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商业银行之一,主动参与全球化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建行的国际化经营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在结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建设银行 国际化经营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或间接加入全球性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银行通过大规模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具体来说,国际化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在国际市场,服务网络覆盖全球或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出口公司及跨国公司,金融产品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金融合作与竞争。
二、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1.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跨国经营向纵深发展,建设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币86,746.33亿元。同时,建行在香港的两家经营性全资子公司——建行亚洲、建银国际进一步扩充资本,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额由原来的第16位升至第9位,并快速搭建起建设银行在港澳地区的零售业务发展平台,建行亚洲的分行由过去的14间变成了30多间,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未来还会有新的发展。
2.境外分支机构不断扩张
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在海外分支机构拓展方面一直秉持“做强亚洲、巩固欧非、突破美澳”的战略。
建设银行于1991年在伦敦设立了第一家代表处,随后又于1995年在香港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后逐步不断扩张。截至2009年6月1日,建设银行在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均开设分行,在悉尼设有代表处;同时在香港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建行亚洲和建银国际,在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设立经营性机构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从而实现建行在全球五大洲的经营网络布局。
3.国际化经营业务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建设银行设在世界各地的机构,经营着当地法律许可的各项银行业务,一方面,各海外机构巩固发展了存贷款、贸易结算、外汇交易等中行传统业务;另一方面,它们又积极借鉴和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先进的经营方式,不断开发新的业务产品和服务项目。
2006年建设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全球贸易融资服务协议》,凭借国际金融公司的信用支持,建设银行可以大力拓展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融资业务,延伸其国际贸易融资范围,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外汇业务整体竞争力。同时,不断对其业务产品进行创新,在个人理财产品上,在境外推出结构性存款、基金投资、信用卡代理清算等业务;其海外分行将主要从事公司存款、贷款、贸易融资、大宗商品融资与保值等银行业务。
三、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境外资产规模小,分支机构数量少
建设银行资产布局主要集中在国内,其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远远不能与西方跨国银行相抗衡。外汇贷款资产占本外币资产总额的比例,除中国银行将达到20%,其他三家银行都达不到4%,而建设银行境外信贷业务比重仅为1.38%。可见,建设银行持有的外汇贷款资产主要源于境内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存款,这种资产布局已经滞后于世界经济开放的步伐。
目前建设银行在外分支机构数量不足,截至2005建行在外分分支机构仅为9个,比1999年增长了12.5%,而中国银行2005年境外分支机构达69个,比1999年增长了72.5%。这样的现状使得建行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必须通过其国外代理行办理,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通过代理行办理业务难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其二,通过代理行办理业务无法在境外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直面客户,开拓潜在市场。其三,通过代理行办理业务需要向代理行支付相应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业务收入。
2.现有发展方式相对单一,发展速度缓慢
前已述及,建设银行在海外的发展仍然主要是通过在国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来实现的。这种方式是根据市场需求,经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分析后,先在相应的国家或地区设立代表处。代表处并不开办实际业务,只是起到信息采集和联络作用,为分行开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待条件成熟后,代表处才升格为分行或子银行。这种发展方式周期较长、见效又慢,一般需要2到3年的时间。即便分行正式开业,还得经过一段试运营期的过渡与经营摸索,才能适应当地和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种发展方式跟不上我国对外贸易扩展对国际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只适合于商业银行在早期尚不熟悉国际资本运作、资本实力较弱,而国家的开放程度不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的情况下采用。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银行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趋势日渐加强,国内企业开始大量向海外展业务,跨国公司也随即兴起,从而要求银行提供更多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衍生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理财服务等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银行服务。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国际化进程较慢,金融服务的效率低下、工具单一,难以适应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其国际化的发展。
3.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而一家跨国银行的主要风险则是市场风险,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而导致的风险。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无疑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而我国大部分银行刚刚达到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还未在我国实行。根据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国际业务占比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因此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将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建设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是建设银行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虽然于2005年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并在其帮助下加强了风险管理的技术与工具,风险管理有了起色,但作为一个体系,风险管理必须渗透到银行业务的每个层次和每个员工,同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银行管理的架构有关,当管理架构不合理时,就会出现业务推诿、责任不清、实施不到位的现象。
4.跨国经营能力不足,总行与分支机构管理理念存在差距
我国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际,在实施“走出去”的海外发展战略中,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绝大多数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建行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代表也大多在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建行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均开设分行,在伦敦、纽约和悉尼设有代表处等。这样容易造成总部与下属分支机构的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上存在差距,由于分支机构权限的限制,一些业务的开展、突发事件的处理需总行批准,而由于总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相对不同步,致使分支机构错过很多机会。这使得总行与分支机构的矛盾凸显出来。
正是由于总行和分支机构的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上都存在差距,致使总行对分支机构不知如何管理,导致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授权界定不清楚,最终导致海外机构案件频发。银行是为客户服务的。客户之所以选择我国银行的境外机构办理业务,是需要境外机构提供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银行服务,而境外的分支机构要提供这样的服务需要总行能够具有这样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国际化进程发展迅速,但实际服务能力不足,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上客户的需求。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四、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推进建设银行建立海外机构
银行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积极建立海外机构。由于建设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对此,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建立海外机构的地域选择
