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共5篇]

时间:2019-05-12 23:5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

第一篇: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文化多元化、全球经济化、科技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突出特征。职校英语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体现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本文运用实验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审视本校niit专业英语模块教学,期望其为跨文化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为未来的跨文化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职校英语;跨文化教学;niit英语模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29-02

一、引言

跨文化知识能够为外语教学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职业教育作为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语言基础强化、语言能力应用、文化知识积累和交际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常晓梅、赵玉珊,2012),从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实现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培训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潜力。

二、学情分析及niit学科介绍

这几年由于大学扩招,普中升温,进入职校的生源质量呈逐渐滑坡趋势。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英语语言基础薄弱。以我校为例,2010年秋新生入学摸底测试,大部分学生未达及格分数线,英语的及格率仅为10.6%。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还产生了畏惧感,导致职校英语课堂效率低下。虽然老师一直在积极寻找英语教学的突破方式,但成效并不明显。尽管如此,我校niit专业在英语教学上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对英语很感兴趣,愿意加入niit专业学习英语,希望通过niit的相关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模块是以开放式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设计及思路

1.研究对象及方法。本项目是一项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此建立课题团队,选择本校信息工程系2011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1611班为niit班即实验班,111612班为普通班即对照班。通过跨文化测试的方式,收集并科学分析相关数据,分析两个班最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区别,并挖掘出本课程在跨文化教学上的优势和特点。跨文化测试参照neuliep、mccroskey(1997)的跨文化交际量表和费小佳(2006)的跨文化能力测试制定而成,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2.研究过程。在2012~2013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一周分别对111611(实验班)和111612(对照班)进行前测,测试两个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在学期结束最后一周,对两个班再进行一次后测,再次测试两个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用的测试卷是相同的。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3.数据分析。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验前对试验对象进行f检验,检验两个班级的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总成绩的离差平方总和为6895.197。如果仅考虑班级单个因素的影响,则不同班级可解释的变差是3.185,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是6892.012,它们的方差分别为3.185和93.135,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034,所对应p=0.854>0.05,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

对后测的成绩则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niit英语模块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702,显著性水平p=sig.=0.196>0.05,说明两样本的总体方差齐,方差齐性条件成立,因此t检验结果,即显著性水平为0.047 3.教与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niit课堂并不就词讲词或就话语讲话语,不局限于对语言材料本身的解释,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学习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跟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同,外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公正、平等的态度更易于被职校学生接受。而且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比较高,基本都能主动参与。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地设计出某种“糟糕”状况,学生就会主动地出谋献策,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是在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营造出的环境很真实,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也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来进行的。

4.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把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寓教于练、寓考于练。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比较害羞,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职校也不例外。niit的考试形式是开放式的,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下展示自己,由于单次的考试往往会受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公正,因此将平时的实践练习与考核挂钩,可以逐渐消除客观因素影响,让学生真正发挥出真实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摄入,使学生不再只是关注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将更多的目光和注意力转向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地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课题组对跨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通过对niit英语模块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跨文化研究领域的视角,所得出的教学启示将会促进职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改革既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同时也隐含着对基于利益导向的物质利益原则的认同。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着利益主体的动机从而直接关乎到改革的成败;利益关系及其格局的变动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把握和控制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依据。

传统观点认为:在国有企业中集中体现着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说,企业是实现国家利益和职工利益的载体,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没有错,但这样的划分太笼统了,对于我们分析今天国有企业的具体问题来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因为:国有企业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改革,利益关系已经更加复杂化,利益主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分化。例如:所谓国家利益,除税收和剩余索取这些根本利益之外,更主要和更直接地还体现为政府部门利益和政府官员利益;所谓企业利益,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正是要对此展开分析。

笔者的一个一般性结论是:在国有企业中,各级领导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与普通员工已经不再是利益共同体。

