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州区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甘州区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甘州区工商联(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年活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一年。2011年初,为全面了解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创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通过对调研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现将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切实加大资金扶持,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发展环境,鼓励、引导和促进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0年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17256户,其中非公企业2276户,个体经营户14980户,与上年同比增长15.2%;注册资金总额13亿元,增长29.4%;实现增加值15.6亿元,增长15.7%,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30%;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1170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75%;上半年非公经济上缴税金2.5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5%;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4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3%;非公经济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46.2%,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8%。非公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贡献的作业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撑起甘州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经营领域不断拓宽。非公经济从起步发展时期的第三产业迅速向一、二产业拓展。至2010年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30.1%、5.3%。
一、二产增速明显加快。沅博肉牛育肥、新世纪獭兔养殖、规模化养猪、玉米制种等农字号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增强;工业企业和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增速达30%以上;全民创业年活动催生非公企业143户,个体工商户1590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8个,城镇新增就业4400多人,非公经济已扩展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规模优势日渐凸现。通过加大对重点行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促进企业做优做强。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累计达到36户,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13户,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5户,有年金龙、华瑞麦芽、甘绿集团、屯河蕃茄、新世纪集团、新乐超市、三强化工、金鹰食品等规模企业和优势企业都始终保持着较强劲的发展势头。5户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9户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甘绿牌”脱水蔬菜、“有年牌”马铃薯雪花全粉(颗粒粉)、“金龙祥牌”细木工板、胶合板等产品获得甘肃名牌产品称号。
(四)项目投资逐年加大。随着全民创业年活动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了非公企业的创业热情。至2010年底,全区开工建设各类项目132项,其中非公企业和民间投资项目95项,占项目总数的7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同比增长20.3%。今年全区确定重点建设项目40项,截止年底已开工建设38项,其中非公经济建设项目25项,完成投资1.59亿元,同比增长30.1%。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乐物流配送中心2、3、4号库完成投资2000万元;光宇纸业1万吨生物纸浆生产线完成投资3200万元;三强化工10万吨复合肥生产线完成投资1400万元;钧方建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完成投资1350万元;新世纪獭兔产业开发、东部建材家俱市场、金鹰食品公司食用酒精生产线、有年公司浓缩果汁生产线、华光太阳能光伏采暖照明、腾龙节水器材等二次创业项目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平台建设进展迅速。以张掖工业园区为主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形成循环经济示范园、生态科技产业园(含中小企业创业园)、冶金建材产业园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现已入驻企业452户,从业人员达到28946人。同时,区上正在着力打造滨河新区和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平台,届时,三大平台将为非公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非公企业最大的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
(六)发展环境日益优化。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放宽投资领域、降低登记门槛、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就业等措施,使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整合中央和省、市、区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出台了《甘州区全民创业年活动扶持办法》和《甘州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案》,协调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合作机制,组织开展现场对接、洽谈活动,向金融机构推介优势企业和项目,积极为企业争取信贷支持,向市区5家金融机构推荐47户企业72个贷款融资项目,推荐贷款总金额达19.66亿元。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社会待遇也逐年提升,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非公经济界人士达到30%以上。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尽管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整体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从横向做比较,我们不仅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悬殊,而且同周边县区相比,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和阻碍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座谈了解和问卷调查综合显示,融资难依然是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排第一位,60%以上的企业反映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我积累和不规范的民间借贷。主要原因:一是金融机构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缺乏对企业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预测,对非公企业有惜贷、惧贷现象,由此导致信贷条件高,办理手续繁琐,办贷周期长,贷款总量小、额度低。二是非公企业因规模有限,经济效益不突出,寻求信贷担保难度大,再加之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难以评估、质押有效资产,还有的还款信誉度差,造成贷款难度加大。三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区只有四家小型担保公司、一家小额贷款股份公司,而且资金规模小,担保能力弱,难以对非公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二次创业提供有效的贷款担保支持。由于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制约了一些有市场、有特色、有前景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政策待遇问题。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省、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但从调研的情况看,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待遇不公平等情况。一是当政策兑现与部门利益发生冲突或承担风险时,部门往往以自身利益为重,使政策悬空搁置或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在审批立项、税费减免、土地供给、银行贷款、项目资金分配等方面较为突出。二是在享受政策待遇上“内、外”有别、“公、私”不同。招商引进的外来企业优惠政策普遍能够落到实处,甚至还会“特殊照顾”,而本地企业就有所差距;在项目招投标等方面,本地企业也经常受到排挤或不公正待遇,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市场准入的门槛仍然很高,一些投资领域、项目只准国企涉足,私企禁入。
