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从“教课文”到“教阅读”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5:3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山: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山: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第一篇:古山: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观《我的舞台》录像课有感

古山小学语文教研组舒巧娃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

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

对于叶老这句话,我们特别熟悉,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努力去实践这句话,所以注重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的培养,也开始关注文本语言特点,但还是难以摆脱“教”的恶魔。课堂上还是以“教课文”为主,虽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但实践中体现甚少。

今日,有幸观摩了王老师执教的《我的舞台》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的思想一种冲击力,给我一种豁然开朗般的点化。对于此课,我对照着特级教师林爱娟老师的讲座时的理念,结合专家对此课的评价,进行细细品读,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目标简明,指向“教语文”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简约语文”,首先教学目标要简明。明,就是要明确。每节课都应有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进行三维整合,削枝强干,集中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汪潮

目标越多,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评价与调整。所以,老师要浪里淘金,做到“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我的舞台》教学目标为: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表”,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欣赏课文语言,学习做摘录,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

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目标中,我们看到了王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中清晰地呈现了孩子达成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如“速读”、“借助阅读表”、“做摘录”等都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练习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扎实地掌握梳理和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并 1

且从品味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写作风格乃至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这样步步紧扣“语文”,层层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样的目标设定,直指语文,而非是“非语文”的少了,不纠结在内容里,不纠结在人文精神里。

二、活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

《我的舞台》是一篇略读课文。王老师紧紧抓住了略读课的特点,以文本为例子,侧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操作中,他大胆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法、写法来感悟、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重在巩固方法的迁移指导,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自己体悟,自己修正。

课伊始,王老师没有过多的话语,就出现了课题并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后,将文本的学习重点聚焦到三个问题上: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我又是谁?课堂当中,王老师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正是“层层剥笋聚一点,学生忙碌教师闲”。随后他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圈出与之相关的重点词,梳理、概括文章内容”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背景材料的适时补充,简略处理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通过“再次圈找重点词句、朗读印象深刻的句子,为3—8自然段做批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王老师根据课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文本的起点,对《我的舞台》一文进行了完美地整合,站在“教阅读”这一新的略读课教学的逻辑起点高度上,预设了学生有效地学习轨迹。巧妙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个理念。作为语文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改造教材,扩充教材,王老师的课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样轻松的描写在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同学们的作文中都见过。能回忆出来吗?Ppt出示:林海音《窃读记》、《夜莺的歌声》、毛泽东《七律.长征》,秦文君《女生贾梅》,顾嘉静《烦人的痘痘》。

2.出示对比材料,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面对艰辛的经历,有的可以用轻松的笔调来表现,有的--Ppt出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三、学法渗透,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虽然是略读课文,但王老师在上课时仍不忘为孩子搭建平台,循序渐进地“扶”着学生扎实地进行学法指导,以第二自然段“娘胎”部分教学为例。

以第二自然段,“娘胎”部分为例,引导学生寻找重点词。学生找到“登台唱戏”这个词时,王老师在电脑上打字填入表格中,顺势询问学生“完整了吗?”。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们马上得出结论,“还要加上引号”,教师立即点评到:“这个引号可不能省去呀。”学生找到“大闹天宫”。教师做强调:“这里也要加上引号。”随后再继续小结道:“其实像这样的词语,课文中有很多。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一找,把这些词语摘录在纸中。”因为指导到位,学生迅速浏览文本,抓住重点词,填写好了摘录的表格,而在反馈中也不忘提醒交流的伙伴要为特定的词语加上“”。

以教学“娘胎”部分为例,王老师先请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完之后看一看,作者哪几个句子的描写特别有意思。待几位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各自发表意见后,王老师及时地出示了学习提示“在娘胎里,就学着大圣大闹天宫,神”,鼓励学生去第一自然段,再次寻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果然,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后,学生第一自然段中就找到了许多类似的有特色的词句,读得不亦乐乎。教师则适时地抓住“过足了瘾”,发散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酒瘾、球瘾”。教师再将这个“瘾”回归到文本中,请学生说说,吴霜在娘肚子里犯了什么瘾?------“戏瘾、唱瘾”。教师请学生比较后,请学生完成填空“一出世,就过足了_____瘾,________。”还鼓励其用一个字评价,最后引导学生说出“爽!舒服!好!”。

