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管理创新服务积极推动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范文模版]
优化管理 创新服务 积极推动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
—兰州市民政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军队离退休干部原有的保障模式和服务方式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不断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做好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他们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的落实,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军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结合兰州军休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深刻认识军休工作面临的形势,始终把握工作主动权 军休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军休保障体系逐渐成熟,形成了以国家保障为主、以干休所为载体、以落实“两个待遇”为中心、以实现“六老”要求为目标的服务管理模式;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军休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这三个体系的建立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军休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保证了广大军休干部在地方安度晚年。特别是近年来,军休系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军休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探索总结了许多经验做法,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军休干部欢迎。这是全体军休系统干部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维护军休干部合法权益作为工作归宿,坚持军休工作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军休干部对服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与军休系统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分散安置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如何实现的问题,军休干部中“空巢老人”日常照料问题,军休干部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的现有方法失效问题,如何打破“单位化”封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军休所自身服务能力不足、拓展服务内容的问题,干休所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兰州市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军休工作积极适应形势任务要求,始终坚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军休干部合法权益的原则,以新的思维精心谋划军休工作,以新的举措积极推动服务创新,逐步构建与老龄工作、双拥工作、社区工作融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军休干部地位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使军休工作运行机制更加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军休工作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市军休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客观公正地认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现状,正视存在问题,大力开展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以军休工作一体化成果不断推进实现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目标。
二、主动适应军休工作一体化要求,积极推动服务管理创新
步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责任共担的军休服务管理机制,形成“民政小管理、社会大服务”的工作格局;二是逐步实现军休管理部门职能由侧重单位管理向侧重协调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联结基层社区和动员社会资源转变;三是整合军休系统内部服务资源,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加快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日常保障性服务以军休机构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由无偿服务向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转变;五是逐步下移管理重心,促进军休干部融入社会,变“单位人”为“社会人”,与其他公民一样参与社区活动,参加组织生活,参与民主决策,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六是完善分散居住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制,探索干休所之间条块结合,分片管理,干休所之间相互补充的办法,减少服务盲区,提升服务水平。
军休工作一体化是军休工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机制的过程,是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中逐步实现的,需要通盘考虑,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兰州市军休干部与西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存在人数多、职别高、居住分散等特点,推动服务管理一体化既要大胆探索,又要求真务实,既要积极作为,又要稳步推进,妥善处理好现实需求与实际可能,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市军安办应切实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责,对具备条件和基本具备条件的一体化服务管理项目认真进行梳理,统筹谋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逐步推进。市属各干休所要围绕军安办的规划,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全力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军休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方法,(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军休工作队伍是军休服务管理的主体,是推进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军休工作队伍建设现状,加强军休工作队伍建设应做到三点:一是抓培训,提高整体服务管理能力。着眼推进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历培训、社会工作知识培训、公共管理培训、业务培训。注重加强聘用人员的培训使用管理,在工作中磨练提高实际自身能力。二是把入口,提高军休队伍整体素质。全市军休系统队伍建设整体情况较好,随着军休任务的增加和编制调整,近年来新进人员较多,这些同志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素质,但也有个别同志素质不高,工作一般化。今后军安办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面向社会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择优录用工作人员,新进人员必须逢进必考,逐步改变工作人员结构,促进整体素质提高。三是要重优化,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各干休所要按照推动军休工作一体化的要求,科学设置岗位,优化内部管理,合理调配人员,健全完善制度,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三)全力推进服务创新。军休系统在保持好传统的服务管理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按照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四个方面多动脑、想办法、下功夫、求突破,力争在解决突出问题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如何更好地保障军休干部“两项待遇”为大课题,开展服务管理创新,着眼军休工作全局,树立大服务理念,敢于打破习惯做法,敢于打破机制制约,把服务创新着力点放在构建大平台、扩展大范围、拓展新领域上,逐步构建一体化大服务格局。