(三)体制机制问题。市、区事权划分和机构改革后,部分市、区管理、执法、服务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叠甚至职责不清,对企业实行多头管理、多头执法,造成对企业的指导服务不到位甚至缺位,重管理轻服务、只收费不服务、有利可图的事情争着管、无利的事情推诿扯皮无人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政府在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健全的服务体系,使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中随意性增大,容易受职权、人情、利益因素的影响,诸如政策落实难、融资难、办事难等问题也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发展环境问题。一是社会认识有偏差。一些部门、干部和群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只看到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致富的一面,而忽视了他们在增强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因此在心理上存在偏见。二是部门作风改进慢。有些行政执法部门和单位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现象严重,长期存在工作作风差,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淡和吃、拿、卡、要及“三乱”行为。反映较强烈的是消防、质检等部门收费项目多、收费弹性大,影响了执法公正性和部门形象。三是服务工作不到位。政府对非公企业的作用和贡献宣传力度、广度、深度不够,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信息服务滞后,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信息发布机制,政策信息和项目信息渠道不畅通,透明度差,传递不及时,部门不能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造成中小企业信息不灵,不能及时把握投资方向、找准适宜项目,抓住发展良机。四是企业利益欠维护。在涉及企业的各种经济纠纷和信访事件中,政府及部门大多以维护稳定和大局为由,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平息纠纷,使企业始终处于被动和弱势境地,打击了企业经营者的信心。
(五)自身管理问题。一是理念的制约。大部分非公企业都是家族式、经验型管理,管理水平、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人才的制约。据统计,我区非公企业职工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9%,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3%。由于政府和企业尚没有一套吸引、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工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宁可等上几年报考“三支一扶”到基层服务或考取公务员,然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选择本地企业就业,同时一些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舍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培训人才,致使非公企业中懂技术、善营销、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十分缺乏,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已成企业痼疾。三是文化的制约。部分非公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企业建立党支部和工、青、妇等党群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不强,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创优发展环境,为非公经济保驾护航。一要创优社会环境。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应当为非公经济提供更加廉价的宣传展示空间,开辟非公经济专栏、专题、专版,客观、全面地评价非公经济,大张旗鼓地宣传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以及优秀非公企业和企业家的先进事迹;政府要利用全民创业年活动,通过开展“人人是创业的主体,人人是创业的环境”主题活动,举办非公经济宣传促进周(月)活动等形式,加大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在推荐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应适当增加非公经济人士比例,使其能通过政治渠道反映利益诉求,感受在政治上的平等待遇,从而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关心、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二要创优政策环境。坚决贯彻落实并用好、用足中央、省、市、区出台的有关鼓励、引导、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努力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政府要成立专项督查组,深入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条条落到实处,企业户户得到实惠。要对现行政策进行清理和修订,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和市场准入歧视,消除对非公经济的各种限制,不断拓宽其发展空间。三要创优执法环境。执法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坚决克服特权思想和执法的随意性、个人化,真正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服务。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纠风治乱力度,切实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的问题,必要时可对重点非公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坚决取消和废止一切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凡有收费项目和处罚权力的单位,要划分执法范围、统一执法标准,尽量细化收费和处罚的项目内容及裁量标准,实行公示制度和企业缴费登记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杜绝“三乱”现象及执法弹性大等不良行为,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四要创优服务环境。正确处理好政府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关系,认真解决好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由“婆婆”型政府转为“保姆”型政府。要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科技服务、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在技术引进、项目建设、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平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为非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职能部门要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服务上来,贴近企业、贴近基层,更好地在服务上下功夫,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把“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减少收费项目、落实优惠政策等企业最关心的事情做好做实,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服务的力度和热度,增强发展的信心。
(二)拓宽融资渠道,破解非公企业发展难题。一是推进和健全我区非公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层次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起以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助性担保为两翼,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的全区非公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推动市场化商业担保和企业(民间)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积极为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非公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二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等融资服务活动,向银行推荐好企业、好项目,增强银企互信与协调发展;加大《甘州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案》的落实力度,促进银行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提高信贷比例,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三是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乡镇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补助、小企业创业基地补助、服务平台建设补贴等项目资金,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四是政府逐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直接财政投资、财政担保和财政贴息等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五是创新工作机制,鼓励、支持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或企业会员制互保机构;积极探索组建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引进外地大型担保公司来我区设立机构;引进重点面向非公企业贷款的民生银行进驻我区;积极协调保险公司开发融资担保业务,为非公经济创设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优化经济结构,提升非公经济的产业层次和水平。一是要从大的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第一产业要继续大力发展以草畜、果蔬、玉米制种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养殖、种植企业,同时要及早谋划利用黑河流域及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大片水域开发综合水产养殖,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第二产业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三大园区为载体,着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扶强扶优龙头企业;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利用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建成集散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交易管理水平高的特色专业大型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平台;整合本地旅游资源,实行“捆绑式”销售和“一票制”,组建旅游接待专业组织(如专业地接),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为非公经济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二是推动非公企业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项目开发,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快改变装备落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档次较低的现状,力争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三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一批科技领先项目、东西合作示范项目、资源节约型项目、环境保护项目、循环经济项目,吸纳更多的非公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做大产业规模,推动非公经济集群化发展。