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四川省优秀技能人才(共计30人)
一、四川省优秀技能人才(共计30人)
成都市
郑 军
四川普什宁江顺有限公司职工 数控车工技师
陈 巍 四川锅炉厂职工 焊工高级技师
自贡市
孔建伟 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焊培中心负责人 焊工高级技师
攀枝花市
徐帮学 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首席焊工 焊工技师
沪州市
郑小华 沪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起重班长 起重工技师
德阳市
李晓军 东方汽轮机厂技工学校车工教研组组长 车工高级技师
绵阳市
岳永高 四川绵阳利尔化工有限公司制冷站职工 制冷工技师
贺 炜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试班班长 无线电调试技师
广元市
罗钊清 四川广元红轮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车工班班长 车工技师
遂宁市
王太东 四川沱牌曲酒股份有限公司职工
白酒品尝高级技师
内江市
邹利强 四川电力建设三公司锅炉队副队长 锅炉安装工技师
乐山市
刘 圆 四川东风电厂有限公司职工
焊工技师
南充市
蔡永宏 南充炼油化工总厂车间工段长
脱腊装置工技师
程 辉 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CNG检测站主任 技师
宜宾市
简晓平四川省宜宾高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白酒酿造高级技师
王国晏 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水暖制造部经理
钳工技师
广安市
唐晓红(女)四川省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高级挡车工
巴中市
李 蓬 南江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机修队党支部书记
电气维修技师
雅安市
蒋志刚 四川泛华航空仪表电器厂精修电工
维修电工技师
眉山市
王 刚 四川金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计控车间主任
技师
资阳市
应 峰 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氩弧焊组长
焊工高级技师
达州市
张百祥 达州电业局电能表修校工 电能表修校高级技师
阿坝州
张秋凡 四川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机修班长 钳工技师
甘孜州
刘谋辉 四川电信有限公司甘孜州分公司计费管理员
计算机软件工技师
凉山州
肖贤荣 西昌新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钳工技师
省国资委
赵
刚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检查站职工 安检技师
杨永超 四川锦江宾馆职工 特二级厨师
成都铁路局
夏耘浩 成都铁路局贵阳机务段电力机车司机长 电力机车技师
四川石油管理局
朱世强 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管道防腐公司职工 省电力公司
徐安熙 内江电业局隆昌供电局云顶供电所所长 电工技师二、四川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共计30个)成都市
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
自贡市
昊华西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攀枝花市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沪州市
沪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德阳市
四川省东方职业培训学院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绵阳市
四川矿山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
广元市
四川水电高技工学校
遂宁市
遂宁市劳动保障局
内江市
内江市劳动保障局
乐山市
乐山市劳动保障局
四川省乐山新世纪技工学校
南充市
南充市雅芳苑职业艺术学校
宜宾市
宜宾市劳动保障局
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
广安市
四川星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焊工高级技师
达州市
达州市技工学校
巴中市
巴中市技工学校
雅安市
四川泛华航空仪表电器
眉山市
中国南车集团眉山车辆厂
资阳市
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
阿坝州
阿坝铝厂
甘孜州
四川电信有限公司甘孜州分公司
凉山州
西昌交通学校
省国资委
水电七局技工学校
省教育厅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省信息产业厅
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其他部门和单位
成都铁路局
四川石油管理局
四川省电力公司三、四川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个人(共计30人)
成都市
周 斌
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培训中心主任
刘 卿(女)成都市妇联女性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兼培训学校校长
自贡市
邱 波
自贡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就业科副主任科员
曾 群(女)四人久大盐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攀枝花市
卢 一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沪州市
陈 模
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德阳市
何建军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
绵阳市
郑明继 四川省江油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副所长
广元市
丁建龙 广元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
遂宁市
何小兵 遂宁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就业科科长
内江市
周年学 内江市技工学校校长
乐山市
廖华荣 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宜宾市
张 芮 宜宾市劳动保障局副调研员、培训就业科科长
广安市
鲁 勇 四川邻水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经理
达州市
户良成 达州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就业科干部
巴中市
陈 勇
巴中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就业科科长
雅安市
陈云龙 雅安市烹饪协会秘书长
眉山市
张明理 洪雅县劳动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主任
资阳市
张守义 资阳市技工学校教师
阿坝州
杨志雄 阿坝州劳动保障局培训就业科副科长
甘孜州
何秋明(女)甘孜州康定电力公司电力安全监察
凉山州
杨耀龙 凉山州劳动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省教育厅
廖慧勇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中心主任
省国资委
刘 纯 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第七分公司暨球罐专业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成都铁路局
刘建镍 成都铁路局职工教育处处长
侯成勋 成都铁路局劳动工资处副处长
四川石油管理局
聂世平四川石油管理局劳动工资部部长
王治培 四川石油管理局培训中心教学副主任
省电力公司
王 刚 四川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济师
章志刚 四川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教学部主任
第二篇:优秀技能人才业绩材料
