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合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方案和救治控制预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合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方案和救治控制预案的通知
合政〔2003〕4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2002年11月广东省发生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后,我国一些地区陆续发现一些病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我市目前虽然尚未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但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疫情的发展趋势,专门召开会议,做出部署和安排,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入我市。为了进一步做好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入我市,做好有关工作的各项预案,现将《合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方案》和《合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救治控制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方通力合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合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以发热、头痛、乏力、干咳为主要临床症状,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甚至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我市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结合合肥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加强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控制工作。
(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政府全面负责区域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
(三)坚持新时期“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在我市流行和传播。
(四)落实《合肥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服务。
二、组织领导
市、县(区)政府成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协调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卫生、公安、教育、财政、物价、药监、交通、旅游、文化、市容、建管、化医建行业办等部门参与,负责本地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市、县区政府建立联席会议通报制度,各部门协同作战,统筹协调,增强合力,提高和完善我市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范能力。各部门职责分工:
1、宣传部:负责组织各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和健康教育,实施正面引导。
2、卫生局:加强疾病监测,分析、研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趋势,掌握疫情动态,制订疫情处理预案,做好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并迅速扑灭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隔离和救治病人等各项准备工作;指导各部门开展健康教育、消毒防范等预防工作。
3、公安局:协助和配合卫生部门加强传染病信息的管理和其他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关的应急工作。
4、教育局: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做好学生中可疑病例的发现、报告及教室、寝室的通风、消毒。
5、物价局:负责治疗药械、防护设施和消杀药品的价格监管。
6、财政局:负责安排疫情预防和疾病防治所需经费。
7、交通局、民航、铁路部门:负责公共交通工具及候车室、候机厅的消毒。设立留验站,对可疑病例立即就地留观并报告。
8、旅游局: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督促各旅游公司对外出旅游人员宣传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发现可疑病例立即报告。
9、文化局:负责所有娱乐场所的卫生消毒管理工作。
10、药品监督局:负责治疗药械、防护设施和消杀药品的质量监管。
11、市容局:负责市容环境卫生工作。
12、建管局:负责建筑工地及民工的卫生管理。
13、化医建行业办:负责治疗药械、防护设施和消杀药品的调集。
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在市、县(区)政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预防控制领导小组、专家技术指导组、疫情处理应急小组、医疗救护小组等组织,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三级预防医疗网的作用,建立健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流行病学调查等疾病控制方面和病员接诊、确诊、转诊、会诊等医疗救护方面的制度;组建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的监测、分析和医疗救治等专业队伍,分散接诊,集中收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疫情监测和信息管理
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已将非典型肺炎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全市确立省立医院、安医附院等17个疫情监测哨点,实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其他医疗机构实行病例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城市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报告卫生防疫机构。各地要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造成疫情扩散的地方、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和领导责任。
有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公布,由省委宣传部和省卫生厅统一对外公布,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言传或以简报、信息等方式对外公布,违者依法追究责任。
五、预防措施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本部门或本单位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指挥协调组、信息组、疫情处理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消毒组等组织,组建疫情应急处理机动队,全天候值班。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随时满足采集样品的检测任务。病例样本的采集、运送应满足用于病毒、细菌、衣原体等微生物的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要求。标本包括鼻咽试子、痰液、血液和尸检组织等。
3、城市指定市传染病医院,肥东、肥西、长丰3县分别指定县医院,作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集中收治定点医院。4所医院要准备必要的隔离病房、病人抢救所用的呼吸机、医务人员防护设施、治疗药品、消毒器械及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等物资。
4、各医疗机构要开设发热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接诊时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疑似病人要果断隔离观察,“120”要按照卫生部规定做好病员的接送、转运等各项准备工作。
5、卫生部门和各医疗机构要做好医疗救护准备,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和相似职业人员的防护工作,通过开展防治知识的培训和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全体医务人员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防治知识;还要组织对相关医务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疗水平。
六、综合措施
1、组织开展以预防春季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活动月。结合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在“五·一”前后要广泛动员群众,市容、公安、街道、社居委等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社区、单位、家庭、公共场所,开展卫生大扫除、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等活动。卫生部门要做好对各部门、各行业卫生防病知识的指导和培训。
2、加大对关口和交通工具的检疫力度。在车站、客运站、机场候机楼等旅客集散场所,设立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留验站,对有症状人员要进行留验观察,该隔离的要坚决隔离、治疗;对与病人同舱或同一车厢的乘客,以及其他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调查登记和检查;对从已发生较多非典型肺炎病人地区来的乘客,实行个人健康信息登记制度。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车、出租车)及候车、候机场所由其管理部门实施消毒。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宣传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多种宣传形式,宣传报道党和政府为预防控制疾病所做的工作,要注重对敏感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针对性宣传;开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防病知识的正面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清洁和空气流通,消除群众不必要的恐慌心理,提高自我预防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卫生监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卫生监督工作,组织对车站、影剧院、歌舞娱乐、餐饮、学校、旅馆等人流集中场所的卫生监督,做到用具、设备的定期消毒,保持场所通风良好。所有车站、影剧院、歌舞娱乐、餐饮、网吧、学校、旅馆、社区、建筑工地等人口比较集中的场所,要进行严密监测和防范,场所实施空气及物体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5、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督促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
七、保障措施
1、市化医建行业办、药品监督和卫生部门要充分做好药品、救护防护设施用品、应急药物器械等物资的供应和储备。
2、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充分做好应急物资、疫情预防控制、疫情监测、医疗救护等资金储备。
3、卫生部门要充分做好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资源)的统一调配,随时参与疫点或疫区病人的疫情处理和救治工作。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合肥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救治控制预案
为有效应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确保一旦发生疫情后各部门间相互配合、各司其职,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迅速控制扑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在省卫生厅《安徽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预案(试行)》基础上,结合合肥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疫情的确认
本市首例病例的确认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病原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与省卫生厅专家组共同确认。非首例病例由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认。
二、指挥协调系统和各部门职责
