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研究报告
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朱蕴丽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有序地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实施生态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生态道德;环境道德;大学教育;科学发展观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6YB185。
课题主持人朱蕴丽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课题组成员由卢忠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昕阳(南昌航空学院副教授)、江天桥(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肖小丽(南昌高专副教授)等人组成。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业已完成预期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其题为《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的论文发表在2007年第11期《江西社会科学》,且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现就该课题的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献综述
对生态、对环境恶化的焦虑和担忧已经引起世人的瞩目,且这类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 1
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一种观点总是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只要通过大学四、五年系统地学习,可能水到渠成地或天然地形成对生态道德的认知或认同,自发地会形成一种生态道德的理性自觉。实则不然,现在大学里普遍出现的种种蔑视生态、忽悠环境和浪费能源的奢侈现象是比比皆是,有的还是触目惊心,生态道德并没有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自觉地“生根开花”,生态道德教育也未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一鳞片爪,就是有,也只是零星散见在有关报刊杂志点评式的小论文或随笔类的小文章当中,系统性、宏观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的论著不多。当然,值得庆贺的是,目前经中央审定的新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中也涉及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这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和全社会都在倡导科学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GDP的大趋势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且已引起中央高层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了。
就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文献来说,目前我们学术界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很难见到比较深入系统的相关论述,大多以短篇论文的形式或者散见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思想的研究中,如何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生态道德和如何去构建生态文化却是凤毛麟角。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论文和论著有:
从国外的情况看,我们主要参考的文献有美国女作家莱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2
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一书中提出的。该书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提出如果实际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不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类社会将要发生非常突然的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这无疑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热潮。
《只有一个地球》(中译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年版)的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这是一本讨论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该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斯特朗委托,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个国家提供,并在58个国家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的。全书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重点提醒人类的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人类要懂得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提出了生态伦理方面的意蕴。
从国内研究的状况看,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涉及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献,我们主要参考有:陶 3
良虎主编的《中国的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第八章的“倡导低碳生活与文化”中,阐明了低碳文化主张重新恢复和实现生物圈的碳平衡,从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专门阐述了低碳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设计了低碳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这极大地丰富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社会进步的文化标杆,反过来也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启迪意义。
熊焰的《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本书的核心逻辑在于: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尽头,比如美国式的高消耗、高耗能的模式,以及中国的“两低两高”模式等(低技术、低劳动力、高成本、高污染和高耗能),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该调整了,再不调整就可能耗尽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空间,它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模式。此外,认为通过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会有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存在,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产生积极效应,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的行动一定会开花结果。这也是这本书希望向读者传达的一个生态思想。
蒋兆雷、程平《恩格斯的“生态警告”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理论与改革》2009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的后半部分提出著名的“生态警告”。即“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作者从劳动的视角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两个基本条件,即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体性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环境、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崛起具有生态道德的意蕴。
刘本炬在《论实践生态主义》一书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当之无愧的最早的生态哲学家。该书从二个方面肯定了恩格斯 的生态 4
思想:一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了新的历史观之后,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本思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实践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抓住了生态哲学的根本。二是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对人类盲目征服自然提出了警告,这些思想都与生态哲学、生态道德、生态文化都密切的关联性。
总之,不论是国外的生态学者,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以及国内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学者,就生态伦理、生态道德教育来说,如何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方面系统论述的文章或论著还真不多,更没有达到理论化、系统化的梳理和阐述,因此,有待于我们生态理论界进一步从生态理论研究和生态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去创新去探索。
二、研究假设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快报》、《泰晤士报》、路透社2006年11月29日报道,富有争议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教授28日在伦敦化学工程师协会进行演讲时,对全球变暖问题发出了惊人的警告:拉夫洛克宣称,随着地球温度继续升高,到下个世纪,地球上至少90%的人类都将死亡,幸存的人类最多不会超过5亿人。甚至拉夫洛克还敦促科学家要将“全球变暖”的术语改为“全球变热”,因为“全球变暖”听起来太温和。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作为一位著名科学家能作出这样的判断,至少这是有一定的理论论据的,不是信口开河毫无依据的揣测。因此,我们这个课题也是基于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和从本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考量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不和谐最终 5
