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
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优化当前德育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241-01
引言
中职德育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对德育课所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原则,从中职德育课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生认知与成长特点,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体验式、实践式、养成式的教育模式[1]。以此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迈向新高度[2]。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导入,无疑为中职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教学创新方向,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在角色扮演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志愿活动就是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得到提升。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并且这样一种方式能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德育课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课教学而言,这是一种学生比较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
例如,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抽取几名学生充当志愿者,并为学生构建求职面试的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志愿者在这样这个活动中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扮演应聘者时,初步感受作为应聘者需要掌握的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反思自身的不足,为其日后的学习方向提供指导。与此同时,让充当志愿者的学生作为示范,并由志愿者鼓励其他学生动起来,一同加入到角色扮演中,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模拟求职面试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分别不同的角色,开展传帮带的启发式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学会深度思考,感受合作的真谛,促进学生让人格素养的提升。而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能够在求职者、面试者或是其他不同职位的角色扮演中,对角色的扮演形成换位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而这样的思想碰撞对于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思想交锋中学会为他人考虑,懂得宽容、理解。在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在服务社会志愿活动中开展中职德育课教学,是推动学生德育思想与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有效手段。教师在以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德育教学时,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愿投入到社会服务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而在学生兴趣爱好上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实现,让专业课程能够与德育课相结合,在实现系统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在道德理论知识、思想素质上与其行为相互统一,促进思想素质与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通过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从而让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专业服务水平与自我思想品德的践行。
例如,在“保护资环境”的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美丽乡村”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心动中。通过在教师或是学生志愿者团队队长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进入到实际社会中,积极参与河道清理、植树造林、植绿护水、污染排查等活动;同时参与到环境保护宣传志愿活动中,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向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在社会中、校园中、甚至家庭中呼吁大家开展山川、河流、植树造林等志愿服务,并倡导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与生产方式,从而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践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洗礼。同时,能够让中职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将其他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结合共同践行,实现了专科知识与德育素质的共同提升,并将德育课中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化知识,进而在活动中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自古以来,榜样、强化与说理等方式在学生思想素质与道德行为的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其所强调的就是榜样的作用。这是一种活动主要是将志愿者和全国道德模范放在一起,让两种不同的身份进行交流与互动,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由全国道德模范作为宣讲人,将其高尚的思想道德“投射”于志愿者以及校园中。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需要不定期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进校园”的活动,通过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做客学校讲座,组织学校志愿者团队和全校学生参与讲座,从而利用榜样的作用,将道德知识、良好的思想素质、以及现代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灌输于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优秀的道德品质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在学生中的渗透。而通?^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还能够催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真正达到养成式教育。而在平时的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也可以应邀教师与学生志愿者开展“读校规”“唱校规”“讲同学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志愿者制作的“身边道德事迹”微视频、漫画或宣传册等,让学生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德育服务教学教育展开探讨,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内化道德思想,在实践中践行思想,并在践行中逐渐养成行为,进而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敏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J].代职业教育,2015(26):24.[2] 窦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和延伸中职德育课堂教学[J].职教通讯,2014(12):59-60.
