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223金太阳-保护三江源策划案
“金太阳三江源行动”活动方案
“金太阳援助工程-保护三江源行动”
活动方案
项目背景
三江源概况: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而气候变化影响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在不断扩大。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并已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诸国的生态安全。
“金太阳援助工程”: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指导、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办、清洁发展基金实施的“金太阳援助工程”,是配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充满爱心的,长期、持续的环保公益惠民行动。“金太阳援助工程”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于民,解决偏远贫困地区的用电、用水问题;同时树立人们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传播低碳环保的知识技能。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实现“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金太阳三江源行动”活动方案
项目方案
2011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卓有声誉的《中国证券报》社,共同主办“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三江源头”的系列公益行动。充分发挥《中国证券报》社媒体传播优势与行业影响力,倡议我国证券市场的优秀企业与金融机构,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奉献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科技环保”、“低碳扶贫”的公益理念,表彰先进环保事迹与感动人物,树立“金太阳援助工程”的公益典范项目。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中国证券报社 实施机构: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清洁发展基金 中国证券报社事业发展部 协办机构:
(各爱心捐赠机构,略)支持机构: 青海省玉树州政府
“金太阳三江源行动”活动方案
活动周期
三年公益计划:2011年3月—2013年12月
活动目标
1.宣传用“清洁能源”、“绿色科技”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关注度与低碳、环保的实施能力。
2.唤醒企业、公众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鼓励加入保护三江源的行列,为三江源无电人口带去清洁能源与低碳知识,并以此带动、解决更多偏远贫困地区的用电问题。
活动形式
1.科技援助:应用风光互补供电解决方案,在三江源无电地区开展实施系列援助项目,包括:清洁能源的路灯、手电筒等产品,户用、村落、学校等独立供电、供水系列设备的援助安装,逐步改善三江源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
2.传播影响:
1)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SOHU网、北京交通广播、旅游卫视等跨媒体传播平台推出系列低碳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与专题报道,倡导、影响全国受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
2)以“三江源”为创作主题,通过文学、戏剧、当代艺术创作、展览、慈善拍卖等各类艺术形式,将低碳环保的知识、理念与技能带进三江源的同时,更以三江源地区的系列环保行为和事迹为典型案例影响传递城市人民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金太阳三江源行动”活动方案
3.鼓励表彰:伴随三江源的援助、宣教行动,对活动中涌现出的感动人物和事迹进行媒体报道;并在年末举行颁奖典礼,对年度公益行动中的感动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
年度活动规划
-“保护三江源”公益行动启动仪式 时间:2011年3月 地点:北京 形式:新闻发布会
-“保护三江源”公益援助项目的启动和竣工仪式时间:项目启动和竣工时间(2011年4-9月)地点:三江源援助地 形式:现场典礼
-“保护三江源”主题系列环保理念推广活动 时间:2011年4-11月 地点:北京
形式:三江源环保主题艺术创作及策展/拍卖
-“保护三江源”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 时间:12月 地点:北京 形式:颁奖晚会
“金太阳三江源行动”活动方案
合作方案
劝募计划
以不低于50万为一个劝募单位,争取爱心企业的大额捐赠,专项进行“保护三江源”公益活动的援助。
同时倡导爱心企业内部员工的参与,招募企业志愿者,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在进行企业外部宣传活动的同时,重视企业内部品牌的宣传,进一步提升爱心企业的公司文化的建设和凝聚力的增加。
爱心企业的权益:
1.中华环保基金会授予爱心荣誉+爱心款项国家抵税政策+年度感动人物评选资格+基金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特别鸣谢
2.中国证券报社价值不低于40万元的两个整版公益广告宣传+公益活动新闻报道
3.SOHU、中国证券网专题报道
4.一个援助活动的启动仪式或竣工典礼+大众媒体报道
具体细则与爱心企业协商确认。
第二篇: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三江源生态保护经济技术路线
2011年11月03日11:26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3期)
【摘要】三江源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其生态保护复杂艰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农牧民主力作用,突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采用法律、政策、经济、技术综合路线,科学编制规划,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江源 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科技研发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高原生态安全屏障。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为进一步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加快三江源地区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适时启动三江源二期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三江源概况
