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探微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探微
--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
吕晓婷
摘 要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贴近学生实际、体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在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的分析,即知识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素质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途径选择,即感受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实际、体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践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需求三种主要途径,并结合此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实例解析。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课堂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与实施
An Inquiry into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of Class Practice Activiti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Education Course: A Case Study on the Lesson “Advocat-ing Procedural Justice, Protecting Interests in Accordancewith the Law” // Lv Xiaoting Abstract Class practice activ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getting close to students' actuality and experiencing teachingefficiency.Based on analyzing the orientation of class practiceactiv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pproach selection of class prac-tice activity and interprets class practice activ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urse with the lesson “Advocating Pro-cedural Justice, Protecting Interes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as an example.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course;class practice activity;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德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二是强调对学习主体的尊重,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对学习主体的了解和尊重,是德育课程的最根本的特色之一;三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四是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重中之重,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的特殊性中,可以得出,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贴近学生实际、体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对于中职德育课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基于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的分析,即知识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素质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途径选择,即感受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实际、体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践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需求三种主要途径,并结合此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实例解析,从理念上理清实践活动目标、树立正确实践活动理念;过程上设计实践活动过程、确保实践活动有序实施;载体上丰富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1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基于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特点,提出知识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素质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
1.1 知识目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
知识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实践活动教学的目标,脱离知识目标的实践活动,只会是“无头之体”、“盲人摸象”,因此知识目标同样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基础目标。知识目标对于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渗透,一方面在于它打破了课堂理论教学的说教式教学方式,使知识融入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情境、模拟、实践中接触与体验,从而领会知识的准确性,并将其内化与吸收;另一方面在于它将道德与法律相关的知识融于复杂的道德与法律现象中,在对现象的辨别、体验、辩论与思考上获取信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1.2 能力目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能力目标是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在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中其对能力的提升也是不言而喻的,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中对学习者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准备、组织、参与、分析、反思中提升学习者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与策划能力;二是在参观访问、模拟体验、辩论讨论、实地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组织各类公益活动与参与各类公益服务与社区服务的活动中,将道德、法律的知识内化于心,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道德与法律行为能力,真正将其践之以行,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能力真实指向。
1.3素质目标———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 实践活动教学是中职学习者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职学习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在探讨现实的道德与法律现象中提升各方面素质。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途径选择
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在具体途径上大体可归纳为感受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实际、体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践行型实践活动以贴近学生需求三种主要途径。
2.1 感受型实践活动:贴近学生实际
感受型实践活动即让学习者在接触社会中得到具体感受,在感受中内化对知识的理解。最通常的感受型实践活动即参观访问,参观访问中深化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且在组织活动的准备、参与、分析、讨论中提升相应的能力。诚然,感受型实践活动会受到一定学资源的限制,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教学资源,也是设计和组织好感受型实践活动教学的基础。
2.2 体验型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体验型实践活动即让学习者在参与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如体验道德或法律知识中的场景,体验于相应的调查与调研中,在直接的体验中、参与调查中深入生活、增长见识,明确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2.3 践行型实践活动:贴近学生需求
践行型实践活动即引导学习者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目前德育课教学中最值得倡导的实践活动教学方式。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学,只能通过躬身实践,才能内化为德性、养成为习惯、外化为行动。
3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实例解析
基于实践活动的目的与途径的分析,以“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为例,对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进行实例解析。
3.1 理念上:理清实践活动目标、树立正确实践活动理念
“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一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理念主要为“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采用模拟法庭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参与(或观摩)审判活动,一方面认识刑事审判程序,另一方面体会程序正义的内涵,程序正义保障司法公正。该课课堂实践活动的活动的目标具体为知识目标即认识诉讼的基本程序,理解法律程序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能力目标即学会依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知道运用法律程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即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程序正义观念,将程序正义意识落实在行动上。该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为模拟案件、模拟法庭。该课堂实践活动的对象为中职学生,其特点主要在学习基础尚低,但好动与好奇心较强。在与日趋复杂的社会接触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经验的有限,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知道且不会运用法律武器实现自护。
