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新体系--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
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新体系--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
一、背景与起因
潍城全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5.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8%;65岁以上老年人3.9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8.8%;80岁以上老年人9425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6.31%。针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以及随着老年人养老专业化护理和照料需求量的增加,对传统的养老专业化技能和服务方式方法以及服务内容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发展趋势,潍城区在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着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水平,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做法与经过
(一)政府重视积极推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狠抓组织领导、政策引导、管理指导“三到位”,做到组织有保障、政策有保障、制度有保障,为全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组织领导到位。针对辖区老龄人口比例高的特点,区委、区政府把养老服务摆上党委、政府重要日程,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将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新建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明确老年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并将区老龄办公室划归区民政部门管理,理顺工作关系,充分调动全区上下各单位和部门为老服务的积极性,为养老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同时,该区成立了全区老年行业党委和党支部, 聚集养老从业党员及老年养老党员210多人,加强养老机构的横向交流,定期组织各养老机构开展党的活动,既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觉悟,又提高了管理理念和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2、政策引导到位。该区先后出台了《潍城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五保供养的意见》、《关于加强三无对象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社区老年会所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暂行办法》等政策性规定。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该区对“三无对象”、失智失能老人、90岁以上老人、五保老人,实行分类发放补助金、低保金、五保统筹金、高龄津(补)贴等,实施福利性补助。对养老机构,在建设用地上按规定协调减免有关费用,在煤气、水电费等方面执行居民生活使用标准,在资金扶持上,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采取减免房租、划拨土地等方式,年度扶持资金50余万元。
3、管理指导到位。通过建立“一个平台、两大网络、两项制度”,不断促进养老服务规范化。“一个平台”是指“潍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中心”,该区与全区最大的养老机构颐年园合作,正在设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专业的为老服务护理照料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无偿和有偿服务。“两大网络” 是将社区助养、助医服务资源分类,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两项制度”是指关爱问安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关爱问安制度是指充分发挥助老服务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定期打电话、走访、探视等形式,随时及时地了解独居、病残、高龄等老年群体的生活健康状况及其他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服务人次和服务时间;养老机构管理制度是指对社区养老机构,通过制定各种规范性、标准化的配套管理办法与措施,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服务,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社区养老机构,引导为老服务不断升级。
(二)投资渠道灵活多元。该区积极引导投资多元化,全区建立老年福利服务设施26处,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一是在国办养老机构---区社会福利院,先后投入800余万元,探索实施了福利院福利供养和老年公寓社会代养统一管理的模式,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福利院综合养老建筑总面积8891平方米,设立床位256张。二是通过深化社区服务,推行居区联席议事会制度,着力于“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发挥效益”。全区设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点3.5万余平方米,老年健身场地42 处,安装健身器材2000 多件,设立街道和托老站11处,总面积达1.48万平方米。三是通过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性养老机构,壮大养老服务实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该区最大的养老机构颐年园,共占地200亩,总投资2.8亿元,设立床位2000余张,现共入住1000多位老人,其中供养五保老人103位。目前,全区民办养老机构9处,吸纳社会资金3亿元,占全区机构养老总投资份额的80%以上。
(三)服务对象覆盖率高。该区以“养老在家里,我们来帮你”为主题,在全区广泛建立老年会所,积极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站式”为老服务平台。区级老年会所是在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我区创立的一种敬老、助老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会所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于2011年11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该会所以“一切为了老人,为了一切老人,为了老人的一切”为服务宗旨,突出休养生息、休闲娱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慰藉主导作用,分为便民服务区、文化活动区、生活服务区、素质教育区、室外文体活动区等若干个功能区,内设棋牌游艺、日托休息、心理康复、保健养生、生活照料、互助志愿服务、膳食服务、书画阅览、亲情视频、陪护托管、健身等60余个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养老和服务。会所以“智能型中心”为目标,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系统地、全面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具备较高的服务水准,正在成为一个以养老服务为主,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集休养、娱乐、保健、康复、健身、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为全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开放式的无偿服务,使广大老年人不仅增长知识,还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今后的运营中,将通过其标准化建设,科学化经营管理,努力建成“为老服务的平台,老年艺术的摇篮,休闲娱乐的园地,精神生活的家园”。