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山区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我县山区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仁化县扶溪中学
李汉球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曾孕育了一代代名家大师,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真理、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学好古诗文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而现实中,山区中学的古诗文教学却令人担忧。我们曾对我县山区中学八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5%的学生不喜欢古诗文,95%的学生认为古诗文难学,78.6%的学生只能背诵10篇以内的古诗文。可见,我县山区中学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人文环境因素。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长期以来相对滞后,导致文化氛围不浓,且山区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有效地指导子女学习古诗文。可见,山区的地理文化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
2、语言演变因素。古诗文流传至今,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文言字词的不断演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给学生一种古怪深奥、难以理解的视觉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难度增大,兴趣不高。
3、课堂教学因素。从教的方面看,许多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传统的释字译句,背诵检查,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据调查有68%的学生对古诗文的教学方式不满意,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从学的角度看,有83%的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不感兴趣,主要是学习不得法,没有深入到文章深处,体味不出其中的乐趣,从而滋长了古诗文不易学的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便导致了古诗文教学的费时低效的局面。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特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学生智力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能充分发展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水平,想方设法去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新课标理念下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钱理群先生在《中学教育门外谈》中也说:“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引导学生感受汉语之美,……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就是要通过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改变陈旧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哲理,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一、激发学习动机,消除畏惧心理
1、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有意识地组织实验班的学生参观当地的一座千年古庙——南台庙。庙中飞檐斗拱、巧夺天工的建筑风格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还饶有兴趣地将庙中的签词和石碑看了起来,似懂非懂的,转而纷纷问我,我当即将意思解释给学生听,并说:“要想看懂签词和石碑的内容,其实并不难,只要学好了古诗文,其中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学生们显出了跃跃欲试的神情。
2、突破字词难点,消除畏惧心理 对于生性好动的少年,古诗文确有一种陌生之感,一是历史的鸿沟,二是字词音义的演化,导致难以理解。针对古诗文教学中文言字词难以理解的瓶颈,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方法。
(1)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留、替、补、删、调”五字翻译法,重点突破学生的畏惧心理。“留”对古诗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纪元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替”就是用现代汉语的字词替代文言字词;“补”将在文言语句中省略的字补出来,使语句 完整;“删”则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字;“调” 即在古诗文中为了韵律的和谐,倒装了句子,将倒装了的句子顺序调换过来。把这一方法教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感觉到读懂古诗文其实并不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信心。
(2)积累文言实词 古诗文的学习必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并根据不同的语境知道词语的意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实词的意义,用开展竞赛的形式,使学生不断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
3、开展讲古诗人的故事比赛 了解古诗文作者的生平背景对深入理解古诗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作品,我们有意识地在实验班开展了讲古诗人的故事比赛,激发学生去探讨古诗人的生平故事。如:“李白铁杵磨成绣花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要”等等。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从中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从读着手,以读培“趣”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人也常说: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指导学生读呢?我们的做法是:倡导每日一诗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质量,着重读的指导。由浅入深地分层次读,读的层次不同,其要求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1、模仿读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先注意听录音或范读,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要求读得文通字顺,读出韵味。模仿读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的节奏。尤其是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通过把握语句的节奏,其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中的节奏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指“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
2、想象读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读书唯在悟。”就是在 诵读时调动想象力,去理解、去体验、去领会文中所表现的意境。而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指导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因为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者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读《桃花源记》,在朗读中让学生化身成渔人,沿溪打鱼,忽逢桃花林——想象出作者陶醉于桃花林的美景;发现桃源洞,穿洞而入——想象洞中之奇;进入桃花源后——想象着所见所闻;在桃源人家中作客——想象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离开桃花源——想象着桃源人的再三叮嘱;寻找桃花源——想象着寻求而不可得的茫然。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情感。