3.2 过程上:设计实践活动过程、确保实践活动有序实施(1)活动的准备:一是抢劫案重现;选出 5 名同学,分别 扮演犯罪嫌疑人(1人),被害人(2人),刑警(2人),老师(1人)。二是模拟法庭场景:审判庭布置(中间高悬国徽,肃穆);三是角色分配:审判长席(1人)、审判员(2人)、书记员席(1人)、公诉人席(2人)、辩护人席(3人)、被告人席(1人)、法警席(3人)(上述相关席位上摆放好身份标志牌:审判长、审判员2个、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证人)。(2)活动的过程:一是创设情景、案件重现(学生表演“陈某抢劫案”)。该案件为“陈某抢劫案”,其中陈某为未成年人。二是提出问题:案件的起因是什么?本案属于哪种诉讼?陈某的行为是犯罪吗?在遇到类似纠纷时,你会选择什么解决方式?在此过程,学生边学边总结记录,归纳总结对比诉讼类,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与非诉类,包括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的不同纠纷解决方式及其特点。三是模拟法庭审理案件活动。由学生组成的模拟法庭对“陈某抢劫案”进行开庭审理。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知道刑事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是怎样的?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为理解程序正义的具体实现、如何依照程序维权打下基础。如组织学生对法庭调查、合议庭成员到庭及开庭、法庭辩论、休庭合议、最后陈词、诉讼双方到庭,宣布法庭纪律等刑事诉讼庭审程序进行排序,如此每个环节不仅有思考还有动手记录,全程手脑并用。合议庭休庭评议时,宣告判决前,组织学生完成判决书的续写活动,选3-5 名同学读自己的判决结果。在此部分,由判决书是教师提前做好的判决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对照,并对最后正式的判决书有所体验与认识。四是交流分享。思考如果你的权益受到侵害,你知道有哪些方法保护自己吗?通过模拟庭审,你对程序正义有何认识?教师点评本次模拟法庭活动,归纳总结所遇到的问题。由此给出结语,法律规定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以程序正义保障司法公正,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3 载体上:丰富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实践活动教学效果
从陈某抢劫案入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14-18 岁学生抢劫案件是常见高发,可吸引学生关注,提高重视。通过对模拟法庭活动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知道刑事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是怎样的?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抽象的法律知识透过学生的生动形象表演而清晰明了,突破了教学目标预设的重点难点,为理解程序正义的具体实现、如何依照程序维权打下基础。学生在模拟、观摩庭审中体会法庭中的各种角色,感受法律公正与严肃,树立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在此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模拟法、演讲法等,让同学能够融入其中,提升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形式上除课堂式的师生对话教学,还可以引入现代媒体设备的视频教学、录像教学等,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强调正义式的宏大教育,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讲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与困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德育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措施
新铁技(2009)015号
德育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特点相适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校的中职德育教学已远远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德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是不适应经济发展对具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为此不能不使我们对中职教育的德育教学进行改革。
一、德育教学旧模式难以打破的原因探究
德育教学旧模式难打破,其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课堂教学是从古至今老师授业的法码,我们许多老师仍在死死地抱着它,似乎离开了它就难以授业。如果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地变革。而不少德育课老师对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特别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功能的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他们对德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仍留恋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二)德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所学知识,就会感到德育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三)教师依赖性思想影响德育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尝试。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人仍停留在谋求一种“开处方式”的改革,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我就做什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甚至等待学校领导拿出改革方案。
(四)德育教学手段落后,仅停留在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上、一张嘴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原有的的教学法考核模式难以突破。
德育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德育课程陈旧的考核模式,对课堂教学改革仍是很大的阻碍。比如我们在有效检测和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仍坚持传统的考核方式——笔试,所以考试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德育教学改革所迈出的步伐不大,最根本问题在于我们自身缺乏主动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中职学校德育如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摆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全面启动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我们要结合我校实际,认真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一)以实践为中心,改变德育课教学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的现象。
以实践为中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实践的观点不仅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德育具有实践性,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只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将德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特别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德育课程教学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课程,更应注重实践教学。德育教学的各门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理论性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也注重或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当然,我们强调德育教学改革,强调德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但并不等于放弃必须的课堂教学形式,只是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而加重实践教学。为此,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应将相当部分课时(如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安排在实践教学上,即活动课、参观访问、与创业成功者座谈、市场调查等。通过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就业、走向创业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仍是德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主渠道,但我们不应囿于这一形式,应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内容所谓“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而采取更为灵活的讲座式教学、板块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因而我们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职责就是贵在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特别是可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为各种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在调研与体验之中,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探究式学习法,即学习的八步法: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以就业为导向,整合德育教学内容,实行德育模块教学。