要波及社会)的问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共同面临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而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就显得更为紧张、更为厚重和更为急迫。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但绝不是资源大国、生态大国,人均资源极其匮乏和对外依存度高是我们的国情,因此可以说,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仅仅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扩张或泛化开来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希冀通过这个切入点的教育引发开来,引起起全社会、全体国民的警觉,从而对整个社会所有成员产生一种生态道德的洗礼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通俗地说应当是对待生态环境的一种文明尺度或文明准则。而生态道德意识,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一种悲天悯人、苍生大爱的情怀,一种对待生态脆弱的焦虑和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追求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的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生态文明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比物质文明更高层次的文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光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培养他们的正确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更应该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环境道德意识。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领域,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成为生态型的复合性人才,当他们一走向社会就能意识和正视目前世界普遍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不均衡的突出矛盾,自觉地为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这也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当前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需要。6
我们认为本课题主要特色就在于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着重从科学发展观、资源压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考量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寻找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大学生可以从生态道德教育当中感受到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大学生从周围和身边种种生态道德缺失的现象中去认同和感知这种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道德规范教育,这也是一项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的非常鲜活的内容。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假设主要依托于五个方面内容。主要是: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理论的引领;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思想的支撑;三是中华几千年优秀生态道德文化的内在呼唤;四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启迪;五是人类对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与社会综合因素忧患意识的考量。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已涉及到的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梳理、归纳和综述,从整体上阐述了对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本课题对有关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甄别和筛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把握。具体来说主要是:
(一)理论上我们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系统科学研究等方法。课题组成立以来,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工作。截止到2007年4月,我们认真研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有关生态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科学确定生态道德教育所要
达到的教学目标,充分占有现有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论述和文献,了解生态道德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还从《人民日报》、《环球资讯》、《经济日报》、《江西日报》、《人民网》、《中国环境资源网》、《中国环境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林业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报刊、网站中阅读、收集或下载了许多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涉及环境、生态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此外我们还掌握了有关《生态道德教育读本》、陶良虎主编的《中国的低碳经济》、陈寿朋教授撰写的题为《生态道德建设浅议》、熊焰的《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增长的极限》等论著论文和《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并正在着手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分类、鉴别、消化吸纳,初步拟写出了课题研究的进程和大致方向。
(二)实践中综合运用了观察研究、案例讨论、定量定性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缺失方面存在的问题。至2007年7月,课题组成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校园中生态道德缺失的各种现象,从中探寻出其原因所在,拟写出一个论文的大致提纲,期间经过多次座谈讨论、分析、梳理和修改提纲,经碰撞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新思维,文章数易其稿,最终得出了加强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观点并进行整合应用,产生适合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培育的理论思维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向学术刊物投稿,得以在《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以《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为题予以公开发表,该论文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就可以无休止地,自然界似乎是难以穷尽的百宝库,现在猛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原来自然界也是相当脆弱的。若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必然与自然供给人类欲求的稀缺性产生极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必然打破发展与生态、科技与生态、消费与生态、人口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人类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平衡发展,特别是与自然“众生”的和谐发展几乎关系到生态安全与人类本身的存亡,自然生态的兴衰似乎决定着其他一切文明的兴衰。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在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是有前提条件的,作为后于自然的人类毕竟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族群的发展最终必须依赖于自然、依赖于生态、依赖于环境,实际上科学发展观除了强调社会意义的以人为本的同时,已经蕴含了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内容,加强这方面的生态道德教育,最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缓解资源压力的必然选择。由于我们以往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缺失,总认为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或聚宝盘,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似乎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一切问题。随着资源短缺的压力增大,人们猛然回头,原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也是一把利弊摇摆的双刃剑,地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资源库或聚宝盘,也像生命体自身一样脆弱和有局限。现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生态链的失衡、生物多样性的毁灭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如果人类不幡然悔悟,那将无异于“自掘坟墓”。如果再不遏制这种现象,保持生态的基本平衡,任其下去就会把我们这个生态脆弱、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推向绝境。
