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管理规程
法泗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程
(草稿)
一、行政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认真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它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明确学校办学的思路和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学校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3.切实落实工作职责。合理设臵学校工作机构,科学设臵岗位,制订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校长、副校长及教导、政教、总务、教科研等部门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按照分工,认真履行各自工作职责。
4.实行民主决策和管理。建立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组织机构,规范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工会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群团组织的参与作用。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学校重大事项必须由行政会研究、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方能实施。坚持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
5.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完备,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适应学校办学特点。坚持工作例会制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定期召开行政会、班(年级)主任会、教研组长会、教代会等,组织举行开学和散学(毕业)典礼,会议(活动)都应有详细记录。建立学校领导值班制度,学校领导要坚守工作岗位,轮流带班值周,定点联系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
6.科学有序实施学校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工作,学校要有近、中、远期办学规划,有年度、学期、月、周工作计划和日工作安排。注重过程管理,平时工作有布臵、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关注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推动学校管理工作不断精细化。采取各种措施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落实情况的跟踪和检查,及时反馈。
二、德育管理
7.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把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素质、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心理品质等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和有效德育工程。
8.加强德育常规工作。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纪
念活动。定期开展班、团、队主题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学生安全、法制、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禁毒、国防等专题教育,定期举行德育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会。每学年评选一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
9.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礼仪、讲诚信等主题教育,制定和落实学生一日行为规范。
10.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特色文化,积淀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学校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办好宣传栏(墙)、黑板报、墙报并定期更换。中小学校要办好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页)。无暴力、凶杀、色情、恐怖、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在学校中传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地。
1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重视校际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建立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或相应机构。建立定期家访或召开家长会、社区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加强家
长学校建设,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加强家校联系,营造和谐家校关系。
三、教育教学管理
1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变更课程与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若遇特殊情况,学校需调课、停课或放假一天以上必须报教育总支批准,耽误的课时必须及时补足。
13.坚持减负爱生行动。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两严格、两减少、一严禁”的要求。即: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规范中小学作息时间管理;严格控制学生书面作业量,规范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减少学生考试次数,规范中小学考试管理;减少学生竞赛项目,规范中小学竞赛管理;严禁违规办班、补课,规范中小学班额、补课管理。
14.规范办学行为。
坚持政府通知入学制度,坚持划片对口、免试就近原则。认真执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入学、转学、休学、复学、毕业等手续完备。学校确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建立电子学籍档案和纸质学籍档案。
严格按照规定征订选用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辅资料最多只能一科一本,不得为学生统一订购或要求学生自行
购买统一使用。
15.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臵与批改、辅导、考试评价、质量分析等教学环节,规范教学行为。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用规范字,板书工整、规范。学校要每月开展一次“四查”(查备课、上课、学生作业、听课笔记)工作,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认真贯彻执行《武汉市中小学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16.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等教科研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坚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制定学年、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常规教科研活动。树立教研兴校意识,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
17.加强综合实践课程教育。重视劳动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信息技术等设施设备的使用与利用。按要求开齐开足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加强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学生实践操作训练。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要达到规定天数。
18.重视体育和美育工作。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全面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音乐、体育、美术课时。每天坚持做好大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积极推广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抓好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19.加强防流控辍工作。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学生流失,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发现学生辍学或流失,及时主动劝其复学,动员无效时应立即报告教育总支。重点做好思困生、学困生、贫困生、孤残儿童、单亲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女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四、教师管理
20.加强师德建设。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大力宣扬身边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不断增强教师的奉献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21.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按规定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取得继续教育结业证书为聘任、晋升、评优的必备条件。制定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校
本培训、交流培训等活动。
22.建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与实施绩效工资相结合,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过程监控机制。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每学期(年)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以此作为评定职称,受聘上岗、晋职晋薪和实施奖惩的依据。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和奖励制度,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23.依法保障教师权益。依照《教师法》,认真落实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职工工作量,组织教职工参加文体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和身心健康,依法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和疗养,落实教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劳动保护等规定,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若出现在编不在岗或辞职等特殊情况的,学校要及时上报教育总支,按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处理。
24.严格教师管理。
教职工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完成学校布臵的各项工作任务。衣着整洁,仪表端庄。团结同志,举止文明,语言规范。遵守职业道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上课时决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采取逐级聘任的办法,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优胜劣汰,优质优酬,充分调动教
师的积极性。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发展负责。尊重学生人格,善于发现学生优点,以赏识、激励教育为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不得随意加重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不得以任何理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强制补课和收费补课,不得随意停学生的课。坚持做好家访工作,开好家长会,搞好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教育。
学校各级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均需任教上课,一般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分别不少于15节、20节、30节。每次听课有记录、有评议、有反馈。
五、学生管理
25.加强学生考勤管理。落实考勤制度和学生缺课追踪制度。教师上课前应检查学生出勤情况,记录迟到和缺勤学生名单报班主任;若发现有无故缺课(旷课)的学生,任课教师应及时了解原因并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要及时处理。加强自习课、活动课以及课间管理,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心理等情况。
26.加强学生评价管理。评价学生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为原则。实行学生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相结合,以激励评价、发展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方
式,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
27.完善学生奖惩机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对品学兼优或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对违规违纪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帮助其认识和改正错误。学校不得开除学生。
28.加强班级管理。选择师德高尚、认真负责、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学期制定班务工作计划,报学校审查后,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学生日常管理,加强学生纪律、法制、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
29.加强寄宿学生管理。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寄宿制中小学管理的通知》,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坚持挂牌上岗、值班、外来人员登记、验证、学生宿舍定期检查、优秀寝室评比、学生住宿反馈、应急预案等制度,确保寄宿学生健康,提高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六、安全卫生管理
30.建立安全、卫生工作制度,制定安全、卫生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大型活动报批制度,未经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春游、秋游、商业性庆典、演出等活
动。学校发生重大安全、卫生事故,要及时处理,积极组织抢救,按规定及时报告。
31.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学校要认真上好安全教育课;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工作计划;学校要开办心理咨询室,要求教师及时化解矛盾,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组织收看法制教育专题片或卫生知识宣传片;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消防、交通、饮食卫生、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增强学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增加学生安全、卫生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2.定期开展安全、卫生隐患排查。学校的馆、室应具有良好通风换气、采光照明、防火、防潮、防虫等条件,水电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无安全隐患。学校小卖部不出售“三无”食品。食堂环境清洁卫生,消毒设施齐全,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坚持食品登记留样制度,确保学生饮食安全。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对校舍、教学设施、食堂、小卖部等进行一次彻底排查,建立安全工作台帐,发现隐患须及时排除,出现特殊情况要及时上报并停止使用。
33.规范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确保学校教学、生活等场所环境卫生清洁,空气、光照、学生坐姿、用眼习惯等符合卫生要求。将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作为卫生工作重点,坚持“三检”、通风、消毒、报告等制度,切实做好流行病、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推行学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提高学校饮食卫生自身管理水平,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34.加强学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财务、档案、食堂、宿舍、各类药品器材室、传达室等部门和场所要指定人员负责。建立学校值班巡逻制度,落实值班人员,加强巡逻。节假日要安排人员值班、护校。非学校人员及车辆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学校。高价值设备要有妥善的保管防盗措施。
35.加强突发事故防范及应急处理。认真做好教学设施、化学药品、消防、用电、体育运动、劳动和集体活动等安全防范与管理,保证师生安全。加强对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的检查,定期开展收缴行动,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制定突发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群体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应急措施,一旦发生事故或事件,立即向教育总支及政府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处臵措施。
七、教育教学服务管理
36.学校后勤工作人员要树立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和保障工作。
37.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认真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经费收支、资金管理制度。认
真编制学校预算,严格执行大额开支和大宗设备采购报批制度,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严格执行财务审计制度,学校教代会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对学校账目审计,并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审计情况。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并实行公示收费制度。
38.加强校产管理。学校财产要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并落实部门、班级、个人的管理使用制度,定岗定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清理,若有损坏、遗失,填写报损单,并申报下一年度的补充计划。各类仪器、器材等要分门别类,入橱上架。
39.加强校园管理。校园规划要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分区明确,互不干扰。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醒目鲜明,催人奋进。
班训、班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周轮次表、名人警句等张贴上墙,班级文化氛围浓厚。
教室课桌椅摆放整齐,墙壁无污迹、灰尘,地面无果皮、纸屑、烟蒂、痰迹,垃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安静整洁,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实验用品摆放整齐。
校园绿化达标,无随意攀摘、践踏现象。
校园内自行车等物品停放有序,无乱搭乱建、摆摊设点等现象。
40.加强档案资料管理。学校要有档案室和档案柜,各类
档案资料齐全,建档及时规范,分类存放,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益,同时加强专项工作会议记录和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微机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变动,移交手续要及时。
第二篇: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程
武汉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实现学校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指义务教育学校是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
第三条 学校管理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安全和谐、充满活力,依法办学、科学治理的基本理念。
第四条 学校应践行问津求真、追求卓越、立德树人的武汉教育精神,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二章 行政管理
第五条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规范学校治理行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探索建立实施“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六条 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学校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校长定期向全体教职工和家长委员会汇报学校章程执行情况。
第七条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学校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管理机制。科学合理设置学校内部管理工作机构和岗位,完善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党代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坚持校务公开。
第八条 实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注重吸纳家长、学生、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规范决策程序,学校重大事宜必须由校务委员会研究、交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能组织实施。
第九条 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工作。制定远期规划、近期目标、计划、学期安排。注重过程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十条 健全学校中层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
第三章 教师管理
第十一条 加强教师服务与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督促教师落实职责义务,切实保障教师各项权益。
第十二条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教育,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师德规定,引导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常规管理,督促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收受学生或者家长礼品礼金,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
第十三条 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选派、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并将其作为教师聘任、晋升、评优等的必备条件。按规定将培训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与实施绩效工资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过程监控机制。统筹做好教师师德和专业技术考核。
第十五条 实施岗位聘任管理。实施“按需设岗、双向选择、逐级聘任、绩效考核”的岗位聘任制度,构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充满生机活力的工作激励机制。实施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第十六条 合理配备教师。按照学校课程需要及编制状况,配齐配足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的师资。积极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寄宿制学校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配备管理人员,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第十七条 推进教师交流。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教师交流的政策规定,积极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交流。关心交流教师,按规定落实教师在交流期间的各项保障政策。
