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顾文政 2013210311
作者及作品简介:胡明扬,1948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原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作为一本专业教材在1988年出版以后受到了海内外高等院校语言专业师生和社会上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士的普遍欢迎。1999年,教育部又将此书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在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久远,但是我国语言研究长期局限于古代的书面语言,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语言理论,也没有脱离经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相比之下,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则更为成熟一些。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十分迅速。三四十年代突出了方法论的研究,这标志着语言科学已经趋于成熟。而中国语言学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一切有益的理论和方法。而要学习和借鉴,就要阅读西方重要的语言学著作,胡明扬的《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正是这样一本介绍了一些西方重要语言学理论的著作。《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虽然没有囊括西方各个流派的名作,但是它介绍了一些西方重要语言学理论,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教程》,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萨丕尔的《语言论》等,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中国学者对这些理论进行述评。这对大学里语言专业学习的师生和社会上一些对语言学感兴趣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该书一发行就受到他们的欢迎。
内容概要:我国语言的研究也算是历史悠久,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语言研究长期局限于某些领域,局限于古代的书面语,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语言理论,也没有完全脱离经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西方语言学的研究也算是源远流长,同中国的语言研究相比,西方的语言学研究更系统化、成熟化一些。在19世纪,历史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十分迅速,三四十年代突出的了方法论的研究,这标志着语言学已经趋向成熟。我国语言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学习和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而要学习和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就需要阅读西方著名的语言学作品。而该书则就是主要介绍西方语言学的名著。该书总共有十一章分别是:1.《普遍唯理语法》选读;2.《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选读;3.《普通语言学教程》选读;4《语法哲学》选读;5.《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选读;6《语言论》(爱德华·萨丕尔 著)选读;7.《语言论》选读(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 著);8.《语言论》选读(约瑟夫·房德里耶斯 著);9.《结构句法基础》选读;10.《现代语言学教程》选读;11.《句法结构》选读。而且每章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小传;第二部分是文章内容节选;第三部分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其进行选评。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每章的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章,《普遍唯理语法》选读。《普遍唯理语法》算是西方第一部语法理论著作,并且从17世纪后半叶起到19世纪初一直是语法学界权威性的经典著作,对当时和后世的语法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音和文字”作者不区分语音和字母,但是区分字母和文字,字母代表语音,文字指字母的字形,大写、小写、正体、斜体等等。语音部分后人已经指出有不少不确切的地方,而关于文字改革也不是那么好实现的。文章的第二部分是“词所表达的意义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所依据的原则和理由。”《普遍唯理语法》是传统语法的一部经典理论著作,不过这部著作在给我们一定启发的同时,有些理论还需要慎重考虑。第二章《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部著作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作”,以及“语言哲学教科书。”洪堡特宣称,该书的目的在于考察人类精神的创造同民族划分和语言差异的关系。在该书中洪堡特详细的阐述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如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使用一种语言的个人与民族的相互关系,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形式等等。对语言结构,他也立出专门的章节作了细致的分析,比如语音方面,包括“分音节的本质”、“语音变化”、“语音形式”、“重音”等节;语法方面有“屈折和黏着”,“句子的划分”、“动词”各节;词汇语义方面,则有“概念的语音表达”、“内在的语音形式”“词源关系和词形”等节。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洪堡特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层次不分明,构不成一个系统。描写对他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语言类型学比较的手段。跨语系语音的分类,是他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的“不太完善的语言结构的特点和起源”等章节中重点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章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包含了索绪尔几乎全部的语言学思想,但该书并不是索绪尔亲手所写。《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索绪尔在书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原则和新的概念,为语言研究打下科学的基础。索绪尔提出要在人类的言语活动中区分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他认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的和系统的一部分,而言语是个人的和或然的。索绪尔认为,共时(synchronie)和历时(diachronie)的区分是继语言和言语后的第二条分叉路。他认为语言分析的真正对象不是历史变化,而是语言系统内部各项要素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相互作用。在语言学历史上,索绪尔还最早指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同时在该书中,还有索绪尔提出的系统理论。而系统理论在该书中有着最具有独创意义的贡献。
