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刍议典型效应弱化的成因与对策
刍议典型效应弱化的成因与对策
福建
2008-05-06
【文章字体:大 中 小】
林郁
典型指导、以点带面,用典型推动工作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部队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发现培养和宣传推广以三都边防派出所为代表的一批爱民固边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爱民固边战略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利于激励广大官兵在执法执勤、抢险救灾、服务群众、知兵爱兵等工作中建新功创新业。尤其是三都边防派出所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 “爱民固边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后,教育人、引导人、感化人的效应发挥得更加明显,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积极作用也更加明显。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高度警惕典型效应“一年红两年火三年卧(指典型效应弱化)”的现象,可以说,典型效应弱化的倾向,不容忽视。
所谓典型效应弱化,是指我们在工作中树的一些典型,在群众中“立”不住。突出表现为:一是“奖而无励”,典型的榜样效应明显降低。要么“树典型用劲,学典型没劲”,要么“墙里开花墙外香”。三都边防派出所典型树立之初,就曾被部局领导称为“墙里开花墙外香”。有的典型单位和个人的荣誉感淡化,典型不典型一个样;甚至造成少数人对一些典型持反感态度,或者冷眼相待。二是“昙花一现”,典型的生命力明显“缩水”。有一些典型树过了,也就完成了“使命”。有的典型单位往往“点上丰产,面上欠收”,甚至边树边“冒泡”。
典型“贬值”,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典型的时代性、社会性问题,也有人们对典型作用的认识问题;有基层的问题,也有领导机关的问题。但从领导机关方面来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在树典型时走调、变味。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常见病”:一是实行特殊政策,“保”典型。把一些老先进典型作为珍贵文物,给予特殊政策和保护,使其成为“典型专业户”;或是为了培养推广典型,实施重点帮扶。二是滥竽充数,“凑”典型。要么把先进典型作为一种“福利”,实行“轮流做庄”;要么评典型时“论资排辈”、“矮子里面拔将军”;要么“喜而谬赏”,凭感觉,论关系、讲私情,甚至“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三是胡“吹”滥“捧”,“编”典型。为了让典型“立”起来,挖空心思地进行“合理想象”、“构思完善”,有意地“拔”典型、“编”典型、“堆”典型,用表面文章糊弄上级。
古人云:“善赏者,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善;善罚者,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除矣”。笔者认为,要解决典型效应弱化的问题,真正让典型“立”起来、“香起来”,领导机关应当从端正指导思想、遵循发展规律,完善奖惩的长效机制入手,注意在“发现、培养、总结、宣传”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是当好“调查员”,发现典型要在“早知”上下功夫。典型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出自基层。因此,我们各级机关,一方面要端正树立典型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树立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肯定成绩、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而不是为典型而树典型,或者以典型装璜门面,炫耀工作成绩。另一方面要改进工作方法。在发现培养典型中,要克服和解决只满足于下去了,听汇报、看材料的问题。不仅要“下得去”,而且要“零距离对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追根寻源”,挖掘出具有鲜明个性特性和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实践证明,典型越是来自基层、越有真实性和深刻性,就越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而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是当好“管理员”,培养典型要在“深知”上下功夫。典型是需要培养的,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因此,领导机关在对典型培养过程中,应该高起点、严要求,下真功,细功和慢功。对一些老典型要不断让其在工作中磨练,在创新中发展、丰富,从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起风吹雨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好树也需常剪裁”。任何先进典型,都不可能是“高、大、全”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在培养新典型中要像园丁那样,经常做“施肥除草”的工作,既要经常给其不断加压、鼓劲,提出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更要及时指出其缺点和错误,让其扬长避短,不断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三是当好“检验员”,总结典型要在“真知”上下功夫。实事求是地总结典型,不仅关系到典型的成长,更关系到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因此,总结典型时,先要端正思想认识,明确先进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吹”出来的。在建立起长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要坚持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注意规律性,真正把反映提示典型本质的事迹总结出来;要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坚决摒弃合理想象、浮夸拔高、以偏概全,弄虚作假的“人造典型”,真正使典型具体生动、实在可信;坚持内外因的统一,注意群众性,使典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为群众所接受,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
四是当好“推销员”,宣扬典型要在“细知”上下功夫。宣传典型,是一项“推广展示”成果的工作。在宣传典型的动机上,应该从推动部队基层建设的工作需要出发,通过宣传典型,树立标杆,影响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造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在宣传典型的内容上,既要广泛宣传其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又要广泛宣传典型的成长轨迹,使广大官兵和社会群众了解到典型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从中得到启示;在宣传典型的形式上,要注重多样性,充分运用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和多种配合活动,使典型生动具体的事迹产生长久的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树立一个、激励一片,启迪群众、促进工作的目的。
第二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成因及对策