建设银行应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张上有所倾斜:(1)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在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置分支机构,可以更为广泛地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扩大业务发展的范围,还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2)向业务量大的国家或地区倾斜。如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且中国的外汇资产多以美元为主,因此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是明智的选择。香港与内地的经贸联系很广泛,且中国同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许多贸易都是通过香港进行转口,因此在香港设立分行比在其他地方设立更有必要。(3)向华侨集居地倾斜。美国纽约、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都是中国华侨聚集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更容易打开市场。
(2)建立海外机构的战略步骤
根据当前的优势和实际,建设银行国际化进而实现全球化可分三步进行:一是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宽松,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较低,且能够及时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脉搏。二是在与我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对于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框架的国家可以设立分行,在市场发展框架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可以设立代表处。三是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政治经济尚不稳定或者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地区正处在调整和改革中,短期内建设银行不可能在这些地区广泛扩展银行分支机构,但是,应该选择有利时机,在政治相对稳定、同中国经贸关系密切、转轨过程基本完成的国家或地区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设立代表处或分行。
2.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采取何种模式提高国际化的速度,已成为建设银行走向世界,迎接挑战的关键。从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以并购等多元化方式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应是建设银行近期的方向。通过这类方式,建设银行方能尽快取得当地监管与市场认同,引入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并且能与当地同业在了解市场和客户、防范风险等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提升分支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国家为了使各家商业银行尽快提高竞争实力,不断向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各类经济及政策援助。
建行已初步制定了综合化经营战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将采取直接投资、并购等方式经营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信托、保险、基金、租赁和汽车金融等业务,发挥不同业务的协同效应。建行正在积极筹划信托投资公司,并在探索和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方面的合作。
3.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化,风险随处存在,而发生问题的地方往往就是银行的海外机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目前风险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体制和问责制,制订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操作程序、操作规程,规范管理,为商业银行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加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针对海外机构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引进和培养国际型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加强海外机构的风险管理。
4.采取跟随、借鉴、创新的策略,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跟随就是跟随客户国际化,即通过服务国际化的客户学习国际化经验。跟随服务跨国客户的过程,既是一个业务扩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国际业务新知识、新产品、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过程。建行服务的客户中既有外国的跨国公司,也有国内跨国发展的企业。跨国公司因为在世界各地经营,其金融需求最具国际化的特征。在跟随服务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国际化的人才,又积累了国际化的经验。
借鉴就是借鉴同行业的国际化经验。竞争是发展的动力,对手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同业银行国际化经验的全面研究和分析,汲取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善于与各行之间紧密合作。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就是要转变观念,结合自己的实际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跨国经营能力,提升建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求知,杨飞.跨国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张晓松,李炜.中国金融、“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3]王向荣.跨国银行国际化的路径分析——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4]郑良芳.我国商业银行推进国际化战略研究[J].新金融, 2007,(02).[5]周昆平.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五大策略[J].银行家, 2007,(04).[6]建设银行.建设银行年报,http: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报告
[摘 要]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解除金融政策壁垒,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在各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探索国际化经营战略之路。本文以建设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建设银行 国际化战略
一、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是植根于中国的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市值与盈利水平均居全球上市银行第二位,ROA、ROE全球领先;ATM拥有量位居同业首位,中长期基建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国内同业第一,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均在国内名列前茅。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12,689.82亿美元(人民币86,746.3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拨备覆盖率达到141.8%,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38.44亿美元(人民币262.76亿元)。
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的逐年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资本市场控股海外当地的一些金融企业,直接进入当地市场。这样既可以借助该收购金融企业在当地的机构网络和已有人力资源迅速的开展业务,同时也避免了在海外创办企业在企业文化和市场开拓上的难题。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直接纳入总行的分行管理系统管理,便于与国内分行进行业务的直接连通。这部分分支机构主营业务多在国际结算、外汇清算等境内业务的延伸范围内。
(一)建设银行的主要境外附属公司
1、建行亚洲
建行亚洲是香港注册的持牌银行,主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个人及商业银行服务。2008 年,建行亚洲加强网点扩充及各种电子渠道建设的步伐,在港澳地区零售网点数量已增加到36 间,并开发14 项新的电子渠道服务以及“乐年理财”、“黄金买卖”、“人民币支票户口”等18 项新产品。
2、建银国际
作为建设银行设立于香港并面向全球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建银
国际通过与建设银行总部及境内机构联动,主营业务覆盖IPO、上市公司回购与增持、买壳上市、兼并收购、资产管理、产业基金等,取得成立以来的较好业绩。
3、中德住房储蓄银行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成立于2004 年2 月,由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股份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建设银行出资比例为75.1%。2008 年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原有住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增加开办吸收公众存款,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发放以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经济租赁房和限价房开发建设为主的开发类贷款,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代理销售基金,代理保险业务,由单一从事住房储蓄业务的储蓄银行转型为专业经营住房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
(二)建设银行境外分支机构
建设银行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设有分行,在伦敦、纽约和悉尼设有代表处。2008 年末,海外经营性机构资产总额为1,215.93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3.33 亿元,其中海外分行实现利润总额1.67 亿元。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不良贷款率较上年上升0.14 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较低的0.51%。
