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8:1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最终版)》。

第一篇: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最终版)

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

点击:6

41西瓜为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正常年份种植面积约达3 000万亩。现根据对西瓜产区的调查,就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就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现代西瓜产业特点

随着塑料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西瓜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

1)种植模式多样化。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及塑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西瓜的栽培环境变得可人为控制,促使西瓜种植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从露地栽培发展 到地膜覆盖栽培、小拱棚促成栽培、多层覆盖栽培、暖棚栽培、温室栽培、促进早熟栽培、秋延后栽培等,种植模式的多样化使得西瓜的供应时间延长,目前市场上 周年可见西瓜销售。特别是设施栽培西瓜种植效益好,受到各生产区的高度重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西瓜栽培的主要方式。如河北省清苑县年种植西瓜11.3 万亩,温室、大棚、中小棚种植面积达10万亩;河北省新乐市年种植西瓜5.9万亩,全部采用大棚、中小棚种植;北京市大兴区年种植西瓜9万亩,温室栽培面 积超过了4万亩;北京市顺义区年种植西瓜3.5万亩,全部采用大棚种植。

2)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虽然我国是以单家独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 的,但对于一个产区而言,种植是相对集中的,一个乡或一个县多注重规模化发展,种植面积在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规模化发展可通过大基地对应大市场,促进西 瓜大流通,节省交易成本,同时促使瓜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快品种、栽培管理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西瓜的商品化程度。伴随规模化的推进,西瓜生产方式也逐 步告别粗放,迈向集约化。

3)管理简便化。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人们对西瓜的生长习性认识加深,面对日益紧缺的劳动力资源和日渐上涨的工 资,各地在不断的探索简化管理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有的已取得很大进展。像生产中管理比较费工的枝蔓管理,甘肃静宁瓜农就创造性地应用了树枝固蔓措施,大大地减小了瓜园用工量。

4)生产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益,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效益最大化,一直是农业经营所追求的。在现代西瓜生产中,为提 高经营效益,各产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概括而言,提高西瓜经营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量,二是提高西瓜品质,三是提高西瓜售价。通过搭架栽培,提高种植密度,使西瓜生产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可大幅度提高产量;施肥时加大有机肥用量,大幅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改善西瓜品质非常有益; 采用多种措施,促进西瓜早熟,提高售价效果十分明显。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西瓜生产效益的提高。

5)生产安全化。食品安全不容忽视,并越发受到 全社会的重视。为了促进西瓜早熟,有的瓜农在西瓜生产中使用激素催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为了促进西瓜产量的提高,在目前农家肥不足的情况下,化学肥料的 使用量难以减少。西瓜病虫害防治在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化学防治方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产品市场准入与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实施、无公害化栽培技术的 应用和瓜农素质的提升。

6)供给周年化。西瓜传统供给季节较短,就一个产区而言,西瓜供应季节为1个月左右,最多不超过2个月。而现在,由于种植技术的革新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贮藏设施设备的应用,西瓜的供应期显著延长,消费者已可周年吃到新鲜西瓜。

7)流通半径扩大化。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西瓜的流通半径逐渐扩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瓜靠人力推车运输,流通半径一般也就10~20 km,多以当地销售为主;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农用三轮车的普及,西瓜流通半径明显扩大,销售半径超过100 km,销售范围以县内为主。到本世纪初,西瓜流通范围进一步拓展,其销售半径已突破1 000 km。最近10多年来,西瓜流通半径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实现了全国销售。

8)特色化西瓜发展异军突起。以早熟为主的礼品西瓜、用模具生产的 特形西瓜、表面印字的西瓜、按有机标准生产的有机西瓜、观赏用的指形西瓜、食用方便的无籽西瓜、黄肉西瓜、单瓜质量超过100 kg的超大型西瓜等构成了特色化西瓜。特色化西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有市场、有发展空间、有生产效益,就促进了特色西瓜 的突起。特别是无籽西瓜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种植,由于适应性和商品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明显,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无籽西瓜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进行无籽西瓜栽培,无籽西瓜正常年份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约占全国西瓜种植总面积的1/6。无籽西瓜种植面积较大的 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5省。广西、海南的无籽西瓜生产已经占当地西瓜生产总面积的70%以上,是我国冬春季西瓜的主要产区,其单位面积的产值和 效益是全国最高的。