http://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上最活跃的一个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宏观方面来看,虽然我国的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中小企业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对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却未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微观方面来看,中小企业的自身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采用调查分析、比较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人员素质不高、发展时间不长,导致其财务管理薄弱,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监督不力
在会计数据的来源上,对原始凭证的控制不严,不合要求的发票、收据、甚至白条都可以报销入账;在资产的管理上,制度不健全,导致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对资产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在负债的核算上,企业应付账款类人账时间随意性较大,导致月末对资产和负债的反映不符合真实性、及时性原则;在收入成本的核算上,有些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随意地确认收入和结算成本,盈利的可以做成亏损、亏损的可以做成盈利,当年利润可以埋伏到下体现,普遍存在多计少算或少计多算的现象。这些情况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企业成本控制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并不具备规模竞争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由于数量较少,很难与供应商协商而把材料的价格压低。而大企业具备规模优势,供应商为了多卖出自己商品,不惜对其采用现金折扣或商业折扣的方式,这样,那些大企业就会以较低的价格轻而易举地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材料。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小企业的原材料成本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生产成本较大。大企业可以通过大批量生产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以此来获取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数量有限以及人员素质不高,故难以提高单位产量,造成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较高。
(三)对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工作薄弱
1、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企业长期不对账。由于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记录、传递等都有发生差错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可以明晰双方的义务和权利。而现实中有的企业长期不对账,有的即便对了账,也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只是口头上的承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没有对其进行辅助管理或者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许多中小企业仅仅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按账龄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平时并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在企业回款顺畅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企业回款不畅时,就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3、未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有些中小企业对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账龄甚至高达十余年,其实这部分资产早已收不回了。
(四)重钱不重物,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在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重视对现金(包括银行存款)的管理,妥善保管,严格收支,出了差错能够及时查找。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原材料、固定资产和半成品等却存在管理不严,保管不善的情况。例如:没有建立对原材料管理的相应制度,材料领用和发出的记账凭证填制度不规范,或者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记账凭证;企业对半成品入库和出库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没有专人统计半成品的相关情况;没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控制制度。上述情况的存在容易导致企业的物资控制出现问题,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成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行政领导和各个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活动时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严格会计管理,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
由于中小企业往往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企业领导者往往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者说不愿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经营足可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后者则是受利益动机的驱使。因为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在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逃税,而完善的内部控制会有效地防止这样的不合法行为。企业的经营者在选用人员尤其是财会人员时往往会任人唯亲,这样可以为他们自己谋取利益带来更大的方便,比如隐匿收入或虚列费用等。可以看出,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使得管理者无法自我控制,同时也影响了员工对控制的理解与执行。
(二)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主要包括: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登记、核对、结账等,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和审核要求、报送期限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要求、数据安全、资料保管等,会计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会计人员配备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职责分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立和执行,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等等。
(三)会计人员素质低,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的职能仅停留在反映阶段
