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时间:2019-05-13 09:2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一篇: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1.缅怀往事疗法

是指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痛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老人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此方法对于老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

2.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人对人生历程一的感悟,使老人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在实施人生回顾疗法时,特别注意前测(建立评估基线)和后测(评估介入的效果)两个环节。

3.验证疗法

验证疗法是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所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人或社会工作者感知的现实,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明白老人行为的意义,而不是让老人意识到现实是什么样,是应用验证疗法的要旨。验证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对改善患痴呆症老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有成效,但它还是一个尚在实践中验证的疗法。

二.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1.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独特之处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老人在身体上的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

其次,还领者自始自终都要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

第三,老人小组工作的节奏要比年轻人的小组慢许多。

2.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1)现实辨识小组

现实辩识小组的成员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的老人,通过环境中的一些提示,帮助他们确认时间、方位或者是人。现实辨识小组一般是在护理院、医院或者成人日间护理设施中开办。

(2)动机激发小组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老人。小组活动是通过愉悦的活动,帮助老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麻烦的状况。

3.注意事项

包括:尊重老人的自决权,平衡好对小组和对个别组员所负的责任,尊重保密权,对老人造成伤害时采取介入措施等。

三.老年机构照顾

1.老年机构照顾理论

包括: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和延续理论。前者注重采取措施抵消随着老人身体功能的减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老人减少选择的活动,把能力和精力重点放在少数能掌控的事情上,在这些事情上尽可能发挥最佳功能,并辅之以补偿措施。后者则强调老人在内在品性、爱好上的延续和外在的物理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延续。在机构服务与环境能契合老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延续性需要的情况下,老人便能对照顾机构的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老年机构照顾的实务模式

(1)爱登选择模式

是摒弃养老机构僵化的院舍管理方式,倡导“家居”型的院舍环境和人性化的生活安排。其要点是:①认为孤独和无助造成了长期机构照顾的大部分问题;②建立一个“人性化居住”模式;③充实日常生活;④不强调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权威等。

(2)住房与服务模式

其要点是:①认为理想的居住环境应当与家类似,有私人空间;②对空间的使用和照顾工作的安排,这方面要比家居环境多一些限制,但也在最大限度内给老人提供选择和自由;③服务的性质及可获得性。总之,这一模式认为越容易得到服务,照顾就越好。

(3)以延续理论和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式

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给老人的照顾,最大限度地增加老人的选择余地,从而达到使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老年社区照顾

老年人社区照顾主要分为医疗性照顾和社会性照顾两部分。医疗性照顾主要由医学专业的人负责实施,社会工作者工作的重点是社会性照顾。目前,社区照顾正在由服务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即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来提供服务。

社区照顾的步骤是:

1.了解本地社区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2.制订相应的服务方案。

3.落实服务方案并追踪和评估服务的结果。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前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后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人的这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老人适应情形,因为老人所面对的情形是无法改变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老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观察老人是否有抵触情绪。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

包括:第一,老人珍惜生活非常重要。第二,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建构生命的意义。第三,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第四,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和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缺憾。最后,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社会工作者要把握这些,开展相应的工作,在精神上关怀老人。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有效动员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求从业人员有“家庭思维”。“家庭思维”指的是把老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它会影响老人的所思所想。

1.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主要包括:老年伴侣工作、家庭体系的工作、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和促进老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的工作。

2.在老年伴侣工作方面

通过婚姻生活回顾,追寻往事,解决旧时冲突。

3.家庭体系的工作

包括:(1)帮助家庭“解除羁绊”,把家庭动员起来。(2)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并根据需要拓展新的技能。(3)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秩序。(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4.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

包括:开办照顾人支持小组;维系住照顾人,给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具体的建议,让照顾事宜效率更高,更有收获。

五.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

1.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健康衰退。

主要介入措施包括:

(1)保护老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

(2)提供支持性辅导。

(3)发展支持性服务。

(4)改变和调整环境。

2.丧亲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老人濒临死亡时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提供情感支持。

(2)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确保医护人员能敏锐地体察和理解老人及其家人的需要。

(3)提供相关资讯

(4)做丧亲辅导。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丧亲视为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系列调整过程,使其有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此外,还有一些支持性服务。

案例一

张先生,66岁,独居,患肛瘘。可独立生活,病发时,卧床不起。有固定足额的退休金。有四个儿女,都在国外工作,很少回来探望他。曾经想找个伴,担心影响与子女的感情。年龄升高,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关煤气,差点引起火灾。最近病情加重,生活无法自理。社区医院束手无策;大医院因老人年龄较大且心脏不太好,不能动手术。张先生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焦虑不安。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张先生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张先生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

1、张先生面临着老年人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因受肛瘘困扰,病情加重,急需治疗疾病,维护健康;

其次,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常受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加上长期独居,张先生感到无助、焦虑,急需情绪疏导。

再次,人到老年,更感孤独寂寞,更加向往美好婚姻家庭生活,张先生也不例外,他渴望再婚,却又有顾虑。第四,因为记忆力衰退引发了安全问题。

2、主要介入策略

第一,针对老人的疾病困扰,工作者应协调医院和社区,制定医疗方案; 第二,与老人进行沟通,倾听老人内心所想,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状态; 第三,教给老人健康知识,鼓励老人积极应对老年生活;

第三,联系社区机构和志愿者,关心老人,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并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 第四,协助老人与子女沟通,解决顾虑,使老人达成再婚; 第五,通过相关训练,帮助老人保持学习,以减缓记忆衰退。通过以上方案,最终使老人能走出困境,安享晚年。

内容:问题是什么 ? 问题发生的原因 ? 问题所处的情境和系统 ? 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 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状况 ?

d)撰写预估报告 2)预估的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方法

•家庭结构图

•社会生态系统图

•社会网络分析 3.计划

1)服务计划的构成:

•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

•目的与目标:长期和短期

•介入策略:直接或间接;微观、中观或宏观

•协同工作的合作者:家庭、朋友、邻居、同辈、团体、社区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资源连接者或直接服务提供者

•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2)介入

•特点:①有计划、有目的;②干预是核心;③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④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分类:①直接介入;②间接介入

•原则: ①以人为本;②个别化;③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④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⑤瞄准服务目标;⑥考虑经济效益 3)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进行危机介入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调解行动

•运用影响力 4)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协同和联结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制定计划创新资源

•改变环境

•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间接 5)评估 •目的和作用 •类型:

①过程评估:回答服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

②结果评估:检视介入的结果、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补充:③目标定位评估

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基线测量 社工服务的流程 1.接案

1)此阶段社工的主要任务:

•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求助、他人转介、社工主动接触的•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性和非自愿性

•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向社工求助是大多数人的最后选择

•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2)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a)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b)面谈: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c)收集资料:个人和环境、客观和主观、正面和负面

d)初步预估

e)建立专业关系: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

f)决定工作进程:结案、转介、预估

g)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书面、口头 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社工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4)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2.预估

•目的: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成因、使问题延续的因素、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任务: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与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状况。

1)预估的基本步骤

a)收集资料:内容:个人资料、环境资料。方法:询问、咨询、观察、家访、利用已有资料

b)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和问题

方法:排列次序、发现、识别、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 c)认定问题

内容:问题是什么 ? 问题发生的原因 ? 问题所处的情境和系统 ? 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 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状况 ? d)撰写预估报告 2)预估的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方法

•家庭结构图

•社会生态系统图

•社会网络分析 3.计划

1)服务计划的构成:

•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

•目的与目标:长期和短期

•介入策略:直接或间接;微观、中观或宏观

•协同工作的合作者:家庭、朋友、邻居、同辈、团体、社区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资源连接者或直接服务提供者

•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2)介入

•特点:①有计划、有目的;②干预是核心;③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④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分类:①直接介入;②间接介入

•原则: ①以人为本;②个别化;③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④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⑤瞄准服务目标;⑥考虑经济效益 3)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进行危机介入

•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调解行动

•运用影响力

4)间接介入行动及策略

•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协同和联结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制定计划创新资源

•改变环境

•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间接 5)评估 •目的和作用 •类型:

①过程评估:回答服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

②结果评估:检视介入的结果、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补充:③目标定位评估

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基线测量

•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

•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

•介入影响的测量 6)结案

•类型:①目标实现的结案;②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的结案;③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④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一套由助人价值、知识和技术体系组成的实务方法引导的专业实践活动,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实务。1.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多元因素决定论