由于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应突出德育之职业性理念。中职德育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就业、择业、创业等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在中职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才能完成;如果脱离了职业教育环境,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职业特点的高技能人才。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基础。用人单位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素质,更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勤业、乐业、敬业的良好职业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来源于学业生在相应职业岗位中的体验。因此,中职学生德育课要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并贯穿于品德养成的全过程。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业岗位对思想品德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多创造实践空间,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体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四)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老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个性,各有鲜明特点。如在礼仪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可根据学生特点而因材施教,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形态、口才与语言、礼仪礼节,并表现出各自的气质与特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仅要教会学生的求知心理、健康心理、审美心理,同时也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探索与创新。(五)改革德育教学考核模式。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克服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的倾向,排除一试定成绩的弊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总之,德育教学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随便改改就能获得成功,它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去反复实践和提高,需要有一个和谐环境,人人重视,人人参与,德育教学改革方能成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使德育课充满生命力,才能充分体现德育课教学的社会功能。
德育办公室 2009年7月
第三篇: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
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优化当前德育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241-01
引言
中职德育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对德育课所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原则,从中职德育课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生认知与成长特点,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体验式、实践式、养成式的教育模式[1]。以此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迈向新高度[2]。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导入,无疑为中职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教学创新方向,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在角色扮演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志愿活动就是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得到提升。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并且这样一种方式能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德育课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课教学而言,这是一种学生比较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
例如,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抽取几名学生充当志愿者,并为学生构建求职面试的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志愿者在这样这个活动中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扮演应聘者时,初步感受作为应聘者需要掌握的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反思自身的不足,为其日后的学习方向提供指导。与此同时,让充当志愿者的学生作为示范,并由志愿者鼓励其他学生动起来,一同加入到角色扮演中,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模拟求职面试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分别不同的角色,开展传帮带的启发式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学会深度思考,感受合作的真谛,促进学生让人格素养的提升。而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能够在求职者、面试者或是其他不同职位的角色扮演中,对角色的扮演形成换位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而这样的思想碰撞对于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思想交锋中学会为他人考虑,懂得宽容、理解。在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在服务社会志愿活动中开展中职德育课教学,是推动学生德育思想与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有效手段。教师在以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德育教学时,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愿投入到社会服务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而在学生兴趣爱好上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实现,让专业课程能够与德育课相结合,在实现系统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在道德理论知识、思想素质上与其行为相互统一,促进思想素质与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通过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从而让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专业服务水平与自我思想品德的践行。
例如,在“保护资环境”的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美丽乡村”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心动中。通过在教师或是学生志愿者团队队长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进入到实际社会中,积极参与河道清理、植树造林、植绿护水、污染排查等活动;同时参与到环境保护宣传志愿活动中,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向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在社会中、校园中、甚至家庭中呼吁大家开展山川、河流、植树造林等志愿服务,并倡导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与生产方式,从而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践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洗礼。同时,能够让中职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将其他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结合共同践行,实现了专科知识与德育素质的共同提升,并将德育课中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化知识,进而在活动中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自古以来,榜样、强化与说理等方式在学生思想素质与道德行为的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其所强调的就是榜样的作用。这是一种活动主要是将志愿者和全国道德模范放在一起,让两种不同的身份进行交流与互动,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由全国道德模范作为宣讲人,将其高尚的思想道德“投射”于志愿者以及校园中。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需要不定期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进校园”的活动,通过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做客学校讲座,组织学校志愿者团队和全校学生参与讲座,从而利用榜样的作用,将道德知识、良好的思想素质、以及现代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灌输于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优秀的道德品质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在学生中的渗透。而通?^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还能够催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真正达到养成式教育。而在平时的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也可以应邀教师与学生志愿者开展“读校规”“唱校规”“讲同学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志愿者制作的“身边道德事迹”微视频、漫画或宣传册等,让学生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德育服务教学教育展开探讨,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内化道德思想,在实践中践行思想,并在践行中逐渐养成行为,进而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敏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J].代职业教育,2015(26):24.[2] 窦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和延伸中职德育课堂教学[J].职教通讯,2014(12):59-60.
