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共5篇)

时间:2019-05-13 09: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

第一篇: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

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

1、传统文化经典主要有:《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朱氏家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选》、《墨子选》、《老子》、《易经》、《唐诗选》、《宋词选》、《史记选》、《历代诗词选》、《历代美文选》等。

2、传统文化经典与小学(含幼儿园)德育相结合的主要内容:

(1)提倡“勤俭”,珍惜劳动成果。如唐诗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诗句,《老子》有“去甚、去奢、去泰”等语。

(2)提倡“善”、“爱人”,与人和谐相处。《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语》里有“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

(3)提倡“恕”道,宽容别人。最典型的是如《论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

(4)提倡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提出要孝敬父母等内容。

(5)提出许多有益的做学问方法。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于文”,“不耻下问”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庸》里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

(6)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里提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荀子》里有“天人合一”。

(7)提倡诚信。最典型有《论语》里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

总之,传统文化经典中无不是从人类善性出发形成的一套最能合符人性、切近人情的伦理观念,其精华部分具有与时俱进的道德取向价值,充分展示了我们先祖倡导的人类和平共生、共存、共进化的道统。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实理论的发展向人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三、具体的措施与建议

(一)“经典诵读”基本教育理念

每个人的十六岁以前是少年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少年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经典的熏陶,可以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诵读经典可以提高孩子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经典诵读,就是通过接受经典诵读教育,使其接受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升人格品质,夯实做人的根基。同时,在推广青少年儿童经典诵读中家长和教师也能提高自己的经典文化的素养,从而达到纯洁社会心灵、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二)具体措施

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培养小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就是研究、寻找如何把孩子的兴趣与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做很好的结合,把诵读和他们的学习生活贴近、紧密结合而不流于形式主义,自觉地与当前加强未成年德育及创建“和谐社会”内涵相结合。

依照人类成长中儿童少年时期机械记忆力强、理解力弱、对图画故事感兴趣的特性,通过大声朗读或配乐诵读、跟读→看读→指读→背诵等形式,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这一活动;也可以进行家校互动(邀请家长带读、让孩子做老师演员),播放影碟、磁带,每天坚持听诵;或用生活化、流行化(挂图、教吟唱)等形式来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以及播放磁带、光碟,每天坚持听诵,重点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了低年龄儿童的专注力、注意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初步地对儿童进行了早期的良好道德品质熏陶。

可主要诵读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大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历代名诗》等。

随着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周围事物关注力、探求欲的十分强烈,兴趣度的特别广泛,对社会、生活较广泛地接触与学习,以及学习注意力集中持久时间增长,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特点,可在“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中加强诵读内容的集中性和社会品德的指导性,并把儿童、少年的创作欲望与诵读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读读背背中,放手让学生创造性的自编、自演文化传统美德故事。或不求甚解地大声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积极的参与,互动的背诵接龙;或者根据社会实践生活的需要,加强学生行为的规范教育。可主要诵读《弟子规》、《论语》、《孟子》、《荀子选》、《墨子选》、《老子》、《易经》、《历代文选》、《历代诗词选》、《史记选》、《易经》等经典。

学生诵读之余,教师要结合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保社会”等社会需要,对经典中内容作些具有现代民主科学的解释,多一点德艺的传授,少一些功利心强的技术、知识的讲析。

另外,在诵读教育中要加强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诵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社会德育的净化,确立新的道德规范,把传统德目进行必要地改造,对传统美德进行弘扬。比如可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自古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所赞扬的道德(信、廉、勇、勤、俭)属于公共生活的规划的内容进行再次传达,让家长对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注意结合使用;而对于“仁”中“爱人”、“泛爱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礼”中,要取其积极意义的“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人道的“慈”相结合,特别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民族”的“忠”,“爱敬父母之孝、友爱兄弟姐妹之悌”的“孝”等起码道德,作为社会要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有所取向地弘扬。在成年人的世界做了广泛的宣传,与构建和谐社会及提高城市市民的基本素养进行规范要求,既提高了社会的层次和谐,也为少年儿童进行有益的身教。

