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先进的人文理念传递给学生
把先进的人文理念传递给学生
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为什么有些学生成绩那么好,而思想境界却是那样低?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人文知识并不是文人素养,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马小平
一位教育家说,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本报记者 顾雪林
马小平为什么会引起关注
女企业家王瑛决定自费给一位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开新书座谈会;教育家钱理群在谈到“中国真正的教师”时,提到的名字也是马小平„„马小平是谁?他为什么会引起企业家和教育家们的共同关注?
在近日举行的“‘寻找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主题座谈会暨贺《叩响命运的门》新书出版座谈会”上,来自深圳中学的郭慧清老师讲的一个关于马小平老师的故事,让在场的与会者们唏嘘不已。
郭慧清介绍说,马小平是深圳中学的语文老师,他一生中没有获过什么奖项,也没有获过什么荣誉称号,但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今年年初,马小平因为身患癌症而不幸去世,他生前的教学理念是,要把先进的人文理念传递给学生。马小平对学生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他喜欢对年轻人鼓励和夸奖,他主张,要封住一个人向下的路,而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上升空间。为了向学生们传递先进的人文理念,他给自己的学生们编写了《人文素养读本》(即《叩响命运的门》的草稿本)一书,自费印刷送给学生阅读,该书选编了102篇中外著名文章,为的是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毕业时,学生们把许多教科书都卖了、扔了,只有这本《人文素养读本》被几乎所有学生精心保存,一直带到大学,带在身边阅读。
钱理群在听完这个故事后说:“真正的教师应当是一个思想者和学习者,他的教学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会为学生营造‘扬善抑恶、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而一些‘伪教师’虽然也有高智商,但他们的行为是利己主义的,他们没有什么教育思想,只善于追逐个人名利,这些人是现行教育弊端的产物。”
寻找“活着的马小平”
2012年2月9日,王瑛在微博上读到一篇《南方周末》记者曾鸣发表的文章《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由此知道了一个有着崇高教育理念的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并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
此后,王瑛开始搜索、阅读有关马小平老师的相关文字,钱理群老师为《人文素养读本》写的序言、马小平老师的同事和学生写的十几篇悼念文章等先后进入了她的视野。
王瑛把陆续搜索到的这些文章通过微博推荐出去,在她为马小平老师发出第一个帖子的当晚,马小平的同事和学生就在微博上评论和留言,告诉她“马小平不孤单”,马老师有同道、有热爱他的学生。王瑛在网上的搜索中也发现和马老师一样长期在教学一线坚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还有上海的樊阳老师、苏州的史金霞老师、西安的杨林科老师、杭州的郭初阳老师等,并在微博上结识了他们。
王瑛被“马小平们”的追求和顽强坚持深深打动,决定凭借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参与到“马小平们”的活动中去,找到并不断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和他们一起把马小平已经做的和还想做的事继续做下去。
历时一个月,新浪微博网友共推荐了85位他们认可的好老师。同时,一批志愿者踊跃报名,加入到“寻找”的队伍中来。志愿者中有媒体的记者,有在网络上集结起来的热心人,有王瑛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志愿者把新浪微博、博客、QQ等网络平台及工具综合利用搭建起了“寻找”的家园,用于沟通交流和工作推动。
4月至7月,王瑛先后在广州和长沙见到了马小平老师的同事、学生,媒体人曾鸣、湘女潇潇,一直着力推动马小平老师《人文素养读本》和《马小平教育文存》出版的卜炎贵先生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
7月,王瑛找到钱理群教授,了解到钱理群教授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寻找一线老师”的行动,并为他们撰文十余篇,集在自己的《做教师真难真好》一书中——“寻找”其实早已开始。倾听“一线教师声音”的感受
女企业家王瑛决定借马小平老师编纂的《人文素养读本》(出版名为《叩响命运的门》)于近期出版的同时,举办“‘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主题研讨会暨贺《叩响命运的门》新书出版座谈会”,开启“寻找一线老师”的新里程。
座谈会上,有许多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老师,他们因为“寻找一线老师”的行动而互相结识。谈到马小平编写《人文素养读本》的初衷时,郭慧清回忆说,马小平认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从阅读开始,但现在的教材过于关注高考,文章选择面太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文章选摘太少。为此,他搜集了几千篇中外精彩文章,反复筛选,选了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在内的102篇作为自己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马小平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一个在精神和心理都健康的、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是更重要的事情。
马老师的学生黄素珍说:“马老师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静下来,让我摆脱庸俗,再次审视自己的灵魂,再次重检和重建自己过去的种种观念。或者说,马老师给我指出了许多道门,虽然门还是关着的,但现在及将来,我都将努力去叩响每一道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打开它们。”听了马小平的学生们对老师生前事迹的介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崔琪认为:“马小平不宽容虚伪和丑恶,是个敢于追求真善美的好教师。一个人能被历史记录,是因为他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什么。”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望着台下来自全国的教师们感动地说,教育的希望就在这些心存教育理想的普通教师身上,马小平的事迹说明,能够在现行教育体制内做出一些课堂教学上的改变,是更加了不起的事情!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变革就是在课堂上发生的。”