国企内部已经生成新的利益主体

如果说改革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经营管理者激励不足,那么近年来的主要问题则是对经营管理者约束不力;如果说改革前“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国企职工与领导干部在“大锅饭”体制下因缺少利益差别而同属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近年来在政府将国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国企内部的利益关系则发生了新的变化,国企内部已经出现了由领导干部构成的新的利益主体;如果说改革前国家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之上,那么近年来随着国企内部由领导干部构成的新的利益主体的出现,普通职工这个传统的利益主体则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在国有企业的利益格局中,已经形成了普通职工群体和企业领导阶层这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要说明这一点,不需要做多么艰深的理论分析,只要做最简单的实证分析就已经足够了。随便到一家国有企业做一些调查就可以证明:职工下岗的越来越多,即使在岗的职工其收入也在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而与之相伴的则是企业各级领导者收入的绝对增加;再比如:国企经理完全不与业绩挂钩的高额年薪,与普通工人竟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距;再比如:国企领导名目繁多的职务消费和各种补贴,等等。事实无不表明:国企领导者和普通员工之间不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收入已经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普通职工的下岗和收入减少,就没有国企领导的升迁和收入增加,这在眼下的国有企业里是不争的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利益集团的分化既不是市场竞争自然出现的局面,也不是报酬与业绩挂钩或奖惩分明的责任制度客观形成的差别。要害在于:工人(普通员工)的利益无人保障,无法保障,连形式上和程序上的保障都没有,所谓的“监督”就更谈不到,“以人为本”更是骗人的鬼话。普通员工是命运被决定的一群,他们没有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问题既源于真正的所有者不到位――政府部门充当所有者代表并直接指派国企一把手,致使委托人缺位、代理关系混乱,普通职工这些真正所有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实现;同时也源于对国企领导缺乏来自内部职工、政府部门、行政司法等多方面的有效监督与约束,致使国企内部出现了基于共同利益的官僚阶层。这个在国企内部新生成的利益主体,也正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新的利益群体。这个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致使国企内部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正在朝着进一步恶化的方向转化,而且其转化的速度超过了国企改革推进的速度,国企改革的有限收益正在被日益严峻的新利益格局所造成的利益冲突所抵消。

过去我们常说要警惕在劳动者内部出现异己,这种担心不幸成了今天的事实。由国企改革的特殊性所决定,原有的政企不分还没有解决,政府办企业的弊端还没有消除,现在国企内部又形成了这样一个新的官僚利益集团。你叫它“内部人控制”也好,叫它“企业官员腐败”也罢,总之,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企业民主管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就其手段还是方法,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空白。由此造成了这个新的利益集团既不受普通员工的监督,又不受政府部门的控制。与“自己定价、自己买卖”的国有资产流失相比,这种在国企改革幌子下公然登堂入室、动则把员工一脚踢开、公开剥夺劳动者、堂而皇之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恶劣行径,对改革的危害就更大,更甚,更烈。它摧毁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它摧残的是员工最起码的尊严,它失掉的是大众对改革的信心和期望。当此之际,如果放弃对社会大众基本权利的有效保护,只能使职工丧失掉最后一点“主人翁”的自豪感,无可奈何地陷入社会最底层,尖锐的社会内部对立从而形成,其恶劣影响在长期内将难以消除,更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就在酝酿之中。所以,从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角度分析国企改革和控制国企改革,是我们当前必须慎重对待的头等大事。

国企一把手成为最特殊的利益主体

前已述及,在国有企业中,各级领导者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与普通员工已经不再是利益共同体。笔者接着要证明:在由各级领导者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中,又以由政府指派的一把手的身份和作用最为特

殊。

人的行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在社会允许的规范内,这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同时,人在社会中又是有其角色定位的,每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都要受到自身角色定位的制约。

一般分析表明:国有独资(控股)公司的一把手是政府部门委派的,他的升迁和去留,不单取决于他在企业的业绩,同时更取决于他是否听命于政府部门,这就决定了大型国有企业一把手的身份具有双重性:表面上他是企业家,实际上是政府的代言人,因为不听话就会被撤消。大型国有企业一把手上任初期会较多关注企业发展,因为他有时间、也有可能带领企业发展,从而增加业绩并实现自身价值;而当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只能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去留和切身利益。所以,一个即将卸任的企业一把手主要是以短期行为给自己涂抹最后的光彩,这是由他自身的角色决定的,与他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无关。这也就决定了,大型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只要听话一般都能顺利结束自己的任期,然后可能换个企业继续当头,有的也可能走上政府部门的领导岗位,即使退下来也能保证衣食无忧。

说国有独资(控股)公司一把手是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其原因还在于:政府的意图除了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体现之外,一些更为具体、更为即时的意图和要求,则主要是通过由其指派的一把手来实现的。或者说,对于一个一个具体的的国有独资(控股)公司而言,对其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一把手的控制来实现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基本判断:政府部门指派一把手,并且对一把手的去留(他的职业生涯和经济利益皆系于此)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因而,这个被指派的一把手将对其委派者言听计从、俯首听命(不听话的会被换掉,所以这个一把手只能是听话的)。

