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学本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点地思考
基于学本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技巧点地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小学一部 折艳红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的知识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赴重庆学习之后,我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有了一些思考。
一、让情趣盎然导语为学本课堂奠定基础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听的一节音乐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情趣盎然的导语设计的魅力,就拿我们每节课的一开始经常说的一句话“上课(Class begins!)”来说,其实可以向这位老师学习,欢迎同学们来到XXX老师的课堂,今天我们将要参加一个快乐生日派对,孩子们怀着愉悦的心情跟着老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都要成为进入作品特定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因此,教师不仅要用思维逻辑说话,还要用生动的形象和激越的感情说话,精心设计情趣盎然的导语。
二、让严谨精妙的教学过度语言为学本课堂增强实效 教学语言的严谨主要表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上,“序”是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的来龙去脉,精心组织语言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教学才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推导有致、言之成理;学生在授课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也便于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本次学习中,深有感触的是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小学的几节展示课,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一点废话,干脆利索却不乏精妙,(例子看听课记录本1.数学拓展课(2节);2.英语课)让人感觉整节课逻辑性、连贯性很强,使学生在教师精心的教学语言组织下积极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龚飞雄院长所讲的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听得明白;冗长罗索的语言,让人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三、对学本课堂中小组合作的理解 1.适时使用,不要生搬硬套
2.小组合作应该解决的是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3.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假合作(数学中的解决问题,英语中的自学、互学(考察单词、句子的读法,对话)、展学(汇报单词读音、句子的读法、表演对话等))
4.小组合作时要求一定要明确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要求
1.课堂教学语言力求准确严谨
教学语言的准确严谨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用语准确,用词严谨。只有达到了这个要求,才能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判断,才能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在讲课时表现出课堂语言表述的准确严谨。反之,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废话连篇,语无伦次,说不清道不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简练明白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简练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听得明白;冗长罗索的语言,让人抓不住要害,越听越糊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所谓明白,即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听懂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如果晦涩难懂,词不达意,就会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名其妙,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3.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它像欢跳的山泉流进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笑脸。为此,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感情,讲出意境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中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的真实情境。在讲解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的内容,时而轻言细语,时而慷慨激昂,有时滔滔如激流,有时沙沙如春雨,这样不仅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珠,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
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应该生动形象、饶有情趣。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4.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有节奏感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作为教学语言艺术亦不例外。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的抑扬顿挫、音节的疏密相间各个环节有机相连,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以为必须快慢适宜、动静相生、抑扬顿挫、起伏有致。譬如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珠小珠落玉盘地叙述;什么地方要放慢语速做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什么情况下“暂停”,以便酝酿气氛,培养感情,使学生舒展开想象的翅膀,都得有个讲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无意注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
由此可见,处理好教学语言表述的“疏”“密”关系决非小事。讲课时言辞过“疏”,慢条斯理,断断续续,就会引起学生听课时,神经松弛,注意力弥散;讲课时语言过“密”,铺天盖地,密不透风,就会引起学生听课时,神情疲劳,无法静思默想,完整收取信息。过“疏”过“密”的教学语言均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如何使课堂语言疏密得体、繁简适宜呢?最重要的是对授课内容的筛选和提炼,只有通过悉心斟酌,反复揣摩,适当安排,才能在授课时做到从容不迫,疏密得体,缓急自如。
5.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有幽默感
喜欢风趣幽默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但是,要使这种幽默的语言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就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以庸俗的笑料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真如有位老师说得好“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
