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审判管理办公室的设立与完善[本站推荐]
浅谈审判管理办公室的设立与完善
发布时间:0000-00-00 00:00:00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传统的管理强调的是效率,而法院的管理不仅要实现审判的高效,更要实现审判工作的公正。人民法院加强审判管理始终要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充分体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思想,更好地发挥人民法院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促进发展的职能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这应当是审判管理的终极目的。审判管理工作除以上的终级目的外,还有其直接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审判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监控达到公正与高效地审理好每一个案件的目的。最高法院制定的“二五”改革纲要提出了审判流程管理,开始了对传统审判管理机制进行转换的探索,提出了建立健全审判管理组织制度、建立规范审判管理权行使及其与审判权之间的协调机制等改革目标。近年来,一些法院设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统一法院的审判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各地法院的发展并不均衡,还处于深化、完善及规范阶段.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探讨学习,提出一些粗浅设想,与同仁们商榷。
一、审判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法院管理是由审判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共同构筑的统一管理体系,其中审判管理是法院管理的核心部分,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审判管理活动,正如一个企业应有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一样,我们从法院纷繁复杂的各项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核心业务就是审判。
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的整个诉讼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审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由法院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对审判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协调、规范、监督和指导,从而保证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能够通力合作,分权制衡,以实现公正高效。简而言之,审判管理就是围绕审判这个核心业务所进行的管理。
审判管理的目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的整个诉讼活动合法、有序、高效地进行。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要求,要通过审判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互相配合,有效监督,高效运行的审判体制,这就是当前人民法院审判管理体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审判管理的价值取向
1、审判管理应以保障秩序价值的实现为目标,审判管理是为了建立良好司法秩序,科学的审判管理体制的构建,应以程序管理为中心,依托审判流程管理,对案件的立、审、执进行全诉讼过程的科学规范,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审判管理工作实行自动化监控。
2、审判管理应以改革审判方式为重点,审判方式是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诉讼过程中的权限分配方式,其核心是审判的公开原则。审判方式的改革目的就是要使审判模式接近审判管理改革所要追求的正义、效率和秩序的价值目标。
3、审判管理应以审判权监督为关键,审判管理是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和制衡,维护秩序的合法,保障实体的正确,这就需要在立、审、执每个环节上,对其进行把关,克服审判工作中的随意性,以维护诉讼的公正性、正当性和合法性。
4、审判管理应以审判流程管理和审判质量管理为主体。审判流程管理的实质就是将审判中的程序管理权与案件裁判权相分离,通过对审判程序的管理与控制,使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从而促进审判公开、高效、有序地开展,是事中的督促。审判质量管理则是案件审结后,对其在实体处理和程序操作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检查,以力求案件审判的公平公正,是事后的监督。
三、审判管理的现状和弊端及设立专门审判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一整套审判管理机制是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保证法官公正行使审判权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有些已不能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审判方式是审理案件的审判权和监督权由庭长和院长行使。案件承办人将裁判文书交给庭长审查修改,再由庭长移交给分管院长或院长审核修改并签发。庭长和院长认为案件审判有问题都有权以行政批示的方式要求合议庭复议.导致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有依赖心理,业务素质难以提高。