第十八条 依法保障教师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国家、省、市的相关规定,认真落实教师的政治经济等待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第四章 入学及学籍管理
第十九条 规范入学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入学招生方案,公开范围、程序、时间、结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公办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组织学生入学,民办学校依法依规制订新生入学方案和自主招生办法,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实施招生。所有学校严禁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准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接收安排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第二十条 规范分班管理。学校严禁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严格控制班额,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每班不超过50人。
第二十一条 特殊教育学校(班)根据有关规定接受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普通学校按有关规定接收具备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等类别学校按照相关规定依法组织学生入学并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十二条 加强防流控辍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学生流失,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健全控辍保学机制,执行学生考勤制度,实施缺勤跟踪、报告、劝返等措施并规范其学籍管理。重点做好思困生、学困生、贫困生、孤残儿童、单亲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女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二十三条 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不留级、不借读制度。严格执行学生入学、转学、休学、复学、跳级、结业、毕业等有关规定,手续完备。严禁开除或劝退学生。学校确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执行国家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籍管理。
第五章 德育管理
第二十四条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深入推进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全面落实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五大体系”。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组织建设,办好学生团校。
第二十五条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定期开展班、团、队主题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定期举行德育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会。坚持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
第二十六条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依托有效德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路径体系等相关要求,制定并落实学生一日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第二十七条 加强班级管理。遴选师德高尚、认真负责、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按学期制定班务工作计划,报学校审查后,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学生日常管理,加强学生纪律、法制、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十八条 加强学生考勤管理。执行学生考勤制度,每天统计学生到校、上课信息,实行学生缺勤和缺课跟踪制度。若发现有无故缺课(旷课)的学生,任课教师应及时了解原因并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要及时处理。加强自习课、活动课以及课间管理,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身体和心理等情况。
第二十九条 完善学生奖惩机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对品学兼优或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对违规违纪学生酌情予以批评教育,帮助其认识和改正错误;对违规违纪情节严重、确需处分的学生,依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建立处分学生的相关听证、申诉和复议等工作制度。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尊重包容的校园文化,树立尊重差异的意识。建设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积淀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办好宣传栏(墙)、黑板报、墙报并定期更换。建好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页)、班级博客等。禁止暴力、凶杀、色情、恐怖、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在学校中传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第三十一条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重视校际间交流与合作,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建立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加强家校联系和家长学校建设,营造和谐家校关系。
第六章 教学管理
第三十二条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变更课程与课时,不拔高教学要求,不加快教学进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三十三条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减负增效行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减负工作的政策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书面作业量,减少学生考试次数,减少学生竞赛项目,严禁违规办班、补课。
第三十四条 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工程。坚持以学定教,促进和深化教与学方式变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教育云”等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强化深度融合、广泛应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化、常态化。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
第三十五条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评价、质量分析等教学环节,预防并杜绝教学事故发生。规范校园语言文字管理,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用语用字。定期检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听课笔记等,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六条 规范作息时间管理。其基本要求是遵循规律、控制时间、合理安排、禁止延长。严格执行学生每日上午到校和下午放学时间规定。遇特殊情况,学校需调课、停课或放假一天及一天以上,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耽误的课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及时补足。
第三十七条 规范作业管理。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总量控制、统筹协调、分类要求、形式多样。严格控制学生每天各学科及专题教育课外书面作业累加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5分钟,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第三十八条 规范考试管理。其基本要求是统一规定、部门管理、分级组织、学校操作。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小学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1次考试(考查),即期末考试(考查)或毕业考试,且原则上由学校具体操作。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考试时间均不得超过90分钟,低年级还应适当减少;外语、科学可列为考查科目;其他科目以平时随堂考查为主。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2次考试,即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且原则上由学校具体操作。未经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跨校、跨区域考试。
第三十九条 加强学生评价管理。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原则,按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要求,围绕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以激励评价、发展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小学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学校不得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也不得单纯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第四十条 规范教材教辅管理。教材的选用征订严格按国家和省市的规定执行。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规定,按照“教辅服务教材、全省统一目录、学校推荐版本、市县审定监管、学生自愿选购”的原则,确保在任一学习阶段1个学科只向学生推荐1套教辅材料。
第四十一条 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建立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等教科研组织,坚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树立科研兴校意识,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四十二条 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教育。认真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要求,认真开设好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第四十三条 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课。每天坚持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认真组织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时间。抓好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按规定实施国防教育。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体育艺术兴趣,使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
第七章 安全管理
第四十四条 建立安全工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及《武汉市中小学校安全条例》、《武汉市平安校园常规工作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校长、书记系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逐级推进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建立校园安全日、周、月常规及月主题工作、宣传教育主题月、管理职责、隐患排查、安全督查等制度,构建学校安全工作治理新机制。
第四十五条 加强安全教育。学校要认真上好安全、法制和卫生知识专题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消防、交通、饮食卫生、防溺水、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应急疏散演练。开展学科安全知识渗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设置医务室、心理咨询室。
第四十六条 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坚持落实日、周、月常规排查工作,形成每日巡视检查,每周、每月重点排查,8月整体排查机制,重点开展组织管理、宿舍、教学及活动场所、食品卫生、交通、消防、水电气设施、安保队伍、应急处置、重点人群、校园及周边环境等排查,并配套建立隐患自查报告、整改申报、整改通知、整改结果报告等工作程序,确保隐患排查及隐患整改到位。
第四十七条 加强学校内部安全保卫。学校财务、档案、食堂、宿舍、各类药品器材室、传达室等部门和场所要指定人员负责。建立学校值班巡逻制度,落实值班人员,加强巡逻。节假日要安排人员值班、护校。
第四十八条 加强寄宿学生管理。健全安全管理、生活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人员管理等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坚持挂牌上岗、值班、外来人员登记、验证、学生宿舍定期检查、优秀寝室评比、学生住宿反馈、应急预案等制度,提高寄宿制中小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四十九条 规范卫生管理。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确保学校教学、生活等场所环境卫生清洁,教室采光照明、学生坐姿、用眼习惯等符合卫生要求。将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控管理作为重点,切实做好流行病、传染病防控和学生饮食安全工作。强化食堂服务管理,全面推行学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提高学校饮食卫生管理水平,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第五十条 加强突发事故防范及应急处理。建立和完善学校视频安全监控系统。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应急措施,一旦发生事故或事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第八章 综合管理
第五十一条 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学校要有经主管部门审定的校园平面布局规划,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分区明确,互不干扰。教室、功能室等各种教育教学场所布置有序、干净整洁,灯光、通风等符合要求,文化氛围浓厚。校园用字符合国家规范标准。校园绿化达标。校园环境整洁美观,营造有序宁静的教育氛围。
第五十二条 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学校决算,真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实行大额经费使用集体决策制度,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
第五十三条 规范学校收费管理。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规范设置教育收费公示栏,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规范收费程序,推行“阳光收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据实结算,严禁学校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加强收费资金管理,所有收费资金必须按照规定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
第五十四条 加强校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学校财产使用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登记造册,定岗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清理,及时报损补充。不得将学校资产用于风险性投资、作抵押担保,或擅自出租、出让、改作他用。
第五十五条 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学生进餐自愿原则,严格食堂财务管理,落实食堂食谱和伙食费收支信息公示要求,严禁侵占学生利益。
第五十六条 规范学生统一着装和学校保险工作。学生统一着装工作坚持“积极倡导、规范管理、学校自主、学生(家长)自愿”原则,应有家长代表参加,不得将学生是否统一着装列入校风、班风建设的内容,不得在采购学生装过程中获取任何利益。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应当按照省、市相关规定办理,学生平安保险坚持家长自愿选择办理原则,学校不组织、不参与、不代办。
第五十七条 加强档案资料管理。学校要有档案室和档案柜,各类档案资料齐全,建档及时规范,分类存放,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益,同时加强专项工作会议记录和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电子化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变动时,移交手续要及时。加强校史文献、影像资料、物件的收集与整理。
第九章 管理责任
第五十八条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问责制。违反本规程,依照管理权限,按相关规定处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相关责任人,依纪依规进行问责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一)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编班挂钩的考试或者测试,或者将竞赛、考试成绩和证书作为入学条件或者编班依据的;
(二)擅自跨招生范围组织招生的;拒绝接受符合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读的;
(三)分设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四)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劝其退学、开除或者限制其在本校就学的;
(五)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按照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
(六)发生教学事故的;
(七)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
(八)不按照规定组织教师交流,或者聘用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九)违规收费或未按规定公示收费项目的;
(十)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
(十一)将学校资产用于风险性投资、作抵押担保,或者擅自出租、出让、改作他用的;
(十二)引发安全责任事故的;
(十三)其他情形。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本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可参照执行。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本规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章程。
第六十条 本规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五年。本规程由武汉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沙洋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规程(定稿)
官当小学从业人员学习资料
沙洋县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加强和规范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制定本规程。
二、本规程适用于全县中小学校及幼儿园。
三、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第二章
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一、学校必须成立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落实食堂卫生管理。
二、学校应做好食品卫生工作档案,并做好四个“备案”:一是各层次的检查和自查工作都要有检查记录;二是发现安全隐患要有整改记录;三是出现食物中毒要有处理意见记录;四是要制定饮食卫生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三、学校食堂应当建立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相关的卫生管理条款应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
四、学校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师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
五、学校应当制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并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应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劝阻学生不买街头无照(证)商贩出售的盒饭、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六、学校应加强对食堂卫生的督促检查,学校领导必须每天深入食堂检查一次以上,具体负责人要餐餐检查,确保师生用餐的卫生安全。
七、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两年到期换证一次,每年到期年审一次,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未参加年审的学校食堂不得从事学生餐经营活动。
八、学校要积极配合、主动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
九、学校要建立中小学食堂“五员”工作制度
(一)选配技能炊事员。
(二)建立卫生监督员。
(三)建立营养指导员。
(四)聘请伙食质量评判员。
(五)聘请伙食价格监督员。以上“五员”的具体要求,参照湖北省教育厅(鄂教体艺[2012]6号文件)执行。
第三章
食堂环境卫生设施要求
一、学校食堂应建在周边25米内没有有毒有害作业点及厕所、垃圾堆等有害昆虫孳生条件的地方。
二、食堂的设施设备布局应当合理,应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切配间、食品蒸煮烹调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
三、食堂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切配间、食品蒸煮烹调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除紧挨灶台的墙壁必须全部加盖瓷砖外,其余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灶台、操作台应全部加盖瓷砖。
四、食堂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切配间、食品蒸煮烹调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必须配有防鼠、防蝇、防尘“三防”设施(纱窗、纱门),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并具有一定的坡度,易于清洗与排水。食品蒸煮烹调间必须安装有通风、排烟装置和污水排放设施,食品切配间必须配备存放废弃物的设施,食品出售场所必须安装紫外线消毒灯,进行空气消毒。
五、食堂必须设立专门的从业人员更衣室,并在食品切配间、食品蒸煮烹调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设立洗手处。
食堂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配足洗碗池、洗菜池、洗肉池,并加盖瓷砖;配足货架,用于盛放食品用具、容器;配备消毒柜,无法配备消毒柜的,必须配备足够的橱柜,用于学生餐具消毒后的保洁。
第四章
食堂卫生要求
一、食堂从业人员、学校师生出入厨房、餐厅时应随手关好纱门,防止苍蝇进入污染食品及餐具用具。
二、每次用餐完毕,食堂从业人员应及时对厨房、餐厅及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打扫、冲洗;每周必须进行一次大扫除,随时保持食堂室内外的整洁卫生。
三、要定期对食堂周边环境进行消毒,有力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它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四、食堂内不得存放与食品生产经营无关的工具、物品,食品用具、容器用后应洗净,应定位存放,排列整齐,不得直接置于地板上。
五、食堂每天产生的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桶、垃圾屋应加盖密封。
六、食堂废弃物存放桶、泔桶必须定期清洗,保持清洁,并加盖密封。
第五章
餐饮具、食品容器卫生消毒保洁要求
