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 要:本课题研究从中重度弱智儿童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吸取了多种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对培智学校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从制订教学纲要、编写教材资源库、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作业、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提高了中重度弱智学生的生命质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提升课程素养并加快专业发展,最终获得了研究成果和教师队伍双赢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重度弱智学生 校本课程 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研究的缘起
目前,随着教育对象、社会要求的变化和教育评价的需求,培智学校旧的课程体系在完成了其历史作用后,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急需有新的更为适应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课程取而代之。因此,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培智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改革重点,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中度弱智学生的教育研究,当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开发了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系统。我国在1994年也颁布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稿,但至今国内尚未公开出版开发成功的系统的、有操作性的相关课程。
我校申报的课题《中重度弱智学生校本课程的研究》于2001年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本课题研究力求依据世界先进的智力障碍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培智教育的特点,旨在对中重度弱智儿童教育中设置校本课程进行探索,同时鉴于研究内容充分地结合了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课题的准备阶段起,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现即将结题,在我校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2.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地讲,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他坚决反对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做到实用性、生活化。
2.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性,把学习看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人的成长服务;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指导我们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特点,并且一切都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
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形成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有效促进中重度弱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同时,通过我校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努力拓展我国弱智教育的新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形态
在“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线,设置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语言训练、生活适应、音乐、美工、劳技、感知、家政、法律、健康教育等课程,并辅以智能训练课程涉及多个领域。
校本课程从呈现方式来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我校不但重视开发显性课程,还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教学,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各种活动等,树立了“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的教育观。校本课程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机制,这既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保障系统,又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5.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5.1.1以制度促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首先得规范课题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总负责、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操作、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课题管理网络,在明确分工的同时又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用制度保证了网络中的每一级人员必须负责完成所规定的科研任务。
其次,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为了加快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且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人人有课题、周周有学习,月月有小结(课题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小结本月的研究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调整研究进度)。每学期完成“七个一”(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开一节校本课程研究课、做一份个案研究、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写一篇教学心得或论文、完成一本即12篇以上的摘抄量)。
此外,学校还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除了在区、市参加学习外,上海、扬州、重庆、北京、深圳、大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我校教师孜孜学习的身影,并且采取“一人学习,全体受益”的措施,即让学习归来的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既节约了经费,又达到了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使得我校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并且促使教师为教科研蓄积能量,在教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5.1.2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科研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我校在狠抓教科研管理时十分注意将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除了要求三个重点实验班教师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还指导教师选择、完成主课题下的一系列子课题,参与面广而有层次性,有效地落实了研究目标。同时,教师通过“选编教材——教学实践——修改完善——再教学实践——再修改完善”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能力。
5.1.3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热爱教科研。李瑞环同志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工作作风,不但能及时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还注意从生活上、心理上关心教师,让教师始终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环境中开展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多种形式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给他们以鼓励。在学校的月考核中设有贡献奖一栏,无论是教师的研究论文获奖或发表,还是教师对外上研究课、示范课,或者是教师其他在教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都会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奖励,金额虽少,但明确地体现了学校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引导,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动力。
5.2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情况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5.2.1制订教学纲要