由此可以推论出:政府、企业和职工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从三者利益差异性角度看,一把手既不代表企业利益,也不代表职工利益,他只能代表政府利益和他个人的利益。这是由一把手的角色定位所决定的,是由国企一把手的委派方式所决定的,是由政府本来代表不了所有者却还要做所有者的代表造成的。前述“内部人控制”的肆无忌惮,也反证出政府部门(国资委)代表不了“全民”利益。这样一来,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并没有谁来真正代表;或者说,在首先满足政府利益和企业领导层利益之后,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不过是一些人口中的“说词”和工作中的“点缀”,没有谁真正是国有企业和国企职工利益的代言人。

只对上级负责成为国企改革的一大难点

如前所述:国企一把手只要听话就可以“寿终正寝”,国企下级领导只要听上级领导的话,就可以在“特殊利益集团”之内谋得一席之地。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必然会形成“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企业和职工负责”的“唯上是从”的企业文化,这又会反过来使普通员工和官僚阶层这两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更加显性化和公开化。干部是不用害怕“下岗”的,就算把企业搞“黄”了,他也不要为此负什么责任。而一旦企业衰落甚至破产,工人就会落入社会的最底层。由此得出的另一个推论是:更关心企业的是工人(包括普通职工)而不是企业里的各级领导。工人吃的是企业饭而一把手吃的是政府饭;企业其他各级领导吃的则是他的上级的饭。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企业和职工负责,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个难点。

“唯上是从”的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国有企业的必然,根源于一把手的产生方式。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前出台了五个文件,市场化选择经营者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但是,只要不改变国有独资(控股)公司一把手的这种直接任命方式,不改变国企内部各级领导者以任命为主的产生方式,这种“唯上是从”的企业文化就无法彻底改变。一句话:不改变一把手这种特殊的利益主体地位,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

一把手之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是因为他是前述国企官僚阶层利益集团的“塔尖”,下级官员都要对他顶礼膜拜,俯首称臣。就象一把手自己的命运取决于政府部门一样,国企下级官员的命运也都取决于他的上级,而这个最高的“上级”就是一把手。这个一把手在国企内部的权利无限大,由此形成了国企特有的“唯上是从”的特殊的企业文化。由此可以认为:国企之弊,其要害在“独”,即权利没有制约;救治之道,在于“分权”,即国企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题中应有之意。这其中包括经营者及其团队的制衡作用,职工及其利益集团的制衡作用,等等。笔者在《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及其矫正》一文中曾认为:既然“一股独大”的产权格局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政府部门指派一把手致使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缺失从而无法实现“两权分离”,那就不妨在强化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上做一些研究,在强化职工监督上做一些研究,这些又要另文再述了。

第三篇: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学校食堂服务

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学校食堂服务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南门中学 李洪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应该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

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在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时,有些领导干部容易丧失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大权独揽,将群众赋予的权力变成自己的个人权力。表面上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为群众服务,实际上将其作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贪污腐化,直接、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所以,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于加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践行群众路线,对于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更好地维护师生利益,更好地为师生提供舒心的服务和后勤保障,为每一位师生的健康饮食保驾护航。如何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充分、个性地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好的规范食堂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放心贴心的服务,办人民满意教育,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广泛征求意见,查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认识到缺点和错误,才能改正。学生认可,家长满意,食堂工作才叫真正搞好。后勤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工会召开食堂管理沟通群众座谈会,收集全面准确的意见。对于座谈会的参会人员,除了后勤一线的管理老师、工会委员、部分教师代表外,还要邀请学生家长与学生代表列席会议,多提宝贵建议。例如:如何提升食堂的伙食水平,饭菜的质量和营养搭配问题,多听取专家和营养师的意见。在做到营养均衡、菜谱多变的同时,也要注重味道,适合学生的口味;食物采购的渠道和各个环节也要更加规范,公开采购明细账,接受师生监督;在严格执行食品台帐、餐具的消毒程序,放心菜等问题都可以听取各方意见。让全体教职工参与管理,食堂服务的质量才会有保证。座谈会的召开将为食堂管理后勤工作中的进一步完善,提升食堂服务的水平与群众满意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管理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集思广益,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从食堂主管到工作人员都有岗位职责。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如食堂岗位责任制度,食堂职工考勤制度,食堂采购、验收制度,餐饮质量学生对话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餐具消毒保洁制度,菜品展示制度,食品留样管理制度等,建立餐饮档案,使食堂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充分调动教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一位教师员工以主人翁参与到服务工作中。

三、严把“四道关”,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发,给学校饮食安全敲响警钟,使得食堂管理压力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是学校饮食健康发展的关键,是生存之本。作为学校饮食管理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确保食品安全,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要严把“四道关”:

一是采购关。原料采购要避免随意性,杜绝使用假冒伪劣和违禁产品,要和信誉度高、质量控制良好的商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尽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严格执行物资验收入库标准,坚持食品留样制,坚持日常抽检,确保食品采购安全。

二是过程关。加强食品储藏、加工制作过程的监控,注意腐烂变质物资的防范与处理,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实施,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规范食品加工,做好生熟半成品的存放和加工工作,防止交叉污染。食堂餐具严格消毒,消毒以后统一放入保洁柜保洁。

三是防范关。实时掌握食品安全形势和进展,及时收集整理政府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公告,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做好食品安全预防工作。

四是监督关。既要做好特殊群体的监控,防范投毒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又要完善制度,强化落实。要建立食品安全检验留样制,随时自我抽检。做好的饭菜由职工提前先吃,确保无误后,才可以提供给学生。决不允许食堂出现群体安全事件。

四、转变工作作风,提升食堂服务质量与水平

服务师生是学校食堂的功能体现,是学校食堂工作的宗旨。如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保证伙食质量,为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是学校食堂工作永恒的主题。着力提升学校食堂服务质量与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服务细节。要注重食堂窗口服务的形象。员工要求做到着装整洁、统一,总务处要为食堂员工配备帽子和一次性口罩;要求服务态度主动、耐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操作熟练、精确、卫生,尽可能地让师生感到餐饮服务中美的享受。树立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真爱、真情、真心,把食堂营造为温馨的“家”,把师生当亲人,服务人性化;以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作为食堂运行的指南,严把食堂服务过程各个关口的安全。

二是饭菜质量。全心全意为师生提供服务,于学校食堂工作而言,落到实处就是千方百计地保证伙食质量,为广大师生提供可口、健康、营养的伙食和优质服务。食堂在更新菜品、调整供应结构等方面要花一定精力,尽量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是服务教师,服务教学。考虑到班主任、上晚自习教师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可以安排寄宿制班级班主任,上延时课、晚自习教师在校进餐,尽可能地使他们从家庭厨房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提升硬件设施,改善师生就餐环境

进一步改善师生就餐条件。在学校改建食堂新餐厅,提高了伙食标准上,要克服资金困难,舍得投入。条件许可时,还可以将食堂锅炉和配套设施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食堂硬件设施,改善师生就餐环境,实现了食堂的统一化管理,提升了服务质量。

学校食堂工作是一项集政治、公益于一体的敏感事业,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在面临物价上涨、人工成本剧增而带来的资金压力,决不能因此而降低服务质量。食堂工作千头万绪,辛苦付出有时可能也得不到师生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受很多委屈,但是作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服务师生作为食堂工作的宗旨,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观,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全面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最大限度为学校减轻负担,为学校分忧,促进校园稳定和教育教学的发展,着力在保安全、稳价格、优服务、强管理、提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地提高学校食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食堂,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献礼。

第四篇:从全民健身视角审视排舞的发展前景

从全民健身视角审视排舞的发展前景

作者: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的张文英,吴步阳

发表于第26卷第10期2010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和总结了排舞运动的特点及健身价值,分析了排舞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的优势,并就目前的形势提出了排舞运动推广的建议,旨在推动排舞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关键词:排舞;全民健身;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业余文体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切.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积极从事适度的文体活动,已成为工薪阶层充实休闲时光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无疑为群众性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就是动员人们自觉自愿地长期坚持健身活动,把身体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得到了深入的开展,但与《纲要》的预期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排舞(Linedance)从字面上理解就知道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乡村舞蹈.起初用吉它和拍手起舞,后来融入了欧洲宫廷舞和拉丁式的舞步,舞步多样,风格创新,简单易学,是一种既可以独享,又可以集体共乐的健身休闲形式.它是一种能够有效锻炼人体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性的健身项目.近年来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引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逐渐开展起来,并受到了各个年龄层次的欢迎.由于排舞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国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极少,对排舞运动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尝试总结排舞运动项目的特点;探讨和研究排舞的健身作用和推广的价值,以期更好地推动排舞的普及与发展.1排舞的基本特征

1.1舞蹈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乐题材的丰富性

排舞最初来源于方块舞,圆圈无、欧洲宫廷舞和当时流行的Disc舞蹈以及美国乡村的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排舞融入了越来越多时尚的舞蹈和音乐素材.现在,排舞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舞蹈,仅仅经过国际排舞协会认证的排舞就有3000多支,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精心挑选和创编而成的.风格各不相同.此外,许多国家还把具有本地民族风格特色的舞蹈和音乐元素融入到排舞中来,大大丰富了排舞的内容.多元的舞曲可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人的需求.1.2舞步路线的统一性和身体动作的自由性