我们再来看一下《语法哲学》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语法哲学》是由丹麦的奥托·叶斯帕森所著。该书涵盖了叶斯帕森对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全部见解。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分析大量的多方面的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普通语言学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语法理论问题,讨论了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飞见解。《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是由著名的语言学家梅耶所著。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比较方法的定义;第二章,共同语言;第三章,所用的证明;第四章,共同时期和有史时期的语言发展;第五章,方言;第六章,语言地理;第七章,混合语的概念;第八章,语言变化的一般公式;第九章,特殊的创新;第十章,新的精密的研究之必要性。我们再来看爱德华·萨丕尔的《语言论》。萨丕尔是美国人类语言学或文化语言学的奠基人。《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代表之作,在美国语言学界有广泛的影响。萨丕尔的语言学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他的语言模式理论。他认为,在每一种语言的表面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背后,有一个稳定的无意识的心理模式,表面的语音实质和语法手段可以发生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内在的模式长期不变,而正是这种内在的模式决定语言的类型和演变方向。下面我们在看一下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布龙菲尔德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语言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下一章是约瑟夫·房德里耶斯的《语言论》,该书集中反映了房德里耶斯的语言学理论。全书包括绪论、语音、语法、词汇、语言的构成、文字和结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都是从人类一般语言的角度进行论述的,绪论中谈到人类语言的本质和起源问题;语音、语法和词汇三部分都是先讲共时的系统,再讲历时的演变。第五部分从社会集体语言的角度论述它们的本质、分化和统一、接触等问题。最后的结论综论“语言的进步”。下一章谈到的是《结构句法基础》。该书是吕西安·泰尼埃尔所著,对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该书共分为三大部分:1.联系;2.组合;3.转移。泰尼埃尔认为联系、组合和转移是概括一切结构句法现象的三大核心。它们体现了泰尼埃尔独具一格的句法理论。下一章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由霍凯特所著。该书中所述的描写语言的理论框架和描写技术,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中最的明显的特点是语言中心系统描写的进一步程序化。该书的最后一章是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是转换生成语法闻名于世的第一本著作,它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是要确定语法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并研究这些系统跟其他认知系统的相互作用。所以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这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是独辟蹊径的,展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心得评论:该书涵盖了11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都很重要。介于书中内容比较多,我重点来谈一下自己读了该书第三章以后的心得体会。该书的第三章是介绍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文章中首先节选了《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内容如:1.语言和言语;2.共时和历时;3.符号理论;4.系统概念;5.符号学。然后是由程曾厚对其进行选评。整体上来说就是首先对《普通语言学教程》文章中的内容对读者们进行介绍,继而对其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评判。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对前人的继承和批判中获得发展的动力,语言学也不例外。索绪尔去世100年以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始终离不开对索绪尔理论的继承和批判这个主题。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是其语言学理论中很重要的理论。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规定了他的系统概念,而他的系统概念又规定了他语言状态的概念,所以也规定了共时和历时的概念。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3.语言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一样,能指和所指构成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社会性等一般符号的基本特征,但语言同时又是最复杂的符号系统,它还具有区别于一般符号的线性、递归性等特征。虽然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也并非毫无争议,但是他的符号学语言观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视角,这一思想受到了后代学者的广泛赞许。今天,几乎没有学者否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索绪尔预言的符号学日渐成熟,符号学的思想还被文学、文化学、艺术研究等领域广泛借鉴,在人文科学中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系统及其价值的思想为日后结构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事物的意义是由它与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索绪尔因而被公认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时代即结构主义语言学时代。结构主义实际上是对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描写方式,其核心观念可以表述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霍克斯 1987:8)结构具有整体性,各组成部分不会以它们在结构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独立地存在于结构之外。语言就是典型的结构体,每个语言单位都依赖于相邻的单位并受相邻单位的制约,下级语言单位通过有机的内部联系构成上级语言单位。语言符号的意义存在于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差异之中。结构主义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我们知道结构主义语言学也是有不足之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系统看成是共时的、静态的,只承认语言的共时态是系统,忽视了语言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社会现象。最早打破结构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乔姆斯基。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基于行为主义的语言观,反对人类语言具有普遍特征,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描述一门语言的语言事实。而乔姆斯基认为,如果只是对已有语言事实进行收集、分类和描写,就无法揭示语言的内在和普遍规律。语言理论应当是解释性的,以演绎法为基础,用构造模型的方法可以揭示人脑中具有普遍性和遗传性的语言能力。这个模型应能推导出所有潜在的可能句子。虽然结构主义语言学有一定的缺陷,但和它的不足相比,结构主义最主要的还是它对语言学研究所起的重大作用。因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始,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开始被揭示出来,语言学成了一门真正的科学。如果没有对“结构”深入细致的研究,语言仍是一个混沌的客体。
结语:胡明扬的这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对高校语言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它有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西方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而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研究我们自己的语言。而且这本书的编纂也融合了大部分专家和学者的心血,像已作古的石安石教授、叶蜚声教授、俞敏先生等。这本书对于我们学习语言人,以及对语言研究有兴趣的人来说是很值得阅读和学习的。