三江源地区面积辽阔,达39.44万km2,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具有高寒干燥缺氧、生态多样脆弱、生物丰富独特、三江贯流中华、气候敏感发动、社会发育滞后六大特征。三江源平均海拔超过4000m,含氧量为海平面的60%~70%,拥有草地、林地、荒漠、水域与湿地、野生动物、城镇村庄、耕地等多种生态系统,原生植被约占植被总面积的99.5%。草地植被主要通过根茎繁殖,生长繁育极其缓慢,一旦破坏,极难恢复。三江源是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是气候敏感区和启动区,很多异常气候率先在三江源地区出现征兆,如2007年冬季至2008年春季的我国大面积冰雪天气和2010年春夏之交的严重旱灾都是如此。同时,其还是国内发展滞后地区。解放前,三江源地区为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十分落后,解放后,产业仍以畜牧业为主,远离市场,信息闭塞,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由于全球气温升高的自然因素和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影响,三江源大约在1970年以后,人口、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出现严重矛盾,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日益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2005年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生态退化加剧趋势得到遏止,多数地区生态趋于稳定,局部地区明显改善。根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和笔者调研,近几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
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三江源生态保护是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主要在自然保护区的15.23万km2内实施,所取得的成果依然有限,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近几年自然增雨影响。整个三江源的生态保护,还需要方方面面加强组织、加大投入、改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总体思路
按照建立国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定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牧民为主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增强科技研发推广,加强立法执法,建立生态补偿、上下游补偿、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水资源费等长效机制,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植被保护为基础,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以生活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保护原生植被为主、建设人工植被为辅,预防保护为主、事后保护为辅,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三江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经济技术路线
充分发挥保护主体的作用。第一,以政府为主导。三江源生态对全国乃至亚洲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地域辽阔,除政府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力承担其保护重责。以政府为主导,一是加强规划制定。二是完善三江源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三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第二,以农牧民为主力。三江源地区居住着96.6万农牧民,他们依托草地、湿地、森林、湖泊生活。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素有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等良好传统,加上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滥挖、滥采、滥伐、滥垦、滥猎现象已基本遏制,但由于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以农牧民为主力,一是国家和农牧民共同加强投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转产转业,降低对生态资源依存度。二是通过生态补偿,依靠农牧民实施禁牧减畜,实现草畜平衡。三是依靠农牧民开展灭鼠等生态保护活动,参与有关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第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三江流域覆盖全国2/3的人口和产值,受益方十分广泛,按照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社会力量应当加大投入。根据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会同国内有关专家研究,三江源生态总价值达11.3万亿元,每年所发挥的生态价值达3000~5000亿元。据笔者估计,三江源生态系统如恢复到1970年水平并保持良性循环,资金总投入需要5000~10000亿元,其中,为实现草畜平衡、实施农牧民转产转业需要投入资金2000~40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是难以实现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一是动员当地农牧民投工投劳、自主创业,二是动员三江下游各省市投入,三是发行三江源彩票、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四是增强社会各方生态保护的技术支持,五是通过其他各种方式间接支持三江源生态保护。
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的理由,一是三江源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二是当地政府、社会和农牧民收入很低、资金极为有限,无力承担生态保护所造成的损失。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一靠中央和青海省财政稳定增长的投入,二靠建立生态保护基金和发行彩票来募集社会资金,三靠征收水资源费和三江下游省份投入。生态补偿的对象主要是三江源农牧民和政府。生态补偿的方式,一部分补偿按照生态保护责任书或保护效果直接发给农牧民和支付政府支出,以保障农牧民生活稳定并不断提高,保障政府部门正常运行;另一部分以发展生态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间接方式使当地农牧民受益。生态补偿的金额,以保障三江源农牧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同步发展为度,无须也不可能达到三江源发挥生态价值的程度。生态补偿过程
中,需要特别注重发挥农牧民投工投劳开展生态保护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二、加强立法执法。法律具有较强的约束性,是共同行动的依据。国家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明确各方权益和义务,保障生态保护有序推进。同时,针对三江源的特殊情况,应当制定专门条例,着力解决生态保护资金来源与使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人为活动、移民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问题。