第二篇:在中职德育课中加强自立教育
自立教育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之一,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全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自立的定义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具体分析,自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行为自立、经济自立、心理自立等内容,其内涵随着人的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未成年时期的自立,主要是指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即我们常说的自理,同时为将来真正自立奠定思想基础,孕育内在动力,储备行为能力。中职生进入中职校园时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愿学习、不爱劳动,甚至上学期间花钱大手大脚、走出社会后仍然“啃老”的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立意识,始终觉得有父母做依靠,没有后顾之忧。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强调要“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我国现行的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对自立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让初高中德育课程把自立作为德育目标来对待。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理应与公民道德建设相对接,与义务教育相衔接,与普通高中教育相对应,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要求,着力加强中职生的自立教育。
加强中职生自立教育的主渠道是德育课教学。尽管现行的中职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那样,明确将自立作为德育的目标,通篇也没有提及自立一词,然而,中职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还是要密切联系相关知识点,加强自立教育。
一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加强自立教育。自立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谋职业、自食其力,在当今社会要做到自立就必须依托一定的职业来实现。因此,要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就业观和确立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等知识点教学中强化自立教育,引导中职生以自立为基本导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助推中职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二是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加强自立教育。首先,联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自立教育。自立的核心是经济自立,然而现行的教科书恰恰缺乏这一思想,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谁消费、靠什么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怎样消费等一列问题,认识到消费观的最基本理念是靠自己劳动所得来消费。其次,联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自立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自立的根本途径,是获得收入的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立教育和劳动观念教育是高度重合、密不可分的。再其次,在参与经济生活知识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相应的素质,才能成为适应一定生产力的合格劳动者,才有可能自立。最后,在建设和谐社会知识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最起码要做到自立。三是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贯穿自立教育。自立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正确的人生观必然是具有自立导向的人生观。“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好人生路”,这条路最起码是一条自立之路;提出了“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态度首先是乐于自立的态度;提出了“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最基本的是自立能力。
四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加强自立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自致性而非先赋性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标志,每一代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孝敬父母、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自立不是完全独立,更不是孤立,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自立更具守信、负责、他人中心、集体主义等人际责任和合作、开放、亲密、共享等人际道德因素。因此,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公正处理民事关系教学等知识点中渗透自立教育。
五是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加强自立教育。自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因此,“心理健康”教学能促进自立教育。在“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中设置了五方面内容,每一方面内容都可与自立教育协同推进。比如,自我是自立的前提和基础,寻找自我、发展自我是个体自立的第一步,在悦纳自我教学中开展自立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要学会感恩,一个具有劳动能力但不愿自立的成年人,就算每天把感恩挂在嘴上,其感恩还是没有多大意义。
总之,德育课教学中加强自立教育,除了找准内容切入点之外,还要立足中职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坚持知情意行统一,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把自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中职生的内在的信念,使中职生真正成为一个自立的人。
第三篇:“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
“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其中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景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通过这种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而又行动起来与教师一起分享生活感悟与体验,得到心灵和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唤醒更多德育教师参与“活动体验式”教学。心动而又行动起来!
关键词:活动体验;情境设置;反思交流
教育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中职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中职生成长的环境往往更是精神上的盐碱地。职校老师更客观看到中职生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更偏重近期表层的教育要求急于让他们增加知识改善行为习惯。许多老师都是很负责的都很敬业,都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而且教育技巧也达到相当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中职生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不仅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希望与老师分享生活感悟和心理体验,得到心灵的滋养。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生活导师,而不仅是知识的传声筒。如果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其教育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中职生往往缺少别人的肯定对自己缺乏信心。尽管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许已结上冰层,但只要我们老师换一种思路,在了解和体谅学生处境与想法的基础上,从学生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方面入手,借助于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行动努力,就可能取得心灵与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在德育课上让他们心动而又行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曾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做一番尝试,放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职业的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任务,并启发他们思考总结学习的收获与值得改进之处。通过一学年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德育课堂实效。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意识与能力水平
活动设计其基本宗旨并非教给学生许多知识信息,而是借助于切实的案例和相关的自主探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能力水平。