第二篇:军休干部服务管理社会化浅析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问题浅析
根据领导指示精神,我们就组织协调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近十年来,各级安臵管理机构、服务管理机构和广大军休工作人员,在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方面想了不少办法,做了许多工作,有创新,有成绩,大家在思想上对社会化比较认同,在一些领域和项目中进展也比较明显,但对社会化的内容、实质和意义理解不深,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临一些矛盾。为了进一步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我们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的对策和措施。以管窥豹,抛砖引玉,期待本文能对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实践起到一点指导作用。
一、准确理解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内涵和实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广泛领域向纵深迈进。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既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准确理解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我们顺应规律,把握方向,掌握主动权,将军休服务管理不断推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快、社会分化程度深、利益格局差距大的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内涵、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其实质是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体制和机制,引进社会服务,发挥军休干部余热,建立与社会保障机制相衔接、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协调的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模 式坚持“三变三不变”的原则,即: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宗旨不变,以国家保障为主体的根本性质不变,高于一般保障水平的特殊地位不变,只是保障的形态、服务的方式和采取的手段与以往不同。国家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社会化服务是手段和形式,两者顺应形势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军休服务管理水平。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他们更多、更快、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充分认识当前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民政部推广天津市“走出庭院、融入社区”的经验之后,全国各地以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服务管理效率为主要目的,广泛开展创新性探索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北京采取了“引进社区理念,建立军休社区”的举措;多个省市先后启动了创建 “军休服务中心”的模式。目前,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正逐步深化,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各级领导和服务管理机构在思想观念上基本形成共识,服务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干休所体制”向“服务中心体制”转变,实践中住房保障、医疗保障、车辆保障、工资发放、水电暖气供应等方面的社会化也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展开。但是,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自保式、封闭式服务管理依然普遍,对社会的融入、开放程度不够大;大中城市军休所“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比较突出,模式转变较慢;服务管理社会化领域拓展、细化深化困难,制约因素较多,等等。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社会服务产业日渐成熟的现实面前,军休服务管理 2 社会化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传统观念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客观和主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部分军休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等,与经济领域“市场化”、公共领域“社会化”的形势对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官本位”、“管本位”的潜意识不同程度存在于工作指导和落实中,重管理轻服务,重控制轻绩效,重维持轻改革,思想上认同社会化,实践中不欢迎社会化。
二是政策指导与社会化实践的需要不适应。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是对传统服务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但在宏观层面,既缺乏对探索所得宝贵经验的及时固定和挖潜,也缺乏结合实践的深入理论研究和探索,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法规、规章或标准,造成范围、路径不够清晰,规划、目标不够明确,形成长期各自为战、不能“系统对抗”的局面,致使社会化进程缓慢而又难以深入。
三是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军休服务中心”等新型服务管理模式没有推行开来,军休所大包大揽、集中封闭型的服务管理模式至今无明显改变,大部分服务管理职能长期游离于市场与社会之外,难以实现同外部系统的充分对接与融合,资源利用低效,服务手段陈旧,管理方式简单,“计划体制”的痕迹依然明显,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妨碍了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四是服务管理能力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不适应。由于受经费、编制、机构建设、人员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军休干部急需 的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难以引进与开拓;在中心城市分散安臵军休干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的军休所面临“点”多人少的困境;“机关化”运作方式导致军休所工作人员表面满编而实际不足;服务管理机构由于其职能特殊受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较小,造成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服务管理专业化程度低、大锅饭氛围较为浓厚、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等等。就面对的复杂情况和艰巨任务而言,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给深入细致地推进服务管理社会化带来消极作用甚至形成阻碍。
