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
⑴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⑵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⑶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⑷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
⑸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⑹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1.标题为“戴着面具的呐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具体含义。
2.文中第五段说“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这一法则在文中主要指什么?它对鲁迅创作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3.文章说:“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句中“独特的方式”指什么?作者对此如何评价?
二
钱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4.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
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
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
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文化——政治的多赢。
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
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有哪些文化后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休闲的哲学思辨
“休闲”是一个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术语。“人倚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等。“闲”同“娴”,表明思想的纯洁与宁静。
“休闲”,指的不仅仅是闲暇时间,也不仅是指“休闲活动”,更是指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
近代的休闲思想主要以1899年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凡勃伦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证明了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从此之后,休闲也成了一种生产力,成为一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
有人说美国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就是以消费为后盾来拉动的。不错,消费主义源于美国,但却最终也使美国产生了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一次美国金融危机,思想根源之一就是这种“消费主义”的休闲观。
当把人的价值单一地定位于物质财富的享用和高消费的基础之上时,这就演变成了一种“商品崇拜”,成为“拜物教”。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消费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表征,获得了社会性的身份建构的意义,人成为被动的、异化了的消费动物。从哲学的层次来讲,休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时间的自由支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异化,消费主义式的休闲方式还会带来精神的荒漠化。消费主义在走向商业化的同时,也放弃了对终极问题的关心。如果说现代主义精英总是怀有救世情结或者重建人类精神家园使命感的话,那么消费主义则彻底消解了这种努力。在消费主义的文化视野中,庄严、理想、神圣的事物成了游戏,金钱的力量无所不在,市场逻辑统治一切。当休闲与娱乐化、商业化和消遣划上等号时,任何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都不能幸免被拿来
“消费”的危险
因此,休闲问题实质上是人生问题,人生的价值问题。在休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倡导正确的休闲观已经迫在眉捷。
当消费者的行动逻辑失去独立自主的习惯时,就会成为商业活动的附庸。显然,休闲的首要原则是“量力而行”。这一原则上升到公共利益的高度,就是“可持续”。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名为《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的报告,要求人们返归朴素的生活、适当消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休闲还应该坚守身心健康原则和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人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所以,作为社会必需生活补充的休闲生活不仅仅与当事者有关,还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在极富个性色彩的休闲领域中同样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利益关照的关系,因此休闲必须遵循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原则。
(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6月30日,有删改)
10.请分点概述休闲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消费主义的休闲方式,有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正确的休闲观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蒋梦麟:北大“功狗”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对本校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蔡元培早年的学生蒋梦麟。”
蔡元培曾坦承:“综计我居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蔡校长在职而不在校期间,代为处理行政事务的,经常是蒋梦麟。除了长期担任总务长,他更三度代行校长职权,以致当时就有人评价:“这五六年来的北大校长,与其说是蔡元培,不如说是蒋梦麟。”
1930年12月,蒋梦麟在辞去教育部长职务后,正式出任北大校长,此后直到抗战胜利,15年间,他始终是北大的行政负责人,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一位校长。在此期间,针对北大“大度包容,思想自由”这两种著名“精神特点”所产生的“纪律弛,群治弛”两个缺点,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
这一新思路,使得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也有稳步上升,实为一大奇迹。蒋梦麟自己说:“从民国19年到民国26年的7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已经逐渐变为学术中心了。”陈平原则感叹:“几年前,偶然得到若干30年代老北大的课程表及教学规划,比照一番,令我辈后学汗颜不已。”
去台后,在某次北大周年纪念时,傅斯年在演讲中称:“孟邻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而他自己学问比不上胡适,办事却比胡适高明。蒋梦麟听后笑言:“这话对极了。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这位“功狗”执政北大,是如此办事的:上任之初,他即叮嘱文、法、理三学院的院长:“辞退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放手做去,向全国挑选教授与研究的人才。”愿承担辞退旧人这种得罪人的事,正应了蒋梦麟的自我评价,说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所以胡适赞扬蒋梦麟是一位“有魄力、有担当”的校长。
北大经费困难时,蒋校长一力担当,鼓励众人:“至少也要维持北大的生命,决不让他中断。”北大召开教职员全体大会,议决若政府不兑现拨款,则关门了事,蒋校长沉痛发言:“如果主张关门,自无用说;若大家仍要维持,我虽则能力已尽,但是为着本校的维持,我仍旧愿负这责任,虽生死以之可也。”
13.文中写蔡元培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蒋梦麟对北大的贡献有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文中看,蒋梦麟具有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
”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菜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丈化萌发浓厚兴趣,埋头精研中国典籍。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
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
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
”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淫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
16.辜鸿铭热心传播国学却不获国人认可,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陈福郎先生为什么给辜鸿铭冠以“国学骑士”的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陈福郎先生倾心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何在?请结合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国钧中学高二语文迎期末专项复习(六)答案
(论说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1.鲁迅的小说本意在于“呐喊”,是启蒙的呼叫,唤醒麻木的人们。但小说也流露出鲁迅内心深处的阴郁(消沉)和沮丧情绪。【评分参考】紧扣“呐喊”和“戴着面具”这两点说。
2.法则:坦白你自己;体现: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以各种方式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激情呐喊的同时流露出阴郁的情绪。
3.“独特”是指鲁迅比别人更清醒,认识更深刻,更透彻,对事情判断更理智,所以他的信心没有其他人足,更会流露出质疑和消极的情绪。对于这个“独特”之处,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这也正是鲁迅超出其他人的地方。
4.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贸易交往);促使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加快社会前进步伐,提高经济效率。
5.反面论证人们对钱的过度追求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表明作者反对把“钱”升腾为泡沫的做法;为下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依据。
6.用制度来规范可以避免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可以避免泡沫经济造成的金融危机(或:避免过度炒钱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可以使市场经济整合得更好,扩大内需;可以避免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可以避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7.先从文化遗产争夺战谈起,指出这是利益驱动下的“遗产经济学”;其次举例说明这是历史文化的灾难;再次指出“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最后分析其实质,点明其危害。
8.利益驱动,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以此作为面子工程,官员以此为自己捞取政绩而推波助澜;也有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考量。
9.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给历史文化带来灾难);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10.(1)闲暇时间。(2)休闲活动。(3)在休闲活动中人的闲适的“精神状态”。(4)休闲也成了一种生产力,成为一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
11.(1)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消费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表现,获得了社会性的身份建构的意义,人成为被动的、异化了的消费动物。(2)精神的荒漠化,放弃了对终极问题的关心。
12.(1)从哲学的层次来讲,休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时间的自由支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休闲的首要原则是“量力而行”,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3)休闲还应该坚守身心健康原则和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
13.用衬托的手法,说明:①蒋梦麟与蔡元培一样,对北大功不可没。②蒋梦麟办事高明。
14.①整顿校风,使北大逐渐变为学术中心②辞退旧人,选聘新人③努力解决经费困难
15.答案:①自称“功狗”,谦逊做人②有科学务实精神③有魄力,有担当④富有敬业、牺牲精神
16.参考答案:①当时国内人心思变,抛弃传统文化,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②辜氏擿西学之弊,弘国学之光,可谓逆流而动。③他的奇行怪癖、奇谈怪论影响了国人对他及他着力传播的国学的了解。
17.参考答案:①精研中西文化,先知先觉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②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③他第一个不遗余力的把国学推向世界。④他有着骑士般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甚至偏激。
18.参考答案:①全面介绍辜氏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贡献。②全面介绍辜鸿铭其人,尤其是其精神实质。③启发国人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