排舞的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步.新舞曲的编排,必须经过排舞协会的认证才能够在全球发行推广.所以,同一支舞曲在全世界的跳法都是统一的.在这个一致的舞蹈标准下,排舞的舞者可以在世界各地享受以舞会友的乐趣.虽然排舞的舞步要求全世界统一,但对舞者的躯干和上肢动作并无统一要求,每个舞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跳出自己的风格,所以,每一个舞者可以展现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诠释,相比其它的一些健身项目,排舞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1.3参与形式的灵活性和适应大众的广泛性

首先排舞运动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参与性极强.除了音乐,不需要任何器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排舞带来的快乐.即使没有音乐,大家还可以用拍手或吉它伴奏的形式一起舞蹈,非常便于普及.而且,排舞摆脱了舞伴的束缚,既可以和舞伴跳,也可以单独跳,还可以数十人、成千上万集体一起跳,参与的形式非常灵活.其次参加排舞练习的门槛较低“,凡是会走路的人都会跳排舞”,这句话说明了即使没有舞蹈基础的人也可进行排舞练习.在3000多支舞曲中,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都有较为适合的舞曲.另外,参加排舞练习几乎不需要经济投入.不管是身着运动服还是休闲服,甚至是工作服都能参与锻炼,可以为生

活,特别是为经济收入不多的人们节省开支.2排舞的锻炼价值

2.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排舞属于有氧运动的范畴,练习时需要全身的动作配合,锻炼部位比较多,因而称得上是一项“全身运动项目”.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随着旋律优美、轻松活泼的音乐将舞步、身体、手臂动作结合起来,幅度可大可小,自由发挥.练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运动,可以改变人体安静状态下的生理状况,促进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的状态,改善机体健康状况,远离亚健康.2.2放松身心,获得娱乐

排舞和其它体育项目方式一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感官满足和精神的放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享受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迁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练习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悦的情绪.2.3充实生活,扩大交往

排舞“排排跳”的形式决定了参与者组成一种临时的或相对稳定的健身娱乐的群体.参与者以提高健康水平、支配余暇时间、扩大社交范围为目的.无论是自我组织,还是单位组织,它都传输着一种积极的生活理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地域、社区、行业内部的凝注力,在当前营造和谐社会、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大环境下,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集体活动中,扩大了交往的空间.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交谈,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从而提高社会生存技能.3排舞成为全民健身活动支柱项目的优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家庭收人的普遍增多,新的生活方式的逐步形成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推行,全民族的健身活动呈现出空前活跃、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排舞这一运动项目满足了大众的社会需求,所以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形成了流行时尚.把这种流行时尚顺势纳入全民健身计划之中,为新时期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得到顺利的推广、普及,使排舞造福更多的人群.3.1场地要求低,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还处于发展时期,体育投资较少,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不能等条件成熟再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针对国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排舞这一新型健身项目在这方面可充分体现其优势.我国设施完全的大型场馆主要用于比赛和运动队,绝大多数场馆不对大众开放,真正能用于大众活动的场所很少.排舞不受场地限制,平地、砖地、木板地,户内户外,小区里、街道旁,公园里均可进行练习.3.2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年龄人群

排舞虽然有全世界统一的步法,但对身体动作没有要求,锻炼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演绎出不同的风格、韵味.排舞在保证全身得到锻炼的基础上,把复杂的舞蹈动作进行了简化.动作简单易学,其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动作简单而不乏味,优美而不难掌握,跟着教练做,通过观看、模仿很快就可以掌握动作.在排舞练习中不会因为拉丁技术不到位而措手不及、也不会因为舞姿不美而羞于参与,只要你能跟上步法,跟上节奏,你就可享受舞蹈带给你的快乐.排舞没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宜“.会走路就会跳排舞”,说的就是这个原理.3.3安全有效,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排舞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可接受性特点,能为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的对象所接

