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精髓 开创课程改革新局面
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精髓 开创课程改革新局面
发布者:桑 哲 来源:语文周报社
——访当代著名语文教学家魏书生先生
桑哲(以下简称桑):您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经历了中国教育的很多变革,那么您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魏书生(以下简称魏):对中国教育,我感觉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中国教育了不起,中国教育有问题。
说中国教育了不起,是因为我们用1%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的学生,这些学生正在祖国各个省市、各条战线上创造着中华民族历史上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一个国家连续29年GDP年均增长超过9.7%,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过的。这奇迹是谁创造的?是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们创造的。我们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经济濒临崩溃、十年里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的情况下培养出了这些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国家不是从平地而是从坑里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十年断层之后才开始恢复,到1998年招生才108万,而到今年能达到599万,成为拥有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现在各个大学里的骨干、中坚、挑大梁的,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培养起来的人才。在当时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停滞十年后还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不能不说中国教育了不起。所以我们必须看到总的发展方向,如果看不到这个方向,就容易往教育头上泼脏水,采取全盘否定的颠覆式做法。
当然,我国教育也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从大的方面说,我认为主要是轻视德育和体育。可是哪个国家教育没有问题?美国教育同样有问题,美国生均教育经费是我们的100倍,但跟我们过硬的基础教育相比,它的双基相当薄弱。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守住自己的长处,然后才能发展扩大自己的长处,才能把问题找得准一点,减少得少一点。
桑:您对以前的教学大纲很熟悉,对新课标也很了解。您认为原先的语文教学大纲,和国外的、文革以前的甚至解放前的大纲相比,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魏:我个人总是喜欢强调那些最根本的东西,就理论讲有恒星理论、行星理论,我们应更多关注恒星理论,把握住永恒的东西,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教育归根结底都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教,第二教什么,第三怎样教。凡是清醒的教育家,都是一为学生的发展,二为社会的发展,把两个发展结合起来而教。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以后也一样,必须把这个牢牢守住。咱们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教,为了发展学生人格而教。社会需要的也是有高尚人格和较强听说读写能力的人才,这也是一万年不变的事情。那么教什么呢?一个是人格,一个是能力。就怎样教而言,就是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就学而言,就要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把这些最根本的牢牢守住,任凭怎么变化我们都能从容面对。对学生我们要考虑怎样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快乐,让后进生感到能学以致用,觉得学习比溜号强,比百无聊赖强,比精神流浪、灵魂漂泊、思想没有家园强。我扎扎实实学这点知识,学这几个字、这几个词,我高高兴兴读这篇文章,写这篇小短文,觉得很舒服,比不干强。这是个积累的过程,现在有用,将来也有用。现在练习,既是复习更是实习,把学过的字词句章运用于家庭、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去观察、分析,去读去写社会这本大书。接下来是循序渐进,不同的孩子要区别对待,不进行盲目攀比,能找到自己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就是了不起的孩子。千万别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弄得高不成低不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这种状态,包括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出在这里。学生如果都能够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话,每个孩子的发展空间都是很大的。
桑:现在的新课标教材争相出版,和过去人教社教材一统天下相比,有什么利弊呢?
魏:文革时期也出现过各个省编写教材的情况,当然现在跟那时不一样。好处就是活跃了思想,使竞争更加激烈,也给各个学校带来更大的教材选择空间。当然这样做也有不利的地方。文革时期各个省都在编教材,后来突然不让编了,有些省的教材编写者们就散了,如果当时不拆散,现在编起教材来肯定容易得多。编写教材要靠磨,甚至要磨几十年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比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语文课学习文言文是否有用,容易学还是难学?回答起来都非常复杂。至于哪些知识点是有用的,哪个章节该保留还是去掉,这更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所以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或深入实践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才行。教材应该是经典中的经典,越磨合就越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我一直强调用人教社的教材,就是因为它编辑队伍阵容强大,磨合时间长。
桑:现在进行新课标改革,很多人提到淡化双基的问题,您对此如何看呢?
