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教育赋能“双减”落地落实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日益感受到“双减”带来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激发“双减”的内生动力、让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获得更深层次收效,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确保“双减”政策落实、落细、落深,确保
“双减”之下的人才培养更契合未来人才需求。
因势利导,突出“双减”政策下的思政教育内容。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更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重要举措。从这个层面而言,“双减”本身就是一堂思政课。为此,应乘教育改革之东风,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之根本,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首先,应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是实施立德树人、克服狭隘利己主义的关键。学校应以培树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品德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应涵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一个完整的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针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不应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应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则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自
强自立能力、时间和情绪管理能力、问题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协同推进,拓展“双减”政策下的思政教学载体。“双减”后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无疑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提质增效的良好契机。学校应牢固树立全方位育人观念,运用“大思政课”思维,创新思政载体、丰富思政资源,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一是拓展课程载体,“五育”并举,构建大德育体系。
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把思政元素涵盖到体育课、劳动课、美术课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之中,全方位、持续性培养学生对善恶、美丑、荣辱等的判断能力,提升其“真善美”品质。二是拓展校园文化载体,多管齐下,创建健康的校园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应发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精神引领作用。可利用校园文化宣传橱窗、校园标语等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读书会、读书月,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阅读氛围和阅读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主题班会、少队活动、课间广播、升旗仪式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实现心灵的升华。三是拓展课后服务载体,丰富资源供给,强化学校教育主战场地位。
学校应以“双减”为契机,变被动为主动,以更完善的配套政策、更专业的教学规划优化校内资源供给,打造丰富、多元、灵活、有趣的课后服务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强化实践,丰富“双减”政策下的思政教育形式。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是更生动的素质教育。“双减”不仅是给孩子的沉重负担做减法,更是给中国的未来做加法。在减负同时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童年的幸福,也有利于让孩子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增添真挚感悟。为此,应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实践基地,作为自然课、生物课与劳动课的课外“试验田”,将基地学习纳入课后服务内容中;应创设特色研学课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注重把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研学内容,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场景、贴切的历史中实现与革命先烈的心灵对话,感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坚定地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