优秀技能人才业绩材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忠诚企业、爱岗敬业。1975年从成都水电校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毕业分配到龚嘴电厂,从事运行工作29个年头,29年来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专研究业务技术,曾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多次技术考试名列前列。为我厂的建设和安全生产,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近年来又被评为2001和2002先进生产者,2002年技能培训先进个人,2002至2003国电电力优秀共产党员。现将近年来工作业绩总结如下: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决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两票三制”是运行的根本,巡回检查是防止设备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本岗位上认真搞好管理,带领和督促本值员工按时进行认真巡回检查,从不放过设备的一切一异常现象。曾多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避免了一次又一次事故的发生。如3B运行中只有一个冷却水源的情况下,水源阀阀芯脱落,造成冷却水中断,由于发现及时,避免了3B停电事故的发生;及时发现了6F密封橡胶块在运行中被冲脱,水车室大量进水,正确进行了处理,将事故范围控制在了最小;我值员工几度发现6F空冷漏水,都得到了及时处理,避免了事故发生;6F保护更换后不久的一次停机后,发现保护屏上“开关调闸”指示灯不亮,凭借多年运行经验,指示灯不亮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下次开机,在经过对6F出口开关及相关设备进行仔细检查,发现6F出口开关操作电源F11空气开关自行掉闸,投入电源后恢复了正常,为下次开机作好了准备。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坚持贯彻执行三乡以上操作填写操作票原则。每年亲自审查和发令执行的操作票上百份、数千项,合格率达到100%。亲自生产和办理的各种工作票每年多达几百份,合格率均为100%。多年来由于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本人及身边员工没有发生因认为因素造成的不安全事故。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厂、网分开,电力市场竞争,为了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我厂率先进入电力市场,为了全厂和公司的利益,在自己的工作嘎嘎难为上尽心尽职,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千方百计争取达到电量最大化、效益最优化,为公司创造最大产值。上班期间把电力市场、经济效益放在与安全生产等同的高度重视,本着电量一度一度地争、水一滴一滴地用原则,坚持做到了“三勤”——勤联系、勤调整、勤汇报。勤联系,就是勤与省调、梯调、水调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系。根据我们的水情情况,及时与调度联系,尽可能使电价结构达到最优,争取在枯水期多发高峰电,少发平段电,尽量少发低谷电,机组尽量不旋转备用,夜间尽量争取做到全停蓄水。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加强与水调的联系。从多年的情况看,白天和前夜符合重,后夜符合轻,但在白天也有用点高峰和相对低谷之分,后夜也是如此。我们就以6至9月的洪水季节来分析,如果不把握好符合轻重时段,就会损失很大一部分发电量。在这方面水调对负荷的变化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按照常规来调控上游水位,对洪水季节大发电又很大影响。丰水期水量充沛,不论是什么时段的电,只要机组能多带多发,就是最好的效益。如每天早上5点至7点是一个用电高峰,所有机组全部带满(由于水头低,单机只能带到70mW负荷)频率都还比较低每天早上7点到8点半是用电相对的低谷,机组要减小部分负荷,致使水位有所上升,水调在这种情况下,又立即下令开门加大下泄流量,但8点半一过,用电高峰到来时,机组出力又带不上去,造成发电损失。另外,17:00~19:00是一个用点高峰,晚高峰时段20:00~23:30是全天用电最高峰的时段。上述这些实际用电高峰和负荷变化情况,全靠当班值长与水调联系,把握好弃水和控水时间,做到了安全与发电兼顾。我们通过计算,每年6月至9月的洪水季节里,如果我们都能在每个高峰时段前,将上游水位调度好,适当提高水位0.5米至1米,每台机组出力将提高5mW以上,每天按8个小时计算,全站7台机组每天将多发28万度电,以平均每度电0.15元计算可多创产值4.2万元。洪水季节4个月将为总厂多创收500万元以上。我们充分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当班期间,我们随时与水调保持联系,提前给水调保送负荷变化信息,水调提前控制弃水量,为用电高峰作准备。在2002、2003年的电力市场中,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篇:优秀技能人才业绩材料
优秀技能人才业绩材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忠诚企业、爱岗敬业。1975年从成都水电校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毕业分配到龚嘴电厂,从事运行工作29个年头,29年来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专研究业务技术,曾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多次技术考试名列前列。为我厂的建设和安全生产,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近年来又被评为2001和2002先进生产者,2002年技能培训先进个人,2002至2003国电电力优秀共产党员。现将近年来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果断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两票三制”是运行的根本,巡回检查是防止设备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本岗位上认真搞好治理,带领和督促本值员工按时进行认真巡回检查,从不放过设备的一切一异常现象。曾多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避免了一次又一次事故的发生。如3B运行中只有一个冷却水源的情况下,水源阀阀芯脱落,造成冷却水中断,由于发现及时,避免了3B停电事故的发生;及时发现了6F密封橡胶块在运行中被冲脱,水车室大量进水,正确进行了处理,将事故范围控制在了最小;我值员工几度发现6F空冷漏水,都得到了及时处理,避免了事故发生;6F保护更换后不久的一次停机后,发现保护屏上“开关调闸”指示灯不亮,凭借多年运行经验,指示灯不亮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下次开机,在经过对6F出口开关及相关设备进行仔细检查,发现6F出口开关操作电源F11空气开关自行掉闸,投入电源后恢复了正常,为下次开机作好了预备。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坚持贯彻执行三乡以上操作填写操作票原则。每年亲自审查和发令执行的操作票上百份、数千项,合格率达到100。亲自生产和办理的各种工作票每年多达几百份,合格率均为100。多年来由于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本人及身边员工没有发生因认为因素造成的不安全事故。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厂、网分开,电力市场竞争,为了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我厂率先进入电力市场,为了全厂和公司的利益,在自己的工作嘎嘎难为上尽心尽职,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千方百计争取达到电量最大化、效益最优化,为公司创造最大产值。上班期间把电力市场、经济效益放在与安全生产等同的高度重视,本着电量一度一度地争、水一滴一滴地用原则,坚持做到了“三勤”——勤联系、勤调整、勤汇报。勤联系,就是勤与省调、梯调、水调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系。根据我们的水情情况,及时与调度联系,尽可能使电价结构达到最优,争取在枯水期多发高峰电,少发平段电,尽量少发低谷电,机组尽量不旋转备用,夜间尽量争取做到全停蓄水。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加强与水调的联系。从多年的情况看,白天和前夜符合重,后夜符合轻,但在白天也有用点高峰和相对低谷之分,后夜也是如此。