(三)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已经发展到不是共生就是共灭的态势。自然界的每一生物链、每一物种都有各司其职的明确职能,生物链的完整和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平衡。作为自然界重要部分的人类,从来就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不每时每刻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的恶化。事实上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生态道德教育目的就在于唤起人们养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良知良觉,这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特别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延续的需要。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个地球生物圈是生命的母系统,人类只不过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母系统整体延生下去了,子系统才有持续延生的可能。现在看来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替代母系统或逆转这种母子关系,如果某个强势物种为了满足自己单个物种的利益,而大规模地灭绝其他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严重耗减,使生物调控生态系统的能力严重削弱,那么生态系统早晚就会发生突变使得原有生物难以生存,这个强势物种也就随之不可逆地要走向绝境。因此作为强势的自然之子的人类,不仅需要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个持续稳定能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环境,翘望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长远眼光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崇高追求,是遵循发展的代际公平关系原则的必由之路。
(五)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育健全人格或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善的和更加理性的教育,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寻求自心的和谐、自身与他人的和谐、自身与社会的和谐,更要求寻求自心、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不仅要求关爱自身、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更要求关爱自然、关爱环境、关爱任何生命、关爱整个生物界“众生”,真正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把自己煅造和培育成一种阳光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六)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托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理论的引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作出过精辟阐述,并且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一论述把人、社会、自然统一起来,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的支撑,而人也对社会和自然负有重大使命。”这也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动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思想的支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思想的前出,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认为构建生态和谐和自然和谐是第一位,这也是前提条件。特别当前,我们正全力以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更加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大力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促使大学生能自觉地以高尚、文明的道德情操去对待大自然、对待山川大地、对待各类生物,真正实现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友好相处、全面和谐发展。
3.中华几千年优秀人文文化的内在呼唤。可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主张。从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师造化,无为而为,遵循自然法则;到佛教“众生平等”,不戕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风火而生住者和“六道众生”,也就是不杀害一切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下游、洞里钻的物命,且还要“普度”这些“众生”,甚至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强调人类要做大自然的朋友,要善待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儒家也是这样,《礼记》中说得好:爱草木,惜砍伐,早春抓起,不可懈怠。
4.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启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那么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生态危机的“因果报应”不仅会出现“现世报”,更会产生“后世报”的隔代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而生的,它在空间上要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要求既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理论确认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强调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展望。
5.人类对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与社会综合因素忧患意识的考量。最近“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 12
拔。„„科学家们估计,每天都有若干个物种消失,再由于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往往会引起与之相关的更多物种的消亡。人类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地球上近1/4的物种在未来50年内将可能遭受灭绝之灾。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生物圈系统,倘若它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人类恐怕就难逃与恐龙一样的厄运了。”[5]可见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忧患,不是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必须携手去应对的问题。无论人类多么聪明多么智慧,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只能改变自然浅层的演化形式而已,实际上人类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破坏,如果再不顺应自然规律,人类将无异于自掘坟墓,自然的反作用已经或正在不断地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甚至可能毁灭人类。所以,人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呵护自然、化育自然,这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必须遵循的法则。
五、研究结论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产生宏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潜效应。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也必然随之增大,人与社会、人与环境或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和谐研究已成为现阶段学术界的一大发展趋势,而现今大学校园的部分大学生中的确也存在生活奢侈、能源浪费和不爱护生态环境等生态道德意识缺失的现象,为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基于长远发展的考量;既有宏观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效应,更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解,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和科学的消费意识、节能意识与和谐意
识,促使大学生养成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进而使之走向社会成为生态道德的先行者、宣传者、播种者,真正示范开来以期达到全社会都觉悟起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依生存的家园的目的。鉴于此,这就可以起到宏观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是推动当前绿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因为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既涉及到人口与资源问题、经济问题,又涉及到社会问题、生态伦理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国际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可持续生态发展理论确认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强调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展望;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延续的一种现实焦虑和一种超前的理性思考,能够有效地降低人类未来走向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灾难或风险;也是全人类共同携手应对可能出现的“温室效应”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是比物质文明更高层次的文明,生态道德又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本课题把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放在比较大的背景下加以剖析和思考,以大视野、大境界来研究生态道德或生态伦理问题,使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具有道德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不断推动生态道德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府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生态伦理道德尽快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中去,强化生态建设的实践意义和实际功用,是目前全社会提倡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GDP的重要的教育载体。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和实践的生态教育的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新的理念,特别是提出了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中去寻找生态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题中