市、县(区)人民政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病人救治组、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控制组、公共场所消毒组、宣传及健康教育组,各组单位组成及具体职责如下:
1、指挥协调系统:各级政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本地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监督、落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的各项具体工作。
2、病人救治组:责任单位为卫生局。职责为病人的确诊、转送、救治、隔离及医护人员的防护。
3、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组:责任单位为卫生局,协助单位为公安局、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职责为负责疫情数据的收集、分析、上报;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来源和污染范围;在公安局的协助下强制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对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或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时间为三周,期间的日常生活用品,由居住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安排;负责病人污染场所的消毒。
4、公共场所消毒组:责任单位为交通局、建委、文化局、民航、铁路、教育局等部门。职责为各单位在管辖范围内对所有的公共场所实施每日三次的空气消毒和物品消毒。
5、宣传与健康教育组:责任单位为宣传部、教育局、卫生局。职责为大力宣传各种预防措施,实施正面引导;在各大、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卫生局提供宣传内容及材料。
三、病人的救治
1、制定医疗救治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确保救治病人所用的设备、人员、药品、房屋落实到位,并统一调配。
3、各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人或疑似病例一律由专用救护车转送至合肥市传染病医院,必要时转送至省立医院、安医附院,3县送至县医院,实施强制性隔离(必要时公安配合)。定点收治医院必须设立单独的病区,病人和疑似病人必须分开隔离,严禁探视病人。
4、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疗机构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诊断标准》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参考标准》进行规范治疗。
5、外藉人员收治定点医院为安医附院。
四、疫情的控制
1、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不得少于3周。经医学观察被排除是病人的,其隔离和接受医学观察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所属单位按出勤处理。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每一例病人和疑似病人均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疫情作出全面的评估;核实疫情,提出疫点和疫区划分、拟采取措施的建议;组织实施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建立紧急疫情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器械、防护用品等。
3、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疫情处理机动队,全天候值班,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杀处理工作。
4、向社会公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咨询电话:2656120(24小时)、2628214(工作日)。安排专业人员解答市民咨询。
附件:
1、合肥市公共场所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指南
2、合肥市医院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南
3、合肥市医院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消毒隔离工作
指南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规定
附件1
公共场所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指南
为防止公共场所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保障人民健康,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咖啡馆、酒吧、茶座;影剧院、录象厅、舞厅、音乐厅;商场、候诊室、候车(船、机)室等公共场所。
一、自然通风
(一)首选自然通风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
(二)尽可能打开门窗,保持室内良好通风状态。
二、机械通风
(一)所有通风设备保持正常运转,新风口设置清洁区,新风房、过滤网和送风排风管道保持清洁;
(二)在不需要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情况下,全面使用新风输入,关闭回风通道;
(三)在需要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情况下,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新风量;
(四)调节好各局部场所的新风分配量,保证各局部场所均有新风输送;
(五)所有排风要直接排到室外;
(六)中央空调的排风系统应使用专门的排风管道。
三、空气消毒
(一)在风机房、回风滤网处可采取物理方法对空气消毒,安装高强度低臭氧紫外线灯;
(二)采取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空气消毒,如使用过氧乙酸熏蒸、戊二醛喷雾等;无人条件可使用臭氧发生器、紫外线灯。
四、环境卫生
(一)尽量减少客流量;
(二)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灰尘飞扬;
(三)公共场所使用、经常接触物品定期用消毒液洗、擦消毒;
(四)垃圾要及时清运,肉菜市场、餐馆的垃圾要加盖密闭,日产日清。
五、从业人员卫生
(一)勤洗手,勤换衣服,保持个人卫生;
(二)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或人口密集场所;
(三)建立每日健康检查制度,一旦发现职工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四)凡经医院诊断为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暂停上班,并隔离治疗;
(五)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密切接触者,留家观察一周,如无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可恢复上班。
(六)一旦发现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防疫站)报告;
(七)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单位,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指导进行终末消毒。
六、名词解释
(一)疫点:指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所在地点,一般是指患者生活、工作的场所;
(二)疫区:根据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来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镇或毗邻镇,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为疫区。疫区由疫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发布。附件2
合肥市医院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病人工作指南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症状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有畏寒;伴或不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乏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干、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少数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大部分病人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不一致。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鉴别诊断:注意排除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肺部疾患。
(二)儿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症状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有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燥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者出现呼吸急促,气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可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
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鉴别诊断:注意排除细菌性、真菌性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肺部疾病。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中1条即可诊断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重症病例:
1、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93%,或氧合指数<300mmHg;
4、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的治疗方案
1、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一般都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2、对症处理和器官功能保护: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3、为了防治细菌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药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可能减轻肺的渗出、损伤和后期的肺纤维化。建议的应用指征为:①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不退;②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应有规律使用,目前多数医院使用的成人剂量相当于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天,具体剂量根据病情来调整,一直使用到病情缓解或胸片有吸收后减量停用。儿童慎用。
5、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6、可选择试用抗病毒药物或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7、有明显呼吸困难或达到重症病例诊断标准要进行监护。
8、使用无创正压通气首选鼻罩CPAP的方法,常用的压力水平为4-10cmH2o。应选择适当的罩,并应持续应用(包括睡眠时间),暂停时间不超过30分钟,直到病情缓解。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标准:
(1)呼吸次数>30次/分;
(2)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93%;
(3)有明显的胸闷和呼吸困难。
9、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吸氧5升/分条件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mmHg,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者,应该及时进行有创的正压通气治疗。
10、危重病人的处理和治疗:一旦出现休克或MODS,应及时作相应的处理。如果处理有困难或条件不足,应及时请有关专家会诊。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出院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可出院。
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7天以上;
2、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附件3
医院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 消毒隔离工作指南
由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接触病人分泌物传播,医院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结合前阶段的防治经验,特制定本指南。