我们就以6至9月的洪水季节来分析,假如不把握好符合轻重时段,就会损失很大一部分发电量。在这方面水调对负荷的变化不是十分清楚,他们按照常规来调控上游水位,对洪水季节大发电又很大影响。丰水期水量充沛,不论是什么时段的电,只要机组能多带多发,就是最好的效益。如天天早上5点至7点是一个用电高峰,所有机组全部带满(由于水头低,单机只能带到70MW负荷)频率都还比较低天天早上7点到8点半是用电相对的低谷,机组要减小部分负荷,致使水位有所上升,水调在这种情况下,又立即下令开门加大下泄流量,但8点半一过,用电高峰到来时,机组出力又带不上去,造成发电损失。另外,17:00~19:00是一个用点高峰,晚高峰时段20:00~23:30是全天用电最高峰的时段。上述这些实际用电高峰和负荷变化情况,全靠当班值长与水调联系,把握好弃水和控水时间,做到了安全与发电兼顾。我们通过计算,每年6月至9月的洪水季节里,假如我们都能在每个高峰时段前,将上游水位调度好,适当提高水位0.5米至1米,每台机组出力将提高5MW以上,天天按8个小时计算,全站7台机组天天将多发28万度电,以平均每度电0.15元计算可多创产值4.2万元。洪水季节4个月将为总厂多创收500万元以上。我们充分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当班期间,我们随时与水调保持联系,提前给水调保送负荷变化信息,水调提前控制弃水量,为用电高峰作预备。在2002、2003年的电力市场中,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勤调整,就是在调频期间,勤调整负荷,在保证电网频率正常范围内,尽量多带负荷多发电。在2002年,AGC未投运,四川电网未与华中电网联网时,我厂主要担任调频任务。我们按照调度规定,频率控制在49.95HZ~50.10HZ,在保证电能质量,不发生高周的前提下,我们利用龚站机组加负荷迅速的特点勤调整、抢负荷,将频率控制在50.05~50.10范围内,这样比在50.00HZ时可多带不少的负荷。由于铜站机组负荷调整长,我们在抢到负荷后,我们又积极与铜站联系,及时转移负荷至铜站,争取两站的多发电。非凡是2002年,我厂大部分时间担任调频任务,仅此一项措施就为总厂增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勤汇报,当电力市场出现不利于我厂的局面时,如电量结构不理想、可以停机蓄水而迟迟不能停机时,在与调度联系不能争取到的情况下,我们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及时汇报大渡河公司生产经营部,通过公司的协调来改善运行状况。
勤监视、勤分析。2002年7月正值高温天气,负荷非常紧张,上厂1号发电机在一段时间以来,出力比当时水头下的最大出力少10MW左右,很多人都未在意。我经过观察分析,认为1F存在某重缺陷,致使机组出力不能达到应有值,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对总厂发电量总成损失。因此,记入缺陷通知维护检查,检查结果是发电机反馈通道存在缺陷,经过处理后,1F处理增加7MW,按天天12个小时满负荷来计算,丰水期3个月,为总厂多增加效益100万元以上,为2002年完成3.0亿利润目标尽了一份力。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基础,业务技术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三者缺一不可。自我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把业务技能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决心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未放弃本职工作业务技术的学习,在班(值)长岗位上已干了二十几年,正确处理指挥过无数次故障和事故。运行工作要靠大家的力量,集体的聪明,值长技术再好也是不够的,班上要有技术优秀的值班员,才能正确执行各种工作任务和处理各种事故。所以,在自己认真学习的同时,我注重抓班组技能培训工作。这方面我们一直都抓的很好,培训出了很多优秀的运行人才,有的已经调离我厂走上了重要的治理岗位,有的在运行工作中担任重要岗位。近年来,自动化改造,设备不断更新,为了大家尽快把握,正确操作,我通过自己认真学习,精心预备,在发电处呢部及班上进行了多次技术讲课,并对大家一些长期未理解透彻的问题、设备的异常分析、事故处理、操作原则、注重事项进行讲解,并编写了“调速器”“发电机保护”“主变保护”“水轮机运行”等技术讲课稿。平时不论是谁,只要求教,我都尽自己的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讲解,非凡是不少年轻同志在当班期间,遇有不懂的地方,不管是夜间还是白天,我都乐意帮助。我始终认为,作为运行工作,只有大家的业务好、工作好,安全效益高,才是最快乐的事。第四篇:四川省技能鉴定中心
四川省技能鉴定中心
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组织、指导、协调、评估、咨询服务全省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教材资料编印发行,审查并办理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许可证、组织国家四川省区内和省里有关职业(工种)统一鉴定工作,四川省技能鉴定中心。
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3年经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中心”与“四川省高中级技术工人函授培训中心”、“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学校教学研究室”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三块牌子,隶书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领导的县处级直属事业单位。“中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转变”,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于就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广大劳动者为宗旨,创新观念,提升层次,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面向社会、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工作方针,认真做好全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咨询、服务和业务管理工作,职业技能鉴定《四川省技能鉴定中心》。十年余来,全省共组织240余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90余万人取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素质,增强了广大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再就业能力。“中心”历年来在厅工作目标考核中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被厅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称号,今年,还荣获省妇联等部门授予的“三八红旗单位”、“巾帼文明示范岗”。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细做好,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大做强,热忱为广大劳动者服好务,为企业服好务,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四川铁通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强化队伍技能培训的重要手段,年初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摸底调查和预报名,在此基础上与四川省通信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达成一致,全年以铁通专场的形式,举办各工种初、中级鉴定培训班10期,目前已完成营业员初、中级专场鉴定2期,共培训、鉴定员工91人。为激励员工积极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四川铁通同时制订下发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出台四项激励政策:一是对技能津贴额度进行调整,拉大各岗位职业技能等级津贴的差距;二是未取得本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务派遣制员工,取消评优、晋职和转制(转为合同制员工)资格;三是参加专场鉴定的员工,其培训费、场地费、食宿费由分公司统一承担;四是参加专场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的员工,公司给予每人200元的鉴定补助;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员工,扣除公布成绩当月的绩效工资100元。