受.该运动属有氧运动,安全可靠,运动心律不会超过150次∕分,同时,排舞运动没有与他人身体的接触,因此也就不存在危险的隐患,参与者可以尽情地享受舞蹈的快乐.另外,参加排舞练习,不必担心舞伴,不必担心尴尬,可以独舞,也可和舞伴一起跳,还可以大家一起跳.同时,虽然大家的舞步都是一样,但自由的风格让你不必担心挑错,也不必担心自身的条件.所以,排舞运动可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健身者的需求.3.4和谐时尚,迎合社会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未来20年中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必然会在富裕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生活方式,而创新的体育健身方式就是这种新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舞的运动特征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排舞以创新的面貌倡导流行,以开拓的动力引领时尚,以个性的魅力吸纳群体.构筑全面小康社会体育健身模式,还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在国际流行的“金字塔”健身理论里,把健身分为4个层次:基因一自然一保健一最佳运动状况.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要求人们拥有能够应付激烈竞争的体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按“金字塔”健身理论分类,排舞恰恰从属于处于金字塔尖端的“最佳健康状态”层次.它强调人们通过参与,达到最佳状态.排舞的健身模式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健身的要求,它必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健身项目.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排舞作为一项新兴休闲体育项目,其风格多样、特点突出,适合各年龄层次人群的健身和娱乐要求,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健心价值,符合现代竞争社会下全民健身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健康水平及休闲娱乐的要求也在改变.排舞作为一种具有很好锻炼价值又深受大众喜爱的流行运动项目越来越有影响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排舞运动将成为国内外群众体育运动的热门项目和现代体育健身运动的新热点.4.2建议

4.2.1排舞作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应以公益投资为主进行推广,才能有效地在群众中普及和开展;政府相关部门应担负起组织和领导职责,建立排舞运动推广的长效机制,避免短期效应;对全民健身项目的推广还应建立起一套评估体系,使排舞运动的推广能够真正得到落实.4.2.2加大排舞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全面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俱乐部教练和体育院校学生等专业人才的作用,通过他们,使排舞运动在学校、基层社区和健身俱乐部开展起来,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从而在社会上全面推广.4.2.3加强对排舞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向群众广泛传授排舞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学校学生排舞社团和社区排舞健身团队以及健身俱乐部排舞活动,带动各个层次、各年龄阶段人群的日常健身活动,并通过组织一些竞赛和展演活动,使排舞运动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4.2.4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出版排舞的教学书籍和指导教材,并结合我国民族音乐和舞蹈内容,创编出具有中华民族音乐和舞蹈内容,创编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排舞.参考文献:

〔1〕焦敬伟,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7-10.〔2〕陈燕.排舞的健身价值与学校推广的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08(4):46-47.〔3〕孙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5):555-556.〔4〕刘国信.走进排舞世界[J].养身大世界(B版),2007(11).

第五篇:《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读书笔记

网络社会“万花筒”

——读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

王微 20130011124

摘要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结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也呈现不同形式。

【关键词】网络社会 信息 经济 文化 数字鸿沟

一、本书与编者简介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是世界各大学的26位研究者对一个协作联网项目的研究成果。我所读的中文版是200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一书的主编是著名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的作者曼纽尔·卡斯特。曼纽尔·卡斯特于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1979年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系。已出版20余种著作,尤以“信息时代三部曲”闻名。古根海默会员,欧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和海伦·林德奖。

二、本书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此书主要是探讨了网络社会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中的模式和动态。网络社会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起初我们否认科技决定论,因为技术是不能独立于它的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的,但我们也通过关注与这一新技术模式的出现相关的特殊社会进程,强调了作为物质文明而存在的技术的重要性。通过研究,书中也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根据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的模式也不相同。本书从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机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编者传达的核心观点是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替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路社会