魏:双基肯定不能淡化,当然这得看我们对双基把握的度是怎样的。没有谁认真总结前七次课程改革后双基是搞得不够还是过头,既然没有总结,就不知道昨天是对还是错,那么提出什么样的口号都是可以的。对于双基搞得过重的学校,提出淡化是完全正确的,而对于广大农村中学来说,相当多的学校双基根本没有到位,加强唯恐不及,更谈不上淡化了。
其实过去大部分学校双基搞得不是过分而是不足,这就不能淡化而应有所加强,但也要在对过去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之后,才谈得上在什么基础上加强。对于广大农村中学以及后进学生来说要加强,但对于一些基础已经不错的孩子就不用再加强,而应下大力气发展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没有对过去的双基做出准确的评价,不明白双基搞得究竟是强还是弱,是不足还是过度的情况下,我们的口号就是空中作战,没有敌人。
第八次课程改革,其实就是前七次改革的小小的继续,是以后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小的环节。这样去讲谁都明白,就是把过去前七次改革做得成功的东西守住,守住,再守住!守中出新,然后稍微向前再发展一点,没有什么更新的东西。我们经济上要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绝不动摇。教育也应该咬定一些基本的东西,绝不动摇,然后一点点地发展。
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的六个问题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这都是建国50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进行的东西。第一个问题,课程目标提出一个三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先说知识与能力,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提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再说过程与方法,大家都知道为了实现目标采用适合自己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一直在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至于价值观,我们也一直在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建国头17年,我们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人才,30年来培养出很多民族的脊梁。第二个问题是课程结构缺少整合。其实5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整合。要减少科目,建国以来我们没有说过要增加科目,都想减少。空中作战制造理论,弄个3吨5吨甚至10吨8吨的理论都没问题,到地面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发现谁都减不了。语文、数学、道德、自然四科都不能减,体育也不能减,要全民健身,音乐也不能减,因为京剧都要进课堂了,美术同样也不能减,七科都不能减。有同志提出,国家要发展,英语很重要,干脆加一科。所以现在要求发达地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英语。
桑:现在的家长要求孩子读很多书,很多孩子读的书比家长一辈子读的都多。今天这本,明天那本,比平时上课还忙。
魏:所以说第八次课改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对前七次课改采取起码的尊重态度。新课改第三个问题是对课程内容要学以致用,去掉繁难偏旧的内容。前七次课改每次都谈学以致用,每次都要去掉繁难偏旧的内容。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编教材的专家没有一个说过这样的话:本人弄了些没用的东西让大家学。凡是编进教材的都有用。所以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什么是繁难偏旧?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要认真地守住一些有用的东西,然后才能一点一点地去掉没用的,翻跟头式地搞只会越弄越乱。第四个问题是课程实施,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建国以来教育部发的所有文件谈到课程实施,说的全是这句话,没有一次说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从孔夫子的启发式到苏格拉底的阐述式,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老师和教育家以及建国以来千千万万的优秀老师,全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是常识。至于指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自学,这都是建国以来一直提倡并且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就是要把这些做得好的守住。有的地方没做好,就要研究没做好的原因是什么,阻力在哪里。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过去的根本提法有问题。
桑:刚才您提到京剧进课堂,在课题会议上很多教育专家都有意见。京剧进课堂,不是说国粹不国粹的问题,顶多是用作校本教材,比如北京让京剧进课堂,河南应该让豫剧进课堂。
魏:对,后来教育部把握得很好,把它当作校本教材、选修课程,有的学校可以选一两出京剧,大家可以唱一唱,像当年唱样板戏一样。这个问题上就是要把握一个度,而不是全方位大范围,同时开齐步走,现在有40多件事要从娃娃抓起,如果都齐步走。
桑:您认为中学语文是否该淡化语法教学?语法教学应该占多大比重才合适?
魏:我觉得课改以前的初高中的语法就比较适度。大部分学生应该掌握到那个度。语法这个东西,就像文言文,文言文该学不该学,有没有用,在很多会议上都没有定论。文言文容易学还是难学,在不同的会议上结论也截然不同。有的校长会议上意见一半对一半,一半认为难学,一半认为容易学。实际上文言文学通了以后,真的容易学。学习语文有了文言文的根基,现代文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就语法该学不该学的问题,一般有不同的看法。我感觉语法学习应该加强一些,现在的状况是稍显微弱。
桑:刚才您谈到文言文的问题,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新课标教材文言文淡化的现象,您认为淡化文言文有没有必要呢?