9)功能性西瓜开始发展。在西瓜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工措施导入硒、锌等微量元素及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等,生产出富硒西瓜、富锌西瓜、SOD西瓜等功能性西瓜,丰富了西瓜产品。

10)新技术日益配套。我国西瓜生产在最近十几年时间内,完成了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的过渡。随着栽培模式的革新,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培育、工厂化嫁接育苗、穴盘基质育苗、多层覆盖、微滴灌、二氧化碳施肥等新技术日益配套。

11)新技术输出加快。我国西瓜生产先进地区的瓜农,种植西瓜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近年来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利用技术特长,到外地创建西瓜基地,将外地的资源优势与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创造了许多共同致富的典型。像浙江省温岭市就鼓励瓜农外出创业,温岭瓜农近年来分别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苏、云南及缅甸建立了多个大棚西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25万亩以上。甘肃静宁瓜农近年来也纷纷走西口,到新疆承包土地种西瓜,这种方式既繁荣了当地经 济,又增加了瓜农收入,达到了双赢。

12)小型西瓜市场份额呈现增加态势。长期以来,我国西瓜以露地栽培为主,所种植的西瓜以中型为主,中型西瓜长期以来是市场供给的主要类型。但近年来随着设施西瓜的快速发展,小型西瓜产量明显增加,小型西瓜成为市场销售的主要类型之一,改变了以往中型西瓜一统天下的局面。

13)间套种植方式多样。西瓜种植株数少,田间空隙较大,各地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断进行间套种植试验,已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模式。像河北省新乐市的吊蔓西瓜上 瓜下菜立体种植方式,河南省通许县形成的小麦—西瓜—棉花(或辣椒)、春马铃薯—无籽西瓜—秋菜花、小麦—无籽西瓜—秋菜花,甘肃省静宁县形成的西瓜果树 套种、西瓜—辣椒—大白菜、西瓜—大蒜套种方式都很成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现代西瓜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瓜产业虽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种植者的积极性及经营效益的提高,突出地表现为:

1)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在我国,西瓜的生产主体是千家万户,而对应的主要销售市场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种植的分散性和销售的集中性是 很不对称的。在生产和销售之间缺少必要的桥梁,多靠西瓜经纪人联络,造成种植者、经纪人、收购商三者争利。许多地方虽然成立了西瓜产销协会,但多是有名无 实,作摆设、装门面的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少。我国西瓜产业整体上呈现一盘散沙、低效运行的状态,这很不利于产业的 发展。

2)生产波动性 较大。西瓜生产受多种因素制约。由于西瓜种植技术比较简单易学,便于普及,加之西瓜种植技术的公开性,在效益看好的年份,许多农民跟风加入种植者的行列,种植面积迅速膨胀,导致来年出现产大于需、供过于求的情况,西瓜销售价格下滑,种植效益下降,这样又会逼迫部分种植者退出西瓜种植。种植者少了,西瓜种植 面积减少,又会引发西瓜价格反弹。这样的结果导致西瓜生产易呈现波动性发展态势。另外,气候条件也是造成西瓜波动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夏季气温高、晴朗天气 时间长的年份,西瓜大多好销,有利于西瓜售价及种植效益的提升,而夏季多阴雨天气时,气温低,则易造成西瓜滞销,导致西瓜售价和种植效益下降。经济发展态 势也直接影响西瓜的种植及经营效益,在快速发展期或快速发展地区,社会购买力高,西瓜多高价畅销,而在经济下滑期及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社会购买力低下,西瓜效益很难提高。这些多种因素导致西瓜种植面积、销售价 格、经营效益很不稳定,西瓜生产的波动性特征 明显。