2009年6月5日,中国建设银行纽约分行在美国纽约隆重开业。纽约分行是建设银行在美洲设立的第一家分行,它的成功开业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建设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也标志着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从事接受大额存款、贷款、贸易融资、美元清算、资金交易等商业银行业务。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力度尚待加强,业务结构单一
作为集团国际化经营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银行海外网点多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等地,2009年在纽约设立分行,是建设银行建立全球金融服务网络的重要一步。但同时,可以看到伦敦和悉尼只设立了代表处,对业务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从其他全球性金融机构成功的经验来看,通过在各大洲的经济金融中心建立全面的业务处理中心,以此协调全球金融服务的发展,分区域做实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是一个有效的国际化经营策略。而从目前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实力来看,作为区域性的业务处理中心,协调境内外
业务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
分支机构主要依靠于自身网点机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成果与收益较慢,不利用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易处于劣势。业务的开展过于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非传统业务收入比不到20%,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不够。因此,缺乏抵抗东道国金融政策风险的能力。
(二)海外并购合作经营经验尚显不足
建设银行目前除有兼并香港同澳门金融机构的经验外,并无实质的境外合作(如银团贷款)和并购实践。在众多的海外并购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文化整合、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海外并购案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虽都不同程度的通过海外并购控制海外金融机构,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差异和业务开展的惯性作用,使得这些海外并购多停留在资本结构控制的层面,在企业文化整合,业务融合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
(三)境外分支机构金融产品研究创新能力较低
由于境外分支机构大部分的收益均来源于传统的存贷利差,造成银行内部产品陈旧,变通极少。而对分支机构绩效考核的实质性缺位导致其在新兴的个人信用卡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上较其他跨国银行起步晚,发展慢,难以拥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境外分支机构承担了一大部分境内机构的接待培训任务,很多时候都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配合境内银行开展业务上,造成了金融产品开发的主动性下降。
(四)海外机构绩效考核方式不到位,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对于海外机构的管理人员多采用总行选派的制度,其绩效考核方在总行相应的职务序列中,并没有与其管理的海外机构绩效高度挂钩,同时,三年一换,外派人员刚熟悉业务就被调走,又换新人,造成了管理层不熟悉海外业务,不能较好的指导境外机构和附属公司的业务,只能依赖于当地核心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境内机构的业务支持。
三、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建议
(一)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在国际金融服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从建设银行2004年股改上市引进美国银行为其战略投资者以来,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开展了深度的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设银行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海外发展战略,逐步扩大海外机构和设施,拓宽服务渠道,丰富金融产品,全面提升为客户提供国际化全面金融服务的能力。战略投资者为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何利用好战略投资者这个海外资源是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
建设银行与战略投资者合作三年多来,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与美国银行在零售与公司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领域实施战略协助项目16 个,设立经验分享和培训项目42 个。其中,在成功推广零售网点转型的基础上,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改进试点获得成功并开始推广,个人业务网点服务与销售流程全面优化,专业化、差别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网上银行客户体验改进项目以代理保险业务为试点,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实施产品和服务发布前的客户可用性测试,提高了客户使用的有效性、效率与满意度;小额无抵押循环信用额度贷款产品研发项目的实施,加快了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数据管控、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网络转型、灾备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合作项目,促进了本行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建议银行在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流程和产品的同时,积极促进试点推广、经验转化和人才培养。
(二)明确国际化战略的市场定位
跨国银行是以国际业务为主并采取跨国经营方式的银行。建设银行资本雄厚,现已经具备了国际性银行发展潜力和必要条件,可定位于海外的多元化市场。集团经营重心逐渐向海外转移,先按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形成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基础类产品和服务,初步创建建设银行的优势品牌,争取在5年的范围内达到境外业务收入占到集团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目标。根据建设银行全行海外发展战略要求,各海外机构努力优化资产及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大力拓展国际结算、外汇清算、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深化境内外业务联动,实现了境内外业务发展的双赢。
(三)加强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建设
为解决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现象,建设银行一方面可以以优厚待遇从外资银行或海外高等学府引进专业人员,同时也可以依托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子公司,建立起金融专业培训中心。凭借两地的国际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交易清算系统,以及语言文化上的中西合璧,既能有效缩短进修培训人员的适宜环境过程,又能很好地接触国际金融市场和业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四)增进海外并购企业文化和业务整合能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金融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与跨国金融机构相抗衡,建设银行采取并购的方式是最快最有效的选择。这是因为海外并购相对投入较少,但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还可以继续利用被收购银行原有的健全的组织结构、专业技术人才、关系网络和业务渠道等资源,利于避开东道国有关政策限制,迅速进入新市场开展工作。在现有的海外并购的经验基础上,应着力并购以后企业文化整合和与境内机构及其他境外分支机构的业务整合,并利用并购的金融机构进行集团内部的人员培训,提高海外并购的价值。
四、结语
建设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内国际化经营的先进力量,在面对国际金融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下,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强化现有的国际化经营业务水平和硬件设施,更应该通过内部自上而下的革新使自身的企业体制、运行机制、产品和服务人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向国外银行的先进水平靠拢。
通过现阶段实施立足集团现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既能有效提升建设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收益能力,更能进一步满足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的现实需求,完成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维护本国金融经济安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张邯 田高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02)
李洪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及推进策略[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09)
沈 彬: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思考[J].价格月刊,2006,(01)
第三篇:中国建设银行经营情况调查
中国建设银行经营情况调查
