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慧春教授谈新加坡教育
张慧春教授谈新加坡教育
[ 作者: 张慧春 出自: 发表时间: 2012-01-06 点击: 54 ]
深度感受 学以致用
——新加坡学习感受
十年前,我曾在华南师大做访学,其后一直难有机会再进行系统的学习,今年有幸在湖南省教育厅和怀化学院的帮助下,我以不惑之年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求学,在忙碌而又充实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接受了洗礼,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对于从事过三十年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我来说,留学不图虚名,仅想通过系统学习,反思过往的不足,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体验国外教育体制的特点。这一年,我每天完全沉浸在学习中,丝毫不敢懈怠,每每回想起置身在南大那美丽的校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生活时,这种惬意是无以言说的。通过一年的学习,自己的理论知识得以丰富,过往惯有的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得到修正,也使我真正体会了国内外教育体制的差异,这种收获是持久而无价的,必将影响我将来的人生道路。当完成所有的学位课程学习并结束新加坡留学生活之际,就自己在新加坡留学一年的学习情况向领导做一个汇报。
一、学习的课程及过程
(一)融洽的集体,紧凑的课程
我们是2011年元月3日来到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硕士专业。新加坡有四所大学,获得国际上权威机构认可的只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我们完全按照南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授课,主要学习内容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领导学。从一踏入新加坡开始,我迅速适应了从学校中层管理者到普通学生的身份转变,同时牢记着我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中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个来自湖南(12人)和广西(10人)22人组成的班级中,大家相处融洽,建立了深厚友谊。
我们所学的这个跨学科、跨文化的课程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是很适合的,其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教育品德和创新能力,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际教育领域动态的教育管理专才,以适应日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教育环境。课程分两个学期,每期两个学时段,有12门课程,6门必修课,外加毕业论文,全部计学分,英式学制,完成全部学分才能获准毕业。其中有几门课令我受益匪浅,比如:教育管理变革课程让我们清楚的了解了如何培养有效应对变革的能力,如何为教育管理的变革做好准备,如何从容地确保自己的管理机构在变革中稳健发展。系统思维课程让我们认识到作为教育管理者应集中人力资源,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努力催生学习性的组织。教育政策的制定通过探讨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度与阶段,使我对具体的国家教育政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教育领导学让我们了解中国哲学及军事领导学中选拔领导者的标准和培养领导人才的方法,学习了新加坡教育领导体制,了解了学校领导和校群督学,还学习了文化领导和情形领导理论及实践,并探讨了服务型领导的起源和内涵,还分析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建立动力团队的技能。这些对我们今后工作上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特色的教育模式,忙碌的学习生活
1、教学技术先进,课堂气氛自由
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长3小时,中间休息一次,上课时同学们可以围坐在一个圆桌或方桌,可以自由活动和随时打断博士们的讲课并提问,可以畅所欲言,任何话题都可以拿来讨论,博士们也不会介意,这与国内教学大不相同,也是在国内绝对体会不到的。
2、教学方法多样,提倡主动学习
填鸭式的教育在这里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提问、讨论、活动、观看影片、设计小组作业、呈现小组作业,而小组学习的形式多样,有3—5人的,也有相互评价的。教学中博士们不以教授学生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不足,寻求答案中学习知识,因而教学中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逻辑。而每节课的小组讨论发言,既让每个人保持了高度的注意力、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也听取了别人不同观点,活跃了思维。通过教学培养出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即集体主义观念。国外这种自由、多样化的教育风格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课后学习这里没有现成的教材,博士们花心血上的每一次课,都是将该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传给我们,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我们思考。这样,在课后我们都需要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去了解博士们的上课内容,通过分析、比较对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断地改变自己,升华自己。例如教育领导学这门课,为了区别“领导”和“管理”二者的区别,课后会花较多的时间去了解概念,历史人物的背景,丝毫不敢懈怠。同时教学中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一说,任何的正确答案都是自己为了弄懂问题进行大量查阅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博士们都会客观地看待而不予正误的评价。
当然这一年的学习过程是非常紧张和辛苦,每天除了吃饭和晚间锻
炼的时间外,其余时间全部在图书馆或驻地看书、查资料、记笔记,每天超过十二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但现在想想还是非常值得的。
二、我眼中的新加坡及新加坡教育
(一)新加坡印象