之义。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正视目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不均衡的矛盾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特别提出的具体应对策略是:一是要尽快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二是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三是要在校园里营造和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园生态教育的实效性。五是各级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提供便利。
(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求我们从已有的、现成的生态建设理论中去寻找、去吸纳和去领会,更要求从我们的祖先早就存有的不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有些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点去采撷、去挖掘和去筛选,从而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鲜活、更灵验和更切合实际。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在倡导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对当代大学生必须灌输或加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浅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新的时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挑战;问题;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现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原有的工作模式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不能完全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想道德领域工作者必须采取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由经验型、模式型向科学型、创新型转化。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据此提出了几点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道德领域教育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状况的总体评价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有着高度的认同。
l、大学生爱国爱校,关心国家大事,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大学生对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能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学生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较为关注,如社会腐败现象、农民以及城乡差距、国企改革与发展等诸多问题。广大学生能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待政治问题,政治心态渐趋成熟。
2、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目的增强,就业方向明确,成才意识趋浓。对现代科技文化知识、高科技、新鲜事物接受和认同率大幅上升。大学生已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当前大学生对未来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就业问题中能跟上社会的形势,逐渐表现理智与成熟。
3、当前大学生已经能正视社会的变化,自觉增强危机与竞争意识,使自我评价和认识与社会要求趋于一致。当代大学生能比较冷静思考,自主判断有关政治问题,能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看待各种问题,逐步认清了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以及各种破坏祖国安全统一的思潮和势力的本质面目。分析政治问题日趋客观、理性,政治鉴别力明显增强。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政治比较稳定,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准和素质在全社会内有较高肯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不断渗透,当代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政治觉悟不够高,思想意识不够成熟,政治评价不积极,政治鉴别力不强;表现出对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心理素质、自我控制等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在
成长过程中焦虑和压力在增加,受挫能力和体能素质在下降,道德状况也存在一些须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一些学生对“特色理论”缺乏理解,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缺乏大学生应有的信心与信念。在政治取向上功利倾向较明显,部分学生不想承担参与政治而所需负的社会责任。在政治信仰上,部分大学生在还存在幼稚的一面,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不够成熟,入党动机还不够纯正。
2、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学生的思想焦虑增加。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收费并轨、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实行,学生主要面临着来自学习、经济、就业三方面的压力。首先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所带来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其次是大学校园里已涌现出越来越多因高昂的教育费而使整个家庭背上沉重负担的贫困生,他们也因为经济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导致出现自卑心理。第三、随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形成,许多在校生已经清晰和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就业和社会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3、部分学生心态较为低沉、思想较为消极,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乃至出现心理障碍。在急剧变化和各种压力俱增的社会环境面前,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准备不够,信心不足,加之对学校教学改革不适应,学生焦虑情绪增加不可避免。学生长期在压抑、苦恼、空虚、烦躁、焦虑的生活环境下,如果引导不及时,发现不够早,可以肯定他们之中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学生身心素质受到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和特征,教育队伍的建设、合理的教育与引导以及创新工作思路是关键。
1、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路人。高校其他广大教职员工应该树立主动承担德育工作思想,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
2、要重点抓“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当
前,大学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浅薄、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去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鉴别力,把握自己思想道德选择的方向。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一支信仰与业务素质高的“两课”教师队伍。要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改革教育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视。如照搬照抄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模式就不足取,效果自然不好。成人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是引导他们合理解决工学矛盾,摆正学习与工作的位置,看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注重发挥成教大学生中党员、学生干部及业绩突出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与成教大学生工作单位的联系,定期、及时将学生在校思想学习情况反馈其所在单位,以取得单位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上的支持。
4、要转变育人观念,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以重感染与切身实际的说教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声有色,才会收到实效。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理念贯穿于各项主题活动中,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有教育意义活动,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主旋律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全面加强学生全方面素质、修养和内涵目标。