1、基本要求
1.1全体医护人员要提高认识,特别是急诊、门诊工作人员,要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防护措施,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
1.2医院应设相对独立的发热病人诊室,诊室应通风良好。
1.3坚持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应立即收治到专门的留观室,专门留观室须与其他留观室隔离。若非特殊情况,不应轻易转院。
1.4医院要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确保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要定期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
1.5综合做好预防院内感染发生的各项措施,医务人员要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抵抗疾病能力。
1.6其他普通病区要注意环境卫生、通风换气,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管理
2.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必须收治在专用病区,基本要求是:(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2)专用病区内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无交叉;(3)医护人员办公室应通风良好,与病房分隔无交叉,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4)疑似病人与确诊病人要收入不同的病房;(5)进入病区应戴12层棉纱口罩、帽子、鞋套,穿隔离衣;(6)病区出入口应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2.2住院病人均需戴口罩,严格隔离,严格管理,不得离开病区。
2.3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如病人危重等情况,确需非探视不可,探视者必须戴12层棉纱口罩、帽子、鞋套、穿隔离衣,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3、病区的消毒
3.1 空气消毒
3.1.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的空气消毒处理
病房有人的情况下:①强调病房的通风,特别强调自然风的通风对流,保持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交换,自然通风不良则必须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排气扇)。②可用乳酸加热熏蒸消毒,每天上、下午各消毒1次,按下表用量将乳酸溶于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
附表:以净高为3m计算,面积大小不同的房间所用乳酸量 面 积
(m2)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乳酸用量
(ml)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病房无人的情况下:①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每天2-3次。②0.5%的过氧乙酸喷雾,用量为20-30ml/m3,作用30分钟;或3%过氧化氢喷雾,用量为20-40ml/m3,作用60分钟;或用活化后的二氧化氯,浓度为0.05%喷雾,用量为20ml/m3,作用30分钟;或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雾,用量为20-30ml/m3,作用30分钟;或用强氧化高电位酸化水原液喷雾,用量为20-30ml/m3,作用30分钟。以上化学消毒剂用作空气消毒均需在无人且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消毒时关闭门窗),严格按照消毒药物使用浓度、使用量及消毒作用时间操作,方能保证消毒效果。每天应消毒1次,消毒时腾空房间,密闭门窗进行喷雾,喷雾完毕,作用时间充分方能开门窗通风。
3.1.2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ICU病房必须专用,不能收治其他病人。
3.2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病房、走廊、检查室、X光室、B超室、检验室、治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可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拖地)。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病历夹等可用上述消毒液擦拭消毒。病房门口、病区出入口可放置浸有2000mg/L有效氯的脚垫,不定时补充喷洒消毒液,保持脚垫湿润。
3.3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及时消毒处理。每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有足量1500mg/L-2500mg/L有效氯消毒液,用作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
3.4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
3.4.1病人使用的被服、口罩要定时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垃圾袋盛装及时有效处理,避免污染的发生。便器、浴盆的消毒可用有效氯1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3.4.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建议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在使用后立即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清洗,然后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3.4.3体温计使用后可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应即用75%乙醇擦拭消毒。
3.4.4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消毒。救护车运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时应开窗通风,病人离车后,应立即对车内空间及担架、推车等物品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3.5使用后的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生活垃圾要及时处理,存放容器必须加盖,避免可能的污染。
3.6污水处理。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现阶段可以适当增加药物投放,使总余氯量在≥6.5mg/L。
3.7终末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房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4、医护人员个人防护
4.1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必须戴12层棉纱口罩,4小时应更换;进入病房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
4.2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应立即进行手的消毒和清洗。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手部1-3分钟,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
4.3进行近距离操作时,除做好上述防护外,应戴防护眼镜。
4.4医护人员在进入、离开病区时,要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附件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规定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一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有病例发生。为防止疾病在转运过程中传播,保证转运安全,根据卫生部要求,制定本规定。
一、基本要求
1、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的指挥调度工作。医疗机构需转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时,向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急救中心(站)或指定医疗机构将病人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
2、急救中心(站)或指定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门医务人员、司机、急救车辆负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的转运工作。
3、急救中心(站)或指定医疗机构应当做好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转运要求
1、急救车辆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严格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手消毒设备。
2、医务人员、司机戴12层棉纱口罩或其他有效防护口罩、防护头套、防护眼镜、手套,穿连身服、隔离衣和长筒胶靴。
3、医务人员、司机接触病人(含疑似病人)后,要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
4、转运时应当开窗通风,车辆消毒后打开门窗通风。
5、医务人员和司机防护、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照《医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消毒隔离工作规范(试行)》执行。
三、有关工作流程
1、转运流程
穿、戴全套防护物品→出车至医疗机构接病人→将病人安置在车厢→将病人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更换全套防护物品→返回→车辆及设备消毒(污染物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人员防护消毒
2、穿戴及脱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连身服 →长筒胶靴→防护头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胶皮手套
脱防护物品流程:隔离衣→防护眼镜→口罩→防护头套→长筒胶靴→胶皮手套→连身服
第二篇:宁波四中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宁波四中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
甲型H1N1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病和致病性,卫生部2009年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布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14日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通过要求各地各校进一步完善本地本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预案,特别是中考、高考期间的防控应对措施。为切实按照教育部、卫生部通知要求,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一)要把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作为当前一个时期学校宣传教育重点,通过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宣传形式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教育并督促学生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二)要加强疫情监测。要全面实施晨检,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发现流感样疫情要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和教育部门。
(三)加强对寄宿制学校预防防控的指导,制定并落实防控措施和工作制度。对患有流感样症状的师生要劝其及时就医,并遵照医嘱进行医学观察。
二、建立校预防甲型H1N1流感型肺炎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林金妙
副组长:童跃琴、于建春、周永焕
成员:王建华、俞益平、徐未宇、徐跃新、朱小园、王纪伟、张孝诚、戴建波、张串边、马军超、刘晓燕、虞晓淑、田弘民、邵小峰
职责:
文件精神,制定全校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政策。
(二)收集上级、报刊、学校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及时与市教育局联络。
(三)组织指挥学校的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
(四)确保各项防治工作能够及时、规范、有序地进行,做到组织、人员、物资、技术“四到位”。
二、各职能部门职责
政教处:
(一)全面负责全校各年级各班的管理。
(二)负责对全体师生有关防治甲型H1N1流感知识、工作情况宣讲。总务处:
(一)负责学校甲型H1N1流感型防治工作的所有物品购买。
(二)加强食堂管理。
(三)联系消毒物品,过氧乙酸,防护用品口罩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校医室:
(一)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型防治的医务指导工作。
(二)督检全校环境卫生情况。(一)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教育局关于甲型H1N1流感型肺炎防治工作的(三)负责全校的消毒工作以及各班、各年级晨检的督查汇总工作。
(四)负责做好学生的病情症断,隔离护理工作。
学校工会:
(一)全面关心学校教职工的健康情况。
(二)定期了解统计教职工及临时用工人员的家庭成员流动情况。
(三)督查学校各教师办公室的卫生状况。
校办:
(一)收集甲型H1N1流感型防治的信息资料,及时向防治领导小组汇报。
(二)负责学校甲型H1N1流感型宣传工作,设置宣传栏,把有关资料、文件、学校甲型H1N1流感型防治工作情况及时上墙宣传。
年级组长:
(一)全面负责本年级组的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
(二)指导、督促、检查班主任对学生因病缺课排查上报工作。
班主任:
(一)全面落实班级缺课学生排查工作。
(二)及时向校医室报告,因病缺课学生情况。
三、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师生防范甲型H1N1流感型肺炎意识。
四、严格晨检,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查明原因。
五、发现流感样疫情要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和教育局。
六、严格教室开窗通风、寝室办公室、保持空气清新,对教室实行每周二次紫外线消毒制度。
七、对患有流感症状的师生,对其及时就医,并遵照传染病进行医学观察。
八、加强疫情监控、摸底工作,接触过疫区来宾的,严格隔离7天。
九、认真做好师生缺勤及健康状况登记,按时上报教育局。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教育局防治甲型H1N1流感领导小组,市、区疾控中心。
宁波四中预防控制
甲型H1N1流感型肺炎领导小组2009.5.18
第三篇: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
附
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
[按语]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受卫生部的委托,组织了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总结国内及国际在防治非典工作中的经验,对有关文件进行了修订,撰写了《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现予以登载。
本技术指南包括基本要求、消毒技术、隔离技术、人员的防护技术、医院废物的管理、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共六章。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2003年10月30日
为了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指导医院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措施,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源性传播,制定本技术指南。
第一章 基本要求
一、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应当集中收治。指定医院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病区。
三、医院应当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院应当重视消毒隔离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五、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和对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有关工作的监督与监测。
第二章 消毒技术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必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技术。(一)通风
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JP〗 2.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负压病房。
(三)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设备,并按使用说明书操作。如:在有人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静电吸附空气消毒机或空气等离子体消毒机等进行空气消毒。在无上述条件时,也可以采用低臭氧紫外线灯(按1.5W/m3安装)加反光罩反向照射消毒空气,照射时间为1小时,每间隔2小时照射1次;在无人情况下,可以使用普通紫外线灯(按1.5W/m3安装)照射1小时,对空气进行消毒。
(四)中央空调的使用:按照建设部、卫生部和科技部颁发的《建筑空调通风系统预防“非典”、确保安全使用的应急管理措施》(建科电[2003]17号)的文件进行,具体要求为:
1.在空调通风系统启动之前,必须掌握系统自身的特点,明确每一系统所服务的楼层和房间的详细情况,制订出相应的预案,明确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
2.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最大限度引入室外新鲜空气。
(1)循环回风为主,新、排风为辅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在疫情期内,原则上应采用全新风运行,以防止交叉感染。
(2)用专用新、排风系统换气通风的空气—水空调系统,应按最大新风量运行,且新风量不得低于卫生标准(每人每小时30m3),达不到标准者应通过合理开启门窗,加强通风换气,以获取足额新风量。
(3)对于只采用独立式空调器(机)供冷供热的房间,应合理开启部分外窗,使空调房间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当空调关停时,应及时打开门窗,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
(4)在疫情期内,全空气空调系统与水—空气空调系统宜在每天空调启用前或关停后的新风和排风机多运行1小时,以改善空调房间室内外空气流通。
3.确保空调机房内和空调新风口周围环境的清洁,正确引入新风。(1)空调系统新风采气口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洁净,以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新鲜的室外空气。禁止间接从机房内、楼道内和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禁止新风采气口与排风系统的排风口短路。
(2)空调通风的机房必须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无关物品。 4.做好空调系统各部件的清洗消毒工作。 5.加强冷却塔与冷却水水系统的清洗消毒。
6.空调通风系统的一定位置或房间内宜安装空气消毒除菌装置。 7.空调系统的关键部位应定期消毒。
8.在当地疫情期内,下列空调系统宜停止使用。
(1)既不能全新风运行,又没有对回风或送风采取消毒措施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2)既不设新风,又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即风机盘管空调系统);
(3)既不能开启外窗,又不设新、排风系统的房间内的空调器(机)。 9.对定点医院隔离区空调装置与空调通风系统的特殊附加要求:(1)在“非典”疫情期内将老医院应急改造与改用成治疗“非典”病人的,以及新建的隔离医院、隔离病房,其空调系统的划分必须按病区划分,严禁不同病区合用一个空调系统。
(2)在医院内禁止采用有循环回风的全空气系统,在当地疫情期内现有的有循环回风的全空气系统必须停止运行。
(3)在医院空调系统中禁止采用任何形式的绝热加湿装置。
(4)医院隔离病房内空调通风系统必须按排风量大于送风量进行设计、调试与运行,以确保各病房内空调通风在负压状态下运行。
(5)隔离病房、卫生间采用公用竖排风,应确保卫生间排气扇及屋面排风机正常运行,没有倒灌,防止通过卫生间交叉感染。(6)在有条件时,医院内的空调通风系统与空调房间应设计和配备压力的测试、调节与控制手段,以确保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空气压力级差,从而保证病区内空气能有序流动。
(7)在医院空调通风系统内须设计和配备完善、合格的各级空气过滤装置与消毒装置。
(8)隔离病房的排风应当高空排放,应远离新风进口。其所有用过的各种空气过滤器应集中消毒后再焚烧处理。
(9)隔离病房的空调凝结水必须分区集中收集,经消毒处理后才可排入下水道。
二、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
指定医院的发热门(急)诊和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当先清洁,再进行消毒。(一)清洁的一般要求
1.湿式清洁,动作轻柔。
2.所有清洁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
3.清洁工作应当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逐区进行。湿擦各种物体表面,湿拖地面;抹布、拖把要分区使用,及时更换。
4.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工作时,应当分区穿戴防护物品。 5.工作完毕后,应当及时清洁和消毒工作用具。(二)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
1.下列情况需要进行消毒:
(1)当物体表面和地面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2)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和地面应定期进行消毒。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过的物体表面应定期进行消毒。 2.消毒方法:
(1)含氯消毒剂: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作用15-30分钟。
(2)过氧乙酸:0.2%-0.5%的过氧乙酸擦拭物体表面,作用5-15分钟。(3)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适于物体表面和地面消毒的消毒剂,并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4)消毒后的物体表面和地面应当保持干燥。
3.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地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依据各类物品被接触的频率以及受污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如床头柜、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地面等应当每天用消毒剂消毒两次。一般情况下,采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
三、终末消毒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出院、转院或者死亡后,病人房间的环境和使用的物品应当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是:
(一)空气消毒
可以使用紫外线灯(按1.5W/m3安装)照射1小时,对空气进行消毒。也可以使用0.5%过氧乙酸或者3%过氧化氢喷雾,20-30m1/m3,作用1小时。消毒时应当关闭门窗,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浓度、使用剂量、消毒作用时间及操作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
(二)物体表面和地面
房间内的物体表面和地面应当进行清洁后,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和拖地,作用15-30分钟。
(三)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按照本章第七部分的要求进行。
四、手的清洁与消毒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以下原则:
(一)洗手设施
1.流动水洗手。
2.采用非手触式开关,如脚踏式、感应式或肘式开关。 3.提供干手设施,如擦手小方巾、一次性纸巾等。 4.配备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二)手的清洗要求
1.下列情况需要进行手的清洗:(1)出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病房前后。(2)诊治或者护理每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之间。(3)清洗、消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各种物品之后。(4)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后。
(5)出入不同区域(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前后。 2.手的清洗方法,如下图所示:
(1)取3-5ml清洗剂于手心,两手心对搓。(2)双手指交叉,手心对手背彼此对搓。(3)双手指交叉,手心对手心彼此对搓。(4)双手互握互搓指背手背。(5)双手母指彼此在掌心搓揉。(6)双手指尖互在掌心搓揉。
以上每一步骤均为10秒共计1分钟,最后用清水冲净清洗剂;使用肥皂的洗手步骤同上。
1.掌心对掌心搓揉
2.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搓揉
3.手指交叉,掌心对掌心搓揉
4.双手互握搓揉手指
5.拇指在掌中搓揉
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三)手的消毒