每个街道都在建立街道老年会所,具备满足辖区老年人的保健、休闲娱乐、文体活动、阅览、休息、心理疏导等需求的功能。在各社区设立社区老年会所41个,面向社区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服务。全区各级老年会所全部做到“四有”,即有统一规范的名称和标识、有工作队伍、有规章制度和台帐档案;在服务对象上区分不同对象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在服务方式上,提供定点定时服务、关爱问安服务、志愿服务等多种服务。西南关社区老年会所还为社区老人配置了温馨小喇叭、子女视频对话室、家庭配餐、理发、洗涤上门等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各老年会所在实施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设置上,还积极推进“文化养老”,不断推动老年服务向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延伸。曹家巷社区成立的老年会所,每天都开展文艺汇演、书画等有益老人健康的文娱活动,不断满足老年人在知识学习、精神享乐、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不仅实现了老有所养,还实现了老有所乐、乐在其中。
(四)形式多样市场运作。对各类养老机构,为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该区以“福利为本、服务为先”,“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作为运作基调,采取“民办公助”、“管办分离”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他们在对社会孤老提供义务服务或低偿服务基础上,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生存能力。对有养老服务需求、又有经济实力的老人,积极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自己掏钱向居家养老专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目前,潍城区共设立养老床位4523个,入住2790人。
(五)提升素质专业服务。为探索养老服务专业化、多样化,该区通过颐年园养老爱心培训基地和潍坊市开心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普遍轮训。全区培训上岗的涉老管理服务人员200余人,占全部434名养护人员的49%。同时,实行“专业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在各社区普遍成立了居民互助协会、民政义工服务队等不同类型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注册养老组织152个,邻里互助点235个,人员达1.8万人之多,有针对性的开展为老结对互助服务。城隍庙社区于1999年成立了潍坊市第一家居民互助协会,已发展会员97名,为社区老年人开展了医疗卫生、家电维修等6大系列28项服务,自成立以来,已为社会老年人提供互助服务2万余人次。
(六)借力信息高效管理。通过建立“一个平台、两大网络、两项制度”,不断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管理规范化”。“一个平台”是指“潍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将全区的“421”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建立信息化台账,登记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情况、服务需求等,同时,将社区助养、助医服务资源分类,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两大网络”,一是指社区老人医疗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小区医疗点和地区(段)的医疗院所网络,为本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险、健康咨询、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以及医疗护理等一整套医疗保健服务;二是指社区老人帮困求助及家政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和精神健康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在该区设立的12343民生万事通服务平台,通过在各社区设立社区信息服务站,通过12343呼叫服务平台、www.xiexiebang.com网络平台、***短信平台、传媒资讯、服务大厅5个平台,快速匹配需求老人与服务企业的精准对接。“两项制度”是指问候制度和养老机构管理制度。一是通过及时了解“421”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和健康状况及其他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服务人次和服务时间。二是对社区养老机构,通过制定各种规范性、标准化的配套管理办法与措施,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服务,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入住社区养老机构,从而保持机构的持续壮大,引导为老服务不断升级。
三、成效与反响
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区养老服务形成了以国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为示范,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形成了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互补,公办公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和居家养老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并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2005年该区被定为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单位,2010年该区被表彰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2011年3月,省民政厅杨丽丽副厅长率领调研组对该区社区养老进行专题调研,中央党校亚太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慧到该区现场考察,4月,全市社会福利工作在该区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了该区的做法,6月,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该区的社会养老做法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交流,并参观了该区的西南关社区养老现场,8月,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晓丽等7人,来该区调研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9月,省民政厅厅长张国琛带领各业务处室负责人等,考察了该区的社区养老现场,10月,潍坊市原市长许立全到该区视察社区现场,11月,山东省民政厅规划财务处赵立杰处长及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到该区现场考察;另外烟台民政局、滨州民政局、高密市政府、寒亭区政府、坊子区民政局等10余家兄弟单位先后来该区参观考察。该区推进老年会所的做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潍坊电视台新闻频道、潍坊新闻视频网和潍城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分别做了专题拍摄报道。
四、探讨与评论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为进一步把社会化养老事业做强做大,应坚持以下六点:
(一)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方向。养老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公益性事业最基本的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从国外经验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社会化运作应培育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只有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发展壮大了,才有可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二)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建立长效机制。为确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发展思路,首要要全面掌握本地的养老需求和薄弱环节,针对问题和需求,进一步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社会效益明显、有特色、有社会公信力的养老企业品牌,确立起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社会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选拔、招标等方式,把服务质量高、信誉好、实力强的社会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等机构引入社区,打造养老服务品牌,借鉴商业连锁模式,把优质的养老服务传输到各个社区。这些养老机构作为承担居家养老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定点单位,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享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服务群体。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服务群体。将社区养老与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既丰富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了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同时,又有效提升了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特别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助和助人,不仅可以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社区,把真情和暖意带给其他老年人,而且还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老年人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从而可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和自我价值。
(四)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扶持。要制定更加明确的养老行业服务具体标准,建立评估体系,建立质量标准,实行评估审核,引导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行业指导,摆脱低水平竞争局面。同时,加快与信息部门的联合,比如,潍城区在实际运作中,就与12343民生万事通进行信息联网,合力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使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能快速、方便地互动沟通,最终实现任何老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通信设备、享受任何服务的目标。
(五)抓好规范管理,引导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升级。到2011年年底,潍城区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全部建立起了老年会所,城市社区的老年会所达到了全覆盖,近郊村社区达到了半数以上覆盖,形成功能配套,多样化为老服务的发展新格局,构建起社区居家养老“十分钟”服务圈,因此实现了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通过加强督查指导,发现培育典型,总结推广经验,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态势,创造互相学习、争做先进的局面,促进养老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二篇:社会服务典型案例
社会服务典型案例
中西医结合救治颅脑损伤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交通工具日益增多,颅脑损伤发生率逐渐增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较高,康复治疗难度较大,周期长,给家庭和社会以沉重负担,而结合中医药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治疗具有更多优势。近20余年来,中医学科收治了大量颅脑损伤病例,在脑外伤恢复期促醒、颅脑损伤后综合功能障碍康复训练、颅脑损伤合并重症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年出院颅脑损伤病例约150例,许多在西医那里诊治后认为复苏无望的病例获得了复苏,许多严重残障的病例获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获得了西医同道们的认可,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8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脑病方向)。2010年本院中医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颅脑损伤协作分组组长单位。2010-2013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部署,协作分组组织起草了颅脑损伤诊疗方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家委员会审核批准,已有2篇相关文献在中医核心期刊发表。
综合医院中医药介入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学科是综合西医院的重要补充,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作为代表广西最高医学技术水平的综合医院,我院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分科较细,基本能涵盖临床常见多发病。但学科越细,其缺点也表现得较为突出。某一学科只治疗某一学科的疾病,因而同时患有多学科疾病或诊断不清的患者常常无处可去,这些精细学科也不愿意收治这类同时患有多学科疾病或诊断不清的病例,而基层医院又难以处置,门急诊常汇集了不少此类需要住院而又无处就医的患者。本学科因而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近年来,急诊遇有难以收入病房的此类患者,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本学科。近五年来,本学科收治的合并有多学科的疑难杂症病例达200余例,通过学科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确定了诊断,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疗效,解决了大量病人的困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增长了科室医务人员的才干,扩大了视野,综合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服务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这表明在综合医院的中医学科,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显示出了应有的地位,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
借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平台,中西医联动应急,近年先后参与手足口病、麻疹、禽流感等防治工作,组成专家小组,亲赴疫区参与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工作。参与获得应急工作先进个人1人,连续两年举办
学习班,为全区培养中医药防传染病人才
。义诊
讲座
等。
东盟国家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交流:
近年来中医学在国际社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自然疗法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亲睐。在此趋势下,为了增强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我校近年来一直坚持进行外国留学生的中医学全英语教学。