一、餐饮具必须做到餐餐消毒,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餐饮具用后洗净,应放入消毒柜消毒30分钟以上;食堂未配备消毒柜的,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或将洗净的餐饮具全部浸泡在沸水中,煮沸5分钟以上然后放入橱柜中保洁。
二、餐饮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洁净。班级饮水机应一月一消毒,并作消毒记录;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学生消毒餐具。
三、餐饮具所使用的洗涤、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并有固定的存放场所(橱柜)和明显的标记。
四、食品容器用后必须洗净,消毒后放入密闭橱柜中保洁,对直接接触熟食品的容器在使用前应用不低于80°C的热水消毒2分钟以上。
第六章
学校食堂食品加工操作卫生规范
一、食堂洗碗池、洗菜池、洗肉池相互之间不能混用。
二、食堂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分开使用。
三、食堂必须采用新鲜洁净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加工或使用腐败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其原料,清洗、切配各种食品及原料,如发现有腐败变质、有毒有害、污秽不洁或可疑被污染时,应将其剔出另作处理。
四、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80℃。
五、加工青菜时,必须先将青菜洗净,用盐水浸泡30分钟,后放入开水捞一下,再入锅热炒。
六、加工后的熟食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防止交叉污染。
七、食堂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如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用餐热量应达到2900千卡。
八、食堂不得向学生出售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或隔餐剩余食物。
第七章
学校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卫生管理制度
一、食堂采购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且相对固定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索证(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报告书),保证食品质量。
二、食堂采购员不得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它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不得采购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制品,不得采购超过保质期限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无标注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的定型包装食品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三、食堂食品入库、出库必须进行验收,并定期检查,仓管人员发现有腐败变质、过期或有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必须及时处理,不得入库或出库,验收检查情况必须有记录。
四、食品贮存应有相对独立的存放间,并有防鼠、防蝇、防尘等设施,做到通光、通风。
五、食品存放必须置于货架上,做到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
六、保存在冷藏设备里的食品,必须做到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分柜存放。
七、食品贮存场所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第八章
学校小卖部卫生管理制度
一、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并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后,方可从事营业工作。
二、从业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衣服整洁,不留长指甲,不留胡须等。
三、经营场所必须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经常清理打扫,做到店内无苍蝇、蛛丝、鼠迹、蟑螂粪迹,无卫生死角。
四、食品货架必须清洁,无灰尘,货物摆放应分类、整齐,标签立卡,做到食品与非食用物品分架摆放。
五、所经营的各类各项食品必须有品名、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名、厂址等完整标记,做到不过期、不变质,有良好的感观状况。
六、销售散装食品必须有防蝇、防尘保洁设施,有食品夹,有清洁卫生的包装纸(袋),不使用废旧书纸。
七、不得销售自制冷冻食品,冷饮冰柜内只能冻存冷饮制品,不得混冻其它食品。
八、食品仓库必须有通风、防潮、防鼠设施,食品存放应有货垫,做到隔墙离地。
九、饮用纯净水、矿泉水应“五证”俱全,即: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税务登记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报告。
第九章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行为规范
一、食堂从业人员包括采购员、炊事员、分餐员、仓库保管员及帮工等,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并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后,方可参加工作,否则不得擅自上岗操作。
二、食堂从业人员每次上岗前,必须由食堂卫生管理员对其进行日常健康检查,发现有咳嗽、腹泻、发热、呕吐、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病症的从业人员,不得让其上岗操作,如果在上岗过程中发现的,应责令其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三、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工作时,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制售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应戴口罩,不得佩戴手表、首饰等物,男性不留长头发、长胡须,女性长头发应置于入帽内,不得化妆、涂指甲油。
四、食堂从业人员工作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食品前应先洗手,严禁在操作间内吃东西、抽烟或随地吐痰,不准边工作边挖鼻子、掏耳、剔牙,不许对着食品打喷嚏或用勺子直接尝味。
五、食堂分餐人员分餐时应戴口罩、手套,不得边分餐边收款,分餐与收款应分开进行。
第十章
食堂台账
一、原材料入库记录。主要记录原材料的名称、数量、入库时间、采购人员、验化人员等信息。
二、原材料的出库记录。主要记录原材料名称、数量、出库时间、领取人员、保管人员等信息。
原材料使用坚持“先入先出”的原则,保证原材料有效利用。
第十一章 食物样品留存
一、学校食堂每餐每样食品都必须由专人负责留样。每样食品必须留足100克,分别盛放在消毒的餐具中。留样食品取样后,必须立即放入完好的食品罩内,以免被污染。
二、留样食品冷却后,必须用保鲜膜密封好(或盖上),并在外面标明留样时间、品名、餐次、留样人姓名,贴好标签后必须立即存放专用留样冰箱内。每餐必须做好留样记录。
三、留样食品必须保留至少24小时。
四、留样冰箱为专用设备,留样冰箱内严禁存放与留样食品无关的其它食品。
第十二章
应急处理与责任追究
学校应当建立食品卫生等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发生食品卫生等突发性群体事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经营场所发生食物中毒,应停止食物销售,保护现场,封存可疑食品,关闭有关通道,控制员工和外来人员进出、接触,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如实回答调查人员的询问,共同寻找中毒原因。
二、第一时间口头报告县教育局,并按相关规定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政府报告。
三、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处理事件。
四、保留与食品卫生事件相关食品、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五、配合卫生、公安等部门进行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六、落实卫生、公安等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七、及时与有关学生及家长联系、沟通,防止事态扩大。
八、事件得到控制后,学校要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向县教育局报告。
学校因未按照本规程有关条款执行,酿成食物中毒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由教育局追究学校校长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后果特别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章 其它
一、县域内各类民办学校参照本规程执行。
二、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学校教学管理规程范文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效,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地规范化,特制定我校教学工作常规管理规程。
一、实施目标: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里。
(二)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成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地发展与提高。
(三)按国家新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课,教师要按《课程标准》教学。
要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做到师生平等,教为学服务,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总结是教学常规的基本项目,教育科研是教学常规地延伸。
二、教学计划:
(一)教学管理处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及目标、实施措施与督导评估办法,重点工作安排等内容。
(二)教研组计划包括目地要求、主要工作任务、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等内容。
(三)教师学科计划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学期地教学内容、内在联系、教材地重难点)、学期教学任务要求(含各章、各单元地目地要求)、主要措施(要求详细、具体、切实可行)、进度安排等内容。教学管理部要对相关计划进行审定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三、备课:
(一)备课要做到“五备”。
备课标,胸有全局﹔备教材,心中有数﹔备学生,心中有人﹔备教法,灵活有序﹔备学法,积极引导。(二)备课要有全册备课、单元(章节)备课和分课时备课。
全册备课应体现全册的教学目标要求﹔单元(章节)备课要体现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三)分课时备课即教案一般由课题名称、目地要求、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程序、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部分组成。
各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提倡写课后感,学校要进行写课后感的指导,促进教师从反思中进步,教师每学期所写课后感要占备课总课时地50%以上。(四)集体备课要求每周一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力求做到教学目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进度与检则基本一致。
(五)每学期两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教案检查,做到每月一次,检查时注明检查日期、检查人、并盖章。
检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有落实。四、课堂教学:
(一)基本要求:按课表√按时间上下课,中途不得出入教室﹔
举止文明,仪表端庄,不得吸烟,应关闭通信工具﹔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做到准确、简炼、清楚、易懂﹐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手段及实验进行教学。
(二)讲课要做到“五为”。
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六突出“,突出课程新理念,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巧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三)课堂教学要有充分地准备,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地现象,一旦发现照搬教参或特级教师教案上课者,学校在全校通报批评。
五、作业批改:
(一)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1小时之内。作业基本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内完成。(二)作业次数。语文:小学低年级要有课堂练习,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每两周一篇。小学数学每天要有课堂练习,音美体、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每学期有一至二次优秀作品展或技能表演,鼓励作让创新。
(三)作业批改要及时收、及时批、及时发,要有批阅日期、批阅等第,要建立更正制度,课堂作文要有眉批或尾批﹐其中尾批要占执教学生总数地二分之一,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讲评。
(四)教学管理部每学期对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每月一次,检查要
注明检查日期、检查人、要盖章﹔作好检查记录,找出特色,指出问题,提出要求。
六、辅导:
(一)辅导学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
辅导学生要做到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辅导内容。
解答问题疑难,培优补差,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完成作业,学习态度、方法、目的地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各种竞赛证书、中英文钢笔书法及美术、电脑作品等,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七、教学研究(教育科研)
(一)教学管理部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研活动每周一次,做到有课题、有时间、有地点、有内容、有记录,确定中心发言人,记录详细、认真﹔校教研组或综合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重点解决遇到地实际问题。
(二)副校长必须带一门课,且有课时教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
校长、书记听课每学期不少于30节,且有、听课笔记﹔教学管理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任教不足三年地教师每周至少听课20节:其它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三)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讲一节公开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至二节观摩示范课,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及时评课、研究、交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四)听课笔记要注明日期(年月日),记录讲课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步骤要有评价记录,最后对该节课要有总体评价,即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地建议。
不断提升教师的评课水平。(五)各教研组将每周教研活动记录以活页形式上交教学管理部存档﹔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教育教学讲座,并存有讲稿﹔教师人人有理论学习笔记。
(六〉教学分析和总结。做好学期教学工作分析总结,内容包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学生能力发展状况,主要经验,存在地问题和原因及改进地措施,写出经验总结或专题论文。
(七)学校每月检查―次教研活动,及时研究教研工作的过程性资料﹔期末学校对相关总结、论文进行审定、评比、表彰。
检查结果有记录。第五篇:学校工作规程
学校工作规程
第一章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中等职业学校遵照精简高效,职责分明,运转协调,信息畅通的原则,建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学校工作规程。其中校级是最高层,作出决策,全面协调,综合管理;中层的作用是执行最高层的决定,发挥部门的主动性,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基层按学校和中层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具体实施。
第一节 校级管理
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制定任期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主管教学副校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领导所分管的中层业务管理部门,审批有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协调分管部门间的关系。
⒈拟订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学年或学期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审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审批关系全局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规章制度,并督促实施。按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定期抽查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工作总结。
⒉主持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策、教学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要主持教学质量检查分析会议,坚持听课,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⒊组织各部门研讨和拟定教学改革方案,负责组织实施。主持全校性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组织教学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定期主持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与研讨,推动教育创新。
⒋主持学期、学年考试工作;审批升留级、休学、退学、复学、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审批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
⒌审定师资队伍进修培训计划,组织师资考核工作,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意见。
⒍拟定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计划,全面规划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⒎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提出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报校务委员会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二节 中层管理
学校应设立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和培训管理部门等中层教学管理机构。本规程按已设立各种管理部门的体制编写,管理部门尚未齐备的学校,可把未设部门的任务及要求并入教务管理部门或相应中层业务管理部门范围。
一、教务管理部门
教务管理部门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其基本任务是:
⒈ 主持制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经主管副校长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
⒉ 编制新学期校历、教学进程表和课程总表,根据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表,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向有关管理部门下达新学期授课任务和实训任务。
⒊ 全面管理各项日常教务工作,制定听课制度,安排全校性听课,掌握教学进程,组织全校性的教学质量检查或评估,对每学期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负责教学资料统计工作。
⒋ 负责考试和补考的全面安排,管理全校学生学业成绩。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考勤情况,审查并公布补考名单。提出升留级、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核实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核定调整专业、专门化方向学生应补修课程,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
⒌ 组织召开教务例会和教研组长会议,全体教师教学工作会议和学生座谈会,布置、检查各项教学工作。
⒍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应用(已设教育研究机构的,则协助该机构组织此项工作)。
7。拟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师资管理与考核制度,参与教师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8。建立教材选用制度,审定选用教材,组织好教材的预订、保管及供应工作。
9。全面规划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已设实训管理部门的,则协助该部门做好工作)。
10。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学年、学期、月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二、专业管理部门
专业管理部门是一个或几个相近的专业(或课程)组成的教学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
⒈ 编拟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选定或编拟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审批所属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⒉ 组织和指导本部门各教研组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组织本部门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⒊ 检查本部门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教案、教学进度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组织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⒋ 初审本部门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
⒌ 领导本部门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部门内教师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制订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按计划实施和总结成果,报有关部门进行鉴定。
⒍ 制订本部门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计划,提出教师的考核材料和评聘意见。
⒎组织选用或编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书、实训大纲、实习计划、考核方法、评分标准,与实训管理部门共同商讨,定稿后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严格执行。
⒏ 负责本部门所属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专业评估工作。承担新专业开发的调整论证工作,参与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工作。提出本部门各课程教材选用方案或组织编写教材或讲义。
⒐ 配合职业指导工作机构,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协助做好推荐就业工作。
⒑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三、实训管理部门
⒈ 负责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制定发展规划,计划,及时添置更新设备,合理安排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使用。
2。按教学要求具体安排各项校内实训任务。组织各专业技能等级考证训练。
3。负责对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设备定期检查,督促实训人员按要求维护保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发挥实训人员的积极性,师生合作,创造性地改进、自制和拓宽实训设备的功能。
4。建立完备的实验实训设备台帐,收集和管理各项设备技术文件资料。
⒌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有计划地对实训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适应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