学法的渗透还不止这两处,细读课堂上王老师的引导语,我发现师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小结前,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容淡定地带着孩子进入文本,走出文本,再进入文本,再走出文本,在文本里走了各来回。

自己找重点词,自己梳理,更重要的是自己解决了问题,这几个小问号要擦掉。继续学习。这是教师的小结语,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指导。请学生擦去小问号,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这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师:我们继续来欣赏课文。读读课文3――8自然段,圈出重点词,也可以学学老师的样子,把读中的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这又是学法的指导,且与前面第1自然段的学习相呼应。如果说第1自然段的学习为教师“扶着”学生前行,那这里的学习便是教师充分地“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批注非常精彩,而教师的点评也十分到位。

师:刚才这个过程,我们通过圈重点词,写批注,感受到了作者轻松幽默的语言,其实读过的课文中,课外书中还有许多。回忆得起来吗?回忆不起来,没关系。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资料,请看-----教师待学生充分体会文本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后,还补充了课内外阅读中类似表达形式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在默读过后,又将句子显红,再集体朗读一遍,达到了课内外表达形式的和谐统一,真是举一反三,有效拓展啊!这样的拓展内容有重点、有层次、有梯度,是实实在在地拓展。

再次静心阅读“本课”,学生忙着圈找重点词,忙着朗读特别有意思的句段,忙着在3—8自然段中做批注、写体会,忙着自己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与王老师课堂中的悠闲从容构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就应该是回归到学生的主导性上来了。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关心的问题进行学习,讨论。同时提供不同的策略让学生去做练习,引导他们自己去读文章。教学时,关心的是学生作为一个阅读者,他在真实的阅读过程中,应该掌握住的技巧,策略,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帮助作用。王老师的课,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作品的内容,学会相关语文知识,而是让学生懂得怎样读文章,怎样去欣赏一篇文章。

语文课需要回归语文,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潜心会文,知晓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找准每一篇课文的核心价值;语文课,也需要回归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把教知识内容的过程,转变成培养能力方法,启智的过程。

我们要真正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华丽转型,然后,实践着。

第二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定塘中心小学 陈亚丹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这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此次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更实了。

(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

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这节课抓住了。。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否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内容实。课文教学脉胳清晰、取舍得当。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新课程提倡阅读教学中多诵读少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正是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做法也十分扎实:主要表现是:

1、以读为本,始终在语言情境中感悟、积累。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加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体验”,做到了以读为本。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环节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得到情感熏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从而夯实写话基础。

2、多方法字词教学,落实有效积累。

本课在字词教学中,很有特点。①结合朗读,丰富词义。如教学 这一组近义词。老师结合朗读理解,并指导学生明白作者很能干,同样的意思却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②借助图画,进行词义教学。③结合语境,采用动作演示进行词语教学。品味字词的方法很多,只要抓住重点字词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总之,多样形式的积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难认的字多念几遍,难写的字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解释,该辨析的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反复品味,该归纳的主要内容归纳,就连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小到标点符号知识都不再一溜而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浮光掠影式的虚幻的空中楼阁。

3、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就强调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本课正是关注了文章中有规律的、有特色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比如:这堂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这个问题,先引领学来自主感悟文章表达上的语言特色,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然后设计了„„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将之前积累的语言最大程度的进行了运用,都将文中的句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起来,是老师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总之,象这样本着“注重积累 学会运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感悟、运用中学习语文,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

以上就是我读了整本书之后的一点感想,作为我们老师,是应该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像这样教学给我们清晰的呈现了一个由积累到运用的精彩过程。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积累语言,以积累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必定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四年级5班 周磊

九龙坡区华福小学在就“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展开了重点的课程改革,其中的核心,依我所见应该是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过或发展技能的材料,而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教材是怎么回事呢,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由教材决定,教材本身的特质决定教学的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而用教材教则是教学内容由课程标准决定,目标导向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该阶段学生应达成的认知目标。

如果以语文为例,教教材就是:分析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来决定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用教材教则是,分析课程标准,明确这学年要掌握的内容,根据目标导向去分析课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使用哪些教学材料,再决定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