5、要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工具,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建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网络好比一柄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要看到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良好机遇,更不能忽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相关的信息平台和软件,找准高科技网络与高校德育的结合点,主动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占领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
6、重视心理素质的多学科渗透教育。不能把大学生心理教育单独割裂开,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场心理报告的辅导、一两门心理选修课的开设,而应当培养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观念,要将心理教育辅导贯穿、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观日益成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义愈显重大。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良好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他们是有知识,有头脑,有个性,会生活的新生代。但同时也具有一些消极和与大学生自身发展不和谐的特点,虽然表面观察起来比较乐观,但深层次分析有些问题令人忧虑。因此高校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工作管理者关注。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评价标准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从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凸现。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道德水平出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在学校也是很孤傲,没有涵养,同学之间关系冷淡、僵化,常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极端、闹出严重后果、触犯法律[1]……。
众多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严肃批评抨击了80后一代,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信念不足,爱情观轻率,诚信缺失,好逸恶劳铺张浪费、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代。在众多媒体的曝光下,当代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桀骜不驯的叛逆者,更有媒体以“马家爵事件”进一步衍射理想信念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以个例未婚先育的女大学生严厉抨击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轻率、贞操观淡化,以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毕业生就业违约率高等现象渲染了诚信缺失。是媒体言过其实还是我们的大学生真的出了问题,其实关于道德的进步与滑坡,很多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争论,差不多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时代,当然现在的大学生身上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等,但这并不单是中国的问题,日本、美国的情况也类似,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16号文件指示和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评价标准滞后于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判断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不一样,现在来看,目前我们不自觉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了。
其一是已经过时的标准,即用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大学生,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道德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革,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代的人,不论对那个人群来说,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节俭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标准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确实需要改进,节俭是很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来要求现在的学生了。再比如说现在比较敏感的恋爱问题、贞操观问题,其实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当代的大学生的,70-80年代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候恋爱本身就是不好的,自然就转入地下,而21世纪的大学生,受到西方爱情观的冲击,尤其是性解放、性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恋爱观、贞操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还用已经被修正的标准去评价判断当代大学生,结果就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到处都是问题。
第二个就是用理想化、浪漫化的标准去评价衡量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每个社会也有它的道德理想,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就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社会对他们具有更高的期待,这是正常的,但是道德理想和道德期待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过高的,过浪漫的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有问题了,就像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出现了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也一样,我们的整个社会像一个大家长,对他们过高期待反而使道德教育显得虚伪,显得假太空。[2]
2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道德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市场经济强调物质需求方面的多一些,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没理想、没追求、功利化、利己主义,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配套”的,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就会增多,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物质化的社会往往是越来越俗气,无论你怎么评价,很多时候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3社会大环境影响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间接原因
社会没有理由一味地指责大学生,今天他们的行为,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也是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现在的社会上不讲信用的人、铺张浪费的人、投机取巧的人比比皆是,社会成员普遍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责任感。为官的虚报政绩,结果反而官越做越大,为商的制假卖假,反而发了大财等等。这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叫大学生们作何感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耳濡目染慢慢随波逐流了。
4学校有效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教育体制的缺陷和教育者的失误对大学生的道德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几十年来教育体制一直是应试教育,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心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一种文理兼备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一般来说教育的投入主要放在硬件上,而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过问,忽视了道德建设。殊不知拥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2]。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了,这个人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高等院校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修养,并且呼吁全社会也要更多地认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
其次,大学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着缺陷,大学德育工作被机械地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两课”教师集中于社科部或马列部,而设有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又归属于各个院系。“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而未能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教育指导,因此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作为院系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又由于理论知识不足,自身素养的缺乏,加之工作琐碎、繁杂,也只能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以“堵”代“疏”,视德育任务为对违反纪律的大学生以惩处。加之教学、管理各块之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缺乏交流与协调,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第三,由于受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道德教育演化同其他教育一样,成为了一种知识教育、认知教育,视德育智育化,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的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以机械的限制性的管理、处罚替代德育。全然忽视大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忽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道德规范难于有效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致使德育停留在他律的层面。