四是结合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投资重点领域,优选一批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特别是支持非公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建设等项目,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结构,壮大非公企业规模,扩展非公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五是加强相关产业、行业的协调,积极引导非公经济通过联合、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相关重大项目建设,以增强整体竞争实力。
(四)以人才为支撑,提高非公企业整体素质。引导非公企业引进竞争机制,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用人才来推进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社会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一是加强对非公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提高企业家素质的各种制度,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组织机构、有培养规则、有扶持政策、有财政支持、有联系和表彰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家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为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采取公费与私费结合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非公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职或非在职大学生到清华、浙大等知名院校培训学习,到省内外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对口挂职培训,参加MBI、项目管理等高级培训,尽快建设一支符合实际需要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并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以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鼓励非公企业从名企、名校和知名人士中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从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选聘人才,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技能培训,支持在职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培养和挖掘自己的人才,使他们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骨干力量。对研发出新产品和实现重大技术创新的人才,政府要大力宣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四是建立企业人才最低薪酬保障制度和政府补贴制度。对非公企业培养的、引进的以及主动到企业就业的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企业给付的薪酬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再视其贡献情况由政府给予一定额度的生活补贴,尽量缩小企业人才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帮助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队伍。五是培养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团结和稳定员工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非公经济党、团、工会、妇联等组织建设,并从机关、事业单位轮派优秀党员带薪带职到企业担任政治指导员或直接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帮助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创建等活动,增强企业职工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起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本地非公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在建的三大平台,要优先吸纳本地非公企业进入投资创业,象滨河新区、国家湿地公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和生态科技产业园规划的大小项目,政府都要及时召开项目发布会、推介会,优先向本地非公企业发布信息,使企业详细了解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等情况,以便谋划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参与投资和建设。重点对本地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产品升级和科技创新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扶持中小型创新企业、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上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新世纪集团投资开发的獭兔养殖项目,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好,目前已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早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将其作为一项富民增收的大项目乃至特色产业来规划,在政策资金、对外宣传、品牌树立、成立协会、扩大规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其早日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规范公平竞争机制,在公平税收、公平培养人才、公平享受有关政策待遇等方面,真正让本地企业与其它企业(国有、外来企业)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在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地企业,要将安置本地就业人数和对地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作为投标企业评标的必备硬件条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2007年,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6条”)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意见》(黔府发〔2006〕14号,以下简称省“42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各项工作的落实,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挥支柱作用,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非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
2、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76.16亿元,同比增长 38.6%,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44.35%,比上一提高6个以上百分点。其中:在全市国税收入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30.9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28.07%;在全市地税收入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45.26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73.4%。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增就业主渠道。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新安置就业4.44万人,占当年全市城乡统筹就业人数的59.3%;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安置和灵活就业1.88万人。目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及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0.64万人,从事个体经营和灵活就业0.68万人,占当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的82.5%;当年转移就业的2.6万名农民工绝大多数在非公有制企业务工。
