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解密”——以人教版《四季的脚步》为例

时间:2019-05-13 00:0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诗教学“解密”——以人教版《四季的脚步》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诗教学“解密”——以人教版《四季的脚步》为例》。

第一篇:儿童诗教学“解密”——以人教版《四季的脚步》为例

严丽萍

儿童诗情感饱满,想象丰富,构思新巧,语言童趣,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而特定的表现形式,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又有一定的距离感,容易激起儿童对其写作内容、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的好奇心;合理利用好奇心展开教学,于儿童的语文实践能力、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提升大有裨益。因为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情不自禁产生感官、动作、言语的探究。至于学生的好奇心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又能产生何等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关键。

设置悬念,发现儿童诗朗读的秘密

儿童诗本无秘密可言,教师的任务是创造秘密。悬念能在孩子们的心中自然地埋下一颗秘密的种子,激活他们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发现潜能。

上课伊始,我先让孩子们轻轻地初读《四季的脚步》,之后又让他们放声朗读。孩子们读得很起劲,但是我分明从他们的眉宇间读出了一丝丝的不解——我们已经读得很熟练了,为啥还要再读一次呢?而且是大声地读一次?

读后,大家一番议论、交流,发现一味轻轻朗读固然不好,完全大声朗读也未必见好,最佳的状态是轻重结合,这样的朗读最有感觉。

“真是会动脑筋啊!你们发现了儿童诗的第一个秘密——读诗时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孩子们喜不自禁,我则趁热打铁:“咱们分节来朗读,或许你会发现更多儿童诗的秘密。谁愿意来读第三遍?”

我指名四个孩子站起来读。他们在读“唰唰”“呼呼”这些拟声词的时候,节奏有些把握不准,音高与音长也不太到位,我相机进行示范和点拨。孩子们在聆听、模仿、对比中渐渐学会了朗读的技巧,也发现了拟声词朗读的秘密。

“发现秘密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接下来,四个大组分小节读,看看哪个大组已经熟练掌握了朗读秘密。”于是第四次朗读开始了。

单纯的朗读训练未免乏味。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因为悬念以及揭示悬念所带来的“神奇”感受,朗读训练也变得饶有趣味。孩童是最懂得欣赏“神奇”了,因为“神奇”能占据孩童的心灵。四次朗读,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伴随着产生秘密、揭开秘密、掌握秘密的过程,孩子们的好奇心一点点地被激发出来,朗读训练一步步地推向深入。多元解读,探索儿童诗形式的秘密

解读诗歌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孩子们基于好奇心的观察、探索、询问、交流、操作,如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他们的人格特征

“不仅仅是朗读,这首涛里还藏着许多秘密,你能挑战一下,做个杰出的解密员吗?”我充满诱惑力与鼓动性的话语,引得孩子们群情激动,跃跃欲试: 1.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微——解密词语

如果说朗读是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基调,那么,解读词语则是局部的探微览胜。“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组又一组的词语,为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老师,我发现每一小节开头都有两个‘悄悄’,一共有八个。”

“我的老师告诉我,用词不要重复,这首小诗却用了八个、哨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声音很轻的,所以要用悄悄。”

“因为季节的更替很慢很慢,所以非用八个不可;”

“刚八个‘悄悄’表示季节的脚步声义轻又多。” “你们不但善于发现秘密,还善于思考秘密背后藏着的秘密。注意‘悄悄’,带上你的感悟,我们去读一读全诗,”

八个“悄悄”是孩子们发现的第一个关于词语的秘密。以前“我的老师”教我的,与诗歌中所不断重复出现的“悄悄”,产生了认识上的错位,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乐趣。他们发现了八个“悄悄”,更要去探寻八个“悄悄”背后的秘密——语文课思维的过程有时比思维的结果更重要。

比发现一个秘密更有趣的,是发现更多的秘密。这首小诗除了八个“悄悄”之外,尚有“叮咚叮咚”等象声词,四个“笑着走来”,还有“许多歌儿”等许多关于词语的秘密,涉及“摹声”“复沓”“比拟”等一系列诗歌创作手法,解密的过程就是强化认识诗歌独特表现形式的过程。众多孩子的参与,使解密充满了趣味性和成就感。2.从文辞解读到符号研讨——解密标点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标点演绎的是符号的简约之美。这首小诗,也不例外。

“老师,我还发现了,每一小节都有破折号,在象声词前面。”

“你可以当小老师了,发现了这么多。你们猜猜看,破折号放在这里什么用?大胆猜!”