另外我认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这一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
5个人基本素养降低是造成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仍然是主流,只不过是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影响了校风、学风,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让许多人圆了大学梦,但是招进来的学生只凭分数,道德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存在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这些人多时主观上认识不够深入,学校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时间长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一些“道德残疾”的大学生。
此外还有媒体方面的原因,媒体把某些问题凸现出来是有功的,但从评价的角度讲是相当不全面、不理性的,媒体喜欢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一方面他是事实,另一方面他的取样是特别少、不足以代表全面的,所以有时他会误导整个社会。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探讨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1强化道德意识,净化学生心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德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在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知
识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其自身的深刻认识。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3]。
此外德育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全面展。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不断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真正有用人才。
2加强道德建设,健全道德体系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六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随着贯彻落实《纲要》的不断深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心中越来越牢固,人们充分认识到,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自觉参与中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了居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内涵,使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逐步在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互交融,产生了强大力量,正不断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向前发展。
面向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社会评价机制十分重要,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社会缩影的学校也就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只有加强社会道德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踢开德育的绊脚石,才能使德育工作有本可宣。
3强化学校职能,开展道德教育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德育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个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所以我们要掌握德育原则,即必须遵循德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使高校德育凸显主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高校德育。4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道不可以坐论,德不可以空谈。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的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环境内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减少磨擦,构筑新型的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和开放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显性的道德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视学校各科正式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关
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谁的观点、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教育学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生活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上大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其次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4]。最后必须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感召他们。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反之,如果让少数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蔓延、任其发展,忽略德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德育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认真努力地探索、研究、加强、改进、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团委内容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转型期表现出了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现有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能否满足和适应这种新情况新特点,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实状况及道德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为此,只有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反思当前的教育方法得失,扬长避短并积极探索新方法,才能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状况 道德教育
领导点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果不能加以有效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造成各种消极、落后和错误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而且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的面貌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新课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团委通过调查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对当前教育方式进行认真反思,这是一项有着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相信只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认真研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规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收到实效。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党群工作部主任 张志伟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而且对国家、民族的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个性、道德品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现有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能否与之相适应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由此,道德教育不仅要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还需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方法得失,扬长避短并积极探索新方法,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随机采访等实证研究方法。问卷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本科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回收率91%。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主要统计手段是频次分析。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普遍关注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1、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富于爱国热情,在回答“如果祖国被外敌侵略而发生战争,你是否报名参军”,94.8%的大学生表示会参军,这其中表示“主动报名参军”的大学生占32.5%,表示“被征就参军” 的大学生占61.8%,而认为“太危险,尽量逃避参军”的只占5.2%。