3)发展极不平衡,种植 管理水平及经营效益差别较大。由于投资能力、种植水平、发展理念的差异,全国西瓜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像山东、陕西等省大面积普及设施栽培措施,棚栽西瓜亩 收入高的可达20 000~30 000元,而落后地区有的露地西瓜亩收入仅500~600元。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不同的地区间,也表现在不同的种植者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我国西瓜产 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产能低下。西瓜作为高产作物,在肥水投入充足、枝蔓管理得当的情况下,亩产过5 000 kg是很容易的,但是由于种植者管理水平不同、投资能力的差别,西瓜产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国西瓜平均亩产不足1 500 kg,产业整体呈现低效运行状态。特别是西瓜基地县种植年限较长,西瓜连作重茬时间长,严重影响了西瓜产能的正常发挥,已成为西瓜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之 一。

根据调查,现阶段西瓜单产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①缺肥少水,西瓜生长的物质供应没有保障。西瓜为需肥较多的作物,但生产中普遍肥水欠 缺,这样就使得西瓜产量很难提高。②整枝不太合理。由于目前栽培密度较大,大多采用单蔓整枝,有的整枝时将多余枝蔓全部掐除,使营养器官生长受限,不利于 产量提高。③不能适位坐瓜。由于施肥不当或受天气影响,普遍不能适位坐瓜,西瓜一般在第2雌花节位坐瓜,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在此之前或之后坐瓜,都不利于 产量的提高。

5)果实风味寡淡,品质不高。随着化肥的使用,起先人们对农家肥的积攒越来越不重视,农家肥越来越短缺,土地越种越薄,而人们从土地中获得收益的期望越来越高,为此施用更多的化肥,特别是为了促进高产,氮肥施用量偏高,导致西瓜风味较淡、品质不高,影响西瓜的销售。

对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合理区划,扶持合作社进行专业化生产和经营。西瓜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区,各优势产区长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种植模式,这 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造成观念僵化、技术守旧,不利于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各地应立足当地实际,合理进行种植区划,积极引导瓜农学习先进理念和新技术,合理安排早中晚熟品种的种植比例。大力发展西瓜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和职业种瓜农民,延长西瓜产 业链。

2)探索西瓜销售新模式。传统的贩运已经很不适应现代西瓜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快产地西瓜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可借鉴日本拍卖式销售方式,瓜农生产出西瓜后,按标准进行分级包装,拉 到批发市场,交给批发市场,由市场按质进行拍卖,这样卖买双方不见面,有利于交易公平、高效进行,是较先进的销售方式。这一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有所应 用,虽不及日本的规范,但雏形已成,像在甘肃静宁,每到西瓜成熟季节,便有商家提供场地和大型磅秤,形成西瓜交易场所,卖买双方在场内验货、谈价、交易。这种交易省工,相比地头交易前进了一大步,既方便了交易的进行,又规范了交易的程序,避免了交易中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当然山东、陕西、河南等地的大型西 瓜交易市场的运行是很规范的,很先进的,应大力推广普及。有条件的地方,应利用电子交易平台,实行网上交易,提高交易效率。同时积极启用能人带动发展战 略,鼓励有能力的瓜农进入流通领域,加快西瓜流通速度,以销促产,促进效益的提升。像安徽省砀山县全县拥有西瓜经纪人6 800多名,经纪人与全国10多个大中 城市的120多个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协议,不但每年全县20万亩西瓜畅销,还包销了周边县市的西瓜。

3)普及新技术,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各西瓜产区要相互交流借鉴生产技术经验,以加快新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应加强早熟生产措施、棚栽技术的普及。后发展地区应通过组织瓜农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邀请先进地区的种植能手、生产管理者传经送宝等途径,加快技术的普及提高。

4)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产能。生产中可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增施肥水、适时合理调整枝蔓、减少养分无效消耗、应用嫁接技术育苗等手段提高西瓜植株抗性,适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保证其在适当部位坐果,以利产量提高。

5)加大有机肥施用量,提高果实品质。加强有机肥源建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大量施用农家肥或工厂化生产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果实品质提高。在甘肃 陇东,群众为了增加西瓜的含糖量,多采用施用油渣的方法,效果显著。近年来有的群众在种植西瓜时施用玉米面、豆粉等增加土壤有机质,也很有效果。