三、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军休服务管理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来之不易的成绩和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开拓,奋力进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进程。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任何一项改革,破除人们的思想障碍,营造利于改革的舆论环境至关重要。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必须清除有关各方认识上的误区和思想上的顾虑,如:服务管理机构担心职能作用下降,建设发展成问题;军休工作人员担心事少了任务轻了,发展进步成问题;军休干部担心被推向社会没人管,服务保障成问题。对此,要加强有关政策理论的宣传教育,大力宣讲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广泛宣扬各地取得的成绩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引导服务管理机构和工休人员充分认清形势,认识到这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是推动军休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使服务管理机构明白,社会化不是国家保障责任的减弱,而是服务管理形态、方式和手段的调整,履行职能的责任更重;使军休工作人员明白,社会化不是事少了任务轻了,而是任务更重了,对素质的要求更高了;使军休干部明白,不是将他们推向社会不管,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更好地管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凝聚力量,自觉服从大局,积极支持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二)加强政策指导,搞好顶层设计
多年来,关于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仅有概略的提法和会议式、讨论性的提议、要求,没有规范化、实务性的政策规定;只有笼统的设想和初步的目标、任务,缺乏统一的、可行性的改革方案。政策不明朗,制度缺失,无具体步骤描述,导致实践中有的浅尝辄止,有的观望等待,社会化进程快慢不一,长期裹足不前。因此,应梳理分析现行的军休服务管理政策规定,对其中不适应形势、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及衔接、配套不好之处进行修正完善,尽快制定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明确政策规定,确立原则要求,划定领域范围,实行分类指导。同时,深入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在长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自上而下进行“系统谋划”,出台阶段性规划或改革方案,对条件成熟的,抓紧推行实施,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加紧研究探索,多做准备工作,形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
(三)加强模式创新,构建科学机制
随着党和国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带来了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要积极吸纳、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服务管理模式创新步伐,努力建立民政部门宏观指导、服务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服务管理机制。一是要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改变自我封 闭、自成体系的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民政部门的优势,加强与双拥、老龄、社区工作的联系,注重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借助社会资源,努力实现部分服务管理职能分解转化和社会承接。二是要由计划性向市场化的转变。改变一家全管、大包大揽的服务管理模式,在坚持军休服务管理国家保障、政府主导性质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对可实行社会化的服务管理事项,如日常生活服务保障类进行职能转换、运作方式更新以及与市场、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定位,将服务管理机构由直接提供者转变为组织协调者;对不宜实行社会化的事项,应积极借鉴、运用市场化运作经验,降低服务管理成本,提高服务管理效率。三是要由传统型向现代化的转变。改变因循守旧、常规低端的服务管理模式,善于运用监控预警系统、应急呼救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抄表、银行缴(付)费等现代化、智能化服务手段,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服务管理档次,使服务管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对军休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才能使大家更好地适应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需要,促进军休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改进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强化管理能力,做到爱岗敬业、作风过硬。二是抓好学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岗位练兵、参观见学、继续教育等途径,帮助大家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到业务熟练、素质良好。三是要实行严格管理,利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人事用工制度,定 岗定责,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督促激励大家珍惜机会、尽职尽责,做到勤奋工作、积极进取。
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只有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着力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才能推动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第三篇:创新服务方式建和谐军休家园
创新服务方式建“和谐军休家园”
今年以来,XXXX为创造和谐优美休养环境,使军休人员安度晚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服务新举措,服务效果明显,获得了全体军休人员的肯定。
每月定期上门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XXXX建所时间长,军休人员大多年老体弱,多数集中在所内居住,针对军休人员年老体弱,居住分散的特点,XXXX推出了每月定期上门服务的新举措,每月所领导必须带领相关人员上门为军休干部服务,详细了解军休干部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情况,通报军休所近期工作情况,传达相关文件精神,征求军休人员对军休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主动上门服务,工休人员之间加强了沟通,消除了误会,密切了工休人员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军休工作健康开展,军休人员普遍反映十分满意。
突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工作重点,努力丰富军休文化生活。