“破折号,引出后面的声音。”

“我用过破折号。这里表示声音重复出现,拉得很长。”

“诗人要慢慢介绍,如果不用破折号,就显得突然了。”

“没想到小小的破折号居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拿起语文书,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来自破折号的味道。”

破折号的作用类似国画的“留白”。用猜一猜的方法解密,没有对错的界限,只有准与不准的区别。孩子们通过猜一猜,从破折号中获得了潜在的语言信息,与文本要传递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效应,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之间获得了更有厚度,也更有趣味的阅读体验。

3.从内容斟酌到写法窥豹——解密修辞

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用“比”既多且广,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种种事物比拟成人来写,情味浓郁,神形毕现,栩栩如生。

“还有什么秘密被你发现了?”我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激发孩子们去主动探究,因为主动的学习是不会疲倦的。孩子们沉浸其间,乐此不疲。

“诗里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植物和大自然都写活了。”

“你们太有学问了!真是了不起。那么,这首诗里藏着几处拟人呢?把什么当作人了?”

“把落叶当作人了,因为落叶原来不会唱歌。”

“把鲜花小草当作人了。”

“溪水、金蝉、落叶、北风、雪花„„这些也都拟人了!”

“你们太了不起了!诗人把它们写活了,我们就把它们读活,好不好?练读描写北风的这一节。看看谁的北风最凛冽,谁的雪花最欢快。”

“诗是儿童,儿童是诗。”在教学预设中,我预想到孩子们可能会发现诗中把物体当成人来写。但是他们能熟练地说出“拟人”这个概念,却是我所未想到的,所以这一节完全是顺学而教。我在引导孩子们逐步接近语言的内核,去发掘诗歌深处秘密的同时,也发现了教孩子的秘密——基于学情,以学定教——这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学以致用,品味儿童诗创作的秘密

学习儿童诗,不仅仅是体验儿童诗特有的美感,更是要学以致用,立足语言实践,用儿童诗的形式去表现儿童的生活。

课上到这儿,开始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四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我不这么处理,我的课堂始终要带给孩子们“柳暗花明”的“凉奇感”,让他们在“一波未伏,一波又起”之中,体验到探寻与创造的乐趣。

“今天我们学了读诗的本领和写诗的本领,所以我想带小朋友写一节诗,但是我们不写春,不写秋,不写夏,不写冬。”我神秘的提示让孩子们情绪高涨。“你们知道现在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吗?”我边说边开始了一句一句地板书:

新年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唱起歌儿,“——(),(),”

“()”

“最后一行是特别难的,只有特别能干的小朋友才能挑战它。当然,认为自己是绝顶聪明的小朋友,还可以把‘新年’换成别的词,创作一节全部属于自己的小诗。你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小诗呢?这是老师最想知道的秘密。”

孩子们埋头创作,五分钟后争着开始了练笔交流。

学以致用,水到渠成。老师一笔一画地板书,展现的是一节小诗诞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孩子们的思考与猜测,最后转化为创作。把几个孩子的小诗组合起来,一首完整的《新年的脚步》就诞生了。以“新年”为主题的半扶半放式写话训练,最终解开了师生共同的秘密。整个儿童诗解密之旅,至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为儿童诗教学“解密”,这样的方式同样适合于学习一组儿童诗。人教版六年级“轻叩诗歌的大门”板块中的五首儿童诗,我曾和孩子们用一节课时间“解密”,开展综合性学习,轻松而高效。

