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

时间:2019-05-12 19: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

第一篇: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

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

合阳县种子工作管理站作者:李宏 马宏涛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现就我县农民增收缓慢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

(一)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收益“受创”。

2008年棉花、牛奶、苹果等农产品大幅度降价。例如棉花,近几年,农资价格的不断上升也促使棉花种植成本不断攀升。据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分会对会员的植棉意向调查显示,2008年度棉农籽棉交售价格年度均价不到4.8元/公斤,为近6年来的最低水平。根据有关媒体粗算所得数字,亩均产值扣除现金成本后,2008年度棉农亩均现金收益只有681元,同比下降28%;若将家庭用工成本计入总成本,亩均净收益为负值即-94元,可见棉农在2008年不仅没有赚到钱而且还赔了钱。而我县棉农大多数以2元钱/公斤销售籽棉,可想“受创”更深。

(二)农民技术观念落后,影响农业增产。

对农作物病虫的防治,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农药,基本都是听农资经销商介绍,或者听别人用的什么好,农作物药害经常发生。

青贮玉米种植在全国已经普遍,而我县奶牛养殖户宁愿到临潼、蒙古等地买草,自己却不种,增大奶牛养殖成本,影响奶牛体质,减少牛奶产量。

农业部大力推广的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和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倡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而农民认为大棒就高产,导致我县种植的玉米品种还是以稀植大棒为主,耐密型品种推广难度很大。更有甚者有些农民还同时买几种玉米杂交种混合到一起下种,还自诩为“杂交”。不仅表现不了品种的特征特性,给管理和收获也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龙头企业带动不强,资源浪费严重。

我县每年种植玉米30万亩,平均每亩产玉米芯250公斤,每年可生产玉米芯7.5万吨。按4-5吨玉米芯可生产一吨高纯度低聚木糖算.每吨玉米芯能产生2万元的价值,每年可带来1.5亿的收入。在山东禹城,以前玉米脱粒了,玉米芯就成了废物。现在,他们的玉米和玉米芯都成了宝。“农民种植玉米→企业收购玉米和玉米芯生产功能糖→产生生物质废渣→生物炼制技术生产燃料乙醇(或代替煤炭用于生物质发电,或返给农户作食用菌栽培料)剩余废物成为肥料还田→农民种植玉米”这条完整的“玉米链”是山东省禹城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代表作。而我县农民将玉米芯全部焚烧,造成极大浪费。

棉花秸秆可以造纸,与麦秸造纸相比,紧度和抗拉强度均有较大提高;制造纤维板。据悉,中国林业科学院对此做过详细的试验,用棉秆制造的棉秆中密度纤维板的各项力学性能均优于国家标准要求。棉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硬度和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总孔度和通气孔隙度,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同样我县还是将棉花秸秆作为了燃料。

(四)农业科技宣传力度不够,合作社作用不强。

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没有发挥。造成真正的科学技术不能传到农民那里,例如各级农业部门每年认真试验调研出来的品种布局意见,农民知道的很少。

我们现在成立的合作社主要是经营性质,一些人成立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向社员(农民)销售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从中获得利润。很少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行情信息,更没有考虑产出物的销售。通俗的讲就是想法赚农民的钱,而没有想办法让农民赚钱。

(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差,部分年久失修,投入乏力,各类灌溉水源工程明显不足,全县70%的耕地没有灌溉条件。由于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导致农业产量波动很大,遇有旱灾,大面积的农田得不到灌溉,致使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农业收入下降。