第四篇: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吴生宁]
摘 要:近年来,中职教师普遍感受书难教、课难上,德育课教学更是如此。本文就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片面性、逆反性、单一性、消极性等主要心理误区进行剖析,使德育课教师在新形势下,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克服心理误区,重视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生 德育课 心理误区 措施与对策
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五要素说”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师生的道德心理氛围这五要素虽然不是最为科学的教学观点,但它所揭示的教学与师生的道德心理相关理论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认识或不重视这一问题,德育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也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笔者就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误区进行剖析及如何采取相应对策谈些个人粗浅之见。误区之一就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
作为施教主体的德育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这一现象,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课堂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注重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而忽视学生的品行教育等其他方面,势必同德育课教学任务相悖。德育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深层次,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这不利于教学大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著名教育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全面的发展。仅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德育课更是如此。事实上,德育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的情况,就自然地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德育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德育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误区之二就是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 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德育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实践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德育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上存在轻视德育教育现象的认同;对应试而要求大量背诵的厌倦;对简单古板教学的不满;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解;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取得。为此,教师对教学的“逆反性”要变为“相容性”就成为德育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必然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爱岗敬业,立志于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以精辟的讲授艺术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德行为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德育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德育教师、学生与德育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德育课教学健康、有序,有效地进行。
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一性” 德育课教学中这种单一性突出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得不到学生应有的教学互动;课堂教学不灵活,课堂氛围较差,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有益、新颖的思想认识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建议。常常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在教学中经常扮演的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的角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淹没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不折不扣的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感到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向性”,灵活性,针对性,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向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德育课教学过程,其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面的相互鼓励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误区之四就是教学情感上的“消极性” 学生对德育课教学的“厌学”,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课来“乏味”,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欲望低落,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德育课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就是较为枯燥,因此,教师如果不能使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朝“积极性”上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德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精彩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的演练,不如说是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这说明了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高低,对德育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以及对德育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德育教师若能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课堂,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进行施教,就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德育知识的强烈需求,产生对德育课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正是德育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德育课教学若能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又有艺术的感染,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取得理想的成效。
总之,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教学心理误区值得人们深刻反思。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在教好德育课的同时,还要有意识的适当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贯穿其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跨越心理误区,使德育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与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崔相录.素质教育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
“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其中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景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通过这种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而又行动起来与教师一起分享生活感悟与体验,得到心灵和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唤醒更多德育教师参与“活动体验式”教学。心动而又行动起来!