⒍ 主持管理本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
四、培训管理部门
⒈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⒉ 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开办各类培训班及认证、发证工作;制订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培训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大纲,选定或自编教材、讲义;负责组织与管理培训教务工作,以及培训学员、教学工作情况的文件资料。
⒊ 主持和组织培训班的考核工作,登记考核成绩,确定受培训学员应获得的资格,报有关部门办理颁发相应证书。
⒋ 主持本部门的日常工作,组织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本部门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第三节 基层管理
教研组(室)是学校教学的基层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该组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任务是:
1、主持教研组工作,组织本组的政治、业务学习,提出组内人员进修的意见,督促组内人员执行教学工作规范,做好教师的思想和业务考核工作,执行考勤制度。组织教师制定本组的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本组学期、学年和各项工作总结。
2、组织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考核等,检查教师的各环节教学工作质量,及时纠正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3、组织教师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选用、修订和编写实施性教学大纲,指导、审核教师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和实验实习计划。
4、安排教师任课和承担各项教学任务(或专业科安排教师教学任务),登记教师的授课量和工作量。
5、组织各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包括题库建设、命题、审题、监考、评分和试后分析等)。
6、组织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
7、组织落实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参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选好教材,编写校本教材、讲义、习题集、指导书和制作配套的课件、音像资料等。
8、制定本组教师进修和社会实践、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9、安排教师组织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章 教学基本建设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 专业建设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必要的学校设置)
⒈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校外企事业的技术人员组成。
⒉ 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成员由教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校长批准。
⒊ 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⑴ 对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专业改革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⑵ 对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改造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或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专业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专业开发工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并优化本校的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要与专业设置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新专业或专门化。
⒉ 各专业科(组)应根据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总体设想,组织有关教师有计划的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制订专业开发方案。专业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调查论证报告、可行性报告、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新专业设置标准等。专业开发方案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报请校长批准。
⒊ 新开发专业开办前的准备工作由专业科(组)负责,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报批等。
三、专业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建设规划,拟订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实施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计划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实施。
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建设计划组织力量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建设进程落实到相应的专业教研组,专业建设计划完成后,专业科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向学校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⒊ 专业建设方案的内容包括:教学文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产教结合等)。
⒋ 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的统筹和管理工作。
第二节 教材建设
一、课程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并鼓励课程开发工作,积极开发新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管理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研究和探索。要制订设置新课程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课程开发的管理。
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配合专业建设和改造,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组织力量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设置新课程的可行性论证和教学大纲。
⒊ 课程开发方案经审定后,报送教务管理部门,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⒋ 专业科(组)将经批准的课程开发方案落实到相关教研组及开发人员,落实工作进程,组织教材选用或编写工作。
二、教材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或讲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含教学资料,以下同)建设计划。
⒉ 教材建设应以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省内、行业内统编教材为主,鼓励编写校本教材的原则,切实保证每门课程拥有相对稳定的教材。
⒊ 教材建设计划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专业科(组)应根据教务管理部门下达的教材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应的教研组或个人。
⒋ 自编教材
⑴ 学校应制订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编(自制)教材和参与国家规划教材或行业组织的统编教材编写工作。凡自编(含改编)教材应由主编提出教材纲要,经专业科(组)和教务管理部门同时认定后,由主编组织编写,并纳入学校的教材建设计划。
⑵ 教材纲要的内容包括:编写说明、适用范围、教材目录、教材的内容提纲等。
⑶ 自编讲义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调整或充实教学内容。自编补充教材或讲义,报专业科(组)批准实行。
⑷ 自编教材、讲义的印刷、发放工作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
第三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也包括多媒体合班教室、专业教室、语音室和校园网。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⒈ 坚持校内外建设相结合,以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为主,满足教学要求,并能为产教结合、技术开发等创造条件。
⒉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匹配,加强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仿真、模拟场所建设。
⒊ 实践教学场地及设备的配置应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习教学的需要,至少能供一个班同时实训。设有农林类专业的学校,应具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农、林场所及设施。卫生类学校应建设附属医院。
⒋ 当地建有实训中心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可以资源共享,不必重复建设。
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专业结构,制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中期(五年)计划,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由校长批准实施。
三、应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积极主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发并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能满足各专业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场所的管理
⒈ 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原则上由实训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没有实训管理部门的学校,可由相应专业科(组)管理)。
⒉ 实践教学场所的所有设施、设备要建立规范的设备台帐和设备卡,并贴上学校的设备标签(注明校名、编号、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日期)。
⒊ 设备卡应每台一卡,卡上写明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进货日期、检修记录和保管人姓名及变更情况。设备卡随设备保存、随设备报废。
⒋ 建立规范的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制度,要建立设备报废制度,按规定程序处理设备报废。
⒌ 实践教学场所要制订并张贴“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守则)、“实训(实验、实习)守则”。要建立设备事故和安全事故责任制度,制订事故认定、责任分析和处理的相关文件。
⒍ 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安全、设备状况、清洁卫生以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定期检查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业科(组)、实训管理部门、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参加的检查小组进行。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学校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年计划。
⒈ 专兼教师队伍总量与学校发展规模相适应,保证有合理师生比。
⒉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具有初、中、高级专任教师保持合理的比例;“双师型”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⒊ 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二、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⒈ 学校应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
⒉ 学校应对未达到学历标准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进修,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如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应调离教师队伍。
⒊ 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培训时间每年不应少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时。
⒋ 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计划。计划一经制定就应认真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实现规划内全员培训一轮。
⒌ 教师的进修与提高应坚持服从工作需要,以在职进修为主的原则,师资队伍建设应与学校发展相一致,逐步做到各骨干专业有高级职称教师,各课程均有中级职称教师。
⒍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一般应为教师提供扩展、更新知识,学习专业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进修。要有计划安排时间,让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实践(含实验室建设)及社会实践。根据需要与可能,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从事力所能及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⒎ 各校应根据教师有被培养的权利,也有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的原则,对下列内容制订进修细则或规定:
进修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培养费用(学费、书费、实习费、路费等)的负担办法;
进修形式(脱产、半脱产、业余)及相应的时间保证和福利待遇;
对处理工作与进修关系的要求和奖惩;
对成绩优秀的奖励,对不及格的处理;
自费进修的规定;
学成后为学校服务的义务,规定在本校最低的服务年限,和在规定服务年限内要求调出时培养费用的补偿;
进修期间的考勤及请假办法;
学校对进修教师的定期检查,进修教师的定期汇报和个人总结。
⒏ 教务管理部门要对教师进修与培训进行登记,每学期登记一次,并将资料存入个人业务档案。
三、新教师的培养
⒈ 凡新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由所在专业科(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要有二年培养计划,指导新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
⒉ 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负责培养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师德,传授教书育人经验,指导学习教育理论,使其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并对新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作出评价,并作为转正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⒊ 新教师必须虚心学习,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熟悉教材、备课、试讲等训练。
⒋ 新教师授课前要规定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讲,由专业科(组)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听课及评议。第一次试讲不通过,允许再次试讲。在第三次试讲仍不能通过的,一般不能安排任课,限期锻炼提高或改任其他工作。
⒌ 新教师到校一年后,按转正要求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合格的依时转正,考核不合格的应调离教学岗位安排其他工作。
第三章 教学文件制定与管理
第一节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计划分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实施性教学计划两类。
一、指导性教学计划
⒈ 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对同一专业各届教学的统一要求,作总体的指导,一般由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组织制定颁发,学校应认真遵照执行,以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的延续性。
⒉ 对于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尚未颁发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专业,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号)的要求,参照相近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该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制定程序一般由教务管理部门主持,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拟,吸纳有关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充分调查论证,了解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的初稿在教学副校长的主持下讨论通过执行,并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指导性教学计划多次论证,及时修订。
⒊ 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⑴ 专业名称。
⑵ 招生对象与学制:实行学分制的应有最低学分要求。
⑶ 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说明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各项具体业务。
⑷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说明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的业务能力。
⑸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全面列出所设理论教学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主要实训项目的名称,教学时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实行学分制的要按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分类开列所设置的课程。
⑺ 专门化方向:列出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的名称和涵盖的内容。
⑻ 教学时间安排包括以下三个表:
① 教学环节周数分配表。要求列出每个学期各教学环节的周数(教学环节主要有:入学教育、军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毕业教育、考试、寒暑假和机动周)。
②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门课程的名称、类别、顺序、名称、理论课程的总学时数、实验课时数、各学期的周数、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各学期考试、考查课程的安排,同时列出各专门化方向的课程名称和教学时间安排,专业技能训练、实习项目名称等。实行学分制的应有各课程的学分数。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应符合教育部对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③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实践教学环节名称、教学周数。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
⒈ 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变化情况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业务范围要求,对各专业每届学生而制定。
⒉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结构与指导性教学计划基本相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专门化方向等方面允许结合实际作具体调整,但一定要保证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周数。对教学时间安排表则应按该届各学年、学期的实际日历作具体安排。该计划标题要注明年级、专业、编制日期、编制者和教学副校长签名。
⒊ 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专业科(组)编拟,由教学副校长组织有关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讨论通过。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在新生入学前一学期的放假前4周完成。一经审批,不能随意更动,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必须严格按原审批程序修订,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节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大纲的选用
⒈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重要的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每门课程(含实习及单独开设的实验课)都应于新生入学前备齐教学大纲。
⒉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已有统颁的教学大纲,学校应认真执行。同一课程颁发有多种同名的教学大纲,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师选用,经专业科(组)审批同意后执行,送教务管理部门备案。
二、教学大纲的编制
⒈ 编写程序
未有统颁教学大纲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课时、教学要求等已作较大改革的课程,学校应组织教师自行编写。编写程序一般是由专业科(组)组织有关教师起草,经教研组讨论通过,报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审定后执行。
⒉ 教学大纲的结构
⑴ 课程名称
⑵ 课程性质和任务
⑶ 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
⑷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基本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列出课题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教学要求可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要求。认知要求可细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能力要求可按课程实际对操作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⑸ 教学时数分配:确定理论教学课题和实践教学项目各自的教学时数。
⑹ 说明:对执行该大纲中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加以说明。如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教学建议,教学的重点难点,与有关课程的联系问题,教学模块的结构与配置,教学方法建议及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方法指导与探索创新的启示等。
三、教学大纲的调整
教务管理部门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教师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必须全面领会所任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同时,还应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大纲的要求贯彻到制订学期授课计划、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命题考试、质量检查、选编教材等过程中。
为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的变化和知识更新,教学大纲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及时作必要调整,对教学内容和要求作合理增删,调整章节顺序或课时数安排,但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计划的总目标,不得降低教学要求,不得减少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例。教学内容调整比例幅度较大,应制定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确需调整时,应在开课前一学期内由教研组提出修改意见,经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后执行。