魏:从总体上来说,我感觉稍微淡一点还是有必要的。文言文随着历史的发展,肯定会朝着淡的方向演变,但在教学中淡化的速度不能过快,最好能跟历史的发展同步,太快了容易伤了根。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言文总体会淡化,各个国家的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都有差异,语言越发展就越明快平易,也就越有时代感。
桑:2002年,一考生以一篇《赤兔之死》在高考作文中首次以文言文写作。您认为高考作文可不可以用文言文来写?
魏:我觉得完全可以。有的孩子很喜欢文言文。就像人们喜欢书法,有的偏爱篆书,作为一种艺术爱好完全可以,但大规模推广是不合适的,篆、楷、隶、草都要有自己的市场。
桑:2002年以来很多省市开始单独命题,您认为各省市单独命题与全国统一命题相比,有哪些利弊呢?
魏:我觉得这个利弊差不了多少,因为就命题而言,总体思路、结构、分数、比例、知识点,基本上大同小异,谁也不敢有太大的偏差。怎么出题,出什么样的题,都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算哪个省哪年命题偏了些,规律本身就会让它自己纠偏,这样可以分担国家统一命题的风险。
桑:前几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目“文体不限”后面曾加上“诗歌除外”,引起广泛评论。您认为高考作文文体诗歌该不该除外?
魏:诗歌除外,对于评价一个人的作文水平来说,好处多于坏处。与文章的评价标准相比,诗歌评价差异性更难以把握,客观标准不像文章那样明晰。同样一首诗,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阅历、不同思想情感的读者,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所以诗歌除外更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桑:您认为外语教学对我们的母语教学有没有冲击?
魏:对优秀的学生来说,外语学得好,母语也会学得好。但对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肯定有冲击。不是所有人都能学英国人说话的。但我们执行的是所有人都学的计划,所以才出现了相当多厌学的学生,他们因厌英语而厌其他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过大过重的学习要求导致的。
桑:如今,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您认为多媒体教学运用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
魏:多媒体教学好处主要是可以代替板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把音像加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再使用得好,更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发学生的注意,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所以多媒体的好处总体上看是很明显的。当然,就像糖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一样,多媒体使用过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果总是把文字变成现成的图像,就可能限制学生自己把文字变成图像的想象力的发展。
桑:您从教多年,使用多媒体的频率有多高呢?
魏:我从没有用过,但我要求盘锦的老师每节课都要用都要用,特别是青年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我要求盘锦的老师要有自己的博客,我自己没有博客,我还是用笔记教学日记,因为我愿意写字。但对青年教师来说,建立博客是有好处的。我向教师展示的是用最低的成本去取得应有的效益,但大家都不要学我。我从1994年开始不给学生讲一篇整篇的课文,我不讲学生就能学起来,就是教会学生自学。但对青年教师来讲,我从来都要求他们讲课,等到站稳脚跟,学生跟青年教师融为一体了,不讲成绩也能上去,就可以不讲了。
桑:前些年有的人公开批判了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思想,您认为对三老的思想,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对批判三老的思想应如何辩证地对待呢?
魏:首先还是我对课改的看法,把课改当日子过,这样就能守住中华民族优秀的根。把50多年以来我们的经验守住并深深扎根,就能汲取国外有益营养。扎根以后才发现,凯洛夫有用,赞可夫有用,巴班斯基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有用,布鲁纳课程结构、布鲁姆的目标教学也有用,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也有道理,才会把他们各自放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拿过来变成我们的营养,使我们的根扎得更深。三老的问题也是这样,当你扎根于民族的土壤,守住古代揭示出的这些教育真理后,你才会感到三老的伟大。还是那句话,就教而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就学而言,学而时习,学以致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三老讲的全是这些,是符合规律。
桑:在谈话中,您一直把孔子的教育言论穿插其中,您认为到目前为止,孔子的教育理论对我们有怎样的启迪呢?