(二)非公有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实现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9.3%、36.4%和54.3%,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非公有制经济由以前的粗放型、低层次逐步向集约型、高层次发展;发展领域由以前的以工业为主逐步向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新型服务业、信息化产业等领域拓展;非公有制工业由以前的以高耗能、低附加值为主逐步向低耗能、高附加值转变。在老干妈、益佰制药等原有优势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还涌现出同济堂制药、星力百货、新希望农业科技公司、塑力线缆等一批企业,为壮大相关产业规模、形成相关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三)非公有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1.09亿元,同比增长16.29%;实现工业增加值70.03亿元,同比增长15.35%,均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非公有制工业的高速发展,为实现工业强市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非公有制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实现了“两个壮大”。一是从数量上来看,非公有制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注册户数已超过10万户,占全市企业数的比重达到92.4%。二是从发展的质量上来看,非公有制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例如老干妈公司,2007年克服瓶盖**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产值突破11亿元,上缴税收1.45亿元,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同济堂制药于2007年年初成功赴美上市,并于同年成功兼并老来福药业,当年完成工业产值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7.6%;其他一部份企业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宏立城房开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星力百货2007年销售收入6.52 1 亿元,比上年增长23.9%。2007年,我市30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户均产值达到3.8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5%。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特别是2003年全市第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继续贯彻落实《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法》和《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议》等一系列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扶持措施,出台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措施》(筑党发[2003]1号)和《中共贵阳市委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彰奖励办法〉的通知》(筑党办发[2003]14号)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2007年,我市继续狠抓这些鼓励扶持措施的落实,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和发展环境,大大激励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解决融资难问题。2007年,我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扶持渠道进一步拓宽,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市委[2003]1号文件精神,从全市技改资金中切块专门用于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市科学技术创新资金、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的倾斜力度;二是充分发挥贵阳市与国开行贷款平台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对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2007年,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由市经贸口安排的流动资金贴息、技改资金贴息、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扶持资金达到4800余万元,获得开发行贷款1000万元,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金额1705万元。同时,贵阳市对获得省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予以总量1:1的资金匹配。
3、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对外交流,积极开拓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鼓励和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加“中博会”、“中创会”、APEC等国内、国际大型会展,拓宽视野,加强对外交流;同时引进了一大批涉及新材料制造、食品加工、房地产开发、旅游服务等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壮大和发展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规模。
(六)利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契机,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产业
通过2006年和2007年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赛,发掘出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全市共有168件(次)作品获市级选拔赛奖项,140件(次)作品获省级评选赛奖项。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商品产业,一是按照省两赛一会组委会《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成立了贵阳市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积极提供资金扶持,2006年以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拨付扶持资金200万元,为 “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发掘出的12项旅游商品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扶持。
总的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总量偏小,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呈现“低、小、散”的特征,发展层次较低,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化水平低。三是长期以来,由于创业阶段融资困难、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政府机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三、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展望
由于2008年年初严重的雪凝灾害,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雪凝灾害中仅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直接损失就达到2.51亿元,间接损失达19.53亿元。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今年全市经济发展“目标不变,任务不减”的总体要求,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幅要确保达到17%,力争达到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确保达到17%,力争达到19%。为实现上述目标,2008年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政策落实与法规实施,继续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36条”、省42条和市有关文件精神,修订完善《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发展 环境。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维护公平竞争,营造发展环境,围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取得突破;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建立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提高服务及办事效率。
(二)继续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
落实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的贷款协议,发挥贵阳市借款主体平台的功能,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贷款的开发和扶持力度;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安全运行保证机制,积极探索融资渠道,逐步完善融资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制度创新,规范和扶持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建立担保业的风险防范控制制度、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加强对担保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设立再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认真贯彻《典当管理办法》,依法对全市典当行业进行监管,规范典当公司行为,增强典当公司守法经营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典当业对非公有制企业典当融资的功能,准确把握典当行业在社会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促进典当行业快速发展。
(三)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认真做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针对一些特殊行业的专业培训(典当、统计培训),加大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市场营销等方面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运行监控工作
加大对非公有制工业运行的监控力度,将重点监控的非公工业企业由30户扩大到50户;新增加50户服务业企业的统计与建档;摸清全市第三产业非公经济构成情况、运行特点、发展趋势,力争在非公第三产业工作中有所突破。
(五)大力推进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
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要求,确保每年均有1-3户企业进入上市通道(进行股份制改造、进入上市辅导、上报国家证监委待批)。
(六)继续做好“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的组织工作