第四章 教务常规管理
教务常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教务常规管理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应逐步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务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对日常教学进行检查、调、代课,对教学日志、教材、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资料进行管理。
第一节 日常教务管理
一、校历。校历是学校每学年主要工作的日程表,是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工作及其它工作的依据。校历是采用表格形式按年月日编制的具体日历。主要确定学期起讫时间,学期教学活动周数,教工和学生寒暑假的具体日期,对注册、开学和法定节假日,校运动会及其它全校性活动的日程安排。校历应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编制,编制校历基本要求: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教学安排40-42周,寒暑假共9-11周,一般寒假4周,暑假5~7周。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放假前4周编制出下一学年的校历,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印发各部门执行。
二、教学进程表。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全校各班级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教学进程表按学期周次顺序排列,编排各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考试、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假期等具体进程。教学进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根据校历和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编制教学进程表应妥善处理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场所和人力的合理使用。教学进程表应在每学期结束前五周编好下学期的教学进程表,经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后,印发各部门和教师,同时下达新学期教学任务。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教学进程表安排和协调工作。教学进程表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要严格执行,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应通过教务管理部门,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提前通知各有关部门和教师执行。
三、课程表。课程表是学校每周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活动的日程安排。课程表包括全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课程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还应有选修课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编制。一般在学期结束前一周编制下学期的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于开学前分发至班级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一经公布,要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预先提出变动要求,经教务管理部门作出安排,并向有关部门和班级下达调整通知。
编排课程表要注意确保学生负担与教师负担的均衡,按不同类别的课程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教学场地。
⒈ 同一门课两次授课时间要有适当间隔。
⒉ 理论性较强、作业量较大的课程一般安排在上午,自习课可安排在这些课之后,早上第一、二节课不要安排体育、自习课,周五下午不宜安排自习课。
⒊ 讲授两门课的教师,每天尽可能只安排一门课,如果两门课必须安排在同一天,则两门课不要连续上。
⒋ 要把教师统一活动的时间在课表上预先划定(如教研组活动等)。
四、教室日志管理
1。教室日志是实施性教学计划具体进程、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和学生学习及出勤情况的记录。教室日志主要记载各班级授课日期、周次、节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章节名称或内容摘要)、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授课教师等。
2。任课教师每次授课,应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确认。包括体育课、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均应如实记录。教室日志一般每周一页,以班为单位记录。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选修班也要填写教室日志。每周一由班长到教务管理部门领取,周末结束交到教务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做好考勤统计工作。教务管理部门有条件可实行网上教室日志登记,及时收集教师授课情况并作出统计。
第二节 教学秩序管理
一、日常教学检查
日常教学检查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常规检查,检查工作主要由各教学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科(组)、教育研究室、督导组、教研组等)负责,随时了解、掌握教师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教师育人的情况,要注重对外聘兼职教师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
⒈ 教务管理部门每天巡课1~2次,检查上课、自习和出勤情况,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⒉ 教务管理部门每周检查教室日志一次,了解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
⒊ 各教学部门要深入班级随机听课,学校要制订听课制度,保证校领导及各教学部门负责人听课经常化、制度化,每学期听课要有计划安排,听课次数有明确规定,听课前有准备,听课时有记录,以便检查和指导教学。
⒋ 教研组要经常检查教学各个环节运行情况,教务管理部门随机抽查。每学期教研组抽查教案的编写质量和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平时常与各方面的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的意见和要求。
二、调课、代课与停课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要严格执行教学进程表和课程表,课表调整不得过于频繁。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要到教务管理部门办理调课、代课或停课手续。
⒈ 调课:由本人填写调课申请表,专业科(组)负责人或教研组长加具意见,提出调课方案,在上课前一天以上送教务管理部门审批,教务管理部门把调课通知及时发给有关教师和班级。
⒉ 代课:教师因公、因病或因事(须有公差证明或请假批条)超过一周不能按课表上课时,可由教研组提出安排意见,请其他教师代课,经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⒊ 停课: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占用,不得随意停课。在非常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停课须经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由教务管理部门发出通知执行。全校停课达两天者,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停课后一般不补课,因节假日占去的课时也不补课。
三、教学事故处理
⒈ 教学事故级别
教学事故包括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事故,一般分三个级别:一般教学事故、重大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学校可参照以下原则确定事故级别:
⑴ 一般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短,影响面不大,程度不深。
⑵ 重大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长,影响面较大,程度较深。
⑶ 严重教学事故指后果严重、影响恶劣、损害学生权益或学校声誉的事故。
⒉ 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
出现教学事故后,应及时处理,弄清情况,分清责任,区别情节轻重并进行教学事故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教务管理部门。情形严重的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通告学生的监护人。
⑴ 对一般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先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填写教学事故登记表报教务管理部门备案。登记表在教务管理部门存查3年。
⑵ 对重大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会同教务管理部门处理,报主管校级领导审批,在所属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当年不能评优,扣发当月奖金,把教学事故登记表存入本人业务档案。
⑶ 对严重教学事故责任人,由所属部门及时将具体情况报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校长批准执行。对当事人进行校内通报批评,责任人当年的考核应为不称职,扣发事故责任人该学期奖金。教学事故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存入本人业务档案,一份存入学校档案作长期保存。对情节严重且认错态度不好者,由学校按严重程度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在职务上作低聘、调离以至解聘等处分。
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者,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执行。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教材和教学档案管理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网站首页 | 领导班子 | 科室设置 | 专 业 部 | 政策法规 | 教学设施 | 教学科研 | 招生就业 | 职教视线 |
校园新闻 | 实训培训 | 专业浏览 | 教研博客 | 图话校园 | 校园文化 | 健康教育 | 校园视频 | 学习实践 |
|
政策法规首页
|
政策法规
|
您现在的位置: 云浮中专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正文
广东省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作者:广东职教… 文章来源:广东职教学会 点击数:5151 更新时间:2007-2-26 13:33:51 【字体:小 大】
第一章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中等职业学校遵照精简高效,职责分明,运转协调,信息畅通的原则,建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其中校级是最高层,作出决策,全面协调,综合管理;中层的作用是执行最高层的决定,发挥部门的主动性,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基层按学校和中层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具体实施。
第一节 校级管理
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制定任期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主管教学副校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领导所分管的中层业务管理部门,审批有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协调分管部门间的关系。
⒈拟订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学年或学期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审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审批关系全局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规章制度,并督促实施。按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定期抽查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工作总结。
⒉主持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策、教学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要主持教学质量检查分析会议,坚持听课,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⒊组织各部门研讨和拟定教学改革方案,负责组织实施。主持全校性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组织教学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定期主持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与研讨,推动教育创新。
⒋主持学期、学年考试工作;审批升留级、休学、退学、复学、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审批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
⒌审定师资队伍进修培训计划,组织师资考核工作,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意见。
⒍拟定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计划,全面规划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⒎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提出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报校务委员会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二节 中层管理
学校应设立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和培训管理部门等中层教学管理机构。本规程按已设立各种管理部门的体制编写,管理部门尚未齐备的学校,可把未设部门的任务及要求并入教务管理部门或相应中层业务管理部门范围。
一、教务管理部门
教务管理部门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其基本任务是:
⒈ 主持制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经主管副校长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
⒉ 编制新学期校历、教学进程表和课程总表,根据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表,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向有关管理部门下达新学期授课任务和实训任务。
⒊ 全面管理各项日常教务工作,制定听课制度,安排全校性听课,掌握教学进程,组织全校性的教学质量检查或评估,对每学期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负责教学资料统计工作。
⒋ 负责考试和补考的全面安排,管理全校学生学业成绩。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考勤情况,审查并公布补考名单。提出升留级、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核实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核定调整专业、专门化方向学生应补修课程,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
⒌ 组织召开教务例会和教研组长会议,全体教师教学工作会议和学生座谈会,布置、检查各项教学工作。
⒍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应用(已设教育研究机构的,则协助该机构组织此项工作)。
7。拟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师资管理与考核制度,参与教师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8。建立教材选用制度,审定选用教材,组织好教材的预订、保管及供应工作。
9。全面规划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已设实训管理部门的,则协助该部门做好工作)。
10。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学年、学期、月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二、专业管理部门
专业管理部门是一个或几个相近的专业(或课程)组成的教学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
⒈ 编拟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选定或编拟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审批所属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⒉ 组织和指导本部门各教研组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组织本部门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⒊ 检查本部门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教案、教学进度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组织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⒋ 初审本部门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
⒌ 领导本部门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部门内教师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制订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按计划实施和总结成果,报有关部门进行鉴定。
⒍ 制订本部门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计划,提出教师的考核材料和评聘意见。
⒎组织选用或编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书、实训大纲、实习计划、考核方法、评分标准,与实训管理部门共同商讨,定稿后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严格执行。
⒏ 负责本部门所属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专业评估工作。承担新专业开发的调整论证工作,参与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工作。提出本部门各课程教材选用方案或组织编写教材或讲义。
⒐ 配合职业指导工作机构,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协助做好推荐就业工作。
⒑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三、实训管理部门
⒈ 负责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制定发展规划,计划,及时添置更新设备,合理安排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使用。
2。按教学要求具体安排各项校内实训任务。组织各专业技能等级考证训练。
3。负责对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设备定期检查,督促实训人员按要求维护保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发挥实训人员的积极性,师生合作,创造性地改进、自制和拓宽实训设备的功能。
4。建立完备的实验实训设备台帐,收集和管理各项设备技术文件资料。
⒌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有计划地对实训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适应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
⒍ 主持管理本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
四、培训管理部门
⒈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⒉ 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开办各类培训班及认证、发证工作;制订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培训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大纲,选定或自编教材、讲义;负责组织与管理培训教务工作,以及培训学员、教学工作情况的文件资料。
⒊ 主持和组织培训班的考核工作,登记考核成绩,确定受培训学员应获得的资格,报有关部门办理颁发相应证书。
⒋ 主持本部门的日常工作,组织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本部门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第三节 基层管理
教研组(室)是学校教学的基层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该组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任务是:
1、主持教研组工作,组织本组的政治、业务学习,提出组内人员进修的意见,督促组内人员执行教学工作规范,做好教师的思想和业务考核工作,执行考勤制度。组织教师制定本组的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范文《学校工作规程》。做好本组学期、学年和各项工作总结。
2、组织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考核等,检查教师的各环节教学工作质量,及时纠正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3、组织教师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选用、修订和编写实施性教学大纲,指导、审核教师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和实验实习计划。
4、安排教师任课和承担各项教学任务(或专业科安排教师教学任务),登记教师的授课量和工作量。
5、组织各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包括题库建设、命题、审题、监考、评分和试后分析等)。
6、组织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
7、组织落实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参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选好教材,编写校本教材、讲义、习题集、指导书和制作配套的课件、音像资料等。
8、制定本组教师进修和社会实践、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9、安排教师组织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章 教学基本建设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 专业建设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必要的学校设置)
⒈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校外企事业的技术人员组成。
⒉ 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成员由教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校长批准。
⒊ 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⑴ 对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专业改革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⑵ 对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改造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或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专业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专业开发工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并优化本校的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要与专业设置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新专业或专门化。
⒉ 各专业科(组)应根据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总体设想,组织有关教师有计划的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制订专业开发方案。专业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调查论证报告、可行性报告、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新专业设置标准等。专业开发方案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报请校长批准。