(六)农村贷款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调研中,大多数种养大户和企业主共同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贷款难问题。如何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政府引导、财政资助、多元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担保机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善问题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土地本身并不产生贫困,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大力实施农科教相结合的增收措施,从制约农民群众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积极开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依靠自身力量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从思想上改变农民增收顺其自然、小富则安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引导、调动农民自觉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引导有关金融部门改进农村信贷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简化手续、减少环节、降低门槛。通过小额贷款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发展高效农牧业。财政支农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粮油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使用要向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产业转移倾斜,龙头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农户的资金投入。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一户农民如果种15亩地,正常年景每亩按200元纯收入计算,仅收入3000元。如果养一头中等产奶奶牛年收入也可达3000元,如果规模达到3头,年收入便可超万元。养上一头牛,花钱不用愁;养上三头牛,不把银行求;养上五头牛,盖上小洋楼;养上八头牛,富得直流油是对农民以养奶牛实现从贫困向温饱,进而达到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创特色、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把生产要素从传统的单一种植业中转移出来,充分利用丰富的粮食、作物秸秆等自然资源优势,依托乳业龙头企业,抢抓机遇,以奶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变粮食主产区为畜产品主产区,变“牧为农仆”为“为养而种”、“为牧而农”,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走“畜牧富农”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防灾、减灾、避灾的能力,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城乡经济繁荣。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抓好蓄水保墒和节水灌溉,确保人均1亩水浇地或2亩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坚持走增施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路子,必须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施肥、节约施肥。提倡机械深翻蓄墒保墒措施,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广大群众的口粮安全。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把生态条件差和基础设施薄弱的农田,逐步退耕还林还牧,巩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推行“阳光工程”、加强技能转移培训,据调查,转移出去一个剩余劳动力,年收入最低可达4000元以上,按4口之家计算,人均收入就增加1000多元,加上种养业,这户就可以摆脱贫困。因此,要积极引导贫困农民从传统农牧业中转移出来,通过合理有序实现新的创业,增加劳务收入,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基本做到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增加一条就业渠道。一要坚持农民培训,政府埋单,不收农民的钱;二要以短期培训为主。绝大部分劳动力转移是在低端劳务市场就业,短期培训符合劳务市场需求实际;三要抓好定单培训。先抓定单后培训,有利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劳动力的转移率。四要打造劳务品牌。培训既要有特色,更要有质量,培训产品推向市场后要大力宣传,营造声势,提高知名度,创劳务品牌。五要提供就业服务。培训基地必须建有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服务站,为培训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力争使培训的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0%以上。使他们能“转得出,留得住,挣来钱”。

(六)发展高效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今后要大力培植发展生态高效型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生态、高效、安全农业为方向,以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稳粮、重果、扩林、兴牧”,加大生态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三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生态农业“四化”水平(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扶持以沼气为纽带的复合型循环农业,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七)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由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市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以较轻的交易成本进入市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利于解决农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渐提高市场竞争的谈判地位。

(八)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本地有特色、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对企业的原材料基地建设的支持,鼓励引导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了我县粮食、果业,畜牧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项目。企业逐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了原料、产品、能源的循环利用。尤其在玉米深加工过程中形成了原料循环利用、产品梯次开发的循环经济模式。

(九)加大科技宣传,搞好农业生产

充分利用电子农务和科技下乡以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建立重大技术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技术指导员进村包户全程服务,并建立服务登

记制度。广泛运用现代通讯手段,实现“免费指导、全程服务”。大力兴办科技示范园,努力建成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把栽培、土肥、植保、种子的技术传授给农民,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第二篇: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调研报告

阚文波

经过十多天的走访调研,我深入到东山屯村六个村民小组以农民增收缓慢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村组成员、党员、富裕户和贫困户,与他们亲切的交谈、交流和沟通,基本上掌握了解我村农民增收缓慢的几点原因,并加以分析,同时,根据调查,对下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也提出了点建议和对策。

一、本地区目前的现状

(一)农民种地受制于天的局面没有太大的改变,俗话说:种在地上,收在天上,现今雨养农业是靠不住的,几年的灾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箕,煮一锅”的广种簿收簿种的局面难已改变。使单一的靠种植致富已成为泡影。

(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合镇属丘陵地代,坡耕地较多,致使旱不能灌,有的农户自包产到户,土地始终未能深翻,造成土地板结,耕地畜水能力较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越种越薄。

(三)农民的思想观念守旧,大部农民市场观念不强,市场信息不灵,结构调整不够合理,不能够围绕两个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就种什么,而是看秋后的市场,看啥值钱来年再种哈,往往到时双掉价,总是打被动仗;还有的农民固步自封,不听劝导,只认准大豆种植,连年重茬造成严重的减产。