也呈现不同形式。此书采用的是跨文化的视角,当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化和社会。此书的目的在于在多样化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中提出一个调查多种主题的方法。并希望通过努力,引发世界各国对其进行具体研究,以使大家相互学习,逐渐勾勒出新兴网络社会中人类跨文化的蓝图。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一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卡斯特本人对于网络社会的一个理论蓝图,试图去尽量的与全书的所有的问题和结论都有关。当然,由于此书是一本论文集,作者不可能系统地整合这里所提理论方案目录中的所有经验。验证理论章节的经验证据必须从理论章节的分析材料中寻找。卡斯特本人在这个部分的主要贡献在于澄清术语、定义问题,并能增强对本书其余部分中所提及的成果含义的理解。网络的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于信息技术的产生,受益于新技术环境,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灵活性,网络能根据变化的环境进行重新配置,在改变组成部分的同时仍然坚持目标。它们徘徊于通信信道上的阻塞节点以便发现新的连接;二是可扩展性,能在没有中断的情况下扩大和缩小规模;三是可存活性,因为网络没有中心,而且能在广泛的配置上进行操作,因此能抵抗来自节点和代码的攻击,因为网络中的代码被包含在若干个节点中,这样就能再生指令,并发现执行指令的新路径。所以,只有破坏连接节点的物理性才可以将网络淘汰。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三个特性,使得网络成为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没有电的使用工业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发展的一样,没有新技术范式所提供的能力,网络社会是不可操作的。所谓新技术范式就是指信息论。信息论有着三个显著的技术特征:一是,在容量、复杂性以及速度方面的自我扩展处理和通信的能力;二是,在数字化和周期性交互通信的基础上具有重组信息的能力;三是,新技术范式的灵活性,允许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应用下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能力。网络社会这一社会组织新形式的出现,是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中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因素引起的偶然的巧合,网络社会具有运用信息的能力,也有了历史机遇,因此会盛行并膨胀。然而网络社会之所以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拥有独立起源的进程:工业制度的危机和调整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相关生产模式的产生;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以自由为目标的社会文化运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三个独立进程在二十世纪70年代的偶然相遇和交互作用,产生了信息论和网络社会。数字网络是全球性的,而且其自我重新配置的能力是无限的。从定义上来说,基础设施基于数字网络的社会结构是全球性的。这样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全球化社会。网络社会首先是一个自我重新配置网络的一个全球体系结构,它不断地被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编写和重新编写;第二,它是网络的各种布局和排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涵的核心行为塑造了社会生活和工作;第三,它是这些主导网络保留在全球联网逻辑之外的社会形式的非连续性布局和排列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用两个理论性的评价就是,第一,结构自身不能存在。它们总是以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形式来表达参与者的兴趣、价值及计划,使这些参与者创造出这一结构并受其影响;第二,网络社会的包涵/排除不能被比作因特网应用中的“数字鸿沟”,而且与通信网络的联系不能保证真正地合并到塑造社会的主导网络或非主导网络中来。

书中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美国硅谷、芬兰、俄罗斯、中国以及英国等五种不同文化制度环境中,技术改革进程以及它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部分方法是进行直接的对照比较的。例如在硅谷和芬兰之间的对照比较。大多数分析证明了每个社会网络联网技术和组织的具体发展。我重点关注分析中国的文章。这篇论文中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透过中国因特网棱镜来看,中国是否真的存在网络社会?二是,如果存在,在它的组成部分,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其独特的网络形成特殊性是什么?当代中国社会的因特网的社会组成:政府机构将新技术而不是公民参与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式。中国试图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维持和巩固政治地位。政策制定者的目的主要是讲计算机网络引进经济领域。然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增加了中国信息化的复杂性。第一,因特网应用的经济效益对稳定当前社会结构的程度很难估计。第二,尽管看起来是团结一致的,但是中国政府容纳了多个利益群体,他们的目的和理念都带着竞争性和冲突性,他们在网络中争做主导。在很多地区很难界定政治和经济的界限,尤其是在跨边界商业活动集中的沿海地区。第三,基础用户网络的重要作用。基础用户每天的活动不仅保证了中国因特网的不间断运行,也体现了新技术从一个抽象的网络空间转换到具有社会意义的地方。中国国内调查研究发现,“搜索信息”和“娱乐”是中国人上网的两大主要原因。而且较大比例的用户浏览的是中文网站,只有少部分的是在阅读国外外文网站中的内容。说明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绝大部分中国人缺乏全球化兴致和视野。中国网络的关键是“技术自由”与等级的“中央集权经济”之间的典型矛盾,随着矛盾双方在范围和速度上的发展,这个矛盾也越发明显。经验事实远远比任何二元对立框架都要复杂,因为中国的网络形式处于一个法律、制度、社会群体以及文化认同的独特“通信环境”中。

本书的第三部分,通过聚焦于经济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资本、劳动力和生产过程,对网络社会经济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文章试图分析新经济中生产力增长的特征:分析全球金融网络下资本价值过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分析网络经济下代表劳动力特征的灵活劳动力的出现。然而劳动力三个类型的区别:一是劳动力是创新和价值的源泉;二是劳动者仅仅是执行命令;三是劳动者或者为工人或者为消费者。通过研究硅谷劳动力,文章发现了硅谷劳动力市场的两种基本特征:一是硅谷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高度的机动性,但是分析这种机动性时将机动工作与机动雇佣区别开来是很重要的。在知识密集型工业里机动工作大部分受竞争机制影响的,而机动雇佣更多是有管理雇佣关系的法律和制度结构来决定的。二是,这些高度机动性导致了雇主和员工求助于第三方的仲裁来帮助自己操纵这些复杂性,并快速改变着劳动力市场,反过来这些仲裁也通过不同的重要途径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动态情况。金融网络的繁荣与网络社会的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金融市场有科技和社会网络而这构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设计和操作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尤其是科技和社会维度产生了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的实践和观点,这些在讨论如何构造、管理并参与到有效市场中时是矛盾的。在金融市场中,为有效交易市场所需的必要道德促进了科技和社会的革新。从交易场联系到电子网络的转变重造了交易的物质基础,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统一、流畅的市场形象。这种市场将交易者作为个人来对待,而不考虑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结构和科技之间的争论中,金融网络形式产生了。