三、建立监测预警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对三江源各类生态系统的监测。通过监测评估,及时预警生态系统中重大恶性演替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准确及时地掌握生态保护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优化保护措施。在退牧还草、林地保护等方面,更要依据生态监测的结果来实施生态补偿。
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一是在规划、方案编制和工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科研推广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参与程度。二是对退化草地治理、荒漠治理等重大领域,开展重点课题研究,适度安排理论性研究。三是从法律法规政策、生态保护技术、劳动技能、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培训,增强生态保护能力和转产转业能力。四是建设必要的科技研发推广设施、基地,提高研发和推广能力。
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有两个出发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二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减畜和实现草畜平衡,只有三江源的农牧民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减畜和草畜平衡才有可能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一是发展生态产业,实现转产转业,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二是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按照自愿原则,安排一部分儿童和青年到西宁和省外上学,学成愿意回原地工作的,将有利于提高当地文化水平,愿意留上学地工作的,将有利于减轻三江源人口压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以植被保护为基础。植被的好坏,影响着三江源的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的季节均衡性,决定着三江源气候调节功能,决定着荒漠化扩展趋势,决定着生物多样性程度,影响着生活环境。对植被的保护,要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保护原生植被为主、建设人工植被为辅,预防保护为主、事后保护为辅的技术路线。三江源的原生植被自古形成,遵循物竞天择等自然规律而续存,在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性、气温、空气湿度、植物品种配合、植株高低配合、繁殖等众多方面形成极为复杂的自平衡,这种平衡一旦打破,极难恢复,也难以形成新的良好的植被系统代替原有植被系统,其结果必定导致植被退化。
一、草地植被保护。草地是三江源的主导植被,具有最重要的地位。首先,草地植被保护的关键是减畜和实现草畜平衡,主要通过退牧还草工程来实现。但减畜是一个深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以实施转产转业为前提才能有效推进。第二,根据草地的不同退化程度采取不同措施。重度退化草地主要以10年以上禁牧为主。中度退化草地适合3~5年禁牧,之后可减轻放牧强度,适度利用。对轻度退化草地和未退化草地,着重采用减轻放牧强度和划区轮牧。对“黑土滩”等严重退化草地,可以选择少部分立地条件较好、离牧民定居点较近的地方,适度建设人工草地。但是,不应当广泛进行人工种草,因为人工草地对原生植被有很大破坏,并且多数5~6年会退化,一旦无人管理或持续种草,将有向荒漠化演替的危险。第三,适度补播、施肥,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量。但是,翻耕、重耙的方法会对原生植被造成比较大的破坏,不应采用。施肥宜着重施用有机复合肥,按照国家标准使用,以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影响有机畜产品生产。第四,加强鼠虫害综合防治。除人工灭鼠外,适度增加招鹰架,改善其设计,并开展其他生物链灭鼠研究和新型灭鼠药物研究。第五,加强草原防火,重点通过严格的管理预防火灾,可以适度配备一些灭火器材,分发到乡,加强防火演练。第六,实施生态畜牧业,适度发展种草,增加有机复合肥施用量,对毒杂草严重的地区开展灭除毒杂草,增加饲草料供给,开展饲草储备,增强抗灾能力,在此基础上,适度发展舍饲,创建高原洁净畜产品品牌,发展面向中高端市场的销售,增加市场价值。第七,发展小水电、煤炭供应、天然气供应、太阳能暖房、太阳能热水器等农村新型能源,减少牛粪、薪柴等生物质燃烧,提高生态保护成效。
二、林地保护。三江源森林覆盖率仅为5.56%,森林资源弥足珍贵,其单位面积所发挥的水土保持功能为草地植被5倍以上。首先,要加强森林防火。第二,要严格控制森林放牧强度。目前,牧民对林地往往同时具有林地、草地两证,林地放牧现象很普遍。秋冬季节适度放牧有利于森林防火和林木繁衍,但放牧强度必须大大低于草地,尤其在树木成长季节必须禁牧。第三,对宜林地采取封山育林、补植补播,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封育地的立地条件以海拔3500m以下、背阴、年降水量400mm以上、土质良好为宜,树种选择应因地制宜,一般以青海云杉、杨树、柠条等为宜,并应适当搭配,以提高封育成活率和投资效果。第四,就地就近建设苗圃基地,以满足造林用苗需求,提高苗木适应性和造林成活率。
三、沼泽湿地保护。三江源的沼泽湿地多为草地湿地,少数为林草相间湿地。沼泽湿地往往既是优良牧草地,更是水源涵养地,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地位也十分重要。目前,对沼泽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加大补偿力度、大大降低放牧强度。除了隆宝滩等少数极为重要的沼泽湿地外,完全禁牧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沼泽湿地主要应采用人工管护,不宜倡导围栏,野生动物频繁活动处更不应围栏。
四、荒漠化土地治理。三江源荒漠化土地主要有沙漠、荒滩等类型。沙漠是恶劣的土地类型,蒸发量远高于草地,而土地蒸发量的增加,是导致地表水径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沙漠如果不加治理,会自然扩大,不断侵吞草地、耕地、道路、村庄。大面积的沙漠,会影响大气环流,成为众多旱涝自然灾害的动因。治理沙漠,在海南州等立地条件较好地方,最适宜采用土方格中林草间作的技术方法,海拔3500~4200m的多数地方适宜种草,海拔更高的地方难以种草,适合采用石方格治沙。对于较大的沙漠,第一步宜在沙漠中建立若干条迎风横断植被带,并在沙漠发展方向的边缘加强植被建植,以防止沙漠扩张,以后逐步采取综
合措施加强治理。宜开展沙生经济植被研究。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是一举两得的生态经济治沙措施。沙化土地是介于重度退化草地与沙漠之间的土地。多数沙化土地通过围栏禁牧封育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向良性循环发展。
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中国是淡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水资源的重要性与能源相提并论。三江流域的青海多年平均出境径流量为499亿m3,水质多在Ⅱ~Ⅲ级之间,是我国极其重要和优良的淡水资源。水资源保护,一是稳定水资源总量,二是维持径流量季节稳定性——洪水为灾,三是保护水质。水资源总量和季节稳定性主要通过实施人工增雨工程、植被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来实现。根据一般科学常识,人工增雨只要力度不过大,不会对其他地区降雨造成显著影响,在三江源地区应当扩大实施规模。保护水质,着重保护饮用水源地以及建设三江源地区城镇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牛羊粪的面源污染或可通过增加有机复合肥的生产和使用来缓和,但其影响目前主要还只能通过对重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来解决。