第二篇:以《云房子》的教学为例谈以学定教

以《云房子》的教学为例谈以学定教

[摘 要]“翻转”课堂,首先要“翻转”教育理念,彻底摒弃“满堂灌”和“满堂问”的形式。对《云房子》的教学,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效先学,以学定教;质疑探究,多学少教;鼓励展示,教学相长,给学生提供更充裕的自主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学习展示平台。

[关键词]以学定教 质疑探究 鼓励展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5

“翻转课堂”倡导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学情,找准起点,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发现,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课前有效先学,课上合作探究,从而轻松高效地获取、理解、运用新知识。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文《云房子》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有效先学,以学定教

在预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将难写的生字、难理解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和难懂的问题都记录在《预学本》上。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批阅每一位学生的《预学本》,了解他们的学习起点,梳理学生的“懂与不懂”,删繁就简,大胆放弃自己原先预设的教学点,把课堂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难以掌握的重难点上。

从学生预学《云房子》的反馈来看,文中的词语都很浅显易懂,学生并没有觉得难以理解。但有两个易错字――“然”和“耍”,在抄录时,就有学生将“然”左上部件的“月”写成了“夕”,也有学生混淆了“要”和“耍”。于是,我在课前查阅了“然”和“耍”的字理,在课堂上针对这两个字进行了辅导。我先出示了一幅图,让学生猜测根据图意造出来的字到底是课文的哪个生字。学生一边细致地观察,一边激烈地讨论。他们交流了从图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有一只狗被吊在那里,火上烤着的可能是狗肉。学生很快锁定了生字表中的“然”。我告诉他们,其实“然”是“燃”的本字,本义是“燃烧”,但后来意思发生了变化。“然”的“四点底”就像火团,“犬”就是狗,而“月”则是由“肉”演变而来的。

而“耍”字当中的“而”过去其实表示胡须的意思。关于“耍”的字理,第一种说法是男子用胡须戏弄女子,意为“戏耍”;第二种说法是女子戴上胡须演戏,有“玩耍”之意。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选择了第二种字理讲解给他们听。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一个个都惊叹汉字造字的神奇与有趣,知道“然”和“耍”写错了。

二、质疑探究,多学少教

学生在《预学本》上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该如何妥善处理呢?在课前批阅时,我将学生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汇总,并按提问质量评价为“三星问题”“二星问题”和“一星问题”。对不同星级的问题,我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离谱的、价值不大的“一星问题”先放置;简单易解决的“二星问题”则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有探究价值的“三星问题”往往是解读文章的核心问题,那就发挥其纽带作用,引发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充分地合作探究,尽情地对话交流。星级问题的评价机制发挥了导向作用,学生渐渐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质疑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学生就《云房子》这篇童话故事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云房子是谁建造的?”“云房子都是什么样子的?漂亮吗?”……我紧紧扣住了核心问题――“小鸟们造的云房子是什么样子的”组织教学。课上,我抛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然后让学生扮演小鸟,动手造云房子,并用心思考:“如果你就是一只小鸟,你会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呢?”

三、鼓励展示,教学相长

很多课堂都设有合作探究的环节,但常常流于形式,讨论时轰轰烈烈,交流时却一带而过。为了避免这种形式主义,我在课堂上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或者小组的学习成果。

在《云房子》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我还提供了句式:“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在学生的交流展示中,云房子真是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有层层叠叠的宝塔,有可爱的蘑菇亭,有腿粗如桩的大象……这样,鼓励学生自由交流,大胆展示,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促进教者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更充裕的自主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学习展示平台。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让课堂“翻转”,更要让自己的教育理念“翻转”,尽量做到“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甚至“教师不教,学生会学”,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

(责编 莫彩凤)

第三篇:请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

1.请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介绍一个引导学生把一句话写具体的案例;

学习了袁志勇老师的教学视频后,我想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写好句子是写好作文的根基。要想写好作文,避免学生写流水账的作文,练习写一句话是特别关键的。如何把一句话写具体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创设情境

1、例句:阳光照耀着土地。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不具体,如何把这个句子写具体呢?