关键词:活动体验;情境设置;反思交流
教育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中职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中职生成长的环境往往更是精神上的盐碱地。职校老师更客观看到中职生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更偏重近期表层的教育要求急于让他们增加知识改善行为习惯。许多老师都是很负责的都很敬业,都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而且教育技巧也达到相当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中职生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不仅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希望与老师分享生活感悟和心理体验,得到心灵的滋养。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生活导师,而不仅是知识的传声筒。如果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其教育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中职生往往缺少别人的肯定对自己缺乏信心。尽管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许已结上冰层,但只要我们老师换一种思路,在了解和体谅学生处境与想法的基础上,从学生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方面入手,借助于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行动努力,就可能取得心灵与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在德育课上让他们心动而又行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曾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做一番尝试,放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职业的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任务,并启发他们思考总结学习的收获与值得改进之处。通过一学年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德育课堂实效。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意识与能力水平
活动设计其基本宗旨并非教给学生许多知识信息,而是借助于切实的案例和相关的自主探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能力水平。
经过尝试和结果反思,使我认识到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追求不能用停留在一般性的只是信息层面,而应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表现上来。如果选择典型的行为样式来表达和衡量教学目标就可以把德育教学目标具体化并更有助于指导教学,下面我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为例。这门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活动设计见下表: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参与以上行动项目,并达到相应要求。这一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优于以往的听讲式教学。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境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
(―)情境设置:德育课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案例描述和场景设计。前者可以从学生与教师用书中获取,具体的呈现方式有直接描述(可让口才好的学生来讲述)、参与性倾听、角色扮演三种。场景设计则是每一节教学的活动场地和组织方式的安排,其中既有教学设施、场地、工具材料的准备,也有分组和小组活动方式的安排。
(二)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体验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回顾自己的经验、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行动效果能力水平。每章节都设计至少两个典型的行之有效活动方案。
(三)反思交流,每次课结束时都有汇报展示,分享交流的环节,并要求把活动结果记录下来,即使“失效”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反思讨论,意识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注意:教师要激励学生,用赞美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四)小组活动,把一个班分成4-6人左右的小组让学生个人作为成员在小组内活动、交流,并进行必要的分工,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沟通互动,达到有效互助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小组总结汇报,既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老师课堂管理的压力。分组的方式可多样化,如报数法,随机拼图法,生日法等轮换使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新鲜感,但每次要多费些时间。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激发潜能,把握机会,主动尝试,实现学生心态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从而既能主动地采取行动,也能顺利地就业,为将来发展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三、活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具体操作规程和实施这个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2.每次活动后,要安排5分钟总结环节,让学生发表本次活动过后的体会,让学生在“说”过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这样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同学也能有所分享活动的快感。
3.每次活动前都要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如不习惯于小组教学的班级,开始分组时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进行准备,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小组活动的任务,分工时限和活动原则。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以便小组活动更顺利有效。还有做游戏活动时,学生可能积极参与游戏却不肯静下心来,课堂掌控很重要,注意时间分配。
4.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做好正确评价并及时评分。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时,我们教师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学生做不好的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多以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的生活导师,让学生爱上你的德育课。做到每位学生心动而又行动。
体验式教学尽管备课很辛苦,对老师也是一种提高。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得到这种收获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准备与重心由教材内容转移到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上来,不仅学生课业更积极地参与,得到更有效的活动指导,老师也可以提升更高级的教学能力――学习情境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的监控与指导、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从学生活动中得到丰富反馈等等。经过不断的这种教学实践,相信每位教师不仅任教水平会突飞猛进,而且也会提升职业生活质量,职业学校老师常有一种无奈,虽然职责是教会学生工作,而自己却不会“工作”。因为职校老师大都只学过书本知识,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从体验来看,进行问题或任务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也有助于改善老师自己的学习管理,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活质量。
四、结束语
一般的传统讲解式教学,会把教师累得口干舌燥,练就的主要理解和口头复述能力,而不能提高创造性地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再加上过多地依赖单向的知识传递,对学生的了解和针对性的指导也很难到位。我觉得该唤醒那些还沉睡在传统教学的德育同行们。心动而又行动起来吧!参与体验活动式教学的乐趣吧。
参考文献:
[1]方俊颖.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6(14).[2]黄春萍.探究中职德育教育的关键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