中医学科承担着外国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每年40-70人中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针灸学、中医治疗学三门课程共150学时的教学)的全英文教学,教学过程中,中医学科自编了讲义,并且作为副主编参编了科学出版社中医学全英文教材的编写。在中医留学生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已培养留学生研究生3人,在培养留学生研究生2人(包括与药学院合作培养留学生中药人才)。与越南顺化医科大学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办学协议,接受2期短期中医药学习。2012年6月中医学科凌江红教授代表我校参加印尼天然药物发展国际会议,就中医中药发展的新趋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还分别在阿哈曼德兰大学及印尼马格兰市穆罕默迪亚大学进行了四场中医养生及针灸的专题讲座,对于促进我校及印尼高校之间开展天然药物的共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年来先后接收了越南、法国、日本、泰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的学者、参观考察,这些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综合性院校中医学领域的地位,对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和结合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广西结合医学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实现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研究成果向东盟国家辐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开展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和整理工作:
2012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黄李平教授获得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称号,2014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黄李平)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立项,以科室老、中、青三代业务骨干为主,组建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团队。目前有我校已有2人通过3年的师承学习,跟师临床/实践时间342.5天,独立临床/实践时间913.5天,总结黄李平教授临证病案120例,跟师笔记400多篇,书写学习心得(月记)70多篇,经典学习心得24篇。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传承、挖掘名老中医宝贵学术经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医学科开办了全国名老中医黄李平教授脑病临床经验继续教育学习班,区内40多家医院120多人参加了培训会,面对面地获取了国家级名老中医诊治脑病经验,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治脑病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提升作用。黄李平教授的脑病诊治经验,如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脑病,已在10多家基层医院进行了技术培训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于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已获得厅局级课题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第三篇:典型案例社会服务
典型案例四
彰显示范品牌效应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实施背景
会计专业是我院办学历史最久、生源规模最大、教育口碑最好的传统专业,2007年立项为湖南省精品专业,2011年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列为学院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2012年立项湖南省高职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本专业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和建设,近年来,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将会计专业打造成了教育部与湖南省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长沙市会计人员培训中心;又充分利用“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借助“政、行、企、校”合作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与多家企业紧密合作,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二、主要目标
会计专业以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以及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从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对口支援和资源共享四个层面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力争将会计专业打造成为从业资格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企业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建设,造福行业内兄弟院校发展,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1 会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构成
(一)社会职业培训有规模有质量
凭借会计专业多年来行业内认可度高的办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学团队,利用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会计职业的社会培训服务,力争每年进行3000人次以上的会计专业培训,成为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中心和教育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二)企业技术服务有影响有效益
依托“双师型”师资力量,建立起专业的企业管理咨询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各类咨询服务;依托明信会计公司会计代理、咨询中心,对环保科技园内有需要的企业进行代理记账、代理税务、代理工商、提供咨询等专业服务,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对口支援、资源共享有层次有深度
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师资,做好对口支援,通过成果发布会、现场观摩会、经验座谈会,讲座报告会以及接待参观交流加强同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全面共享。
三、实施过程
(一)健全社会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会计专业依靠自身的行业办学优势和“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建立了“教学+培训+校企联动”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制度,确立了“联络行业、服务企业,造福社会”的建设思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创新思路,大胆突破,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合作服务的途径,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搭建社会服务大平台。
图 2
会计专业社会服务体系
(二)多方位拓展,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规模