(四)农民文化素质低,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服务“三农”力度不够,造成农民种田不懂科学,就如邯郸学步,现代农业没实现而传统的耕作方式又废弃了,有的农民用药不科学,时间药品及药量掌握不准,不是灭不净就是药伤秧苗,造成人为的撂荒或减产。

(五)农民懒性思想严重,不能靠拾农家肥来培肥土地,三产三趟来增收,而是图清闲种地就用化肥,农药,不铲不趟,不仅使土壤板结,而且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现今的农药化肥价格高,每垧地投入得700--1000元,就会使农民自然减收。

(六)有的农民要致富苦于没有门路,农闲时节蹲墙根,打麻将,不琢磨致富路,不参加培训,一年呆半年,得过且过,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有钱就挥霍,没钱就硬靠的懒惰思想。

二、下步建议

(一)旗镇村三级要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要有新办法,做好“水”字文章,尽快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农闲季节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恢复现有塘坝,在平地上打抗旱井,治理侵蚀沟,退耕还林还草,对耕地进行深翻,确保土壤疏松,保护农田,使农民增收。

(二)要在科学种田上加大科技入户的高新优良品种的推广示范工作,在今年的基础上明年继续推广,并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到试验田中参观,真正向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相得信。

(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利用农闲,组织送科下乡,到村入组,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相培训相结合;二是电教科技片与实际指导相结合;三是技术员包片、包户指导与组织群众示范相结合,有效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对策

第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在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带头率领农民增收致富尤为重要,要转变多年来农民传统的种植,树立“为牧而农,为养而种”的观念,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以林护农,农牧林结合”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真正达到灾年使群众不减收,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加大农村实用政策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为农民宣传党在农村方面的实用政策,加快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围绕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的思路(如围绕奈伦淀粉,种植土豆,淳江油种植高油大豆等)。在牧业上做到羊起来,牛致富,从而达到牛羊当猪养,饲料当粮种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四化一贮(即投氨化、盐化、碱化、糖化,微贮)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舍饲养殖之路,在农业上,加大高雪消融产、高效优质的大豆,玉米、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在经济作上,以白瓜籽、葵花为主,在特色养殖方面主要以大鹅和柞蚕为养殖重点,扩大农民增收的覆盖面。

第三,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力度,镇党委对科技培训做出规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并且编制农民急需急用的适用技术手册。真正让农民了解,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同时还要选派农业特派员深入村组示范家中进行田间地头、坑头的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种养殖业的实用技术,为增收奠定基础。第四,要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的力度,在示范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示范的经验,组织群众深入到示范田参观,实地对比,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同时还要多为农民提供致富典型和经验,靠科技人员自己扶持起来的,身边的生动事例为农民致富指导迷津,而且减少农民对科技的无知对农业的减产的被动局面。

第五,积极引导,农民算帐对比的方式教育农民,放弃惰性,勤俭持家,利用农闲季节积造农家肥,由此而来不但培肥了地力而且还减少化肥农药的资金投入力度,是农民的直接增收。同时还需要引导,让农民挣攒大钱,一年365天,做到天天有事做,日日有活干。如利用农家菜园的绿色蔬菜晒制干菜,拿到城里的饭店出卖,编柳制品,利用农闲时到外地打工等等,都是攥钱的好出路。

第六,加快农村合作组织,支部加协会和经济人队伍的不壮断大,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产品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同旗内外的大市场联接起来,解决农户手中的产品卖难的问题,达到增产增收的目。

第七,加大对农民的资金投入力度,尽快解决家庭生产基本条件。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时想转变群众增收缓慢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经常深入到村农户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算帐对比,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等方式教育农民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种养殖业大户的典型示范效益,抓试点,树亮点,建典型,创名牌,打品牌之路,建立市场需求我发展,自己需求靠市场的市场经济理念,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内蒙古阿荣旗

第三篇: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何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我们围绕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是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场运作的少,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区域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加之,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大宗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相对过剩,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2.农产品成本高。