国际经济与贸易1003单文20101362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主要经营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多种产品和服务(如基本建设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银行卡业务等)在中国银行业居于市场领先地位。建设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与多个大型企业集团及中国经济战略性行业的主导企业保持银行业务联系,营销网络覆盖全国的主要地区,设有13600多家分支机构。经办国家财政拨款时期 1954年10月1日成立原名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设银行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后,其任务是经办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使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部门、单位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几十年来,建设银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国家专业银行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为适应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银行先后开办了现金出纳、居民储蓄、固定资产贷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国际金融、住房贷款和各种委托代理业务。通过开办各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商业银行业务,丰富了银行职能,为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有商业银行时期
1994年,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建设银行将财政职能和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分别移交给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从功能转换上迈出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重要一步。经过近50年的改革与发展,建设银行已经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到2004年6月末,资产总规模为37228亿元,负债总规模为35223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17%。按照境内外全口径统计,全行不良贷款余额65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08%,达到了银监会要求的3-5%的标准。境内外营业性分支机构15401个,其中有6个海外分行,2个驻海外代表处。全行正式员工26.3万人。同时,全资拥有建新银行,并持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43.35%的股权,持有中德住房储蓄银行75.1%的股权。
2004年9月15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会议,决议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将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后,名称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继原中国建设银行商业银行业务及相关资产、负债和权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后,将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将继续全面推进各项管理改革,促进绩效进步,努力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办成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截至2010年底,建行资产总额达人民币108,103.17亿元,突破1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3%;实现利润总额1,751.56亿元,同比增加364.31 亿元,增长26.26%;受益于业务发展、内地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实现净利润1,350.31 亿元,同比增加281.95 亿元,增长26.39%;实现经营收入3,234.89亿元,同比增长21.07%,其中利息净收入达2,515.00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66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0%、37.61%;综合盈利能力继续保持内地同业领先地位,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32%,年化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为22.61%,净利息收益率为3.49%,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0.08、1.74和0.0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6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40%;资产质量稳步提升,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继续双降,不良贷款率降至1.14%,较上年末下降0.36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减值准备对不良贷款比率为221.14%,比上年末提高45.37个百分点。
第四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点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愈来愈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也将其迅猛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与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中国经济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的一批优秀企业也正在积极的 “走出去”。本文将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全面的思考,主要包括: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现状与特点,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企业现阶段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模式。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信在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行全面的分析后,会更利于企业的跨国经营。
关键字:国际化经营现状特点风险核心竞争力管理体制成功模式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现状与特点
据统计,截至2002年6月,我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6758家,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是我国在海外投资兴办非贸易性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加工、工程承包、装配企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旅游及餐饮业等领域。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体分为四大类。
(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直属的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等。这些贸易大公司的优势是长期从事进出口贸易,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市场网络,掌握熟练的营销技巧,有灵通的信息系统,稳定的业务渠道,融资便利,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
(2)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如首钢集团、海尔集团公司、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赛格集团、春兰集团公司、康佳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格兰公集团公司等著名企业。这些大型生产性企业从事跨国一经营的优势是。有外贸经营权;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由于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而海外经营起步虽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
(3)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包括中国银行等五大专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公司等。这些公司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
(4)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然而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10月底,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736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0亿美元。而作为对比,截至该年我国累计吸引外资为3950亿美元,是我国对外投资的30多倍。除了对外投资规模较小外,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目前的国际化经营总体上仍旧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具体表现在:
1.投资结构的尚待完善
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规模结构三个方面。从境外投资企业的分布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的境外投资企业已遍及世界各地。但从总体方面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区分布仍相对集中在亚太经济区。其中,亚洲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我国大部
分的投资。据估计,有近80%的投资项目位于亚洲。在产业结构上,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以中、小型为主。据统计,目前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我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东欧140万美元的水平。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其核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的分析,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其垄断优势(通常是技术、管理、品牌或市场)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行为。综观获得成功的外国和我国跨国公司无一不是在上述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而我国多数企业严重缺乏上述四种跨国经营所要求的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通常拥有的优势是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优势在国际化经营中又受反倾销等制约,常常难以发挥作用。