因私营企业老板有怕露富或外人靠不住的心理,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会计人员都与企业老板有沾亲搭故的关系,名为会计,实际上就是现金保管员,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造成了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同时,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状况:一方面。一些企业只设会计机构,而不设财务管理机构;有的企业甚至不设会计机构,企业全部的会计工作委托会计事务所代理,严重忽视了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财会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不明确、不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会计仅仅体现了反映职能,而没有体现其控制职能。因此,无法真正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四)信息和资源的个人垄断
由于中小企业中的个人倾向严重,个人代替了部门或团队的作用,使得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市场资源、组织资源)掌握在个人的手里。如: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采购人员垄断了采购的信息,只有他知道采购的价格,而其他部门根本无从获悉。这样,使得经营信息、管理信息成为了个人私有信息(而非组织信息),各种资源成了个人的私有资源(而非企业的资源),导致资本所有者或其授权人在经营管理上的实际失控。这样,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就不能确切地掌握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只能按照相关人员提供的资料人账,而不能识别相关人员的虚报账、错报账现象。这样,就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地控制,也就不能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利益。
(五)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往往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本控制困难、存货控制紊乱、应收账款控制不严等现象。因此,要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其财务管理弱化的原因,从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预算控制制度、完善内部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使其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产权改革
明晰产权、建立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和组织基础。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产权改革,一是解决所有权过分集中的情况,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防止“一股独大”;二是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在建立新的产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为进行良好的财务管理构建制度和组织基础。同时,中小企业要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二)建立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
1、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中小企业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其相关工作岗位,明确相互的职责权限,从而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不相容职务包括:业务经办、授权批准、财产保管、会计记录、稽核检查等职务。例如:有权批准采购的人员不能直接从事采购业务。从事采购业务的人员不得从事入库业务。财产记录和财产管理要分开,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不能把财产记录、管理、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去做。
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中小企业明确规定涉及财务会计及其相关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责任、程序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例如:采购人员必须在授权批准的金额内办理采购业务,超出此金额则应得到主管的审批。
3、会计系统控制制度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中小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系统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会计工作规程、核算规程、财务会计部门职责、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健全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控制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三)完善内部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对筹集的资金进行管理。一方面要使筹集资金的成本尽可能小,另一方面要控制筹集资金的数额,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适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负债过多,一旦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就很容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又不能借债过多,防止不堪重负,应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使负债率处于促进企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最佳状态。
2、对企业的现金进行管理,这是资金控制的重点。一方面要控制好企业现金的日常收支。其目的在于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力争现金流量同步。如果企业能尽量使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发生的时间趋向一致,就可以使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这就是所谓的现金流量同步。②使用现金浮游量。从企业开出支票,收票人收到支票并存入银行直至银行将款项划出企业账户,这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现金在这段时间内的占用为现金浮游量。在这期间,尽管企业已经开出支票,但仍可使用账户上的这笔资金。不过在动用现金浮游量时,务必要控制好使用时间,否则就会透
支。③加速收款。④推迟支付应付款项。另一方面要控制好现金持有规模,即确定适当的现金持有量(现金的最佳持有量)。成本分析模式是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最常见方法之一。成本分析模式是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成本,寻找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企业持有的现金成本有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三种,这三项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即最佳现金持有量。
