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2020-06-06 02: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而且逐年拉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区位条件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影响,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发展步伐差别大,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这种贫富差别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症结所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扶贫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对相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研究。

对于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从表象分析,以扶贫角度看,存在着“三个掩盖”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掩盖了农民收入的低增长;二是城市建设的繁华和成绩,掩盖了农村牧区的落后;三是一些好的典型户和富裕户掩盖了面的贫穷,同时,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也掩盖了贫困群众增收缓慢的问题。

如果从社会和谐方面考虑,贫富差距过大,存在三个方面隐患。一是贫富差别大,弱势群体地位突显,人们心理失衡,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关系恶化,造成社会隐患。二是贫困容易使人们心情激燥,如果不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就会产生恶性竞争。三是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容易产生掠夺式生产经营,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甚至使一些人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谋取财富。

当然,先富者并无可厚非,而且值得称道,这些先富者阶层对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关键是看我们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关注弱势群体,扶持他们加快发展步伐。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国家基础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等,这些关注“三农”的战略决策,必将对相对贫困矛盾问题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具体到我们基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把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作为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一是要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我旗的贫困状况,并建档立卡,尤其招商引资,财政创收,小城镇建设,一些致富大户纷纷崛起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更应多多关注那些至今仍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要清醒认识到,我旗的贫困面广、底子薄、基础差,即使是比较发达的乡镇苏木也仍然存在着许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较差的贫困“死角”。对此,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决不准因工作失误,将其疏漏,使其丧失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的良好机遇。总之,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事实求是地摸清情况,搞好规划,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贫困户实现温饱稳定脱贫。二是扶贫投入要瞄准贫困群体,把握资金投向,不准人为“垒大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约束机制,总之,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扶贫投入要紧密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找准扶持的切入点,选好增收的突破口,针对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就是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大水浇地面积,搞好“两基”建设,夯实温饱基础,另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加快贫困群众增收步伐。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关注贫困群体,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如机关单位包村扶贫,机关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包户扶贫等,要广泛动员,精心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包扶目标,落实包扶责任,同时,搞好督促、检查、验收管理和宣传工作,把包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真正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农民增收问题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收入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总收入是指农民年内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全部收入,纯收入是指农民全年总收入中,扣除转移性收入和经营费用性支出后,可直接用来进行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改善生活的那部分收入。按照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可以将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类。其中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财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指农民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

2、农民收入是一项重要的统计指标,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生产、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而制定的。农民收入属于国家调查,原由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现有新组建的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负责,由原农村经济调查总队(现农调队、企调队、城调队合并为调查总队)组织全国800多个县级调查队,严格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实施抽样调查,并进行测算

(二)农民收入的来源及特征

1、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00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2000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这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7%、14.5%、15.4%、14.2%。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曾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问题,这种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

(5)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二、对农民增收的简要分析

(一)农民增收对国家的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

:农业兴,则经济兴

;农民富,则国家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

(二)农民增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肩负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任务。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对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是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是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中共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突出强调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这是中央根据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三、农民增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蓝图的深远影响

(一)农民增收的前景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品牌走向了广阔的市场,激活了农村经济一池春水。然而,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也开始显现,在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部分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拉大。所以,要去探索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成立科普协会,定期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同时通过“请专家进来”,建立示范基地,提高村民科技意识和科技技能。在未来,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挖掘农民内部增收潜力;扶大扶强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增收会是很可观的。

(二)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减缓,甚至增产不增收,这不仅扩大了城乡差距,而且激化了城乡矛盾,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使得.解决“重中之重的农民增收问题”更加凸显,更加急迫,更加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浩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不管怎样浩大和复杂都离不开农民的增收和保持农民的增收为前提,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此,力求通过研究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为促进农民增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之间良性互动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建议,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社会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我国现阶段,由于受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素质尤其低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

1、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形成的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涵是: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它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伟大创举。