生动、形象的画面还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授,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他们的心智和悟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3、竞赛读 指导学生诵读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这样既可避免单调枯燥,又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竞赛的方式可分为小组竞赛读、个人擂台读、配乐表演读、分角色诵读等等。如分组读《捕蛇者说》,一组读作者的话,要求读出深切的同情;一组读捕蛇者的话,要求读出如诉如泣的哀痛;一组读其余的句子,要求根据内容和情节,读出相应的感情。读完后,进行评判各组读的效果,然后调换顺序第二次读。这样的竞赛读,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趣”为径,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显然,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又如何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呢?我们开展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1、导语引趣 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好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发掘古诗文中的有利因素来设计导语,创设认知所需要的情境。
(1)用故事导入 通过简短的故事,为学生进入文本作铺垫,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谈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入;又如教学《订鬼》一文时,由令人毛骨怵然的鬼怪故事谈起,引出有无鬼怪的讨论,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课文。
(2)探究、解释成语导入 如《黔之驴》中的黔驴技穷,先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解释黔驴技穷,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探讨:黔驴有哪些技能?结果如何?又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讳疾忌医,谁讳疾忌医?怎样讳疾忌医?结果如何?这样从探究、解释成语导入,创设悬念,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3)由文中名句导入 名句富含哲理,脍炙人口,常令人发醒。由释句而引出作者,从人而入文,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2、探讨激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课文内容,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积极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鼓励他们不断自我探究,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赏景、探奇、品文”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探讨,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3、拓展阅读增趣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实验班进行了课外文言短文阅读训练。让学生通过课外文言短文的阅读,印证和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每星期布臵2至3篇文言短文,如《万字》、《塞翁失马》等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从而既达到共同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的目的,又增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自励用趣 即运用文言文中的名句自励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基于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努力达到“让古人的话表达学生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共鸣效果,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因此,教师在平时有意识地创设运用古诗文名句的情境,当学生碰到挫折时,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安慰他,使其心胸顿感豁然开朗;当学生在学习上刻苦追求时,低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会产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豪情。当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时,高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引用名句,或表达自己的情怀,或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或引以自励,鞭策自我,或借以自慰,调整自我的心态。在运用文言名句的乐趣中又促使学生喜爱古诗文。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1至12期、2008年1至12期
6、《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7、《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河北大学出版社
作
者:李汉球
通讯地址: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扶溪中学 工作单位:仁化县扶溪中学
联系电话:(0751)6288381
手机:*** 6
第二篇: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姜山镇中学 王芳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从我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中精选出来的典范之作,文质兼美。阅读这些情文并茂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现代文的阅读,也有助于写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阅读古籍,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古诗文教学向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7 ~ 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古诗文的教学既要落实字词,为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好字词基础;又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背诵打好基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指导自己的现代文写作。言与文两者必须是有机的结合,而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但是我们平时的古诗文教学基本上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和积累上,教师只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在几乎要全面推行“幸福课堂”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法,新形势下必须重新探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背诵”中解脱出来,在学习古诗词时也能感觉到“幸福”。
一、反复吟咏,享受古诗词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的幸福。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当然诗歌的朗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一开始的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基本把握感情基调即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因为学生还没有理解内容,无法恰当的读出诗人的情感,一味强求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反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就像《行路难》一开始就强调了抑扬顿挫,给学生划定了一个框框,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读呢?就像吴老师所说只要学生把握了情感,至于怎么读,就可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个体感受,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惊喜。