(三)建议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礼记•学记》),对3至16周岁的儿童少年的德育,其最根本的核心就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我们目前一些学校出现的教育——过于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德育。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各学科教学中要自觉地结合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学科更应要担负起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感化和陶冶学生。学校的课堂活动、文化活动也要着眼于学生良好个性、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这些良好德性的养成完全依靠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

我们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经典,是注重文化积淀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全社会民众必须要认识到目前青少年儿童(包括幼儿园及0-3周岁学前儿童)的德育并非是学校的任务,这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各界,特别是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系统等要联合起来积极行动,齐心协力的重视传统经典诵读,做好这一工作;同时要通过家长学校、社会传媒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理念,对家长进行观念开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让家长做好家校之间的配合,通过家庭中家长的身体力行,把经典道理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传统素养,才能真正的品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找到祖国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华族思想、道德、伦理的根与源,才能在世界广泛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长盛不衰。

第二篇: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学政治内容相结合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 文学 > 散文

有没有3000字一篇的 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议论文,谢谢。2009-11-26 21:12 提问者:543纯正 | 浏览次数:2208次

越多越好

2009-11-26 21:15 最佳答案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学政治内容相结合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中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加入爱国教育导向,就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应当在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联系中学政治内容特别是讲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时,我们实际主要是联系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理论,还有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任务等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在学生思想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上凡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发

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它应当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6月29日,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大学生赴天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天台,革命时期有一大批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壮丽诗篇,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革命烈士在外地也为党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有需要了解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们走过的艰苦卓越的革命道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弘扬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如果忘记了过去,等于了背叛历史。于是此行我们首先来到天台县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简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这是离休老干部和群众性的学习团体。第一天,老前辈们就和我们就开了个座谈会,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工作着的老前辈们是没有工资,没有补贴,甚至倒贴的时候,惊讶万分——劳碌了半个多世纪,退休后也不愿安享天伦,这是怎样的热情,怎样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问及此,老人回答很简单:我们这一辈的都到了这岁数了,很多老友先我们去了,我们要不抓紧做个证人,记录这段历史,那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半个世纪的历史就没有一份直接的证明。老前辈们回答很简洁,很真诚。其实这,就是一种责任——共产党人不变的追求;这也可说是一种信仰;老前辈的话现在仍在我耳边回响,他说:“有人问我有什么信仰,我说没有,我觉得我为大家做点事情就很高兴,他们于是感慨,这也是一种追求呀”。老前辈讲到这里,笑了笑,不再说下去了,而在座所有认真听的人,都被感动了。我想,大概真正有服务于他人的思想的人,从来都不会以此标榜自己,他们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奉献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现在,无数共产党员都在实践着党章中对党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中普通的一员。其实,只有谨记这样的责任,才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的追求。大学生已是半个社会建设接班人,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后继人。学习荣辱观与认识保持党员先进性是必要的。

二、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认识党员先进性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最新发展,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又一学习内容。天台西张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贤松就是践行党员先进性的代表,他用血肉之躯建筑了丰塔。他没有三头六臂,他只是从举起拳头,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只是把自己当作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干部,像老黄牛一样,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只是坚守着自己的为人宗旨和工作原则,他说:“我的为人宗旨,是要堂堂正正,为国为民;我工作的原则,是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了28年乡镇党委书记,有13年县级机关工作经验,退休后15年里主修了43.5公里公路,建老人文体中心,办老人协会,捐助特困老人,为老人谋福利;73岁高龄的他被当地人民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成为一名不拿报酬的村官。在别人看来,他官越做越小,而他却毫不在乎,事越办越好,誉满四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沉着这土地;为什么我停不下匆匆奔忙的脚步,因为我深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是他的写照。

是的,在其位谋其职,原来的西张村脏、乱、差,现在漫步在西张村平坦的水泥路上,看着路边娇媚的芙蓉含苞欲放,听着田间沟渠水声潺潺,觉得心旷神怡,陈贤松发动党员带头作用,短短三年,西张翻天覆地,判若两样。种植欧亚葡萄,盖起沼气池,2002年村年人均收入3000左右,现在又翻了一翻。2005年西张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2005年3月陈贤松成为台州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同年四月浙江省委组织部在浙江电视台《先锋》专栏中播放了陈贤松的先进事迹,这位慈祥,实干的老党员让观众感到分外亲切可敬,也是2005年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必然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贯彻党章的基本要求、实践基础和永恒课题。

