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的几点做法[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0:3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的几点做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的几点做法》。

第一篇:浅谈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的几点做法

浅谈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的几点做法

——从《我的舞台》一课的教学说起

海宁市南苑小学

朱春晓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仔细剖析当前的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本为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常态。这样的教学费时多,收效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本文以“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的一堂优质课《我的舞台》为例,阐述了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内容”转向“教学习策略”的几点成功做法,谈谈如何实现在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进行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由“学课文”变成“学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内容分析 学习策略 语文能力

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那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理论上不断改革,教学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课堂并不多见。目前,语文教学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大家都很茫然:小学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剖析一下问题所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本为本”,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来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教学延伸主要看学生是否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教学费时多,收效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尽管每一位教师都认同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课文内容” 还是当前的教育中的一种常态。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今后和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依托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以“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王彧钊老师的一堂优质课《我的舞台》为例,阐述一下语文教学由“教课文内容”转向“教学习策略”的几点成功做法:

一、教学目标需“指向语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百度百科)。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一堂语文课起着导向作用。课程改革以来,每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这篇文章除了生字新词,我还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也就是教师“教课文内容”和“教学习策略”理念分歧的第一步。以《我的舞台》一课为例,如果拿出教参,结合单元目标,大部分教师制定 出来的教学目标一般都如下:“1.读读记记“不解之缘、为所欲为、窃窃私语、无言以对、身段、风度”等词语,丰富词汇,积累语言。2.读懂课文,朗读、理解有关句子,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对舞台表演艺术的热爱。3.感受戏剧表演艺术的神奇魅力。”粗粗一看,很全面,很完整。从知识和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都有涉及,体现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是仔细品味,目标中的“读懂课文,朗读、理解有关句子,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对舞台表演艺术的热爱。”这个目标很明显指向课文内容,指向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按照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就很容易把语文的阅读教学,停留在“教课文内容”上,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会了的只是一篇文章,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不会有很大提高。王彧钊老师这堂课的目标设计就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点:“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表”,梳理、概括文章内容。2.欣赏课文语言,学习做摘录,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这个教学目标中不难看出,教师要依托《我的舞台》一课,教会学生很多学习语文的策略,如“速读”、“概括文章内容”、“学做摘录”、“体会作者语言表达上特点”„„这些目标的设定,很明显是指向语文的,指向人物品质是如何表达的,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程内容。

二、教学过程需“略读为本”

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赖正清在“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评课时说道:“教材是例子,略读是出路。此处‘略’是‘战略性’的‘略’,既指方法简练,又指语文教学的粗略。”事实上,语文课程本身就是文选型教材,课文是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出现的,就像数学里的例题一样,通过学习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外的好文章太多,是读不完的,一篇课文好的地方也太多,也是教不完的。教学时不用面面俱到,只要整体方向把握合理,文章结构梳理通顺,文章内容概括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各种策略就行。至于精读的部分,重选一点或两点足以。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如果教师零零碎碎,讲的太多,只会导致个“精读不精,略读不略”,落得个“以分析理解课内容为主”的弊端。以下是王彧钊老师《我的舞台》的教学设计:

(一)运用速读的方式,梳理文章内容。1.带问题读课文。

(1)“我”指谁?“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2)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重点词。(3)学生交流。2.再次速读,学做摘录。

(1)“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呢?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认真找一找,读一读,填在表格里。(2)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4)师生引读。(5)出示吴霜资料拓展。

(二)感受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语言特点。1.在作者成长的舞台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有意思?(1)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2)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板书:艰辛——轻松)(3)学生赏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3——8自然段,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1.读课文3——8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重点词,把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

2.学生认真圈词,写批注,教师随机指导怎样写批注。3.选择部分学生交流。

4.学生赏读课文第七自然段重点句。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样轻松的描写在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同学们的作文中都见过。能回忆出来吗?

Ppt出示:林海音《窃读记》、《夜莺的歌声》、毛泽东《七律.长征》,秦文君《女生贾梅》,顾嘉静《烦人的痘痘》。

2.小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它们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

从本设计可以看出,王老师在短短四十分钟之内,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其速读圈重点词、再次速读学做摘录、接着赏读学写批注、最后举一反三,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类似语言风格的文章。如何能在一堂课完成那么大的容量,而老师却看似“闲得慌”?其实,王老师没有把整篇文章面面俱到,只是运用了“层层剥笋聚一点”的策略。他遵循的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延伸”的原则。《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中的第12条指出:“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内容;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王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整体出发,略读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给学生起到了一个适时点拨,学法引领的作用,使课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品读感悟需“方法现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老师,在品读感悟的时候,必须巧妙地引导,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种种策略,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语文的其他能力。