现行教材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内容为线索的编写顺序,比如四年级上册,就是“自然风光”“中外童话”等等,这样其实不利于按照目标导向来学习,所以国家才大力推进教材改革。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教材,改变备课方式迫在眉睫。

比如四年级,要求达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渗透到整年的教学中,而备课时,就应该写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用哪些教材,讲授哪些课文,而不是先读课文,再决定这一课要讲什么。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的内容就适用于去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这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一能力,那在备这个单元的课时,就要去挖掘课文中能达成这一目标的资源,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抓住作者观察的方法,从文本过渡到能力,掌握作者观察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因为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爬山虎怎么爬的,最后再利用这一方法去观察一个事物,回归到文本中去。再比如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个单元中的《白鹅》和《猫》两篇课文,适合于去达成“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目标,通过寻找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课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它与华福小学的课程要求相结合,上的时候就是,教师用问题带领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一段,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刚才学习的方法,然后作用这一方法去自学、小组学课文的其他段落,实现由知识到方法的转变,并且在授课中渗透“分析”文本这一思想,我想这样才算是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从九龙坡赛课中,诸位教师就是基于这个理念,灵活运用歌曲,历史资料,影像资料来达到教学目的。

而要培养这个能力。就需要渗透到每个教师的备课中,备课要求加深对课标要求的理解,针对课标的要求,进行大目标到小目标的解读,再去设计每一个目标达成的途径。以一种资源管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其过程应该是:分析目标,整合分类教材资源,分析达成目标的途径,设计利用资源的方式,设计阶段性的反馈。

把这一思路与我校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我想定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素养、能够让孩子沉浸在学习快乐中的语文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的梦想,也是这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在着过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和努力,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度让我产生困惑。

在观看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一直停留在“怎么教”----太过于注重教学方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没有有效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导致我在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是我在观看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的一些感触。

1、正确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明确教什么。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吴忠豪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在讲座中我深刻的感悟到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即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利用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充实本体性教学内容,做到真正从“非本体”到“本体”的有效转变。

2、由“教什么”决定“怎么教”。

听了吴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四条路径,我深受启发,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路。

①从“理解”到“运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进行说话练习,用表达去促进理解。使学生在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获。

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而不是领着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然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而忽视“教语文”,导致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不适当地添加了其他非语文的人文教育因素,从而背离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③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教会”是以老师为主导,在我们在讲解、示范完后,问学生你们会了吗,如果学生说会了,那就算是教会了;“学会”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听完老师的讲解或看了老师的示范后,学会了做类似的题目。这就是教师教材,包括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原因不在于教材或教师,而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加工消化的好坏。目前我们已经将观念提升到“学会”这一步,并提倡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怎么让学生达到“会学”将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会学即是掌握学习方法后去主动探索知识,重在吸收和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对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未来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和一生的成就。

④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不可忽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功效。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就变得狭窄。所以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篇:《从“屡教屡犯”到“自学不犯”》

从“屡教屡犯”到“自学不犯”

——运城市盐湖区大渠中心校河东中学冯晓磊

大部分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会遇到“屡教屡犯”这种情况。那么这种 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该如何避免呢?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对人的成长而言,经历过程比获得结果更富积极的人生意义。谁不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个简单而有诗意的人生哲理呢?

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孩子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上出现的那些充满灵气的“错误”答案正是孩子美好心灵的体现,教师的肯定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多种形式、多种原因的。就数学学科作业中反馈的学生学习错误问题:我认为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粗心造成的。如看错题、计算失误等:一类是确实不懂造成的。对于前一类,貌似不严重,然而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难改的陋习,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于这些同学的不良学习习惯予以纠正。对于后一类,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存在漏洞而造成学生的错误,这就要进行集体订正;再次就是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和上课是否听讲等问题造成的错误,这就必须补缺补差。