第二篇:冰雪运动产业问题及对策建议

冰雪运动产业问题及对策建议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滑雪场9家、滑冰场6家,2021年共接待游客124.38万人次。但仍然存在群众参与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冰雪运动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一、群众参与度不够。

冰雪运动体验性群体大,但冰雪爱好者少。大众对冰雪运动喜爱程度高,但大多数人只是偶然尝试,近九成是以娱乐为目的。虽然大众对冰雪运动喜爱程度较高,但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水平偏低,群众对于冰雪运动的参与度还不够。

二、产业链还不够完善。

在当前冰雪休闲运动中,存在着滑雪及冰上两种运动形式。冰雪运动模式与其他领域中的活动融合性相对较低,无法与交通、餐饮、娱乐等项目进行有效衔接,影响冰雪运动活动拓展,而且,与冰雪运动相关的文化产品相对单一,缺少有效性的服务管理体系,无法满足当前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缺乏。

就冰雪运动专业人才而言,主要涉及冰雪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场地建设者、经营管理人员等。现阶段,南方地区开展冰雪运动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多由北方冰场、雪场中聘请而来,其中除了拥有水平高的专业运动员和教练之外,也涉及水平不高的人员,进而导致冰雪运动从业人员自身能力参差不齐。并且,专业冰雪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较为匮乏,未构建针对冰雪运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培训体系。

对策及建议:一是创设特色化的冰雪运动。将特色化的活动创新作为重点,融合地方文化与冰雪活动,进行特色旅游文化的创新,以提高人们对冰雪运动的认识。而且,在特色化的活动创新中,通过开展冰上趣味运动会、青少年短道速滑等特色化活动,不仅能满足冰雪体育运动的视觉需求,同时也提高人们对冰雪运动技巧的掌握能力。

二是积极加强人才培养。

一方面要进行冰雪运动教育资源的投入,以实现冰雪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冰雪人才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引导体育类高校和冰雪体育企业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完善委托培养制度,进而为冰雪体育运动提供充足人才。

三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

首先,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部门需适当增加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的投入,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维护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同时,引入社会资本,用于建设公益性或商业性冰雪场地。其次,盘活存量,结合具体状况对现存公共体育场馆予以升级,让其能够开展冰雪运动。同时,和滑雪相比之下,冰上运动在室内、室外均能够进行,对于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不高,可以将其作为普及冰雪运动的立足点。

四是推动冰雪运动产业化发展。

第一,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冰雪产业,通过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公益健身服务体系以及群众性体育比赛的合作,扶持优秀的冰雪体育企业,推动冰雪运动的发展。第二,创新冰雪竞赛活动,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融合以及学校活动的整合等,增强冰雪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为冰雪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第三,在冰雪运动发展中,将冰雪体育产业以及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实现冰雪运动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科技产业的融合,以展现冰雪运动产业多样化。

第三篇: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水土流失急剧、濒危物种增加、天然湿地大量消失、人工林树种单一等等,都是我国环境的忧患。因此,对于环境的保护措施就显得分外的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本篇论文就浅谈我国一些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

一、我国环境现状

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大多采取了传统的粗犷性生产方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形势空峻。

(一)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

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其中草原沙化很突出,一些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绵羊的体重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二)我国水环境在不断恶化

如今,我国的江河湖海污染已经不堪重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北方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多有不同程度超标。

(三)我国大气环境的污染此起彼伏

在我国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a,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的城市超过60%。

(四)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隐患重重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近郊土壤环境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污染的土地面积早已超过1.5亿亩,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耕地约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且每年还在以大约15%的速度递增着。

二、我国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一)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二)八项制度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明确了一个区域、一个部门及至一个单位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荡围,理顺了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能够得到层层落实。这是我国环境环保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是我国在总结近年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通过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3、污染集中控制

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污染集中控制,应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依据污染防治规划,打基础安照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集中治理为主,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效果。

4、限期治理制度

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行政措施。

5、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我国从1982年开始全面推行排污收费制度到现在,全国(除台湾省外)各地普遍开展了征收排污费工作。目前,我国征收排污的项目有污水、废气、固废、噪声、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

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养活环境损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

7、”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8、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正常作业情况下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的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方式等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三、关于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避免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增加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加强科研、设计力量,尽快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