1.下列情况需及时进行手的消毒: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可能污染的物品后。(2)脱去个人防护物品及手套后。(3)离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病房前。
(4)无条件进行手清洗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后,仍需尽快进行手的清洗。2.常用的手消毒剂和使用方法:
(1)75%的乙醇或70%的异丙醇或醇的复合制剂3-5ml,按洗手方法搓揉1-2分钟。
(2)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手消毒剂,并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五、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一)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下述方法进行清洗、消毒: 1.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压力蒸汽灭菌后送洗衣房进行清洗、消毒。
2.无压力蒸汽灭菌条件的医院,上述物品在病区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3.口罩应当与防护服分开清洗与消毒。
(二)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以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0.2%的过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分钟,清洗干燥后备用。
六、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一)高危器械:凡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组织、器官、腔隙的医疗器械,及与破损的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彻底清洗、干燥后进行灭菌处理。
1.压力蒸汽灭菌:121℃ 20分钟;132℃ 4分钟。
2.环氧乙烷气体灭菌:800mg/L-1200mg/L;相对湿度55-60%;50℃;6h。按不同物品的性质进行环氧乙烷解吸(50℃条件下)平均4-6h。
3.戊二醛灭菌:2%的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10小时,灭菌水彻底冲洗,干燥保存。
(二)中危器械:凡是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应当经过彻底清洗、干燥后,根据其材料要求分别采用不同消毒方法进行消毒。(1)流动蒸汽消毒20分钟。
(2)煮沸消毒20分钟,水中加入1%碳酸氢钠可提高消毒效果。(3)不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可采用化学消毒法:
①戊二醛:2%的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彻底冲洗残留戊二醛,干燥保存。 ②过氧乙酸(加防腐蚀剂):0.2%-0.5%的过氧乙酸擦拭或浸泡作用15分钟,消毒后用清水彻底冲洗残留过氧乙酸,干燥保存。
③乙醇或异丙醇:70-80%浸泡作用15-30分钟,干燥保存。
(三)低危物品:通常这类物品只直接或间接与病人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一般只需清洁处理。当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明显污染时才需要消毒。常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用清水彻底冲洗后干燥保存。
七、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
(一)病人使用的床单、被罩等物品每周定期更换,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时更换。用后的上述物品用双层布袋封扎,压力蒸汽灭菌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送洗衣房清洗消毒;病人的口罩每天更换,消毒方法同床单,但应与床单等物品分开清洗与消毒。如果上述物品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应当按医疗废物处理。 病人使用物品与医务人员使用物品应当分开清洗、消毒。
(二)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螺纹管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若重复使用,用后应当立即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专用清洗机(80-93℃,10分钟)清洗,烘干备用。氧气湿化瓶应当每24小时更换,使用后的湿化瓶浸泡于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无菌水冲洗后干燥备用。呼吸机主机表面清洁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接触病人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用70%乙醇或异丙醇擦拭消毒两遍,或整机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
(四)体温计使用后用75%乙醇浸泡15分钟,或者用0.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10分钟后干燥保存。血压计、听诊器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或者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五)氧气瓶在移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前,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外表面。
(六)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电子病历。病历尽可能不带入污染区,病历(包括各种化验单)一旦被污染时,可以使用甲醛氧化法或加热法熏蒸、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或者压力蒸汽灭菌(热敏纸除外)。
(七)病人使用后的痰杯,应当按照1:1比例向杯中注入20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痰液60分钟,然后将痰液倒入厕所。痰杯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备用,使用的一次性痰杯,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八)病人使用后的餐具,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清洗消毒后备用;或者用80-93℃的清水刷洗后,流动蒸汽消毒20分钟。也可以使用一次性餐具,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九)运送病人的工具使用后应当进行消毒,担架、平车等物体表面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救护车运送病人时应开窗通风,病人离车后,车内的物体表面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空气用流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救护车上应当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十)病人的个人用物,置福尔马林熏箱或熏房(氧化法)消毒12小时以上,方可随病人带回家。病人使用的手机用75%乙醇擦拭表面后,用塑料小袋密封,保存一周后再使用。
八、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的处理
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的原则为:(一)医院应当设有污水处理系统。设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可直接入污水池,适当增加污水处理消毒剂的投药量,保证污水处理的余氯含量大于6.5ml/L。
(二)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则应按下述方法进行处理:
1.使用漂白粉:1份漂白粉(10%漂白粉乳液)+4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2.使用优氯净:1份优氯净+12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
3.每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1500mg/L~2500mg/L有效氯溶液,用作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将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放入消毒液中,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
4.将消毒后的污物倒入厕所,便器、便盆等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
第三章 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一)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当尽早采取隔离措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分开安置。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当单间隔离,经病原学或者血清学确诊的病人可以置于多人房间,不设陪护。病人的活动应当限制在病房内进行。与病人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二)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病人置单间隔离。若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将经病原学或者血清学确诊的病人置于同一房间。
2.戴手套,在处理完病人的污物后、病人之间应更换手套,离开病人病房前应摘去手套,洗手与手消毒,并保持洁净。
3.进行有可能受到污染的操作时,应当穿隔离衣或者防护衣,离开病人房间前应脱去,并保持工作服不受到污染。
4.减少病人的移动和转换病房,若确需转换病房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人对其他病人和环境造成污染。
5.病人的诊疗、护理物品应当专用,若条件有限时,用后应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
(三)医院根据实际工作条件采取区域隔离,具体要求包括:
1.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更换刷手衣裤室、穿工作服室、浴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医护人员的办公室、消毒室、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室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和病室间的走廊。
2.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带,并加装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3.各区之间用颜色区分,即清洁区划蓝色线,半污染区划黄色线,污染区划红色线,以警示医务人员。
4.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专用通道。
5.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6.各区、各带和各通道有专门的功能定位。 7.整个病区通风良好。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1)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2)有备用诊室。(3)设隔离卫生间。
(4)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5)设较独立的医护人员内部工作区域。 2.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标识明显。
(2)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办公室与留观室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3)留观病人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4)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口罩,不能离开留观室,严禁病人之间相互接触。(5)积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等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病区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2)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3)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分隔无交叉,并有一定距离。(4)疑似病人一人一室,房间内设卫生间。
(5)病人戴口罩,不能离开病房,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
(6)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若病人病情危重必须探视的,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人病区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2)布局合理,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4)病人戴口罩,不得离开病区。