近三年,随着会计系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的提升,设施设备的建设,各类教学场地和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各类会计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近三年来,会计系对在校生、周边企业员工、长沙市退伍军人以及社会会计类考试人员展开了会计从业资格培训,培训人次分别为2012年的3251人次、2013年的3430人次和2014年的3451人次。
近三年,会计专业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逐渐成为教育部、湖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12年-2013年,会计专业联合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湖南分所共同承担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接纳了省内的12名中职骨干教师来我系接受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中各岗位关键技能服务。2013-2014年,本专业与长沙财经学校、桃源县职业中专、韶山市职业中专、永州工贸学校等省内数十家中等职教教育单位达成了对口支援、合作交流的协议。2013年-2014年培养了来自这些中职学校的教师38名,为本专业在教育部规划的湖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领域树立了声誉。
本专业于2013年参与了学院组织的长沙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接收了37名退伍军人学员,将他们培养成具备从事会计专业的会计业务核算、实务操作、财务分析等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帮助退役士兵充分就业。
图 3
会计专业教育培训构成
(三)多层次提供技术服务,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会计专业立足长沙市环保科技园区,致力服务长株潭经济片区,辐射三湘四水,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区域、行业和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建设目标,三年来会计专业建设了一个企业管理咨询团队和两个内部审计团队,由骨干教师带队,致力解决区域内企业的管理、财务方面的问题,并且定期访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定期互访和信息交流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还以教学名匠为领头人,建设了一只专业的企业培训队伍,对企业财会员工进行了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服务。近三年,本专业教学名师多次为湖南省建工集团、湖南省农业银行、长沙市长房集团、省路桥公司、三一重工等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了业务指导和学术讲座培训,行业内知名度和美誉度高,为会计专业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
会计专业于2011年-2013年承办了新疆吐鲁番高校毕业生的会计培训工作,对口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强,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凸显。
图 4
会计专业技术服务构成
(四)加强互动交流,进一步共享教学经验和成果
近三年来,会计专业先后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院、化工职院、江西职院、内蒙古商贸职业等省内外兄弟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互动,通过考察访问、外出指导交流等方式就会计行业的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技能训练、技能竞赛、学生管理等内容进行分享交流,探求共同发展。
会计专业在2013年承办了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会计系主任(院长)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这个全国性的平台进行交流研讨,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思路,不仅加强了高职高专院校财会类专业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增进行业领导、专家和各兄弟院校间的友谊和合作,也扩大了会计专业发展的研究视野,极大地提升了本专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图 5 会计专业承办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会计系主任(院长)联席会议
四、主要成效与特色
(一)新疆学员班顺利结业打开了对口支援的新局面
2011年,在长沙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院的安排下,会计系承接了94名来自吐鲁番地区的新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岗前培训工作,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和广泛的媒体关注。
图 6 新疆学员培训的相关媒体报导
在为期两年的培训中,会计专业根据新疆学员的学情具体情况和今后的工作需求,成立了财会班和统计班。在一年半系统的学习过程中,会计专业有针对性的对新疆学员开设了会计基础、统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操作等课程,和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使新疆学员的岗位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理论学习与岗位工作对接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对新疆学员的岗前培训引起了各类媒体和群众的关注,社会反响大,社会好评如潮,也为会计专业今后在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支援服务中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宝贵经验。
图7 新疆学员参加社会实践的媒体报导
(二)教育师资培训和互动交流开辟了中高职有序衔接的新思路 近三年来,会计专业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衔和中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努力。2013年和2014年,会计专业分别承办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湖南省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培训,接纳了来自不同省市的中职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来我系接受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网中网平台操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在此期间,会计专业还开展了中职青年教师赴企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中职会计教师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中各岗位的实操技能,为中职师资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努力,逐渐成为了教育部、湖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会计专业还通过对长沙市财经学校等中职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互动,将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经验传授给中职院校的教师,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熟悉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实践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开拓和实践了中高职衔接的思路。
图 8 教育部、湖南省中职教师培训