王彧钊老师在《我的舞台》一课的教学目标中,其中一点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语言,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感悟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写作特点。”在具体教学中,王老师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也没有规定学生精读哪一段,而是教会学生了一种语文学习的策略——“写批注”。一开始学生不会写,教师就课件出示语段,引导示范,圈出“大闹天空”一词,批注——“在娘胎里就学大圣大闹天空,神!”然后板书“艰辛——轻松”,小结出课文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接着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认真圈词,学写批注。由于老师“方法现行”,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批注的基本策略,所以交流反馈阶段,精彩不断:

生1:(圈“过足了瘾”),批注——“一出世就过足了戏瘾,爽!” 生2:(圈“眼冒金星”),批注——“瞧着瞧着,跌得还不轻呢。” 生3:(圈“咿咿呀呀”),批注——“在小床上就咿咿呀呀,趣!”

生4:(划“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批注——“抻、拉、压、拽苦练功,狠!”

„„

其实,学生写批注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现了出来。如此“策略导航,方法引路”,学生才能习得方法,才能读中悟,悟中思,思后写,做到“鱼”“渔”兼得。否则,采用生硬的灌输,或机械地模仿,将是徒劳无功。

四、教学评价需“方向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这段话正说明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可见良好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总有一个“关注点”,要判断教给学生的是“课文内容”还是“学习策略”,其实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评价语可以体现出来。如果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课文内容本身,评价时会经常出现以下说法:“你读懂了„„”、“你理解了„„”“你体会得„„”如果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那么在评价时也会适当地起一点导向作用。以下是王老师在《我的舞台》教学中的两段课堂实录,他的评价语在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策略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方向的作用。

[课堂实录片段之一]:

师:同学们任务已经完成了,谁先来交流一下。好,这位女生。上来,我们请她在展台前跟同学们展示一下,其他同学呢,认真听,仔细看,看她所摘的词语是否正确,是否形象。

生:我在娘胎时便登台唱戏,在母亲的肚子里唱,还大闹天宫。我在小床上演戏的时候,咿咿呀呀地乱唱。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在院子里演戏,被师傅抻拉压拽。然后我到剧院里演戏,兴味盎然,场场必到。最后,我在我家里演戏,十分认真地在演。

师:这位同学交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她摘的词语非常形象;第二,她在表达的时候,先„„再„„然后„„,你看,说得非常得有条理;第三,她的字写得很整洁。这位同学很厉害。不过,看了她这份表格。同学们,你们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改一改的。

„„

以上是第二次速读课文,老师让学生摘录文中描写“‘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的句子,指名交流反馈后,王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评价。这个评价导向性极强,听了王老师的“第一„„第二„„第三„„”,他的学生应该也懂得了摘录的最基本方法:一是要抓住关键词,二应该做到有条理地表达,三是书写应该清楚整洁。最后王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让学生再次思考问题,将答案完成得更加完美。

[课堂实录片段之二]:

生:我找到的也是在第七自然段,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我写的批注是:抻拉压拽练苦功——狠。

生笑。

师:掌声鼓励一下。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写的批注,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她抓住了课文当中最有代表的动作,哪几个字——

生:抻、拉、压、拽

师:第二,更让我佩服的是,她最后那个概括的词来自课文当中。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哪里?第七自然段,狠劲。用课文当中的词语来概括,既正确又形象。这位女生真了不起。

在这个片段中,王老师的评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导向作用,听了王老师的评价,学生懂得了“写批注”的方法——首先,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写感受,其次,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进行感悟。这就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就在王老师的评价语中。王老师用孩子们自己的回答做例子,引领孩子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写感受作批注,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提升。

记得,崔峦老师在宁夏会议上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在教学中,当我们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想让学生走进文本,不断地感悟、体验、积累,而教学时间又不允许的时候,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我们老师要做的选择只能是——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只有让学生学会了语文学习的能力,他们才能在更广阔的语文世界里,体会不一样的精彩。说不定,转过身,背后的风景更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教学系统设计》

何克抗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课文?教语文?》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4.《“教课文”到“教阅读”》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

赵镜中 5.《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吴忠豪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2月 6.《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会务手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第二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四年级5班 周磊

九龙坡区华福小学在就“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展开了重点的课程改革,其中的核心,依我所见应该是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过或发展技能的材料,而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教材是怎么回事呢,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由教材决定,教材本身的特质决定教学的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而用教材教则是教学内容由课程标准决定,目标导向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该阶段学生应达成的认知目标。

如果以语文为例,教教材就是:分析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来决定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用教材教则是,分析课程标准,明确这学年要掌握的内容,根据目标导向去分析课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使用哪些教学材料,再决定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