(5)重型病人应当收治在重型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收治重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不得收治其他病人。
(6)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分隔,有一定距离,无交叉。
(7)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若病人病情危重必须探视的,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三、已经建立负压病房的医院可以采取房间隔离 房间隔离的具体要求包括:
1.整个病区空气的流向为从办公区→走廊→缓冲间→隔离病房,病区通风良好。
2.将隔离病房视为污染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与病人房间之间设立缓冲间,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
3.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内穿戴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脱摘防护用品。
4.病人的一切诊疗护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动在病室内完成。
第四章 人员的防护技术
一、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护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并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一)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二、防护用品的标准及使用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
(一)防护服:应当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可为联体式或者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当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二)防护口罩:应当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口罩可分为长方型和密合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0,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也可以选用符合N95或者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
(四)防护眼镜或面罩: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五)隔离衣:材料易于清洗和消毒,长袖、拉链或者钮扣位于背部。(六)手套:为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七)鞋套:为防水、防污染鞋套。
三、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与空气隔离。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①医务人员进入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
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工作帽、防护口罩、换工作鞋袜,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更换刷手衣裤。
在进入半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半污染区。
在进入污染区前,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套。
②医务人员离开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镜、外层口罩和工作帽、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半污染区。
离开半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防护口罩、帽子,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医务人员在下班前应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隔离留观室、隔离病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必须配置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盛装各类锐器,预防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
医院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三、病人的防护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按指定路线进入病区。
(二)病人进入病区前更换病人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院统一保管。
(三)病人住院期间严禁外出,其活动应限制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此病区内完成。
(四)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不得探视;特殊情况必须探视的,应按照规定的时间、沿规定路线,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进入。
(五)加强病人个人卫生管理。
(六)病人住院期间,病情允许时,病人应当戴口罩。
(七)病人出院、转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更换干净的衣服后方可离开病房。(八)病人死亡时,对尸体应及时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用3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填塞病人口、鼻、耳、肛门等所有开放通道;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
(九)病人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经消毒后方可随病人或家属带回家。
第五章 医疗废物的管理
为有效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疗废物引起的疾病传播和流行,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疗废物的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医院应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其中应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和发热门诊医疗废物管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二、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并按照类别放置于防渗、防漏、防锐器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有明显的中英文警示标识。医疗废物收集点应设在病区的污染端,利于废物的收集。
三、损伤性医疗废物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外运时必须严格密封,并在其外部套装医疗废物专用的黄色塑料袋。其它医疗废物,包括患者的生活垃圾直接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扎袋口。不得使用影响密封性能的器具或方法进行封口。
四、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所有废物盛装量不应超过容器或包装袋的3/4。严禁使用有破损或已经污染的收集容器。
五、医疗废物应每日由专人使用专用转运工具,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及时清运,就近转送到医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废物专门暂存场所,定期由辖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转运焚烧。无集中处置的城市或地区,医院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处置。运送工具、暂存场所等需及时清洁,遇污染时及时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消毒。
六、医院应建立医疗废物暂存场所,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存所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识,设有防渗漏、防蚊虫、防鼠措施以及其他安全措施。并应定期消毒清洁。
七、病原体的培养物、菌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在本单位就地灭菌、消毒后再按医疗废物处理。
八、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卫生员应相对固定,并经过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医院感染控制、自身防护、意外事故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卫生员工作时应严格按照病区防护要求做好防护工作。
九、对外运的医疗废物必须做好交接工作,并认真记录,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交接时间、集中处置单位以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两年。
十、医院内产生的污水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消毒后再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第六章 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门(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应对门(急)诊病人进行体温的筛查,发现体温升高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转发热门诊。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执行一级防护;普通门诊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接诊不同病人时应严格洗手和/或手消毒。
(三)诊疗环境应通风良好,并常规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消毒,每天2次。(四)医护人员应认真作好鉴别诊断,发现疑似或临床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立即为病人佩戴口罩,并及时将病人转送发热门诊或隔离病区,按有关要求进行报告,作好消毒隔离工作。
(五)疑似或临床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转走后要及时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并通知该病人就诊过的有关科室如放射科、化验室等,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更换帽子、防护口罩及工作服后方可重新接诊下一个病人。
(六)做好终末消毒记录。内容包括接诊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及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消毒方式及持续时间、医疗废物及污染衣物的处理等,最后有实施消毒人的签名和记录者的签名,并注明记录时间。
二、发热门(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执行一级防护。
(二)独立设区,与其它门诊、急诊及病区相隔离,防止人流、物流交叉。发热门诊应有明显标识。诊室消毒期间,应有备用诊室。
(三)工作人员通道与病人通道完全分开。分设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无交叉。各诊室及相应辅助科室设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该区域功能齐全,有独立的影像科、检验科、药房、收费处及卫生间等。该区必须通风良好,有独立的消毒设备。
每接触一位患者后洗手,必要时手消毒。
进入该区就诊的病人及其家属应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及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或三级防护。(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的布局:应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整个病区通风良好。清洁物品从清洁区入口送进、污染物品由污染区出口取出。其中清洁区供医护人员休息、半污染区设有医生办公室、治疗室等、污染区即病房及病房间的走廊,三区之间应有实际的屏障及通讯方式。每个病房需带有独立的卫生间。
(三)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鞋套、手套、呼吸机螺纹管等。(四)三区的进出口均有明确的着装和消毒要求,严格执行后方可进出。病区应设医院感染管理监督员监督医务人员的防护是否符合要求。进入流程与防护用品的穿脱步骤见第四章。
(五)医疗用品、防护用品、环境等的消毒见第二章。