以生活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保护生活环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三江源居住着121.2万人,这些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生活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同时,对三江源生活环境的保护,也会通过江河对三江下游的广大流域产生积极影响。生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是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从法律法规方面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予以了充分肯定。保护生活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一是改善三江源重点城镇的环境卫生,二是加强城镇、村庄、道路周边的水土保持,三是在人居密集处实施地质灾害防护,四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对野生动物多、伤害人民生命财产频繁的地区,采取适当防护措施,设立动物保护补偿。
总之,三江源具有极其生要的生态地位,其生态保护复杂艰巨,需要社会广泛参与,采取法律、政策、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着力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三江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国可持续发展建立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作者单位: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本文系清华大学解安教授主持的青海省科技项目“三江源生态移民基本社会保障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N
第三篇:三江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4、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4、水源
活动:教材93页活动:模拟科学考察、探究黄河源头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地理科学家是如何确定河流的源头同时从中受到地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转折: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为三大河流的源头,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三江源的环境,保护水源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关系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板书: 三、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4、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第四篇: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结课论文
题目:谈三江源地区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院系:管经学院 班级:2016146班 学号:201614617 姓名:杨 文 珍
三江源论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 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实三江源地区重要的水资源储蓄调节器,正是它们使长江、黄河、澜沧江得以源源不断、经久不息。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者。据测算:黄河总水量的49%、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源自三江源地区,特别是黄河几乎一半左右的水量是有三江源地区提供。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也与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因素有关。由此可见,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倘若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不仅对其环境系统如气候、水等因素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生命系统如生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也具有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三江源地区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孑遗物种,而且在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过程职中,进化发育形成了一批高原特有的物种,使该地区成为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基因库之一。区内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3科、390属、1713种,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西藏野驴、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1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藏原羚、马麝、棕熊、猞猁、盘羊、藏雪鸡等37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江源是现代众多珍稀高寒野生动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唯一家园,是中国这个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次,三江源的高寒生态系统属原生环境,是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其多种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态和人文环境,是全球气候、环境信息变化最敏感、最完美的载体和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最忠实的纪录者,是展示地球生态变迁的天然博物馆,为人类揭示自然环境演变奥秘以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模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基地。