第五篇:技能人才报告
[广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来源:广东省劳动厅高技能人才办公室
[广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广东省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以及2006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
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后,省委省政府于去年7月5日召开了全省科技教育人才大会,部署贯彻全国人才会议精神,会后省委省政府印发了贯彻中央《决定》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厅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办公室,制订了《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改进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各地、各有关单位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力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从去年到今年6月份为止,全省共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6万人,经考核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9.5万人,其中技师及高级技师9708人。
按照实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口径统计,累计至2005年6月底,全省经鉴定获证的技能人才共410.05万人,其中,初级工192.24人,占47%;中级工197.12万人,占48%;高级工17.88万人,占4%;技师及以上等级2.81万人,占1%。2004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73.7万人,比上年增长19.7%。其中高级工5.86万人,技师及高级技师达6219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3.4%和146.5%。今年1-6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36.57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30096人。根据抽样调查资料分析推算,高技能人才的总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至2005年底全省技术工人(统称技能人才)总量为65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从2000年的30%上升至2005年的45%。从技能人才的等级结构来看,2000年,在全省全部技能人才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比例为57.4:38.8:3:0.8。2005年底,四者的比例为48:46:5.2:0.8,技能人才结构明显改善,中级工和高级工所占的比例有明显提升。
二、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我厅高度重视技能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办公室,由党组书记方潮贵厅长直接领导,分管厅长负责,培训就业处处长任主任,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技工学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技术教研室等单位派负责同志参加;各地级以上市也确定了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高技能人才工作落实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我厅还加强了与省委人才办、省委组织部、人事厅、财政厅、教育厅、发改委以及总工会等部门和社团的联系与协作,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纳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省级财政从今年起设立了技能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在从2004年至2007年每年拔给3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中,今年安排800万元用于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工作新格局。
(二)抓紧制定政策,全面实施三年五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去年以来我厅根据社会需求和针对技能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抓紧制定有关政策,动员社会各有关方面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一是制定了《贯彻全国人才会议精神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施意见》(粤劳社[2004]26号),全面部署启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决定以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从2004年起用3年时间,培养30万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25万人,技师及高级技师共5万人(2004年1.2万,2005年1.6万,2006年2.2万)。二是抓紧制订出台了《关于设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若干问题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实操场地。目前经过专家组的审核推荐,并经我厅认可,全省依托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及其他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共建立了50家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完成了在全省建立50个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我们在6月份召开了实训基地工作座谈会,传达了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检查落实今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运作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会后,根据与会代表们的意见草拟了《关于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三是出台了《广东省技师工作站设置标准和认定办法》(粤劳社[2005]86号),决定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集团或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设立技师工作站,目前已批准设立韶关钢铁集团罗东元技师工作站,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采取名师带徒,组织技术攻关,开展技能竞赛与技术创新及研讨活动,在企业(行业)内部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四是制订了《关于改进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办法的意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四不唯”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放宽技师报考条件,扩大考评工种范围,改革考评办法,适当下放鉴定权限,较好地调动了地方、企业和个人参与技师考评的积极性。五是抓紧制订《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目前本《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拟分别上报省省政府和省委人才办。