我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培养目标和《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已研究、制订出了实用语文(1—9)、实用数学(1—9)、生活适应(1—9)、感知(1—6)、法律常识五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实用语文教学纲要以生活化为立足点,确立了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为学校的单元教学主题,每个主题又根据低、中、高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分出3个课题。十八个主题和五十四个课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上社会。实用数学学科纲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并且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进行编写,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感知学科纲要是从学生的感知觉训练出发,按视觉、听觉、味觉、触摸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方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不同要求,具有发展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生活适应学科是中重度弱智儿童最需要的一门学科,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按单元编写而成,从学生的最需要和最可能达到的目标入手,逐步把中重度弱智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基本能独立生活的人、一个社会人。法律常识则是专门面向高年级中重度弱智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在他们即将踏上社会之时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不违法、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全方面夯实根基。(以上五学科纲要都另有详细内容)
5.2.2编写教材,形成教材资源库
在各学科教学纲要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具体可感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要求在兼具差异性、生活化的同时还具有弹性以便于调整,充分体现教材资源库的特性。目前,我校主要完成了以下学科教材的编写:实用语文(1—5年级共10册)、实用数学(一年级2册)、生活适应(1—9年级共18册)、感知(一年级2册)、法律常识(九年级2册)。其他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再编写、开发出来。
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的龙头学科——实用语文的研究已近三年,现在基本已形成稳定的模式。三年来,实用语文学科成功地形成了教材资源库,上一个年级的教材稍做调整便可以为下一个年级所用,现在已基本不用再花费过多的心思用于开发上,初步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一套完整的语文课程包括教学纲要、教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工作纸、学生作业纸和亲子活动(即家长指引)等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为中重度弱智学生的语言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另外,因编写教材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我校把所有用于编写教材、制作课件的图片分类保存,从而也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图库资源,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5.2.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习国内外培智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充分了解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树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观念,从而对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找到最适合弱智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教学方法多样性:训练课、实践课、操作课、讲授课、活动课等按课程内容不同安排比例,课型依据目标来定。
(2)教学组织多样性: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每周开设18节)、班级分层教学、领域教学(智能训练课打破班级界限、依据特长或缺陷编组,一周6节课开设19个组别进行)、跨班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状况采取分学科走班学习)等等,充分照顾差异,体现人本思想。
(3)教学活动整合性:教学设计避免切割的、抽离情境的单项训练,概念技能及态度的学习都在一日生活统整的活动中。
5.2.4学生作业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作业布置在形式上更为直观、具有趣味性和活动性,开放式的学生作业特色鲜明。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上“交通”这一主题时,教师根据需要采取了图片认知、配对交通设施、根据图上汽车和行人的状况给信号灯正确涂色、做刷卡乘车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作业,同时,十分注重学生作业时的独立程度和情感态度,在作业纸上都附有专项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另外,引导家长参与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作业——“亲子活动”因其独具的指导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特点倍受家长和学生欢迎,这项作业的改革创新不但从某方面解决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茫然感,以纽带的方式把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亲密联系起来,使得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而且以此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中的亲情之乐在学习游戏中悄然生发,从而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添加了上好的润滑剂。如今,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特色的学生作业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已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我们将进一步在这一方面着力研究,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5.2.5课程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每学期初,教师都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订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由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并及时进行记录,期中和期末依照个别教育计划进行评量,检查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分析,修订个别教育计划。在实用语文和语言训练、生活训练、孤独症儿童训练等个别化教学中做得比较好,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评价体系,其他有待进一步跟进。如语文:每个主题单元教学前都要制订班级教学计划,并且按照听、说、读、写和符号理解五个领域为每个学生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一主题教完后逐
一、逐项进行评估,每次评估的结果都是修订上一个教学目标和制订下一个教学目标的依据,学期结束时再通过评估工具进行综合评估,以便于动态地、系统地、连贯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6.1取得的成效:
6.1.1教师既不是教材的奴隶也不再是教书匠,课程意识、编写教材水平有较大提高,责任感和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熟练,科研水平提高较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6.1.2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来制订的,最终、最高的目标是促使学生融入生活,课程内容实际,学生不象以往学习了知识不会用。学生从中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另外,因学习内容围绕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
6.1.3形成了教材资源库和教材、教学图片资源库。6.2研究后的思考:
6.2.1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训练场景。
6.2.2课程改革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寻求专家支持。6.2.3教学评价比较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操作体系。
6.2.4家庭、社会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作用极大,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实施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1994年。
2、许家成,《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对象安置、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94年。
3、张文京、许家成等,《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重庆出版社,2002年。
4、于文,《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1年第3期。
5、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11月。
6、赵树铎主编,《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华夏出版社,1994年
第二篇: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建构的研究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建构的研究
时间:2010-12-27 09:32来源:南京市市教研室特教 作者:张慧 点击:274次
【前言】