⒊ 新开发专业开办前的准备工作由专业科(组)负责,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报批等。
三、专业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建设规划,拟订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实施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计划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实施。
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建设计划组织力量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建设进程落实到相应的专业教研组,专业建设计划完成后,专业科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向学校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⒊ 专业建设方案的内容包括:教学文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产教结合等)。
⒋ 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的统筹和管理工作。
第二节 教材建设
一、课程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并鼓励课程开发工作,积极开发新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管理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研究和探索。要制订设置新课程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课程开发的管理。
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配合专业建设和改造,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组织力量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设置新课程的可行性论证和教学大纲。
⒊ 课程开发方案经审定后,报送教务管理部门,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⒋ 专业科(组)将经批准的课程开发方案落实到相关教研组及开发人员,落实工作进程,组织教材选用或编写工作。
二、教材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或讲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含教学资料,以下同)建设计划。
⒉ 教材建设应以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省内、行业内统编教材为主,鼓励编写校本教材的原则,切实保证每门课程拥有相对稳定的教材。
⒊ 教材建设计划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专业科(组)应根据教务管理部门下达的教材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应的教研组或个人。
⒋ 自编教材
⑴ 学校应制订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编(自制)教材和参与国家规划教材或行业组织的统编教材编写工作。凡自编(含改编)教材应由主编提出教材纲要,经专业科(组)和教务管理部门同时认定后,由主编组织编写,并纳入学校的教材建设计划。
⑵ 教材纲要的内容包括:编写说明、适用范围、教材目录、教材的内容提纲等。
⑶ 自编讲义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调整或充实教学内容。自编补充教材或讲义,报专业科(组)批准实行。
⑷ 自编教材、讲义的印刷、发放工作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
第三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也包括多媒体合班教室、专业教室、语音室和校园网。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⒈ 坚持校内外建设相结合,以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为主,满足教学要求,并能为产教结合、技术开发等创造条件。
⒉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匹配,加强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仿真、模拟场所建设。
⒊ 实践教学场地及设备的配置应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习教学的需要,至少能供一个班同时实训。设有农林类专业的学校,应具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农、林场所及设施。卫生类学校应建设附属医院。
⒋ 当地建有实训中心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可以资源共享,不必重复建设。
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专业结构,制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中期(五年)计划,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由校长批准实施。
三、应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积极主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发并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能满足各专业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场所的管理
⒈ 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原则上由实训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没有实训管理部门的学校,可由相应专业科(组)管理)。
⒉ 实践教学场所的所有设施、设备要建立规范的设备台帐和设备卡,并贴上学校的设备标签(注明校名、编号、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日期)。
⒊ 设备卡应每台一卡,卡上写明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进货日期、检修记录和保管人姓名及变更情况。设备卡随设备保存、随设备报废。
⒋ 建立规范的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制度,要建立设备报废制度,按规定程序处理设备报废。
⒌ 实践教学场所要制订并张贴“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守则)、“实训(实验、实习)守则”。要建立设备事故和安全事故责任制度,制订事故认定、责任分析和处理的相关文件。
⒍ 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安全、设备状况、清洁卫生以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定期检查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业科(组)、实训管理部门、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参加的检查小组进行。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学校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年计划。
⒈ 专兼教师队伍总量与学校发展规模相适应,保证有合理师生比。
⒉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具有初、中、高级专任教师保持合理的比例;“双师型”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⒊ 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二、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⒈ 学校应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
⒉ 学校应对未达到学历标准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进修,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如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应调离教师队伍。
⒊ 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培训时间每年不应少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时。
⒋ 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计划。计划一经制定就应认真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实现规划内全员培训一轮。
⒌ 教师的进修与提高应坚持服从工作需要,以在职进修为主的原则,师资队伍建设应与学校发展相一致,逐步做到各骨干专业有高级职称教师,各课程均有中级职称教师。
⒍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一般应为教师提供扩展、更新知识,学习专业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进修。要有计划安排时间,让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实践(含实验室建设)及社会实践。根据需要与可能,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从事力所能及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⒎ 各校应根据教师有被培养的权利,也有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的原则,对下列内容制订进修细则或规定:
进修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培养费用(学费、书费、实习费、路费等)的负担办法;
进修形式(脱产、半脱产、业余)及相应的时间保证和福利待遇;
对处理工作与进修关系的要求和奖惩;
对成绩优秀的奖励,对不及格的处理;
自费进修的规定;
学成后为学校服务的义务,规定在本校最低的服务年限,和在规定服务年限内要求调出时培养费用的补偿;
进修期间的考勤及请假办法;
学校对进修教师的定期检查,进修教师的定期汇报和个人总结。
⒏ 教务管理部门要对教师进修与培训进行登记,每学期登记一次,并将资料存入个人业务档案。
三、新教师的培养
⒈ 凡新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由所在专业科(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要有二年培养计划,指导新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
⒉ 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负责培养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师德,传授教书育人经验,指导学习教育理论,使其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并对新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作出评价,并作为转正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⒊ 新教师必须虚心学习,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熟悉教材、备课、试讲等训练。
⒋ 新教师授课前要规定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讲,由专业科(组)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听课及评议。第一次试讲不通过,允许再次试讲。在第三次试讲仍不能通过的,一般不能安排任课,限期锻炼提高或改任其他工作。
⒌ 新教师到校一年后,按转正要求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合格的依时转正,考核不合格的应调离教学岗位安排其他工作。
第三章 教学文件制定与管理
第一节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计划分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实施性教学计划两类。
一、指导性教学计划
⒈ 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对同一专业各届教学的统一要求,作总体的指导,一般由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组织制定颁发,学校应认真遵照执行,以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的延续性。
⒉ 对于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尚未颁发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专业,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号)的要求,参照相近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该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制定程序一般由教务管理部门主持,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拟,吸纳有关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充分调查论证,了解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的初稿在教学副校长的主持下讨论通过执行,并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指导性教学计划多次论证,及时修订。
⒊ 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⑴ 专业名称。
⑵ 招生对象与学制:实行学分制的应有最低学分要求。
⑶ 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说明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各项具体业务。
⑷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说明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的业务能力。
⑸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全面列出所设理论教学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主要实训项目的名称,教学时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实行学分制的要按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分类开列所设置的课程。
⑺ 专门化方向:列出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的名称和涵盖的内容。
⑻ 教学时间安排包括以下三个表:
① 教学环节周数分配表。要求列出每个学期各教学环节的周数(教学环节主要有:入学教育、军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毕业教育、考试、寒暑假和机动周)。
②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门课程的名称、类别、顺序、名称、理论课程的总学时数、实验课时数、各学期的周数、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各学期考试、考查课程的安排,同时列出各专门化方向的课程名称和教学时间安排,专业技能训练、实习项目名称等。实行学分制的应有各课程的学分数。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应符合教育部对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③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实践教学环节名称、教学周数。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
⒈ 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变化情况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业务范围要求,对各专业每届学生而制定。
⒉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结构与指导性教学计划基本相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专门化方向等方面允许结合实际作具体调整,但一定要保证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周数。对教学时间安排表则应按该届各学年、学期的实际日历作具体安排。该计划标题要注明年级、专业、编制日期、编制者和教学副校长签名。
⒊ 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专业科(组)编拟,由教学副校长组织有关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讨论通过。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在新生入学前一学期的放假前4周完成。一经审批,不能随意更动,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必须严格按原审批程序修订,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节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大纲的选用
⒈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重要的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每门课程(含实习及单独开设的实验课)都应于新生入学前备齐教学大纲。
⒉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已有统颁的教学大纲,学校应认真执行。同一课程颁发有多种同名的教学大纲,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师选用,经专业科(组)审批同意后执行,送教务管理部门备案。
二、教学大纲的编制
⒈ 编写程序
未有统颁教学大纲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课时、教学要求等已作较大改革的课程,学校应组织教师自行编写。编写程序一般是由专业科(组)组织有关教师起草,经教研组讨论通过,报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审定后执行。
⒉ 教学大纲的结构
⑴ 课程名称
⑵ 课程性质和任务
⑶ 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
⑷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基本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列出课题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教学要求可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要求。认知要求可细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能力要求可按课程实际对操作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⑸ 教学时数分配:确定理论教学课题和实践教学项目各自的教学时数。
⑹ 说明:对执行该大纲中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加以说明。如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教学建议,教学的重点难点,与有关课程的联系问题,教学模块的结构与配置,教学方法建议及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方法指导与探索创新的启示等。
三、教学大纲的调整
教务管理部门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教师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必须全面领会所任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同时,还应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大纲的要求贯彻到制订学期授课计划、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命题考试、质量检查、选编教材等过程中。
为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的变化和知识更新,教学大纲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及时作必要调整,对教学内容和要求作合理增删,调整章节顺序或课时数安排,但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计划的总目标,不得降低教学要求,不得减少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例。教学内容调整比例幅度较大,应制定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确需调整时,应在开课前一学期内由教研组提出修改意见,经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后执行。
第四章 教务常规管理
教务常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教务常规管理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应逐步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务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对日常教学进行检查、调、代课,对教学日志、教材、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资料进行管理。
第一节 日常教务管理
一、校历。校历是学校每学年主要工作的日程表,是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工作及其它工作的依据。校历是采用表格形式按年月日编制的具体日历。主要确定学期起讫时间,学期教学活动周数,教工和学生寒暑假的具体日期,对注册、开学和法定节假日,校运动会及其它全校性活动的日程安排。校历应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编制,编制校历基本要求: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教学安排40-42周,寒暑假共9-11周,一般寒假4周,暑假5~7周。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放假前4周编制出下一学年的校历,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印发各部门执行。
二、教学进程表。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全校各班级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教学进程表按学期周次顺序排列,编排各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考试、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假期等具体进程。教学进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根据校历和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编制教学进程表应妥善处理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场所和人力的合理使用。教学进程表应在每学期结束前五周编好下学期的教学进程表,经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后,印发各部门和教师,同时下达新学期教学任务。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教学进程表安排和协调工作。教学进程表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要严格执行,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应通过教务管理部门,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提前通知各有关部门和教师执行。
三、课程表。课程表是学校每周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活动的日程安排。课程表包括全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课程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还应有选修课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编制。一般在学期结束前一周编制下学期的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于开学前分发至班级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一经公布,要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预先提出变动要求,经教务管理部门作出安排,并向有关部门和班级下达调整通知。
编排课程表要注意确保学生负担与教师负担的均衡,按不同类别的课程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教学场地。
⒈ 同一门课两次授课时间要有适当间隔。
⒉ 理论性较强、作业量较大的课程一般安排在上午,自习课可安排在这些课之后,早上第一、二节课不要安排体育、自习课,周五下午不宜安排自习课。
⒊ 讲授两门课的教师,每天尽可能只安排一门课,如果两门课必须安排在同一天,则两门课不要连续上。
⒋ 要把教师统一活动的时间在课表上预先划定(如教研组活动等)。
四、教室日志管理
1。教室日志是实施性教学计划具体进程、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和学生学习及出勤情况的记录。教室日志主要记载各班级授课日期、周次、节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章节名称或内容摘要)、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授课教师等。