3.非农岗位就业不足。

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劳务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度成为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自1996年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乡镇企业整体萎缩,增长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低下,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近几年来很多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不得不重新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由于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增幅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自1995年开始,国民经济连续7年缓慢增长,国有企业下岗或失业人员增加,为了给这些下岗或失业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给农民进城务工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加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进城务工的难度越来越大。上述两个方面都减少了农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农民非农产业工资性收入,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4.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而严重滞后。1998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0.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造成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拥挤在狭小的土地上,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了农民增收困难。与此相适应,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的就业领域窄小,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农村经济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5.农民负担过重。

农民负担是农民向国家和社会无偿提供的支出,它与农民实际收入间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近几年来,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是一些地方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有关资料统计,1998年全国农民增加承担的“提留”、“统筹”等费用有180元,占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的10%以上,占上一年农民现金收入的16%,已大大超过了中央规定的“农民负担不得超过上年纯收入5%”的上限,由于农民负担加重,使得农民收入很大一部分被挤掉。

第四篇: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民增收问题的分析

作者:石俊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

摘 要: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三农”工作的“难点”和中心任务。农民增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农民增收 问题 分析

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三农”工作的“难点”和中心任务。农民增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密切相关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因此,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关注民生,都必经想尽一切办法下大力气增加农民收入。中央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增收,我们落实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会实实在在的意义。

一、农民增收的趋势与结构分析

1.农民增收的趋势分析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开始于1980年,大面积推广在1982年,1983年年底90%农村完成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可以把1982年作为新体制确立的分界线。从1978年开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先后在1983年,1988年,1993年,1997年每5年翻一番。97年后放慢,一直到2007年花了10年翻了一番。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于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100比40,缩小到1985年的100比53,最后扩大到2007年的100比30。从纵向上看,农民纯收入是在逐年增长的,但从横向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在扩大的,有加大的趋势。

2.农民增收的结构分析

总体来说,农民的收入结构大致可分为经营农业收入、务工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块。进入新世纪以后,十年的时间,农民收入结构的本身变化是非常的明显,过去都认为农民主要的收入应该来自农业,从现在的情况看,已经说到了一个临界点,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2009年是5153元,这其中来自于真正所谓农业、畜牧业、林业,大农业这一块的收入大概就是50%,还有40%是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就是打工,有的是进城,有的是在乡镇企

业,还有10%来自两块,一块是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些房子出租,存款的利息,财产性收入大概不到4%,还有一块是叫转移性收入,占6%多一点,就是政府给的各种补贴。

二、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分析

1.关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现阶段,中国总人口达到14.56亿,其中农业户口9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7亿4千万;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均耕地不足2亩,如果按每亩地平均产值1500元的话,去掉生产成本,每亩地的纯收入也就是四、五百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人的农业收入不会超过一千元。如果加上农民的工时投入,这样的状况下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副效应。农民的温饱问题是可以解决了,但农民的用钱问题是无法得到解决。农民要解决子女上学、就医、养老等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出去打工挣钱。这样就出现了如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农业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增收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影响新技术、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由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不利于产品大批量进入市场,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正如马克思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改变小农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人口的转化,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产业的调整,收入的提高也必将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而提高对产品的选择和质量的要求,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不仅将产生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也将带动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方面的有效需求,会强劲地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务农者的收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民增收的分析

1.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农村劳动力在4.3亿左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亿~1.2亿之间,但是,由于农业就业的特殊性,很难落实就业准入政策以及尚不存在离退休机制,致使农业劳动力的参与率极高。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统计结果显示,超过或低于劳动年龄的从业人员占全国农业从业人员的11.11%,其中低于劳动年龄(15岁及15岁以下)的占1.25%,超过劳动年龄(男性60岁以及60岁以上,女性55岁及55岁以上)的占9.86%,所以,农村实际劳动力仍是远远超过1亿~1.2亿的估计,再加上每年还要新增800万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因此,农村劳动力急需转移的队伍十分庞大。