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再次,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即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更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家园,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水源涵养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江源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沼泽分布率大于2.50%,是全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受惠于三江源地区广袤湿地,黑颈鹤、藏羚羊、白唇鹿等众多珍稀动物得以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生息繁衍。总之,三江源地区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都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生态祖庭和生物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人与动植物是否和谐相处的试金石。
(三)三江源是华夏文明的哺育者
水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源泉,三江源是以其慷慨无私的冰川雪水孕育了黄河、长江,也哺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距今1.1百万年----0.6百万年间,随着高原的隆升,黄河急速下切,以溯源侵蚀的方式把青藏高原中东部及中原地区的一个个古湖切穿、贯通、并最终形成现代黄河的基本面貌。几乎同一时期,长江也最终穿透三峡,流向大海。从此,华夏大地便有了贯穿东西的物质,能量交换大通道,高原的水和平原的热得以聚合并优化配置,为生命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中华民族先人开始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息繁衍。到距今3500年前,黄帝部落的后裔建立了夏、商奴隶制王朝,自称“华”或“夏”,主要聚居于中原地区,且又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心,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从此,中华文明就在三江源冰川雪水的滋养下不断兴旺发达起来,世界文明演变历史一再表明,人类文明总是伴随大江大河的形成而兴盛,也常随着江河的枯竭而衰落,古老的华夏文明之所以能保持四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中很重要的自然因素就在于三江源冰川雪水哺育下的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另外,还有学者根据蓝田、元谋等古人类化石均发现于青藏高原周围的现象,甚至提出青藏高原可能就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设想。而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位居三江源地区的昆仑山历来被看作万山之祖,倍受中华民族敬仰。由此可见,无论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三江源在华夏文明的兴起、繁荣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由于海波高、气候条件恶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代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日益加大,使得三江源地区生态面临严重危机。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减少、江河断流、草场退化、物种灭绝等系列生态恶化现象接踵而至,如再不科学调整该区的人口发展战略,再不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积极治理,不仅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而且整个中华民族也可能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屏障。
(一)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
三江源地区原本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沼泽湿地分布区。但在近几十年里,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消失,水资源急剧减少。近20年来,三江源地区1071个湖泊萎缩,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就有1040个湖泊萎缩。长江源区的赤布张湖(面积约为600平方千米),目前已经萎缩解体为4个子湖;西金乌兰湖(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已被分隔为5个子湖,推测面积缩小近2/3。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晚更新世以来就不断在萎缩,目前这一现象仍 在持续并有不断发展和加剧的趋势,在冰川方面,从1970年——1990年的20年中,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至少后退了500米,年均后退25米。长江源沱沱河和当曲河源的冰川退缩率分别达到每年8.25米和9米,退缩率达8.30%——9.90%。萎古迪如冰川退缩率达每年7.40%——9.10%。受冰川萎缩和气候干旱化等影响,黄河、长江在源头地区水流量持续减少,特别是黄河表现最为明显。水文观测资料表明: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流量从1956年——1989年的每秒667立方米下降到1990年——1996年的每秒527立方米,减少21%,在1972年——1997年间,黄河出现断流69次,特别是1997年,汛期仍断流,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成为黄河历史上断流最早、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1996年,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近2米,两湖间首次出现断流。三江源地区河水径流量的记录从1956年开始,根据记录,三江源地区1956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70.20亿立方米,1991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29.70亿立方米,下降了10.90%,其中黄河源区下降幅度最大。