(四)加大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使群众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一起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京平.环境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魏振枢.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四篇: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环保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保护 对策

一、环境问题的概述

环境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第一环境问题,就是由于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生活生产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如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乱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等。

而目前,威胁人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主要有:淡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垃圾泛滥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造成的,而现在保护环境是需要全人类的公共努力。

二、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与度低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工作认识上上不去,只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觉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场你死我忘得战争,没有妥协,使得环境保护陷入了一种艰难的处境,导致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下,忽视了对资源开发等环境保护的监督很不力的局面。

(二)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现行的资源法主要针对的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一特定要素,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呀是针对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的防治,缺乏综合的环境保护管理的制度与条例,缺少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些生态破坏时间因而钻了法律的孔子,没有得到及时和应有的法律制裁。

(三)环境保护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投资低于基本保障水平,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污染 16

治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使用较少的投资和简单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污染问题的治理难度和相对资金的需求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而缺乏有效的、健全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机制,造成投入不足,使得环保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应协调好社会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搞好环境监测,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研究当前环境保护中的热难点,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政策措施。

(四)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从根本上讲仍处于能耗高、污染重,且效益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与之相对应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也仍处于一种很不理性的状态,以致重开发、轻保护的惯性思想仍然存在,以环境换取金钱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工业用水的利用重复率为55%,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低了10.25.20个百分点。

(五)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从生态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的实施方面,没有独立的主管机构或专人进行负责,由于环境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又强,而且目前还有新问题不断在出现,以致不能较好的行使其职能.尤其表现为对环境保护概念的模糊,没有浓烈的环保意识,对自己环保具体职责不清楚,造成了环境保护的被动的尴尬局面。

三、正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目前,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较薄弱, 1995 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测算, 我国城乡环境意识总体平均得分 44.3分;2000 年世界环境日前后,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是, 环境意识水平偏低。因此, 针对我国公民环保参与意识不强的状况,要想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广大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例如网络、广播、电台)去宣传和教育环境保 护的意义,增强广大民众参与环保事务的热情,使每个公民都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使每个公 民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并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

(二)依据国情建立与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能真正起到污染预防和绿色导向作用。

(三)改革环境保护融资机制,增加投入

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必须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一要制定和规范环保投入的财政支出机制,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

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二要制定和规范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加大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的力度,以严格执法引导企业投入,以政府投入拉动社会投入,以经济政策调动市场资源,努力形成一种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三要规范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谁污染谁就会在经济上受损失的机制,促使排污单位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生态补偿上体现和关注民生,确保水源保护区农民有权利享受保护和建设生态服务补偿、限制发展机会和发展权补偿。

(四)开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

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对现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大宗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试点。要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建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五)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现代科学的环境管理模式

强化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地方机构改革和调整中,规范化建设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监测、监理、科研、信息、辐射监督管理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环境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建立、健全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通的环境管理系统,各级环境监理、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配置达到国家、省规定的规范化标准。完善全市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各县市区要成立由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队伍,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并具备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预警的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以市环境信息中心为主、县市区环境信息站为辅的环境信息网络结构,联通各级政府部门、重点污染企业以及其它相关社会信息源。

四、结语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环境保护就是在维护我们家园的生态环境,家园的生态关系到你我他每个人。法制约束也好,大力宣传也好,都不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更有效果。所以,我们要从根 本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万本太等.《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案例分析与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8.10.[2]孔杰.关于环境保护形势以及对策的若干思考[A].大众科技,2012.3

第五篇: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公务员工资的现状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公务共经历了1956、1985、1993年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第一次工资改革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各种职务由高到低共分30个等级。其中最高的国家主席、总理工资月工资为404.8,最低为一般工人,为25.5元,高低相差16倍。随着时间的发展,职务等级工资制度逐步演变成了属人工资制度,出现了管理高度集中、职级不符、劳酬脱节、功能单