本书的第四部分,着眼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模式,比较了北美和西班牙东北部城市加泰罗尼亚的调查结果,还特别的强调了在美国底特律市区中观察到的社会种族隔离新模式。“数字鸿沟”是此部分提到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英文里面,数字鸿沟大多数时间统称“Digital Divide”,也有时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ennis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而在美国底特律市至今仍然是一个分裂的城市,在底特律种族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机会。2003年在底特律市的调查发现,底特律市区仍然存在着数字鸿沟。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年龄、工作状况是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种族、居住地和家庭结构是第二大决定因素。最后的研究发现,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帮助克

服空间和种族上的障碍,甚至在像底特律地区这样种族隔离严重的城市系统中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本书的第五部分,通过组织网络和通信技术,研究了公共部门的变革及其相关的公共政策。研究者对在线培训、在线医疗以及社团发展的主要领域的某些可以获得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试图评价在公共利益方面,因特网服务的社会和制度限制。美国社区技术运动,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美国社区技术运动解决数字鸿沟的途径就是帮助数字鸿沟弱势的一方拥有得到数字技术的途径。但是美国社区技术运动开展后,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可以明显的看出数字鸿沟比简单的缺少电脑要复杂的多。那么我们就要对数字鸿沟进行重新定义,新的定义包含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熟练的使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第二方面:具备因各种各样的目的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掌握如何且为什么将信息技术作为关键资源方面的知识;第三方面:满足被剥夺公民权人权的需求和需要的内容,也包括由他们所创建的内容。数字鸿沟可以证明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该变化使我们更加全球化,并使我们的发展更依赖与发展和应用信息所需要的设备。信息社会发展提高了我们彼此沟通的能力、信息共享的能力以及开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同时,数字鸿沟再现了早已存在的不平等问题。

本文的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对网络社会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对网络和英特网在社会政治上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一方面是社会运动的重构,尤其是所谓的“反全球化运动”;另一方面,互联网在正式政治方面的缺点是在其使用主要是通过层级进行组织的,这也暗示了在文明社会中,在加强政治自治方面,平民联网的潜力。第七部分探索了网络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问题,通过对加泰罗尼亚和印度的经历进行比较,重点强调了电视的社会影响力和建立社会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新的假设也被提出来,即试图在由“黑客伦理”提供的资料中发现新文化的文化基石。在历史的变革中,韦伯试图将新教伦理作为资本主义精神。

三、小结

如果新技术现代化会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形式到来的话,社会被灌输了错误的建议:复制可行的成功模式,将遭到公众的普遍反对。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运用新社会技术范式亲自实验来开发社会,土生土长的网络社会将会出现,这将根植于他们的特性,并向其他文化的社会形式开放。网络化进程将允许人类实验的杂交式发展,那么全球网络社会则会是基于不同特点的、形式各异的、彼此

能通信的网络社会。

下载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人性化视角看英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范文

    从人性化视角看英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AAAAA 时间:2010-03-29 22:0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摘要:课堂活动设计被看作是外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文通过问卷......

    从经济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的规范意义

    从经济视角审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的规范意义 摘要:从古至今,廉洁自律一直是古代君王所强调的东西,也是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东西。对于清官,在过去,有两袖清风;现如今,......

    从利益的视角来审视“党管人才”(改)[小编推荐]

    从利益的视角来审视“党管人才”于学强内容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人才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我们国家能否抓住机遇,把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以及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 笔者还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关......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代写职称论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

    初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饶永芬 摘 要: 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跨文化经营视角解读达娃之争

    跨文化经营视角解读达娃之争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始于1996年3月,结束于2009年5月。2007年4月3日,达能欲以40亿元人民币并购娃哈哈集团非合资公司51%股权,遭到娃哈哈集团强烈抵制......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法语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法语教学方法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外国的经济活动和贸易也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的外语文化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教学则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