参考书目
[1]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刘富华、孙维张.《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刘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5]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981
第二篇:西方经典名著选读
challenge-and-response(挑战与应战)
With the civilizations as units identified, he presented the history of each in terms of challenge-and-response.Civilizations arose in response to some set of challenges of extreme difficulty, when “creative minorities” devised solutions that reoriented their entire society.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were physical, as when the Sumerians exploited the intractable swamps of southern Iraq by organizing the Neolithic inhabitants into a society capable of carrying out large-scale irrigation projects;or social, as when the Catholic Church resolved the chaos of post-Roman Europe by enrolling the new Germanic kingdoms in a single religious community. When a civilization responds to challenges, it grows.Civilizations declined when their leaders stopped responding creatively, and the civilizations then sank owing to nationalism, militarism, and the tyranny of a despotic minority. Toynbee argued that “Civilizations die from suicide, not by murder.” For Toynbee, civilizations were not intangible or unalterable machines but a network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border and therefore subject to both wise and unwise decisions they made.Karl Jaspers and the Axial Age(轴心时代)Axial Age or Axial Period(Achsenzeit, “axis time”)is a term coin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Karl Jaspers to describe the period from 800 to 200 BC, during which, according to Jaspers, similar revolutionary thinking appeared in Persia, India, China and the Occident.The period is also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Axis Age.Jaspers, in his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identified a number of key Axial Age thinkers as having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uture philosophies and religions, and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common to each area from which those thinkers emerged.Jaspers saw in these developments in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a striking parallel without any obvious direct transmission of ideas from one region to the other, having found no recorded proof
of any extensive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Ancient Greece, the Middle East, India, and China.Jaspers held up this age as unique, and one to which the rest of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might be compared.Jaspers' approach to the culture of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has been adopted by other scholars and academics, and has become a point of discussion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第三篇:西方法学名著选读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西方资产阶级法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出现了所谓“法的社会化”(亦称“私法的公法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法不应以维护个人权利,而应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础,社会化的新法律原则代替了个人权利的旧法律原则,于是各种“社会立法”纷纷出现,形成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法律部门。
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的分派比以前更加繁多。但所有这些派别多半是从19世纪甚至更早的法律思想或法学派别发展而来的。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派:社会学法学派(其中又有许多支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又包括纯粹法学派和新分析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包括非神学的新自然法学和神学的即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和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强调社会利益或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即强调法的社会化,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对外肆无忌惮地进行武装侵略,将原有的资本主义法制摧毁殆尽。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绝对精神、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组合国思想,成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为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元首至上”等法西斯思想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崩溃,一时盛行于德、意等国的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法学已趋衰落,新自然法学复兴。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其他各国,新自然法学更为得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所谓第三次技术大革命的刺激,西方各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的法制又有发展。目前,社会学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但彼此观点又日益靠拢。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交往的剧增,国际法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这为法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近现代西方法学对西方国家以外地区,如亚、非、拉美地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有重大影响。这些国家在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一般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在取得独立后所建立的法律制度,基本上仍是以西方国家的法律传统为范本,并在不同形式下和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习惯法或宗教规范相互并存。当然,有些国家在取得独立后,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也进行了法律改革,制定了许多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并且有了自己的法。
