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
浅析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
摘要: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初中生物课也越发重要,自然生物教师也逐渐学习新课改的要求。即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为三维目标,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教育,当然也少不了心理健康教育。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课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教学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虽然有的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毕竟不是仅靠几节心理辅导课就能改善的。在学校中,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大多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也是在课堂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一、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二、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本人因仅仅从事生物教学一年,而且是八年级生物,因此对于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在生物理论课堂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在生物理论课课上
八年级生物的教材主要从宏观上介绍生物,在许多教学内容中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可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的目的。例如:在“生物圈中的动物“这一章中,通过对运动的形成过程及一些典型的病变引导学生要热爱运动;在学习我国的特有的珍稀动物时教导学生要热爱生物,保护和环境,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等等。
初中生特别是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有着青春期最典型的特征即脑和内脏器官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性成熟,心理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对异性产生好感、对性知识好奇、叛逆性强等等。这些心理生理问题即可在“人的生殖系统”的教学中有利的渗透。可在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时,淡化学生们对其的敏感心理。打开心扉,接受正确的一些性教育。遗精及其卫生;
5、早恋;
6、青春期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
7、男性乳房问题;
8、手淫;
9、艾滋病;
10、避孕等。
脑的发育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因此可以教育学生
1、善于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还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此外,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条件反射。
2、勤于用脑。注意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深刻。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把学习、工作、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的时间作合理的安排。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就容易形成以时间为信号的条件反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对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都很有益处。
叛逆性强也是青春期的另一重要的心理特点,也是最容易发生心理健康疾病的一个方面,针对这个方面要加强其心理教育,让其懂得沟通和尊重父母。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课中渗透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现代教育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的心理健康水平制约着人的身体健康。
四、总结
在最近几年的初中生群体中,由于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事件频频发生,因此注重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得,作为生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继续钻研和沿用。
第二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文全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立身于中学教育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有的教师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这种情绪表现的更为激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殊特的矛盾心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刚结束初中基础教育,多数仍属于末成年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更少,许多学生上职业高中,是出于无奈,一些学生感到自卑失落,例如:我班有几位女生刚入学时低头不说话,不敢看老师,有时找她们谈话总觉得对不起家长,在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她们对别人所说的上职业高中也不错,‘也’字会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而在外部表情上却很少暴露;而对于一些男生,更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内心更是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表现上却渴望得到认可,于是在课堂上讲能话、课下的做恶作剧便成为他们的拿手菜。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引导学生了解繁花似锦的职业大千世界,让他们感受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是座“立交桥”,能为自己铺设多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成才之路。
在担任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双重任务的有利条件下,针对管理和教育两大方面,我采取以下做法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
一、学会尊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打下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解决,积极的尊重学生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1、绝对地接纳学生
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作为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人格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可是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把每一个学生视为平等的人。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位男生,上课以来没有正形,爱说话,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引起大家的注意,刚开始,我也很头疼,直到后来一次家长会,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己经去世,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我知道这个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故意引起别人注意,不愿被别人看不起的心理倾向。在一次课任老师把他告到我那里,拉到办公室罚站时,我没有采取粗暴的训斥,而是悄悄的告诉他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给我一个面子,让他在办公室给课任老师认个错,就可以走了。而后当他满怀敌意等待我的“谈话”时,我却把这件事给予冷处理,没再理会,他那充满警惕的心慢慢的放松,当然在课堂上偶尔也犯些小错,但却没有了抵触心理。
2、充分地信任学生
教师必须确立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有信念的,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不仅老师认为,学生自己也都认为自己无可救药的人,混一天是一天。所以做为教师,信任学生意味着教师坚信学生是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潜力,只要为其提供必要条件和帮助,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现在的问题,获得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设法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已经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个性正在成熟,所以每个人不仅要管理好自己,而且要共同努力管理好班级。有时,班级干部到办公室找我询问一些问题,我总是先听他们的想法,对班级提出的建议,只要没有什么大问题,都接受他们的办法行使。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充分信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给生病的学生捐款过程中,我班是第一个全部捐款并上交政教处的班级;在班级值日活动中,教室的地面始终保持清洁;在全校的值周活动中,学生不仅自觉早起打扫卫生,课间操期间还有人自觉参与保洁。当然学生在反应和处理自身问题时,会有顾虑或出现矛盾,没有暴露实质,对此,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能视为不诚实,而应该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引导和澄清加以解决。
3、无私地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意味着关爱,尊重需要通过关爱来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的关键。首先,每个学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希望知道老师是怎样评价他的,他希望得到老师理解的目光,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种愿望就更强烈,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目光。在我的班级里,没有绝对的差生,没有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就像幸运52的那句话“谁都会有机会”,是的,谁都会有获得表扬的机会,谁的进步都会在老师的眼里,谁的困难都会在老师的心里。课堂上一个完整的回答,能得到赞许的目光;宿舍里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能得到支持的目光,这样温暖的、安全的氛围,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我们教师真实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形成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期望和爱在孩子健康发展中尤为重要,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孩子。
二、学会倾听—培养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的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
1、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绝大数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色,很多人三年都不回答一次问题,从没有机会倒不愿回答:抵触情绪。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对于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希望得到表扬,我给予充分肯定;而对于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只要能完整的读出课本上的定义,便给予相当大的肯定;而对于那些在课堂从不回答问题,但却经常恶做剧的男同学,接过他们抛过来的臭球,用3—5分钟的时间解释,并引入正轨,而不是用冷冰冰的方法,造成课堂的严肃气氛。记的有一次,在上课过程中,一个男生突然冒出一句“厕所”,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而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说他的思维新颖,并用几分种的时间,把“神州”六号上天前,为了让两位宇宙员方便入厕,设计人员费尽心思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结果全班同学不再大笑,而且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厕所”也是个大问题。