(三)提升技术服务质量,探索专业和企业多层次互动新途径 首先,会计专业以教学名师为中心,优秀教师为基础,成立了专业的企业咨询团队和培训团队,深入多个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财务、审计方面的难题,为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着力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近年来,会计专业教学名匠罗绍勇教授先后为湖南省建工集团和湖南省农业银行、长沙市长房集团作了会计准则方面的指导、为三一重工财务人员讲授了所得税准则;游运芝教授应湖南省国资委财务处、省财政厅中华会计函校、省教委会计学会等机构邀请,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做了多场讲座。以教学名师为代表,会计专业在行业内树立了的口碑,获得了荣誉,提高了知名度。
其次,随着我系基于明信会计公司的不断发展,明信会计公司以会计代理、咨询为重心,对环保科技园内有需要的企业进行了代理记账、编制报表、税务登记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对区域内的金融、商贸等流通企业提供了财会制度、税审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做到了立足环保科技园区,服务三湘产业。
最后,近三年会计专业的老师完成各类省、市级应用型课题多项,为区域行业、企业内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扫除障碍,排忧解难。
五、体会与思考
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会计专业通过三年的努力和建设,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也意识到了目前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今后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做了如下思考:
(一)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提升社会服务的效果
目前,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缺乏以评价促进改革和建设的反向机制。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基础设施服务、科研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满意度、企业服务评价、决策采纳率等指标纳入对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建立起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改革和发展。
(二)承办专业技能大赛,提高社会知名度
尽管近几年会计专业在各类国家级、省级会计技能大赛中夺得优异名次,大放异彩,但是却从未承办过省级以上的技能竞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专业应当力争国赛、省赛或者行业内主办的技能大赛的承办资格,进一步彰显专业实力,提升品牌形象。
(三)扩大社区服务,开放教育资源 会计专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地开放教育资源,通过场地开放、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免费咨询等等活动为社区的居民、企业员工等提供学习场所,进一步引领示范,服务社会,服务地方。
第四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关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汇报材料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我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重点从优化服务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工作水平,为地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三项服务,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服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镇始终将民生工程作为工作首要目标,今年,更是加强了民生工作落实力度,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促进非农就业。一是坚持“以培训促就业”,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特别是紧盯北京现代三工厂和印刷产业园在建企业的需求开展培训,引导劳动力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累计培训劳动力245人次,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就业指标任务的131%,全镇“纯农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归零”。二是为劳动力安置转移搭建平台,举办**镇招工招聘会,实现51名劳动力就业;还积极组织镇域劳动力参加南彩、杨镇等乡镇举办的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全镇实现转移就业180人。三是就业转非工作有序开展,截止目前,已实现67人就业转非,完成全年指标(88人)的83.8% ;“绿色就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积极宣传城乡医疗保险各类政策,增强群众的投保意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6%,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实现100%,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二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划拨10万元对镇域80岁以上老人进行补助,扩大补助范围(往年只针对90岁以上老年人补助)。三是依托 1
**区慈善协会**分会,吸引社会资源助推慈善事业,拓展救助范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赠活动,为各类困难群体捐赠救助款物价值10万余元。四是落实“九养”政策,增设老年人餐桌、电器修理等服务项目。
(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口、教育、医疗等工作发展。坚持利益导向机制,深入推进优质服务,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 96.9%,农村新生儿入非率达100%;立足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兴农讲堂”,邀请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授课,向群众传授园林绿化、保洁等专业知识,提升镇内劳动力就业技能;与中日友好医院等知名医院联合开展2次义诊活动,累计为4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二、完善五项机制,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
镇党委政府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作为提高社会管理实效的保障,通过完善五项工作机制,提高了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完善基础事务管理机制。一是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此次换届选举,我镇共设立大选区3个、小选区19个、投票站19个,拟选举区人大代表6人、镇人大代表48人。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重点从健全组织领导、出台应急预案、规范工作流程和加强外围安保四个方面入手,多次召开换届动员会和部署会,确保了换届选举一次成功,为镇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按照北京市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的要求,作为**区的试点乡镇之一,我镇在15个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了软硬件条件,其职责主要是对村务决策、村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村级重大事件进行监督,收集、受理村民意见和建议,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三是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在线审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