从中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和成长,同时出现了以恢复和研究罗马法为核心的新的法学,即自12至16世纪相继出现的意大利的前期和后期注释法学派和法国的人文主义法学派。这三派法学虽各有特点且相互对立,但通过它们,使罗马法在西欧大陆广为传播,从而为资本主义法律的出现和法律的统一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那时研究罗马法的法学家又一次形成了一个职业法学家集团。他们是代表市民等级,与僧侣法学家相对立的世俗法学家。这种新的法学家与近代大学的出现也是不可分的。前后期注释法学派以12世纪初创立的、欧洲第一所大学,即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基地,这所学校最初就是传授罗马法的。
与西欧大陆不同,英国中世纪的法基本上是在罗马法之外独立地发展起来的,英国中世纪法学主要是研究英国的普通法,从大量的判例来阐述公民的权利、商品交换和其他的法律问题,但也吸收了若干罗马法的原则,以补充和丰富英国法学。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出现,意味着一种与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相对立的法学世界观的出现。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基础上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同这一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当时这种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或“天赋人权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荷兰的H.格劳秀斯、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德国的S.von普芬多夫、意大利的C.B.贝卡里亚等人。尽管他们各自的政治纲领和学说有很大差别,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然法学说同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根本对立,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纲领。这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法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倡导了权利平等、契约自由、罪刑法定等一系列新的法律原则,创立了宪法、国际法以及象《法国民法典》那样典型的资本主义法典。古典自然法学固然不可能超出当时时代的限制,但它起过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立法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法律体制。西方法律的两大传统,即通常所讲的英国法系(或称英美法系或普通法法系)和大陆法系(或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也是这一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这些现象意味着资产阶级法治的确立。与此相应,在法学领域中,古典自然法学派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19世纪的三大法学派别: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法律思想(在有的法学著作中被称为形而上学法学派或哲理法学派)。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西方资产阶级法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出现了所谓“法的社会化”(亦称“私法的公法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法不应以维护个人权利,而应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础,社会化的新法律原则代替了个人权利的旧法律原则,于是各种“社会立法”纷纷出现,形成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法律部门。
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的分派比以前更加繁多。但所有这些派别多半是从19世纪甚至更早的法律思想或法学派别发展而来的。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派:社会学法学派(其中又有许多支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又包括纯粹法学派和新分析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包括非神学的新自然法学和神学的即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和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强调社会利益或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即强调法的社会化,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对外肆无忌惮地进行武装侵略,将原有的资本主义法制摧毁殆尽。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绝对精神、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组合国思想,成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为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元首至上”等法西斯思想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崩溃,一时盛行于德、意等国的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法学已趋衰落,新自然法学复兴。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其他各国,新自然法学更为得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所谓第三次技术大革命的刺激,西方各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的法制又有发展。目前,社会学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但彼此观点又日益靠拢。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交往的剧增,国际法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这为法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近现代西方法学对西方国家以外地区,如亚、非、拉美地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有重大影响。这些国家在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一般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在取得独立后所建立的法律制度,基本上仍是以西方国家的法律传统为范本,并在不同形式下和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习惯法或宗教规范相互并存。当然,有些国家在取得独立后,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也进行了法律改革,制定了许多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并且有了自己的法律学说。