1.导语设计要情趣盎然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上师生都要成为进入作品特定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因此,教师不仅要用思想逻辑说话,还要用生动的形象和激越的感情说话,精心设计情趣盎然的导语。导语的设计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语言表述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景,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如有一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采用激趣导入法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万物复苏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耳边就仿佛听到了解冻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报春的燕子细细地呢喃;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春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歌咏。朱自清的《春》妙笔传神,历来传诵不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的导语,用诗一般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言语影响、陶冶学生,使他们移情、入情,很快进入角色。又如:在讲《苏州园林》时,采用设疑导入法设计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提问设计要指向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引导,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是一个脚手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还是一种点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是一种语言示范,教师现身说法告诉学生应怎样质疑发问。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怎样提问。
(1)问题设计要注意科学性,要求语言严谨,思维严密,指向明确。不要因为提问者语言表述的模糊而使学生陷入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一般说来,问题设计要注意着重把握下列几个方面:问题有实际价值(忌无疑而问),提问准确具体(忌歧义,忌宽泛),问题指向明确(忌大而不当),把握关键问题(忌主次不分明)。下面的几个提问设计非常高明:①《祝福》一课鲁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描写祥林嫂又是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眼睛和面部表情的?②《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向往什么样的社会?你认为对这种社会应该怎样评价?③《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活该”独词成段,说说“活该”有哪些含义?④《在烈日和暴雨下》中“风雨中的树叶”就是祥子的命运,从祥子可以想到广大车夫的命运怎样?例①属于分析性的问题,先从总体方面提出问题,再从具体方面提出问题。例②属于概括性问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例③、④属于综合性问题,例③是针对文中一个词提出来的,例④是针对文中的一个句子提出来的。教师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全文做出理性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那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等等,从而在提问设计上考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2)设计问题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这说明所提问题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老师运用机智的语言随机应变地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例如:教《项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一提出,学生黯然。又问:“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回答;“是一个追求享乐,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由难度过大到教师想方设法“化难为易”,避免了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使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3.答题评价要恰到好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语言的恰当表述,使它不要损伤我们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果我们的学生答案不完整,我们可以耐心地说:“也许有的同学还有新的见解,你想不想听一听?”如果我们在讲课时本来是想设置一个问题,让大家有思考的机会,而有的同学却冷不丁地突然冒出一句,我们可以开玩笑似地说:“你反应真快,如果能给其他同学一次机会就好了。”使学生容易接受。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我们可以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其实这个问题倘从XX角度考虑,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对学生的提问、回答,表扬要及时,批评要委婉。肯定的评价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运用赞赏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第二篇:教师课堂激励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课堂激励语言表达技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激励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精彩的课堂激励评价,能是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下面就如何进行课堂激励评价的问题谈四中方法。
一、情感激励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课程呼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爱教师,学生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因此教师必须像对待自己的弟妹,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洒向学生都是爱,洒向学生都是情。课堂上教师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都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都激励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用饱含激情的语言,眼神,动作,表情显露出来,用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激励评价从教师的心窝飞泻而出,学生也会用他爱老师,爱学习的情感来回报老师。
二、语言激励法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课堂激励评价也离不开语言。教师要力求使自己的评价语言真实,准确,精彩。这不仅需要教师的真诚,还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那些人云亦云的“好”,“棒,棒,棒,你真棒”等评价语言使人觉得“言不由衷”因而听而生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开一个帽子工厂,每天上课都要带一些帽子去,看哪个学生适合戴哪顶帽子,就把哪一顶送给他,课堂评价中的同一句话,我们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学生感到勉强;也可以说得激情四射,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幸福。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同时我们认为恰当的批评和警醒,也应算一种激励评价。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应姑息迁就,而应善意的批评指正,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物质激励法
物质确实存在很强的刺激性。适当地在课堂激励评价中采用物质激励也是一种好方法。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适当的奖励一朵小红花,一颗糖和一个水果;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适时地奖给一个练习本之类的东西,的确能起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但物质激励评价的方法一定要慎用,我们仍提倡精神奖励为主。有一次我们听一节低年级的课,教师不断的奖给学生小红花,还没进入新课,红花已送了一大半同学。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激励评价,这种为激励而激励的评价不值得效仿。
四、量化激励法
在几年的课堂激励评价中,我们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激励评价。具体做法是:将班上全部学生分成按性别搭配,成绩好坏搭配和学习能力搭配的6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以小组织的姓名命名。课堂上开展组际间的学习和守纪竞赛。表现突出的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每组加50分,其他小组中表现突出的同桌加20分,课堂作业得“优”的每人次加10分。每天的分数有副班长汇总后填入教室后面的<<课堂量化激励评价表>>中,一周一总分,总分最高的是本周的“红旗小组”。实践证明:此方法简便易行,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能是学生在相互监督管理中自觉上好课,学好知识。