现行教材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内容为线索的编写顺序,比如四年级上册,就是“自然风光”“中外童话”等等,这样其实不利于按照目标导向来学习,所以国家才大力推进教材改革。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教材,改变备课方式迫在眉睫。

比如四年级,要求达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渗透到整年的教学中,而备课时,就应该写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用哪些教材,讲授哪些课文,而不是先读课文,再决定这一课要讲什么。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的内容就适用于去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这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一能力,那在备这个单元的课时,就要去挖掘课文中能达成这一目标的资源,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抓住作者观察的方法,从文本过渡到能力,掌握作者观察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因为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爬山虎怎么爬的,最后再利用这一方法去观察一个事物,回归到文本中去。再比如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个单元中的《白鹅》和《猫》两篇课文,适合于去达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目标,通过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课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它与华福小学的课程要求相结合,上的时候就是,教师用问题带领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一段,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刚才学习的方法,然后作用这一方法去自学、小组学课文的其他段落,实现由知识到方法的转变,并且在授课中渗透“分析”文本这一思想,我想这样才算是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从九龙坡赛课中,诸位教师就是基于这个理念,灵活运用歌曲,历史资料,影像资料来达到教学目的。

而要培养这个能力。就需要渗透到每个教师的备课中,备课要求加深对课标要求的理解,针对课标的要求,进行大目标到小目标的解读,再去设计每一个目标达成的途径。以一种资源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其过程应该是:分析目标,整合分类教材资源,分析达成目标的途径,设计利用资源的方式,设计阶段性的反馈。

把这一思路与我校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我想定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如果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大陆老师上课,学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么画流程图。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2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⒈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⒉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⒊如果把刺猬的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他做的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⒋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的话,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或者迎合别人、奉承别人,这是不妥当的。

教到这里,学生还只是理解,只是感悟。就像学开车时师傅坐在驾驶位上教学生:车子启动应该挂第一档,启动以后要挂第二档、第三档。学生理解了,会换档了吗?不会。不坐在驾驶位上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那么怎么学开车呢?师傅是让学生坐在驾驶位上自己去学换挡,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指导。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说怎么开车,光是理解,学生可能会懂,但不会用,怎样才能会用,关键是让学生去运用,去实践。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第四篇:《从“屡教屡犯”到“自学不犯”》

从“屡教屡犯”到“自学不犯”

——运城市盐湖区大渠中心校河东中学冯晓磊

大部分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会遇到“屡教屡犯”这种情况。那么这种 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该如何避免呢?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对人的成长而言,经历过程比获得结果更富积极的人生意义。谁不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个简单而有诗意的人生哲理呢?

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孩子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上出现的那些充满灵气的“错误”答案正是孩子美好心灵的体现,教师的肯定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多种形式、多种原因的。就数学学科作业中反馈的学生学习错误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粗心造成的。如看错题、计算失误等:一类是确实不懂造成的。对于前一类,貌似不严重,然而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难改的陋习,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于这些同学的不良学习习惯予以纠正。对于后一类,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存在漏洞而造成学生的错误,这就要进行集体订正;再次就是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上课是否听讲等问题造成的错误,这就必须补缺补差。

课题上,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灵气、天真的“错误”,应该说值得提倡、赞赏,而不是扼杀、批评,否则,学生以后在也不敢犯此类的“错误”了。殊不知,我们的很多大发明,就是来自于一些平时不为人们所关注的“错误”提问及幻想。简而言之我们可把学生的错误大致分为两类:不该犯的错误和可以原谅的错误。学习上的、品德上的一些有陋习不容我们忽视,更甚者需同家长一同交流商讨。而另一类的错误或许还常常将我们带回那稚嫩的年代。教师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能顺带肯定下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我想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温暖的。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不但是孩子,就是我们成人还不是要经常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出了错,耐心的帮他分析并改正就是了。当然,有些是由于习惯而造成的,那就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我觉得有一点到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不要让孩子惧怕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拒绝错误就是拒绝成功。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牛顿不是一个在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另类吗?可正是这样的另类,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也许你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鼓励,会成就一个人才。

不要一味的讲解知识,多教授一些学习方法。教学教学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毕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教师是不一样的,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讲解,而不是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听讲。

不要灌输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教师讲的再好,学生 不愿意学的话,学生总是学的很差。所以,我们要把教师的“我要教”转变成学生的“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了,那么老师也轻松,学生还学的好,印象很深刻。

学生没把教师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是 实际上没有完全学透学通这个知识。所以就会产生屡教屡犯。学生把教师的知识

消化吸收完全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了,就不会错了。所以教师要尽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讲解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所以我们要把屡教屡犯转变成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容 易把老师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了,就不会屡屡犯错了。