女企业家王瑛说,“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公益行动是让社会得以倾听到那些自觉、自发坚持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和主张,让社会得以了解还有这样一些老师,了解到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与我们社会的健康、生活的健康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从而让这样的努力和坚持更多一些,更能够彼此了解、相互激励,让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补课纳入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公民,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二篇: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讲述我的教育故事
记得2000年,我接手了初二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当时这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很差,每个班约有一半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及格。学生基础差,厌恶英语,因而上课不爱听讲,或搞小动作,或睡眼惺忪,导致我每节课都完不成任务。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以为凭借我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风趣激励的谈吐,能够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
高他们的英语成绩。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没有任何改变。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位同学的话触动了我。有一天,我刚上完课走出教室,班上的刘欣同学就跟了出来,他低着头,胆怯的对我说:“老师,您以后可不可以不提问我?”我说:“为什么呀?”他就小声地说:“因为我害怕您的眼神,每当我答错题的时候,虽然您嘴上不说我什么,但您的眼神在批评我。”
此时我震惊了,我一直以为对学生只要口头上多表扬,笔头上多鼓励,便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我陷入了深思。对了,微笑是人类最美丽、最友善的语言,那就让我用微笑去唤醒学生们沉寂的心灵吧。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都是满面春风的走进教室,用最亲切的眼神面对学生,而学生们也慢慢的被我感染,脸上有了笑意,尤其是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也勇敢地加入进来,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课堂上的气氛渐渐的活泼起来。仅仅一个学期,这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就赶超了其他班。
或许,正是我的眼神中流动着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他们自卑和沮丧的心,他们就是从我的眼神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如今,他们已经毕业,曾经有位当年成绩很差的学生来信说:“上初中的时候,我最讨厌老师偏袒成绩好的学生,因为讨厌老师,导致我很厌学。只有您公正无私的心底,像一方明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您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使我的心也变得明朗起来。您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着爱意;在安静中透着温和;你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的荡涤着人的心灵。”
我想,只要我们有一个满浸着人间爱的灵魂,我们就能传递给学生最美的眼神,这样的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
第三篇:把茶文化递给我们年轻人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令我们年轻人对喝茶失去了兴趣。对于茶我们一定想到的是“我没时间,也完全不懂茶文化,”或者说“我对煮咖啡更感兴趣。
而年轻人更喜欢粉末茶、软饮料和咖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传统茶叫做“老人饮料”。
传统茶的消费在下滑,千年的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细想一下,是否要当他被别的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再来义愤填膺呢。所以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所知的茶文化。
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茶叶是在5000年前被神农发现的。当他正在喝一罐热水时,一阵狂风把一些茶树枝叶吹到了水里。从此,茶在亚洲成为一种文化,也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17世纪传到了欧洲。
茶叶是生态健康的饮料,是得到了普遍认可的。茶又因制造中发酵、揉捻、焙火、以及地理环境和人们口感需求不同分为许多种类,有绿茶,乌龙,红茶,普洱等。
中国茶文化,几千年来引申出许多品评技法、艺术鉴赏等。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喜爱者,我并没有更多的讲究这些。我更喜欢泡杯茶水,慢慢欣赏,这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可以想象:绿茶,如婴儿般,像一片秧苗,生命旺盛;清茶如少年般。像一片草原,朝气蓬勃;铁观音就是壮年,像崇山峻岭;红茶又有如秋天的枫树林;普洱就是出家的老和尚,喝它就像走进了深山古刹。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去触碰他吧,我想你一定会深有感触!