主要观点:社会问题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通常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介入方法:助人活动要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政策等多重层面进行。2)生理-心理-社会视角

主要观点:强调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来理解服务对象和他们的问题

介入方法:首先辨识和评估服务对象有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情况,然后了解他们的社会状况和处境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3)环境中的人视角 主要观点:

社会处境论:认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个人原因论:个体有认知能力,可自主选择生活。

介入方法:一方面,倡导社会政策的变革;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认知,提升社会功能。4)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系统指社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小组、机构、照顾系统等。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交错和影响,环境是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

介入方法:强调人与环境交叉互动、相互影响;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运用社会的正式和非正式网络资源。

5)优势视角

主要观点:评估问题和需要时将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介入方法: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贫穷、歧视、疾病和困难都可成为挑战和机遇;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巨大;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协作才能更好为其服务;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2.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 综合的理论取向; 工作过程的阶段化; 工作任务的阶段化; 整合的价值观。

3.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有弹性; 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 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4.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 服务对象系统: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

目标系统:为了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行动系统:社工的的合作者

会谈时,引领性技巧有哪些

引领性技巧是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技巧。运用引领性技巧的目的是促进案主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较为具体、深入、有组织性的表达和探讨,增进工作者对案主的认识和了解。引领性技巧主要有澄清、对焦、摘要等。

澄清

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澄清也包括工作者解说自己所表达的不甚清楚的信息。沟通本来就是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空间,不是通过几句话就可以了解的。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不是一般的人际沟通,而是要深入地互动,工作者必须对案主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按照其需要提供帮助。

对焦

对焦是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对焦可以使会谈减少跑题、多头绪的干扰,使会谈能够集中在相关主题上进行深入、具体的讨论。但工作者在运用对焦时应注意与鼓励技巧的冲突,鼓励技巧的理念主张让案主多说话、尽量表达自己,这就免不了会出现谈话漫无边际的情况,因此,对焦技巧的运用不可生硬,应考虑偏离主题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对焦。

摘要

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摘要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案主理清自己混乱的思路,突出案主在想法、感受、行为、经验上的特点或模式,促进案主对自己有较清晰的了解。另外,工作者作完摘要后,还应向案主查证摘要是否准确,容许案主否定、接纳或更正工作者的摘要。

案会谈的影响性技巧有哪些

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和对质。

提供信息

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包括案主不知晓的新信息和帮助案主改正已有的错误信息。工作者在提供信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案主的知识背景,分析其对信息的敏感能力和接纳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提供信息。

自我披露

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自我披露可以引导案主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参考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自我披露还可以为案主树立坦诚沟通的榜样,工作者的坦诚开放。

沟通要掌握什么技巧

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或表达的,因此,沟通双方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

运用好语言符号

第一,把话说得悦耳,悦耳的声音会令人心情舒畅。第二,把话说得清楚,必须让人明白所要传达信息的意思,这就要求沟通者思维有条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说明白。第三,把话说得准确,要完整地表达句意,说话用词尽量科学准确。第四,把话说得恰当,说话必须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第五,把话说得巧妙。例如,如何说好第一句话?怎么才能开启对自己有利又令对方愉悦的话题,一般的原则是寻找对方的兴趣谈话区域和自己的有知区域,而要避开对方忌讳的区域和自己的无知区域。

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 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环境符号

环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在传递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约会姗姗来迟,传达给对方的可能是不认真、时间观念不强、对对方不重视等信息,进而会引起对方很多的心理活动:失落-、不信任、不愿意合作等。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沟通场所的气氛。谁都知道远远的打招呼表示热情与友好,与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表示说明彼此的敌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相隔O厘米~15厘米是亲密距离,其语意是亲密而热烈;15厘米~75厘米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75厘米~215厘米是社交距离,语意是严肃而正式;215厘米以上是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的联系,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则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见,应该视交往对象的关系把握与人沟通的距离。

个案会谈的支持性技巧主要有哪些?

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性技巧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

表达专注

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者以专注的神情面对案主,案主就会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会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专注行为的品质,反映着工作者知觉能力的敏感程度,优秀的个案工作者都会注重培养自己专注的能力。专注技巧既表现为通过生理上的专注行为来表达心理上的二专注,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专注带动生理上的专注。生理上的专注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我愿意帮助你”、“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

上身前倾: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倾。前倾的姿势意味着“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感兴趣”、“我对你是友好的”。开放的姿势: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

良好的视线接触:会谈中工作者应与案主保持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而不是眼睛盯在别处或四处巡视。主动倾听是指工作者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专注与倾听是不可分开的,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侧面。完全主动的倾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工作者在会谈中的二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案主多说话,自己多倾听。工作者的倾听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的,在倾听时要注意分辨案主叙述中的经验部分、行为部分和情感部分。

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有声语言不可能完全独立地传递信息,总有身体语言相伴左右,人在说话时,脸上总有一定的表情或手势、动作,身体语言往往起着对有声语言的辅助和强调作用。比较于有声语言,身体语言在传递信息中有更大的优势,如身体语言可以独立传递信息,从案主双腿不停抖动的动作就可以知道案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且,身体语言还可以起到戳穿有声语言伪装的作用。因此,作为个案工作者,在会谈中必须仔细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

解读案主其人:倾听的最深层意义是要解读案主这个人——包括他的生活、行动及与其问题相关的内容。工作者在用眼睛观察了案主的身体语言,耳朵倾听了他的话语信息,这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动用自己的大脑,迅速地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一样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文化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同理心作为一种会谈技巧,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一是觉知的能力,包括被感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同理案主,就得先了解案主、懂得案主、理解案主。正确觉知的基础,首先是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提高感受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话能力和身体语言能力。一般来说,陈述句和征询式、不确定式的语气效果比较好。三是传达的及时性,同理心的传达必须是及时的,迟到的表达可能完全失去意义,提前、急于的表达,会影响同理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全面性。什么是传达的最好时机,这要依具体情境而定,需要工作者去自行把握。

鼓励支持

鼓励是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鼓励的技巧可以起到让案主表达、支持案主去面对和超越心理上的挣扎、增强案主自信及创造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的目的。鼓励应该在工作者觉察了案主的退缩行为之后运用。工作者通过专注与倾听,发现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触、避免直接对话、吞吞吐吐等情形时,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案主继续表达可以用话语如“请继续”、“你说的很好”,也可以用身体语言的支持,如身体前倾、微笑地注视、点头、用手示意、眼神鼓励等。

当知道朋友有至亲离世,正处哀伤期间,你应该怎样去表达关心?不少人会怕问多错多,索性对方不讲自己就不问。这样做是冷静,还是冷漠?又有些人只一味劝说“看开点”、“不要那么伤心”,这些话真的有用吗? 心理医生指出,“不是每个人都合适作为哀悼陪伴的人选,例如一些本身性格比较负面、工作太忙没时间,又或者思维比较理性的人,都不一定合适”。但医生也表示,就算不是“最适合”的谈心人选,朋友之间也不要回避当事人的哀伤,应按对方的步伐,了解其需要,分担自己适合的陪伴角色。

丧亲情绪3个阶段

一般而言,丧亲情绪可分为3个阶段。

丧亲初期:当事人刚知道亲人离世的消息,情绪处于震惊、不真实的阶段,很需要一个让他安心的人陪在身边,作为“定心丸”,朋友最好整日陪伴着他,但重点在“陪伴”,而不是“开导”。

陪伴方式:这个阶段,丧亲者可能会有很多不理性的话比如“是我害死他的”等,也有丧亲者会控制感受表现极为平静,其实这些夸张的自责,又或过分冷静的言行,都是个人情绪防卫机制的表现,希望借此来平衡自己内心的忧虑和震惊的感觉,身边的朋友不需要刻意判断这些表现是否正常,只要行为没有失常伤害自己,只需陪在对方身边,聆听他的话语,给他空间表达伤痛就足够了。

丧礼前期:当事人情绪不稳定,而偏偏此时有很多后事要处理,如丧礼安排等,朋友如果能适当帮忙分担事务,可减轻其压力。

陪伴方式:朋友千万不要帮当事人做完所有决定,因为处理丧亲程序的经验,有助当事人接受“亲人已离世”的信息,如果全由他人代劳,反而让他更难接受事实。

丧礼后期:丧礼办完后,很多人(甚至当事人)都会觉得事情已完结,但其实忙乱过后,当事人才会有更多时间面对内心感受,家中每件事物都时刻在提醒他已失去亲人,会有很多具体的生活不适应。

陪伴方式:留意当事人细节上的需要,比如多和他进行户外活动,减少睹物思人的影响。尽量协助当事人适应丧亲后的生活。

哪些话你应/不应说?