一、机制僵化的弊端。导致机关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为此,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标准工资加上副食补贴及行政费节支奖,按工资的不同职能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基础工资按工作人员本人生活费确定,六类地区每人每月40元。职务工资按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业务水平确定,一个职务设几个等级的工资标准,上下职务的工资适当交*。国家主席和总理是办事员工资的10倍。每人按担任的实际职务及级别领取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按工作年限每年以0.5元计算;奖励工资用以奖励有显著成绩的公务员,奖励工资没有拉开差距。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度较过去单一的等级工资制,突出了岗位因素,更好地反映了工资的多种功能,对于公务员的激励性更强,并且实现了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分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1985年结构工资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以职级工资制度为主的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这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动作比较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职级工资制,按工资不同职能设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并决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工资的途径有三:一是定期考核晋升工资档次;二是随职务、级别晋升相应增加工资;三是根据物价波动指数和企业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增长情况相应调整。这次改革,工资增长幅度较大,逐步理顺了一些工资关系,较好地调动了公务员的积极性。这一工资制度延续到至今。

(二)工资水平逐年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公务员工资水平有了很大增长。据统计,1986年机关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300元,到2003年已经达到15736元,增长了11倍之多,平均每年递增15.8%,现在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比当年一年的收入还多。同时也扭转了多年来与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倒挂的状况,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企业逐渐拉开了差距。1990年,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是机关的1.02倍,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高41元,到2003年,企业年人均收入是机关的86%,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低2158元。

(三)部分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对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包括管理方式、工资水平、工资结构、福利货币等几个方面。如上海市针对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发放极不规范,地区、部门间收入不平衡,不利于调动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干部队伍的配备与流动的现状,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规范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实行“阳光账户”。上海市加强机关收入分配管理的总体思路是:规范机关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各单位发放的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差距,逐步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透明化,向“统一项目、统一标准、财政统收统支”目标迈进。其实施方案的第一步是集中收付,实行阳光帐户,规范管理,总量调控,逐步缩小差距;第二步是机关公务员收入分配统一项目、标准,财政统收统支;第三步是建立由市法规支撑的机关收入分配机制,与上海几乎同时,北京市针对工资分配上存在的工资乱发、分配失控、单位间收入差距拉大以及激励不够明显等问题,对工资外收入的构成及标准也进行了规范,实行了“3581”工程。即在保留国家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取消各单位自定的津贴、补贴、奖金,建立工作津贴和绩效奖金。工作津贴按职务拉开差距,并在同一职务内,考虑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功贡献和工作经全,按任职时间和工龄拉开差距,解决职务不升收入不能提高的问题。绩效奖金按职务划分,并与公务员的考勤、考核挂钩,对未完成工作任务或表现不好的,要进行扣砬。改革后,科级月收入水平达到3000元,处级达到5000元,局级达到8000元,省部级达到10000元。浙江省对各单位自行发放的福利也进行了规范,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门进行管理。省直机关的做法是不规范项目,而是通过规定额度来加以规范。具体做法是由省财政厅规定各单位允许发放的预算外福利的额度(2003年为12000元/人?年),超过额度以外按部分档累进递增的方法缴纳调节资金。在年终时根据缴纳调节资金和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发放“削峰镇谷”奖金,对平时发放福利标准高的单位,奖金标准相应减少或不发,对平时发放福利低的单位,奖金标准相应提高,藉此适当平衡单位之间的收入水平。以上这些改革探索对于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公务员工资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驶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失去了激励作用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历时十几个年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已经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所占工资分配的比重逐步降低,地方性补贴比重越来越大,标准工资的职能已被弱化。公务员工资内外收入倒挂现象严重。制度内和制度外部分比例严重失调,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仅为公务员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地方政策性补贴和各单位工资外收入所占比例已高达67%,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激励作用可言,甚至不能维持公务员的基本生活。二是在制度上,各职务之间工资差距较小,工资分配没有拉开档次,没有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束缚,工资分配内在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公务员工资水平地区之间差距过大 2003年,上海市机关平均工资为31268元,比上年增长13.2%,为全国最高水平。而当年机关收入水平最低的为河南,公务员年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1032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三倍。年收入超出3万元的仅有上海、西藏、北京三个地区。有70%多的省市在全国平均水平线15736元以下。说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由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全国统一,各地区之间执行同一标准,因此,各省市之间的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地方补贴这一块。广东省补贴水平是贵州省的13.5倍。在全国缺乏统一规则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名目繁多的津补贴已经成为公务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导致各地公务员间收入差距过大,而中央却对其无力调控。