(三)下大力气着重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工作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七个环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确定了3年5万新技师培养目标后,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我们把培养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到各市和行业。2004年我们把培养1.2万名技师的任务分解下达到21个地级市和部分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强化了各地的培养责任。2005年我们同样在年初向21个地级市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下达了2005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粤劳社函[2005]297号),将2005年全省培养1.6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进行了分解,促进各市、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主要做法是通过四个途径加快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
一是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年来,我省贯彻“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大力调整技工学校布局结构,使技校办学能力得到加强。目前全省技工学校共有180多所,其中技师学院12所,国家高级技校21所,在校生人数发展到28万人,其中高级班在校学生28843人;全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60所,在校生规模近38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2%,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为了充分发挥高职院的优势,去年2月方潮贵厅长带领有关同志到省教育厅与郑德涛厅长及有关同志商量,决定充分利用高职院的现有条件,建立若干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谢强华副省长还专门视察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拔给300万元购买实训设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我省在高职院校建立了8个“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转变办学理念,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训力度,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据统计,2004年各类院校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人数达34.4万人,占参加鉴定人数的36%。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依托企业,加快培养技能人才。我们总结推广了韶钢集团、广州地铁集团、茂名石化集团、广东核电集团和深圳富士康集团加强企业内部培训的经验,引导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岗位培训,以师带徒、脱产学习、现场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如茂石化集团近两年来通过岗位培训等途径共培养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共 213名。三是依托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强化实操训练,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我省已批准设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50个。各地依托实训基地,强化实操训练,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如省高级技校、省国防科技技校、省技术师范学院、中山市高级技校等单位的实训基地,都充分利用其设备、师资优势,面向社会招收学员,采取半工半读形成,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今年来仅上述单位就培养了1200多名技师和高级技师。四是积极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等,层层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今年来我省组织了东部七省市技能竞赛广东选拔赛,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了“振兴杯”广东选拔赛、广东邮政、省交通集团、广铁集团、广东纺织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等六项技能竞赛活动。去年通过竞赛按规定晋升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有82人。今年又选拔出一批技术能手和技能标兵。
(四)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探索改进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办法。为了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进一步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范围,经与教育部门协商,决定在各类职业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今年选择了30所中等职校进行试点,引导各类职业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此同时,我们还针对传统的技能人才评价方法相对落后,如报考条件限制过严,评价手段偏重于考试,评价方式单一,阻碍了技能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的创新。今年7月份我们印发了《关于改进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工作的意见》(粤劳社[2005]83号)。提出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品德、能力、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从实际出发,放宽技师申报条件,扩大考评工种范围,进一步改进考评的方式和方法,适当下放鉴定权限,形成了新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例如广州市按照省的要求,发出印发《关于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定工作的通知》,要求企业以工作业绩和能力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考核,采取认定、评定和考核相结合等条件方式,开展技师考评工作。对业绩突出、贡献较大、已经被企业公认达到高技能人才水平的人员,采用直接认定方式,并颁发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许多企业结合岗位要求和生产现场进行考评,探索改进技师考评的办法。韶钢集团按工作岗位要求,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创新了技师考评办法,即在遵循国家规定的技师鉴定标准内容和程序的同时,合理调整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业绩的分值分配,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业绩所占的分值,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分值。2000年以来,该集团共有1125人参加技师考评,获得技师资格证书的有491人,高级技师67人。对一些新的职业工种,采取降低报考条件,放宽年龄、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的限制,动员职工直接报名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经考核合格的,发给高级工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由于进一步改革技师考评办法,较好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学技能、考技师的积极性,使全省初步形成了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局面。