既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也不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2、目前,某些部门虽然被赋予管理职能,但其本身同时仍是审判事务的承担者,缺乏进行管理的权威和职能依据。有的将审判流程管理放在立案庭,负责对案件全程跟踪管理,但立案庭自身还要承担立案审查、保全、送达、分案、排期等环节的诉讼管理事务,而且,有些属于其本职工作的领域,如特定类型案件的立案审查等尚未能到位,因此,由其协调与审判庭之间的争议难以保证公正,同时也造成审判管理对审前阶段的流程控制与质量评查出现真空;一部分建立了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的法院,将检查、监督职能交予审判监督庭,然而,审判监督庭履行审判监督职能的法定方式只有程序监督,即再审案件的审判,故由其参与质量评查有违审监分立原则,同时,对其自身的审判活动也无法纳入有效的管理。司法统计在办公室或研究室,卷宗管理和归档由办公室档案部门负责等等。这些部门分别管理、互不隶属,交叉的部分容易相互推委,需要衔接的部分有时又缺乏协调,因此信息交流不畅,工作效率低下,出现质量、效率管理的疏漏在所难免。这种部门管理的分散不利于审判的集中统一管理,作为院长的高层、宏观管理很难在这种没有统一机构的管理之下获取完整、准确的审判信息,难以加强对审判的监控和指导。
3、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有人认为是专门的审判管理组织,可以担负统一的审判管理职责。但是,按照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的审判委员会是一种审判组织形式,它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审判工作的问题。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委员虽大都是院长、副院长和各庭的庭长,都有一定的管理权,但审判委员会是本院最高的审判组织而不是审判的管理机构,而且它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只设一名专兼职的秘书)从事审判的管理工作。因此审判委员会无法承担统一的审判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八条“有专门机构根据各类案件在审判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对立案、送达、开庭、结案等不同审理阶段进行跟踪管理”的规定,人民法院内设审判管理办公室,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是适应司法改革要求的举措,是一件新生事物,实践中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使法院审判工作真正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四、审判管理办公室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为加强审判工作的宏观管理,实行积极、主动和统一的监督指导,实现审判管理的终级目的。从法院的现实出发,设立审判管理的专门机构,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归集到一起,从不同的部门抽调相应人员成立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统一行使。该部门作为综合部门对各个审判庭的审判工作具有宏观管理的权限,应当直接隶属院长领导、对院党组和院长负责。
审判管理办公室是新时期审判管理改革的产物,改变了以往审判管理职能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突出了审判管理在法院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审判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坚持以法官评价体系为主导,加强对指标数据的经常性检查,健全审判流程管理机制,完善案件质量监督评查标准,强化法官审判业绩考评,切实发挥审判管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通过法官评价体系的运行,重点突出案件质量评查,发挥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基础作用。审判管理办公室对其职能的掌握尚处于探索和摸索阶段,审管办围绕审判与管理这二个中心命题,把工作的目标定位于案件评查与质效分析,工作的职能定位在审判管理与审务协调。
审判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审判的流程管理,对从立案、送达、开庭、裁判结案到归档全程跟踪监控,确保案件审理程序合法、及时、不超审限;对具有久拖不决、鉴定、中止、延期审理和审限监界警示等事项的案件及时了解、过问和督办。掌握中止、中断、延长审限、延期审理的情况,并严格审批。
二是司法统计工作。通过准确的司法统计数字所反映的情况,审判管理办公室能够掌控审判工作总体状况,并及时为院党组、院长决策提供准确的情况分析。
三是对已审结的案件质量(包括二审发回、改判的案件质量),从程序到实体进行严格的评查、认真地分析、研究并及时通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审判、提高审判质量的目的。
四是审判绩效管理工作,从案件合格率、审限内结案率、公开审判率、当庭宣判率、上诉率、发回重审、改判率、申请再审、申诉率、裁判文书合格率、息诉服判率、生效案件维持率、涉诉上访率、调解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促进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五是在审判流程管理过程中,为各审判庭、综合部门之间和各个审判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积极进行协调,为各个审判庭的工作提供各种服务,解决各种困难,保证审判工作的高效运转。
六是负责审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安排审委会工作日程,掌握审判工作动态,解决审判工作中的疑难复杂问题,以促进审判工作的公正与效率。
五、审判管理办公室管理审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审判管理办公室在管理审判工作的过程中,依照审判规律应当遵循程序实体并重,质量效率兼顾,监管服务相伴,宏观微观结合的原则行使管理权限,发挥管理职能作用。