(六)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房与临床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病房应相对独立,疑似和临床确诊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应安置单人间,若条件不允许时,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确诊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可2~3人/间,病人应佩戴口罩,不得离开病房,不设陪护、不得探视。
(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处理:用过的输液器、注射器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置于防渗透、耐穿刺的容器中,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装由病区的污染区出口送至各病区的外走廊,按医疗废物进行管理,避免造成污染。
(八)患者出院时,其携带的各种物品均要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出院后,病房进行终末消毒。
(九)病人不得离开留观室和病房,不设陪护。
(十)合理安排医务人员工作与休息,监测其体温变化及呼吸系统症状,发现呼吸道不适,及时就诊。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的医院感染管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的医院感染管理应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感染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CU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或者三级防护。(二)布局合理,各区设置相应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洗手设备和手消毒设施。(三)通风良好,空气流向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有条件的医院建立空气负压病房或者安装空气净化设施。(四)工作人员应严格防护后进入,必要时加穿防水围裙;实施有可能喷溅的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时,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下班时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
(五)患者的各种留置管路尽可能一次性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用后立即以2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清洗后再行灭菌。
(六)每个床单位的诊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等每床专用。
(七)每张病床须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1500mg/L~2500mg/L的含氯消毒液,用做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容器每天消毒1次。
(八)禁止收治其他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重型病人。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检验科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防护。(二)实验室的消毒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空气消毒:首选自然通风,保证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室内无人时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按1.5W/m3安装),每次照射不小于1小时,每天2~4次。
2.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消毒: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每天至少2次,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三)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采血前后均应洗手和/或消毒。
(四)标本的处理:送检的标本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中,由专人运送,严防遗洒,专人签收。标本的检测需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标本离心结束静止5分钟后再打开,离心机需放置在指定的通风处。检测后的培养皿、培养基、试管等高危物品,经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后按医疗废物处理;检测过程中所产生的其它污染物品(如:痰杯、尿杯、干化学试纸及干化学试纸的存放盒)可以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分钟进行消毒。一次性使用的物品,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五)标本的保存: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测定。分析后已发出报告的标本原则上不保存;如确需保存,试管表面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用洁净的口袋包装,作好标记和登记后保存在专用带锁冰箱内,专人管理并作特殊记录。保存的样本必须在相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实验室内打开进行有关的实验研究。普通实验室严禁进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和保存。
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影像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影像科的医务人员执行二级防护。
(二)影像设备:X线胸部摄影可以使用普通X线机,床旁摄影必须配备移动式X线摄影机。有条件的医院普通X线机或移动式X线摄影机可与计算机摄影(CR)设备和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联合应用,以提高摄影质量。CR的数字化图像经PACS传送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外的影像科,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诊断,并可实施远程会诊。移动式X线摄影机须放在污染区。
(三)通风措施:放射科应通风良好,通风不良时应安装排风扇,排风流向必须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
(四)严格执行空气、物体表面和地面等的消毒措施。
(五)胶片暗盒/影像板的准备: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内进行X线摄影,除作好X线防护外,还必须对胶片暗盒/影像板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对暗盒/影像板编号:在其右下角粘贴铅号进行编号;
2.包裹暗盒/影像板:用内黑外黄两层塑料袋包裹暗盒/影像板,其正面上方为塑料袋封口处,在外层塑料袋正面写上暗盒/影像板编号。
3.摄像后,除去塑料袋,即可进行正常的工作程序。
(六)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装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扎送焚烧。
七、洗衣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洗衣房应当通风良好,布局合理,设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污染被服的专门消毒清洗区。
(二)工作人员收取、消毒污染被服时,工作人员执行二级防护,应戴橡胶手套。收取污染被服时,严禁清点。
(三)污染被服经压力蒸汽灭菌或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进行清洗。
(四)运送被服的运输车洁污分开,即污染车和清洁车,专车专用。运送污染被服的车辆应每次消毒,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五)空气可选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按1.5W/m3安装),照射1小时,每天2次。物体表面和地面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0.2%过氧乙酸擦拭物体表面和拖地,每天2次。
《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课题组成员名单
李六亿李卫光袁洽劻中国武迎宏邵丽丽王力红陈世平张流波魏 华李素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 CDC消毒监测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天坛医院 首医附属宣武医院 北京301医院
中国CDC消毒监测中心北京301医院 北京佑安医院
薛文英张晓炜徐国宾李坤成钟秀玲齐方东陈同鉴江 耘张振伟曹
斌北京铁路总医院 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首医附属宣武医院 北京煤炭医院 首医附属宣武医院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第四篇:全市药监系统预防控制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
长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及其供应,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和《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药械安全保障工作应急预案》、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联席会议领导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定本预案。
一、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前的预备
(一)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组,领导组组长由李成瑞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党组成员担任,领导组成员包括市局办公室、药品安全监管科、药品市场监督科、药品案件督查科、医疗器械科、市药品检验所负责人及各分局局长,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各县(市、区)分局也成立相应机构。
市局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防控工作中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的具体措施及应急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科室和各县(市、区)分局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防控工作。组织实施防控工作预案。组织落实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力保证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
市局成立督查组,对全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专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督查。督查组分三个小组,组长分别由领导组副组长担任,分片负责督查工作。
(二)制定防控预案,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根据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联席会议领导组的要求,制定全市食药监系统的防控预案,提前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按内部职能分工,定位定岗,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防范工作的及时、有效进行。建立由市局、市药检所、各县(市、区)分局、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组成的自上而下的应急处置网络,保证组织、人员、技术、装备、经费的到位,对我市急需的救护药物用品,会同有关部门,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优先保证本地的供应。
(三)全面调查摸底,掌握药物储备情况。按照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领导组的具体分工,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生产、批发企业情况,以及预防性药品市场供应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提前掌握本市药物生产、供应情况的底数。对我市短缺的药品和救护用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批发企业加紧组织货源。
二、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
根据山西省甲型H1N1流感社区防控工作方案(2009年试行第一版)及省局应急预案的规定,将我市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应急响应分三个级别。
在市内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为一级响应; 本市局部爆发甲型H1N1流感为二级响应; 本市发生社区流行甲型H1N1流感为三级响应。