3.分散化经营,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过度竞争。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企业投资母体之间相互缺乏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建立策略联盟作为发展手段以实现规模效应,而我国企业显然尚未跟上这种跨国经营的潮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企业体制制约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据统计,在海外600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约占80%。从行政级次划分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所属企业;从专业分类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和地方专业外贸公司和大型生产型国有跨国公司。由于至今都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得海外的国有企业的分支公司,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他们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竞争和相互封锁信息。国有企业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也在本源上限制了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使海外中资企业难以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那样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和联盟经营。
4.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才匮乏。
这在国有企业中体现更为明显。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境外国有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制约机制,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蚀。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从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的国际市场竞争。
二.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实现快速持续增长的一个年代,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多数国企已扭亏或增盈,对国家整个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去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8个百分点中,由工业拉动的就占5.1个百分点。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有些企业的明显好转是通过重组债务,而不是通过解决管理和竞争力方面的基本问题实现的。同时,部分恢复性的增长也是靠大量的政府开支和出口增加实现的,而不是靠效率的增长或者消费需求的增加达到的。因此客观地讲,我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二)我国一些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明确,盲目上项目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境外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已淘汰的废旧设备、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个别企业甚至是为了转移国有资产。有些企业投资的前期市场调研不细,目的性不强,对市场变化的风险估计不足,造成盲目投资。还有些企业不顾自身条件,对外承诺许多项目,而不能实现,造成不良影响。境外投资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进行国际化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干预较多。我国目前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经营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涉外税收等规定不完全明确,行政审批多,干预多,企业无章可循,对海外投资项目和建立海外企业的审批手续繁多,效率低,期限长。大大制约了企业的积极性。
(四)金融服务滞后,企业缺乏宽松的融资环境。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对资金需求量会随着业务的拓展而扩大,一般而言,任何产业资本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对金融资本的关系会超越借贷关系走向银企联合。但是存在一个前提,即:银行制度也应是市场化的。然而我国银行制度市场化还不够,使得中国企业缺乏好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政策,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际性大公司的竞争。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我国的企业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地卷入国际市场的竞争。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定冲击国内经济各个领域,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现在是我国企业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因此,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如何解决上面所提出得更
是企业在全球市场化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中国企业现阶段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模式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一些领域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以海尔、青岛啤酒、双星、格兰仕、春兰、小天鹅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在国际化经营市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及时地学习、研究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探索其中的规律性,以便使更多的企业少走弯路,用尽量少的代价和较快的速度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对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比较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企业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其多年的实际探索与经验,一些企业内人士将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创牌战略模式、贴牌战略模式、创牌与贴牌战略并举的模式。
1.创牌战略模式
以海尔、青啤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业,以创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国际化企业、早日进入世界500强为目标,在与外国跨国公司的较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海尔集团最具代表性。
十几年来,海尔始终把“创中国的世界名牌”当作企业的发展方向,为我国企业创立世界名牌探索了成功的经验。
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飞跃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海尔从创中国名牌到创世界名牌的过程。海尔实施的名牌战略有以下的做法和特点:
第一、坚持质量和技术的高起点。海尔从1985年起,不断地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并坚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自己领先于其他企业。
第二、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多年来,海尔一直致力于生产具有国际品质的产品,努力使产品质量早日与国际接轨。海尔把品质看成是产品的生命线,是国际市场的入场券和通行证。海
尔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使员工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在员工中树立了“不合格的产品就是废品”和“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观念。
第三、坚持技术进步与创新。海尔始终保持产品技术和质量上的发展与创新,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平均每年开发出200多种新产品。目前,海尔的科研开发人员,拥有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产品实验室”已经同世界接轨,并取得了美国UL等认证机构的“数据认可”。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必然也是品牌全球化的过程。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发展成为全球化品牌时,就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大批忠实的顾客群以及良好的企业与国家形象。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即在5-10年内,创建国际企业,创立世界名牌。
2.贴牌战略模式
以广东格兰仕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通过OEM(贴牌)方式,使产品走向国际高层,创出了另一条国际化经营的成功之路。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分工中,格兰仕集团的高层领导不仅看到了自己与外国对手的差距,同时还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独一无二的巨大的国内市场的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以及顺德市家电产业配套优势。这是任何一家外国公司所不具备的。从企业内部看,格兰仕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其带来的规模优势。
凭借着劳动力优势,格兰仕实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其规模优势除了表现在生产方面,还表现在销售、科研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多年来,格兰仕坚持在其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不断调低其产品出厂价。在微波炉行业,格兰仕“做大、做强、做精、做透”的专业化战略思想几乎无人不晓。这种做法使其在微波炉行业内成为了领先者。
在一些人看来,企业应该自创品牌而不应该做贴牌,因为做贴牌是受外国人剥削,使国人脸上无光。格兰仕的做法表明,当企业的条件不成熟时,不妨先做贴牌,做贴牌的过程可以全方位提升企业的素质,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以后自创品牌奠定基础。格兰仕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创出了一个国际化经营的新模式。