第四篇:中学女化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我将爱传递给学生)
我叫,是一中的化学教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从教的心得,我内心无比的激动和自豪。我是人,大学毕业后被招聘到一中任教。至今,连续5年担任高三教学工作,并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来,我通过多种途径用爱去教育和培养学生,让爱驻留在学生心灵,让他们将爱传递、延伸!我用温馨的爱向学生传递帮助与安慰。当学生想家流泪时,我把他们请到家里吃一顿饭,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当学生因病不能上学时,打一个电话道一声平安,传达我的声声问候„„,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悟关爱,学会关爱。我用真心的爱向学生传递诚信和善良。我把自己所得的1400元“静远基金”分成三份,其中的两份分别送给生我养我的妈妈和疼我如女儿的婆婆,另一份则给学生买奖品作为鼓励,根据每一名学生的优点设立不同的荣誉,如学习标兵,劳动模范,助人为乐标兵等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殊荣,建立起自信,让学生在小事中感悟真、善、美,学做诚信人。对后进的学生,我用宽容的爱向学生传递理解与尊重,让他们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我用赞赏的爱向学生传递自信与坚强,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感恩他人关怀。“老师,是您改变了我,是您教会我懂得怎么去爱,去珍惜。我不能再回到过去了,我会像您说的那样,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即使不成功,也无怨无悔!今生有幸遇您,谢谢李姐。”这是11月29日宋春明同学发来的短信。高三刚接班,我发现宋春明上课经常睡觉,晚自习看小说,我找他几次谈心,他就是不说话,没过几天仍然旧病复发,听学生说:他是一名正取生,非常聪明,可惜高中以来一直迷恋网络小说,是典型的后进生。我没有放弃,开始寻找他的闪光点,上课点名让他回答问题,只要有一点儿正确,就及时表扬他;大扫除时,主动和他一起劳动;课前小测和作业只要有进步就用批语鼓励,渐渐的,他主动和我说话,上课睡觉的时候少了,晚自习做作业的时候多了,我很庆幸:这个孩子终于敞开心扉,与外界交流了。一个月后的一天,我值晚班,他又在看小说,我没收了,两天后他主动找我:“老师,把书给我吧,这本书是学校图书馆的,我以后再也不看了,请相信我。”我什么也没说,把书还给他。我深知: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能鼓起勇气来找我,说明他已经下了特别大的决心,此时信任是最好的礼物。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课上认真听讲,作业及时完成,但我的心并没有放下,我担心他抵不住诱惑。果然不出所料,好景只维持了15天,又是一个晚自习,我发现他专心致志,一动不动,我悄悄的走到他身旁,他一惊,手机主动递给我,下课后,我回办公室,他尾随其后来找我,怯生说:“老师,我想和您说点儿事儿,我不要手机。”我抬眼,他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老师,我对不起您,对不起我爸我妈,家人对我期望很高,每次回家,村里人都叫我大学生,我无地自容,我恨我自己,我后悔,我不是人,我辜负了您的一片好心,您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我们差生,让我们感觉到很温暖,我也试图下过很大决心想努力,可总是半途而废,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敢对您发誓。”他一股脑的说了一堆话,我的眼睛湿润了,一个孩子怎么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世俗的眼光,老师的不屑,同学的鄙夷,父母的期盼„虽然今天的残局是他自己走的,但我的心很沉重。思索片刻,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对过去的时光不回头、不抱怨,从现在开始不逃避,把握机会,认真读书,踏实做人,你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知道,今天他把积压已久的心里话都说了出来,我如释重负,这块三尺之冰终于融化了。我用智慧的爱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爱的种子。