市局领导组根据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发生情况,按照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联席会议领导组的统一安排,决定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启动预案指令由市局领导组组长下达。
启动相应预案后,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组及各工作机构应立即进入应急状态。
(一)启动一级响应预案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组织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专项监督检查,加大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和购销渠道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抽验,对可疑的药品、医疗器械一律进行监督抽验,对抽验不合格的立即进行查处;协助有关部门及时收集、汇总防治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现有储备情况和原材料供应状况,查处药品、医疗器械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二)启动二级响应预案后,对涉药涉械企业和单位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抽验,对重点生产、经营及使用单位检查频次为1次/周,并切实掌握本地生产、经营企业药械保障情况,建立药械品种、数量登记制度;加强对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医疗机构用于防治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管,对治疗用药械、3 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的抽验比例要大于60%,加大对社会用防控药械的监管,对质量可疑的药品、医疗器械进行抽样检验;加大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力度,重点收集甲型H1N1流感病人使用药品后的不良反应,保证防控用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
(三)启动三级响应预案后,全系统紧急动员,全面加大监管力度,不间断地对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品、医疗器械进行重点检查,对重点生产、经营及使用单位检查频次为1次/日,并进一步加大对防治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进行监督抽验的力度,进一步规范药械生产经营行为,严防不法分子借机制假售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械和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医疗机构用于防治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管,对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的所有品种进行抽样检验,对治疗用药械、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的抽验覆盖达到100%,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用防控药械的抽验力度,重点防控用药械抽验覆盖要大于80%,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及其有关证据材料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积极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应急药械的储备、供应工作,确保库存药械充足、购销渠道畅通,质量安全可靠,及时满足当地医疗机构防控甲型H1N1流感疾病治疗的用药用械需求;保障 4 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配合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响应应急机制启动后要建立领导组例会制度,加强对系统应急工作的指挥领导。一级响应为每两周至少一次例会;二级响应为领导组每周至少一次例会;三级响应为领导组每天一次例会,领导组成员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及时了解协助有关工作。
响应应急机制启动后要建立报告制度。启动一级响应实行一月一报,每季度报书面总结,启动二级响应实行一周一报,每月报书面总结,启动三级响应实行零报告制,每周报书面总结。
应急反应的终止,由市局领导组根据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联席会议领导组安排决定应急反应终止,市县两级食药监机构应提出应急反应期间的分析报告。
三、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具体工作措施
(一)县级食品药品监管分局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组在获悉有关疫情信息后,应在1小时内向市局领导组办公室报告。
(二)要保持高度的工作敏感性,加强应急值守,重点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安排24小时专人值班,应急队伍要24小时待命,做到人员到位、联络通畅、反应迅速,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各分局、药检所值班情况应按照相应的响应机制向市局领导组办公室上报,值班人员要随时掌握情况,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三)组织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药品、医疗器械专项监督检查。
1、加强药品生产企业抗病毒药品生产的监管。要定时对抗病毒药品生产执行GMP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求抗病毒药品生产企业于每周一上午12时前上报上周抗病毒药品生产情况(包括品种、规格、批号、数量)。
2、加强药品经营企业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经营使用抗病毒药品质量的监管。各分局集中力量重点检查相关药品的流通渠道和库存药品质量,每周一上午12时前上报药品批发企业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上周抗病毒药品的购进和库存情况。
3、全面加强零售药店预防工作。药店实施消毒防护制度,药店每天要对经营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对从业人员中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的,要求其立即到医院就诊。
(四)加大预防甲型H1N1流感及合理用药用械的健康宣教,杜绝因不合理用药、用械而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统一信息报送工作,引导媒体正确宣传,避免造成社会公众恐慌心理和焦躁情绪。
四、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后的总结
(一)甲型H1N1流感后期处置工作结束后,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事件发生的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预警预防能力、6 应急处置能力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总结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二)对不按照本预案和违背领导组命令而拒不承担流感防控工作任务,在流感防控期间擅离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及主要负责人给以相应的行政处分,对有关单位予以通报批评;违反国家行政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篇:关于印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文件
粤环办„2007‟42号
关于印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
工作方案的通知
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根据3月29日局长办公会议精神,为切实做好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明确有关处室、直属单位的职责,特制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二○○七年四月二日
—2 —
主题词:环保总量控制工作方案通知
抄送:各地级以上市环保局。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2007年4月2日印发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工作方案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是我省“十一五”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明确有关处室、直属单位的职责,确保完成总量控制目标,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机制
建立总量协调小组领导,总量办牵头,环评处、水处、污控处、监察处、监测站、信息中心等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工作职责
(一)总量控制工作办公室(设在规划财务处)
1、牵头协调各有关处室、直属单位,联系总局总量办、有关司局、华南督查中心,及时报送有关信息;
2、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组织全省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工作,制定有关管理办法、技术规范。
3、负责组织有关单位编制总量控制计划及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4、指导各地拟订地方总量控制计划并审核。
5、负责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分析,建立污染物增减变化台帐。
6、牵头协调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
7、组织审核各地的减排报表和总量完成情况。
8、审核以局名义向外发布的有关总量的数据、文件和资料。不定期在省环保公众网发布我省总量控制情况简报。
(二)水环境管理处
1、制定COD减排计划,组织实施COD排放总量控制工作。
2、开展废水国控、省控重点源监督管理、登记、调查、变更、建档工作,指导地方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
3、组织实施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落实污染源限期治理和达标排放工作。
4、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
5、督促检查各地开展废水国控、省控重点源在线监控工作的建设与管理。
6、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和对策。
7、审核各地COD总量排放情况。
(三)污染控制处
1、制定SO2减排计划,组织实施SO2排放总量控制工作。
2、开展废气国控、省控重点源监督管理、登记、调查、变更、建档工作,指导地方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4 —
3、组织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证,落实污染源限期治理和达标排放工作。
4、推进电厂脱硫和关停小火电等工作。
5、督促检查各地开展废气国控、省控重点源在线监控工作的建设与管理。
6、制订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和对策。
7、审核各地SO2总量排放情况。
(四)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
1、每季度提供全省建设项目审批、试生产和验收的名录及排污总量。
2、建立全省新(改、扩)建项目污染排放情况数据库,掌握污染物增减变化情况。
3、根据各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情况,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4、审核建设项目增减COD、SO2总量排放情况。
(五)环境监察处
1、监督检查污染治理设施、脱硫设施日常运行情况。
2、监督各地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和日常运行工作。
3、组织基层环境监察部门开展排污申报、排污核定工作。
4、组织开展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现场检查和核实排污量。
5、组织开展对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违法行为的查处。— 5 —
6、参与统一审核总量排放情况。
(六)监测中心站
1、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展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负责污染源监测数据质量管理。
2、负责在线监测仪器技术验收、比对监测和数据有效性审核。
3、分析研究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4、参与统一审核总量排放情况。
(七)信息中心
1、建立污染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2、组织全省污染排放情况季报、半年报、年报。
3、负责在线监控网络建设。
4、参与统一审核污染源排污情况。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