(二)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根据不同年代的卫片解释分析资料,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年均退化速率3.9%上升到90年代的7.6%,高寒草原平均退化率在同一时期由2.3%上升到4.6%。目前,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场面积已达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46%。长江源去有退化草地面积253.29万公顷,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4%。由于草地退化,三江源地区单位草地产量明显下降,如1976年玛多县高寒草原草 场平均产草量为1950千克/公顷,到1998年下降为1580千克/公顷,下降幅度大29%。受草场植被退化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大。据有关研究资料,黄河源曲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玛多、玛沁两县境内,现状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26670公顷,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其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9.99%。长江源去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治多和杂多两县境内,当曲、楚玛尔河、通天河沿河阶地及河滩地,现状沙漠化土地面积194221公顷,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24.85%—40.47%,这些沙化土地现在每年要想长江、黄河输送泥沙1亿多吨。受此影响,三江源原生生态景观逐渐破碎化,桓被演替呈化、荒漠化,有约700户牧民近三千人丧失了放牧的草场,沦为“生态难民”。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三江源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并存交错,原始生态十分脆弱。根据2000年底三次遥感普查资料,青海省三江源第三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09%。其中黄河源区378万公顷,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35.04%,长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89万公顷,占长江源去总面积的29.64%。澜沧江源区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4万公顷,占澜沧江源区总面积的25.28%。玉树州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的测定表明,近年来这一地区平均每年输入长江源头干流通天河的泥沙量一达到950万吨,且呈逐年增加之势。三江源地区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既损失了本地区宝贵的土壤,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又造成下游河道淤塞,危及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行洪不畅,引致洪涝灾害频发。
(四)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过去,在三江源地区,藏野驴、野牦牛、岩羊、藏原羚、雪豹等野生动物和星叶草、藏荠、藏蒿、青藏苔草等野生植物广为分布,川贝母、藏茵陈、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随处可见。但近年来,由于当地环境的不断恶化特别是大面积湿地的退缩,以及不法分子队珍稀野生动物的大肆偷猎、对虫草等药用植物的乱采滥挖,区内的生物物种分布区正在加速缩小,一些物种目前已成为濒危物种,其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正在锐减。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由原来的十万余只下降到了现在的三万余只;马麝一濒临灭绝;白唇鹿、马鹿、雪豹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数量锐减。囊谦县1961年每平方千米有马麝0.92—1.49只,而今很难寻觅到其足迹粪便。三江源生物多样性萎缩,不仅会破坏该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其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而且使该地区特有的、适应高喊生境的、具有强大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的遗传基因优势受到威胁,有可能给人类的未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三、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三江源地区,人口总量虽然不多,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系统独特,分布地区至今还保持这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后添加恶劣及人类的破坏活动,生态退化趋势明显;自然环境总体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也愈益显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可持续发展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布局。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合适人口规模问题,虽然不少专家、学者根据其土地生产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进行了预测,但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难以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结论。一般而言,人们根据三江源地区草场超载放牧和退化情况,经验性地认为,三江源地区的现有人口规模(约60万)肯定已超过了其合适人口规模。因此,三江源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另一方面还必须实施移民工程,减少现有人口规模。关于调整三江源地区人口布局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人口全部迁出,使核心区生态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得以恢复,发挥其巨大生态功能;二是要使三江源其他地区的人口适度聚居,以利于对人们不合理生产行为进行控制,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三是要积极进行劳务输出,使三江源地区虽户籍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但常住人口数量快速下降,较快减小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二、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人口素质对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就会转变,就能有效降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其次,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就业渠道就会增加,农牧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就会加快,草原牧场的人口承载压力就能减小;再次,人口素质提高了,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必然增强,就会采取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三江源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近年来,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深入三江源地区大肆盗猎,成千上万的人涌入三江源采挖虫草,致使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草场也遭受毁灭性破坏。