3.创牌﹢贴牌模式
以青岛双星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将上述两种模式相结合,成功地创建了第三种模式。所谓第三种模式,是指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战略,即在美国市场上实施“贴牌战略”,在其他国家实施“创牌战略”。
随着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名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双星的国际化经营不得不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同时进行。在品牌动作上,双星集团实行的是“创牌与贴牌”并举的战略。双星集团的做法,体现了战略的灵活性,不失为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战略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指导企业走向成功。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地域、行业各不相同,再加上每个企业自身的历史、特点、优势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企业不可能采取统一的模式,多种模式并存是长时期内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模式选择上的客观必然。我们既不应强求格兰仕等企业超出目前客观条件的允许去实施创牌战略,也不应强迫海尔、双星等企业放弃创名牌的努力,屈尊于为外国公司作“贴牌”。不论是政府、媒体还是理论界都应当尊重企业自身的选择。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企业才是真正的行为主体,它们有能力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总之,企业应熟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各种程序,可以参考成功的模式少走弯路;要了解国际市场中各种文化的特征,使企业的销售工作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还要了解国际
化经营中销售渠道的特点,保障渠道的畅通。
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下,只有适应环境和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2.林毅夫“2002工商峰会上的发言”,2002年5月21日,北京,2002年9月22日《工商时报》
3.卢进勇(2001):“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6期
4.《企业国际化经营》企业音像教材出版社卢东斌等主编2003年10月第一版
第五篇:认识国际化经营
认识国际化经营
作者:卢东斌 人气: 36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什么是国际化经营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家非常关注国际化经营问题,都希望在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业绩。那么怎么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国际化经营产生的背景。国际化经营的产生背景涉及两个问题: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2.避开国际流动壁垒,促使国际化经营产生。
1.国际流动及其壁垒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是伴随着不同公司间的国际交易而产生的,它包括国际流动。国际流动主要指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等国际间流动。例如,现在有两个不同国家的公司——X公司和Y公司,这两个公司本来面临的是各自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而现在,这两个公司需要合作,需要交流,那么两个公司之间需要一些货物、劳务、资本、人口、技术、信息方面的国际流动,但是,这样的国际流动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在流动过程当中,必然面临一些障碍和阻力,这些障碍和阻力就是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外汇管制等等。
图1-1 国际流动及其壁垒示意图
2.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为了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流动,国际商业界都在研究怎样避开这些壁垒,所以,国际流动也成为国际化经营当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想,能不能借助一些国际机构来解决这些事情。这些国际机构包括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欧洲市场和多国组织等等。他们在解决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的壁垒问题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借助于这些国际机构,就能够更加快捷、更加自由地实现国际资源流动,两个不同国界的公司就能正常开展合作,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
图1-2 国际化经营的产生
国际化经营的实质
3.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1)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我们称为国际化经营。
(2)国际化经营的定义要点
从国际化经营的定义来看,有两点非常重要:
面临的环境不同。国际化经营面临与本国不同的环境,这一点是国际化经营的特色。这种不同的环境决定着国际化经营在很多方面和国内经营有所不同。
它是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控制的活动。也就是说,国际化经营过程当中,很多子公司、分公司等分支机构都在国外经营,但是,它们应该遵循总公司的战略,这一点非常重要。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
1.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企业
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国际化经营的主体。该主体在国际化经营当中解决什么问题呢?刚才提到,国际机构在国际资源流动过程当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虽然国际资源流动过程是一个独特的国际性转移过程,但是更应看到公司间的相互影响与国际化经营的紧密关系。
把握了企业主体同环境、经济资源和资本的国际转移的相互影响,我们还应该看到,国际化经营与通常所说的企业经营有所不同。国际化经营是一个独特的国际性转移的过程,包括经济资源和资本的国际转移。
2.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 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
(1)企业结构的变化--母公司制定战略,其分支机构,包括子公司、分公司,都要服从母公司的总体战略。
(2)从经营特点来看,海外经营在整个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
(3)最高经营者的经营姿态在变化,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
(4)企业行为目标的变化。企业认为其作为世界的一个公民,它在赚到自己应有利润的同时,应该负起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简称为MNC,就是说,它是一个多国公司。它的产生,是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引起的。
企业结构的变化。企业结构的根本变化体现在,它由过去的母子关系结构变成了头脑手足关系结构。头脑手足关系结构要求在跨国经营的时候,子公司和分公司都要服从总公司的战略。即母公司制定战略,其分支机构,包括子公司、分公司,都要服从母公司的总体战略。同时,企业结构的变化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从经营特点来看,海外经营在整个经营中所占比例增加。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比例是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很大一块经营是在海外展开的。
最高经营者的经营姿态在变化。过去经常说某某公司是中国的公司,某某公司是美国的公司等等。随着企业行为的变化,现在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司。就像海尔总裁所说的,现在海尔是中国的海尔,将来要成为美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那时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
企业行为目标的变化。企业行为目标包括很多方面,在此强调其中重要的一点——企业作为世界的一个公民,它在赚到利润的同时,也应该负起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
正是这些企业行为的变化,产生了国际化经营当中的多国籍企业。
3.多国籍企业及其特点
企业行为的四大变化导致了国际化经营中多国籍企业的产生。(1)什么是多国籍企业
从实体上看,多国籍企业是通过向几个国家直接投资而拥有生产服务活动基地的。从国际营销观点出发,它由本国总公司统一控制企业。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多国籍企业还不多。
(2)多国籍企业的四个特点 重视企业本土化
在海外谋求产品、技术服务的市场,为在世界各地有效地利用资源而重视发展当地的生产、销售与出口,也就是说,多国籍企业在重视国际化的同时,也重视当地化,或者叫本土化。
子公司要以总公司为轴心
多国籍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原则上永久性地以总公司为轴心展开。也就是说,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非常多,但是应该不要忘了以总公司为轴心展开经营。
总公司战略结构发生变化
为了推进这些活动,本国总公司的战略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国际化经营中,总公司的战略,特别是组织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子公司以总公司利益为重
以本国总公司为中心,加强总公司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为总体利益最大化而努力。也就是说,多国籍企业为了整体利益,可以牺牲某些国家的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要详细讨论,以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
国际化经营的惯例
作者:卢东斌 人气: 37
商业伦理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方面
精神文明(包括商业伦理道德)建设跟经济方面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道德文明建设和商业伦理的强化跟总利益密切相关。
2.总利益的计算 总利益的计算公式: Tj=∑WiBij T—可供选择的总体利益
W—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重要性设定的权重 B—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利益 I—供选决策一个方面的指数 J—某一供选决策的指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得不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