编制《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继续为促进贵阳市生产旅游商品的非公有制企业、个人搭建平台,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步伐。继续挖掘,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吸引全省能工巧匠进驻贵阳,促进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人才聚集,做好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和产业集群发展工作。
第三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5年及“十五”期间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非公有制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贵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17.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2.2%提高到39.6%,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01亿元,同比增长20.21%。实现税收48.8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主力军,是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成长迅速,规模明显增大
2005年,全市共有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00户,占全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3.7%;非公企业经“十五”期间的发展,在行业分布上,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联合、“退二进三”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71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4户,占19.89%,形成了京瓷振华、老干妈风味食品、益佰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造就了西洋肥业这样的非公有制大型企业;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列入全市考核目标的30户重点非公企业纳税达5.2亿元,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纳税额达1亿元以上。
(三)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全市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十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安置就业23.2万人,占全市城乡统筹就业总人数的81.7%,比“九五”期间增长43.5%。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全市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四)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白云及清镇铝工业生产及加工的产业群的形成,清镇、扎佐等医药工业园的建设,老干妈风味食品公司的发展及配套产业链的延伸,以微硬盘为主的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引进、发展,为贵阳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十一五”期间贵阳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五)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贵阳市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阳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阳在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在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训、企
业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六)政府扶持力度逐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逐步拓宽
“十五”期间全市各种渠道用于非公有制企业技改、技改贴息、流动资金贴息等的资金达2.8亿元,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3.6亿元。自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签订贵阳市小额贷款协议以来,全市55个企业提出申请,获得向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推荐企业(项目)33户(个),获得贷款企业23户,已获贷金额13230万元。自国家、省设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以来,全市获得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企业43户,资金总额1292万元。
二、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展望
2006年,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预期目标为增加值确保增长17%,力争18%;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50%以上,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2005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8%。
围绕上述目标,在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贵阳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切实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的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扶持一批“专、精、特、新”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
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筹建、力争开通“中国中小企业贵阳市信息网”,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服务和帮助。
(四)着力推动和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二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四是运用好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功效。五是按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达成的下一步贷款协议,在工作中加大对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和扶持,确保完成3亿元贷款额度,力争完成5亿元贷款额度。六是为企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协助银行了解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状况,指导企业执行好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其它政策,规范企业财务和资金管理,促进企业信用建设,争取得到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
(五)培育名优品牌,壮大龙头企业规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打造一批销售额达10亿元的企业。建立与名牌产品战略和名牌商标战略相统一的运行机制,提高名牌产品质量,完善名牌产品体系,巩固省级名牌,争创国家名牌。
(六)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结合机关效能建设,逐步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挂牌保护工作,进一步把政府职能部门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为引导到有效协调和强化服务上来。逐步建立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公开资金申报项目、公布申报条件及程序,规范所需申报文件及文件格式,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2004年,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协调、扶持、服务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一、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情况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7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3.8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已提前两年完成“十五”预定目标。三次产业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为8.86∶44.49∶46.65。
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14891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57.54%,注册资金141.39亿元;个体工商户78931户,注册资金20.74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2004年,全市税收总额为101.11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完成44.15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3.67%。其中:全市国税收入64.31亿元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25.38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39.46%;全市地税收入36.8亿元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18.77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51%。
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全市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2003~2004年非公有制企业安置城镇失业人员49201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46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6463人。