(三)职位分类不完善,岗位评价不到位科学的职位分类是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当前,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位分类,职位设置不能体现一般与重要、政务与事务、行政与专业以及高层次与低层次等不同岗位的职责差别,导致同职级不同岗位人员执行同一工资标准,劳酬脱节;工资待遇主要取决于职务晋升,导致超职数配备现象普遍,职务终身制无法破除。同时,由于缺乏岗位评价,导致纵向上各职位等级工资混乱,工资收入存在层级倒挂的现象。一些地区,从市、区到街道,随着管理层次的降低,工资收入水平出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因此,在统一项目和统一标准的同时,如何体现岗位间的职责轻重、工作范围和工作难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成效的不同,是目前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公务员工资收入没有建立起与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财政收入等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与企业相当人员之间缺乏工资平衡比较机制,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社会同类人员的市场价位严重脱节,形成高端人才低于市场价位,而低端人才又大大高于市场价位的现象。

(五)管理不力国家没有统一的地区附加津贴补贴实施办法,对各地自行出台的地区性津贴补贴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调控,造成地区津贴补贴制度无章可循。各单位自行确定工资外收入发放标准,互相攀比。公务人员收入多元化和隐性化的状况,极大地损害了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务人员的自身形象。

三、对策措施针对公务员工资目前存在的问题,公务员工资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要使工资分配真正发挥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需要从体制上、制度上、机制上等多方面下功夫,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革。

(一)改革职位等级工资制度根据世界薪酬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国情,我国应对现有的职位等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首先是调整结构,将目前结构中激励功能不强的部分进行归并,主要是将基础工资归并到职务工资中;其次是加大职务工资的比重,职务工资要占到全国工资收入的60%左右;其三是拉开差距,将职务的劳动付出与所获取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其四是规范工资外收入,加大工资收入的透明度。公务员的薪酬结构一般以工资收入为主,发放津贴为辅,工资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70%~80%,津贴约占20%~30%。

(二)加强职位分类,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如美国对联邦公务员分成九类,包括一般行政人员,外交人员,退伍军人、医务人员,邮政人员,行政长官,高级行政人员,全国人员,司法人员以及蓝领工人等。每类中又有明确的职位及职位说明书。然后按照职位分类进行工资市场调查,据市场调查结果确定各职位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水平。结合我国特点,我国公务员在纵向上可分为高级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横向上可分为行政类公务员、技术类公务员、服务类公务员等类别。按照这一分类体系,可对我国公务员职位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工资调查体系。

(三)缩小地区间差距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及财政收入之间差别很大。因此,各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存在差距是客观事实,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一差距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各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差距除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外,其劳动付出差别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要逐步形成与各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地区工资关系。

(四)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一套与公务员制度相适应的完整的法规体系。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务员的工资增长做出规定,使公务员工资权利的落实能够有法可依。如日本的《一般职工工资法》、美国的《联邦工资比拟法》、德国的《联邦工资法》等。一般都明确规定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公务员工资具体标准,不得随意扣罚;二是按期晋级提薪;三是禁止不合理的收入。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公务员工资的立法,减少公务员增资对财政的依赖,使公务员工资的增长建立的法制的基础上。

下载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现代西瓜产业特点、问题与对策建议(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xiexiebang推荐)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投资基金在我国还是一项刚刚起步的崭新事业,市场对其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有关概念和作用的理论介绍上,而具体在实践中究竟如何运作、如何管理......

    佛山市机器人产业问题与建议

    佛山市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需求调研 分析材料 佛山市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知名的制造业的基地,佛山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目前的优势是有巨大的......

    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力;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是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县一级政府,办理好人......

    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环境优化、机制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给民营经济注入了强劲发展的动力,通过实施国民经济战略重组和......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 要]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没有农业提供人类生活的必需......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

    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 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近两年“物流热”在中国蓬勃兴起,但总体上看,中国的物......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