生:思考。(老师给于适当的提示。)

师:什么时候的阳光? 生:清晨的阳光。生:中午的阳光。师:说的真好!师:怎么样的照耀? 生:柔和地照耀。生:强烈地照耀。师:你们真会用词!师:什么样的土地呢? 生:一望无边的土地。生:辽阔的土地。

师:老师想到了无边无际的土地,我们想到的土地多么辽阔呀!

师:谁来把例句说具体?

生:我来说:“ 清晨的阳光柔和地照耀着一望无边的土地。” 生:老师,我也来说:“ 中午的阳光强烈地照耀着辽阔的土地。”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看来大家基本掌握了这种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师:总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借助扩写句子的方法就能把句子写的更生动、更具体!同学们,我们要想把每句写具体,就必须先把句子的每个成分前加上合适的词语,然后连接成前后通顺且符合逻辑的一句话,这样句子就具体多了。看来,把句子写具体也很容易?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

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好一段话”。写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用上我们学过的好词好句,同学们把自己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段话写具体了。

2、例句:我照看小兔很周到。

师:谁来读好这句话,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并说理由。

生:某某同学读得好,因为他突出了“周到”这个词语。

师:说的真棒!,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读出来的。想让听的人对你写的作文感兴趣,“读”好也特别关键。

[提醒学生读出感情,为后面评讲作文做铺垫。]

2.师:谁能说一句话来表现我看小兔很周到,但句子里又不能有“我照看小兔很周到!”这一句。

师:我提供一个词“每天放学”,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我照看小兔周到的句子吗? 生:每天放学,我总是把小兔抱到我家的菜地里,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菜。

师:你真会写!你还有那些照顾小兔的经历呢?

生:小兔渴了,我就端来不冷不烫的温开水让小兔喝个痛快。

师:你照看小兔那么细心呀!小兔一定和你的关系特别亲密吧,你呢说说吗?

生:小兔和我特别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神看着我,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我的手呢。

师:你能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我照看小兔很周到。每天放学,我总是把小兔抱到我家的菜地里,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菜;小兔渴了,我就端来不冷不烫的温开水让小兔喝个痛快。小兔和我特别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神看着我,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我的手呢。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不仅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朋友,还会写这样一段好句子。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说清楚,在加上一些自己的想象,就会把句子写得更具体、更形象了。你们看,写作文也很容易吧!

2.请从《青蛙写诗》《军神》《莫高窟》这三篇课文中任选一个段落,解析这个语段,介绍你准备教什么、怎么教。

学习了刘春永老师的教学视频以后,我知道了教学中要教常规所教,教课文解析,只有明白作者在课文中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意图又是什么。就以《军神》第一小节为例子,来浅谈我对刘老师的观点的理解。理解这一小节教什么,怎么教,意图又是什么。学习《军神》第1节。

出示:“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我们来读这句话。

师:这里有个词,(出示不悦)一起读(生:)“不悦” 师:什么叫不悦?—— 生:不高兴、不开心。

师:沃克医生为什么不悦呢?读读第1小节。生:因为刘伯承说自己叫刘大川,是邮递员,师:说的对,刘伯承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欺骗了沃克医生。军人是很正直的,但是刘伯承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呢?老师查了一段资料,谁来读一读?

“ 1916年,刘伯承参加了革命军,带领军队和袁世凯的反动军阀进行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的眼睛受了伤,到沃克先生的诊所里去治疗。当时周围都是反动军阀的统治,他要去看病,反动军阀袁世凯当然不答应,看见了会被他杀头的。” 师:并且还会给沃克医生带来麻烦,因此刘伯承隐瞒自己的身份。同学们明白了吗?然而,沃克医生一眼就看出他不是普通人,而是军人,就有点不高兴。师:谁来读沃克医生的话。

生:“不,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能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生气地,不高兴的,谁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生:(不高兴的语气)“不,你是军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能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师:读的好!