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成长迅速,规模明显增大。2004年全市(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4户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84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2.13%;全市(区域)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101户中,非公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26户,占总户数的25.74%;市属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56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26户,占总户数的46.43%。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44.94亿元,占(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2.74%,占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3.19%,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现代制药等已成为支柱产业,微硬盘、新型电子元器件、纳米改性材料等产品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京瓷振华、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食品、神奇制药、南方汇通等一批“龙头”企业。非公有制科技企业进军高科技领域,在产品研发、智能系统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制定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贵阳市制订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法规、规章进行了废止或修改。先后出台了《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法》、《加快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大大改善了贵阳市的投资环境。强化市招商引资“一站办”、对外招商引资“办事窗口”的服务、协调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了外来投资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大扶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调整
从技改资金、专项资金以及贷款担保等方面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2004年为126户非公有制企业贴息2668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贴息71户,贴息金额1018万元,技改资金贴息55户,贴息金额1650万元;截至2004年底,贵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累计为43户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金额26119万元。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我市高科技产业和支柱产业,进入竞争性领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化工、制药、食品行业优势增强,逐渐形成支柱产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混合制”经济,推动国企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采取合作、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以益佰制药与贵州玻璃厂“结对子”、西洋肥业兼并国营276厂、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兼并制药二厂为代表的一批“混合制”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领头羊”。提供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的有利条件,又解决了国企下岗职工的安置,同时也盘活了国有存量资产。
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得到了快速、长足地发展,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比重偏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税收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二是规模偏小;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层次较低,结构不尽合理。集约化水平低,融资渠道不畅,产权不明晰,股权结构不合理,“家族式”经营状况普遍存在。四是少数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业主素质有待提高,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发展意识较低。五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创业环境仍有待改善。在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待遇、法制环境、政府职能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六是一些工作没有到位,法规不配套,政策不够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宏观管理功能脱节,缺乏统一的科学引导安排和部署,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的状况。
二、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预期目标为增加值增长16%,突破2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2%以上。力争到2010年,达4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到2020年,达16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措施和工作的落实: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在落实“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扶持,经营上给指导,发展上给支持,服务上给方便”的“五给”政策和“不限总量和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范围,不限企业规模,不限经营方式”的“五不限”政策上取得实效。要结合贵阳市实际,制定出更具吸引力、更注重实效、更加优惠的扶持非公有制发展的政策、办法和措施。
(二)认真贯彻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坚持引导协调、强化服务,减少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行政审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拓宽服务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改善法制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一站办”投诉中心和非公办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诉的查处和落实,提高回复率和满意率。二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坚决刹住“吃、拿、卡、要”的歪风,清理并取消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科目,减少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对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置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三是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争取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赖和支持;四是进一步完善贵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机制,建立各种体制公平的担保规则,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五是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个协、私协和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
2.进一步打破垄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园区,加快非公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实施股份制或合资经营。鼓励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参股能源、交通、电信和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努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质量和科技含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长入农村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结合GMP改造,加快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有
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结合金阳新区建设,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房地产业。
3.努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民间融资渠道。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一是各商业银行要改革信贷办理制度,调整信贷结构、改善信贷管理服务,开发适应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的融资贷款项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在坚持信贷条件,保证信贷质量的同时,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比重。二是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对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担保实行倾斜,解决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凡是对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