应该说的话:

“可能这一刻你不知道说什么,不过可以慢慢来,不用心急”、“我知道一切来得太突然”、“我很担心你的情况”等。

不应说的话:

“节哀顺变”、“时间会冲淡一切”、“一切都会结束”等。原因:这些陈腔滥调的说话,背后有着一种“不明白”的表现,令当事人更感没人理解心情,倍觉难受。

“不要哭啦,哭得再多他都不会回来„„”原因:哭是人无助时的正常表达反应,当事人也控制不了,硬是提醒对方要自制,只是“不明白”对方内心伤痛的表现。

“我很明白你的感受„„”原因:每个人面对丧亲的伤痛,没有人能真的完全明白,只管急于用话语去表达自己的“明白”,反会忽略了要体会当事人的情绪。

哀悼陪伴有技巧

丧亲情绪反应一般在3~4个月后可以缓和,如身边的朋友观察到当事人的生活作息有例如持续失眠、逃避社交、突然发胖或消瘦等,必须建议当事人看心理医生,并陪同接受辅导。但医生也强调,每个人抒发情绪的方式因人而异,倾谈分享是成年人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哀悼陪伴的过程中,朋友只要注意以下技巧,也可减少刺激当事人的情绪:

回应的重点在接纳、肯定对方的感受,才再表示关心,而非执着于事情或字眼的对错。

聆听是最重要的技巧。

作伴者需要冷静而不是冷酷,因此伤心时,也可陪着当事人流泪。但为免增加当事人的情绪压力,也应该控制情绪,表达清楚是“我也很难过,但你不用担心影响到我„„”之类的话。一.老年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

二.老年人的需要

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如重新就业工作、外出旅游等)、社会参与(如意愿表达、利益维护等)、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如子女生活、财产处置、后事操办等)。

三.老年人的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括因个人的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2.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年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

(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加);

(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

(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

(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

(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减少。

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

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还有外围人群或组织机构。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社会中认为做老年人的工作没有太大价值、对老人厌恶、歧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2.反移情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不仅会表现为对老人特别不好,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想要“拯救”老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己对老人的反应。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善于自我意识与自我督导

在做老年人辅导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审视自己对老年人、对垂死和死亡的感受,首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梳理好。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本文

做老人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从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培养团队工作能力。懂得协调、配合不同的学科共同开展老人服务工作,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

1、案主的基本资料 案主:陈某 年龄:63岁 性别:男

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案主来源:案主求助 案主类型:自愿案主

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食量减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2.评估途径:

通过案主老伴、儿女、朋友、邻居、社区及案主自身了解情况。3.初步评估的结果: 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 虽然案主是主动求助于机构,但是考虑到社会工作在我国本土发展情况,许多人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深,社会工作者应在初期阶段适当地对案主和案主的儿女等人对社会工作做一下具体介绍,阐明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专业的手段和技巧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群体的科学。而社会工作者本身是会遵循保密、平等、尊重和接纳等原则去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社工与案主确立专业关系,并有助于社工得到案主、案主家人以及案主所在社区等的配合与协助,使得更有效地帮助案主。

(二)评估问题 1.收集资料:

(1)与案主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2)与案主的老伴及儿女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3)与案主的邻居和朋友谈话,收集案主个人性格,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料。附注:需了解的情况:

(1)案主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现在的生活习惯(2)案主平时的活动和交际(3)案主对儿女离家的看法,对自身情况的想法 2.理论分析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以具有特定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而社会角色的失调会对人们造成打击和压力,使行为人无所适从。案例中,案主原本有着自己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周围人的认同。案主觉得这份工作是对他价值的肯定。退休后在这较急剧的变化中,案主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生活亦似乎失去了意义。因而我们社工应该注意给予案主这方面的帮助,解决社会失调问题。

(2.从理论上认为一个人适应的良好与不好,是常以个体与环境中是否能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同时也与自我评价密切相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主要动机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当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

在案例中,案主子女不在身边,长期缺乏子女的生理及心理的关怀,与老伴相依为命。尤其是退休后,突然一下子闲下来,他的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身体也因此每况愈下。社工应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其与儿女的接触交流,使老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

(3).伯吉斯、哈维格斯特等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如果老年人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就会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所迫,最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和维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快乐与健康。

在本案例中,案主随着退休,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因而社工注意让案主多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拓展兴趣爱好,把案主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的饶有乐趣,丰富多彩。

(4).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表现特征来推测其内在的意图和动机,对其心理活动状态做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归因理论对于科学地认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改进个体的行为有很好的作用。归因的类型可以外归因和内归因。

在本案例中,外归因是案主退休,儿女常年不在身边,自己身体也不如以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主的行为。而内归因则是案主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案主缺乏积极的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亦造就了案主消极的行为。

(5).ABC理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看法解析评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析造成的。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析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退休,儿女不在身边,身体状况下降。B是指案主在这些情况下,感到自己的价值已经失去,在家庭里的地位下降。C是指案主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消极、悲观。正是由于案主在A事件的客观世界和B事件的主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影响,因而案主的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为异常消极、悲观。借鉴于此,我们社会工作者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调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活动,上门心理陪聊,帮助案主转变为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6).社会网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两个互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或社会联系构成社会网的纽带。社会纽带既可以形成社会结构也可以破坏社会结构。个人社会网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二人关系的作用,而个人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二人关系发挥作用的环境。当一种关系建立以后,它就为其成员提供了直接接近其他人或其他资源的机会。在案例中,案主案主与自己单位的同事,儿女,邻居等建立的社会纽带。退休,儿女的离开,都相继断裂或变弱,案主得不到社会网络支持,会影响到案主身心健康和其对生活的热忱和信心。社工应该帮助案主改善其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鼓励案主多与外界接触,重建案主的社会网。(7)危机理论。危机指一个人在正常生活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危机时间,带来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可能导致个人身心混乱的一种状态。每一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危机。危机主要由一些事变所导致的问题或一系列困难所引发。有些事变是可以预料的,个人无法解决事变所导致的问题或困难时,危机就会出现。成长危机是人在成长阶段过程中所遇到的。在案例中,案主就遭遇了成长危机。他的退休是他在成年后期这一阶段必定遭遇到的。社工人员应该帮助案主了解问题,对危机性做出迅速判断,先稳定案主情绪,获得案主信任,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8)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随家庭生命周期动态变化的。家庭生命周期可分为六个历程:形成期、发展期、扩展完成期、收缩期、完成收缩期、家庭解体期。在完成收缩期阶段,子女离巢,夫妻俩面对空巢,要重新建立二人世界。面对年老、健康恶化及退休的生活。在子女家中,学习做附属角色。家庭在不同的历程会遭受不同的挑战、危机和困难。社工应及时介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作。

在案例中,案主家庭处在了完成收缩期。案主退休,子女离巢,案主的家庭地位下降。社工应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这一阶段,帮着案主接受这一现实,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变化。

(三)计划及合约 1.制定目标(1)短期目标:

帮助案主把身体调理好,增加案主与家人、邻居及朋友的接触交流,使案主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2)长期目标:

使案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到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通过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合理认定提高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健康快乐地活下去。2.具体行动方案:(1)个案会谈。与案主进行个案会谈,时间约为每个星两次,以便了解和掌握案主各个方面的适应情况,并帮助案主及时解决他所面对的困难与问题。个案会谈中注意运用归因理论,ABC理论,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等理论引导案主思考自己现在出现的行为想法的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克服这些心理问题。

个案会谈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有:案主与子女关系是否和谐,与邻里、朋友是否常有交流,平时有什么业余爱好,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案主的情绪变化。个案会谈需要讨论到的话题: 1.对退休的看法 2.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看法 3.对于子女成家立业后,自己独立生活的看法 4.对于老年的看法

(2)社区访谈。根据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原理,社区的生活与案主的行为有一定的关联。在社区访谈中要了解案主在社区的活跃指数和资料,分别向案主的邻居,社区中心以及案主的好朋友进行访问,从不同角度了解案主在社区生活的情况,协助有关人员了解案主目前的问题,求得他们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得到各种的资源支持。