第四篇:幼儿教育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关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读书报告
主要摘要:作者围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观点从家长期望、孩子的权利、现实中的弊端、孩子本身的能力、各种教育的结果以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方法等多种角度来说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重要性,并在全文中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各种理论依据来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关键词:教育、期望、爱、竞争、最好、自主、自然、自己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的作者是刘胜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编和参加编写的著作有《儿童习惯养成训练》、《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学》、中学生心理指导100问》、《孩子,我们该如何爱你》以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等等。多年来,刘胜林老师一直致力于将教育理论运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她曾经受省内几十所中小学的邀请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为无数的在家庭教育方面感到困惑的家长提供面对面的咨询和电话咨询。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之余,她涉足过幼儿园的管理,到中学做过心理咨询,在网上开过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专栏。在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里,刘老师认为健全的人格高于一切。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深切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作者知道现在的孩子活得很累,也知道家长活得比孩子更累。为了孩子的希望不破灭,为了母亲不绝望,她提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了大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并让孩子获得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全书共分为三大篇:目标篇—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原理篇—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成为最好、方法和步骤篇—自我的发展和启迪自我的教育。全书的主要观点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其他人希望他成为的人,并举出了大量故事和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那些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的孩子的可能出现的后果,同时还引用了许多教育家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来强化自己的观点。
目标篇中,作者对“望子成龙”做了新解,作者以日本的邦赛树和美国的水杉的对比作开头,说明了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目标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作者认为在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我们要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作者认为望子成龙不能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劝告家长们不要把“望子成龙”当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并列举了一个儿子赵江山和父亲赵芝品的真实故事i,告诉大家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既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也不能做最好的自己,后果是相当的严重的。要想让孩子能成为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以及教育手段,所以作者把现实中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父母应该持有真正科学的的教育观念放在了整本书的第一部分,目的是想让家长接受“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观念,以便在书的后面才能更好的理解怎样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观点上,作者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的,美国的道格拉斯·玛拉赫曾经就写过一首诗,叫《无题》,诗的最后一句“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尺寸,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表达了本书作者相同的观点。ii美国西摩·圣约翰校长所提出的第五种自由—成为最好的自己又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了。作者认为“成为最好的自己”不仅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这个时代孩子的基本权利。至于一个孩子是否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他是否尽最大程度的努力了,而不是去和别人比。并用海伦凯勒的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则大器晚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长时间表,家长不能强求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长得一样高,成熟得一样快。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做父母的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和耐心
去等待孩子的成长。而在现实社会中其实是没有几个家长做到了的。
原理篇中,作者提到现在的教育不再是不足的状态,而是过度了。这说得一点没错,看看我们身边,甚至是在大街上或公交车上,到处都会听到有家长再讨论要给孩子报什么什么补习班或者什么什么兴趣班,而这些补习班兴趣班又有几个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所以作者提出过度教育的害处要么是受教育者自我的迷失,要么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抗拒。而在过度教育中家长们似乎也迷失了自己,他们似乎关心的是教育,而不是孩子本身。他们在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之前就开始了教育,然后在教育出了差错的时候去指责孩子不听话或不够努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人自身力量的获得。人其实生来就是有学习的能力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他的《有吸收力的心理》一书中也早就阐述过这种孩子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iii其实孩子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我认为孩子的这种自己教育自己是无意识的,也是不刻意的,他们自己或许并不知道这是在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事实。现实社会中家长和教师总是不太相信孩子本身具有的成长的力量,以至于当今的教育特别善于制造自卑者。卢梭曾在《爱弥儿》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的社会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iv这样的远虑是我们种种痛苦的根源。”