师: 这么重的伤势,伤势多么严重呢?谁来读这段话? 出示资料:1916年,24岁的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炮火、子弹疯狂的轰射过来,为了救一位战士,刘伯承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从颅顶穿过,又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当他苏醒过来,用手摸摸伤口,手上沾满了血, 钻心的疼痛让他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一只眼睛。为了让战士们安心作战,他一狠心抓起了身边的一把大刀,把牵连着那已掉出的眼珠经络割断,紧紧的纂住那颗眼珠,又昏了过去!师:刘伯承的眼睛严重到什么程度? 生:他的眼珠都掉下来了

师:对,眼睛已经从眼窝里掉出来了,多么严重。

师:联系课文刘伯承走进诊所的表现,你觉得他是一为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刘伯承很勇敢。生:我觉得刘伯承很坚强。生:我认为他非常的镇定。

师:谁来以镇定的语气读这句话:“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治一治。”

生:(镇定的语气)读:“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治一治。”

师:我感觉到了刘伯承的镇定、从容。

师:刘伯承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人。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

第四篇: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浅谈概念教学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浅谈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本人比较偏爱概念教学,想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适切《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教学内容中概念多较为抽象,整堂课不仅要解决“面积”的概念、感受常用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还要体验“用正方形作单位面积比较合适”,既而再认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内容之多,难以在40分钟内有效完成。

基于以上想法,我对教材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1。简化“面积”概念的认识教材中将“面积”概念定义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十分抽象。于是我以关键词“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为突破口,依赖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获取,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推、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获得了教学的最大效益。2.在充分的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操作中,用重叠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进行实际测量1平方分米,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演算能力的培养。

3.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向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例如老师在教面积单位之前复习了长度单位,在后来的练习中又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加深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同的印象。

因此在概念教学时,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第五篇:一年级拼音如何教——以《g k h》为例

一年级拼音如何教——以《g k h》为例

教材分析:每一课拼音教学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拼音图,第二板块是音节词,第三板块是儿歌与识字,第三板块是拼音规范书写。就学生来说,最难的是拼音字母的正确“发音”,与音节的“拼读”。教学流程:

一、学习正确发音 板书四线三格,我们来熟悉一下四线三格。学生跟随老师的手势,分别说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上格、中格与下格。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声母,看板书:g k h。老师边书写,边说笔画,如“g”,是左半圆加竖弯钩;“k”,竖、左斜、右斜等。

这三个声母都认识吗?读一下,再读一下,很遗憾你们读错了。你读的三个声母都是带有“e”的响亮尾音——这是三个声母的呼读音。你们听我读,(读声母的本音)为什么我读的音跟你们不一样呢?

请看老师的口型,再发音一次。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发音和你的发音不一样吗?看老师的手,(五指并拢)左手指指尖,这是舌头尖,这是舌头根,发“g”“k”的时候,舌头不动,音从舌根迸发出来。发“h”的时候,(手势)舌头隆起,气流从舌上流过。你们读读看,感受一下。

同座位互相发音一下,你要想让别人听得清楚,就把尾音“e”带出来,你要不想让别人听到,你就发字母的本音。

教学意图:如果每堂课的教学把儿童看做零的学习起点,那无疑会带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无趣,枯燥的学习会如影相随。那学生对此课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呢?对城里孩子来说,会认、会读,甚至会默都不成问题。那就不需要老师教学了啊。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了解“本音”与“呼读音”的常识,非常重要。而这是学生不知的、不了解的。

二、规范书写三字母

这三个声母会书写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都举手。)既然大家都会写。那我把这三个声母从四线三格擦掉,看看你会不会写在四线三格上。在擦掉之前再让你们看一眼,不然你会放错位置。(生细端看)

三个学生分别到黑板四线三格里书写三个字母。其他学生观察,随后请学生判断格式是否正确。

生:老师他写的“g”格式不对。为什么?