社区访谈中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有:案主的经济状况,在社区中的活动情况如何,与邻里的关系,案主以前的生活,待人接物的态度,与老伴、子女们的关系,及之前的身体状况,生活爱好等等。(3)家庭访谈。(进行电话访谈)家庭生活与案主个人的行为心理有着重要的关联。在此过程,通过案主的子女了解他们简要的工作情况,案主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案主的看法评价,从而协助他们了解案主的困难,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协助案主走出心理障碍,健康快乐地生活。

家庭访谈中需要了解的情况有:了解子女们简要的工作情况,他们与案主的关系好不好,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态度。与案主的沟通频率,是否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

(4)组织案主与子女进行一次交心的会谈,让子女明白父亲的处境,面临的困难。增进子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期间要注意场面的控制,以防出现情绪激动,场面失控)让子女更清楚了解案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同时建议子女平时多打电话给案主,增多案主与子女的交流减少案主的孤独感,为融洽的家庭氛围的营造提供条件,继而用家庭的温暖来感化案主,逐步改变案主消极的生存观。

(5)在社区开展老年人活动项目,增进案主与社区同龄人的交流,广交朋友。建议案主多走出家门,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

(6)中期评估。通过案主本人对社工的评价,以及案主的老伴,子女,朋友,社区的有关人员对案主的评价来做一个综合性的小结,撰写评估报告,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以及调整方案。附表:具体行动方案时间表:行动时间 参与人员 方式 访谈内容 2009年4月15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案主的最近的身体状况,饮食、休息、运动情况。2009年4月15日 社工 案主老伴 个案访谈 向案主老伴了解案主最近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与儿女的关系,与朋友、邻里的关系。案主的兴趣爱好等 2009年4月18日 社工 社区有关人员 社区访谈 了解案主的性格,人际关系状况,与子女及老伴关系状况 4 2009年4月19日 社工 案主子女 电话访谈 了解案主经济状况,与子女关系状况,子女与案主联系的频率,对案主的关心程度,并与子女约定五一放假期间回家与案主进行一次见面 5 2009年4月20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了解案主自上次谈话以来的状况,了解案主对退休,对子女离家工作的看法。尽量引导案主以客观理性的思想去看待这些问题。向案主介绍一些运动、养生的小知识。鼓励案主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2009年4月22日 社工 案主 当地医院检查 带领案主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案主主要存在哪些健康问题。2009年4月25日 社工 案主 社区有关人员 社区活动中心参与活动 社工鼓励案主在周末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参加这里的老年象棋大赛。案主体会到参加社会活动的乐趣,结交一些棋友。8 2009年4月27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这次社工与案主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对前一段时间的服务进行了中期评估,了解案主还有什么新的要求,并对下一阶段的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与案主交谈了对于生命,死亡的看法。与案主谈论了价值观。引导案主在这一阶段正视自己的现状,重新树立对生命价值的看法。2009年5月1日 社工 案主 案主老伴 案主子女 小组会谈 使案主子女明白父亲的处境,面临的困难。增进子女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期间要注意场面的控制,以防出现情绪激动,场面失控)让子女更清楚了解案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同时建议子女平时多打电话给案主,增多案主与子女的交流,减少案主的孤独感 2009年5月3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了解案主最近各方面状况,还有哪些需求,暗示案主即将结案。2009年5月5日 社工 案主 个案访谈 与案主回顾了案主的变化,肯定案主的改变。总结案主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案主结案的情绪波动。3.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案主的家人不参与个案工作中。

解决方法:社工给案主家人谈案主所遇到的问题的严重性,向他们提供关于这种案例的资料。极力劝导他们参与。

问题2:案主的儿女在会谈中可能会与案主出现冲突

解决方法:尽量帮助他们调解,缓和他们的矛盾,建议他们多从案主方面考虑,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案主。

问题3:案主儿女可能在过程中与社工发生冲突。解决方法:尽量调解双方关系,如果不行,转由本机构内的其他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帮助。

(四)工作介入

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应要坚信: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人具有自我实现的义务,自我决定的权利,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案主的意愿。同时社工要以一种客观,体谅的心态去接受案主的实际情况,与案主一起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社工与案主应建立平等,接纳,尊重的价值观。接纳不是鄙视或排斥,而是理解。接纳同时还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在正视现状的前提下,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并促使案主调动自己的潜能,积极改变现状,真正做到从案主的利益出发。与此同时,社工应给案主真诚的鼓励和支持,并监督其完成各项计划,必要时进行情绪疏导,更正观念,减少疑虑,提供必要的有利信息,改善环境,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调整和谐社会关系等等。在实施过程中社工还要对原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查补缺漏,及时与案主共同商讨更正,从而使工作的介入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五)评估总结及结案反思

当案主基本上完成了以上的工作计划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案主已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家人和睦相处,正确看待自己退休的事实,能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很好地与社会上的人交流,融入周围的环境,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此时,社工就开始与案主商讨结案。结束工作关系,总结案主的进步与不足,安抚好案主结案的情绪波动。社工通过和案主,案主的家人的深度访谈,与案主共同总结评估个案,评估报告由社工撰写。同时,社工在结案阶段也要对这一个案例进行反思,总结个案计划和行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社工自己在实施行动中有没有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伦理守则,有没有很好地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

(六)回访

在结案后一定时期内拜访案主及家人,帮助案主回顾工作过程,根据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的解决情况跟进服务。在这个阶段要注重与案主的分享,强调案主已经取得成绩,鼓励案主,增强案主自信心,帮助案主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案主结案后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社会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系 祝平燕副教授

●课程简介

社会工作方法是在社会工作中实施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与步骤。学术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是把社会工作方法划分为直接服务方法和间接服务方法两大类。直接服务方法是给受助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常包括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间接服务方法指对受助者实施帮助前的社会工作活动形式,通常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研究等。北京大学王思斌将社会工作方法划分为微观层面的方法和宏观层面的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属于微观层面的方法,而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等三个部分属于宏观层面的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被称为经典社会工作方法的三大方法: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社会工作方法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伦理价值、基本理论、主要模式和技巧,特别了解从西方介绍过来的三大工作方法在中国如何专业化、本土化和科学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的基本知识体系,而且要学会用三大方法分析相关实务,进而为学习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

教学重点包括三大工作方法的伦理价值、主要理论和模式以及基本技巧。要求学生运用三大工作方法理论、模式和技巧分析中国本土的社工实务,以增强实践能力。

第一章 《个案工作》方法(3.5学时)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专业服务方法,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获得幸福。

●本章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认同内化个案工作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目标功能和发展历史;学习掌握个案工作的各种技术技巧;了解个案工作不同理论模式的理论背景、哲学假设、基本概念、具体方法及特点;学会反思性地学习;对既有理论持批判性态度;对个案工作在中国大陆本土化发展进行思考。

课程还将向学生介绍个案工作的沟通、记录和评估等技巧,并让学生明了个案工作的主要步骤以及在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此外,学生还要对个案工作的主要流派有所了解。

●学习方法指导

个案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实务性。个案工作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教学过程更应该寻找实践其理论方法的机会,进行个案工作实务操作的演练,通过实验室技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

第二,内化价值观。如果说社会工作是一套关于助人的价值理念、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的整合系统,而价值理念是系统的核心和灵魂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案工作就是工作者的一种道德实践,必须持守价值理念。

第三,力求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产生并发展于西方欧美社会教会的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关于人与社会的价值理念,更多的是源于基督教文化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其理论基础、运作原则和方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个案工作时,应有这方面的警觉,当个案工作的某些价值理念或运作原则在我们实际的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力求本土化的发展。

●本章的重、难点

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哲学理念、历史发展等;个案工作的技术技巧、关系建立、工作程序等;心理社会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理情治疗模式、人本治疗模式、联合家庭治疗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个案工作概述(0.5学时)

一、个案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个案工作的特征和功能

三、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

四、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哲学价值体系(0.5学时)

一、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个案工作的价值观

三、个案工作价值的两难论题

四、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

第三节

个案工作的程序(0.5学时)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二、资料收集与问题判断

三、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

五、结案与评估

第四节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2学时)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二、人本治疗模式

三、理性情绪模式

四、结构家庭治疗模式

五、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作业、练习:

1、个案工作的涵义及其功能是什么?

2、简述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3、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特点有哪些?