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动植物资源:一是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坚决打击盗猎行为。要加大对反盗猎活动的财政支持力度,使这一活动覆盖范围更广,并能常态开展;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江三江源地区的虫草采挖规模预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保护三江源地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四是对部分特别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还应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该措施对扩大物种种群数、拯救濒危物种、保存物种遗传基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青海省在珍稀物种的迁地保护工作中相继建立了西宁动物园、西宁植物园和青海省高原珍稀动植物繁育研究中心,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异,已有基地对三江源的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效果不很明显。因此,结合《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可考虑在三江源区建立一些无中签地保护基地,利用区域生态环境的相似性、抢救性地保护那些受威胁的物种,实现扩大种群、保存遗传基因的目的;五是对那些资源需求量大(冬虫夏草、大黄、红景天等)、生存环境脆弱的物种因加大人工栽培的科技发展力度,尽快实现人工规模化生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合理使用草地资源、水资源。虽然草地、水等均属可再生资源,但由于其后天见恶劣,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资 源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为此,必须加大三江源地区的草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是要科学研究三江源草地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准确界定各片草场的设和载畜量;二是加大草场建设投入,引进先进饲养技术和优良牲畜品种,提高牧草利用率;三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保护水源涵养区生态植被,采用节水型生成技术,使三江源地区江河湖泊经久不息、永葆明净清澈;四是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加大人工降雨的力度,增加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三)、三江源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是应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进一步完善对农牧民的补偿措施,适当延长补偿期限,使三江源的森林草场能过得以休养生息、自我恢复;而是要积极实施生态重建工程,对一些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荒山荒坡、沙丘等地,政府要投入资金进行治理。要广泛吸收内蒙古、新疆甚至国外的先进治沙经验。具体实施方式可采取招标、个体承包、企业化经营等模式,这里面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要到位,政府是三江源区环境治理义不容辞的责任主体;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并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在三江源人口聚居区修建必要的环保设施,防止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三江源地区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扼制。如对采挖虫草行为,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将采挖 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对那些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小金矿,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环保不达标的要坚决予以关停。
总之,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是一项长期的宏伟工程,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不仅需要大量投资和国家队总体规划,也需要当地所有部门和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工程参与者心底,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第五篇:三江源知识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这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三江源区是青海南部的高原主体,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众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后,汇流成哺育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特殊的地理位臵、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以及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使其成为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但是,由于自然、地理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雪线上升、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湖泊干涸、植被日少、沙漠化面积扩大、鼠虫害严重,已对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历史文化: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湖泊、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加剧,冰雹、霜冻、干旱、雪灾等次数有增无减;草地沙化严重;虫鼠危害严重,三江源地区10%以上的面积有鼠害,虫害面积占3.73%;水土流失严重,占三江源地区的11%由于盗猎等行为,野生动物锐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如果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严重影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好江河源头的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举世瞩目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屹立在通往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的通天河大桥旁。三江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他们均发源于玉树境内,故称为“三江源”。其纪念碑由花岗石雕成,纪念碑基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316平方米,象征着三江源保护区31.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名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护“三江源”。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大字。碑体背面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