2。任课教师每次授课,应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确认。包括体育课、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均应如实记录。教室日志一般每周一页,以班为单位记录。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选修班也要填写教室日志。每周一由班长到教务管理部门领取,周末结束交到教务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做好考勤统计工作。教务管理部门有条件可实行网上教室日志登记,及时收集教师授课情况并作出统计。
第二节 教学秩序管理
一、日常教学检查
日常教学检查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常规检查,检查工作主要由各教学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科(组)、教育研究室、督导组、教研组等)负责,随时了解、掌握教师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教师育人的情况,要注重对外聘兼职教师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
⒈ 教务管理部门每天巡课1~2次,检查上课、自习和出勤情况,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⒉ 教务管理部门每周检查教室日志一次,了解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
⒊ 各教学部门要深入班级随机听课,学校要制订听课制度,保证校领导及各教学部门负责人听课经常化、制度化,每学期听课要有计划安排,听课次数有明确规定,听课前有准备,听课时有记录,以便检查和指导教学。
⒋ 教研组要经常检查教学各个环节运行情况,教务管理部门随机抽查。每学期教研组抽查教案的编写质量和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平时常与各方面的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的意见和要求。
二、调课、代课与停课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要严格执行教学进程表和课程表,课表调整不得过于频繁。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要到教务管理部门办理调课、代课或停课手续。
⒈ 调课:由本人填写调课申请表,专业科(组)负责人或教研组长加具意见,提出调课方案,在上课前一天以上送教务管理部门审批,教务管理部门把调课通知及时发给有关教师和班级。
⒉ 代课:教师因公、因病或因事(须有公差证明或请假批条)超过一周不能按课表上课时,可由教研组提出安排意见,请其他教师代课,经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⒊ 停课: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占用,不得随意停课。在非常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停课须经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由教务管理部门发出通知执行。全校停课达两天者,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停课后一般不补课,因节假日占去的课时也不补课。
三、教学事故处理
⒈ 教学事故级别
教学事故包括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事故,一般分三个级别:一般教学事故、重大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学校可参照以下原则确定事故级别:
⑴ 一般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短,影响面不大,程度不深。
⑵ 重大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长,影响面较大,程度较深。
⑶ 严重教学事故指后果严重、影响恶劣、损害学生权益或学校声誉的事故。
⒉ 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
出现教学事故后,应及时处理,弄清情况,分清责任,区别情节轻重并进行教学事故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教务管理部门。情形严重的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通告学生的监护人。
⑴ 对一般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先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填写教学事故登记表报教务管理部门备案。登记表在教务管理部门存查3年。
⑵ 对重大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会同教务管理部门处理,报主管校级领导审批,在所属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当年不能评优,扣发当月奖金,把教学事故登记表存入本人业务档案。
⑶ 对严重教学事故责任人,由所属部门及时将具体情况报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校长批准执行。对当事人进行校内通报批评,责任人当年的考核应为不称职,扣发事故责任人该学期奖金。教学事故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存入本人业务档案,一份存入学校档案作长期保存。对情节严重且认错态度不好者,由学校按严重程度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在职务上作低聘、调离以至解聘等处分。
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者,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执行。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教材和教学档案管理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网站首页 | 领导班子 | 科室设置 | 专 业 部 | 政策法规 | 教学设施 | 教学科研 | 招生就业 | 职教视线 |
校园新闻 | 实训培训 | 专业浏览 | 教研博客 | 图话校园 | 校园文化 | 健康教育 | 校园视频 | 学习实践 |
|
政策法规首页
|
政策法规
|
您现在的位置: 云浮中专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正文
广东省中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规程
作者:广东职教… 文章来源:广东职教学会 点击数:5151 更新时间:2007-2-26 13:33:51 【字体:小 大】
第一章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中等职业学校遵照精简高效,职责分明,运转协调,信息畅通的原则,建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其中校级是最高层,作出决策,全面协调,综合管理;中层的作用是执行最高层的决定,发挥部门的主动性,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基层按学校和中层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具体实施。
第一节 校级管理
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制定任期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主管教学副校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领导所分管的中层业务管理部门,审批有关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协调分管部门间的关系。
⒈拟订本校的教学工作计划,确定学年或学期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审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审批关系全局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规章制度,并督促实施。按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定期抽查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工作总结。
⒉主持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策、教学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学期要主持教学质量检查分析会议,坚持听课,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⒊组织各部门研讨和拟定教学改革方案,负责组织实施。主持全校性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组织教学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定期主持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与研讨,推动教育创新。
⒋主持学期、学年考试工作;审批升留级、休学、退学、复学、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审批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
⒌审定师资队伍进修培训计划,组织师资考核工作,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意见。
⒍拟定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计划,全面规划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⒎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提出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报校务委员会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二节 中层管理
学校应设立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实训管理部门和培训管理部门等中层教学管理机构。本规程按已设立各种管理部门的体制编写,管理部门尚未齐备的学校,可把未设部门的任务及要求并入教务管理部门或相应中层业务管理部门范围。
一、教务管理部门
教务管理部门是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其基本任务是:
⒈ 主持制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经主管副校长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
⒉ 编制新学期校历、教学进程表和课程总表,根据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表,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向有关管理部门下达新学期授课任务和实训任务。
⒊ 全面管理各项日常教务工作,制定听课制度,安排全校性听课,掌握教学进程,组织全校性的教学质量检查或评估,对每学期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负责教学资料统计工作。
⒋ 负责考试和补考的全面安排,管理全校学生学业成绩。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考勤情况,审查并公布补考名单。提出升留级、毕业、结业、肄业学生名单;核实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核定调整专业、专门化方向学生应补修课程,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
⒌ 组织召开教务例会和教研组长会议,全体教师教学工作会议和学生座谈会,布置、检查各项教学工作。
⒍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应用(已设教育研究机构的,则协助该机构组织此项工作)。
7。拟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执行师资管理与考核制度,参与教师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8。建立教材选用制度,审定选用教材,组织好教材的预订、保管及供应工作。
9。全面规划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已设实训管理部门的,则协助该部门做好工作)。
10。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学年、学期、月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二、专业管理部门
专业管理部门是一个或几个相近的专业(或课程)组成的教学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
⒈ 编拟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选定或编拟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审批所属课程的学期授课计划,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⒉ 组织和指导本部门各教研组完成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组织本部门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⒊ 检查本部门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教案、教学进度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组织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⒋ 初审本部门学分制的自修、免修、重修、辅修学生名单,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
⒌ 领导本部门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部门内教师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制订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按计划实施和总结成果,报有关部门进行鉴定。
⒍ 制订本部门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计划,提出教师的考核材料和评聘意见。
⒎组织选用或编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书、实训大纲、实习计划、考核方法、评分标准,与实训管理部门共同商讨,定稿后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严格执行。
⒏ 负责本部门所属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专业评估工作。承担新专业开发的调整论证工作,参与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与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工作。提出本部门各课程教材选用方案或组织编写教材或讲义。
⒐ 配合职业指导工作机构,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协助做好推荐就业工作。
⒑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本部门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三、实训管理部门
⒈ 负责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制定发展规划,计划,及时添置更新设备,合理安排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使用。
2。按教学要求具体安排各项校内实训任务。组织各专业技能等级考证训练。
3。负责对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设备定期检查,督促实训人员按要求维护保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发挥实训人员的积极性,师生合作,创造性地改进、自制和拓宽实训设备的功能。
4。建立完备的实验实训设备台帐,收集和管理各项设备技术文件资料。
⒌ 组织本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部门内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有计划地对实训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适应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
⒍ 主持管理本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做好工作总结。
四、培训管理部门
⒈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开发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⒉ 负责与有关部门联系开办各类培训班及认证、发证工作;制订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培训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大纲,选定或自编教材、讲义;负责组织与管理培训教务工作,以及培训学员、教学工作情况的文件资料。
⒊ 主持和组织培训班的考核工作,登记考核成绩,确定受培训学员应获得的资格,报有关部门办理颁发相应证书。
⒋ 主持本部门的日常工作,组织部门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负责部门内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考核本部门人员各项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做好工作总结。
第三节 基层管理
教研组(室)是学校教学的基层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该组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任务是:
1、主持教研组工作,组织本组的政治、业务学习,提出组内人员进修的意见,督促组内人员执行教学工作规范,做好教师的思想和业务考核工作,执行考勤制度。组织教师制定本组的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本组学期、学年和各项工作总结。
2、组织好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讲课,辅导,批改作业,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论文),成绩考核等,检查教师的各环节教学工作质量,及时纠正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3、组织教师执行实施性教学计划,选用、修订和编写实施性教学大纲,指导、审核教师编写学期授课计划和实验实习计划。
4、安排教师任课和承担各项教学任务(或专业科安排教师教学任务),登记教师的授课量和工作量。
5、组织各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工作(包括题库建设、命题、审题、监考、评分和试后分析等)。
6、组织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题研究);组织教师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参与校际活动和社会调查。
7、组织落实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工作;参与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选好教材,编写校本教材、讲义、习题集、指导书和制作配套的课件、音像资料等。
8、制定本组教师进修和社会实践、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9、安排教师组织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章 教学基本建设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 专业建设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必要的学校设置)
⒈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校外企事业的技术人员组成。
⒉ 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成员由教务管理部门审核后报校长批准。
⒊ 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教学副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⑴ 对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专业改革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⑵ 对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改造的计划、方案进行研究或论证,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专业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专业开发工作,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变化,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及时调整并优化本校的专业结构,增加专业适应性,要与专业设置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开发工作,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和设置新专业或专门化。
⒉ 各专业科(组)应根据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总体设想,组织有关教师有计划的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制订专业开发方案。专业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调查论证报告、可行性报告、专业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新专业设置标准等。专业开发方案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报请校长批准。
⒊ 新开发专业开办前的准备工作由专业科(组)负责,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报批等。
三、专业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建设规划,拟订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和实施计划,有计划的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计划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实施。
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建设计划组织力量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建设进程落实到相应的专业教研组,专业建设计划完成后,专业科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向学校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⒊ 专业建设方案的内容包括:教学文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产教结合等)。
⒋ 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全校专业建设(含专业改造)的统筹和管理工作。
第二节 教材建设
一、课程开发工作
⒈ 学校应重视并鼓励课程开发工作,积极开发新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管理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研究和探索。要制订设置新课程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课程开发的管理。
⒉ 专业科(组)应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配合专业建设和改造,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组织力量进行社会调查,深入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设置新课程的可行性论证和教学大纲。
⒊ 课程开发方案经审定后,报送教务管理部门,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⒋ 专业科(组)将经批准的课程开发方案落实到相关教研组及开发人员,落实工作进程,组织教材选用或编写工作。
二、教材建设工作
⒈ 专业科(组)应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或讲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含教学资料,以下同)建设计划。
⒉ 教材建设应以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省内、行业内统编教材为主,鼓励编写校本教材的原则,切实保证每门课程拥有相对稳定的教材。
⒊ 教材建设计划经教学副校长批准后,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施。专业科(组)应根据教务管理部门下达的教材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应的教研组或个人。
⒋ 自编教材
⑴ 学校应制订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自编(自制)教材和参与国家规划教材或行业组织的统编教材编写工作。凡自编(含改编)教材应由主编提出教材纲要,经专业科(组)和教务管理部门同时认定后,由主编组织编写,并纳入学校的教材建设计划。
⑵ 教材纲要的内容包括:编写说明、适用范围、教材目录、教材的内容提纲等。
⑶ 自编讲义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调整或充实教学内容。自编补充教材或讲义,报专业科(组)批准实行。
⑷ 自编教材、讲义的印刷、发放工作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
第三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也包括多媒体合班教室、专业教室、语音室和校园网。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⒈ 坚持校内外建设相结合,以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为主,满足教学要求,并能为产教结合、技术开发等创造条件。
⒉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匹配,加强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仿真、模拟场所建设。
⒊ 实践教学场地及设备的配置应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实习教学的需要,至少能供一个班同时实训。设有农林类专业的学校,应具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农、林场所及设施。卫生类学校应建设附属医院。