4、简述个案工作的工作原则。

5、简述个案工作的程序。

6、试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架构。

7、试述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治疗方法。

第二章 《小组工作》方法(3.5学时)

●本章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传统的三种基本方法之一,在国内外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小组工作是继个案工作之后又一种经典的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为本章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小组工作又为后续章节社区工作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

●本章教学的目的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社会工作教学的目的即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理论和技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务训练,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章学习方法指导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心理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再展开学习。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小组工作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同时也注重理论性。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评估案主的需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介入措施和计划,真正将小组工作的实际操作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本章的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有三:一是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二是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社会目标模式、社会治疗模式和互惠模式等常用模式;三是小组工作的技巧,包括小组的筹备和计划,小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技巧,小组领导者的要求和技巧,小组的评估。

本章的难点在于:1.真正理解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并在小组工作的实务中使其得到内化;2.在掌握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模式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小组工作的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刘梦主编:《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考资料:

1、李建兴:《社会团体工作》,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

2、林万亿:《团体工作》,三民书局,1995年。

3、吴梦珍主编:《小组工作》,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1994年。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1998年。

5、丁少华:《小组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实验及实习要求

本章的实验及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可到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学校等单位进行本章的认知实习,接触有关小组工作,增强对本章的感性认识。课程实验主要是学生自主选择场地与人群模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游戏、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模拟操作。本章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做一个小组设计,掌握带领小组过程中的常用技巧。实验及实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未来小组工作。

●教学基本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小组工作概述(0.5学时)

一、小组工作的涵义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三、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 【重、难点提示】小组工作的涵义;小组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1学时)

一、需要理论

二、小组动力学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镜中自我理论

五、交流分析理论

【重、难点提示】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小组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1.5学时)

一、社会目标模式

二、互惠模式

三、治疗模式

四、发展性模式

【重、难点提示】掌握四种模式的理论和具体内容;对四种不同模式的优势和限制的认识与反思;四种工作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技巧(自学)

一、领导小组的技巧

二、小组的沟通与解决冲突的技巧

三、小组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技巧

四、小组工作的本土化运用技巧

【重、难点提示】领导技巧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小组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小组的发展过程,包括筹备、初期、中期、后期、评估的特点及技巧;小组工作的本土化。

【练习、作业】

1、小组工作的涵义及其功能。

2、简述小组动力学的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3、班杜拉(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4、在小组工作中,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有哪些?

5、小组工作中解决冲突的策略有哪些?

6、简述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

7、试述社会策划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以及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第三章 《社区工作》方法(3学时)

●本章在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之一,同时又是社会工作实务在社区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该课程建设适应了国内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借鉴国外社区工作先进理论、实务经验和各地社区建设不同模式,并努力实现本土化。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区工作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之后被承认的第三种社会工作方法。

●本章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社区工作在我国和西方的历史沿革,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式与技巧,并能够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

●本章学习方法指导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注重在对社区基本理论及知识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对社区工作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强调专业社区工作实务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注重到社区中进行实习和锻炼,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章的重、难点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视野;社区工作的实务理论,即社区工作的基本模式及工作技巧。

●本章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选用教材:

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资料:

1、周 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陈钟琳:《社区工作实务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3、甘炳光:《社区工作技巧》,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

●实验及实习要求

针对社区工作实务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和技巧,实地参观考察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本章的实验及实习要求有:实验模拟训练,包括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学生到先进社区进行参观、拜访社区领导或社区机构,至少有一次到基层社区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将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习之中,并在实习结束后写一份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第一节

社区工作概述(0.5学时)

一、社区与社区工作的概念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三、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重、难点提示】社区工作的涵义;社区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原则和理论基础(0.5学时)

一、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理解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

四、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

【重、难点提示】社区工作的若干理论学说;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策略模式(1.5学时)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社会策划模式

【重、难点提示】两种模式的任务和策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

第四节

社区工作技巧(0.5学时)

一、社区分析技巧

二、社区联系技巧

三、组织工作技巧

四、社区项目的评估

【重、难点提示】社区分析技巧;社区联系技巧;组织工作技巧。

【练习、作业】

1、社区工作的涵义及它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2、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简述影响社区工作的基本思潮中新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4、简述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定。

5、社区工作有哪些技巧?如何运用它们?

6、简述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7、阐述社区工作中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任务和策略。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占70%;期末完成一份社区调查或实习报告,占30%。

第三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

指导教师:赵金凤

学 院:管理学院 专 业:社区管理与服务 班 级:11级 学生姓名:刘旗 完成日期:2014-4-

1目录

标题: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前言„„„„„„„„„„„„„„„„„„„„„

一、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

(二)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

(三)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

(四)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面对的严峻趋势…………………………………

(六)我国目前主要养老模式分为几种…………………………………

二、我国老年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城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以及内容……………………

(二)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问题与对策摘要

中文摘要:本篇文章主要围绕着怎么看待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来进行的论述。文中介绍了在对待老年社会保障的这种问题的分析介绍以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养老保障机制的成熟度如何,不成熟体现在哪,应当如何改进。现今社会养老模式的分类,分为几种。和如何解决这类的问题。

关键词:老年社会保障 问题与对策 解决与改进 养老模式

English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revolves aroun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w to treat the elderly social security for discussion.In this paper are introduced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issue of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aged of the problem, the maturity to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s not mature, which should be reflected in, how to improve the.Nowadays the society endowmen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divided into several.And how tosolve these problems.Keywords: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age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olution pesion mode

前言: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存在着社会关注度不高、社会救济水平不高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养老观念保守等等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其重要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障制度。

一、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老年社会保障的概念

老年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

(二)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

1、老年社保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2、老年社保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拥有的;

3、老年社保是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

4、实行老年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以及协调与发展。

(三)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存在社会关注度不高、曾次不均、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狭窄、社会救济水平不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养老观念趋于保守等问题。

(四)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老年服务体系在多年的逐步完善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是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不断推进,二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三是养老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日趋形成,四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惠及范围逐步扩大,五是养老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式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总共有三大点: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六)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分为几种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城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以及内容

建立新的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新的基金筹集方式,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扩大养老保险在社会的覆盖面,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由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度等。

(二)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

内容:主要有社会救济和社会养老保险两方面:由国家和社会集体对农村基本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实行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供养制度。其中这五保制度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于敬老院供养,二是对老年人的分散供养。

正文:《试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老年人的比重在社会上持续增长,给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口老年化增长过快的国家,自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人口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不排除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存在,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健全与完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更要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正确的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的挑战。最终目标是是我国的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报告。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约为17765万人,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约为11883万人,占8.87%......,重重的数据表明我国老龄化的进程正在高速的向前推进。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未富先老,富老同步,先富后老几方面,种种数据表明我国是属于“未富先老”这一模式的,也可以概括为

“二高三大”的特点:高速 高龄 老年人数量庞大 老年抚养比大 地区差异大。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影响,分为三点:一 对抚养比的影响,根据数据显示,在1950年到2050年的百年间,如果按60岁为老年的标准,显示了少儿的抚养比正逐步下降,而老年人的抚养比在上升,子女扶养老人的担子正在加重,平均每对对生子女家庭的夫妻要不仅照顾自己的幼儿还要照顾四个双方家庭的老年人,在这个社会竞争压力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还得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还得顾上双方的老年父母,压力不是一般的大,而且现在的老年人不愿意去相关的养老机构去养老,习惯与家庭养老这种模式,在我国,养老观念趋于保守,家庭养老是大家普遍习惯的养老模式。二 对养老金制度形成了压力,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三 对医疗保障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增长,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而医疗保障金就得增加,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老年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济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它是每个老年人都应该享有权利。多年来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改革下,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国家对于城镇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看,成效还是不错的,建立了新的养老保障制度,新的基金筹集方式,充分的选用了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养老保障保险在社会城镇的覆盖面,其次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五保制度充分优化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养老服务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框架的基本建立,服务体系范围不断的扩大。许多地方的政府就养老保障这一体系进行了创新,积累了很多有效的好经验。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的方面。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未达到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成熟阶段。面临着重重的问题去发展改进,我国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来看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窄,思想观念上不适应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的养老模式,大多都仍处于固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且属农村的居多。我国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混乱 管理机构