3、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以防止占用流动资金,产生呆账、坏账。应收账款控制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①财务核算准确翔实,债权债务关系明确。中小企业要有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而且原始单据必须完整真实;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制定相应信用政策。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信程度制定给予客户的信用标准;一般从5个方面来评价客户的资信程度,即信用品质、偿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对客户资信程度的分析对客户进行排序,选择资信程度相对较好的客户。②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确定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中小企业可以依据账龄分析,结合销售合同,确定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
第三篇:牛鞭效应的成因和对策
答: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指的是供应链中下游消费者的需求波动在往上游传递的过程中不断被放大的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梢部,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被通俗地称为“牛鞭效应”。它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企业可以从6个方面规避或化解需求放大变异的影响:即订货分级管理;加强入库管理,合理分担库存责任;缩短提前期,实行外包服务;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参考历史资料,适当减量修正,分批发送;提前回款期限。
“牛鞭效应”是市场营销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它直接加重了供应商的供应和库存风险,甚至扰乱生产商的计划安排与营销管理秩序,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解决“牛鞭效应”难题是企业正常的营销管理和良好的顾客服务的必要前提。
一、“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产生“牛鞭效应”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即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
二、解决“牛鞭效应”的方法
从供应商的角度看,“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的各层级销售商(总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转嫁风险和进行投机的结果,它会导致生产无序,库存增加,成本加重,通路阻塞,市场混乱,风险增大,因此妥善解决就能规避风险,减量增效。企业可以从如下5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1、订货分级管理
2、加强出入库管理,合理分担库存责任
3、缩短提前期,实行外包服务
4、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
5、参考历史资料,适当减量修正,分批发送
第四篇: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成因与对策
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 牛鞭效应是由于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歪曲的而导致需求波动的现象,对供应链的运作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将在介绍牛鞭效应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牛鞭效应的成因及其削弱策略进行一些初探。
关键词: 牛鞭效应;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
一、引言
牛鞭效应,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在图形上像一根甩起的牛鞭,因此称为牛鞭效应。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梢部,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 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二、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1.需求预测。需求预测变动是牛鞭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传统供应链中,上游节点企业总是以下游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作为自己需求预测的依据,一般采用移动平均或指数平滑等方法。并且依据此来确定生产计划,控制库存和销售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上游企业会调整需求预测,同时也会向上级成员更大幅度的增加或者减小订购量,需求自然被放大,从而也就产生了牛鞭效应。
2.供应链的多层次结构。由于供应链中有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当顾客的需求在供应链节点间传递时,此信息被层层加工,导致越来越偏离了顾客的真实需求;同时由于生产商生产的产品需要经过很多的中间环节才能到顾客手中也就是物流延迟,而顾客的需求信息要经过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处理后才能到达生产商,这就是信息延迟。所以可以看出,供应链中节点越多,牛鞭效应必然也就越严重。
3.节点企业间缺少沟通。供应链中的各企业节点都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不愿意共享一些相当有意义的信息,从而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夸大需求信息。使得制造商无法真正掌握下游的需求信息和上游的销售能力,所以就只能各自保证高库存。而且在供应链运作中企业彼此都缺少良好的沟通,顾客的信息就无法及时的反馈到供应链中,造成相应之后,牛鞭效应自然也就产生了。
4.批量订货。由于需求的增加,下游企业要向上游企业订货,但出于运输成本和订货成本的考虑,下游企业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才批量订货。如此,上游供应商面临的是大的订单,而并没有反应真实的需求,从而引发了牛鞭效应。
5.订货的提前期。由于在供应链运作中,订货到收货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延迟。所以
就使得订货量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修正,对于上游企业来说,要考虑延迟阶段的需求量,自然也就会提高安全库存。也就是说,各个节点都在预计库存的时候计入了提前期,提前期越长,微小的变动引发的库存变化也就越大。
6.价格波动。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尤其在商品促销或清仓时,顾客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在促销期后,顾客又会有少的需求。因此,价格波动会导致需求的巨大波动。
7.供应不足产生的博弈。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上游企业一般根据下游成员的订货单进行限量供应,而下游成员为了获得更大的供应量,就会夸大其订货量,因此博弈就产生了。制造商会按照下游成员的订单来制造,从而偏离了真实的需求。当供应不足的情况产生缓解时,下游成员又会减少订货量或者干脆不订货。所以,在这种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上下游之间的博弈会导致需求预测的扭曲,上游就不得不承担高昂的库存成本,增加了牛鞭效应。
三、减弱牛鞭效应的措施
1.优化供应链的内部结构。供应链的多层次结构决定了信息流的必然扭曲,层次越多,信息的扭曲程度越大。因此优化供应链结构,主要识别重要参与者。还可以采用电子商务,只要减少了流通环节,也就减弱了牛鞭效应。
2.尽量减少需求预测的可变性。通过减少顾客需求过程中的变化来减弱牛鞭效应。供应商可采用天天低价(EDLP)策略来减小促销所导致的顾客需求的波动。给顾客一个稳定的价格,产生较稳定的变动性较小的顾客需求模式,在这种策略下,即便产生牛鞭效应,分销商的订单变化也会减小。