2、积极学习政治理论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党的指导方针、思想路线的学习意愿较高。回答“对于学校开展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活动,你的态度是什么”,80.6%的大学生表示积极,选择“不太积极”的占11.5%,“不积极”的只占7.9%。
3、关注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并有自己的看法。在回答“你认为我国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时,作出选择最多的三项依次为:惩治腐败(46.6%),就业(18.8%),诚信(14.1%)。问及对国际、国内大事的态度时,43.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关心,经常通过报刊、电视等了解”,50.8%表示“偶尔看看报刊、电视了解”,只有5.8%的大学生表示“不关心”。
4、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公德心较强。回答“当您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和儿童没有座位,而自己有座位时,您通常是如何做的”,74.3%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任何情况下都不让座”的只占6.3%。在回答“上学路上,遇到一位盲人想过马路,这时已经临近上课时间,你会怎么做?”61.3%的大学生选择“把他送过马路,再去上学”,“怕迟到,决定以后再帮助”的占23.4%,“装着没看见”的只占14.1%。问及“上学途中遇红灯,此时恰无来往车辆,这时你会怎么做”,72.8%的大学生会“等待绿灯亮时再通过”,只有9.9%的人选择“看到没有警察便快速通过”。
(二)大学生具有较务实的价值观,但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1、具有比较务实的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得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追求自身价值,体现个人奋斗,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标准。58.6%的大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98.4%的大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重要的。67.5%大学生不同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艰苦奋斗的提法已经过时了”。在回答“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选择最多的前两项是“人格是否高尚”(57.1%),“对社会贡献的大小”(35.6%)。在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方面,55%的大学生选择“公私兼顾”,9.4%的人选择“宁可牺牲集体利益,也要维护个人利益”。
2、自我中心倾向明显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不免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在回答“您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选择最多的前两项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50.8%),“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25.1%)。这一点也体现在他们的幸福观上,“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被认为是人生幸福的最大首选(39.3%),有知心朋友(33.5%)被列为第二。而为社会做贡献仅为15.2%,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只有5.2%。
(三)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道德本身的知易行难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付诸到道德实践中,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认为因见义勇为而负伤牺牲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但不会效仿他们。而问及“如果用非正当手段能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会采用吗”,51.8%的大学生选择“肯定会”和“可能会”,24.1%的人选择“说不清”。
(四)道德修养水平与知识水平存在差距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落后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其中,63.4%的大学生认为有差距,29.3%的人则认为有很大的差距,仅仅有6.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差距。
(五)多元化因素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各异
1、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调查中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最大的几项活动依次是:社会实践活动(41.4%)、先进人物的事迹(37.7%)、老师的言传身教(33.5%)、有关讲座(33.5%)和各科教学渗透(22.5%)。而对现行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思想政治课,50.3%的大学生对上思想政治课兴趣一般,35.1%的大学生则表示没有兴趣。同时,在回答“您认为对个人思想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只有8.4%的被调查者选择学校,而选择家庭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分别为48.2%和31.4%。
2、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起了较好的影响调查显示,“家庭环境”(48.2%)被认为是对个人思想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75.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79.1%的大学生准确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4.7%的大学生认为负面影响多过正面影响。
3、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个案访谈和随机采访中,所有被访大学生均表示上过因特网。在回答“当您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您一般是怎样”,26.2%的大学生认为“好奇,进去看看”,17.8%的大学生选择“奇闻共赏,并主动到相关网上了解信息”。
4、传统道德影响力优势明显在回答“您觉得目前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哪些因素更重要”,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列第一位,占48.2%,而党的思想教育为29.3%,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道德的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5、社会环境尚待净化很多被访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社会风气不好的话,大学生很难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问卷中“您认为在当前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排在前两位的选择是“社会上拜金主义严重”(38.2%),“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严重”(36.1%)。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是我国的生命之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教育大学生外,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必不可少,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等等,完全可以在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
(二)改进现行的课堂教学,各科教学交互渗透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思想政治课、大学生道德修养课的任务,也是其他各种学科所面临的课题。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发掘各门学科专业知识内在的思想意识,这对于形成学生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要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服务,社区援助等,在各项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加深理解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内化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并且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应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迅速、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进网络,使他们对待网络文化有正确而清醒的思考和判断,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隐匿性特点,网上反映的思想会更加真实,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五)道德教育应体现层次性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要分层有序,提出不同的教育重点和目标要求,使每个大学生能够从不同起点提升自己道德水平。一方面,必须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导向,它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另一方面,还应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水平出发,坚持不懈进行基础道德教育,防止道德教育空洞化,稳步推进大学生道德水平。
(六)开展开放性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走出校园,高校、家庭与社会应该相互协调,共同教育,使社会参与德育,德育走进社会,大学生能够接触多种教育因素、力量和氛围,这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起着直接的渗透和助动作用。
(矫海霞)
第五篇:邻水县生态状况调查以及对策研究