重叠、工作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而且存在着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拥有专业化水平取得职业资格的养老护理人员并不多,据统计,全国仅有两万人。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40或50左右的中年妇女或者社会的农民工等的打工人员,以至于现在的一些养老机构仍然停留在给与老年人吃饭,穿衣,洗澡的照顾方式,而忽略了应该做到的“五个老有”。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退休人数急剧增加,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费用增加;在职人员趋于减少,缴费者人数相应减少;退休后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享受医保的时间相应延长;退休人员的平均医疗费用高于在职职工,高龄老年人口高于低龄老年人口;需要护理的病人增加,护理费用大幅度上升。再者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地方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出台的不够到位,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认识不到位,实施的力度不强,很难落实到位。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对策: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一般由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努力扩大保障范围,丰富社会保障的结构内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的进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多渠道筹集资金;在适当的时候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医疗保险,鼓励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的竞争。强调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是因为资金保障是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服务保障是养老消费行为的最终指向,前者解决的是“有钱可消费”问题,后者解决的“钱有地方消费”问题,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加强资金保障,让老年人有钱享受养老服务。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因为没有政府的主导,养老服务就难以发展,还可能会失范失序;没有社会参与,就不可能满足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龄化的背景下,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完善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建立多元支撑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正常运行,资金是后盾,必须切实抓好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管理、运营、监督工作,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费为主体、以财政支出为重要补充的、以多种渠道筹资为辅助的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

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要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特别是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设。适当延长退休年龄,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条件提高,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身体素质也相应提高。我国的退休年龄普遍较低。我们应当考虑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其好处至少有三: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有效合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理使用人力资源,不仅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还能节省养老保障总的开支。要建立个人养老储蓄制度,保护和鼓励养老储蓄。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也可以缓解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养老保障支出逐年增长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加快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促使家庭养老社会化。现在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社区养老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可以使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养、医、乐、学”服务,而且更加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存在着社会关注度不高、社会救济水平不高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养老观念保守等等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其重要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社会保险主体的权利义务,使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在法律的强制性原则下有效运行。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形式不容乐观,我们要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防范措施,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完善加强建设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争取做到更好,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国家的优秀政策。

参考文献

注释或参考文献内容:包括:序号,书名,主要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宋体,五号)

注释或参考文献的著录,按文稿中引用顺序排列,并在文内相应位置用上标标注,即用①②③„为上标。

刘正生,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 杜鹏.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 [J].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李爽,张本波.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 郭曰君.论社会保障权的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致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赵金凤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铁岭师专大学管理学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第四篇: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

本文试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针对弱能儿童家长所做的一个小组工作为案例,介绍小组工作的方法及成效,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进程。

一、个案背景

1.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情况简介

残疾问题是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模式,通常有三种:(1)医疗模式—即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等,解决残疾人的困难。(2)个人模式—即将康复重点放在改善或恢复个人的心理状况,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3)社会模式—即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治疗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工作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注: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

港),1994年版,第219-220页)。

根据以上三种模式,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在已下设一个儿童康复医院的基础上,于1999年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康复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尽可能帮助残障儿童恢复个人生活能力,扩展其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减缓他们因孩子残障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最终使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充分发挥潜力。

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有国内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康复社会工作方法的训练,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沟通技巧、带领艺术等的训练,中心大多数员工还去香港作了实地的参观、考察和学习。

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有残疾儿童及家长会员八十几位,其孩子的残疾类别包括: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弱智)、肢体残疾以及其他一些综合性残疾。年龄从1-2岁的婴幼儿到十几岁的儿童不等。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心通过开办康复知识讲座、残疾儿童托儿所、家长小组工

作、家长互助委员会等手段,提供各种深受残疾儿童家长欢迎的支持和服务。在中心一年多的帮助下,家长及残疾儿童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其工作效果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几家长被吸引到中心来,并在中心得到有益的帮助。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心的一个“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的方法及内容。

2.小组工作的背景

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是十分需要家长协助与配合的,否则,即使有最优秀的专业人员与最先进的康复设施,其康复的进程也有可能减慢。在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工作的过程中,中心工作人员发现残疾儿童家长从发现孩子是弱能,到接受孩子、珍爱孩子,学习护理孩子,为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其间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路程。他们面临着来自主观和客观的诸多压力:(1)如何接受孩子弱能的事实;(2)被弱能孩子康复占去了私人时间,没有精力从事其他工作;(3)康复弱儿需要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4)因弱儿问题引起的家长情绪不良以及家庭关系中出现的冲突;(5)社会对残疾儿童是否接受;(6)残疾儿童的前途问题等等。

残疾儿童家长面对这些压力,普遍感到通过自身的调适,很难缓解和消除这些压力。为了帮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来解决问题,中心举办了“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

二、“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的方法及内容

1.小组工作目标 鉴于上述问题,中心决定开办一个“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它通过一个群体环境,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以及一些有助于处理各种困扰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满足小组组员的需要。“同路人”家长小组被定位于一个支持小组,其工作目标如下:

助家长正确全面地认识弱儿、接受弱儿;

介绍教育和训练弱儿的技巧;

加强家长的支持系统,使家长之间建立友谊,互相支持;

(4)帮助家长充分挖掘身资源,合理运用社会资源。

2.小组工作的筹备过程

(1)中心社工强化培训。由于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在国内刚刚起步,社工没有小组工作的实际经验,因此中心在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对社工进行了小组工作的专业培训。

(2)确定工作对象。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家长的意愿、动机及期望,并对中心会员的情况进行个案分析,初步确定了小组的目标对象,邀请六位母亲参加小组,她们的家庭中都有一位十岁以下发育迟缓的弱儿,且都是独生子女。

(3)建立专业工作关系。由于小组成员经常来中心参加讲座、培训、康乐等活动,与中心社工接触密切。小组工作的组长是组员最喜爱的社工之一,为人热情开朗。为了对六位家长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组长特地拜访了六个家庭,走访了入学儿童的学校、幼儿园。组长与组员之间建立了信任、真诚与亲密的关系。

3.小组结构与内容

小组活动分为八节,每次活动基本上可分为热身运动、主题讨论、分享心情等,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附图

4.组员的反应

Rogers.C.R.对于小组工作有很大的贡献。借鉴他的理论(注: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香港),1993年版,第161页。),中心社工对家长在小组中的反应也作了一个大概的分析。他们的反应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附图

5.组长的角色分析

在整个小组中,组长对于每个家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组长应是一位专业社会工作者。“同路人”小组的组长是一位有二十几年弱儿康复经历的社会工作者,也担任过教师。在小组工作开始时,她便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塑造小组工作的氛围,同时也对家长的行为作出积极的正向回应。

其次,组长应是一位有爱心和修养的人。组长也是小组

中的一员。她的第二个角色是做一个模范的参与者。“同路人”小组组长一直注意做个人化的分享,分享自己在弱儿康复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不但强化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给组员起了模范作用。组长在小组中不掩饰自己,不做自我防卫,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切都对组员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小组成功的要素,一方面是小组工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与组长的人格魅力有关。

三、“同路人”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1.家长的成长与改变

(1)家长在无压力状态下,敞开心扉,真正直接面对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心境,并与组员做深层次分享。这对家长而言是一个倾诉、释放的过程。同时,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同质的支持系统,为生活增添了兴趣。

(2)家长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听讲座、讨论学到的教育、训练孩子的技巧,他们有机会分享经验和建议,从而找到正面模仿对象,更有助于提高他们“自助”的信心及能力。

(3)大家在一种坦诚、彼此支持的状况下了解到与自己境

遇相同的人有共同的想法,并作彼此祝福,使家长积极面对生活,笑对每一天,摆脱许久以来自怨自艾的痛苦无助状况。小组结束后,组员之间加强了联系,他们的友谊在小组外得到了发展,如他们自己举行康乐活动等,这样有助于他们舒展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2.资源的不断扩展

中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家长则是有待发掘的资源。他们在知识、信息及心理情绪等方面有许多共享,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助于各自资源的共享。例如,一位家长在其他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有的家长没时间带孩子,其他家长主动提出帮忙等。

3.对中心的积极影响

在小组中受益的家长将信息传递给外界,从而扩大了中心的知名度,吸引了其他一些弱儿家长的参与,为他们带来了希望,也使社会都来共同关心弱能儿童。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心社工不断探索工作方法,以便为弱儿及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福利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4.弱儿的变化

残疾儿童的活动空间通常是十分封闭的。因其残障而与社会相对隔绝,因其隔绝,又会造成其生理及心理的更大的问题,直接影响其治疗和康复。参加“同路人”小组的家长自身在精神上有了很大改变之后,不再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残疾的孩子,并能坦然面对现实。家长以一种比较正常的心态对待身患残疾的孩子,以正确的方法配合医生的治疗,这对弱儿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希望家庭资源中心给弱儿提供了一个温暖并充满希望的社会生活与交往的空间,弱儿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外界充分的肯定,这对弱儿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经过中心社工一年来的努力,有些弱儿的生理与心智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不能上学到可以进入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学校读书。