2.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增收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中国现有2000多个县,可以设想把每个县基础设施较好、具有吸引力的县城或县域首位镇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龙头”,把它们分别建成规模不同的中小城市。如果每个县城平均吸纳5万人,就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亿人。另外,在全国的建制镇中选择2000个交通发达、城镇基础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农民城”,吸引农民务工经商,至少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 亿人左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后,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这样通过城镇化可以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相应的务工收入,而务农的农民可以通过规模化经营土地得到相应的比较工资收益。

3.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民增收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而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者。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0亿人,其中离开本乡镇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1.45亿人;外出农民工占城镇人口的23.4%,为我国46.6%的城镇化率贡献了10.9个百分点。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做的工作却是工人的活,但是他们的收入却不是城市工人的收入。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是获得与城市原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国家表现为进城农民居住地域为城市,且逐步享有城市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埃及开罗大量“城市乡民”的存在,表明非洲城市化也存在类似现象。我国的“农民工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乡民”形成了从字面到内涵上的对照,表现为职业非农化而难以在城市定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在进入城市实现职业身份转变的基础上,实现居住地域、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转变的过程,即实现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双转变,亦即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若农民工市民化得以推开,农民的增收将是不言而喻的。

四、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与农民增收的分析

1.当前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以我们平塘县为例,在县委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这样的描述:“要按照„185工程‟的规划,紧紧围绕绿茶、油茶、肉羊、精品水果、禽畜饲养、商品蔬菜、烤烟、高粱等主导产业,突出培育发展现代特色优势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特色食品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中可以看出县委对农业产业化的高度重视。就其农业产业化模式而言,一是以绿茶、油茶、肉羊(种草养羊)高粱等一类的“公司+农户”;另一是以精品水果、禽畜饲养等为另一类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形式。“公司+农户”这种模式诞生以来,可以说为农民提供了致富的机会,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原因在于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包括合同、利益分配以及各个环节,都由公司来决定,农民处于被动弱势位置,公司主导一切,没有把农户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来考虑,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农民实际上处于利益分配的末端。换句话说,公司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高境界,它与农户的联姻是冲着利润而去的,它不可能与农户分享利润,更不可能和农户承担风险。好一点的就是它会给农户一个比较稳定的价格而已。其实“公司+农户”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早在114年前恩格斯就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将这种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农经济的组织形式剥削农民的本质进行揭露了:“在法国北部也如在我国(英国)的甜菜产区一样,资本家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而农民必须在极端苛刻的条件下栽种蔬菜,必须购买(该资本家)一定量的种子,和施用一定数量的严格规定的肥料,此外,农民在送交甜菜时还要受无情的欺诈。”我们再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2.“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民增收分析

前面所言,“公司+农户”模式中,由于农户是单个的、分散的,在与公司谈判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但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公司特别是龙头企业它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品牌、资金、技术等优势。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它是农民自己的组织,管理不规范,决策能力差,它没有公司所具有的那些优势。它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获得立足。但与单一的农户相比,它具备了一定的与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即它将会为农户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农民素质的提升与农民增收的分析

1.农民素质的现状

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其结论是现阶段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52亿人。如果再考虑技术进步和信息化速度加快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有1.8亿人左右。但是,从总体上讲,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从文化素质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文盲半文盲等低质量的人口多;目前外出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高中毕业者一般也仅占10%左右,初中毕业者占30%,小学毕业者占30%,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文盲。

2.农民素质提升与农民增收分析

面对如此现状,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从提升农民的素质入手。因为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有利于农民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农村劳务输出过程中,就业范围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就业范围越广。笔者认为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转业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有效途径:一是“专业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为农业劳动力,培训内容主要为农业实用技术和相关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二是“转业农民”的就业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为失土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内容为各类职业技能及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掌握一门专业技能,顺利转业到二、三产业中去。三是“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对已转业到二、三产业的农民,进行提高技能为目的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成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熟练掌握一门技能的产业工人。只有这样农民增收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江泽民.[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3]《中国耕地资源安全研究》 朱洪波.[4]《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跨越为开创“十二五”新辉煌而努力奋斗——在中共平塘县十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严肃.