课题上,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灵气、天真的“错误”,应该说值得提倡、赞赏,而不是扼杀、批评,否则,学生以后在也不敢犯此类的“错误”了。殊不知,我们的很多大发明,就是来自于一些平时不为人们所关注的“错误”提问及幻想。简而言之我们可把学生的错误大致分为两类:不该犯的错误和可以原谅的错误。学习上的、品德上的一些有陋习不容我们忽视,更甚者需同家长一同交流商讨。而另一类的错误或许还常常将我们带回那稚嫩的年代。教师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能顺带肯定下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我想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温暖的。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不但是孩子,就是我们成人还不是要经常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出了错,耐心的帮他分析并改正就是了。当然,有些是由于习惯而造成的,那就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我觉得有一点到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不要让孩子惧怕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拒绝错误就是拒绝成功。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牛顿不是一个在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另类吗?可正是这样的另类,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也许你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鼓励,会成就一个人才。

不要一味的讲解知识,多教授一些学习方法。教学教学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毕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教师是不一样的,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讲解,而不是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听讲。

不要灌输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教师讲的再好,学生 不愿意学的话,学生总是学的很差。所以,我们要把教师的“我要教”转变成学生的“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了,那么老师也轻松,学生还学的好,印象很深刻。

学生没把教师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是 实际上没有完全学透学通这个知识。所以就会产生屡教屡犯。学生把教师的知识

消化吸收完全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了,就不会错了。所以教师要尽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讲解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所以我们要把屡教屡犯转变成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容 易把老师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了,就不会屡屡犯错了。

“屡教屡犯”现象在我们物理教学中尤为突出,一道题重复出现仍有学生出错,原因就是没有对题型进行认真分析,只是老师讲时听懂了而非理解了,自然做不到活学活用。

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就需要进行反复练习,学生的记忆力有变化规律:“强——弱——强”,当不断重复练习时,学生就会加深对这种题型的认识,我们学校就实行了“周测、月考”,每次周测包括本周所学知识和前面重复出错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复习新知同时也加深对前面重复出错题型练习,避免重复犯错。

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可避免“屡教屡犯”现象,部分学生经常说“一听教师讲自己就明白、但自己一做就出错”。我的学生也是这样,课堂上回答问题很积极,感觉个个都听懂了,但一叫他们去做就做错。前几天我做了调查,常有这种感觉的人占百分之七十左右。我结合我的教学、我的学生作了如下分析:

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

1、教师方面的原因

(1)、备课时没有备好学生,不了解这节课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困难在哪里,疑点有几个,哪些问题容易错,哪些问题最容易遗忘;

(2)、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没有因“材”施教;

2、学生方面的原因(1)、学习态度不端正,(2)、没有吃苦精神,学习不下功夫;(3)、骄傲自满,不勤学好问;(4)课后不懂的复习

二、解决措施

1、因材施教,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用上要尽量做到让“差的学生吃得了,中的学生吃得饱,好的学生吃得好”。

2、加强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3、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爱学习;

4、开展学法辅导,不但让学生爱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5、加强个别辅导,对于个别后进生只有多付出耐心和恒心,课前课后个别帮助。

避免出现“屡教屡犯”的方法如下:

1.精:教师有要精心备课,对易错的较难的知识点要设计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注重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的过程,留给足够学生时间和空间。

2.抓:抓住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耐心的帮其找到错误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3.细:细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但让学生爱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4.改:对错题认真改正,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有时间经常复习这些知识,教师也要收集错题本,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的放失。

以上是我本人在教学中一些肤浅的看法,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下载古山:从“教课文”到“教阅读”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山:从“教课文”到“教阅读”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三到万(课文)

    从三到万 马南邨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书心得体会 【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书心得体会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7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看了17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课,给我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这17堂课带给我的一......

    廉 洁 从 教

    廉 洁 从 教一年来,学校纪检监察工作在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践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贯彻中纪委、省、市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

    略读课文名师教(范文)

    虞大明《麦哨》教学赏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教师总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去尝试进行自读自悟,要么牵得过紧,要么放得太松......

    沪教版秦陵兵马俑课文

    秦陵兵马俑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高台中心小学 唐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种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都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能力的培养开......

    山水类课文如何教

    山水类课文如何教 ——《山水语文与语文山水》大型湖湘语文公益活动之现场研讨会实录 (本文系《湖南教育》编辑吴秀娟据现场录像整理) 主持人:黄耀红博士 (湖湘语文首倡者,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