看来教育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改善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家长们希望孩子们具有自主性,具有创造性,可是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堪重负时,又怎么谈得上自主和创造呢?关于这个难题,作者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的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v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家长对孩子有着某种的期望,却在教育中做着与这个期望背道而驰的事,而他们却全然不知,反而会反过来责怪孩子们。成长和学习主要是孩子们的事情,家长包办孩子的教育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变得无能。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们学着自己长大,自己走自己的路。其实在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得让孩子学会发现自己,从而自我指导、自我教育。当孩子们按照他们的节奏不断的成熟和发展的时候,家长要扮演的是一种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关于这一点我想不仅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而且很多教师也没意识到。有知识不一定懂教育,所以家长们都应该谦虚,需要专门学习教育孩子的学问。家长首先要学的是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其实尊重孩子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导致的直接结果将是他们也尊重和维护别人的权利。家长还应为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当的条件,利用家庭生活环境去感染孩子。家庭环境当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而作者是更侧重于精神环境的。在所有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中,父母本身的言行及言行折射出的内在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除此之外,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目标是不行的,作者主张把目标管理的方法引进到家庭教育中来。目标是家长在规划孩子成长时头脑里对孩子的将来的期待状态,而这个目标必须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定出来的。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目标定位,这需要特别注意两点:1.不要制定不适合孩子的目标2.不要对孩子的目标定位太高。父母在确定了适当的目标之后,还得具体的行动,具体的行动是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后的系列行动,所以家长应该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策略,让孩子在一个阶段完成一个阶段该完成的任务,形成那个阶段的人应该形成的品质。
方法和步骤篇,作者提到了胎教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起点应该在胎儿,而关注母体的精神卫生和健康是胎教的基本方法。为了证明孩子在还没出生就受到母亲的情绪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大,作者还列举了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经典实验和理论,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而多种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是最大的,另外母亲的营养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生下来后,爱就成为了孩子最好的营养品。弗洛伊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小时候受到过母亲宠爱的人,尤其是男孩子,一生会有成功者的感觉。”以前我认为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事自己已经不记得了,就想当然地认为小时候的经历对我们整个人生不
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直到我读了刘老师的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的错误。原来生命早期的经历基本上不经过任何编辑就被直接保存下来,就算我们不记得了,这些经历依然会对我们后来的心里建构产生影响。而父母的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盲目的爱。爱首先表现为让婴儿感到舒适的生活照料。丹麦作家维利·布莱恩斯特在《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一书中描述过一个婴儿被换尿布的感觉,vi虽然他还不能体会那是一种爱,但是他会感到这种行为让他很舒服。与生活照料同等重要的是与母亲温柔的身体接触,关于这点,作者又列举了美国动物学家哈洛做的一个“假母猴”实验来帮助读者们理解。作者还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儿童的心理障碍和他早期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有一定关系。接着,作者还写了对孩子早期智力启蒙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帮助家长更好的运用。
在书的剩下部分,作者把孩子的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分开来说明。孩子1—3岁是应该让孩子进行自主活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有力量。然而在让孩子自主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预防孩子早期的不良习惯。至于方法作者写在书中详细说明了。孩子3—6岁时就应该让孩子进行多种尝试,找到孩子的适性领域。这个时期是父母认识自己的孩子一个很好的时期,每个孩子都有7种不同的智能,而每种智能都会有孩子不同的表现,家长们应该认真耐心的去观察。而不管是哪种智能的学习,游戏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很多家长都会把学习对立起来,其实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接触了教育,我的观点才慢慢发生变化,才意识到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特殊的价值,才明白游戏也是一种教育。就算家长意识到了游戏的价值,那么他们是否也掌握了让孩子怎样游戏的方法?我个人的观点对这点是表示怀疑的,当然这种怀疑可能并不准确。游戏也是需要家长们引导的,来促进的,作者也列举了几个方法供家长们参考。小学阶段的孩子该学习的是如何获得效能感和勤奋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来说明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中学时期的教育就应该是孩子的自我觉醒和走向自我完善,因为中学时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作者也强调了对孩子进行必要并且正确的性的发育与爱情教育的重要性。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地东西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另外孩子到这个阶段学习任务也重了,学习压力也大了,家长不用过分追求孩子的成绩和分数,只要家长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并且帮助孩子科学的用脑,科学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比整天让孩子刻苦的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这样孩子没那么累,家长也会很轻松,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是谁产生疑问,他们或许会做出一些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来对自己进行探索,其实家长大可不必那么紧张,即使有些事情在家长看来是错误的,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吧,去自我觉醒吧,家长要做的是给他们提供条件,给他们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走出这个谜团。