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有必要先把我校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做一说明,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我们理解为:是指以培智学校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智障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通过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家庭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的课程。
我校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跟校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学校十五省级规划课题《培智学校中重度弱智学生生活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的带动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启动和挖掘。在相关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全体教师的智慧凝聚下,除了生活适应学科,其他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练习册、感知活动建议、法律、快乐音乐、心育活动建议等百余本校本教材都应运而生,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生活适应》校本教材是全校教师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三次修订的成果。
一、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背景
我校的特殊教育办学经历了27年的发展。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内外特殊教育大力提倡“教育一体化”“回归主流”“融合教育”,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变化,招收的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逐步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现行的统编教材对他们明显不合适,原有的以知识为体系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无法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智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也大受局限,若没有系统、科学的安置方法和教育措施,很容易造成环境剥夺等恶性循环性的不良后果。招生对象智残程度的变化和学习需求的实际,促使培智学校必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并且最大程度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智障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为立足点,以保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199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训练纲要》和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都明显针对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和要求,为我校开展实施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参考蓝本。
二、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本着这一原则,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知识,发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舞台,教材就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都应为学生现在的、未来的生活服务。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他强调“亲知”是获得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和“说知”都必须立根于亲知里面,方能产生效力,只有自己有所经历、体验的,才能最终内化成自身的真正学问。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深入进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被立项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课题,今年3月我校还被评为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
2、新课程关于课程开发的理论
新课程理念倡导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们在优化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地建构生活适应课程资源的结构,形成了资源开发主体、条件、途径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力求达到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使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软化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实现学科课程的终极价值——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
三、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
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技能,认识自己身体和周围的事物,明白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掌握自理个人生活的技能,初步掌握处理家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及从事简单劳动的技能,并能运用这些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步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进取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以适应日常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需要。
我们将以上目标按照层层递进的主题分年级段设立: 低年级:“生活自理、融入校园”
低年级以生活自理为主,在适应校园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年级:“生活自立、融入社会”
中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学习日常生活基本常识,适当地参与公益劳动等,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高年级:“生活自强、回报社会”
高年级以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生活自理方面,主要分为七项: ①、能表达个人的需要
②、认识及善用日常用品来照顾自己
③、培养合作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及基本礼貌 ④、懂得处理和保养用品 ⑤、注意和遵守安全守则
⑥、运用基本的自理技巧和步骤,照顾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⑦、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2、技能学习方面,主要分为四项: ①、学习适当的社交态度和与人相处的规则 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自己的需求
③、能观察事物,运用思考和判断力,解决生活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④、明白个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尽其所能去参加个体活动,服务社会。
3、生活知识方面,主要有两项:
①、学习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关注自然界事物和社会动态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②、增加有关个人的成长和身体发育方面的基本知识。
4、品德培养方面,主要有四项
①、养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处事态度。②、建立愉快、进取的精神。③、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④、适当地处理个人的情绪困扰,保持情绪稳定。
四、课程结构及模式 我校的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以学校编写的《生活适应》教材为载体。本套教材内容共分五大块,即“自理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生活”和“自然生活”。
课程模式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即课堂教学训练、校内模拟训练和参与社会实践。
五、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开发实施,我校还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员,落实专人负责,职责分明,确保优质、高效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认识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我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了相关的课改文件和课程理论、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并邀请专家到校指导教研。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开发小组的成员基本理解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并掌握了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3、建立良好的课程开发网络结构
(1)确定目标,制订纲要
根据生活适应课程开发的需要,我们首先确立了课程的目标,然后在全员积极参与、智慧碰撞的氛围中,制订出该课程的实施纲要。纲要的制定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会随着实践的积累及时发现不足,进行相应的修订。
(2)共享资源,开发教材
