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训练,3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法官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他政治组织的工作,不能参加竞选其他公职活动,这说明()A.联邦法官缺乏人身自由 B.注重维护国家司法独立 C.司法腐败得到有效遏制 D.联邦法官政治地位较低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禁止任职的联邦法官参与其他的政治活动,这充分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之司法独立原则,故B项正确。8、1933年,为了保证美国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方法与措施,罗斯福政府()A.实行美元贬值策略 B.建立失业保障制度 C.颁布工业复兴法案 D.规定紧急救济方案 答案 C 解析 实行美元贬值策略有利于刺激出口,和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建立失业保障制度主要针对失业者进行救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颁布工业复兴法案有利于由国家干预、调节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故C项正确;规定紧急救济方案是政府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漳州二模,34)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 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 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 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D项错误。
10、科克报告指出,欧盟国家改革的根本障碍是“没有政治上的承诺和决心”,而欧盟又无力强制成员国执行改革。这反映出欧盟()
A.加强各国间合作任重道远 B.要加强政治经济一体化 C.各国间的合作仅浮于表面 D.需创立区域合作新模式 答案 A 解析 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的联合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故B项错误;各国间的合作仅浮于表面在材料中不涉及,材料只是说各国间的合作没有政治上的决心和强制力的保障,故C项错误;需创立区域合作新模式不是解决材料问题的根本,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变化根据材料得出,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一:
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原因: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因: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析 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