(二)如何践行荣辱观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为一句俗语出现在诸多文本中,许多人认为这是“套话”而不放在心上。在搞某些宣传教育活动时凡事要入脑、入心,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身边的小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不例外,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既要轰轰烈烈的宣传,更要踏踏实实地践行。在研究会座谈会上,有件小事让我们感概万分。老前辈们为我们倒了茶,其间,老人不经意谈到,他们一天一般只提一壶水,因为这部门水用多了,其他部门就用的少,于是他们就省。试问“八荣八耻”政策如何贯彻,“党员先进性”怎样体现?很简单——小事,身边事做起。研究会里的老前辈是榜样,西张村老干部也是。

(三)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是大国,是意气风发的强国,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中国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关系到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更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那党的先进性是怎样体现的呢?是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另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开展先进性教育尤其必要性。

三、大学生立志进取,弘扬爱国主义

江泽民同志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做“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明天,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跋地前行,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为后代人留下我们的脚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作出自己的贡献吧!实践是接受教育的有效的一种方式,借此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国家,即将属于我们的时代,所见让我们视野更阔,所行使我们印象深刻,实践出真知,实践让我们担起责任,立爱国之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产生出更多的现代理论成果,当前,我们依然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现实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三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有机整合,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其获得中国形态和内容、别赋予中国作风和气派,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同性,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1.民本和人本的群众观念。中国古代浓烈的民本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熹的“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荀子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格言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和“爱民恤民”等思想的经典阐述。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种“民本”中的“民”显然是一种不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存在,但毕竟也看到了民众在稳定国家和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透露出一种朴素的人本气息,是一种朴素的群众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思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认为劳动是群众创造的,离开劳动群众,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谈到怎样研究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时候也指出人们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正是这些广大群众的、整个民族的、整个阶级的行动“引起重大历史变迁”[2]。

2.对理想社会期待和追求的共同指向。中国古代的先哲在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的同时,基本上都要描绘一幅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作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无论是何派何家都憧憬向往着“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对此作过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马克思主义视全人类的解放为无产阶级的使命,主张推翻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统治,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最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与高度幸福。这样一种追求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以现有的历史基础为前提的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知行统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一致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和“注重践行”的思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的概念,而且也只是道德层面的践履笃行观念,但它们所呈现的力行意识,与马克思的实践品格具有内在的统一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品质,但它毕竟还是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从文化背景到思想内容,从理论源流到思维方式无不带有西方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想要在东方大地上发芽成长就必须考虑民族化的问题,只有注意了解具体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要求,只有与民族特点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转变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也才能使中国人民更好地接受。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传统文化内在发展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是我们要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但也不乏有一些糟粕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正如张岱年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两个方面。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我们要消除消极方面的流毒,同时也要发扬积极方面。”[4]毛泽东也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发展,必须吸收新鲜的文化养料。”[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通过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民族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和作风气派,在华夏大地上的土壤找到新的生长点。

(四)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需求

中国是人类的文明古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文明古国曾经光彩熠熠地屹立在世界中,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之后,中国逐渐地衰落了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救亡图存,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先后掀起了三次救亡图存的高潮,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虽然都有其进步的意义,但中华民族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随后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神州大地上迅速传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这一理论,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革命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在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随后的革命建设和实践探索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路先锋,不仅如此他也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原则。因此,他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要求艺术上和学术上都可以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声音。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处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态势下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到了新的高度。邓小平沿用中国古代的“小康”概念,创造性地把“小康”理想运用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一书中,和“大同”社会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合的优良传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复杂的国内外新情况,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有高度契合处,这种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的成果。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面对新的世界形势,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和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蕴含着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和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