生:因为“g”的竖左弯碰到了第四线,应该留一点缝隙。你的小眼睛很会观察。掌声赞美!看老师在四线三格里书写“g”,看老师写得好看吗?

生:不好看。

说说看,为什么? 生:左半圆太瘦了。

那怎样才能在四线三格里书写规范呢?这里有个顺口溜,大家一起读一读。投影:

儿歌念一念:

四线三格记心间,拼音字母住里边。声调、圆点写上格,胳膊长了住上格,尾巴长了住下格,其他部分在中格。中格一定要饱满,上格、下格空一点儿,书写规则记心间,拼音才能写规范。

“g k h”,谁的尾巴长?谁的胳膊长?“g”的尾巴长,“k与 H”的胳膊长。老师写“g”不好看,为什么?“左半圆”在中格没有饱满。

生读两遍儿歌。

教学意图:在四线三格里书写字母,对孩子们来说也不难,难的是规范书写。这规范体现在细节上。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会入心,没有入心,就不会内化成规范能力。朗朗上口的儿歌,通俗易懂、口语化,进一步把书写知识系统化,便于儿童吟诵与日常练习运用。

三、摆摆识记三声母

规范书写没问题,那会默写出来吗?这样,老师不让你在比本上默写,拿出手中的纸条,如果你能够摆出老师说的声母,就说明你会了。

我担心有人不会摆,你们先摆一摆,然后我再报声母给你。生在座位上用小纸条摆分别摆出三个声母,教师巡视。

老师有意说,“g”字一张纸条不好摆。

一位学生到前面摆出“K”,学生建议,把“左斜”“右斜”的纸条变小一点。

教学意图:如果让学生默写三个声母,大多没有问题。但不否定有个别学生不会书写。教学到此时,课堂有效注意力时间也已过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妨让学生动起来。于是每个小朋友取出小纸条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一个个形象的字母凸显在每个孩子面前。如此便促进了每个孩子的识记,这识记是鲜活的,因为那是学生的欣喜发现与创造。四、三拼变二拼,两拼变直呼

读韵母a,摆好口型“g k h”分别读出“ga ka ha” 认读“u”与“a”,发音“ua”,注意口型的变化。发音“g”,摆好“g”的口型,读出“gua”。练习几遍。运用上述方法,读出kua hua。

手指课本认读28页的音节以及“画画、打鼓”词语。

教学意图:汉语拼音有三种拼读法:直读法(或称为整体认读)、二拼法、三拼法。声母本音的教学,为两拼法与直读带来了方便。如,“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 再如,拼音时,发音器官先做好发某个声母本音的姿势,然后在发这个声母本音的同时把要相拼的韵母一起念出来。不要指望课内一下教会每个孩子会拼读出音节来,这要靠晨读与日常对汉语拼音23个声母、24个韵母,以及由此组合出的400多个音节的反复练读。学生就会提前迈入读写天地。

五、快乐诵读儿歌

自读儿歌,找出带有声母“g k h”的字。

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

教师说象声词,学生就报是谁在说话。如,师:哗哗,哗哗;学生接上说:是小溪在说话。

接着再引导学生头脑中分别出现每个“意象”的顺序。地上的“小溪”,天上的“小雨”,空中的“鸽子”,水上漂的“鸭子”,地上的“花猫”,池塘里的“青蛙”。读两遍后,全班基本背诵了下来。

教学意图:儿歌的学习,不需要教师讲解,也不需要学生理解,唯一要做的就是读,读,再读,只不过读的方式形式多样化而已,读出情趣而已。熟练地读出来是保底教学,如果言语能力超强的孩子背诵下来,也未尝不可。但不要有一刀切的要求,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下载儿童诗教学“解密”——以人教版《四季的脚步》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诗教学“解密”——以人教版《四季的脚步》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