1、审判管理办公室在管理中要坚持程序实体并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不仅是实体公正,而且还要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是司法追求的最终目的,程序公正则是实体公正的保证,因此决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审判管理办公室在行使管理职能时,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做到程序实体管理并重。
2、审判管理办公室对审判工作的管理要兼顾案件的质量与效率。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主题。审判管理工作既要通过监控、评查手段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还要通过指挥、协调提高案件审理的效率,达到质量与效率的高度统一。保证每个案件在法定审限内及时审结、妥善解决当事人的纠纷,做到案结事了。
3、审判管理办公室�%D
第二篇:审判管理办公室设立及职责定位方案
我院审判管理办公室职能定位及设立方案
为全面提高我院审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使审判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发挥审判管理规范、保障、促进、服务审判执行工作的作用,我院将设立审判管理办公室。鉴于新设立的审管办需要明确职能定位并理顺与现有从事审判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的关系,特制定本方案供讨论。
一、最高院关于审管办职能定位的要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11‟2号《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审判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要建立健全审判质量管理、审判效率管理、审判流程管理、审判绩效考核等制度体系,并着力完善审判质效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审判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此,审管办作为审判委员会、院长的参谋助手及人民法院专事审判管理的综合审判业务部门,主要承担审判委员会日常事务、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审判经验总结等审判管理职责。最高院在确定二〇一二年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要点时进一步明确审管办要承担起案件信息管理、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效评估、案件质量评查、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审判绩效考核、审判委员会事务管理等七项审判管理基本职能。
二、我院审判管理现状及改进思路
近几年来我院在如何加强审判管理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先后制定了《关于规范案件审判流程管理的规定》、《案件
质量评查实施办法》、《关于合议庭及院、庭长审判职责和审判管理职责的规定》《绩效考核办法》、《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来加强审判管理。审判管理运行模式采用纳入院绩效考核委员会统一管理,下设绩效办,绩效办由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室、监察室、审监庭、立案庭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绩效办主任由审委会专委负责,绩效办的职责包括审判管理、政务管理、队伍管理三大职责,审判管理各项职责划分给立案庭、审监庭、办公室、研究室相关部门,其中信息管理和质效分析归口办公室、研究室,审判委员会事务归口研究室,质量评查归口审监庭,流程管理归口立案庭,审判绩效考核由绩效办统一汇总。绩效办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通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
最高院关于审管办的职能定位从长远讲也是我院审管办需加落实的职能。从最高院对审判管理职能的定位来看,应该说信息管理和流程管理是整个审判管理的基础,其余职能的发挥都依赖于此两项基础工作的开展程度。而信息管理与流程管理在管理效用上又各有侧重,前者主要为案件质效评估及审判运行态势分析服务,后者更直接的目的在于规范法官的司法行为及对审判权配置运行情况实行即时监控。从我院情况看,信息管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基本能适应审判管理的要求。流程管理方面,去年我院完善了流程管理办法,并出台了审判职责分工办法,因此从制度层面已完成了相应的规范,但在此项制度落实上,我院目前的流程管理主要是抓好了“一头(规范立案)一尾(规范结案标
准,实行扎口结案)一中间(严格审限变更)”等三个环节,而对于具体节点管理及审判职责分工的落实却存在着一定的监管缺失问题,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随意性现象。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流程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审判节点管理以及审判职责分工的落实,以适应审判管理日益精细化的要求,以及舟山新区对法院形象水平的更高要求,越来越成为我院审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我院审判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最高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正确界定审判管理职能与其他职能的职责范围,突出重点,分段整合,逐步形成以信息管理和流程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审判绩效考核为导向的审判质量、效率管理制度体系。
三、关于开展我院审判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