新加坡是一小巧精致的年轻城市国家。1959年实现自治,1965年从马来联邦正式独立。全国陆地面积710.3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新加坡居住人口507.67万,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英语是商务和官方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到了新加坡就像到了“联合国”,各种肤色的人都有,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与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度。从1965年建国到现在短短的46年间,不仅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快速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而且以“文明的国民、先进的体制、花园的城市、富裕的生活”而著称,享有“世界上最有规矩的城市之一”和“东亚现代文明典范”之美誉,现已是世界公认的品牌国家。多元化的新加坡有着稳定的政治与经济基础,高效廉洁的政府,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交通,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充满着朝气蓬勃的都市生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2010年人均GDP达到43000美元,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新加坡竞争力名列世界第一位。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制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新加坡早就成了世界上少有的负责任、守法纪的公民。整个国家公民“循规蹈矩”、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由于国土面积小、发展空间有限、没有自然资源,为延续国家成长和持续繁荣,新加坡在教育上积极倡导“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公民”的国家理念,以凝聚国民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发展有良好的环境。首先是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障教育发展。两所大学从无经费之忧。南洋理工大学还花重金聘请诺贝尔评审主席担任大学主管学术工作的校长,通过他的带领,力图使大学在学术上迈上一个更新的层次。南洋理工大学的老师们在完备的激励机制下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学术上的发展,在课堂上的表现也近乎苛责。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于2006年由自主法定机构转为非盈利的企业机构。高度自主的办学环境,使得大学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我们留学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被环保于一片原始森林保护区,校园的各种建筑物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大片的绿地和高大的热带森林相得益彰。学校里的教学区和生活区界限分明,但又没有局限于任何布局规律,甚至找不到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整个校园带给人的是优雅和静谧的氛围,使人感到置身其中,专心学习,其乐融融。
新加坡采取教育分流政策。我们了解到新加坡自小四开始的教育分流制度的弊端时,当得知他们从英国移植来的各类水准的考试制度时,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标签理论。幼小的年纪就被贴上各种标签并一致决定学生的发展,怎么还有这样落后的制度?后来明白了,虽然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可能被编入较为落后的工艺源流班学习,但此举并未阻挡学生的发展,尽管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入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但新加坡完善了学生后天成长的发展条件,后起者一样能够进入国家大学学习并有到英国、澳大利亚的大学深造的机会,也有经过相关的培训成为国家公务员。可以肯定这种分流制度在新加坡选拔和培养精英人才,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优秀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教师培训政策。对新加坡380所学校两万多名教师而言,每个人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每一年必须保证有100个学时的进修机会。对此,新加坡教育部有专门的经费保障,这给新加坡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100个学时的进修内容分为3块,其中专业70%,主要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素质,20%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展教师知识素质,10%为理财、健康或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进修形式有到国立教育学院的课程进修,有在本校聘请专家的课程辅导,有到外校的观摩,也有到国外的专业进修。就是这样不断的。年复一年的强化培训,使老师懂得了如何培养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如何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形成终身学习精神等等。新加坡5所理工学院要求教师到本校上岗之前,必须有不少于3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果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能上岗,就说明我的工作没做好。当然,学校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尖端科技设备和接近实战的模拟训练,先进的实训中心都是由企业资助建立的。
然而,新加坡带给我们的也不是完美无缺。据讲课的老师介绍,他以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看到那里购书看书的人山人海相对照,感叹新加坡书店的冷清;新加坡的学生更注重在考试前高临阵磨枪式的突击,反倒是中国来的学生比较注重平时的扎实学习等等。
(三)新加坡的职业教育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政府重视教育的投资、发展、改革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而其中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科学的管理则是新加坡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历程。新加坡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靠低工资及天然资源来吸引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以解决失业问题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以建立高素质、技能型劳工队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吸引外资的优势是靠训练有素的各种技术工友及工程师,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劳动力队伍,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综合技能,以适应高附加值工业发展的需要。