3.社会对企业的评价
从国际惯例角度来看,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企业情况的透明度
企业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跟企业的民主有关系,不管是间接的民主还是直接的民主,都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公开度是就企业经营情况结果而言,而企业的商业机密不能公开。
(2)对地域社会的贡献
对地域社会的贡献问题,国内企业现在的负担比较大。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应该对地域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美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政策,如对社会的贡献、捐助、捐赠可以免税等等。
(3)女性地位的提高
国际化经营特别强调女性地位的提高,男女是否同工同酬是体现男女是否平等的重要条件。
4)关心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也应该关心家庭,所以现在企业纷纷关注社区建设。将来企业竞争的焦点可能在社区方面,包括宽带的电信网络、社区的商务建设、社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等等。
(5)工作环境
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是否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到来,很多的知识工作者可以不上班而在家办公。所以他所住的家庭以及他的工作环境对企业来说也应该同等重视。
国内企业现在也开始重视工作环境了。云南曲靖烟厂的领导提出要把企业办成一个花园式的企业,这个不是很新鲜,但是他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该厂领导提出,企业发展了,企业富起来了,那么员工可能也富起来,富起来的员工肯定要有汽车,所以在解决职工住宅的时候,都安排了地下停车场。曲靖在中国并不是很繁华的城市,一个企业在解决职工宿舍的时候考虑到地下停车场,这是非常超前的意识。这实际上也是给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6)有没有动物实验
有没有动物实验跟生态保护密切相关。
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系
1.WTO的实质(1)制定规则
WTO的规则体现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原则。
承认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规则。市场经济的规则很多,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自由竞争原则和供求关系原则。
互惠原则
非歧视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
不管它的国籍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我们企业到别的市场的时候,都享受国民待遇。
不管你是什么厂家,你的产品应该享受跟国内企业一样的待遇。关税减让原则 配额限制原则 透明度原则
贸易政策、贸易法律应该有透明度,对内商外商都有指导。协调解决争端的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提倡贸易自由化、透明度和稳定性。所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开放市场
中国跟美国和欧盟的谈判非常艰难,主要是市场准入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那么还涉及外交问题。所以这次中美谈判及中国和欧盟的谈判,应该说是外交加经贸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长达500页的协议,从开放市场的角度来看,该协议的焦点在于三个方面。
怎么开放市场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开放市场?美国及欧盟都提出了很高的价码,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涉及怎么开放市场的问题,比如它的时间表,它的开放程度。
怎么降低关税
怎么降低关税跟怎么开放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降低关税涉及过去一直保护的一些产业的关税,是比较敏感的问题。
怎么取消配额和许可证,怎么降低贸易壁垒(3)解决争端
解决争端是强调双赢的原则,而不像过去那样拼个你死我活。这样的解决争端机制对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是很有好处的。
2.WTO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关系(1)一所学校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所学校。归根到底,WTO是一个学习运用规则的学校。这个规则本身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因为如果我们不懂规则就很难参与这样的游戏和竞争。但是我们学规则的目的是要善于运用规则,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头脑,同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WTO规则体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重点。
这些协议篇幅很长,而且非常明确和详尽,对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相应的规定。时间规定非常清楚,比如说外商对中方的政策咨询,中方机构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明确回答,超过10天就是违规。
焦点非常突出。例如入世时,涉及86项农产品。农产品是大家经常遇到的,但是让你说出你所知道的86项农产品,恐怕你不一定能说出来。但是这些都是在中美协议和中欧协议里一个个列出来的。可见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则的难度。
(2)一个赛场
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是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竞争环境里,企业的发展有五个方面应该注意:
国有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应该完全按照商业行为进行。也就是说,不受政府的任何影响。这就涉及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自主权扩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企职能分开。
中国政府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有和国家投资企业的商业决策。政府不应该把技术转让作为批准投资项目的条件。
取消并停止实施通过法律规章或其它措施实施的贸易和外汇的平衡要求。
竞争的保护措施。竞争的保护措施包括防止不正当竞争、反对交叉补贴、反对用商业机密搞竞争、在提供信息和享受信息方面不搞歧视。
(3)一个舞台
中国企业入世应该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包括以下几点: 信誉
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中国企业应该打造自己的信誉。质量
我们要以质取胜,如果质量不行,那么信誉也就不行。速度
把产品和服务送到国际市场的速度 满足顾客需要的速度
解决自身内部组织性问题的速度
企业全球化战略
作者: 人气: 41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的热点话题,看一看广告的主题、连环画杂志,还有商业印刷品,无不充满了国际化成功案例的报道。在最近的一次麦肯锡调查中,4/5的被调查者认为全球化是当前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1770~1992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从3300亿美元增长到约3.8万亿美元,同时不同民族间的需求和文化正日趋同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世界各地以相同的方式销售相同的产品。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的日本企业以及吉列公司就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代表。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尽管管理界把目光从国际化更多地转向了企业重构,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又卷土重来。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这一浪潮的到来。那些没有利用这一新机会的公司,被认为是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错误。
尽管如此,一些研究报告也开始发出警报,对国际化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质疑,反对千篇一律的国际化。的确,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从国际化中取得了成功,一些公司已经因为国际化而陷入了困境。比如巴林银行因扩张亚洲市场而引发了巨大的亏损,并最终导致其破产,他们的大范围扩张被证明是失去了控制;当柯达进入日本试图反击富士时,由于日本的商品分销配送习惯很难改变而困难重重;盛世(Saatchi and Saatchi)公司则没有设法从国际化中获得足够的协作。事实同时证明,20世纪80年代的媒介服务业比他们原先所预想的要更加本地化。
企业实行国际化的原因
一些成功的企业用一些口号来证明其实施国际化的正确性,比如“我的消费者正走向全球”、“我们的竞争者已经在做了”、“在我们的全球商业体系中,只有几个大公司才能生存”或者“我们已经渗透了国内市场,除了进军国际市场别无选择”。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最初用这些动机来证明它们的国际化行为但却最终失败的公司名单,可以和成功的公司名单一样长。
图1 企业国际化的动机框架(锥形学习框架)
成本优势
1.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
成本优势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规模经济。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后,其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降低。在国内市场,如果企业做不到以最低单位成本进行规模生产,并且没有诸如产品口味差异或管制等障碍的话,它们就可以考虑进行国际化运作。以欧洲的轿车生产为例,当今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一个厂商只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生产经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模经济并不是无限制的,只有适度的规模才是经济的!
2.生产能力的利用(Capability utilization)
优化生产力利用系数表面看起来与规模经济相似,但是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生产力利用意味着所有已发生的固定成本都得到使用。如果一个生产单元一天可以生产5000只瓶子,而它只生产了3000只,则它的生产能力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企业对于没有生产的那2000只瓶子的固定成本还是要进行支付。所以通过国际化,企业可以为余下的2000只瓶子找到一个市场,从而提高其成本优势。
3.接近生产要素(Access
to
inputfactor)