魏:实际上西方后期有作为的教育家和孔子的理论是相通的。孔夫子的理论就教育而言有两点,他的思想核心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者爱人,礼是规矩、制度和规律,那么用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是民主一个是科学。发达国家和我们国家现在要走的也是民主政治科学发展之路。这些东西,讲了多少年也不落后,要牢牢把它守住。那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教学生一个爱心,平等之心。接下来如何教,就是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制定规矩、制定制度、培养习惯,三老讲来讲去,研究来研究去,也都是这样的。都是遵循语文的规律,认认真真写字,高高兴兴读书,快快乐乐作文,然后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三老讲来讲去,语重心长,都是这些基本规律性的东西。但反过来,你抓住一句话扩而大之,把真理推出它原有所适用的范围,所有的真理就全是谬误,真理多走一小步就是谬误。
桑:魏老师,我建议您不忙的时候,可以写一本关于儒学教育思想的书,把您的教育思想和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现在的教育现状结合一下,因为您始终走在前沿,各个方面的动态关注得比较多,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思考分析得也多,解放前的就不用说了,从民国到解放后这一段语文教育的历史,您研究得比较深,写这样一本书比较有说服力。
魏:我这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的东西,而老祖宗这些东西,仁和礼这两个字,只要人类不灭亡,永远不落后,就是如何把它守住的问题。一旦和民主、仁爱、平等作战的话,你就是人民公敌,也不能和规律制度作战,一旦违背了规律制度,那你又是历史的公敌,这都是常识,要永远守住常识。还是我那句话,恒星是在地球爆炸以后都不会变的,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反过来你要是关注流星,那样就会晕头转向、心浮气躁,所以尽管流星确实很绚烂,但不要太关注流星。
第二篇:加强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局面
据新华社合肥4月27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十三五”规划纲要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实践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来到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调研考察。
位于大别山区的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24日上午,习近平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瞻仰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并询问有关细节。习近平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老区人民生活怎么样,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24日下午,他沿着山路乘车1个小时,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在贫困户家中,习近平详细察看住房和陈设,了解贫困原因、贫困程度,通过扶贫手册看脱贫措施定了哪些、落实怎么样。当地干部沿途向总书记介绍茶园、鱼塘、小型光伏电站等扶贫项目,习近平一一询问生产经营、成本效益,同大家一起算脱贫时间账。
习近平在农家院落同村民们进行亲切交流。乡亲们畅谈生活变化,感谢党和政府关心帮扶,表示要通过勤劳努力,寻找更多致富门路。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离开村里时,闻讯前来的村民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为总书记送行。习近平同他们热情握手,祝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是闻名全国的大包干发源地。2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听取全村农业生产情况介绍,沿田埂步入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种粮大户和农业技术人员了解高产示范田种植管理要诀。习近平指出,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优化技术措施,落实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努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小岗村18户农民发起大包干签字的“当年农家”院落,看当年的茅草屋,了解当年农户们商量搞大包干在这里签字的场景,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叮嘱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离开“当年农家”院落,习近平又到村民吴广利、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家中看望。看到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用上了自来水,通上了宽带,公共服务进入社区,生活环境干净整洁,习近平很高兴。他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近平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
26日,习近平在合肥考察了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上午,在研究院结合实物展示,详细了解安徽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观看合肥市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新材料、生物医药、无人机、智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察看量子通信等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到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了解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运行和应用情况。下午,到学校近代物理系了解实验室科研总体情况,在自旋磁共振实验室视察自主研发的低场核磁共振设备、电子顺磁共振设备,了解原创性单分子磁共振设备和超分辨磁共振谱仪在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同近代物理系部分教师和正在图书馆上自习的部分学生亲切交谈。
习近平强调,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大家要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
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会有一些职工下岗,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政策托底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习近平强调,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列改革题目,定改革举措,要紧密对接群众需求,悉心听取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习近平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各级党组织务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取得实效。“两学一做”,基础在学,首先要学好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依据和总遵循,也是全体党员言行的总规矩和总遵循。全党学习贯彻党章的水平,决定着党员队伍党性修养的水平,决定着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水平,决定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做合格党员,学习贯彻党章都是第一位的要求。
习近平强调,学习党章是全体党员的基本功,这个功课要经常做。学习党章不仅要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做到知其然,而且要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做到知其所以然。要联系党的历史和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使命的实际,联系党的理论发展和今天坚定理想信念的实际,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今天做好各项工作的实际,联系党的性质宗旨和今天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联系党员义务权利和今天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联系党的纪律规矩和今天解决好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实际,深入思考党章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要求是哪些、怎样身体力行,深入思考对照党章自己哪些没做到、应该如何提高,深入思考全面从严治党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加强、哪些制度需要完善。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把党章融会贯通,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