1、在继续做好原有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质量评查及质效评估分析、绩效考核工作基础上,重点完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尽快完善案件管理信息软件,强化对案件审理的程序监控和节点管理,实现对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流程节点的网络管理,对案件的流转审批全部实现网上操作,切实做到节点不遗漏,全程有监控。上述程序和节点在软件完善时还应结合上级法院和本院对质效评估数据的调整需要,结合阳光司法的相关要求,从而使审判流程管理更加科学
化、规范化、精细化。
2、分阶段整合现在分散在各部门的审判管理职能。在现阶段,审管办重点任务是完成流程管理改造,同时可赋予其已较成熟的司法统计、案件质效评估、审判运行态势分析职能。在完成流程管理改造之后,逐步对其它属于审判管理范畴又确需审管办统一管理的职能事项进行集中合并。从最高院要求和我院实际情况看,今后审管办职责可包括:信息管理、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效评估、案件质量专项和重点评查、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审判绩效考核数据提供、司法统计等七项审判管理基本职能。案件质量常规评查仍可由审监庭负责,审判委员会事务管理因与疑难问题调研相关也可由研究室负责。
3、在机构设置方面,基于分阶段推进和部分职能交叉因素的考虑,目前审管办可与研究室合署办公。为有效推进审判管理工作,建议增设一名副主任和一名专事审判管理人员。待条件成熟,审管办予以单独设置,机构编制建议为4人。
四、审管办与其它机构的关系
1、与绩效考核委员会关系。我院绩效考核委员会属对全体法院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考核的专职机构,包含了对审判执行部门和人员、综合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因此从考核统一性角度而言,在现行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审管办关于审判绩效考核的职能主要是为院绩效考核委员会提供审判绩效相关数据。
2、与办公室关系。办公室作为院综合协调管理部门,目前
承担了部分审判管理职责,主要是司法统计与分析、审判信息管理、审判管理中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映、审判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等。审管办成立后,司法统计、信息管理、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将可整合到审管办,但两部门在一些涉及全局性工作方面仍有加强合作的必要。
3、与审监庭关系。审监庭目前在案件质量评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从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审判资源角度,审监庭仍有必要承担案件质量常规评查工作,审管办在案件质量评查方面主要根据审判态势承担专项评查和重点评查工作,而且今后两个部门在专项评查和重点评查方面也可加强协作。
4、与立案庭关系。立案庭在流程管理方面承担着“一头(规范立案)一尾(规范结案标准,实行扎口结案)一中间(严格审限变更)”等三个环节的管理任务。从长远看,规范结案和审限变更的管理任务将移交审管办,但在流程管理软件升级完成前,基于审管办当前任务和人力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这三环节的管理暂时还是由立案庭承担为宜。
第三篇:审判管理办公室
审判管理办公室
审判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各项管理工作的重心。强化和创新审判管理是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判质效进行科学评估,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司法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
我院为了使审判管理工作尽快地从以各审判庭的分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从行政型管理向审判型管理转变,从以人管人向以制度管人的方向转变,切实推进审判管理的进程,确保公正、廉洁、高效司法,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法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审判管理工作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通过总结以往审判工作经验,创新审判管理方式,今年7月13日,报经县编委批复设立了专门的审判管理机构――审判管理办公室,并对其性质和职能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促进我院审判工作科学开展,确保审判管理的有序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我院审判管理办公室是一个内设综合部门,它不同于一般行政部门,是对法院审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的部门,是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受审判委员会指导和院长领导并对其负责,在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居中心地位,对法院机关内设的业务职能部门和基层法庭进行管理、监督、协调、服务,对审判进行指挥和管理。审判管理机构建立后,我院根据上级法院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六项职能:
一是审判流程管理。对本院的案件从立案、送达、开庭、审理、裁判、执行、卷宗归档进行全程跟踪监控,确保案件审理程序合法、及时、不超法定审限;对鉴定评估、中止、延期审理和临近审限、超审限的案件进行警示、督查、督办和审批,保证审判工作高质高效运转。
二是审判动态分析。在研究室司法统计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掌控本院审判工作的总体状况及时为院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情况分析,并负责审判流程管理方面的有关通报。
三是组织案件质量评查。组织、协调、指导和参与案件质量评查组或审判业务部门(合议庭)对本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从程序到实体等方面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定期分析、研究并通报案件质量评查情况,并总结审判经验教训,指导审判工作。