经过尝试和结果反思,使我认识到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追求不能用停留在一般性的只是信息层面,而应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表现上来。如果选择典型的行为样式来表达和衡量教学目标就可以把德育教学目标具体化并更有助于指导教学,下面我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为例。这门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活动设计见下表: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参与以上行动项目,并达到相应要求。这一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优于以往的听讲式教学。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境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
(―)情境设置:德育课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案例描述和场景设计。前者可以从学生与教师用书中获取,具体的呈现方式有直接描述(可让口才好的学生来讲述)、参与性倾听、角色扮演三种。场景设计则是每一节教学的活动场地和组织方式的安排,其中既有教学设施、场地、工具材料的准备,也有分组和小组活动方式的安排。
(二)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体验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回顾自己的经验、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行动效果能力水平。每章节都设计至少两个典型的行之有效活动方案。
(三)反思交流,每次课结束时都有汇报展示,分享交流的环节,并要求把活动结果记录下来,即使“失效”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反思讨论,意识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注意:教师要激励学生,用赞美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四)小组活动,把一个班分成4-6人左右的小组让学生个人作为成员在小组内活动、交流,并进行必要的分工,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沟通互动,达到有效互助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小组总结汇报,既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老师课堂管理的压力。分组的方式可多样化,如报数法,随机拼图法,生日法等轮换使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新鲜感,但每次要多费些时间。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激发潜能,把握机会,主动尝试,实现学生心态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从而既能主动地采取行动,也能顺利地就业,为将来发展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三、活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具体操作规程和实施这个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2.每次活动后,要安排5分钟总结环节,让学生发表本次活动过后的体会,让学生在“说”过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这样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同学也能有所分享活动的快感。
3.每次活动前都要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如不习惯于小组教学的班级,开始分组时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进行准备,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小组活动的任务,分工时限和活动原则。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以便小组活动更顺利有效。还有做游戏活动时,学生可能积极参与游戏却不肯静下心来,课堂掌控很重要,注意时间分配。
4.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做好正确评价并及时评分。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时,我们教师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学生做不好的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多以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的生活导师,让学生爱上你的德育课。做到每位学生心动而又行动。
体验式教学尽管备课很辛苦,对老师也是一种提高。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得到这种收获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准备与重心由教材内容转移到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上来,不仅学生课业更积极地参与,得到更有效的活动指导,老师也可以提升更高级的教学能力――学习情境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的监控与指导、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从学生活动中得到丰富反馈等等。经过不断的这种教学实践,相信每位教师不仅任教水平会突飞猛进,而且也会提升职业生活质量,职业学校老师常有一种无奈,虽然职责是教会学生工作,而自己却不会“工作”。因为职校老师大都只学过书本知识,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从体验来看,进行问题或任务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也有助于改善老师自己的学习管理,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活质量。
四、结束语
一般的传统讲解式教学,会把教师累得口干舌燥,练就的主要理解和口头复述能力,而不能提高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再加上过多地依赖单向的知识传递,对学生的了解和针对性的指导也很难到位。我觉得该唤醒那些还沉睡在传统教学的德育同行们。心动而又行动起来吧!参与体验活动式教学的乐趣吧。
参考文献:
[1]方俊颖.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14).[2]黄春萍.探究中职德育教育的关键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第四篇: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修改)
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摘要】体验式学习重点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该模式有利于挖掘德育课的实用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组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实训课和工学结合,亲临现场,参加集体活动,营造浓厚道德氛围等策略来实现。
【关键词】中职生;体验式学习;德育
我校本学期借鉴山东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开展了“自主管理 快乐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去做,去实践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而在中职德育的课堂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思”和“悟”。即“做中学、做中悟”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我们通常将传统学习方式比喻成“观摩游泳”,将体验式学习方式比喻成“自己游泳”。传统学习通过教师和书本讲解正确姿势,但是无论讲解观摩如何细致,学习者若不亲身体验是学不会游泳的。而体验式学习就是让你亲自下水,在摸索中与教练不断沟通,发现自己的盲点,总结姿势技巧,学习主体是自己,而池边的教练只是一面镜子,为你的表现不断作出回馈及鼓励。这样做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职生重技能轻文化。大多数学生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文化课放在其次,文化课中,又把德育课放在后面,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德育课可有可无;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的存在是必要的,但觉得现行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他们,教学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实际、知识水平相去甚远,理解较困难,今天的德育课教学对他们没有带来多少益处。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难以真正溶入到课堂中,在课堂上的表现为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上课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上课讲话、玩手机、听MP3,对教师干涉不听,反而顶撞教师;有的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东游西逛、无所事事。
(二)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缺乏。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关系的活动,又是受教育者主观世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作用与反作用性,如果这种双边的互动的残缺就-1-
意味着教育的残缺。德育课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德育课课堂内师生互动的状况如何,直接反映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益。但是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主要还是教师“一言堂”为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与主动参与性被忽视,与师生的互动教学相差很远。