⒋ 当地建有实训中心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可以资源共享,不必重复建设。
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专业结构,制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中期(五年)计划,经校务委员会审定后,由校长批准实施。
三、应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积极主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发并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能满足各专业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实践教学场所的管理
⒈ 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原则上由实训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没有实训管理部门的学校,可由相应专业科(组)管理)。
⒉ 实践教学场所的所有设施、设备要建立规范的设备台帐和设备卡,并贴上学校的设备标签(注明校名、编号、设备名称、型号、购置日期)。
⒊ 设备卡应每台一卡,卡上写明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进货日期、检修记录和保管人姓名及变更情况。设备卡随设备保存、随设备报废。
⒋ 建立规范的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制度,要建立设备报废制度,按规定程序处理设备报废。
⒌ 实践教学场所要制订并张贴“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守则)、“实训(实验、实习)守则”。要建立设备事故和安全事故责任制度,制订事故认定、责任分析和处理的相关文件。
⒍ 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安全、设备状况、清洁卫生以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定期检查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业科(组)、实训管理部门、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参加的检查小组进行。
第四节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学校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年计划。
⒈ 专兼教师队伍总量与学校发展规模相适应,保证有合理师生比。
⒉ 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具有初、中、高级专任教师保持合理的比例;“双师型”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一定比例;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以上,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⒊ 学校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二、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⒈ 学校应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
⒉ 学校应对未达到学历标准的人员在限定时间内进修,达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如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规定的学历要求,应调离教师队伍。
⒊ 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培训时间每年不应少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时。
⒋ 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计划。计划一经制定就应认真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实现规划内全员培训一轮。
⒌ 教师的进修与提高应坚持服从工作需要,以在职进修为主的原则,师资队伍建设应与学校发展相一致,逐步做到各骨干专业有高级职称教师,各课程均有中级职称教师。
⒍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修要求有不同的侧重。一般应为教师提供扩展、更新知识,学习专业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进修。要有计划安排时间,让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实践(含实验室建设)及社会实践。根据需要与可能,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从事力所能及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⒎ 各校应根据教师有被培养的权利,也有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的原则,对下列内容制订进修细则或规定:
进修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培养费用(学费、书费、实习费、路费等)的负担办法;
进修形式(脱产、半脱产、业余)及相应的时间保证和福利待遇;
对处理工作与进修关系的要求和奖惩;
对成绩优秀的奖励,对不及格的处理;
自费进修的规定;
学成后为学校服务的义务,规定在本校最低的服务年限,和在规定服务年限内要求调出时培养费用的补偿;
进修期间的考勤及请假办法;
学校对进修教师的定期检查,进修教师的定期汇报和个人总结。
⒏ 教务管理部门要对教师进修与培训进行登记,每学期登记一次,并将资料存入个人业务档案。
三、新教师的培养
⒈ 凡新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必须由所在专业科(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要有二年培养计划,指导新教师教学业务的提高。
⒉ 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负责培养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师德,传授教书育人经验,指导学习教育理论,使其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并对新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作出评价,并作为转正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⒊ 新教师必须虚心学习,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熟悉教材、备课、试讲等训练。
⒋ 新教师授课前要规定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讲,由专业科(组)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听课及评议。第一次试讲不通过,允许再次试讲。在第三次试讲仍不能通过的,一般不能安排任课,限期锻炼提高或改任其他工作。
⒌ 新教师到校一年后,按转正要求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合格的依时转正,考核不合格的应调离教学岗位安排其他工作。
第三章 教学文件制定与管理
第一节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计划分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实施性教学计划两类。
一、指导性教学计划
⒈ 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对同一专业各届教学的统一要求,作总体的指导,一般由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组织制定颁发,学校应认真遵照执行,以保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稳定的延续性。
⒉ 对于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尚未颁发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专业,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号)的要求,参照相近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该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制定程序一般由教务管理部门主持,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拟,吸纳有关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充分调查论证,了解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编制的初稿在教学副校长的主持下讨论通过执行,并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指导性教学计划多次论证,及时修订。
⒊ 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⑴ 专业名称。
⑵ 招生对象与学制:实行学分制的应有最低学分要求。
⑶ 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说明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各项具体业务。
⑷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说明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的业务能力。
⑸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全面列出所设理论教学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主要实训项目的名称,教学时数,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实行学分制的要按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分类开列所设置的课程。
⑺ 专门化方向:列出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的名称和涵盖的内容。
⑻ 教学时间安排包括以下三个表:
① 教学环节周数分配表。要求列出每个学期各教学环节的周数(教学环节主要有:入学教育、军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毕业教育、考试、寒暑假和机动周)。
②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门课程的名称、类别、顺序、名称、理论课程的总学时数、实验课时数、各学期的周数、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各学期考试、考查课程的安排,同时列出各专门化方向的课程名称和教学时间安排,专业技能训练、实习项目名称等。实行学分制的应有各课程的学分数。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应符合教育部对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③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表。要求列出各实践教学环节名称、教学周数。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
⒈ 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变化情况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业务范围要求,对各专业每届学生而制定。
⒉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结构与指导性教学计划基本相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专门化方向等方面允许结合实际作具体调整,但一定要保证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周数。对教学时间安排表则应按该届各学年、学期的实际日历作具体安排。该计划标题要注明年级、专业、编制日期、编制者和教学副校长签名。
⒊ 实施性教学计划由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专业科(组)编拟,由教学副校长组织有关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讨论通过。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在新生入学前一学期的放假前4周完成。一经审批,不能随意更动,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必须严格按原审批程序修订,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节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大纲的选用
⒈ 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重要的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每门课程(含实习及单独开设的实验课)都应于新生入学前备齐教学大纲。
⒉教育行政部门或行业部门已有统颁的教学大纲,学校应认真执行。同一课程颁发有多种同名的教学大纲,由专业科(组)组织教师选用,经专业科(组)审批同意后执行,送教务管理部门备案。
二、教学大纲的编制
⒈ 编写程序
未有统颁教学大纲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课时、教学要求等已作较大改革的课程,学校应组织教师自行编写。编写程序一般是由专业科(组)组织有关教师起草,经教研组讨论通过,报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汇总审定后执行。
⒉ 教学大纲的结构
⑴ 课程名称
⑵ 课程性质和任务
⑶ 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
⑷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基本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列出课题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实践性教学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教学要求可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要求。认知要求可细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能力要求可按课程实际对操作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⑸ 教学时数分配:确定理论教学课题和实践教学项目各自的教学时数。
⑹ 说明:对执行该大纲中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加以说明。如运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教学建议,教学的重点难点,与有关课程的联系问题,教学模块的结构与配置,教学方法建议及必备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方法指导与探索创新的启示等。
三、教学大纲的调整
教务管理部门在下达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教师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必须全面领会所任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同时,还应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大纲的要求贯彻到制订学期授课计划、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命题考试、质量检查、选编教材等过程中。
为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职业岗位(群)能力结构的变化和知识更新,教学大纲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及时作必要调整,对教学内容和要求作合理增删,调整章节顺序或课时数安排,但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计划的总目标,不得降低教学要求,不得减少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比例。教学内容调整比例幅度较大,应制定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确需调整时,应在开课前一学期内由教研组提出修改意见,经专业科(组)审核,送教务管理部门审定后执行。
第四章 教务常规管理
教务常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教务常规管理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应逐步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教务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对日常教学进行检查、调、代课,对教学日志、教材、教学档案和学生学籍资料进行管理。
第一节 日常教务管理
一、校历。校历是学校每学年主要工作的日程表,是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工作及其它工作的依据。校历是采用表格形式按年月日编制的具体日历。主要确定学期起讫时间,学期教学活动周数,教工和学生寒暑假的具体日期,对注册、开学和法定节假日,校运动会及其它全校性活动的日程安排。校历应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编制,编制校历基本要求: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教学安排40-42周,寒暑假共9-11周,一般寒假4周,暑假5~7周。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放假前4周编制出下一学年的校历,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印发各部门执行。
二、教学进程表。教学进程表是每学期全校各班级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教学进程表按学期周次顺序排列,编排各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公益劳动、考试、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假期等具体进程。教学进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根据校历和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编制。编制教学进程表应妥善处理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场所和人力的合理使用。教学进程表应在每学期结束前五周编好下学期的教学进程表,经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后,印发各部门和教师,同时下达新学期教学任务。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教学进程表安排和协调工作。教学进程表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要严格执行,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应通过教务管理部门,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提前通知各有关部门和教师执行。
三、课程表。课程表是学校每周教学工作和其它各项活动的日程安排。课程表包括全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课程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还应有选修课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管理部门编制。一般在学期结束前一周编制下学期的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于开学前分发至班级和任课教师。课程表一经公布,要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预先提出变动要求,经教务管理部门作出安排,并向有关部门和班级下达调整通知。
编排课程表要注意确保学生负担与教师负担的均衡,按不同类别的课程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教学场地。
⒈ 同一门课两次授课时间要有适当间隔。
⒉ 理论性较强、作业量较大的课程一般安排在上午,自习课可安排在这些课之后,早上第一、二节课不要安排体育、自习课,周五下午不宜安排自习课。
⒊ 讲授两门课的教师,每天尽可能只安排一门课,如果两门课必须安排在同一天,则两门课不要连续上。
⒋ 要把教师统一活动的时间在课表上预先划定(如教研组活动等)。
四、教室日志管理
1。教室日志是实施性教学计划具体进程、教师执行学期授课计划和学生学习及出勤情况的记录。教室日志主要记载各班级授课日期、周次、节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章节名称或内容摘要)、课堂纪律及出勤情况、授课教师等。
2。任课教师每次授课,应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确认。包括体育课、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均应如实记录。教室日志一般每周一页,以班为单位记录。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选修班也要填写教室日志。每周一由班长到教务管理部门领取,周末结束交到教务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做好考勤统计工作。教务管理部门有条件可实行网上教室日志登记,及时收集教师授课情况并作出统计。
第二节 教学秩序管理
一、日常教学检查
日常教学检查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常规检查,检查工作主要由各教学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专业科(组)、教育研究室、督导组、教研组等)负责,随时了解、掌握教师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教师育人的情况,要注重对外聘兼职教师和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
⒈ 教务管理部门每天巡课1~2次,检查上课、自习和出勤情况,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⒉ 教务管理部门每周检查教室日志一次,了解教师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
⒊ 各教学部门要深入班级随机听课,学校要制订听课制度,保证校领导及各教学部门负责人听课经常化、制度化,每学期听课要有计划安排,听课次数有明确规定,听课前有准备,听课时有记录,以便检查和指导教学。
⒋ 教研组要经常检查教学各个环节运行情况,教务管理部门随机抽查。每学期教研组抽查教案的编写质量和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作业情况,平时常与各方面的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的意见和要求。
二、调课、代课与停课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要严格执行教学进程表和课程表,课表调整不得过于频繁。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要到教务管理部门办理调课、代课或停课手续。
⒈ 调课:由本人填写调课申请表,专业科(组)负责人或教研组长加具意见,提出调课方案,在上课前一天以上送教务管理部门审批,教务管理部门把调课通知及时发给有关教师和班级。
⒉ 代课:教师因公、因病或因事(须有公差证明或请假批条)超过一周不能按课表上课时,可由教研组提出安排意见,请其他教师代课,经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⒊ 停课:规定的教学时间不得随意占用,不得随意停课。在非常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停课须经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由教务管理部门发出通知执行。全校停课达两天者,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停课后一般不补课,因节假日占去的课时也不补课。
三、教学事故处理
⒈ 教学事故级别
教学事故包括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方面的事故,一般分三个级别:一般教学事故、重大教学事故、严重教学事故。学校可参照以下原则确定事故级别:
⑴ 一般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短,影响面不大,程度不深。
⑵ 重大教学事故指持续时间较长,影响面较大,程度较深。
⑶ 严重教学事故指后果严重、影响恶劣、损害学生权益或学校声誉的事故。
⒉ 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
出现教学事故后,应及时处理,弄清情况,分清责任,区别情节轻重并进行教学事故登记,提出处理意见报教务管理部门。情形严重的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通告学生的监护人。
⑴ 对一般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先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填写教学事故登记表报教务管理部门备案。登记表在教务管理部门存查3年。
⑵ 对重大教学事故责任人,本人应作书面检讨,由所属部门会同教务管理部门处理,报主管校级领导审批,在所属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当年不能评优,扣发当月奖金,把教学事故登记表存入本人业务档案。
⑶ 对严重教学事故责任人,由所属部门及时将具体情况报教务管理部门,会同人事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校长批准执行。对当事人进行校内通报批评,责任人当年的考核应为不称职,扣发事故责任人该学期奖金。教学事故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存入本人业务档案,一份存入学校档案作长期保存。对情节严重且认错态度不好者,由学校按严重程度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在职务上作低聘、调离以至解聘等处分。
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者,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执行。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教材和教学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