四、“同路人”家长小组工作的启示

中国社会对残疾人提供的帮助,由于受政府社会福利体制与水平的影响,其服务内容和质量都十分有限,更多的必须依赖家庭。因此,一旦家庭内有残疾人,这个家庭在物质和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同路人”家长小组的有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

必要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的传统经验,认清我国社会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探索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本土化的途径。

1.对中国传统社会工作方法与特点的反思

长期来,我国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以政府推动和单位提供为主,而民间的社会福利机构十分缺乏。这样,除了政府(通过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福利,只剩下家庭对其成员的关护了,这种助人体制与方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强调家庭系统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中国人对家庭伦理观念的注重,一方面来自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这种一旦个人有难首先必须向家庭求助的支持系统。传统社会中个人一旦缺乏家庭系统的援助和支持,社会对他的需要的满足是极其有限的。对残疾人的救助,则更是如此。

我国有残疾人517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其中,听力语言残疾177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智力残疾1020万人,占20%;肢体残疾760万人,占15%;视力残疾760万人,占15%;精神病残疾190万人,占4%;综合性残疾670万人占12%。这些残疾人牵涉到我国大约18%左右的

家庭。其中,有1名残疾人的家庭占86.5%,有2名残疾人的家庭占11.7%,有3名残疾人的家庭占1.5%,有4名及4名以上残疾人的家庭占0.3%。

在我国6岁以上的残疾人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有35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有1710万人,占34%。两者相加,共计2060万人。同时,在我国1.56亿(1990年人口普查数)儿童中,先天致残的占1.1%,约170万人;后天致残的占0.5%,约80万人。这些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在生活上或多或少都需要家人照料。另外,我国68%的残疾人在经济上要靠家庭或亲属供养。(注:唐均(1998):“中国社会福利服务改革研究报告”,载时正新、朱勇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8年版,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种助人模式对于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个人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将社会问题隐藏于家庭系统之内,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家丑不外扬”,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只能由家庭成员自己来解决,社会不易直接感受到因家庭问题而造成的动荡。

然而,对残疾人家庭来说,则必须在生理和心理,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就导致有些家庭因此而解体,有些家庭则遗弃残疾儿童。相对于如此数量的残疾人群体,一旦家庭供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将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政府以行政性手段和组织推行社会工作。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积极介入,目的在于社会控制。因此,一旦个人和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障碍,政府会充当“最后出场的角色”给个人以支持,这种社会福利思想延续到近代直至新中国建立。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孕育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社会工作在工会、妇联、青年团、民政等不同系统内展开,个人或家庭问题的解决与协助很多时候是通过组织或行政机构的行政的手段加以解决。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就收养了450个孤儿、弃儿,其中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政府以行政性的手段来推动社会工作,在社会资源的调动和运用方面,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社会的力量在很大范围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个人或家庭,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和制度化,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手段则显得比较简单化。如:①在社会福利目标的定位上,采取的是一种救急性的、救济性的救助方法,多以短期目标为主,以解决当前问题为原则,很少考虑如何确立提高残疾人参与与自身发展能力这样一些比较长期而根本的工作目标,其工作成效很难实现并持久保持。②在管理方法上,从福利资金的发放到使用乃至工作效果的评估,都缺乏科学而合理的手段。这使得我们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与效能相比,差距较大。③在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方面,很少有对残疾儿童家长所做的诸如心理支持、婚姻关系调适等辅导,而这对有残疾儿童的家庭来说是十分必要的。④在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面,则更是少之又少。⑤康复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我国康复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一直处于经验层次,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助人技术的培训。虽然目前这支队伍随着人们对社会服务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完善,但因缺乏专业化的训练,仅仅凭着一种社会责任感,或一颗助人为乐的爱心,其工作效果也是很有限的。就康复社会工作来说,它需要工作者具备正确的专业价值观,系统的社会学、心理学、康复医疗等学科的知识、敏锐洞察和分析残疾人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残疾人改善自身问题的信心和潜能的技术。我国目前的康复社会工作者队伍尚不具

备这样的专业素质。

2.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实践的思考

就社会工作来说,西方社会在其不到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机构内从事社会工作,为案主提供的是一种区别于一般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工作的专业服务,其服务理念所体现的人道主义内涵,服务体系的科层制管理以及服务方式的高度技巧性,充分保证了社会工作的工作效果,并因此为西方社会大众所接受。鉴于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政府一些机构如民政、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及教育界的一些学者以其对科学的高度敏感,意识到在中国存在着以专业伦理和技术为支持的社会工作施展的空间。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与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摆在中国社会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同路人”小组工作是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本土化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带给我们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1)西方社会工作体制与方法的引入可以有效促进传统社会福利行政管理体制与观念的转变。就南京儿童福利院的

这一案例来看,具体表现为:

①促成相关机构的建立。根据国际上为残疾人提供的三种服务模式,我国过去只存在医疗方面的服务,后两种服务几乎是空白。然而,仅靠医疗方法的康复显然是不够的。有些手术成功的康复者,因为心理上不能适应残疾引起的限制,终于以自杀来解决问题。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来说,如没有家长[1][2]下一页 的配合,其康复的过程同样是很艰难的。因此,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的帮助下(他们从日本及德国募得一笔捐款),借鉴香港康复社会工作的模式,成立了希望家庭资源中心。这个机构的成立,弥补了我国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空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机构自身的不断成长,必将对我国其他城市的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机构的设臵及其服务内容和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肯定,海外社会工作机构的资金的投入及社会工作模式的运作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促成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海外慈善资金的妥善使用,最终依赖于机构的管理及工作人员的素质。为此,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特别派出专业社会工作者从这个项目实施开始,就常驻南京三个月(尤其是头两年),对南京儿童福

利院的所有员工(从院长到保育员)都进行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并且对他们的所有的工作,包括希望家庭资源中心的主任的挑选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指导。直到他们认为,机构内的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基本合格为止。这种做法,值得我国所有各级社会福利机构的行政主管深思。没有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即使有充足的社会福利资金,也很难保证使用的效果。

③促成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对南京儿童福利院员工的培训,其内容从社会工作的助人价值观念到助人的工作技巧完全是西方的模式或者说是香港的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培训的员工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因为中西方社会都提倡扶危助困、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思想,这说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并不缺乏被中国社会接受的文化基础。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方面,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对此也有高度的认同感。而在工作技巧方面,西方社会工作显然有很成熟的经验,因而也能被员工所接受。只是在尝试将这种工作方法加以运用时,中心的工作者遇到的困难首先来自于残疾儿童家长,也就是如何让他们了解中心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为此,中心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与残疾儿童家长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可以说,这是西方社会工作方法本土化的关键。由于有着良好的专业

关系,中心工作者才有可能让残疾儿童家长充分理解中心的工作方法,并从中受益,从而得到他们的配合,使他们从被动的状态转向积极的求助。中心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家长,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要。

④促成对工作效果的评估。杨震社会服务处在对希望家庭资源中心资助与指导一年后,专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前来评估中心的工作成效。从服务内容的设计到实施方法的细节,从弱儿的康复效果,到家长的改变,从工作人员的素质到行政管理的手段,从资金的使用到计划的实现,全方位作工作效果的评估。评估报告将送交捐款的慈善机构。这种行政管理的方法应对我国的社会福利机构在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方面提供经验的借鉴。

总之,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应当建立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当我们原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不能适应并满足我们的社会存在着的大量需求时,不妨先虚心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在模仿中才有可能创新。

(2)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几个制约性因素。就南京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看,具体表现为: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教育、卫生、福利、保障水平普遍较低,人们基本的生存、福利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层次相对比较低,主要集中在解决经济层面的困难。西方社会工作是在社会保障体制十分健全的情况下的一种社会服务,因此,对于满足人们精神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为关注。“同路人”小组中的残疾儿童家长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因孩子残疾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压力。许多家长自身面临下岗,孩子的医疗费用无力承受。这些困难是希望家庭资源中心这种性质的机构自身无法解决的,必须有赖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②教育与实务的脱节。在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实务工作经验为基础,这样,可以确保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与实务工作相互沟通、彼此促进,从而真正达到社会工作的目标。而在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搞教育的没有实务操作的经验,实务工作者又缺乏应有的理论知识,因而总结已有的实务经验并将之理论化便成为难题,教育界与实务工作的这种鸿沟若不填平,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要在中国产生影响则是很困难的。为此,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正努力寻求与社会工作教育者的通力合作,以解决我国