1、由于军休人员处于“双高期”,身体条件不适宜开展有益的文体健身活动。以机关文化建设为契机,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娱生活,XXXX今年为每名军休人员订阅了一份报刊,制定了“入党纪念日”活动实施方案,并将每一位党员的入党时间作为纪念日为其庆祝并发放入党生日贺卡。重大节日组织军休干部开展麻将牌、象棋、扑克以及飞镖、电子枪射击等趣味性比赛。工作人员在处理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参与进来,真正体现了老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一家亲的浓厚感情。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日时,评选出“五好家庭”、“先进个人”,积极组织家属参加所里各项活动,为所里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妇委会组织了全所妇女参加妇科检查活动,得到了全所妇女同志的一致好评。
突出重点、建章建制,强化管理、树军休所良好形象。
为了军休所服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民政局统一要求,XXXX制定完善了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党支部活动制度》、《管委会工作制度》、《工作岗位制度》,规范了工作纪律,严格了财务制度,建立了以制度管人,照制度办事,以制度保证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今年以来,XXXX强化院内管理,使院内环境面貌一新。在民政局领导大力支持下,我所共投资29万余元对院内环境进行整治,对我所地坪和道路的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戈壁滩”、“荒草地”的局面。所里大额度开支必须向管委会通报情况,向局领导先请示经同意后执行,坚持专款专用,定期公开账目。在对军休人员关心体贴排忧解难的同时,全所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带头执行各项制度,确保了各项制度得以落实。树立了良好军休人员形象。
通过系列服务新举措的推出,XXXX各项工作在保持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各项工作大有改进,成就显著,得到了全体军休人员的肯定。
第四篇: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
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
黄 进
2010年第5期 ——党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各类社会组织得到很大发展,社会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活跃在宜城市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177家,各类协会会员1546人,其中党员725人。近年来,宜城市委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从创新组建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活动形式入手,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创新组建模式,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
市委依托市民政局成立市委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制定全市社会组织党建规划,分类指导市直各部门社会组织党组织及所属单位党建工作,做好对社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实践中,我们探索出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四种有效模式。一是单独建。对老体协、驾协等28个规模较大、独立性较强,其常设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中有3名以上党员的社会组织,单独建立党支部。二是联合建。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不稳定、不具备单建条件的,如作协、美协、书协等43个社会组织,根据“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先后组建19个联合党支部。三是挂靠建。对农学会、林学会等41个与主管单位业务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挂靠成立党小组,实行统一教育管理。四是委派指导员。对台胞联谊会、硬笔书画联谊会等65个暂不宜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选派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党员骨干担任党建指导员,共派驻指导员65名。同时,我们在社会组织中成立工会组织19个、共青团组织41个、妇女组织23个,为组建党组织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创新组建模式,我市社会组织基本上实现了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活动全覆盖,党员有了“新家”。
二、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认真教育,提升素质。一是抓理论学习。各社会组织党支部每月固定1-2天作为政治理论学习日,有条件的社会组织聘请1-2名政治辅导员,集中学习党的知识和有关文件精神,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使党员在学习讨论中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明辨是非能力。二是抓分类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党员进行各有侧重的教育。如对学术科研领域的党员进行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对个体私营经济领域的党员进行依法、文明经商教育。三是抓思想工作。平时注重做好社会组织党员思想政治工作,遇有重要事件和情况,及时通报,正确引导,使党员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清醒政治头脑,通过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做好维稳工作。
(二)建立制度,规范行为。一是建立登记建档立卡制度,把好“入口”关。在党员入会和会员入党时,建立登记卡,逐人登记造册,存入个人管理档案,为党组织加强日常管理打好基础。二是建立交心谈心制度,把好“思想”关。要求社会组织党支部坚持做到“三必谈”,即:遇有思想情绪时必谈,遇有重大政治事件时必谈,遇有矛盾纠纷时必谈,澄清认识,化解矛盾,坚定信仰。三是建立外出报告和定期汇报、回访制度,把好“去向”关。明确规定,党员凡流动到外地,都要向所在社会组织党支部报告,由党组织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动党员的去向、外出时间、联络地址等作好登记,并要求每两个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社会组织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同时,不定期派人或发函到外出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了解情况。
(三)强化监督,保证方向。一是强化自我监督。教育引导党员增强自我约束意识,要求按照《党章》、社会公德和社会组织章程严格约束自己、检查自己,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二是强化组织监督。各社会组织党支部不定期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每半年组织党员相互评议打分,对不合格党员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三是强化社会监督。注重将社会组织党员的行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多方征求群众对党员的意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党支部还挂出征求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全面掌握党员的各方面表现。