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吸引投资的优势是产业结构提升,加大本国和外国的高科技投资。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任务是建立社会的职业教育专业学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强调终身学习,培养员工终身受雇的能力,同时向全球化发展。对比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正处于实行经济重组,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得到发展阶段,相当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新加坡已经走过的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可以借鉴并指导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在认真学习了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后,有许多感触。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ITE招收的学生是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改为工艺教育学院(ITE)后,开始招收中学4年或5年源流的毕业生,使职业教育的层次明显提高,使一部分学生能够继续接受学校教育,而不至于在比较小的年龄时流入社会。这实际上属于新加坡主动推动的延续教育的一部分。1991年后,20%的职专毕业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的理工学院继续接受教育,理工学院又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可以继续升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等继续大学教育。这样的一条升学途径的设计,使与国内一样重视子女教育的华人发现了新的生机,所以工艺教育学院在就业升学上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从而使社会对工艺教育学院还抱有心理的希翼,这与新加坡薪酬与文凭挂钩的政策和精英治国教育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而及时调整疏通各种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使家长、学生的重视学历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职业教育上实现较好的结合。新加坡人各项政策调整的及时性使得职业教育能与社会的需求相对结合较好,也缓和了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矛盾,虽然这种缓和和调整可能带来高学历人员的增多,但至少提高了大部分适龄人口的教育水平,对新加坡的竞争力是有益的。
与新加坡相比较,中国没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与市场较为完美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自身造血功能,是所有的职教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应该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单纯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去不返,留给我们的是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职业教育市场和劳动力需求市场的信息如何做到对称?单纯依靠学校、教育部门的市场信息,可能要继续浪费部分有限的社会人力财力等资源,延缓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还带来许多的其他问题,比如大学生失业率、社会再就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更深刻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谁来主宰职教沉浮——市场,而政府是市场与学校之间最直接和有效地桥梁,绝不能再忽视和弱化它了,新加坡的经验已经说明,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三、学习收获
(一)圆满完成课程各项学习任务,全面了解新加坡教育体制 这一年学习中,除了5月份回国一周收集资料外,其余时间全部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没有迟到、早退和请假,并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每门课程的作业和毕业论文,得到了论文指导导师和博士们的一致好评。
在学习之余,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深入了解了新加坡教育体制:一是通过课程学习了新加坡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政策及实施情况;二是通过实地参观和考察部分中学和职业院校,对新加坡的教师培训、职业教育等有了较深认识;三是专访部分专家,了解了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四是研读了大量有关高等教育的书籍和资料。
(二)全面感受新加坡教育理念,体验中新教育差异
这一年,我深刻感受到新加坡教育的理念:一是政府非常重视教育,视人才为国家的唯一资源,不惜巨额投资办教育,因此其教学设备先进,配套保障措施到位,教育体制非常完善。同时它是一个融会东西方教育成功的典范;二是教育愿景和使命以人为本。新加坡的教育愿景是“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教育的使命是“塑造新加坡的未来”。旨在把新加坡国民培养成为具有思考能力和奉献精神,以及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能积极迎接未来的挑战。新加坡重视全面发展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企业精神,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群: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并为每个学生提供至少十年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三是强调因材施教,发挥个人所长,实施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面向世界,开拓视野。新加坡教育目前的战略方针是“侧重培养思考能力、资讯科技的应用与重视国民教育”三合一的改革,推行卓越的行政。而面对未来的策略是“更具灵活性与多元性的教育体制、宽基础教学与全面的教育、少教多学和推崇学习的自发性与独立性”。注重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大力推动领导技能、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素质的养成。
(三)开阔了眼界,管理理念得到了提升