2、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发展不足,中介组织不完善,产业化实体缺乏凝集力,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

(三)农民收入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这场改革从改进激励机制和提高微观经营效率入手,着眼于新增资源的重新配置,基本形成了一种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这堪称奇迹的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无论是在个体之间,还是在区域之间都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所呈现的明显扩大趋势,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增长缓慢,城乡之间及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水平拉大。

(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

自一九九八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业和水利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和水利业投资从一九九七年的四百七十亿元、一九九八年的六百八十四亿元,逐年增加到二000年的八百九十三亿元,二00二年达到一千一百零六亿元,解决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有能力办的大事。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农村电网和县乡公路改造等已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随着长江水利工程等一些大的农业水利项目的基本完工,去年第一产业的投资强度有所降低,但仍然在去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有所增长,总投资高达一千一百五十六亿元。继续保持了一定的投资力度,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第一产业的投资以财政性投入为主体,而第二、三产业投资主要是由市场主体进行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农民自身积累不足,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相对于工业投资而言,中国农业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继续增加农业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仍是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与策略

(一)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1、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矛盾十分突出,预计今后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

1.5亿以上。随着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承载人越来越弱,因而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进程加快,上亿农村劳动力将进入城镇

。农村劳动力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所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坚新策,齐抓共管,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2、具体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2)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我们应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3)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充分发挥在农广校、农校、党校、职业中学作用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科技创新农业

1、编制发展规划,指导产业调整。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建设蓝图。同时,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农业部农业工程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它将为我们在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生产指导和建设规划。

2、推广高效种植,加快产业调整。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建设上,采取了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发展方略,市、乡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农业技术部门全力搞好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金融部门减化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程序,增加贷款金额。

3、发展规模养殖,推进产业调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品种改良和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优良品种规模养殖。

4、搞好科技培训,引领结构调整。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训内容相结合,把农民生产需求与培训技术相结合,把集中宣传讲座与现场示范指导相结合,把技术人员讲解与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相结合,通过技术服务、典型引路、算账对比等措施,教育和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

5、抓好农经管理,服务产业调整。随着农业产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按照“三化四有五统一”,要求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同时,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依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鼓励多类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

6、加快园区建设,带动产业调整。围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非耕地现代农业设施特色示范园区、现代农业节水高效示范园区、现代农业高效设施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园区、现代农业设施养殖示范园区六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示范和发展模式。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1、要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小城镇聚集,走乡镇企业集群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实现农村和城镇的和谐发展。

2、树立环保理念,打造绿色企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和谐发展。由于贵州乡镇企业布局相对分散,导致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因而要精心做好组织策划,培育一批龙头典型企业起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和保护好乡镇企业,使其不断创新提高。

4、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疏通乡镇企业人才流通渠道,实现乡镇企业内部的和谐。乡镇企业要尽快建立起公正透明、公平竞争、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认真审视现有人才政策中对乡镇企业的歧视,不断完善有利于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

(四)国家增加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进农业发展

1、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更加注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具体措施

(1)做好全区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要以对农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精心组织,把粮食综合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按时、足额把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2)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大种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

(4)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调查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的行为。

传统农业主要由劳动者凭习惯和经验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随着我国工农业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再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发展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靠增加“大路货”农产品和提价来增收的空间有限。而科教兴农,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村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改变我国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根本战略。同时,可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社会与资源、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和谐会社相呼应;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让粮食安全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下载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而且逐年拉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区位条件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影响,地区之间以......

    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战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而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

    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合阳县种子工作管理站作者:李宏 马宏涛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何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我们围绕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是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

    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调研报告 阚文波 经过十多天的走访调研,我深入到东山屯村六个村民小组以农民增收缓慢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村组成员、党员、富裕户和贫困户,与他......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党的十六大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又面临突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要全面建设包括百分之七十农业人口在内的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思考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思考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扶贫办 周良成 当前,制约贫困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困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