依据制订的纲要,教师在原有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搜集资料,无论是利用网络搜集,还是利用实景拍摄,全校形成了资源共享的局面。在生活适应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照片、家庭装饰等都成为了学生课本中的图片,只要是实用的、针对性强的教材资源,教师都会仔细筛选、调整、使用。
(3)使用修订,完善教材
随着生活适应(1-18册)校本教材的开发,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求任教教师及时记录使用时的不足之处,在每学期末汇总使用意见,集中进行教材的修订与完善,提高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4)深入课堂,实施管理 在使用校本教材的课堂上,我们每个上课的老师都能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反思。做到了有计划、有教案、有检查、有记录、有评价、有总结。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和个别化教学这两种形式,倡导因材施教,鼓励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学习方式,达到促使智障学生快乐发展的目的。
4、以研促编、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讨活动,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学习交流等活动,更好地探索校本实施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方法,总结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本着“边实施边建设”的原则,努力完善这门校本课程。
5、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是包含教与学的评价,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除了注重教师的基本功外,更为注重的是所教知识的渗透性和学生的掌握性如何,也就是学生的生活与实践能力提高了没有,提高了多少,有没有达到本年级段或学生个人的能力范围,以此来实施评价。
五、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1、课程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我校是江苏省第一批开办的培智学校之一,地处秦淮风光带,有着深厚的办学和文化底蕴。近年来通过开拓奋进,学校又获得了“秦淮区师德先进集体”、“秦淮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秦淮区教育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秦淮区优秀家长学校”“南京市合格心理咨询室”、“南京市百家优美校园”、“南京市绿色学校”、“南京市示范心理咨询室”、“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和“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2、课程研究扩大学校知名度
近几年来,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展了许多向省、市教育界公开展示的活动。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场会、研讨会、展示会等,都先后被《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等各大报纸以及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过。来校参观、考察、交流和研讨的兄弟单位越来越多。
3、课程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我校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带动和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课题组教师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被评为区级优秀青年教师。教师申报立项的市区级个人课题共22项,已有20项顺利结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有关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有10余篇,在全国、省、市、区获奖的已达百余篇。
4、课程研究促进智障学生发展
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让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个体的“人”转变成为社会的“人”,是我们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只有针对他们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入手,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切实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
生活适应内涵丰富,衣、食、住、行、用等等无不涉及,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具有极强的实际针对性,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生活适应课程还打破分科教学之间封闭的界线,通过对各种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及适当的丰富充实,就从整体上给学生展示乐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非常符合智障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生活适应课由于教学时间灵活,教学空间自由开放,学科与活动相结合,课程形态得到了优化。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超市、社区等环境中,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活动,较好的融合了各类课程的特点,使教学从“正式课堂”走向“非正式课堂”。如我校近年来和南京近十所中小幼及大学开展手拉手融合教育活动,让智障孩子生活的视野更加宽广,展示能力的舞台更为开放,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注重活动训练,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生活适应主要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生活用具和实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知觉,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受知识体系框架的限制。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情境活动训练,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学会感知认识环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而矫正和补偿其身心缺陷,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六、我们的思考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是一个改进的过程。由于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带来的滞后性和不定型性,因此校本课程只有开发,没有结果,我们永远都在追求一个最新的更新。通过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这样的思考:
1、校本教材的地域性强,适应学生的客观需要,但并不宜大范围推广和使用,以借鉴为主。
2、在倡导功能性课程和生态化课程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加大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零假设的真实训练场景。
3、如何改革评估、考核方法,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操作体系?我们认为应做到评估内容全面、评估方式灵活,但评估项目、内容繁多,需要合理的安排和实施。
4、生活适应课程如今实现了与传统的常识学科的结合,那么如何找准其与劳动技能课程的联系也应当是思考的方面之一。
【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中、重度智障儿童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培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并习得一些简单的技能,在可能的情况下服务于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为此,我校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课程进行了以上探讨,由于我们的经验和水平有限,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第三篇: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校本课程建构的研究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研究小结
2016-10-13-李亚军
在相关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全体教师的智慧凝聚下,除了生活适应学科,其他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练习册、感知活动建议、快乐音乐、心育活动建议等百余本校本教材都应运而生。
一、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背景
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内外特殊教育大力提倡“回归主流”“融合教育”,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变化,招收的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逐步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现行的统编教材对他们明显不合适,原有的以知识为体系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无法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智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也大受局限,若没有系统、科学的安置方法和教育措施,很容易造成环境剥夺等恶性循环性的不良后果。招生对象智残程度的变化和学习需求的实际,促使培智学校必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并且最大程度地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智障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为立足点,以保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本着这一原则,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需要遵循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生活知识,发展生活技能,生活本身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舞台,教材就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都应为学生现在的、未来的生活服务。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他强调“亲知”是获得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和“说知”都必须立根于亲知里面,方能产生效力,只有自己有所经历、体验的,才能最终内化成自身的真正学问。