(三)加快培育一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一批非公有制“龙头”企业,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扶持、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争创一批高层次的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素质、员工素质、管理水平、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用名牌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2010年前将西洋肥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将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贵阳国鼎家电贸易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将贵州神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阳星力百货(广场)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将贵州雅园饮食娱乐有限公司、贵州好一多乳业有限公司等25户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3~5亿元的企业。
(四)加大扶持力度,在宏观指导上抓好落实
1.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建立联系制度,加强与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映、协调、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建立协调制度,由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对贡献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奖励。四是加强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用好技术创新资金、技改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和贷款难的问题。六是规范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2.切实做到“五纳入”。即:一是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全市经济管理内容,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部署全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作出计划、安排,进行总结、表彰。各区(市、县)人民政府以及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定期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加强宏观计划对其发展的引导作用,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市场建设中,突出产业带规划,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三是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目标管理体系。由市发展非公有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目标办制定各区(市、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并进行考核;对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行考核。四是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非公有制经济运行状况,为决策服务。五是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余心声:论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一
前不久,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大力推进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强调环境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环境是发展的生命线”、“营造良好环境是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在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大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是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准确把握我省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环境立省”战略的具体落实,是站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高度,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明确要求。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全会精神上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
当今,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生产要素是流动的。哪里发展环境好,“梧桐树”长势喜人,哪里就对各种资源吸引力强,就能聚集更多资本、技术、人才,就会持续“有凤来仪”,迎来“百鸟争鸣”。
可以说,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环境则起着催化剂作用。环境越好,发展越快;反之,则越慢。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决定发展;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
只有明媚的阳光才能哺育争奇斗艳的百花,只有宽松的氛围才能催生卓尔不群的思想。同样,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在贵州高原涌流,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勃勃的活力。
三
发展环境,是影响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
硬环境,是区位、是交通、是能源、是资源、是生态„„是影响发展的一切外部物质条件;软环境,是政策、是服务、是效率、是公正、是秩序„„是影响发展的所有人文社会因素。
硬环境与软环境,本身也同为发展的内容。硬环境是发展的基础,软环境是发展的关键。当硬环境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软环境之优劣,就会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硬环境,匹配不同的软环境,综合环境质量便相迥异。谁能营造更好的软环境,谁的硬环境就能加快改善,优势就能得到更充分发挥。软环境不尽如人意,硬环境建设就会受到拖累,硬环境优势就会被打折扣。
在硬环境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软环境尤显重要。硬件不足软件补。我们在以后来居上的态势,超常规地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更应重视软环境建设。
四
实践一再证明,公有制经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国家安全,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民众生计、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是发展的生力军。二者比翼齐飞、双轮驱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势不可挡、一路笑傲。
放眼神州,一个普遍现象是:举凡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地区,几乎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生产总值比重较高的地区。
毋庸置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我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发展;不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就难以做大做强全省经济;只有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与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更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一种环境经济、政策经济,兴衰皆在于环境。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就像阳光对生命体一样宝贵。
扎扎实实改善环境、提升竞争力,从而赢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机,上海、深圳、苏州„„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颗颗璀璨明珠,莫不因此放射夺目光芒。
五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一瓶小小贵州辣椒酱的辉煌,折射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由小逐渐变大、由弱逐渐走强的历程。
这一历程,与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一直以来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努力密不可分,也更印证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创建“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试验区”,率先大胆探索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到90年代省委、省政府推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五不限”政策;从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做强我省经济的突破口”,到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出台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从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立省”战略,进而提升为“环境立省”战略,我省对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思路更为清晰,措施日益有力。
——改善硬环境