三、创新活动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党组织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一)发挥社会组织联络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展项目建设活动。市粮油协会党支部按照市委推进“项目建设”的要求,坚持以融资创新增活力,积极争取到联保贷款,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先后为330户(次)会员贷款2000多万元,促进了生产,提升了协会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多的优势,联合开展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2009年,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组织市卫生界学会、法协、机电学会、农学会等社会组织党组织联合举办以为民义诊、免费咨询、义务维修为主题的“党员科技服务一条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慈善会党支部组织开展的慈善募集救助活动共募集慈善资金100多万元,为促进宜城和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发挥社会组织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市老体协党支部积极参与“和谐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活动,每年组织1-2次大型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市老年书协在6名老党员倡导下,举办建国60周年大型书画展;太极拳协会以党员为骨干,设立7个辅导站,广泛吸纳市民参与健身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了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作者系中共宜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五篇:推动金融创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范文]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协议规定,成员国都要遵守《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的条款,在有关金融服务方面也都要按照市场准入原则开放金融市场;按照国民待遇原则,给予金融服务业等同于国内同业者的待遇,按照透明度原则公布有关国内金融服务法规,按照最惠国待遇原则,取消歧视性的限制。对发展中国家,按照逐步自由化的原则,给予自由化的过渡期。外国银行都是国际性大银行,有着丰富的经营经验,多元化的服务内容,先进的技术手段。而我们的经营,服务技术都落后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方向、经营、服务、技术诸方面的创新尤为重要,如何准备好将来与狼共舞,在利用外资银行为我们引进资金的同时,要抓紧时间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应用技术,跟上世界银行前进的步伐,早日学会同外资银行竞争的本领。
(一)关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问题
1、关于经营风险的内控机制问题。因为银行业务本身就是一个大风险的行业。诸如资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在这些风险中有些仅靠商业银行是很难预防和控制的,有些则是通过内部严格控制可以预防、减少、甚至根本杜绝的。为了防止风险,必须学习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内控机制,靠制度去约束行员行为。
2、关于人事制度改革问题。过去是银行员工由国家统一招收调配,现在由银行自己招聘。因此,首先应明确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员工利益寓于银行效益之中,银行效益要靠职工去创造。其次,要明确银行的内部分配应是“多劳多得、按绩取酬”,在激励机制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荣誉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注重智力资本的报酬,鼓励员工去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
3、关于业务拓展空间问题。应在原来业务的基础上为企事业单位代发工资,代收代缴费用,如:水、电、电话、有线电视、房租等,代售机票、车票、公交月票,代卖养老保险金、开办养老储蓄等,提供保管箱业务,代理外汇,提供信用证及担保等业务,银行应图谋通过国际化走出一条混合经营的路子。
4、关于改革服务手段,银行服务电子化问题。信用卡、ATM机、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移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这些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应用,没有中央政策限制,但需要投入,需要人才,谁重视,谁就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应寻找跨越式的捷径,少走弯路,抢到领先的行列。
5、入世意味着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入世”,政府首先入世意味着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到位,越位的要还位,不到位的要到位,这就意味着政府管理职能实现转变,政府与银行也要重新建立新型的关系。把过去行政命令式的强求银行贷款,这些“看的见的手”缩回,还权与银行,留下充足的空间给金融企业,让银行按照国际惯例,市场运行规律,寻求最大的效益,让“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政府只有在创造良好的环境上下功夫,做文章,这样才能达到银行既增效增规模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二)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问题
金融作为政府调控经济手段,是经济运行中的血液,在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金融中心地位也日益突出,得到政府部门、企业的广泛认识,金融创新发展,必然推进地方经济发展,金融业务拓展,必然提高经营效益双赢,因此,做为山区的金融业,应从以下6个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工作。
1、拓展金融筹资功能。周宁作为一个山区县份,资金的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性大,所以金融要以入世为契机,加快融资体制改革,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扩大信贷来源,大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运用多种形式的融资工具,加大融资总量,保证多种信贷资金的需要。
2、櫪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櫩
“靠山吃山”念好山经是山区县发展经济的特点,金融部门应积极支持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好茶叶、花菇、魔芋、毛竹、药材、花卉、马铃薯、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九大基地,壮大基地规模,并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扶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几个有规模、有带动力、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而金融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自己广泛的客户群,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3、积极支持资源工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xx县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47.22万千瓦,各种矿产资源品位高,贮量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和市场。金融部门应积极抢占这些优势,对这些项目的开发及时提供信贷支持。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