第五篇: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

作者:李 霞 高生荣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0期

摘要:本文对农民收入问题概况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农民增收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目标任务。农民收入增减又是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的重要标志。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农村市场,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课题。

在新的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稳定增产压力渐增,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继续增收致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必须积极规划新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三农”工作政策体系。要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如、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汽车、彩电、冰箱、电脑、手机下乡活动补贴。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补助。粮食生产大县奖励、生猪生产大县奖励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等。通过落实这些强农惠农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农户致富的新模式、新办法。通过财政贴息、农户贷款、低收入户零利率贷款,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切实解决了农民在增收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增收无本、增收无路、增收无法、增收无力的“四无”问题。

从延长县七里村镇张义夫子村的调查情况来看:农业增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按农户收入在上、中、下三种情况调查了20户村民,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收入较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户都是菜农和经商户,农民收入较低的户,是无劳动力和一些搞“老一套”大田里种植的“保守”户,他们一年辛辛苦苦地“从家里到地里、从地里到家里”一条路来回的走,但只能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达不到小康生活水平,更谈不上富裕。而菜农收入较高,是他们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对新品种新技术容易接受,这样在农村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富的一年比一年富,穷的越来越穷。因此,农民增产和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主要课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增长快慢与农民收入的来源于构成紧密相连,是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经济结构及农业内部结构相适应的。分析张义夫子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无规划,不看市场需求,盲目蛮干,农民思想保守多种原因所造成。

1.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迟缓,农民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低,从事第一产业的较多。今年张义夫子村人均纯收入虽然比去年增了3.6%,但是增长速度太缓慢了。生产的盲目性较大,菜农不分析市场需要什么?不懂价值规律,而是种植什么蔬菜一哄而起,使一些蔬菜供过于求,有些蔬菜供不应求,如大蒜和洋芋今年价格较高,种植户却很少,这就是市场信息不灵的原因造成的。

2.农产品需求不旺,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增收难度加大,根据我们对农民增收份额占有叫大的果品、蔬菜等销售调查,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果业:以稣梨为例,延长稣梨被称为“贡梨”,色泽、口味好,但是从去年以来外地客商来陕收购苹果的人多,而稣梨却被冷落一旁没人要,销售量比08年同期减少18%,而且价格大幅度下跌。如稣梨:刚刚上市时,每斤价格只有0.6~0.7元较上年同期价格下降了25%。二是蔬菜:以莲花白和白萝卜为例去年9~11月份每斤莲花白价格仅0.15~0.2元、白萝卜每年0.1元左右,较上年同期减少0.2~0.22元。三是葡萄:去年农户普遍栽植葡萄较多,使葡萄价格下跌,每公斤0.8~1元,加之秋后雨水多葡萄裂口的较多,有的甚至烂在地里。

二、对策与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大力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首先要立足本地资源,选择主导产业。其次,在经营管理上要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在利益分配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分红、利润等形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同体。第三,要重视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

3.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需要科技,切实把发展农业生产转化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给农村经济注入不衰的活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基础工程,需要大量的工作。为此:一增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奖励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二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技培训班和讲座。农业常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范围很广和科学体制。农民要操作农业生产全过程当一个合格农民,就必须具有天文地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既要敢于拼搏,更要智勇兼备的“智搏”,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懂得经济知识。只有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4.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农民增收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灵,种植什么?卖什么?心中无数,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建议县上要重视农业信息网

络建设工作,逐步把农业统计、农技推广和农产品市场三大信息系统地建立起来,为延长县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提供有效的服务。

作者简介:李霞,女,生于1967年12月6日,农艺师,大专文化,从事文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工作。工作单位:陕西省延长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下载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合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农民增收问题

    浅议农民增收问题 写作提纲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 (二)我国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给国民收入带来的......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又面临突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要全面建设包括百分之七十农业人口在内的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而且逐年拉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区位条件和家庭自身状况的影响,地区之间以......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

    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相对贫困增收缓慢问题思考相对贫困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家庭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明显,而且逐年拉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5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十五”纲要中指出:“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农民增收 现状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思考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其核心......

    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