四是审判质效评估。对本院案件的上诉率、发回重审率、改判率、申请再审率、调撤率、裁判文书合格率、涉诉信访率等诸多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负责对审判质效评估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并定期进行通报。
五是审判委员会日常工作。审委会的工作日程安排、会议记录、制作会议纪要、督办落实审委会决议、发布指导性案例,以及组织协调院有关部门总结审判经验、研究典型案例等。
六是审判管理综合工作。包括制定审判管理规章制度、协助纪检监察部门审查案件、组织指挥大型案件审理、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审判管理办公室的成立,必将促进本院审判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本院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篇: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定位职责与工作方法
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定位职责与工作方法
作者:张俊文发布时间:2009-11-24 10:07:19
审判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审管办)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来设计和维护,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性质上的专门性。法院内部管理机构过去主要有实施队伍管理的政治部、实施机关事务管理的办公室、实施调研统计的研究室等等,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实施审判业务的管理。各审判机构既履行审判职能又履行管理职能,往往是“重审判轻管理”;且在相互协调配合方面,常常是“重局部轻全局”。因此,建立独立的、专门的、常设的审判管理机构的新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新机构,应不同于“审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类的不占编制的议事协调机构。二是职能上的综合性。在传统的法院内部管理模式下,系属审判管理的统计评估、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审判业绩考评、审判事务督察等管理职能分属研究室、立案庭、审判监督庭、政治部和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为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的缺陷,必须建立具有综合职能的管理机构,即审管办。三是地位上的权威性。法院管理包括三大系统,即审判管理、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通过三个机构来实施,即审管办、政治部和办公室(含行装处),类似军队的“司政后”三大机构。但是,队伍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是为审判核心工作服务的,这两项管理的目的都是为更好地促进审判。因此,三项管理应密切协调配合,并应向审判管理倾斜,审判管理的权能应在一定程度上覆盖队伍管理和政务管理。
审管办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与其他审判管理主体的关系中。审判管理具有主体多元的特点,不仅包括院领导的决策管理和宏观管理,还包括审判业务部门的微观管理和法官的自主管理。审管办作为一个专门机构,既需要辅助其他管理主体,其存在的合理性又在于弥补其他管理主体的不足。要始终围绕综合性审判管理的平台功能和核心管理地位,协调各方,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保障法院审判工作有序运转的结合效应,在审判管理体系中担负主导的作用。
审管办的工作职责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判流程管理。对本院案件从立案、送达、开庭、裁判、结案到归档全程跟踪监控,确保案件审理程序合法、及时、不超审限;对鉴定评估、中止、延期审理和审限监界警示等审判“节点”事项过问、审批和督办;为各审判庭与综合部门之间和各个审判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进行协调,保证审判工作的高效运转。二是审判态势分析。在司法统计的基础上展开调查研究,掌控本院及辖区法院审判工作总体状况,及时为院长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情况分析。三是案件评查。对已审结的各类案件,从程序到实体进行严格评查,分析研究并及时通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四是审判绩效管理工作。从上诉率、发回重审改判率、申请再审率、裁判文书合格率、涉诉上访率、调解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五是审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安排审委会工作日程,记录发言,制作并督办落实审委会决议,发布指导性案例。六是其他审判综合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审判管理制度,指挥大型系列案
件审理,协助监察室审查案件,完成院领导交办事项等。
从上述工作职责来看,审管办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其职能具有五个特点:一是程序性为主,实体性为辅。主要着力于案件的程序控制,除个别情况下办理审批事务外,一般不直接作用于案件实体处理。二是立足中观,偏重宏观,兼顾微观。作为法院内设机构,天然具有“中观”视野。但是,基于审判工作在法院的核心地位和审管办的综合性地位,审管办的工作要着眼于审判工作的整体,内提“审判力”,外提“公信力”;同时,对重大疑难案件要全程跟踪掌控,提供相关服务,帮助法官提高审判质效。三是服务为主,监督为辅。要走内函式发展道路,一为领导决策服务,二为法官服务。即使是做案件评查工作,也重在总结经验教训,不在纠错。在这方面,既要区别于审监庭的改判纠错,又要区别于监察室的责任追究。四是管理性为主,事务性为辅。审管办的服务,是管理性、行政性的,应侧重于协调、指导、监督,应当区别于从事审判工作中的辅助性工作的服务。诸如送达、询问、收取证据和评估鉴定等事务性工作,审管办不应当承担或不作为“主业”。五是事前事后管理为主,事中管理为辅。加强审判管理,不能因噎废食,必须尊重和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审管办应侧重于通过案件审结后的评查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审判态势分析预测未来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制度完善防患未然。对办案过程中的管理,应让位于审判庭和法官,审管办仅限于节点控制。