2、新课程关于课程开发的理论
新课程理念倡导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因此我们在优化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地建构生活适应课程资源的结构,形成了资源开发主体、条件、途径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力求达到体现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使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软化学科之间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实现学科课程的终极价值——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
三、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
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技能,认识自己身体和周围的事物,明白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掌握自理个人生活的技能,初步掌握处理家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及从事简单劳动的技能,并能运用这些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初步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进取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以适应日常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需要。
我们将以上目标按照层层递进的主题分年级段设立: 低年级:“生活自理、融入校园”
低年级以生活自理为主,在适应校园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年级:“生活自立、融入社会”
中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学习日常生活基本常识,适当地参与公益劳动等,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高年级:“生活自强、回报社会”
高年级以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生活自理方面,主要分为七项: ①、能表达个人的需要
②、认识及善用日常用品来照顾自己
③、培养合作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及基本礼貌 ④、懂得处理和保养用品 ⑤、注意和遵守安全守则
⑥、运用基本的自理技巧和步骤,照顾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⑦、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2、技能学习方面,主要分为四项: ①、学习适当的社交态度和与人相处的规则 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自己的需求
③、能观察事物,运用思考和判断力,解决生活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④、明白个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尽其所能去参加个体活动,服务社会。
3、生活知识方面,主要有两项:
①、学习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关注自然界事物和社会动态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②、增加有关个人的成长和身体发育方面的基本知识。
4、品德培养方面,主要有四项
①、养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处事态度。②、建立愉快、进取的精神。③、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④、适当地处理个人的情绪困扰,保持情绪稳定。
四、课程结构及模式
我校的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以学校编写的《生活适应》教材为载体。本套教材内容共分五大块,即“自理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生活”和“自然生活”。
课程模式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即课堂教学训练、校内模拟训练和参与社会实践。
五、课程研究促进智障学生发展
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让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个体的“人”转变成为社会的“人”,是我们生活适应校本课程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只有针对他们的实际特点和需要入手,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切实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
生活适应内涵丰富,衣、食、住、行、用等等无不涉及,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具有极强的实际针对性,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生活适应课程还打破分科教学之间封闭的界线,通过对各种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及适当的丰富充实,就从整体上给学生展示乐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非常符合智障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生活适应课由于教学时间灵活,教学空间自由开放,学科与活动相结合,课程形态得到了优化。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超市、社区等环境中,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活动,较好的融合了各类课程的特点,使教学从“正式课堂”走向“非正式课堂”。(3)、注重活动训练,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生活适应主要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生活用具和实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知觉,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受知识体系框架的限制。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情境活动训练,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学会感知认识环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而矫正和补偿其身心缺陷,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中、重度智障儿童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培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并习得一些简单的技能,在可能的情况下服务于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四篇: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2012、9——2013、6)
发布人:刘秋波发布日期:2012/9/2点击:
42“培智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
(2012、9——2013、6)
一、指导思想:
开发和利用本校已有资源,吸取兄弟学校在进行培智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已有资源,丰富培智数学活动课程资源,拓宽培智学生学习渠道,将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获取知识,同时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日常化研究的能力,确保每位教师能参与区级课题研究,提高论文发表的质量,至少有12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2、对培智数学活动课的研究能在实践层面上有一定的提升,能积累一定经验。
三、研究重点:
1、进一步研究如何系统地将培智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生校内外生活联系在一起.2、建构培智数学活动课题的目标框架,着手进行培智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研究。
四、研究内容:
1、进一步开展培智数学活动课内容开发的研究
(1)数学活动课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2)数学活动课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2、对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一定的研究策略
(1)加强个案的积累、分析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内涵,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
(2)现状分析研究:收集本校学生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获得全面科学的学生现状资料。
(3)经验研究:从各种渠道收集和数学活动课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经验总结,提取有价值的经验,同时总结本校长期以来开展数学活动课尝试性研究的先进经验,为课题的深入进行作好充分的前期研究。