(三)中职德育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德育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密切关系。但是很多教师认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太差,接受、理解知识能力极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唱“独角戏”,把讲授法作为最常用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不从学生出发,不为学生着想,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及接受能力,过多运用学生不懂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觉得难懂不理解的地方一带而过,草率了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堆砌材料,把一些无关的事实随意迁移,而对那些相关的事实不进行组织整理,零碎杂乱地讲授给学生,这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毫无意义的“教师乱讲一气,学生死记硬背”的满堂灌的僵化局面。到头来,教学计划虽然完成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其实过度使用讲授法的结果就会忽视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不会达到“悟”的目的,进而德育课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就很难实现。
针对以上问题,我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和探索发现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德育课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最早构建者戴维•库伯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将体验式学习放入教育中,可以将其定义为在某个真实或者模拟的场景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切实的实践并获得充分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以往的经验进行运用、反思和改造,并与他人分享,从而得出新经验、新知识、实现自我认识、技能的改造、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挖掘德育课的实用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人们印象中,德育是空洞的教条和说教,德育教师是矜持、刻板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很多学生对德育课抱有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思想。特别是目前绝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基础知识较薄弱,耐性差,自信心不足,从而不想学、不爱学甚至拒绝学习,教师天天面对不
爱学也不会学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淡然,再加上学生难管、难教,传统的教学根本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学习就是由学生亲自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来,将德育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通过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激发起学生求索问题的热忱,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服务生活的本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深入认识,有利于增强自信、负责的精神,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二)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知识,往往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但要真正掌握技术,必须通过应用即充分的实践,实施活动教学。体验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的策略
体验式学习重视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它的有效性、重要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一)创设情景,开展课内体验式学习活动。
德育课堂上开展德育体验式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发现、收集德育素材作为课堂德育活动的背景资料,这些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素材真实并且能令学生信服;其次,根据素材设计情景,并以辩论、演讲、经历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为载体,融入相关的道德知识,借助学生的以往经历、体验、情感等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学习相关的德育内容。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参与到课内道德教学中来,有效提升了课堂德育效果。如教学时,“小品进课堂”,开展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上《天天3.15——
关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时,用小品创设两个人在各个消费场所中的情景。小品是我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的,课前先让学生练习。当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引起了台下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整个小品表演下来,同学们全神贯注,观看得非常认真,比我平时讲课的效果好了很多。表演结束后,当我问起在小品中有哪些消费类型的时候,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回答。学生还能回答在这些消费活动中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被侵犯了,哪些权利得到了保护。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通过这种小品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本内容,更学到了在实际的消费活动中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另外,也可以用案例创设情景。如我在上《杜绝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就根据课堂内容编写了一则案例发给学生,当我讲到不良行为的内容时,我就问学生在案例中有哪些不良行为,在讲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时,我就问学生案例中的主人公受到了哪些处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不良行为的危害。这样就不用教师大张旗鼓地去讲了。在讲到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时,我就让学生帮助案例中的主人公出出主意,如何才能改掉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最后我又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应该遵守有关学生守则,遵守学校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中职德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也要求课堂教学要具有实践性。
我们学校学生现在使用的四本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就有太多可取之处,特别是其中的社会调查部分,我们德育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充分利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言堂”出现的原因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问题,我觉得在很多时候还在于学生不会讲或无话可讲。只有让学生去调查、去体验,他们才能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讲。如在上《投资理财》这一课时,我就事先把学生分成四组并布置不同的任务。第一组主要是到各大银行了解存贷款利率和手续,第二组主要是了解债券的种类,最好能拿到几张债券的样张,第三组主要是了解各类保险的办理手续并把自己参加的一些保单拿过来展示,第四组主要是调查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投资方式外,还有哪些投资方式。通过调查后的课堂上差点没了老师说话的机会。整节课下来,讨论异常激烈,而且都是有理有据,完全打破了“一言堂”的沉闷。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创设的情景形式多样,但
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宗旨都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诱因,激发学生情意,调动学生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充分利用实训课和工学结合的机会,体现“做学合一”
中职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体验式学习的资源。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开展项目教学,专业技能实习,都要深人社区,深人工厂,与社会接触,与企业接触,与厂长、会计等企业管理人员交流。我们德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德育知识的价值,体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心理,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体验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是德育生本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如在财会专业学习货币职能时,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收集常见的信用工具,了解不同形式结算的情景,归纳货币的职能,并开展“金钱万能吗”的讨论。如一个参加工学结合的电子班回来后,我在上《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课时,让学生谈谈在工学结合期间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回答。原因就在于他们去体验了,有经历,有感受。
(四)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