每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他们的心理危机,有时家长会觉得在一段时间特别难管住孩子,也许他们正处于那个阶段的危机期,所以家长们要对孩子的这一特性表示理解,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危机期,这样孩子们才会再次回到以前那个听话的样子,以致不会在危机中迷路而越走越远。而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育,爱都是非常重要的,惩罚要带有爱,奖励也要带有爱。或许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已经足够爱孩子了,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家长给的爱如果不能让孩子有被爱的感觉,那家长为孩子做再多也是徒劳的。所以爱也是要讲求方法的,只对孩子尊重与约束并重且适当的爱才是真的爱。因为爱是最伟大的教育,如果孩子感受到了那份爱并认同那份爱,那么即使家长什么都不做了,对孩子的教育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世界这么大,孩子的出路也并非只有一条,我们不能帮他们决定他们的未来,只能在他们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给予他们无限的爱和支持。人生只有一次机会,我们没办法重来,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追求幸福,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在努力中多少人迷失了自己,模糊了这个目标,在这个不容意饿死的时代还在追求者物质,有时觉得
真是可笑,因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占了主导。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会留下遗憾,所以也只有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正确的教育。
i 《成都商报》2003年4月
ii 《无题》道格拉斯·玛拉赫
iii 《有吸收力的心理》蒙台梭利
iv 《爱弥儿》卢梭 v 《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vi 《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维利·布莱恩斯特
第五篇: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读后感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
课程论文
班级:10医美本 姓名:杨雪
学号:106130
42《经理人员的职能》读后感
本学期我班选读了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这门课程,在课堂上学习了许多管理学大师的生平及著作,受益匪浅,课下我也研读了《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经理人员的职能》是巴纳德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提出了一套组织的理论,建立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巴纳德认为所有的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合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沟通。《经理人员的职能》是一本完整、系统的管理学著作,巴纳德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的分析了“组织”这一社会构成,我认为本书可以分为三个主题:对“组织”的理论分析、对组织人员的管理、经理人员的职能。在对“组织”的理论分析中,巴纳德首先从“人”开始,对组织中的人予以了充分的重视,认为“人是一切组织研究的起点”。在此之前,巴纳德之前的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把人看作“经济人”“机械人”,他们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到利己的动机所支配,或者说,人都是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而采取某种行为。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法约尔的管理职能理论,都只偏重于专业分工和结构效率。但在巴纳德看来,个人是有着自我选择能力和意愿的,他有着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人们追求的特定目的有两种:物的和社会的。我认为这一假设是非常合理的,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和行动,首先要分析他的价值观,即他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他生命的追求是什么,不同的人价值观有所不同,但对物的和社会的目的的追求,却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但巴纳德同时也
指出,个人只是具有了“有限的选择能力”,而“克服这些限制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协作”,当人们为了克服生物的不足,“有意识的协调两个以上的人得活动和力量”从而组成一个系统时,组织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抽象的组织概念使得巴纳德剥离了物的因素(因为在他看来,决定组织“正式组织不稳定获短命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外界力量”,这是无法改变的先天条件),使组织更偏向于一个人的协作关系的集合体,这使得他的研究更加具有广泛性,使得他能够考量社会中组织的一般原则,也使得他的研究更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而不是飘渺的大纲原则。
《经理人员的职能》是巴纳德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他将社会学概念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提出了一套组织的理论,建立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巴纳德认为所有的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合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沟通。他的贡献就在于,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最普遍的规律。这本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被视为管理的一座丰碑,它在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重印了18次,其影响和发行量不断地增加,所有论及组织方面的问题都绕不开这座丰碑。
在看这本书以前,我天真的以为类似经理人这类职业是特别简单的工作,大部分工作都交给他们的助理秘书之类的下属,看了下这本书才明白当好经理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 体力。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活力和坚持力。这当然要有一定的身体健康为基础,但两者不能等同起来。主要还在于领导者精神和心理上的品
质。领导者有了高度的活力和坚持力,才能承担繁重的领导工作,取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表现出吸引群众的个人魅力。决断力。做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能,做决策必须看准时机,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耽误时机,而且决策还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领导者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同人打交道。这首先就需要了解人,理解对方的思想、心理和需求,这样才能做好说服工作,使人愿意参加组织并发挥积极性。他们要善于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善于上下沟通。高度的责任心。领导者的权力很大,职责也很重,这些都要求领导者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正确地使用权力,圆满地完成职责。高度的智力。领导者要指引整个组织前进和处理各种重大的事务,所以,必须有高度的智力才能胜任。巴纳德把智力放在领导者基本品质的最后,这是他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反复强调的重视心理活动过程的必然表现。但放在最后,这并不意味着智力因素不重要,而是说首先要具备心理上的必要条件以后,再拥有高度的智力,才能做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