就是这些学生,在享受爱的同时,不断的把爱传递给老师、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让爱生生不息!学生张肖的母亲9月11日给我发来短信:李老师,自从张肖到你班好象变了一个人,以前我们娘俩几乎成了敌人,基本不大说话,近期懂事很多,到家知道学习,你知道吗,他到高中在家基本没写过作业、没看过书,可这些日子知道写作业了,今天中午还帮我洗碗,我真的万分的感谢你!从心中说声谢谢你!最让我感动的是11月15日,晚自习学生举行了一次题为《感恩的心》烛光班会,班会刚开始,同学们就一起给我敬了个礼,齐声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谢谢您!”我的眼里充满了幸福的泪花。前几天我病时,学生打来电话:老师,请放心养病,同学们的表现和你在时一样好!学生的真心让我又一次感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底,我培养出的学生考上二本的有200多人,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文明守纪模范班、学习优胜班,市级先进班级集体,个人多次获得市级教学先进工作者、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0月份,我代表县在市化学研讨会中讲授的优质课,获得市一等奖。工作中在收获成绩的同时,美丽的山城还给了我一个温馨的家和很多真心支持我的朋友。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和谐的一家人赋予了我爱的源泉;我更要感谢一中的领导和同事们,因为有他们的帮助与支持才使我的工作不断进步。请大家放心,今后我将投入更多的爱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真正让他们放飞我们人的梦想。
第五篇:[名校志向塾]把诚意传递给对方——考取明治大学大学院的留学生姚一
把诚意传递给对方——考取明治大学大学院的留学生姚一
人物简介:姚一,出身江苏常州,2012年毕业于一所本科大学的日语翻译专业,之后来日留学。2013年1月进入名校志向塾学习大学院社会文化课程。2013年3月,考取明治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和日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
满怀求知欲来日留学
从小喜欢日本的柯南等动画片以及日本的电器,姚一在进大学时选择了日语专业。日语成绩优异的他,在学期间在某知名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担当现场中日翻译。实习的四个月,姚一所处的团队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强度。由于工作内容是围绕生产线的改造,而工厂生产线白天需要正常运转,改造的时间就只能在工厂休工的晚上,经常连续工作12个小时,彻夜通宵是家常便饭。
由于一些经营方面的问题,项目最终还是无奈无果而终。但是在工作之中和日本人频繁的接触,让姚一深切体会到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做事的差异。中国人只想做份内的事情,把问题应付过去就行,产生的后果根本不考虑。日本人则专注于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思考为了保证以后不出现类似问题,该如何行动。日本人的责仸感很强,觉得加班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令姚一对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他选择了留学日本。在决定之初,姚一得到了亲友的全力支持,他的大学老师也表示,日本的大学开设的经济类等专业水平很高,姚一到那儿能学到很多东西。
出国前的姚一就已经通过了日语能力一级考试。来日本后,在语言学校的入学分班考试中,姚一进入了日语程度最好的班级。2012年6月的托业考试中,刻苦的姚一也考取了800多分的高分。7月,信心十足的姚一就投入到了备考一桥大学的秋季入学试验中。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升学指导和灵活的考试技巧,“硬件条件”良好的姚一还是落榜了。“量身打造”复习计划
2012年底,姚一在语言学校门口收到了名校志向塾的宣传单,这使他想起一位语言学校的同学曾向自己提及她在塾里就学的情况,该同学已经顺利考入自己向往的早稻田大学商学科。