社会工作中存在的这一问题。

③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比较强调尊重个人的权利,承认个人的独特性,在助人过程中充分体现对个人的尊重。社会工作采取了接纳他人,非批判、个别化、保守秘密和案主自决等原则。个人在求助时其态度也是积极主动的。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人在家庭及群体中的位臵,追求和谐的关系等等。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国社会福利的实施中,首先强调的是个人的自强自助。其次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互助,最后才是社会对弱者的援助。因此,个人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向他人请求帮助,而一旦到社会对弱者施以援助时,因我们传统价值观中缺乏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个人自身也没有太多的自我权利意识。在具体的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价值观的认识,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助人行动中,将专业价值观与“爱心”和“奉献”等行为联系在一起,并且忽略“为案主保密”、“尊重案主的自决权等原则。“同路人”小组工作中涉及的社会工作者专业价值观的建立、案主自我权利意识的培养,求助意识薄弱等问题,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因此,如何使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和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是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关键之一。南京儿童福利院希望家庭资源中心在这

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④社会工作实施体系的不完善。西方社会工作的推行,依靠的是在社会福利社会化制度框架下的职业化社会工作组织体制。政府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宏观行政管理和福利资源的分配,而社会工作机构负责将国家的社会政策加以落实和实施。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各级部门和组织以及某些准政府的群众性政治团体,它们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事务。但它们的行为是政府行为。由于这些组织和团体政治和社会影响力过于强大,并且争夺社会服务的资源,因而在客观上也会抑制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南京市希望家庭资源中心依托儿童福利院这一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借助于海外慈善资金与工作方法,借助于福利院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许多资源,比较迅速地拓展出其服务的新领域。这一做法,应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福利体制的发展状况,在社会工作实施体系建立及工作方法改进方面进行的一次有效尝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给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以施展的独特领域和空间,社会越来越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另一方面,在引进和拿来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时,需对中国社会的国情、文化传统有一清醒的认识,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吸取能被中国社会所融合和接受的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方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运作模式,从而真正满足中国社会对社会工作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永新(1994):《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香港)

[2] 王思斌主编(1998):《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唐均(1998):“中国社会福利服务改革研究报告”载时正新、朱勇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林孟平(1993):《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香港)上一页[1][2]

第五篇:老年社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区老年社团组织越来越多,机构逐渐壮大,这些老年社团组织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了老有所为的平台、知识更新的机会和晚年生活的自娱自乐乐园,对于老年人丰富晚年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老年社团组织已经逐渐得到了社会认可和赞许。

一、我区老年社团基本情况

区地处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XX个镇办,XXX个行政村,XX个城镇社区,总人口XXX万。据XXXX年统计,全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目前,全区城乡有老年协会XXX个,有各类民间文艺团体、协会XXX个,其中XX人以上的社团XX个,活跃在第一线的文艺爱好者达到X万多人,覆盖带动人群X万余人。

近年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正确引导下,全区各有关部门从老年人需求和特长出发,发挥老年社团作用,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老年社团组织秉承“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宗旨,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的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城区,区老年社团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异常活跃,如老科协、老年学会、老促会、慈善协会、老体协、老年门球协会、老年书画协会等老年社团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老干局的大力支持下,区XX活动站、XX活动站、XX活动站、XX活动站、XX活动站等民间社团在民间文艺演出中表现抢眼,在省市区重大文艺活动中屡获奖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区老年学会、老科协每月XX日举行法律法规、健康知识讲座等。老科协专家对推广杨梅、长毛兔、食用菌等先进技术,支持鼓励种养大户发展经济,带动了群众致富,促进了三农经济发展,区老科协今年荣膺全省老科协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老年学会和老科协下属的老年艺术表演队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深入敬老院、农村社区开展“三下乡”、文艺表演等。区老干局、老龄办、教体局、老体协为广大老年人展示风采,搭建平台。每年都要举办全区健身操、健身柔力球、老年人运动会和老年文艺汇演等大型文体活动。各老年文化社团,改变过去单一自娱自乐、锻炼身体的做法,本着服务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精心创作编排了主题鲜明、具有时代特点和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奉献给观众,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老年社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老年社团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等诸多原因,老年社团组织的发展及作用发挥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老同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对老年社团重视不够。当前,社会总体上是以关注的目光看待老年社团,许多单位和群众认为,老年人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安享晚年生活,不给政府和单位提意见、添麻烦就行了,能否参与社会事务无关紧要。许多部门把老年社团组织当作附属组织,对待老年社团还缺乏关心及支持。

2、老年社团管理不顺。老年社团作为社会团体,按照要求也应具备合法地位。但是,全区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老年社团主要以村镇社区老年协会为主,很多民间社团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登记,运行起来名不正言不顺。很多老年社团缺乏必要法律法规知识,导致老年社团组织建设和开展工作没有法律基础,缺少政策、组织和经费等方面的保障,造成老年社团组织建设存在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

3、老年社团阵地不全。全区慈善协会、老促会等机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老年学会和老科协两个机构活动场所集中在区干休所。但是,作为民间的老年社团大多没有固定的场所,靠挂靠学校、单位、企业等的活动室或者活动场所开展活动。区直单位和社区的部分老干部活动场所规模小、设备老化、功能不全,难以满足离退休干部总量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老年社团经费不足。经费短缺是各老年社团组织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老年社团组织经费主要靠会员自筹,远远满足不了社团组织开展正常活动的需要。由于经费来源不足等原因,单位内部离退休人员和社区老年人组建的社团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没有很好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的对策

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既是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强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出台养老问题重大政策。这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老年问题,把老年事业置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予以规划。对于老年社团,应积极将其纳入当地老年事业规划予以统筹安排,切实解决老年社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给予老年社团更多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老年社团健康发展。

二是健全机制,激发活力。要建立健全老年社团组织管理的机构,落实好老年社团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主管部门和涉老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老年文体活动有章可循。增强老年文体活动的计划性,使群众性自发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组织,使社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老年社团组织的功能,强化老年社团组织在老干部服务管理上的职能,更大程度发挥老年社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文化传承、示范教育和智囊库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加大投入,提高水平。各级政府要将老年社团的经费纳入本地区老龄老干部发展规划中,建立政府拨款、社会捐款、提供服务的收入和会员交纳会费及其他收入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形成逐年增长的财政支持保障机制,确保老年社团组织正常活动开展。进一步加大老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老年文化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积极抓好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加大区老年大学的办学力度,在基础设施及部室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财力,规范老年大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丰富办学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吸引更多的老同志参与到终身学习之中来。

四是注重引导,壮大规模。老年社团都是公益性质,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涉老部门一方面可以经常性举办老年社团工作交流座谈活动,加强各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探讨提高社团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帮助社团共同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老年文体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老年文化社团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表现突出的社团及离退休干部个人,进行表彰和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和关心老年文化体育事业的浓厚氛围。老年社团要积极组织会员面向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老年人良好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增强老年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从而为老年社团组织的生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下载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年社会工作小组方案设计五篇

    老年心理康乐小组方案设计 姓名:王斌 班级:社会工作09级学号:0922410125 一、方案名称 小组名称:夕阳,绽放出美丽的光 策划工作者: 指导老师: 参与小组组员:五位社工 二、构思......

    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总结 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研讨方案制定计划 明确节点明确分工 公示计划推动实施 节点讨论检验结果 调整方案 推陈出新......

    浅析中西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差异

    浅析中西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差异 章思思 【摘要】 老年社会福利制度是基本社会福利制度之一,它同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现在的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5则范文

    老年保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甚至国民经济的走向和运行。伴随老年保障逐步变成社会性的制度,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日益......

    学习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的体会

    学习社会工作方法的体会 看到这本书时,我大概翻了一下,觉得它应该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课程,有很多的经典案例,重在培养我们的社会工作操作能力。 社会工作方法是融洽社会关系、处......

    业大《社会工作方法》补考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

    业大《社会工作方法》补考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 (2009年12月) 一、是非题 1、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宗旨各所不同( × )。 2、作为社会工作的三种基本方法之一,社区工作......

    创新老年社会管理 发展老年电大教育

    创新老年社会管理 发展老年电大教育 添加时间:2012-8-17 13:56:57点击次数:848 海宁市提前于全国、全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3.5万,占总人口的20......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社会时间调查报告5篇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调查时间:xxxx 调查地点:xxxx 调查对象:团队所在地区群众及干部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 1.调查目的 在革命战争前夕,面对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毛泽东同志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