(五)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技能人才。
为了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省高技能人才来粤工作。比如省政府规定:调进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其配偶、子女、父母均可随迁入粤,并凭调动通知直接办理入户手续。引进高技能人才的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列入成本核算。
《深圳市企业招调员工管理规定》明确:调入深圳的技能类职业(工种)人员,只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具有高级工资格,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其配偶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其配偶年龄可放宽至45周岁。对有特殊专长、特别贡献的技能人才,特事特办,确保大企业及时调入所需技能人才。经全国或全省统考取得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经深圳市职业技能鉴定获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拟招调人员,如系农业户口,可同时申请办理“农转非”手续,子女16周岁以下(或16-18周岁且为在校中学生的)且与拟招调人员在同一户口本上的,可同时办理“农转非”及随迁手续。持非深圳市颁发的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含全国或全省统考取得证书的),免予理论考试,但需参加深圳市劳动保障局组织的同级技能鉴定的实操测试,实操测试成绩合格的,其成绩在办理招调手续时有效。近两年来,深圳市引进高技能人才2万多名。
广州市规定: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人才,准予人才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一次性或分批迁入本市非农业户口。在本市有合法住所,来本市创业或被本市行政区域内单位正式录(聘)用或招用,按规定办理了录(聘)用手续或依法签订了劳动合同和办理了缴纳社会保险的手续,所学专业、所毕业学校、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职业资格、所从事的工种(岗位)等符合市公布实施的人口准入补充条件规定目录的具有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或普通高中以上学历并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或普通高中以上学历并有高级职业资格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技能型人才,属于未婚或已婚配偶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准予人才本人迁入本市非农业户口;已婚的夫妻双方均是非本市常住户口的人才,准予夫妻双方及其未成年子女迁入本市非农业户口。这些政策对引进高技能人才产生了积极作用。
(六)积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针对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激励不足问题,我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了激励措施,初步形成了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工资激励机制。我们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形成工资引导激励机制,使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福利方面的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待遇。如深圳市2004年公布的指导价位中,技师每月工资的中位数为3584元,高位数达11300元;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每月工资的中位数是2450元,高位数是6100元;副高职称的中位数是3338元,高位数是8600元。高级技师每月工资的中位数是5334元,高位数是18400元,而正高职称的中位数是4652元,高位数是12400元。二是实行津贴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津贴或补贴。如一些单位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被聘用后其奖金系数分别提高0.1或0.2;韶钢集团一次性奖励获得技师资格的员工500元、获高级技师资格的员工1000元,获韶钢集团特级技术能手每人每月3000元、一级技术能手每人每月2000元、二级技术能手每人每月1000元,一聘三年。广州市对参加技师及以上考评获得通过的一次性补贴1000元。三是建立荣誉激励机制。我省设立了南粤技术能手奖,对在技术创新和实现成果转化方面有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广东技术能手给予表彰和奖励,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00名。各市、各大型企业均制定了相应的竞赛办法及表彰办法。我们还总结了高技能人才罗东元同志的先进事迹,树立他为新时期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推荐他与中央领导一起到北戴河去疗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激发了广大工人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七)加强宣传,树立典型,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由于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技能人才没有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为了落实科学人才观,我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关于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基本要求;二是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去年我厅全同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总结树立了韶钢集团高技能人才罗东元这个典型,提高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三是通过组织技能竞赛等活动选拔和表彰了技能能手;四是设立了广东技术能手奖和南粤技术能手两个奖项。对被评上省级技术能手的,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此外,我们还做好各地、各行业总结,推选了30个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使全社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2006年技能人才工作计划
按照广东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工作部署,结合实际,我们初步确定,2006年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定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力争完成三年5万名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任务。
(一)抓紧出台“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抓紧修改并争取尽快出台《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与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的沟通与协调,把技能人才规划纳入全省“十一五”人才规划。