考察期间,习近平在合肥亲切接见驻皖部队师以上干部和作战团单位主官,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皖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
第三篇: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
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
——项城市市委中心组2011年1-5月学习总结
项城市委宣传部
针对当前学习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项城市委中心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带头学习,带头实践,不仅有效地带动与促进了各单位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而且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项城科学发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一、基本情况
项城市委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作为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坚持每月1次集中学习,参学率在95%以上。通过市委中心组集中系统学习、个人自学和集中研讨,中心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分析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
二、主要做法
(一)抓辐射带动,拓展中心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多措并举,创新形式,以充分发挥市委常委中心组带动作用为切入点,狠抓中心组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市委中心组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坚持每月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会,周口市委常委、项城市委书记王宇燕同志都亲自确定主题、审定学习计划、主持集中学习,带头谈学习体会、作学习总结,并定期对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成为理论学习的带头人。市委中心组其他成员在抓好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集中学习,踊跃发言畅谈体会。在市委中心组的带动下,全市各级党委(组)中心组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都把中心组学习作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作为统一领导班子思想和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形式,摆在重要位置上,作为紧要工作来抓,确立了“一把手”抓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形成了党委(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助抓的领导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中心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其中项城市财政局党组开展了“干部大讲堂”活动,要求每个同志都要讲一节课,为确保大讲堂活动扎实有效,并拟定了百题调研题目,鼓励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调研、学习和总结,节约了培训经费,起到了一定效果。
二创新形式,改进方法,不断提升理论学习的档次。今年,市委继续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作报告,每两月一期。主要
围绕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民生、新农村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专题,参加范围扩大到市直、乡镇现职正、副科级领导干部。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多视角、宽领域的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场所。使参加学习的同志用较少的时间,获取了更多权威的、前沿的、准确的、有效的知识和信息,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同时也增加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深度,提高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质量,增强了影响力。
三面向基层,贴近群众,不断扩大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市委还紧扣“和平九论”这个重点,开展大讨论活动,鼓励撰写学习调研材料,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打破思维定势,放宽视野,拓展思路,求“真情”,务“实绩”。同时,我市还注重发挥基层党校、团校、业余讲师团、村活动室、村广播室等阵地的功能作用,整合理论宣讲力量,开展了送党课到基层活动,并拟定了10个主题,将课题内容、主讲教师、联系方式制成表格公布于众,让各单位点题授课,抓好了机关、乡镇(办事处)、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基层党员群众的理论普及工作,受到各界好评,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辐射带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二)抓学习保障,促进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经常化有效的学习制度是规范领导干部学习、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我们通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习计划、学习档案、学习预告、学习通报、学习交流和学习考核等一系列的学习制度,使市委中心组学习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严格学习管理。规范了学习请销假制度,中心组成员如因事不能参加集中学习交流,事先应先向学习组长请假并经批准同意。中心组建立了集体学习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了个人学习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学习笔记、学习体会、调研文章。每次学习都要求中心组成员事先研读原文,做好笔记,同时撰写心得,不定期的组织交流和推荐投稿。
二是严格学习内容。为了便于学习,市委宣传部每月把月计划提前发到中心组每个成员手中,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及时提供最新的学习书籍和学习材料。在学习内容上主要结合项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干部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重点围绕中央、省、周口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项城在实现赶超型、跨越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严格学习形式。市委中心组在坚持系统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请专家辅导与下基层宣讲相结合、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采取专题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专题定期进行,推动中心组成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三)抓学用结合,促使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思路、举措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思路是理论学习的目的所在。市委中心组在理论学习中自觉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思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正确分析和把握改革和发展形势以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理论学习贯穿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整个过程,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发展良策。各成员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按照统筹发展,深入基层和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办法,形成调研论文,推进科学决策。成果运用坚持着眼于转变思想观念,不断解放思想;着眼于完善决策过程,实行科学决策;着眼于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着眼于指导基层工作,发挥辐射作用。努力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在改革中寻求新突破,在开放中开创新局面。
三、存在不足及下一步努力方向
虽然我市中心组理论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中央、省、周口市委的要求相比,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理论学习精度、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求新、求真、求深、求实上用心
使劲,进一步提升市委中心组学习的层面和实效,努力开创项城改革发展新局面!