读书百变其义自现,读的形式也可以千变万化,但形式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比如初读时,最好是个别朗读,而且应该挑选学生中程度中下的同学来读,这样容易发现学生不懂的字词可以及时纠正;精读时,让学生揣摩这句话的情感、这个词的作用,就可以让大家反复读,在读书中感受、在读书中想象,有难度的地方不妨多读几遍以后再挑选程度中上的学生个别读,以读促悟;最后分析完全篇文章之后,还应该对整篇诗文做一个整体的朗读,因为刚才的分析是零散的、局部的,最后可以通过朗读来对这篇诗文进行一下回顾和把握,把之前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时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如果这篇诗文的情感较为强烈,则个读比较适合,而且应该挑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来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首先,古诗文教学必须遵循文、言结合,相辅相成的原则。只是一味地教授字词,好好的文章会上得味同嚼蜡;只是一味地理解内容,则无法完成字词的积累,导致学生无法举一反三,最终造成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正如吴老师所说,初中阶段古诗文的教学必须遵循“从文字到文章到文化”的顺序,在字词理解的重点之上,稍带内容的理解和章法的鉴赏,然后再加一点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平时我们对于字词的积累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内容的赏析,从这次的优质课评比来看,每位老师都遵循了文言结合的原则,并用尽种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反而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内容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湖心亭看雪》一课中分析环境时的换字法、减字法,《行路难》一课中加字法、换字法的运用,无一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当时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字词,对于内容的分析实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是应该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抓住“重点词语”去赏析。特别是古诗,由于跳跃性很大,就更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把诗歌串起来,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就像《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中就抓住了一个“望”和“怀”字把整首词串了起来,条理清晰。而《行路难》中则通过分析诗人的动作,体会诗人的心理,以诗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起整首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课外内容的补充要适当,不能让整堂课太满。记得有一位老师上《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用了很多的ppt,对于诗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补充,一堂课的容量很大,感觉像“百家讲坛”一般。但是这样却忽略了上课的受众仅仅只是初二的学生这一学情,他们对于南宋朝廷的认识不多,对于补充的很多内容无法消化,反而阻碍了对诗歌的理解。因此,对于课外补充的内容必须精挑细选,学会取舍和整合,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学情,否则过犹不及。而且一堂课应该有张有弛,不能过满,节奏必须有所把握。
再次,板书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从散到合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以前是比较困惑的:到底怎样的板书才能称为好的板书?是在黑板上用关键词语勾画出一副素描、一个汉字抑或是一颗心,还是对文章内容纲领性的概括?听了这次的优质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板书不在于如何花哨,关键在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当他上完这堂课,看到你的板书,能够把整篇文章串起来,这样的板书才是好的。就像《逍遥游》中,正是庄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逍遥游,所以借鲲鹏的雄奇壮阔的形象,反映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就是对逍遥游的向往,到最后老师的板书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谋而合,形成了一个从散到合的过程,这样的板书才是真正为内容的理解服务的,才是好的。
以前自己教授古诗文时,特别是古诗时总是比较随意,有时间了多讲几句,没时间索性只划一划重点句子;讲也是自己讲得多,学生自己思考的少。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所以只能自己一言堂。听了这几堂优质课,我深受启发,相信这些东西会对我以后的古诗文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林茂彪 时间:2006-8-22 8:51: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5655
诗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些充当“知识”的假设总是不断被否定,或被不断出现的新假设所代替。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这个学期我们语文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诗打磨教研活动,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语文老师才能品尝到,有苦就有甜,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古诗的新的解读: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一般都为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及诗的意境等。而理解诗的意境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围绕新课程目标,在古诗词教学打磨中,我对古诗词有了更进一层的解读:
第三篇:浅谈山区中学七年级英语入门教学
浅谈山区中学七年级英语入门教学
摘要:在我们偏僻的山区,小学阶段英语得不到重视,进入中学后,七年级英语算得上是一常重要,要让学生有目的、有信心地学习英语,必须从教学字母、音标、词汇等方面培养他们门新开设的学科,又是一门新的语言,在教学上不同于县城学校,因此,七年级英语入门教学非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情感教学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本文就如何做好七年级英语入门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山区中学;七年级英语;基础知识;兴趣;自信心
在我们偏僻的山区,虽然小学阶段就开设英语课,但因学校考核教师方案,英语也只算是副科,无法引起家长和学校的足够重视,英语课大量被语文、数学两科占用,进入中学后,七年级英语算得上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又是一门新的语言,在教学上不同于县城学校,因此,七年级英语入门教学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有目的、有信心地学习英语,必须从教学字母、音标、词汇等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情感教学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教学中要体现:“慢、细、严、勤”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的是“新的环境”,诸如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科等,处处都洋溢着新的气象。但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触“既慢又快的”。慢主要是新的语言一时难以接受,快因为他们是青少年,有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力,一但适应,学起来是比较快的。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慢-----语速慢、进度慢,另外放慢进度做好《预备篇》的教与学。