3.注重顾客需求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在供应链中,若是信息透明度提高,上下游节点都根据顾客的信息进行预测,从而不仅减少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加强各个节点之间的协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4.消除供应不足产生的博弈。当供不应求的时候,制造商要查询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并且以此来作为配货的根据,而不是根据供应商的订单数量来确定,这样就可以杜绝下游节点为了拥有更多的配给数量来夸大订单的心理。
5.减少流通环节。在供应链中,如果流通环节越多,安全库存也就越多,产品从上游到最终用户所需要的流通时间和费用也就越多,牛鞭效应也就越大。
6.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改变信息共享和库存管理的方式,减弱牛鞭效应。
四、结束语
由于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解决供应链中的生产和需求的同步问题,采取上述的缓解对策,缓解牛鞭效应,避免需求放大问题,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赢,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小原王静:供应链中的牛鞭问题研究进展:存在量化与控制,信息与控制2004.[2]李勇刘宇: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影响, 物流科技, 2008.[3]傅烨: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成因及对策分析, 管理工程学报, 2000(1):82-83.[4]雷达:缓解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第五篇:刍议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xiexiebang推荐)
刍议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控制对
策
刍议农发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2007-02-10 16:46:2
5随着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其信贷风险的形成,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弄清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找出控制对策,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杜绝新增不良贷款,提高农发行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下面,笔者试就农发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控制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1、政策性风险。农发行是唯一的政策性支农银行,其客户、信贷产品都是围绕着支持“三农”而设计的,对国家
经济政策依赖性很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客户因无力承受政策性变化带来的后果,其风险就会转化为农发行不良贷款。如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粮食供应任务,当粮价上涨时,为完成政策性任务,农发行也必须按市场价支持企业购进高价粮食,当供应粮价格高于国家补助款时,地方财政又不愿拿钱补贴,致使向退耕户供应粮食政策改为发放现金政策,政策的变化使粮食企业购进的粮食无法顺价销售,其价格亏损直接形成了农发行的不良贷款。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农业这一块,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围绕农业开展经营的企业一直都是保本微利,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不利于企业变化时,都会给农发行带来极的经营风险。
2、行政干预风险。当前,各地都形成了“民营化”为主体的改革改制热潮,在这一轮改制过程中,为了安置离退岗职工,当地政府都采取了鼓励企业
出售房地产,筹集资金来卖断职工工龄的政策,但是,贷款企业的房地产基本上在农发行设定有它项权利,为达到顺利处理房地产的目的,地方政府就采取行政干预方法,将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改制或者象征性地留一点用于偿还贷款;授意房产局或土管局不办理房地产它项权利登记,或者在它项权利登记到期后不再延期,使农发行债务悬空。另外,地方政府利用农发行在争揽财政存款、优质项目贷款等方面还需要协调与支持的情况,迫使农发行也干了不少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放弃了某些权利,或者施加压力让农发行发放一些救济性和安抚性的贷款,其结果是预期效益与最终效益发生较偏差,影响了农发行信贷资金效益的发挥,甚至出现贷款回收困难,直接形成了农发行信贷风险。
3、信息风险。农发行发展商业性贷款,起步晚,贷款对象单一,在项目选择上比其它商业银行存在较的劣势,特别是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农发行
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贷款对象的真实情况。一是农发行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现在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时,主要依赖借款人自己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现有技术和条件决定了信贷人员难以与借款人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部门和其他贷款行的进行沟通,造成第一手调查资料不全面,从而留下信贷风险的隐患。二是农发行获取的信息有利于贷款对象。有的客户,虽然按照农发行的要求提供了各类信息资料,但信息资料是对企业有利,虽然手续合规,但不足以维护农发行权益,信贷风险实际已潜伏其中。三是农发行对信息是否虚假难以做出判断,有的企业为骗取贷款,提供虚假的信息误导贷前调查的准确性,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故意您所阅读的这篇文章ˇˇˇ网-是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资料站点夸财务指标,使农发行信贷人员用通常的分析方法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将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就很难保证信贷资产不发生风险。
4、操作风险。农发行现有的贷款从立项调查开始,办理抵押担保手续,上报审查审批,到最终签订合同发放贷款,要经过许多步骤和环节,涉及的许多法律规定和内部规章制度,稍有不慎,就将出现操作风险,给信贷资产埋下风险的隐患。如忽视第二还款来源引发的风险,信贷人员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重点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及资金归行、分割收贷收息等方面,比较容易忽视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特别是担保人的担保资格、抵押物变现损失等,对此调查把握不好,当第一还款来源受阻时,贷款就很难如期收回;在办理贷款时,由于登记在先,办贷在后,因此,办理登记贷款的合同往往会提前于贷款期限,如果信贷人员操作不慎,就会发生贷款抵押登记期限已过,而贷款期限还未到期的情况,造成抵押担保合同失效,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5、素质风险。农发行过去长期承