有三个方法对审管办的工作是最根本最长效的。一是互动的方
法。既对法官的审判活动实行有效监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法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关注为领导决策服务和为全体法官改进和提高审判工作服务;要将评估排序的行政管理拓展到以评估促管理、以管理促质效的审判管理;要将对立型、指令性的审判管理转化为互动型、服务型的审判管理。二是量化的方法。要强调精细化,实现“数目字的管理”。很多法院的审判管理本身就是从定量化的审判绩效考评开始的,这种方法应当坚持和强化。三是技术的方法。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审判管理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是审判管理的重要依托,要将智能化建设贯穿于审判管理的全过程。
为迅速打开局面,审管办在草创之初,可首先采取四个措施:一是汇集整理、健全审判管理制度。其中,与审判管理软件相配套的、构成审判管理软件设计标准的审判流程实体规范和案件评查办法、审判绩效考核办法是三大支柱性制度。二是要开发两大软件,即“网上办案系统”和“审判绩效考核系统”。三是开展专项活动,如召开审判管理研讨会、开展裁判文书评比,实施对辖区法院和本院审判庭的目标考核等。四是创设和运用有关载体。如编发不定期内部资料《审判管理》,分别设立院长论坛、管理研究、审判态势、焦点解析、他山之石和工作信息等栏目;出版《审判指导与参考》,全面反映一个法院的审判质效和理论研究水平等。
相关链接
重庆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
经重庆市编委批复同意,2009年8月6日重庆市高院下文新设审判管理办公室。审判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监督全市法院的审判质效、考核、流程管理、评查、审委会日常事务及督办等,在机构序列中居各庭之首,编制十五人,下辖四个二级机构,即综合科、流程考核科、案件评查科和审委会办公室。
(作者系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浅析如何完善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浅析如何完善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内容摘要】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立是对审判机关错误判决和裁定的法律救济手段,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一些问题,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在我国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到了法律的正确实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本文期望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明确提起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事由、改革人民法院启动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完善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最终实现发挥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目的。
【关键词】审判监督程序缺陷与弊端完善
一、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在立法上的缺陷
1、根据有错必纠原则确定的进入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必须“确有错误”这一规定不科学
2、对重新审理的条件规定过于宽泛
3、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不当
4、应当重新审判的范围规定不全面
5、重新审理的方式规定不科学
6、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上诉、发回重审的归口问题没有明确
二、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在实践中的弊端
1、立案渠道不规范
2、开庭审理十分困难
3、审判监督案件重新审理与审判委员会关系不明确,实际操作不规范
4、多被告共同犯罪案件和死刑审判监督案件的审理十分困难
5、人民法院或检察机关依职权提起重审的刑事自诉审判监督案件,侵犯了刑事自诉案件当事人的处分权
三、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存在缺陷与弊端的原因
1、两审终审制是申诉泛滥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地方保护、司法不独立等诸多因
素的存在,老百姓在当地是很难得到公正的司法救济的。于是当事人只好到外面、到更高一级的司法机关寻求司法救济。其次,有的法院不好好利用二审,而是随便作出一个生效判决,老百姓不服,当然会申诉。第三,各审级不区分事实审和法律审也是产生无限申诉的重要原因
2、法官的素质问题、司法质量低
3、错案追究制也是当前审判监督工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4、社会期望值不合理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当前司法活动由于受到各方面不切实际的渲染,因此,公众对司法的期望值与司法现实情况产生矛盾;另一方面,由于司法活动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司法中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公众对司法产生了不信任感。