早年的企业经常通过进行国际化来获得更好或更便宜的生产要素。在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部门,这一点仍然很重要。只要我们看看那些西方石油公司就会知道,他们之所以蜂拥到前苏联各共和国地区,就是为了获得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合同。廉价的劳动力是另一个生产要素,廉价的劳动力因为不能流动,由此成为国际化的另外一个原因。西方的公司把它们的鱼和虾运到亚洲进行清洗,再运回西方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微观经济学家也强调了学习曲线现象。从学习曲线(如下图2)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产量增加,并在技术上和系统运作中变得更富有经验时,企业就可以更有成效地降低成本。由于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加企业的产量,因此,它将使企业在学习曲线上更快地向下方移动。
图2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5.推行专有技能(Leveraging know-how)
通过国际化,一个企业还可能轻易地推广它的技能和各种资源。如果一个公司成功地在国外复制一个现成的体系,那就意味着它投入到该体系的资本可以通过设立多个点而抵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麦当劳和美体小铺(Body
Shop),他们都成功地推广了他们的商业体系。此外,与其他的成本优势不同,企业专有技能的推广在服务业会更为典型,而不是在制造业。
网络利益
网络利益必须在有顾客的地方才能起作用。与成本优势不同,网络利益主要影响企业的收益。
在一些行业中,国际化的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以美国的快递公司为例,其关键的成功因素之一就在于它的国际化网络。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拥有一张可以在世界各地通用的美国运通信用卡,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国际酒店连锁,商业人士喜欢在不同的目的地找同一家知名的酒店,因为他们知道知名酒店代表了什么。通过国际化,酒店的客户搜寻成本降低了。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美国新闻网络(CNN)国际台,他们需要在全世界建立收视网络,因为他们的目标受众是国际的旅行商人。
学习机会
学习机会的好处也许是在国际化带来的利益中最难以量化的。国际化迫使企业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商业环境中参与更多的企业竞争,从中企业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全部商业活动中,他们可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此外他们还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下勇于与其他企业竞争,而不是躲避他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顾客的反馈迫使他们迅速反应,并与之相协调。他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和竞争者呆在一起。上述框架可以帮助人们用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评估国际化的优势。这个框架并不特别严密,但却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全球化带来的所有好处你很难把它全部都追求到,你应当相应地调整你的组织去适应,优先考虑应该先追求哪些好处,可能有助于你避免错过所有的好处,获取最有效的机会利益。
不同层次上的锥形学习框架分析
1.行业层次
如果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国际化是有利的话,那么这些利益可能迟早迫使该行业的所有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因为那时国际化已变成某种“标准化惯例”。在这里,飞机制造业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行业层次的分析将揭示行业所创造的价值总额,它是成本、网络和学习效益的结果。所以当你注意到在你所在的行业中出现国际化的尝试时,你至少应该感到担心,它也许表明你的企业已经错过了或正在错过这艘船。
2.公司层次
在公司层次的分析中,我们经常要关注国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和国外的竞争对手。在分析中我们常会遇到下面一些误区,并以此来作为走向国际化的理由,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我们的竞争者已经在做了
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竞争者正在做”呢?如果你的竞争者是由于行业的原因进行国际化,那么可能在事实上表明,你的企业行动过于迟缓,没有看到行业的国际化利益。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由于一些公司的特别利益而进行国际化的,那你就没有理由立即跟进,可能在国内发展会更好。
国外的竞争对手正在进入国内市场
这可能是你向竞争对手的国内市场发动进攻的一个正确的理由,只是你的企业必须明白,这样做能够带来什么好处,而不要本着“以牙还牙”的冲动去进行不必要的冒险。虽然你的竞争对手可以抢走你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同样去抢他的市场份额。也许这只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你的国内市场出现了问题,而不表明你手握着一张到国外去的邀请函。
企业应该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国内市场变小,是因为他们没有设法扩大国内的市场份额吗?是市场不够成熟吗?还是根本就是没有竞争力的一种托词?如果你无法在一个已经熟悉的地方提高地位,那么你凭什么认为你可以在一个陌生的新的国际市场中做到这一点呢?一厢情愿地谋求发展和进行国际化是很危险的,它需要具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竞争优势。
3.价值链层次
价值链是表示企业一系列不同增值活动的一个著名的分析工具,企业价值链包括从研发开始,经过采购、生产和市场营销,一直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我们可以明确在这些活动中每一个活动潜在的国际化利益。例如,可能有一些成本优势的好处存在于上游的活动中,如研发和生产;而学习和网络利益则可能存在于下游的活动中,如分销和售后服务。此外,我们还要强调用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这个框架。所以问题不仅在于今天哪些环节具有成本优势?而且还要考虑5年后又将是怎样?
在这方面保险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都是在国内组织经营,但最近有一些趋势,如欧盟放松管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保险公司追求国际化利益逐渐变得可行。保险公司的成本优势可以通过在国外增设分支体系来获得;通过跟随一些国际客户,为其提供公司的商业保险或个人出行协助服务,公司可从中获得网络利益;而学习的机会则会出现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密切关注顾客需求和新的分销渠道的市场中。
国际化可使用的进入模式、战略和组织结构
进入模式的选择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参与国际化,进入模式的范围包括直接和间接出口、许可、合资、结盟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企业不应该只考虑用一种方式进入国际化市场,而应当有所选择;同样,企业也不能对所有的国外市场都使用相同的进入模式。
如果企业是为了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或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追求成本优势,那么最好的进入模式很可能是出口;如果企业认为网络利益最重要,那么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则更合适,因为企业必须出现在国外的当地市场上;如果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是为了获得学习机会,则合资和结盟也许是企业选择的首要模式。
不同的进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行为、风险和不同的时间观,如图4所示。如果考虑风险和企业保留选择权的能力,那么出口就是风险最低的进入模式,同时这种模式的投资额和退出成本都很低,其次是合资与联盟,然后是跨国并购。而最具风险的进入模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因为这种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投资和时间,这使得企业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并且其投资几乎是不可变更的。
图4 不同进入方式的风险状况
战略和组织结构的选择
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常常有两种可用的战略和组织结构:全球化组织和一国多区组织。
全球化组织是指:不以国家边界作为组织的基础,组织的不同部分跨越国家并具有相互间的联系。部门不是根据地理区域进行设置,而是根据生产线、职能、竞争和顾客细分的需要来设置。
一国多区的组织是指:以国家为基础,活动局限于一个国家。这种组织就像一个各个地区组织的集合,而且这些各个地区的组织像在各自独立地运行。
在这两种组织形式之间,我们应当如何权衡和选择呢?最主要的判断依据就是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如果企业进行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成本优势和网络利益,那么采用全球一致的生产方式往往较好。虽然全球化的潜在利益虽然十分巨大,但企业在实践中推行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如果宝洁(Proter & Gamble)公司在欧洲只生产一种配方和一种包装的清洁剂,那么他们能有多少利润呢!不幸地是,各国的政府都要求企业在产品的包装上使用当地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政府鼓励使用无磷的清洁剂,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法国人喜欢大包装,而荷兰人喜欢小包装。所有这些全球化的障碍,都阻碍了宝洁(Proter & Gamble)公司尽可能地去开发那些潜在的全球化利益。
不管国际化战略是全球的还是当地的,企业都必须建立一种可以学习和管理的机制。尽管在全球化和本地化的选择方面,这个学习轴并没有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组织结构给出明确的方向,但它的确强调了管理企业内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本讲小结】
本讲首先分析了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动因,列出了国际化动机的分析框架,在分析动因时,列出了国际化决策中常常出现的决策误区,并与正确的决策依据或动机进行对比,以提示管理人员。在明确了决定是否实施国际化战略之后,进一步讨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方式,并对各种方式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详细阐述。最后强调了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国际化过程的管理,因为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好的过程管理是成功实施国际化的保障,而成功国际化又会带动企业管理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