课堂激励评价是对真情的唤醒,对言行的肯定,对精神的诱导.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彩的激励评价作支撑,愿我们的课堂评价能开出精彩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语调如何吸引学生
1.语速放慢,显得沉着稳重,让同学们听清楚;过快的语速只显得这个老师慌乱没有自信。
2.语音加重,声音有穿透力,显得有底蕴。
3.联想丰富,课本联系实际,和同学们接近距离
4.比喻恰当:我常在课堂用武功比喻学问。
如: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条条定理和定律,这便是我们的招。
而我们的敌人,或者说是要和我们过招的人,直接点儿的是老师和老师出的题,间接便是你的同学。而熟练掌握这些招数,是我们应对
每一招在什么时候用,是针对对方那些破绽而出的,这便是定律适用性的问题。
掌握好招数不是根本,相信大家从金庸的小说中感悟最深的便是“无招胜有招”一说。“无招”首先要融会贯通“有招”,应对是不必去想招数,而招数自然而然施出,无招境界便由是而生,终于以无招胜有招,不为任何难题所难,不为任何最终达到独孤求败的境界,感高处之不胜寒,而叹曰:“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第三篇: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
随着“生本课堂”理念的不断推行,很多学校进行试点改革,但成效不大。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生本课堂”的理解比较浅显,把“生本课堂”理解过于简单化,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没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些教师自认为对其主要思想把握地还不错,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实际上,一些教师并不理解“生本课堂”的真正内涵,认为就是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以前的”满堂灌、输入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老师少讲,学生多说“的教学模式,把“生本课堂”理解为布置预习作业、设置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这样简单的几种步骤和形式,做到全员参与就可以了,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把课堂变成一种走秀形式。其实这既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更不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本人就“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要弄清楚“生本课堂”的真正内涵
我认为“生本课堂”,应该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具体地说就是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生自主归纳结论。其指导思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观念转变、方式转变、结构转变,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学用。
教师只有在真正理解”生本课堂“内涵的前提下,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生本课堂”呢?
二、充分备好课,设计好“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有人认为“生本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只
是一个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课堂上主要是看学生表演,轻松又简单。事实上则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劳动不但没有得到相应减轻,反而是加重了,并更加具有挑战性。展示什么样的自主学习作业,设计什么样的开放性问题,课堂上如何应对学生交流、质疑,并引领更具深入地探讨,学生怎样有效地自主完成学习,都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去设计、去应对,好的课堂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这些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备课。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其一、精心“备”学生。
“备好学生”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基础的环节。一是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谈话,与不同层次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些方面已达到了何种程度,学生间的差异又怎样等等。二是预习新知,了解学生的现实学情。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预习本,让学生在每次新知识预习之后,将预习中自己解决的问题、疑难的问题等写在预习本上,了解学生的现实学情。三是设置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精心设置作业、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探究,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活动有的放矢,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其二、精心设计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要精心设计“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课堂提问,捕捉课堂生成,进行有效提问。真正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对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到有效提问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一是问题要有明确性;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问题要有适度性;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够得着。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
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问得太多,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问得太少,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三是问题要有激发性;首先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其次能激发探究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四是问题要有灵活性、首先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特别要提出的是,每一个问题都要促成学生思考、表达、讨论和交流。
三、“生本课堂”要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 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的习惯,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切入口。
当然,要真正上好“生本课堂”,需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前置性作业量的多与少,难度的深与浅,也需要我们把握好。关于小组建设,如何做到合理分组,实现小组有效讨论,做到全员参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教者倾心关注,课堂机智也促使我们去提高,以应对“生本课堂”随时冒出来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去思考、去实践,以真正实现“生本课堂”。
我相信,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实现“生本课堂”的理想终将变成现实。践行“生本课堂”,创造精彩人生,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让“生本课堂”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第四篇:教师发声与语言表达技巧课程小结
教师发声与语言表达技巧课程小结
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顾圣哲 120100034
一学期的教师发声与语言表达技巧课程即将落下帷幕,从刚开始的对自己发声时用的器官和方法的一无所知到懵懵懂懂再到现在初步有了一定的技巧,这一学期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教师讲课发声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会使得喉部极易疲劳、疼痛;声音嘶哑、甚至失声;说话费力、音量不大;声音单薄、干瘪、缺少表现力。声音传达的内容不够生动事小,伤害到自己的声带或是喉咙却是终身的遗憾。