首先是接触到扁平管理理念,使自己对管理有了更深刻认识。作为一个高校的中层管理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我感觉国内很多管理方式僵化,既得罪人,又办不好事。我以前总认为人是最难管理的,而通过一年学习,尤其是学习《优质管理学》课程后,我认识是到“管理”简单理解就是“管”事“理”人,把事管好了,把人理解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这让我深受启发,使我明白过去由于自己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才使得许多管理工作难以展开。因此这种学习能够切实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完成读书笔记并发表相关论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一年中作学习笔记近十万字,包括上课所做的课堂笔记;在新加坡一些学校和社区学习考察笔记;回国前收集、整理撰写的《我眼中的新加坡教育》等等。课题《音乐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模式研究》被省教科院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一般资助课题。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课题完成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结合课程和自己的工作性质(成人教育),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两篇专业论文。
此外学习期间,我主动参观和考察了部分学校和社团,并积极参加由南洋理工大学组织的一切活动。其中参观的学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英华美学院;并到新加坡总统府、国会、亚洲博物馆参观学习;到裕华俱乐部参观社区活动,参加了南大举行的国际友人运动会两次,新加坡国家赛龙舟活动等。
值此留学结业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感谢培养我的湖南省教育厅和怀化学院给了我这次非常宝贵的脱产留学的学习机会。感谢我们班上的同学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业上都得到了大家的关心,感谢我的家人每天都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让我安安心心坚持到最后。一年的留学生活给予我许多珍贵的财富,教会我许多难能的品质,它们将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断前行。
第二篇:新闻稿:张亦春教授演讲观后感
张亦春教授演讲观后感
“专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称谓,人们总是把他与大家风范,大名鼎鼎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对他们充满了崇敬与敬仰。谁堪当“专家”的称号呢?是那些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这些人我们以前只能在电视中看到他们的身影。来到厦大嘉庚学院后,承蒙系主任康国斌的邀请,我们有幸一睹专家们的风采,聆听专家们的教诲。
嘉庚学院财政金融系开设的学科入门指导是一堂与众不同的课。在每周学科入门指导课上,系主任都会邀请一位蜚声海内外的经济学专家到场给同学们做演讲。虽然每周都只有短短两小时的课程,但是从这些经济学专家精彩的讲述和缜密的分析中我们受益匪浅,对于当今中国的经济形势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课程的最后,专家们还会为我们展望未来的发展鸿图,鼓励我们奋发图强,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添砖加瓦。
截至今日,我们已经认真听取了六场精彩的报告: 厦门大学金融系硕士生导师杜朝运副教授的《如何培养创新性金融思维》;福州市鼓楼区国税局局长谢贤升的《税务的基础与就业指导》;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亦春教授的《流动性过剩与宏观调控》;建设银行厦门分行副行长生柳荣博士的《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厦门大学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朱孟楠教授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外汇储备与中国崛起》以及财政金融系主任康国彬副教授的《投资学简介》。每一场精彩的报告都凝结着专家们长期研究的心血和他们对经济学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他们对下一代人材培养的殷切关怀。每次报告的高潮部分,在专家用激昂的语调来描绘中国经济辉煌前景的时侯,同学们总会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专家的报告结束之际,同学们同样会以热烈的掌声欢送专家离开报告厅。如今,第一学期的学科入门指导课已经结束了,然而六位大家精彩讲演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其中映像最深的是张亦春教授所作的《流动性过剩与宏观调控》的报告。张亦春教授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也是集各种著名头衔于一身的学者,但是他的讲演语调亲切,慷慨激昂。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伟人的平易近人,和一位学者对专业的无限热情。张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分析了流动性指的是金融资产变现能力而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供给相对于可供交易得商品,资产及服务过量(钱太多了)。接着又强调了研究该议题的重大研究意义在于处理流动性问题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对宏观调控工作效果的考验。并严厉指出流动性过剩导致了通货膨胀出现泡沫经济,能否疏导流动性过剩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和社会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调控好流动性过剩是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利用充裕的资金深化改革,建设强大的国家。然后张教授开始展开叙述当今中国经济目前的具体特征是市场资金充裕,货币化程度高,广义的货币增长快于实体经济。这一结果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国际方面:主要经济国家的低利率政策,以及我国外汇储备的急剧膨胀引起了人民币升值,并由此引发了热钱的流入;国内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居民储蓄提高。为了形象地说明流动性过剩的危害,张教授打了个比方。他说中国的人民币好比不断上涨的洪水,而可供交换的物品和劳务就是堤坝,现在洪水已经高出堤坝了,一旦堤坝被冲垮,就会造成挤兑和抢购的风潮,这势必会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害。那么,水不停地涨,水坝又堵不住,怎么办呢?张教授循循善诱地向我们提出分流的策略,他说应该惟有把资金的洪流引向股市,把证券市场的闸门打开才可以顺利分洪。最后,张教授提出了五大分流政策:1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储备金;2财政政策发行国债(约15000亿);3股市扩容(让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建设银行等大配额股票增量上市,吸收资金;4QDII和港股直通车,对外投资;5大非减持 用外汇储备填补近万亿的社保资金缺口,国有股减持。张教授精彩的报告博得了台下同学和老师热烈的掌声。