第四篇:重温邓小平理论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温邓小平理论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航程,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邓小平理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形势,经济转型任重道远,改革攻坚如箭在弦,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重温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是对我们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凝聚着对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概括,把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另一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国情,得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党的十三大报告充分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使我们真正回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多项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踏步提高,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全建立在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生动概括。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分解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为我国未来发展勾画了更为清晰的蓝图,极大地感召和鼓舞了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我国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已进入到经济发展的转换期,经济增速开始趋缓,这实质上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转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核心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应当注重解决科技和教育更好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加大科研和人力资本投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打破了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藩篱,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他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断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
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对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当然,这种变革不是要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走过前半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项工程极其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推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使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心。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标准,我们才能大胆地推进各项改革,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才能在中国成长壮大。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一论述与“三个有利于”标准一脉相承,应当坚持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各项改革的得失成败,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处理好事关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他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这些重要思想,注重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避免一些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把经济改革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相互促进、协调推进,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两手抓”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三、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邓小平同志深刻洞察时代特征和国际局势,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使我国抓住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同时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分步骤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的崭新事业,拉开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序幕。他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30多年来,从设立经济特区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地域,从单方面引进来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到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要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在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谋划“一带一路”开放新布局。中央批准设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随着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我国将逐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他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要“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亚洲地区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改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打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和平、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为我国赢得更长战略机遇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同志1987年所说:“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在全党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制定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其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念,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努力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积极谱写课程改革新篇章
努力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积极谱写课程改革新篇章
―――记兵团222团教研室主任杜云馨同志
杜云馨同志于1997年参加工作,曾在小学任教四年,由于在教学工作中善于钻研,勤奋好学,教学效果良好,于2001年调入中学教导处任教务员,先后担任中学地理、语文的教学,协助教导处主任做教研工作,并完成教导处的其他日常业务。2005年通过竞聘,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职务。几年来,杜云馨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出色的完成教导处的日常工作外,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短短几年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担任教研室主任后,锐意进取,努力拓展我校教研工作新局面,从搭建教研队伍到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使我校教研工作真正成为了学校的核心,极大的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