“屡教屡犯”现象在我们物理教学中尤为突出,一道题重复出现仍有学生出错,原因就是没有对题型进行认真分析,只是老师讲时听懂了而非理解了,自然做不到活学活用。

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就需要进行反复练习,学生的记忆力有变化规律:“强——弱——强”,当不断重复练习时,学生就会加深对这种题型的认识,我们学校就实行了“周测、月考”,每次周测包括本周所学知识和前面重复出错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复习新知同时也加深对前面重复出错题型练习,避免重复犯错。

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可避免“屡教屡犯”现象,部分学生经常说“一听教师讲自己就明白、但自己一做就出错”。我的学生也是这样,课堂上回答问题很积极,感觉个个都听懂了,但一叫他们去做就做错。前几天我做了调查,常有这种感觉的人占百分之七十左右。我结合我的教学、我的学生作了如下分析:

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

1、教师方面的原因

(1)、备课时没有备好学生,不了解这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困难在哪里,疑点有几个,哪些问题容易错,哪些问题最容易遗忘;

(2)、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没有因“材”施教;

2、学生方面的原因(1)、学习态度不端正,(2)、没有吃苦精神,学习不下功夫;(3)、骄傲自满,不勤学好问;(4)课后不懂的复习

二、解决措施

1、因材施教,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用上要尽量做到让“差的学生吃得了,中的学生吃得饱,好的学生吃得好”。

2、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3、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爱学习;

4、开展学法辅导,不但让学生爱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5、加强个别辅导,对于个别后进生只有多付出耐心和恒心,课前课后个别帮助。

避免出现“屡教屡犯”的方法如下:

1.精:教师有要精心备课,对易错的较难的知识点要设计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注重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的过程,留给足够学生时间和空间。

2.抓:抓住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耐心的帮其找到错误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3.细:细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但让学生爱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4.改:对错题认真改正,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有时间经常复习这些知识,教师也要收集错题本,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的放失。

以上是我本人在教学中一些肤浅的看法,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五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定塘中心小学 陈亚丹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这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此次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更实了。

(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

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这节课抓住了。。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否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内容实。课文教学脉胳清晰、取舍得当。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新课程提倡阅读教学中多诵读少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正是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做法也十分扎实:主要表现是:

1、以读为本,始终在语言情境中感悟、积累。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加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体验”,做到了以读为本。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环节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得到情感熏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从而夯实写话基础。

2、多方法字词教学,落实有效积累。

本课在字词教学中,很有特点。①结合朗读,丰富词义。如教学 这一组近义词。老师结合朗读理解,并指导学生明白作者很能干,同样的意思却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②借助图画,进行词义教学。③结合语境,采用动作演示进行词语教学。品味字词的方法很多,只要抓住重点字词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总之,多样形式的积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难认的字多念几遍,难写的字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解释,该辨析的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反复品味,该归纳的主要内容归纳,就连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小到标点符号知识都不再一溜而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浮光掠影式的虚幻的空中楼阁。

3、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就强调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本课正是关注了文章中有规律的、有特色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比如:这堂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这个问题,先引领学来自主感悟文章表达上的语言特色,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然后设计了„„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将之前积累的语言最大程度的进行了运用,都将文中的句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起来,是老师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总之,象这样本着“注重积累 学会运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感悟、运用中学习语文,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

以上就是我读了整本书之后的一点感想,作为我们老师,是应该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像这样教学给我们清晰的呈现了一个由积累到运用的精彩过程。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积累语言,以积累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必定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载浅谈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的几点做法[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从“教课文内容”到“教学习策略”美丽转身的几点做法[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山:从“教课文”到“教阅读”5篇范文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观《我的舞台》录像课有感 古山小学语文教研组舒巧娃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 文的熟练技能。——......

    从入门到精通 教菜鸟运营小区宽带业务

    从入门到精通 教菜鸟运营小区宽带业务 【PConline 资讯】如今的网络就90年代的自行车一样溶进了我们生活。有需求就有市场,做网络运营投资者如雨后春笋。也有初次涉及这个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1-2课时)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2课时 教与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案 川教版历史 作者:admin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82 更新时间:2010-2-28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

    从双语学习谈幼稚园教英语的问题

    从双语学习谈幼稚园教英语的问题最近台湾教育部门重申禁止全时制的幼儿英语课程,使学龄前是否需要学习英语的话题再度受到关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对幼稚园教授英语持有相......

    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2.1 从算式到方程

    2.1 从算式到方程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通过“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3.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人教版-七上-语文-教学案-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文合集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听课是教师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最终5篇)

    听课是教师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是评课的前提和依据。听课的一般步骤是听前有备、听中有记、听后有评。听课时要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