“细”字主要体现在细节知识的传授上和学生易犯错误的纠正上,要细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认真地学习的习惯。
“严”字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专心听记,力求随堂消化。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它们的管理层次各不相同,课上有修鼻子的、挖耳朵的、玩笔的等,领读的时候不看书,大声冒喊,检查的时候啥也不知道。这些现象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上严格课堂纪律,培养学生课上随堂消化的好习惯。新课改倡导的“合作学习”不能淡化课堂的纪律。另外我们老师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教学习惯,如规范自己的书写、常规的检查督促等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
“勤”字在七年级的入门工作中更要体现出来。早读要领读,早自习要检查,课上要规范指导等,这一连串的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耐心地勤奋起来,坚持一段时间领上路后,就比较容易了。
二、从基础知识入门,把握好英语的入门教学
1.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七年级英语教学重要和首要的任务之一,是入门阶段教学的关键。通过音标教学,学生掌握正确发音,学会拼读单词,为以后的英语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扫除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笔者在音标教学中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教学原则,即在教完26个字母之后,集中教音标,再试教拼读单词。重点放在弄清字母、音素、音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使学生通过发音、拼读、开口关,从而使他们具备拼读单词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然后是分散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音标,从入门阶段的字母、单词、日常用语,到初级阶段的课文、句子、对话,教师应随着教材的变化,随时把它们分散地教给学生,采取听、模仿、讲解、练习、校正等方式使学生随时随处感受到正确、规范的语音的影响和熏陶。
2.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记忆单词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教给他们便于记忆、巩固的方法。如拼读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为了把好单词关,更要及时地进行单词听写检测,做到单词“课课清”,让学生养成每天记单词的习惯。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就能为以后的听、说、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
在英语技能中,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才能促进读、写能力的发展。因此从七年级开始,英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听说训练的渗透,设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强化学生听说英语的意识,让他们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的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1.用英语组织教学
大部分学生平时所听、所说、所读、所写的全是汉语,缺少英语语言环境,通常只有在英语课上才能接触英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创造浓厚的英语课堂气氛,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教师的思路用英语去思维。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2.free talk 通过每天free talk,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来训练口语,在这项训练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可以提前准备。课前由一名学生讲三分钟英语,内容可以是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轶事,班级活动和小故事等。此项活动使学生们敢于开口讲英语,增长见识和扩大了词汇量。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使学生的口语得到锻炼。
3.Role play 根据课文对话或短文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进行真实、生动、有趣的模仿。把课文的语言材料转化为流畅的英语口语,达到交际和运用语言的目的。4.朗读和背诵
教师利用早读、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范文,习惯用语和精彩语段。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形成语感,逐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习惯,提高英语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四、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系统地介绍英语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善于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1.课前预习:学习新的单元前,建议初一新生按以下步骤预习:首先,拼读新单词,大声朗读新单词,然后听录音带,大声模仿跟读,直到听熟、会读为止。
2.听课:在课堂上,学生应做到“五动”,即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动耳,其中关键的是动口。即:抓住机会积极答问,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背诵,敢于参加表演活动,不要怕犯错误。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方法,能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阶段,作为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知识点分散学习、教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启发,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其自由想象和美好愿望的空间,在通过语音关、词汇关、句型关、课文关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运用、驾驭语言的成功感受,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适应能力。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从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少数几位教师采用“自学点拨法”,即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交流,教师对难点进行点拨。
课外古诗文的教学方法也大多与课内无甚差别,仅一名教师谈到由学生自学大致了解诗文意思即可。还有一名教师采用“古诗综合实践课”的形式。
〔注:以上个别表中师生总计数与受调查师生数有出入,原因是有若干师生在相应题目上未作答或所填内容意思不明。〕
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
① 重内容 轻意蕴 :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达成了目标。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
② 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
③ 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在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统共读了两三遍。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任务”,了,恐怕此时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呢!