张教授两小时的简短演讲,向我们诉说了中国经济的现在,同时展望了美好的未来。使我们明晰了当前通货膨胀、外汇升值等经济现象的深层原因,消除了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种种猜疑和顾虑,使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张教授的课只是学科入门指导的一个缩影,每一位专家都给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不同环节的信息,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名师出高徒”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学习的热情更高了,学习的目标更明确了。“润物细无声”通过聆听专家们的报告,我们耳濡目染,感受到专家们对专业的执著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必将追随着先辈们的足迹,为中国经济的腾飞锦上添花。
第三篇:张慧读书笔记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小记
——最简单的事最难
大彭镇马林小学 张慧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主编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初拿到这本书,看到书名便有不屑一顾的感觉,自认为已经教了十几年的书,经历了数次的赛课,而且每天都奋战在课堂上,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家常便饭而已,简简单单,没有什么难的。
然而,读了前言便激起了我读书的兴趣,我想看看余教授他们是怎样把这些家常便饭做得色香味俱全的而达到“有效”的。
看完了书我感触颇深,发现心中觉得平时简单的事情要想做好是很难的。就说其中的备课篇吧,看到作者对“备”字的解读,就发现自己原先的备课只是从物质上的“备”,而没有进行精神上的“备”。
一、我把课程标准看“轻”了。谈到研读课标,我总认为课标无非是一种要求,读之、放之。而看到案例《人文性的“过”与“不及”》我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也不是出现过类似的“过”与“不及”吗?看到《“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时我认识到,我也曾扼杀过一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看到吴芝琴老师用一生来备课;听到于永正老师说:“课标是教学的‘圭臬’,是依据,要常看。常看常新。”名师让我认识到了原来对课标的研读不能只是表面的,而要“研透”。我在以后一定要把前言、目标、实施建议、附录都细细地、经常地品读一下,把课程标准看“清”了。
二、我把钻研教材看“薄”了。作为一个老师看小学教材,我认为小学的课文都是很简单的,比较长的文章我读个十来八遍都能会背个差不多,有什么难的,看看教材分析我觉得已经很够了,按照教参中说的去讲就不会错。看到案例《错位的价值—<落花生>》中学生认为除了农民、清洁工花生那样默默奉献的人,还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发现教师要读懂教材,才能不使学生“误读”、“误解”,才能使教师机智应便突如其来的“独特见解”,成为教学活动中“对话中的首席”。我深深得懂得了要想钻研透教材就要先读,沉下心来与作者、编者对话,读出感情、读出见解。接着要“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从点到面,从全局去分析研讨。只有在备课中对教材充分的研读、感悟,把教材看“厚”些,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让知识“靓”起来。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我把学生看“扁”了。备课时要备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所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他们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讲什么就听什么,一般的考虑都是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分析,很少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点把学生看“扁”了。看了书,我明白要真正做好“备学生”,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学生年龄虽小,也有他的知识结构,有他的生活积累,要从学生入手才能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其次,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从心理了解;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从预习反馈中了解;从问题中了解;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课文了解。最后还要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为他们设置学习目标;给他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给予辅导;提问题时要有深浅;给“学困生”安排专用时间等多方位分析准备。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充实的个体,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
四、我把练习设计“死”了。进行语文练习设计时,特别是课外练习,我总是让学生去抄写、背诵,而且全班同学都是一样,很多时候一些同学写烦了,不完成作业。回想起来是我把作业设计太“死”了。如果能多一些“自主”式的作业,方式多样些,学生就不会这样不感兴趣了。
五、我把教案写“旧”了。有时抄教案成了习惯,没有别人的教案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抄来抄去。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抄名师的,为了检查而写教案,为了评比写教案,抄完之后便束之高阁,流于形式了,看到其中的案例《两小儿辩日》、《故事会》、《把教案写在书上》,我明白了我对教案的认识错位了。其实教案的很多内容不能只是书面上的,而应该做到在“有形教案”基础上展开“无形教案”,把教案转为学案。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前进。我发现想写出适应当前自己学生的教案,非用自己的“新”不可。
我平时认为最简单的备课,原来学问就这么多,是那么难。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那么多。但读完余教授主编的这本书,我还发现,其实这最难的事并不是没有法可解,看到名师、专家们潜心研究取得了成绩,我想只要用“心”去做、去学、去思、去练,相信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你也来看一看这本书吧。
第四篇:狮王教育集团张建春总裁谈素质教育
狮王教育集团张建春总裁谈“素质教育”
当前中国校外教育市场,主要集中在“提分!”“冲刺!”“保送!”等明显为“应试”做准备的阶段,滞后之余,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严重脱钩。这让人不得不反思:这种教育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是否利于孩子的未来和中国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记者有幸采访了狮王教育集团总裁张建春先生。
记者:张先生您和您的狮王教育集团在教育领域颇具盛名,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有很深的研究。那您认为“应试教育”对孩子真的有好处吗?