五、具体措施:
1、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3、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评估、评优、示范课、竞赛课及学生竞赛等)并有记载。
4、认真抓好阶段性总结和结题工作,两人结对为单位,要有实验情况记载、总结报告,以及区领导检查。
5、组织教师总结经验,撰写好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教学案例等。
6、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呈报课题研究成果。
六、活动计划
九月:
1.制定、学习本学年课题研究计划
2.参加课题组组织的相关理论学习。
3.课题组两位成员准备参加江苏省信息技术能手大赛,重点研究课程与技术的统整。
十月:
1.课题组共读沙龙活动《21世纪技能》等。
2.准备常州市备案课题中期评估,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各成员梳理总结中期研究成果,完善课题网站资料。
4.课题组两位成员参加武进区数学课堂教学展示,重点研究课程内容的统整策略。
十一月:
1.针对中期评估,在课题组成员中进行反馈。调整课题研究的重点。
2.课题组成员参加教海探航及师陶杯等论文颁奖会。
3.课题组成员就外出学习心得进行专题研讨。
十二月:
1.课题组进行专题学习,感受云技术下的统整与传统意义下统整的异同。
2.组织进行学生数学小论文竞赛。
一月:
1.撰写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听课心得,上交一篇案例、教学设计或论文。
2.进行课题组学期总结,收交有关资料。
三月份
1、制定新学期课题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课题研究的进程和任务。
四月份
1、组织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料。
2、围绕课题挖掘本年级的数学活动课素材。
3、魏丹老师上校际数学活动研讨课。
4、潘铭老师上校级数学活动研讨课。
5、上传本月研究成果。
五月份
1、组织学习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2、围绕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3、钟燕老师上校际数学活动研讨课。
4、刘秋波老师、杨静浒老师、吴亚英老师上校级数学活动研讨课
5、上传本月研究成果课例及个案分析。
六月份
1、探讨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困惑。
2、围绕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3、谢芬老师、俞淑娟老师上数学活动研讨课。
4、上传本月研究成果课例及个案分析。
5、做好课题学期研究工作总结,汇总研究过程性资料。
6、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第五篇:谈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中的童谣教学
谈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中的童谣教学
关 键 词: 理解 体验 发展 生存 内容摘要: 童谣自身所具有的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想象丰富、用辞简练、琅琅上口、资源丰富、易于收集等特点,加上教学中赏、读、画、唱、编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更好的促进弱智儿童思维力的发展,及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从而为弱智儿童的社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中提出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多年面对弱智儿童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应在培智学校语文校本课程中大力推行童谣教学。因为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童谣教学对于弱智儿童的发展来说优势很多,论述如下:
一、从童谣自身特点看
1.童谣的内容取材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易于弱智儿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记忆。符合弱智儿童的学习认知规律。童谣内容中渗透出的人文理念也易于弱智儿童理解内化。例如,学习“大树大,小鸟小,小鸟给大树唱歌,大树让小鸟乘凉”这首童谣,由于都是弱智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概念,弱智学生可以很快理解、接受并记忆它的内容。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弱智学生也较容易的理解、内化这首童谣中所包含的互帮、互助、互爱的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弱智学生的人文素养。
2.童谣的内容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更易激起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弱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学习“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呀吹泡泡,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苹果是花儿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呀吹泡泡,我吹出的泡泡是一串串欢笑”这首童谣,由于其内容富有情趣,联想丰富,一开始教学就能充分吸引弱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思维想象力,模仿着说“什么是什么吹出的泡泡”等诗句,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力。
3.童谣所具有的用辞简练,富于音韵,琅琅上口等特点,更易于弱智学生建立口语表达自信。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是语言发生得晚,表达力差,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发音不准,吐词不清。而基于以上原因,弱智学生大多对口语表达负面体验多,缺乏信心,难于或羞于口语表达,这样就阻碍了他们的语言思维的发展,而语言思维发展的缓慢又制约了他们的口语表达。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弱智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将来的社会化极其不利。但童谣教学却能给弱智学生以机会,简单有趣、琅琅上口的童谣能让他们大胆的说,大胆的练,较易体验口语表达成功的喜悦。久之,他们就会重建口语表达的自信,从而达到弱智儿童会说话、敢说话、会表达、敢表达的目标,也更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的生存。
二、从童谣资源特点看
1.我国童谣资源丰富:流传于民间的、收集成册的、古代的、现代的、儿童写的、成人拟作的,数不胜数。对弱智学生来说,资源越丰富,也就越易于收集,也越易于让弱智学生体验收集的成就感。这样,也就越有利于培养弱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我国童谣丰富的资源也给弱智学生识字量、词汇量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童谣教学中或课外收集童谣时,弱智学生可以较轻松的随文识字、识词,这样,大力祢补了弱智学生普遍的拼音识字能力的不足。
3.我国童谣丰富的资源也给弱智学生创造了较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机会和语文实践机会,从而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弱智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语言思维的发展。
总之,开发和应用童谣教学,不仅符合语文教学、校本课程编制的理念,对弱智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尝试以下几种教法:
一、欣赏童谣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可见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那么,在童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用课件制作,表达童谣的意境,让学生欣赏,感受童谣的意境和美,为诵读、理解、记忆童谣打下基础。
二、朗诵童谣
朗读训练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诵环节,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有助于弱智学生感受,记忆童谣,增强语感,发展语感,体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弱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画童谣
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弱智儿童把头脑中的童谣情境画下来,这样让艺术走进了语文教学,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罩上审美的光环,而且通过让弱智儿童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象来表现童谣,达到了提高弱智儿童思维力,丰富弱智儿童想象力的目的。
四、唱童谣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的句式特点,为童谣配上学生熟悉的曲子,让学生唱一唱。在音乐中体会童谣的韵律美,节奏美。
五、续编童谣。
童谣的内容,富有情趣,联想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童谣的句式,大胆的想象,续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弱智儿童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弱智学生体验多思考、大胆想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建立其学习自信心。
六、收集童谣
教学时,教师可在课的开始阶段,让学生汇报课外收集的童谣,在课的结束时还可以布置收集童谣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可以促进他们识字量、词汇量的积累,更可以丰富弱智儿童的业余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在培智学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童谣教学,弱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对他们将来的发展、生存,意义也将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