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
5.汉家故事真当改 新咏知君胜弱翁────评价机制
《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省编《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对一────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阐述中关于古诗文几乎只字未提,后者仅在第四学年中浮光掠影地提到要“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大纲》和《纲要》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古诗文教学的忽略(或曰“未明确提出”),必然导致教学评价的偏废。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似乎练就了“驻颜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几乎同一副面孔:默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在各学段中都明确提出了古诗文诵读的要求,还单独列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更在附录中,安排了“优秀诗文推荐篇目”,其指导意义自然十分深远,但恐一时难于立竿见影,尚须假于时日。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上有所不足,但教材的修订同样是个不小的工程。一线教师与其坐等其变,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特点,参考《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目录,统筹编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进行教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 充实体裁:在现有的五绝、七绝基础上, 适度增加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以及简短的文言文的数量。力求丰富多彩,比例适当。
②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读读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欣赏朱自清的《春》后,读读顾春的《迎春乐》等。)还可与生活联系,按时令、节日串珠成链,或选学一些描写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诗文等,不一而足。
③ 科学排序:选文之后的编排,要讲究整体的有序性。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由少至多,由短及长,由浅入深,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力求序列科学,循序渐进。
④ 丰富形式:除常用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型教材,可以开发利用视听信息为载体的视听型教材,甚至立体的情境型教材。力求形式多样,乐而习之。如,我们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碑文楹联、诗篇词章佳作如林,数不胜数,完全可以将此开发利用起来,在游览考察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古典文化的浸染。
4.善教应使继其志 金针还须度于人────教法改进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古诗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①直面经典 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古诗文的教学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②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之处。教师须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③课堂开放 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如学习者是六年级学生,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与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而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样,有的朗诵,有的吟唱,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将诗写成书法作品……
④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比如,学了《江上渔者》知道了“但”字古意常作“只,仅”讲,那么在《出塞》(王昌龄)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及《景阳冈》(《水浒》施耐庵)中的“但凡客人来我店中”的“但”字理解时,便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诗文源于生活,当然可还于生活。教学时,可以开发创设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形式有“见景吟诗”────根据画面或实景用诗文表达,有“表情吟诗”────创设一定情境,如送别、劝勉等,引用诗(文)句表达情感,还有“见物吟诗”、“叙事吟诗”、“说理吟诗”等。当学生在说话、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传递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时,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纵横联系,运用诗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和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中,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活用诗句,还常常会给诗(文)句赋予一种新的内容和感受,从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感悟和运用所掌握的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评价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古诗文教学,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第五篇:西部山区孩子现状调查[定稿]
《西部山区孩子现状调查》
毗邻,共1.5万余人,那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当地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扛树,或者在家打猎来维持生计,很多农民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该学区一共有8所小学,每所小学管辖3~7个行政村,在校小学生共900余人。学生在思想、生活、路途及学习上都与城里的学生存在天壤之别。根据笔者近一年来的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留守学生数量多、情感孤寂、性格怪僻。
在鹅溪学区近900多名学生中,我们共走访调查了200多名小学生,其中53%学生的父母全部在外打工,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者远亲近邻;40%学生的父母虽然有一方在家,但是家中不是有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就是有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呵护;4%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农或者经商;3%学生的父母离异或者全无。