在开始的几节课中。我们了解到了只有声带在完全闭合,使气流通过发生振动发出声音是最标准的发生方式,而不标准的发声方式例如声带不停的粘连放开粘连放开,会诱发声带小结、甚至更恶性的疾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通过透镜看到的视频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能够更投入地去认真体会如何正确的发声。
呼吸操和各类开嗓的技巧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这类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呼吸方法也一度让同学们十分困惑,但是我们心中都在说着:坚持就是胜利。用鼻子呼吸鼻子酸了,肋骨撑得累了,同学们也都乐在其中。更重要的腰部力量也被同学们挖掘出来,只有腰肌够稳,控制住气流的释放,才会有更好的延续性。
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邱乙哲老师的表达技巧真的是达到了让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程度。刚开始,同学们都羞于表达,认为夸张的发声十分滑稽可笑,同时根本达不到老师的水平,有种东施效颦的意味。课后作业的录音更是让同学们笑翻了天,但是同学们天天都在获得进步,在认真学习讲义,并完成阅读体会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使自己的口腔乃至全身紧张兴奋起来,达到最好的效果。虽然技巧还没有那么成熟,但是确实,比起开学初的稚嫩,还是有明显的飞跃。
短短的一学期,并不能改变太多的发声习惯,但是,这些训练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确实终身受益的宝典。想要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一副好嗓子和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必不可少,这一套训练技巧我会终身珍藏,并好好练习,也祝这门课程越办越好。
第五篇:实施生本课堂后的几点思考
实施生本课堂后的几点思考
青海省湟源县城关回校马鑫
经过去年上半年的培训,我校确定了生本在我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假期过后,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虽然生本理念在转化为生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曾经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和质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本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不求短期的高分,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蹲下”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即使他们有时提出的观点难免不全面、不完善,我们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你对他们的“半调子”观点给予耐心,他们终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在教学中,教师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创造出了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
首先,学生不再据泥于教者对教材理解的设定,而是通过先自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在《垂直》这一课时的教学中,由于这一课时概念比较多,学生理解也有一定困难,如:相交、交点、垂足、互相垂直„„我打破了日常的教学模式,在课一开始就出示概念,先出示概念,再理解概念,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课堂上都是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发现。我想
学生的声音才是最美的,他们的思考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精彩的发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让我们领悟了“什么叫生本课堂”。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又如 《认识四边形》我提出三个问题:用相同的四根小棒为什么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怎样让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怎样让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探究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给学生指出了学习的方向,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主动的,他们在自己深入思考、探究的同时更渴望和同学交流、碰撞。同时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其次,注重过程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上教师不是为得到结论而教学,而是更多的注重过程研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通过学习全过程的经历,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形成。例如 在一些数学课上如果教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思想方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破思维定势。大胆的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深入挖掘数学素材的思维内涵,课堂会令人回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更具开放性、发散性。孔子在《论语》中针对教学有这样一句简炼而经典的话:“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通俗一点解释这句话就是:不到他(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一理念似乎和生本教学观中的“以学定教”吻合,以学生的状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把握教学的层次。这一原理使一切预设的教学流程设计都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学习内容和重点都是学生定下的。但也不是完全不给学生以方向和框架,我在数学课上实施生本的过程中就基本上分为大致这样四个步骤:我展示、我研究、我疑问、我的收获。学生在第三个环节——“我的疑问”中常常会出现传统教学中不会出现的很多稀奇古怪但又令人惊喜的内容。再次,“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并敢于去质疑权威。生本课堂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据泥于传统课堂中老师所设定教案的条条框框,而使其思维具有了主动性与发散性。学生与教者教材的关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动的探求,甚至是质疑。虽然生本课堂才推行短短一个学期,但这样的例子已经可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另外,生本课堂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情感交流。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情感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上课的教师在表扬和激励学生方面要做得很好,他们若能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又能巧妙地循循善诱。例如:老师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时候,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也有老师总是说:“你看他多会总结
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 或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谁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 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智慧。很多老师语言严谨干练,课堂轻松不乏幽默;很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那些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我认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种氛围中,我忘记了自己是个教师,感觉自己只不过是学生中成绩相对好一点的一员。当我站出来说话时,我不再感觉自己是在空洞地说教,而是在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在这种氛围中,我也忘记了去进行所谓的组织教学,虽然同学们坐得东倒西歪,但我知道他们都是投入的。这一切,都是生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