四、完善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几点建议
1、从整体模式方面,应将现行审判监督程序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诉讼程序。归根结底,现行审判监督程序属于带有较强行政色彩的救济程序。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再审申请制度,使得任何再审的提起建立在“诉”的存在和提出的前提下。根据“无利益则无诉讼”的原则,法院显然不应成为诉讼的发起者,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检察机关和原审被告人双方才是真正的当事者。由此,未经检察机关或原审被告人提出再审申请,法院绝不能主动或者自行启动再审程序,而只能被动的接受并审查控辩双方提出的再审申与此同时,在提出再审申请方面,检察机关与原审被告人应拥有大体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考虑到检察机关对未生效的裁判的抗诉与当事人的上诉在引发第二审程序方面具有相同的诉讼效果,因此,为了将再审真正纳入诉讼的轨道,立法者应终止检察机关再审抗诉的特殊地位,使抗诉与申诉在引发再审程序方面具有完全平等的效果。
2、应将再审明确区分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作此区分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受到更多、更严的限制。1)在提起的理由上,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应与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检察机关事后发现新事实和新证据的发现应成为这种再审提起的主要理由。2)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应有追诉次数
和追诉时效的明确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一经提起,法院经过再审无论作出怎样的裁判,检察机关都不能再就同一案件重新提出再审。同时,这种再审申请的时效应短于刑法确立的犯罪追诉时效,应从犯罪发生后立即计算,而不应因刑事诉讼的发动而终止。由此,申请再审的有效期间应为有关犯罪发生后其时效的余数。相反,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在提起上则可以不受任何时效和次数的限制。
3、应对再审的申请理由作出重新确定。应将刑事诉讼法就当事人申诉所规定的四项理由连同法院、检察机关据以提出审判监督程序的“确有错误”理由,全部予以废弃,根据再审是否对原审被告人有利来确定申请再审的理由。具体设想是,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只能依据以下理由提出:1)原审法官、陪审员在制作原审裁判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或者其它职务上犯罪行为的;2)原审案件的主要证人、鉴定人有严重的伪证行为的;3)作为原审裁判主要依据的书证、物证被发现属于伪造或变造的,等等。
4、接受再审申请的法院应为作出生效裁判的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除最高法院的生效裁判以外,其他任何生效裁判一旦被发现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再审理由,再审应由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负责受理。
5、接受再审的法院应以诉讼方式对此申请进行审查。为避免再审程序启动上的任意性和随机化,法院接受的无论是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还是当事人提出的申诉,都应在控辩双方的同时参与下,举行听证程序,并在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是否开始再审的裁定。
6、在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上可以实行“一审终审制”。首先,实行“一审终审制”使再审这一特别程序区别于普通程序,体现其特殊性。其次,实行“一审终审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可以缩短诉讼周期,从而可以尽快实现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国家司法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现有的司法资源实现最佳的诉讼效益。最后,审判监督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亦能保证程序与结果公正。适用再审程序的案件都经过了普通程序的严格审理,而且再审案件在提起之前也都经过了谨慎的研究、审查,所以经过再审的案件一般都得到正确的处理。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灵魂,是我们搞好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审判监督程序是最终的司法救济,应当是最能体现公正与效率。我们应当处理好纠正错案与维护裁判效力的稳定性、权威性的关系,对现有的审判监督程序加以改进和完善,改变“终审不终”、“无限申诉、无限再审”的被动局面,坚持公正与高效,依法维护终审权的司法权威。
【参考文献】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陈卫东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樊崇义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陈瑞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人民法院改革理论与实践》梁宝俭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审判监督指导与研究》2001年第1卷、第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
《对刑事再审制度之思考》/《法学》2001年第4期
《刑事再审制度改进与完善探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