哲学、政治经济学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的知识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很难理解。通过带领学生亲临现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易于构建知识,巩固知识。如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犯罪的惩罚》时,组织学生深人县人民法院旁听法官审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审判程序。特别是最后法官宣读对犯罪人的判罚时,给了学生很大地思想冲击。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活动,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形成了认识。
(五)组织集体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学习。
学校的运动会、班团会等活动都可以为德育所用。以运动会为例,学生在活动中会自觉的遵守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等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这些活动中的道德体验,使道德体验和自觉产生的道德行为外化,这样学生的道德体验会更加深刻,也能使道德行为更具自觉性和迁移性。
(六)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陶冶学生道德品质
学生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体验情景,这个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是高度个性化的,学生在情景中会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东西,并有可能终身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其一,从学生自身的层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通过集体产生的“平行的教育力量”;其二,全体教师要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将德育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营造全校范围内的德育氛围。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应该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的最佳榜样。
体验式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思想上的成长,而有些知识在课堂内讲解是无法理解的,是需要学生亲自实践,用心体验的。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发生变化,以“体验”促发展,进而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职德育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初探》广西航运学校龙小兰
2.《“活动—发展”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的构建》詹敏玲龙欢
第五篇: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呈现“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特点,最终导致德育课的教与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分析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职德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中职学校 德育课 渗透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染上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招生越来越难,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下中职学校缺失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校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时数远远超过德育课等文化课的教学时数,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学更是少之更少。某些职业学校的德育课不被重视,成为其他主干课程补空的替补学科。
(二)教材方面
德育课的某些教材在编写上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些内容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章节距离学生很远,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经济政治理论性极强,教师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听起来无聊无趣。教师很难把传统文化与经济学政治学理论融会贯通,达不到德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方面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中职德育课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德育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都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课程缺少深入的了解,无法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四)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成绩较差,习惯不良,娇生惯养,自私自利。来到职业学校后,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无需压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有些学生染起了黄头发,穿耳洞,若和他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古训,他们大都嗤之以鼻。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来到职校只是混日子而已,表现为说谎、偷窃、欺侮同学,顶撞老师,不守纪律,玩游戏成瘾,甚至打架斗殴,其学习状态十分令人担忧。
另外,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德育课看成是空讲大道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听课味同嚼蜡,教与学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势必影响教和学的效果。
二、中职德育课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在德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
(二)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第二,仁爱教育。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恭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作为中职生,要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第四,理想教育。每个中职生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n中渗透的途径
(一)加大中职德育教材改革的力度,转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于中职德育教材的改革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小故事,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加强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重视中职生日常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讲堂,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展演等系列活动来加强对中职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的审美取向。
(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审美能力,我们可以将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延伸,渗透到课外的引导学习中。如:在全校组织学生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活动。可以选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增广贤文》等经典著作。安排固定的诵读时间,师生同诵一起成长。或者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吟诵,并举行一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让学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的古诗文的美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拓宽学生认知结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内涵
在平日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每遇到一个节日,应主动收集一些资料,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民俗等。例如,中秋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材料,如我们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习俗?学生在调查取材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不但了解了民族风情,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存在。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德育教师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材内容。还应该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罗静.当代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51-52.[3]姚颖麒,李姝睿.传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探析[J].时代教育,2014,(01).[4]秦岭,阚先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沧桑,2013,(06):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