邻水县生态状况调查以及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了邻水县的生态状况,邻水属于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地区,有三山夹两槽的特殊地貌,主要属于温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森林及丘陵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农田的扩张,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源被污染,森林树木被砍伐,空气质量下降。近年邻水县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研究对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键词:生态系统环境对策
邻水县位于四川东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区,紧挨重庆,地形以丘陵为主,有三条主要的山脉: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是三山夹两槽的特殊地貌。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区,旅游资源也较丰富。邻水县幅员一千九百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邻水的工业企业逐年增多,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工业企业、生活排污量也随之加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状况也遭到破坏,基于这些情况,党委,县委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研究方法,每个市民也有应尽的义务,共同把邻水县的生态搞好。
一. 生态状况
1.生态系统
邻水县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境内平均海拔300多米,主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三条主要的山脉上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涵养了水源,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也占一定比例,由于近些年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面积已有几十平方公里,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占很大比例。现列出生态系统的一些状况。
(1)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态系统三类。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邻水县现基本无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位于八耳镇的倒须沟树蕨自然保护区内可能有少量未经开发的自然林。
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占多数,邻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目前建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全国名特优柑桔产地等,生态环境受人的干预较大,坡地,农田,人工林等占地面积大,近年城市不断扩张,城区面积也加大,各个旅游景点的开发,游客的增多,更是对自然生态进行干预,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比例增多。
(2)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来看,有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邻水县三条山脉发育,森林资源丰富,占广安市的近50%,有华蓥山林峰从,罗家洞森林公园,御临河小山峡,八耳镇的古桫椤林,森林生态系统基本平衡,有亚热带常绿林的基本物种,植物资源较发达,动物类资源较少,特别是大型哺乳类动物。除了稍自然的 森林生态,还有一些人工林,经济林,如竹,柑橘等。山脉发育河流,并有一些湖泊,沼泽,水库,有一些淡水生态系统,一些淡
水鱼类,虾,贝类,但近些年来捕捞严重,鱼虾数量,种类,大幅降低,加上水污染愈加严重,淡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尽管进行了一些修复,但还是不太乐观。
邻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因此农田比例很大,农田生态系统丰富,很多山坡,低地都被开发出来用作农田建设,农田作物种类多,数量大,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作物种植,除了本地的物种,还引进了许多外来物种,温室大棚也发展起来,农田的过度开发,甚至引起了一些水土流失,并又针对这进行了水土治理,合理进行农田开发。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面积的扩大,城市生态系统也发展起来,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但不是很完善,毕竟邻水是一个小县城,基础设施还在建设中,人口素质也待提高,城市生态系统也需提高和完善。
2.生态资源
邻水县生态资源较丰富,有森林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邻水县属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全县林业用地60公顷
森林覆盖率30%,自然林占多数,也有经济林和果林、竹林等,森林资源丰富,有多种树种,主要野生植物有500余种,包括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珍稀植物等。
动物资源没有植物丰富,植被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增多,城市的发展导致
一些稍大型和小型野生动物愈来愈少,有些甚至消失灭绝,江河、塘库有鲤科、鲶科、等鱼类20余种,盛产链鱼、草鱼、鲤鱼。也有一些雀鹰、苍鹰、雉鸡等珍贵动物。
水资源总体来说较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属山峡影响区水环境保护的范围。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洪湖沿岸水资源较丰富,而石灰岩山地因降水渗漏而成为贫水区。近年水资源受到污染,且越来越严重,水利资源也在兴起发展,已建成多座水库,蓄水池,引水渠等。
邻水县土地类型多、耕地比重较小、利用不够充分、潜力较大。土壤类型
有黄壤土、紫色土、水稻土等。黄壤土类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区,风化度较深,施磷效果好,宜种度广;紫色土分布于丘陵、平坝或山地,富含钾、磷、镁、锰元素,肥力高,占耕地比重较大;冲积土分布于溪河沿岸阶地上,土质肥沃,耕作方便,占耕地比重小;水稻土经长期水耕而成,占耕地面积比重最大。
二.现状
邻水县生态资源的现状总体说来是破坏严重,积极治理。近几十年来,邻水县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些年,城区的扩张,城镇工业企业,工厂的发展,导致生态状况愈加恶化,森林灌木的面积缩小,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护城河一带生态尤为恶劣,水资源可利用量越来越少。未经过处理的造纸厂,火电厂,养牛场等严重污染了水、空气。生物种类缩小,减少,珍稀动植物等遭到杀戮、破坏,一些甚至灭绝,七八十年代原本清澈的河流,茂密的丛林,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变成了凄凉的荒山,臭味扑鼻的河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去了大量的游客,对原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农垦的开发,也引起了森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现邻水的城市和郊区生态破坏最为严重,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各种工业企业、生活排污量也加大,护城河一带聚集了很多厂矿,高楼住房,污水未经处理就排
入水中,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郊区也有一些厂矿,农田,污染了河水。乡镇的生态破坏比城市较轻,但也有破坏和污染,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耕
地的扩张,使生态资源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针对这些现状,县委县政府也做出了一些决策和对策研究,经过一些整治,生态破坏的状况稍好一点。
三.对策研究
针对邻水县的生态状况和越来越不好的生态环境,邻水县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对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群众生活有了更好的环境。针对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情况,邻水县制定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决策,做了森林防火的措施,加大了对森林保护的宣传,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近年,邻水县林业局做出了一些工作,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建设,每年春季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不断完善城镇、道路、水系、校园和旅游景区绿化;严格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严格保护林地,全力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还加强了领导科学执政,做好政治思想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加大宣传教育。
邻水县的水资源状况不好,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可利用量越来越少。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使全县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邻水县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组织了县内部分企业法人代表参加省、市、县环保部门举办的环保法制培训班;还邀请了市环保局专家讲授水污染防治法;还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中国水周、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等活动为载体,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宣传车等宣传工具,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治理水污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除了政府作出的努力,作为每个公民,还应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为邻水县的生态建设出一份力,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经过这些对策研究,邻水县的生态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护城河变清澈了,山坡上也有了绿地,相信今后邻水的生态状况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