我省紧抓各种机遇,强力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跨越发展,水利建设高歌猛进。随着以贵阳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市(州、地)、周边省会城市和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加快形成,我省将再次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硬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
——优化软环境
全省上下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法制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成效明显。“多彩贵州”系列文化活动及“四在农家”、“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使贵州的文化影响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多彩贵州”、“生态贵州”、“信用贵州”„„日渐成为人们对贵州的新认知。
“有一点阳光就会灿烂,有一点土壤就会发芽”。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造就了老干妈、神奇、百灵、益佰、同济堂、华城科技等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非公有制企业。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我省竞争性行业主力军,壮大了全省经济总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推动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营造环境,我们已经尝到“甜头”。
六
纵比的成绩,不能遮蔽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特别是与发达省份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4%,而云南为38.5%,陕西为47%,四川为51.3%,江西为53%,湖南为56%,重庆为57%,全国平均为65%,沿海发达省份则普遍在80%以上。
数据的对比,引人深省,催人奋进,昭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营造,尚大有可为,须奋力而为。我省深处内陆,山岭纵横,过去长时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经济发展滞后,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欠账不少。硬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尤显突出。主要表现为:
有的职能部门存在“疑私、防私、怕私”的思想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冷淡消极、瞻前顾后,“设高门槛”、“装玻璃门”。
有的职能部门执法观念陈旧,“官”、“管”意识严重,在如何管住、卡住上办法多,在呵护、扶持上用心少,在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上措施欠缺。
有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责任心、主动性,衙门习气十足,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推诿、塞责等现象。
有的不讲诚信,只“承诺”不“践诺”,说了就算做了,引进来了就算交差,个别的甚至“开门招商、关门诈商”,令投资者心寒。
有的为政不廉,徇私枉法,把公权当特权,把企业当“唐僧肉”,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
上述现象虽属少数,但如同带刺的篱笆墙,隔离了党委、政府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地方信誉,给发展环境造成道道硬伤。
各级党委、政府倘不下硬功夫实现软环境大改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美好愿景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绝非危言耸听!
七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思想要先行。思想认识上种种障碍的破除,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发展至上的理念。在“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抓环境就是抓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等认识上,应形成高度一致。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平等相待的理念。非歧视待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以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
济,以平等的条件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用法律、政策上的平等保护形成经济上的平等竞争,各种所有制经济就能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我们需要牢固树立悉心服务的理念。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对非公有制企业,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设卡,多协调少掣肘。
我们还需要牢固树立不拘一格的理念。提倡开动脑筋做加法,反对思想僵化做减法。只要是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的事情,就要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
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公正的法治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发展环境的营造,重在多管齐下、综合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安全、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难掀全民创业之潮。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废、改、立,完善法律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减少行政干预,严格收费纪律,严控各类检查,严禁“吃拿卡要”;必须重拳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挠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
政策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经济难活;政策有多开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会有多顺畅。我们要按照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的要求,抓紧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消除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要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打破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在国企和外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格局,取消歧视性限制规定,破除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凡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国企的扶持措施,都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以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
舆论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大力宣传省委、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激励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贡献,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消顾虑、强信心,理直气壮创造财富,使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爱商、惠商、护商的氛围,形成时时、处处、人人都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九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要有硬举措、敢于动真格,确保思想认识、领导力量、工作责任、政策措施、纪律约束“五到位”。
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不断形成改善发展环境的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出实招、见实效。
抓环境建设,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敢于、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交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亲自过问、迅速处理重要投诉,决不推诿。
环境建设涉及面广,相关部门需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党政领导抓、纪检监察部门查、企业和群众评、新闻媒体等监督的工作机制。要明确责任机构、责任人,使环境建设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要把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使环境建设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环境建设的好政策一经制定,就要坚决执行。要狠抓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做到政令统一、令行禁止,消除“肠梗阻”,取信于民、取信于商。
对破坏软环境的行为,无论涉及到哪个部门、涉及到谁,都要“谁碰谁触电”、严肃追究责任,并曝光典型案件,达到查一案、规范一线、教育一面的目的。
十
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只争朝夕而为。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路在脚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越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越需要加强环境建设,努力实现促进环境优化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无缝契合。
一个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的发展环境,将使贵州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沃土、干事创业者的乐园,呈现万商云集、万众创业的繁荣图景。
我们信心百倍期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