狮王教育集团张建春:大量事实都证明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必然。尽管应试教育在特定的时期为社会发展和孩子智力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狮王教育集团认为“应试”应该是“素质”的一部分,而不能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同样的历史教学,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更多是让孩子背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和梗概,然后孩子通过反复甚至是机械式的记忆,直接用考试分数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千篇一律的历史观。
而在美国,强调的是全面系统化的智力开发运用。我受邀旁听过一节美国高中生的历史课——“假如二战没有发生、、、、、、”。在教师引导下,孩子充分发散思维,对历史做了大胆的想象和反思,并在思考中加强记忆从而形成有自我意识支撑的历史观。
这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更强调建立孩子的全面、优秀、独立的自我,他的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反观应试教育,更多的是模块式培养,有着几乎不变的主题和手段,这对孩子的天性乃至智力发育都有危害。
为此,狮王教育集团一直在关注、强调、倡导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记者:那在您看来什么才是“素质教育”,狮王教育集团将它体现在哪些方面?
狮王教育集团张建春: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涵盖品格培养、核心能力以及
应试能力的全面系统化教育模式,狮王教育集团专注这领域达20年,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自我学习、自我生活以及自我人际交往的能力,涵盖了做事、做人、生活、学习多个方面。而素质教育强调的因材施教方面,我们的狮王教育集团黑客数学项目是一个范本。
在品格素质上,我们狮王教育集团的教官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如何更好的面对困难,如何在集体生活中互相帮助,培养孩子的诚实、包容和阳光自信;在应试能力上,狮王教育集团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将繁琐的数学课程细分为233个训练册,蕴含318个知识点,让孩子弹性学习、轻松学习;在核心能力上,狮王教育集团把学习数学的核心能力分成“运算力”“ 理解力” “转化力” “观察力”“变通力”,配合有趣的“黑客数学36计”思维训练,让孩子能够在娱乐中学习、自己独立解开一道道的数学问题。
从孩子进入课堂初接受的摸底评测开始,狮王教育集团的教官就根据评测结果发现孩子的不足之处,并和孩子一起制定更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学习计划,例如他的应用题解答能力比较弱,我们会适当的倾向应用题目的训练,补足他在这一块的缺漏,并最终实现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你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身影和力量,也看到狮王教育集团在这个领域的努力耕耘。
记者:谢谢狮王教育集团张建春总裁的生动讲解。
第五篇:张鸿雁教授
张鸿雁教授:扬州文化旅游产业化要走幸福旅游路
2010年04月20日 10: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字体:↑大 ↓小】
中新网扬州4月19日电(记者 崔佳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值此“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之际,由江苏省旅游局和扬州市政府主办,扬州市旅游局、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管委会等共同承办的2010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19日在扬州金陵大饭店开坛,扬州市市长谢正义出席并致欢迎辞,副市长王玉新主持论坛开幕仪式。
来自国内文化界、旅游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围绕 “战略转型期的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的论坛主题,结合扬州实际深入探讨旅游在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与旅游如何有机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分别作了精彩演说,进言扬州旅游,对千年古扬州做出了全面解读。当日下午3时许,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鸿雁主持开坛演讲,并作题为“扬州幸福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大旅游定位战略选择” 的演讲。他提出要集中开发、重拾、创造、整合全新的扬州元素,为扬州的旅游注入新的文化资本。
张鸿雁认为,扬州要以瘦西湖为核心,将整个扬州城市作为一个特大型主题公园来打造,形成一个泛公园概念,使城市直接进入世界级城市领域。
为此张鸿雁提出扬州要用“幸福旅游产业”的概念,为扬州的城市定位,注入新的认知与模式,形成一种幸福旅游产业链和产业模式。同时,他提出了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理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有着自己的循环体系。
论坛上,谢正义市长与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李明耀共同触摸水晶球,在五彩缤纷的灯光和隆重热烈的音乐声中,新版中英文扬州旅游网站正式开通启用,此次改版的最大亮点就是在网站上集成了完整的电子商务功能,游客可以在线实时购买扬州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汉陵苑五大景点的电子门票,预订酒店房间,同时还结合3G时代的特点增添了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功能,实现一部手机玩转扬州的无线旅游,向海内外嘉宾和朋友展示“人文、生态、精致、宜居”新扬州的同时,凸显旅游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