担的是粮棉油收购贷款的供应和管理,管理方式主要是封闭运行,面对日益开放的商业信贷业务,其经营管理素质低下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一些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缺乏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项目评估缺乏深度了解,甚至一些项目贷款评估就是在客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补充有关还款内容而形成的,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打折扣。再如对客户风险的评估重视不够,一些信贷人员简单认为只要贷款办理财产抵押登记后,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就算到位了,不重视对客户风险预警信号的收集、分析,更属=网=站-原创文章,还是到网,更多原创没有对客户的还款意愿进行深入了解,这些都将成为信贷风险的成因。同时,农发行现有的贷款调查、贷款管理、贷款决策以及贷款责任的承担,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不重视贷款条件的落实,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客户还款能力的变化,对担保措施监管不力等等还普遍存在。
据调查,因农发行自身管理素质低下而形成的信贷风险不在少数。
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建立政策预警机制。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事先都有一定的征兆,如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政策发生变化之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粮价持续上涨,价格已远远高于国家补助标准的情况。因此,农发行要加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经济、金融产业政策变化的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对信贷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评估,提高政策应变能力,有条件的可成立政策研究办公室,专门评估国家政策变化对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制定政策性业务风险识别标准。农发行的基层行也要设立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抽调各部门有责任心、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干部参与,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信贷业务发展的特点,经常性地对政策性业务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的风险管理,以降低政策性风险转化为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可能。
(二)强化以法治贷意识,努力化解行政干预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农发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农发行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而要化解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对抗行政干预。对涉及农发行权益的房地产抵押,我们要依据《担保法》、《合同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据理力争,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还是能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地方政府要求支持的项目,农发行要坚持信贷原则,依制度规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或者要求有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做好农发行信贷风险的转移和化解工作,确保农发行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不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发生信贷风险。
(三)强化贷前调查和信用评定工作,确保信息详实可靠。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信贷投放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农发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前克服困难,采取措施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利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通过他们的有效运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自行收集资料。要求信贷管理人员深入第一线,与借款人的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进行充分地接洽和沟通,收集资料。三是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收集资料。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工商管理局征信系统均已开通,农发行可利用这些渠道查询企业的资料。四是通过分析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先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利用其真实的信息资料,做好贷款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农发行的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以降低决策风险。
(四)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业
务操作技能。针对农发行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应采取积极对策,通过加信贷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来防止在实际工作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在具体的实践中,农发行要经常性地举办的信贷业务培训班,讲授法律、经济、信贷管理等综合知识。每当信贷业务发生变化时,先召集业务素质精良的干部,研究开展这项业务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为信贷警示,提示信贷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应避免出现操作差错;还可以采取派遣信贷人员到其它商业银行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农发行自身因不熟悉法律等知识而导致的操作风险。此外,农发行可收集本系统内因操作不当而形成信贷风险的案例,让身边发生的事情来教育身边的人,以警示后人,杜绝因操作不慎而形成的信贷风险。
(五)建立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农发行信贷人员承担着信贷资产管理的责任,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发行的经营
效益,因此,建立信贷队伍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强化信贷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注重信贷队伍的素质,严把进人关,将具备管理技能、有责任心的职工选拔进入信贷队伍;其次,要督促信贷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确保每一个信贷人员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再次,采取严格的奖励考核制度,根据信贷人员付出贡献的小,可在薪酬上给予倾斜,严格考核,对于多次考核不合格或者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人,劝其退出信贷队伍。通过建立激励政策,严格的考核政策、以及退出政策,确保信贷队伍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