纪念碑于2000年8月19日正式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长江源纪念碑
长江源,即长江的源头,是一处神灵之所,神性,圣洁,孕育了华夏的文明。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藏语里“格拉丹东”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它像一座父亲山,而它的儿女,就是它身下七十几条现代冰川的冈加曲巴冰川。
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
长江源头纪念碑在沱沱河大桥附近,中国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青海省水利厅联合在长江源头设立的石碑。碑的正面是江泽民题写的“长江源”三个大字,背面是国家测绘局、青海省政府、四川省政府共同撰写的铭文。除正源外,长江还有一个北源,一个南源。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又那木齐图乌兰木伦(蒙古语意为红叶江),又称曲麻莱河、曲玛河。源出昆仑山南支的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海拔5432米,流经多尔改错(藏语意为石头湖,蒙语称叶鲁苏湖,意为沙湖)在曲麻莱县以西的楚拉地区注入通天河。
长江南源——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山麓的沼泽地,是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
沱沱河流与当曲汇合在一起以后,叫通天河。
通天河在玉树接纳巴塘河后进入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交界处的高山峡谷之间,称为金沙江。
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侧,流到四川省宜宾市。当它和北面流来的岷江在宜宾汇合之后,才称为长江。
格拉丹东冰川
格拉丹东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格拉丹东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除主峰格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尾部有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有野牛、野驴、藏羊羚、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格拉丹东冰山群属于山岳冰川,高达六七十米的冰塔林,银盔白甲,高耸入云,一座挨一座,有的象撑天玉柱,有的如摩天水晶楼,有的似宝剑寒气凌凌直刺云天,有的锋如奇塔异峰千姿百态,冰塔林中,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还有银雕玉琢的冰斗、冰舌、冰湖、冰沟……神工鬼斧,冰清玉洁,简直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夏秋季节,山上银装素裹,山下野花烂漫。格拉丹冬冰峰附近海拔六公里以上蕴藏的冰山水晶石,被称为“江源瑰宝”。
姜根迪如冰川
姜根迪如冰川,又称姜根迪如雪山,位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海拔6542米,长江正源沱沱河就发源于此。“姜根迪如”藏语是“狼山”,人越不过的意思;这里人迹罕至,千万年以来形成的古老冰川区风光秀丽,景观独特。
姜根迪如冰川位于格拉丹冬峰(藏语之意是“尖尖的山”)西南部,由南北两大冰川构成,冰舌海拔5400米。姜根迪如北支冰川宽1.3公里,长10.1公里,冰塔林最高达20多米;姜根迪如南支冰川宽1.6公里,长12.4公里,整条冰川相对破碎。数百年以前,南北两条冰川的末端曾连在一起,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逐年退缩,两条冰川相互分离。近三十年间姜根迪如冰川已后退600米。沱沱河即发源于姜根迪如冰川,全长346公里
在各拉丹东的周围发育有69条现代冰川,最著名的、也是最大的要数姜根迪如冰川。它位于各拉丹东的西南侧,全长有21.5公里。呈马蹄形分南北两支下伸到海拔5400米和5450米高度。姜古迪如意为狼群出没的冰川地带。它之所以为世人瞩目,是因为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长江的正源——沱沱河的源头。
当臵身于姜古迪如冰川中,会感受到冰川就象一座冰塔林,在冰塔林间穿行,好象臵身于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中,想像的翅膀会随着眼前的冰塔、冰柱而飞舞:这片大地,不知是哪个年代,从海洋升高成为高原的,这些冰塔林一开始是一整座硕大无比的冰体,阳光和冷风成为大自然的雕刻艺术家,千万年来不懈地雕凿着、切割着。如果有阳光照耀,这片冰世界就会莹莹闪烁起来,光彩夺目,生动而壮美。
这就是“滴水成河”,万里长江从这里起步。
姜根迪如冰川前的冰塔林(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进林摄
黄河源头牛头碑
为开辟黄河源头的旅游业,玛多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了一座“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已故十世**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牛头碑建在位于玛多县境内措日尕则山的顶峰,海拔4610米,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均用铜版铸模镶嵌,碑式别致,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角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概括了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
依偎在古朴、雄浑、粗犷的牛头纪念碑围栏旁,那披银挂甲的巴颜喀拉山遥遥在望,高耸入云,皑皑雪山下,草原碧绿如洗。那撒满山冈、湖畔的牛羊,安然游动;黑白相间的帐篷点缀在绿绒毯上,似扁担,如蘑苦,青烟缭绕,牧笛悠悠。这优美恬淡的绝艳风景,使人乐而忘返,回味无穷,顿生心荡神驰之感。在札陵湖
牛头碑的一侧,有一座小山,相对高度有两、三百公尺,车子可以开上去那,但是它的海拔足有四千六百馀公尺。这座山的名字是巴颜郎玛山,人们叫它牛头山,因为山上有一座铜制的牛头雕像因而得名。这里就是黄河源头纪念碑的所在地,石碑上面有胡耀邦和十世**大师分别用汉藏文字题写的黄河源头字样。很多来到这里的旅行游客都在此留念拍照,作为来到黄河源头的纪念。许多旅行客来到札陵湖之後,都会顺到来这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的确,这里不仅有深入世外无人之境的美妙,还有触摸母亲河源头的那种冲动和那一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