明度。
(二)完善社会面防控机制。一是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按照“以专带群,专群结合”的原则,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整合治保、民调和专职巡防队力量,建立专群力量“同步部署、同步上勤、同步调整”的工作机制;加快科技创安步伐,目前,我镇电子监控探头达到304个(镇级39个、村级177个、企业88个),技防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二是全面开展“打非”工作,对镇域企业、出租房屋、违法建设等领域开展隐患排查,累计检查47家企业,排查隐患94处,责令28家企业当场整改、19家企业限期整改,现已全部复查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净化了镇域经济市场秩序。三是构建大安全工作格局,镇相关科室部门年初与各村委会和镇内企事业单位签订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责任书,每月召开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会,总结安全生产检查情况;定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联合执法检查,对不规范及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三)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推进信访代理制度,完善镇村两级信访代理机构,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室的“调和”职能,及时接待群众来访,倾听群众诉求,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途径反映利益诉求;实行包村工作月报制度,包村组长每月填写包村工作月报表并上报镇组织部,详细记录各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在下月报表中详细说明问题解决的程度和结果,实现对工作的动态管理,搭建镇村联系的桥梁。
(四)完善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一是继续落实信访、纪检、综治、司法、民调“五位一体”的联合办访工作制度,加强责任村及责任部门与信访部门的联动、村级信访信息员与镇信访办的互
动,形成以信访维稳部门为主,全镇上下整体联动、紧密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二是继续落实《**镇重大决策信访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着力减少决策出台过程中的涉稳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三是发挥信访信息员作用,及时发现信访和纠纷苗头,协助参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构建多元的矛盾调解机制,信访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继续保持“三无”态势,为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一是实行联审制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引进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实地建厂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抬高低端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减少和消除小、低、散等低端业态,着力构建“数量与地区承载力相适应,质量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流动人口格局。二是坚持“村企联管”和“四集中”管理制度,做好基础信息登记工作,严格落实房屋租赁登记和流动人口“二次登记”制度,加强对信息的动态管理;推进两个村的村级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实现一站式办公,下移流动人口管理的关口。三是开展流动人口调研工作,今年6月份,镇主要领导分批次与15个村书记、镇域重点企业负责人开展流动人口专题会议,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方法,探索好措施、好方法,并逐步写入村规民约,发挥群众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四是坚持寓服务于管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给予帮扶,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宿感,促进流动人口逐步融入镇域环境,与本地群众和谐相处。
三、紧跟发展形势,谋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发展
我镇党委、政府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认真总结并推广我镇在精细化管理、矛盾调处、农村基础事务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
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创新服务项目,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探索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深化网格化管理理念,以村为单元,划分若干工作网格,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其中,打造区、镇、村“三级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和动态化。二是突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完善各级就业帮扶体系、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力度,促进我镇劳动力充分、优质就业;大力推进就业转非工作,使农民进入城镇职工基本保障体系,与城镇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三是建立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作体系。继续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
创新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区
9月24日下午,全市创新社会管理现场会在磨头镇高庄社区召开。市领导陈惠娟、石耀、李中林、张辉、司祝建、唐旭东、张秀良、杜永红、杜松华、黄文斌出席会议,各镇党委书记及市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高庄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丁正付的引领下,与会人员观看了宣传展示,参观了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社区监控系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矛盾调处中心、世代服务中心、儿童乐园等便民服务设施,并现场操作试用了特色“智能取号系统”和“电子便民服务系统”。高庄社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高效化、低碳化运作。大力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着力在突破难点、改善管理、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的社区服务新路子,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打牢在基层。陈书记对此表示满意,并希望将这一创新思路切实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好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作用。
陈书记要求,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先行军,高庄社区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确保各项职能良好运行,并不断开拓思路,让创新管理更上新台阶。
磨头镇高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