(二)制订并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主要争取出台并实施两项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一是《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要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推动各层级技能人员的梯次发展;二是《广东省南粤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办法》,实施南粤技术能手奖,组织开展技能人才竞赛活动,通过竞赛促进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在职工中形成勤学习、钻业务、敬业爱岗的良好风气,有效地提高技术工人的整体水平,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营造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三)加大投入,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制订并完善《关于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运作新模式。召开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工作会议,研究成立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委员会,充分发挥各行业专家的作用指导实训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四)积极推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定工作。
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实行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多样化。各用人单位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要对在聘技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技能业绩考核,实现评聘分开、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机制。
(五)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健全激励机制,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引导支持企业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企业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级时,要充分考虑技能水平,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企业工资分配中的杠杆作用;企业应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由用人单位自行制订;企业设立的首席技师享受本单位总工程师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照经营者收入确定其收入水平,实行年薪制,也可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并在聘任、住房、带薪学习、带薪休假、出国进修、健康体检等方面给予优待。
(六)加强宣传,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
我们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牢固树立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使每个技能劳动者都有成才的途径和平等的发展机会。要充分肯定和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大力弘扬高技能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要宣传树立一批罗东元式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青年学生和技能劳动者的学习榜样。
(七)加强职业标准、教材和题库的开发工作。要集中力量,加强职业标准、教材和题库的开发工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四、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加快培养技能人才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抓紧立法,为加快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法律依据。目前对技能人才的评价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立法层次比较低,只有部颁规章,在全社会推行还有一定的阻力。建议部里要抓紧立法,明确技能人才的概念、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和多渠道投入体制和企业的责任,以利于依法行政,推动技能人才工作的发展。
(二)政府要加大投入,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资金列入预算,建立高技能人才补贴款级科目,专款用于建设公共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等方面。各级政府征收的教育附加费,要拿出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其中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不少于此项专款的50%。明确规定企业按职工工资2.5%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其中50%以上应用于技能人才培训,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三)充分重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市政府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6-7亿元,用于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上海市产业发展需求和瞄准世界制造业的一流水平,购买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设备,集中建立了7个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招收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进行强化训练,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做法,避免了在各类教育培训分别建立实训场地,造成低水平重复的情况。建议借鉴上海经验,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全国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使每个技能劳动者都有成才的途径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树立一批罗东元式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青年学生和技能劳动者的学习榜样。采取多种措施,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广大青年到企业和基层从事技能工作,使技能人才成为广大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和目标追求。
(五)创新管理体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切实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并考虑在劳动保障部门建立职业训练局,专门负责统筹管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职业标准和教材、题库的开发,负责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负责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并督促实施,以改变目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状况。特别是要组织专家队伍,抓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发新职业、新标准、新教材,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世界经理人-商业报道[biz.icxo.com]消息:
一、公司概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
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49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石油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建筑安装;石油石化设备检修维修;机电设备制造;技术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
二、营销策略
1、坚持人才强企战略
中石化一向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发挥总部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大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中石化应继续加强实施人才战略,以强化外语和国际化业务知识为内容,加强“走出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训;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赴国外培训、开展研修、与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水平为重点,培训与鉴定考核相结合,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培训高级技师和技师;同时应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活动能进一步促进了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
加强人才引进、流动、配置等工作。以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重点,积极拓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渠道,加大引进社会人才的力度;继续贯彻“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做好毕业生的引进招聘工作,重点开发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深入开展
博士后工作,继续增加设站单位的博士后总人数,希望通过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更加有能力、有实战经验的科研骨干。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建设,通过培养和选拔,建立三个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在加强引进、培养的同时,应坚持完善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中国石化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2、做好战略联盟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易金卡公司1月18日签订了营销战略合作意向书。根据协议,三方将在品牌推广、交叉销售、客户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复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春光和北京易金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诺顿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国人寿与中石化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营销战略合作关系。将来在中石化旗下的加油站里,司机在加油的同时,可以购买到中国人寿提供的交通意外险等短期意外险产品。中国人寿在对客户的奖励计划中,可以选择中石化的加油卡作为奖励。
3、抓住时机 扎稳根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润滑油分公司将在京正式宣布,旗下“长城”牌润滑油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正式产品,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及参加2006年冬奥会及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润滑产品和相关服务。这是今年10月中国石化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顶级合作伙伴后的具体市场行动,标志中国石化“奥运营销战略”的正式启动。
根据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与北京奥组委所签协议,长城润滑油可以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企业宣传品中享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奥运主题歌曲和图案的使用权。
同时这份协议规定了惟一性和排他性条款,即其他润滑油类产品将不得利用上述奥运会活动进行产品市场推广活动。
目前中国石化的润滑油产量已跻身全球第4名,创造的利润虽然对中国石化来讲微乎其微,但作为惟一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类产品,长城润滑油有助于提升中国石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因此中国石化润滑油分公司应不断抓住上海F1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契机力图将长城润滑油塑造成与壳牌、美孚一样的全球知名品牌,并借机打入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已经成为长城润滑油的发展战略,体育营销则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
4、抓紧海外战略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张抗认为,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近年来油田储备日益下降,积极争取获得海外油田项目的权益势在必行。根据目前已经实施及签订协议和中标项目情况分析,2004年中石化海外油气项目预计可获得海外权益油约31万吨,其中哈萨克斯坦项目25万吨,阿塞拜疆油田开发项目3万吨,吉尔吉斯坦项目2.4万吨,蒙古勘探开发项目0.6万吨。除以上项目外,中石化近期准备投标或可能签署协议的项目还有:厄瓜多尔AUCA项目、阿曼36/38区块项目等。同时,重点跟踪的几大项目,包括科威特北部油田增产项目、伊朗16个区块和油田开发招标项目、澳大利亚项目等。
中石化的海外集权运动中,2003年5月重组了SIPC,使过去下属企业海外投标混乱的局面得以缓解,这被认为中石化实施海外战略管理的铁腕集权政策的体现。
中石化集团除开上市公司部分外,还管辖数十个大型企业,其中对海外开展项目的主要包括中国石化集团中原石油勘探局、中国石化集团河南石油勘探局、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中国石化集团滇黔桂石油勘探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
为了海外项目的科学性,中石化成立了上游海外项目专家委员会,从中石化系统在京单位中聘请了不同专业专家31名,并建立了不定期的海外项目专家委员会审查制度。SIPC组织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后准备正式立项的海外项目,在上报董事会决策前,须先提交专家委员会咨询审查,只有经专家委员会咨询审查通过的项目,才上报董事会讨论决策。同时,中石化在构建系统外的技术、法律等咨询网络。
三、企业展望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作为全球知名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石化将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并积极创造条件择机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把本集团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管理与技术水平较高、有发展前途的国际化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