2013年1月7日,姚一正式进塾学习。他报考了明治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明治大学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近几年的合格率亦很低。考虑到姚一备考时间所剩无几,就读于东京大学的孙兢老师为姚一量身定做了一个学习计划。针对姚一正在备战的明治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孙老师一边为姚一辅导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为他一遍一遍地梳理过去问。在备考冲刺的那个月,姚一每周都来塾里上课,一对一的补课方式,虽然时间不长,用姚一的话说就是“太好了,效率太高了”。姚一介绍说,自己希望入学的社会文化学科,答题的框架很重要,笔试中完全有可以套用的模式,这种方式几乎是万能的。而在塾内学习的重点,也是灵活运用该模式。2月20日,姚一迎来了明治大学的首场笔试,上午的笔试涵盖将英文小论文翻译成日文的两道考题,事先得到过孙兢老师的指导,姚一镇定自若,将看不懂的内容跳过去或者进行意译,浓缩文章的精华。姚一打听到,英翻日考试是笔试中的重点,如果英语能力没有达到该大学的要求,其他专业知识答得再好也是徒劳。而下午的笔试则是四选二的800字日语小论文。该场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姚一选择了有关家族史和大都市的人脉关系的题目。交卷两个小时后,姚一就得知自己顺利进入面试的消息,16名考生中,只有3名合格。把诚意传递给对方
由于面试之前已经和指导老师见过面,所以沟通比较顺利。二十五分钟的面试里,可能问到的问题,姚一事先和塾里的孙老师商量过对策。他的研究课题是“组织团体里的沟通和交流”,基本上与指导教授的研究课题相吻合。2月23日是日本大学面试的日子,同时明治大学发榜,只有包括姚一在内的2人合格。后来在日本大学的面试中,时间长达50分钟,姚一的经验是,学生在面试中要把握主导权,表达自己想说的事,让老师看出自己的潜质。姚一想告诉考大学的后辈:“向对方传达对方的诚意十分重要,无论在笔试还是面试中,都要好好表达自己,让老师对自己产生兴趣。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诚意,在日本为人处世也是如此。” 2月28日,姚一得知自己合格日本大学。回想起备战大学的艰辛,姚一选择了自己倾入更多辛劳和汗水的明治大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明治的学科更适合自己,而且明治大学大学院的学费相对较低。
此外,姚一认为,经济学专业升学的竞争在日本可谓进入白热化。可以预见,留学生报考日本的大学院的经济学、经营学专业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预计以后学习社会文化学科的留学生会逐渐增多。
姚一在学习的同时,还热衷于参加国际交流的志愿者活动。姚一还曾经作为主办者组织了有各国人士参加的篮球比赛活动。姚一感受到,周围的日本人,有强烈的要改变中国人对日印象的愿望,这是令人感动的。
3月底,姚一搬到一个国际化的共同住宅里,跟俄罗斯、德国、美国等国人士一起生活,他觉得这是极好的进行国际交流、增长见识的机会。自己以后的工作可能跟外国人打交道比较多,现在就算提早体验了。
姚一看来,日本是朝着国际化的目标努力,但是日本国民总体上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有些排外意识,日本人还是习惯跟自己人交往。出国之前,姚一对日本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的宣传,加上以往教科书内容的渲染,曾经让人觉得来日本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在日本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姚一深切体会到,只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诚待人,可以和日本人和平相处。
相比欧美较为开放的社会现状,姚一认为在日本留学,能够很好培养人的抗压性。这种性格在自己将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塾帮助学生走一条捷径
姚一认为自己来名校志向塾的学习非常有效,参加课程学习之前他做题完全无从下手,更别提可以合格明治大学了。如果自己能够早点获悉塾的信息,考大学的第一年就进塾,也许还能够更上一层楼。说到对名校志向塾的寄语,姚一坦诚地说:“如果没有塾的帮助,我恐怕还要再学一年,带来的是诸多的时间浪费和较大的经济代价。塾的存在帮助很多中国大学生圆了日本的名牌大学梦。塾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量身定做个人计划,这个计划非常重要,它能帮助考生在备考中走一条捷径。”
姚一对塾的建议是,希望塾在中国国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留日学生尽早了解塾的存在。“无论什么背景的人,只要你努力,塾都能够帮助你圆一个名牌大学梦。”这是姚一的肺腑之言。(名校志向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