(四)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讲座时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都蕴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发扬光大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已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完成了自身的变革和升华。所以,在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更深的结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结合,使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壮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3]杨天宇.礼记译注(上)[M].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97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现在的网络经常报道有关于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跳楼,自杀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中国的教育先师及有志之士的深刻反思,在他们的探讨、追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缺失了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导致现在的学生缺少德行的熏陶,偏离了人的本心,没有敬畏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有这个责任并且需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向学生传承这个经典文化。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传统文化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习传统文化能让教师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这个药就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我们的《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等。从小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一颗分辨好坏的种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德行的标准,从而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浅谈古诗词的教学 海口市遵谭中学 朱桂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意识、思想、灵魂等诸多领域之中,它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学术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个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其历史的发展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资和精神的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本书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主,但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广义文化现象,以精英文化为主,辅以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传统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赞叹的是凝聚着民族聪明的伟大发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被称为欧洲孔子的伏尔泰,面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谆谆地告诫欧洲人:一要赞,二应惭,三需仿。法国有名的军事家拿破仑,面对我们的《孙子兵法》,不无感叹地说:“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至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经济的迅速崛起,更是被公认为是中国儒学文化的直接影响。时至今日,尽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但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仍被公认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学习典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其功勋是何等的显著,其作用是何等的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我们语文教学所是何等的重要。

我校是一所半个世纪老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他的著作中处处流淌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流淌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真、善、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校园里流淌着清淡益远的书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语文教师,我努力将语文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所得与大家交流。

我教七年级组的(172班)、(173班),我将以“古诗词单元”的教学作为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重点,力求找准语文教学与校本课程的契入点,精心备课,认真讲解。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增加文化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一、通过学习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感受到了人间的挚爱亲情。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例如在教学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了李白对朋有很关心,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月亮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奇,令人回味无穷。又如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水调歌头》,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因此在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一下子进入了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也懂得了诗词的含义,对朋友间的感情更加重视,对生命更加珍惜了。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词进行诗配画或改写成小散文。在这一感悟与再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手中的小画笔进行描绘。例如在古诗《观刈麦》的学习中学生被诗人笔下的情景所感动,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比如描写刈麦场面的四句:“足蒸署土气,背灼人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劳劳动的情景,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记叙拾麦贫妇人诉说的四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这情景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于是用淡绿、淡蓝、粉红、碧绿等色彩描画出一幅农民劳动的漂亮图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感情更加充沛了,在二次理解的基础上,有些学生情不自禁,为图画配上了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小散文。虽然谈不上什么文笔,但流露出孩子们自然真实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更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生活中的美,提高了审美情趣,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二、在学习中学生爱上了古诗词,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深深爱上了“民族艺术的瑰宝——中华古诗词”,被她释放出的美所沉醉。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自己有读到了那些名诗佳句,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但积累了好诗好词,更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不但进行诗文配画,还制作古诗词的小书签,还有些同学激发了创作的欲望,自己创作小诗。也许,学生们写的小诗既不合辙也不押韵,但有什么比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更宝贵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巧妙的融合,使学生们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不正是我们这所老校的办学精神与最终目标吗?

三、在学习中师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积累,提高了文学艺术修养。

由于学生深爱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熟悉了许多有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孩子能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被岳飞精忠报国的气节所感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孩子熟悉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孩子熟悉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的思想教育也自然地进行了,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但迷上了古诗词,对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也开始感爱好了。有的学生读上了《诗经》;有的学生熟悉了屈原,知道了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的学生开始认真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在这次(四月五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中,我的那两个班(172班、173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我相信这才是校本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学习远胜于他会背多少首古诗。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不懈,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相互学习,力争使我们的教学特色愈发现鲜明,光彩熠熠!

下载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淮北市二职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教师沟通艺术 沟通意指借着分享信息 、理念或态度而与人建立共识。接纳、喜欢、爱是沟通的前提,欣赏而非评判是赞美的技巧,论事而非评论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教育法规及试题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指全国人大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法律与政策。教师知晓法律法规内容是提高法规意识的前提,懂得哪些教育......

    实施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素质

    实施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 全面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素质江西省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林仁逵(邮编:341000) 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秉承以德治国的方针,坚持以科学......

    诚信建设——诚信道德教育内容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职业道德 我国餐饮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对烹饪专业技术的传授与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力度相对较弱,......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师德规范(5篇材料)

    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师德规范 师德规范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

    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精选五篇)

    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

    课题成果公告 课题名称: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立项编号:063621232 课题类别: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综合实践课题......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

    传统文化手抄报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