一、困难面前不低头,开拓教研工作新局面
杜云馨同志上任伊始,也是我校正式成立教研室之时,又恰逢我团新校舍建成,原有的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合并为一所学校。刚一上任就面临着学校搬迁、合校及秋收劳动几大任务,主要领导及大部分师生又都去参加秋收劳动。为保证秋收后能如期开学,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杜云馨同志主要负责开学前的筹备工作,她克服人员变动频繁、教务处人员不到位等困难,利用自己在教导处工作多年的经验,统筹规划,先后七次修改课表、调整任课教师,保证了秋收后如期开学。开学后,积极筹备教研室的搭建工作,向学校领导提出设立兼职教研员、成立学科教研组等建议。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杜云馨同志的努力工作,我校正式有了一支职责分明、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为今后教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团是直属团场,没有上一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要使学校的教研工作从无到有稳步开展面临着很多困难,杜云馨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大胆摸索,首先是积极筹建教师业务档案,收集各种资料,为今后对教师的
1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接着又提出一系列教研工作的具体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实行教研室抓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抓组内成员的层层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在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每两周由教研室召集中小学各学科教研组长会议商讨教学工作,及时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分析和交流,并为校长进行教学调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条件。
06年3月,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外出岗位培训,原有领导班子又进行了调整,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及其他事务均压在教研室,杜云馨同志能一如既往的搞好本职工作,协助新任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主持完成了06年六年级体育测试工作和初三学生中考报名及综合素质考核评定工作。
06年6月在我团迎接国家“二期义教”工程及农村寄宿制项目检查验收中,她又承担了学校各种验收材料的整理汇总工作,凭着她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工作态度及扎实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虽然在起步之初遇到种种困难和意外情况,杜云馨同志都能正确对待,积极开展工作,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锐意进取,夯实教研工作基础
如何使我校教研工作走出一条新路,使全体教师能真正认识到教研工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杜云馨同志经过认真学习,广泛征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
针对我校非师范类年轻教师居多、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现实,06年元月11日,教研室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组织中小学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校本培训,此次培训没有采用专门的教材,而是事先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针对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归纳整理,聘请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同时也让年轻教师自己谈体会,介绍经验,总结交流,避免了我上你听的传统上课模式,做到了互动学习,极大的调动了教师们的学习积极性。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都写出了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并全部发至学校校园网上,供全校教师及其他学校的教师相互交流,为今后对教师教研过程评价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为尽快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06年6月起我校先后引进
了十几名新教师。如何使这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校安排杜云馨同志启动“青蓝工程”,旨在弘扬师德,提高师能。杜云馨同志认真研究学校实际,了解新教师的情况,安排了学校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引领这支新生队伍,让他们尽快融入二二二团学校的大家庭中,更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断推动我校现代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我校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06年9月,我校在教师节大会上举行了“青蓝工程”新教师的 “拜师”仪式,师徒双方都当场签署了协议。按照协议要求,师徒双方的教学帮扶工作由教研室负责监督考核,具体实施过程中,杜云馨同志严抓落实,定期检查帮扶情况,组织学科教研组长以及其他教师开展多次听课、评课指导活动,仅此项活动就听课评课37节次,使大部分新教师在工作上能很快上路。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之后,教研室还组织召开“青蓝工程”师徒对子座谈会,会后师徒双方均写出书面材料交至教研室归档,从而也及时了解了新教师的思想状态及工作表现。
三、充分利用现有电教资源,努力为多媒体教学提供服务。
“二期义教”教学设备到位后,学校建成了五个多媒体教室,两个多功能厅,一个学科教研活动中心,学校安排教研室具体负责。杜云馨同志能认真做好多媒体教室的调配,努力提高使用率,并做好详细的登记,保证设备完好。短短一学年,就有85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占一线专任教师总数的92%,共上课1683节次,充分提高了电教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优化了课堂教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特别是在电教组的配合下,组建了电子备课室,建立了学校教研网,除及时发布最新教研动态外,还要求外出听课的教师把自己的听课心得在网上发布,供大家交流学习,截至目前,已发布心得体会及教学反思77篇。
四、借助外力,多途径开展教研活动
在努力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上,杜云馨同志能主动和学校领导沟通,积极联系安排教师参加外出听课培训,全学年赴上海、乌市、石河子、阜康等地参加听课
培训的领导教师达168人。她还努力寻求多种培训方式和途径,除购买各种教学光盘供教师学习外,还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和观摩课堂实录。为顺利实施课程改革,在更新观念落实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年教研投入经费约26700余元。
五、积极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显著成绩。
教研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截至06年12月共有362名学生、教师分别获得全国、自治区、兵团一二三等奖。另外,杜云馨同志还要求在本校开展各种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减少了因参加校外竞赛而产生的费用,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共举行了校级学科竞赛6次,参与人数达1934人。通过各类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都取到良好的作用。
杜云馨同志虽然是教研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所做的工作也是很平凡的,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既缺少垂直领导又没有可比照借鉴的学校,教研工作能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的开展起来,其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杜云馨同志凭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凭着自身的韧劲和钻劲,踏踏实实的从零开始,为我校的教研工作打开了一条通向新型教育方式的大门,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头,相信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