虽说学生的怪僻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大部分是与周围环境和父母教导有关:有些留守
学生的家长迫于生计,每年春节一过就背井离乡,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他们认为只要有钱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因而与孩子缺少交流,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而留守在家中的父母不但要照顾老人小孩,还要承担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田间农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那些隔代教养的学生,由于代沟的存在,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老年人不易觉察孩子的内心思想,很难接受新事物,因此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内向、悲观、孤僻。
据调查,在被访的学生中,53%学生表示遇到烦心的事情或者困难会闷在心里,27.5%
会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同学交谈,10%的会和自己住在一起的亲戚或者邻居交谈,9.5%表示会和父母诉说。在这些留守学生中86%的学生都希望父母留在自己的身旁,其中六年级的陈晓慧同学在她的作文《我的苦恼》中写道:“当我看到别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欢快地走着的时候,我就感到苦恼,我很想哭,我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样就好了……
有些父母则因为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天天照顾孩子,产生内疚,于是采取“金钱+物质+
放任”的方式来弥补,提高孩子零花钱的数量和自由放任程度。学生小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将他寄养在外婆家,由于平时一贯用钱大方,没有节制,于是他在手头紧的时候将舅舅藏在床上枕头下的1000多元钱偷偷拿走,占为己有,3天用了近200元。洪竹村一个家长则为了扫除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寂寞心理,特意给他买了部学习机,没想到他整天沉湎于游戏,星期六星期天也足不出户,性格更加封闭、叛逆。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常年在外,生怕孩子遭到别人的欺负,就给他们灌输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好汉不吃眼前亏”等思想。他们的暴力倾向由此产生,打架斗殴、结伙滋事的事情也就频频发生了。
二、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偏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及学生自身性格、意志品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这里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是在这个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年代,当他们看到同村的大学生们辛辛苦苦读了十多二十年书也就1000多块一个月,而有些青壮年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的挣钱,并且活得风光自在,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因此在学习中往往缺乏积极进取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得过且过,学习成绩差。
2、受家庭影响:①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他们对于女生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将女孩的学业定位在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她们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找个好婆家。因此在成绩差的学生中,90%是女生。②有些家长迷信思想严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造化都是由上天决定的,“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严格,能学多少是多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③部分学生的家长要求过严,期期对自己的孩子规定硬性目标。若未完成则大声斥责或者拳脚相加,从而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和压抑感,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滑
坡较快。张雪娇同学给爸爸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这学期我虽然考到了班上的前三名,达到了你的要求,我也得到了你给我的奖励——好记星学习机。但是我希望你不要这样对我施加压力,让我自由一点吧!” 多么让人心酸的话语!④隔代抚养、疏于管教。农村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教低,以文盲为主,他们通常不能辅导学生功课,同时由于他们管教不严,过分纵容、溺爱孩子,致使出现作业完不成或者无故旷课逃学,爷爷奶奶不但不追问,反而还到学校替孩子撒谎,编理由来应付老师的现象。一位姓汪的五年级学生无缘无故两天没有来上课,老师要求家长前来说明原因,没想到他奶奶回答老师说他患了重感冒,这两天在医院打吊针,由于没有电话没来得及请假。而结果班上几个同学都证实该同学这两天在网吧上网,邻居也说他这两天身体很好,活蹦乱跳。⑥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由于生长在一个充满“硝烟战争”的家庭里,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她的日记里这么写到:“我最怕我父母吵架了,我看到他们吵架我就只能蒙在被子里哭,我真希望快点长大,早点毕业,远远地离开他们,多挣点钱,别让他们再为钱而争吵了。”
3、主观原因:①学生性格孤僻、古怪,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②成绩差、自信心不足、意志不坚定、缺乏学习动机。
三、路途遥远、生活艰苦
虽然他们的文化成绩相对比较差,但是体育成绩却很好,很少有不达标的情况,我想这与他们经常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上学是分不开的。就拿鹅溪学区的烟山完小来说,这个学校管辖7个村,其中九龙工区、洪竹两个村的学生上学来回要走30余里。那里山道弯曲、两边树木荆棘丛生、荒芜人烟、阴森恐怖。一到下雨天,山路油滑,学生即使小心翼翼也还是避免不了要摔倒好几次。这倒没什么,最痛苦的是头顶着黑压压的乌云,一个人独自走在这“前不着屋、后不着店”的荒野之地,背后突然传来猫头鹰等动物的怪叫,那可真叫人毛骨悚然、两脚发软。而飞跃、洪竹等几个村的家长更是担心孩子路途的安全了,因为他们上学途中得经过4条小河,由于此地经济相当落后,河上没有修桥,上面只简易的搭架了几根松树。天晴时,有些胆小的学生不敢直立的踩在上面,只好双手抓住树干战战兢兢的爬过去。有的干脆脱掉鞋袜挽起裤管从冰冷的河水中淌过;发大水时,学生还得绕道而行,路途更加遥远。一个叫胡伟的学生这么说:“我一看到刮风下雨就害怕,如果教室外面乌云密布,我就盼着太阳快点出来,企求老天别下雨,要不我又得摸黑才能到家。老师讲的课我也无法听进去了,虽然我现在在学校寄宿,但一个星期也得回去两趟啊,我家离校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