2、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多数学生或者不了解自己的长处,或者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课本知识启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在第四章《职业个性》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一些心理测试题,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心。首先我告诉他们心理测试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要你真实的填写自已的情况,就会发现你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在电子班我选择一些电子专业相对应的测试题,如:你想学会使用钳子、扳手、钢据等工具吗?你对收音机、缝纫机、电线开关等一类的器具的构造和性能感兴趣吗?你喜欢自己动手修理收音机、自行车、电线开关、钟表一类的器具吗?在旅游班上课,我选择与音乐美术有关的测试题,如:你对美术舞蹈感兴趣吗?你很想设计一种新的发型或服装吗?你喜欢设计房间,并善于布置的别具一格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看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长处和优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还有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待于我们去创造,去发现,去利用。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而现在在校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和谐社会将失去其发展的动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的建设者。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宣汉县柳池乡中心校 金琼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在内心上想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是否能进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给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要讲究实效。语文教学是在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语文技能,增强学生见识,培养学生分析力,培养语文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语文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其个性,进一步端正其语文学习态度,培养其语文兴趣,提高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积极学习语文的习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心理准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语文教学多在室内进行,相对环境静谥许多,其特点是以语文的自身魅力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二、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吃透教材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课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各种文段分析的基础,在优化教学法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拨、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心理素质。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落花生》一课时,着重点放在分析“花生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高高的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生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需挖起来才知道。”让学生充分理解,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美观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而引申到审美这一方面,对同学不能看到别人的外表不好就看不起人的审美观。也充分让学生讨论学习,在其它场合,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不要怕羞,在学习上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语文教学。以往在追求知识上的掌握效率和运运用,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探讨、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知识并实践与运用,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建议做到:“抓大放小”。在教学中,把握住基本的主题思想,一些小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要求去预习、去分层;并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拿出来小组讨论,这样老师及时总结,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学生,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跃跃欲试。在语文课上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不同的问题。在讲解《落花生》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并讨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呢?还是做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表现自己的人呢?理由是什么?让学生们尝试讨论各自说理等;在老师总结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明确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做到我的人生我做主,做学习的主人。
四、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学习方法有自学法、自评法、创新法等。在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完全出自于学生内心发生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上小学语文第九册14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时,在分层时有的学生有惧怕心理,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答案,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阅读,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在课堂上学生是允许犯错的,教会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并阐明本课的中心,无论你做什么事,有成功也将有失败,在这条路走不通时将会有另一条路在等待你去走与创新。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有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也能大胆地举手发言;对于一些还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我支持你”“你能答对”“孩子!你棒极了!”等等,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运用游戏“找朋友”、“开火车接力”等,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兴趣与欲望,课外学生也自觉进行游戏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发展智力,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精神,严于律己,勤学苦练,完善自我,拼搏进取,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尽情渲泄,保持积极乐观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作文便是一种很好的吐露心声的宣泄。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记得曾经有一位女同学,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创设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
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多次的重复,而是兴趣、理解,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 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 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得到 满意地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围绕着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 标来进行教学,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 进,真正的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1、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学 会阅读,运用地图和图表,学会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初步掌握分析 地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如何 调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
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建立现代师生交往观,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友善,慈祥的教 师新权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的情景,一定要有生 生互动的活动,要在互动中把课上“活”上“灵”,在充满活力与灵 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教育学生。
2、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好奇乐学的积极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 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 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 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 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 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地理学科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在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去 领会,去感悟,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 松,愉快的学习境界,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师要教的内 容是学生想学的,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地 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2、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主动的成功体验
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 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 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 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 热情,是提高基础地理教学质量,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就需 要地理教师对教学教法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恰 当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挖掘学 生的认知潜力,使他们真正乐学,成功。
(二)灵活渗透的教学策略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 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以问题为中 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 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 一提是,目前在地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 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 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 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思考:
1、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我们该怎么做呢?
2、怎样激发自己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五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摘要】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
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