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黄厚江
作文难,不仅是学生的心病,也成了教师心头解不开的结。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成了语文教师不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找出目前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许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我们认为,学生作文兴趣普遍不高,作文的质量不够理想,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如果抛开社会环境、教育整体性的问题暂且不说,只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这一头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作文教学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目前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有两头没有中间,有知识有方法没有过程(而这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教师了),即有作前的题目布置和写作指导,又有作后的批改和评讲;而过程中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方法的介绍,却微乎其微。在这样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承担的角色是考官(出题),是裁判(打分),是法官(宣布结果),而不是教练。因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努力让作文教学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有人说,你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必然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我们的确看到过在有些作文教学的课堂上,当学生写作的时候,教师在一旁喋喋不休。这的确干扰了学生的思路和正常的写作。但我以为,这样的说法和做法都是缘于对写作过程的狭隘理解。写作过程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只是指学生动笔写作的过程和行为,同时也指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意识、把握写作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掌握适当的写作策略、适时调适自己的写作心理等。也有人认为,真正对写作过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思维训练。这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思维的确是写作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活动,但它既不是写作活动的全部(与之同步的还有语言活动、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审美活动等),也不是和写作过程完全同步展开的活动(它完全有可能脱离写作过程单独进行活动)。
那么,作文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了这样一些常用方法。
一、现身说法,和学生交流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相对已经比较到位,但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却远远不够。就这个意义讲,圈外的人士批评我们,说“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不会写文章的学生,所以作文教学没有效果”,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简单地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但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他的作文指导要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有效就很困难。我在某高校阐述这个观点时,一位未来的语文教师曾经用一个著名的游泳教练并不会游泳却培养了世界冠军来驳斥我。尽管他的例子可能是真实的,但我仍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那个教练有这个本领,但肯定也只是个别的,绝不代表一般的规律。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去指导别人写文章,除了讲一点死的知识和机械的方法,只能说一些隔靴搔痒的话。至少我的教学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每当我只是照搬一些现成的写作知识时,学生就觉得索然无味,收获寥寥;每当我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介绍体会时,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常常使他们对一些困惑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
在动物世界中,父母传授捕猎的技巧和生存的能力,都没有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介绍,都是靠现场的观摩和互相的交流、切磋。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典型的展示让学生对写作过程有正确的把握,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个典型,既可以是正面的成功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不成功的;既可以是本班同学的,也可以是作家等其他人的。作文评讲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宣布批改结果,也不应只是宣读批改的评语,更不应只是开批斗会和表彰会,而应该是写作过程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言其短,或言其长,或谈成功,或说失败,或谈感受,或提问题,或谈经验,或说困惑,互相得到的收获,绝不是我们通常的评讲形式所能相比的。
三、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全息式的铺演和解剖,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
作文过程包含的因素和环节实在很多,有时候问题就出在一些并不被关注的细枝末节之中,通常的训练很难到位。这就要对这些细节进行放大,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晰,认识更到位,训练更有效。就像运动员的训练,把比赛的录像进行回放,其中一些细节用慢镜头或特写镜头呈现,然后再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效果常常比较显著。比如,同一材料的立意选择,记叙文的主题呈现,议论文的事例叙述,散文的线索贯通等等具体问题,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放大式的教学和训练。
四、现场提升,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
我们的作文评讲常常停止于问题的提出,或者进行静态的习作分析,或者进行简单的优劣对比,这固然也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心理的刺激,但这种刺激是缺少强度的,形式也是僵化的。常常如此效果就会逐渐丧失,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但如果选择适宜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现场提升,形成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过程比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记得有一次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一位学生的一篇习作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观点,我不是进行示众式的批评,而是在充分肯定她的语言和材料方面的优点之后,让大家一起发现问题,然后一起思考:如果分别以三个观点中一个观点为论点修改这篇文章该怎么改?学生参与投入,现场气氛热烈,教学效果理想,我自己觉得非常满意。多少要讲的知识,多少讲不清的问题,都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五、一题多写,内外组合,使学生自己的写作体验和写作反思成为改善写作状况、优化写作过程的学习资源。
我并不主张刻意追求写作的系统化,因为一个严整的系统必然会僵化写作教学的安排,更何况目前还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科学的系统,但适当考虑写作教学的前后关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还是应该的。现在的情况常常是,前面写了一篇,进行了评讲,学生或许刚刚获得一定启发,形成了一种“于心有戚戚焉”的感受,但接下去的一次写作,不仅话题不同了,文体也变化了,造成了可贵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当然,目前两周一大作(甚至相隔更长)的写作周期,也是造成这种过程性资源浪费的一个主要原因。往往作文评讲之后,要隔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进行下一次作文训练,前一次写作过程的体验早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们觉得,用课外练笔和课内的大作文训练进行组合安排,以课内的写作引导课外的练笔,以课外的练笔作为课内写作的延伸和补充,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补救办法。注:黄厚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现为江苏省苏州中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学校教科室主任,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省中语会理事,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
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原则、适度原则、节奏原则和整体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的教材观、知识观、过程观和训练观,先后提出的“从语言习得的规律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语文教学亟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效率标准”“语文教学要遵循课堂了”等观点,具有广泛的影响。
独自承担了“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等课题的研究,主持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段语文目标定位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模式”能课题的研究,为南京大学和江苏母语课程研究所共同主持研究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外母语课程比较与我国课程改革”课题组骨干成员,在有关课题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二篇:写作过程和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过程和英语写作教学
摘要:在我国的写作教学中,结果教学法一直很流行,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已很明显。随着现代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写作过程教学法诞生了。它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根据Murray提出的写作三过程,分析了教师在各阶段充当的角色,并尝试提出各阶段学生有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英语写作教学;角色定位
一、引言
近年来,写作教学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已经逐渐达到与阅读,听力,口语等教学持平的地位与重要性。但写作教学在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评价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还是普遍存在。如何有效地讲授英语写作是所有国内英语写作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一名英语写作教师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什么是写作?
是否存在学习英语写作的理想方法?
在英语写作课堂上,写作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文旨在应用一种过程教学法这一写作理论来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二、什么是写作?
国内外学者对于写作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学者们却对一点达成共识,即写作是在思维的参与下用语言表达的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Emig, 1983),Murray(1980)将这个写作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写前阶段(rehearsing),写作阶段(drafting)和后写作阶段(revising)。
写前阶段即是作者选择写作重点,回忆收集并记录观点和想法,为写作做准备的阶段。写前阶段被视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语言输入,即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占有材料,掌握事实;交流观点;拓宽思路,集思广益;拟写作提纲。
写作阶段是初步构思成熟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该过程不仅是指导学生提炼语言,安排文章结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其中教师在母语―目的语的思维训练与文章逻辑结构安排的指导过程中尤为重要。
后写作阶段主要是修改与反馈。修改是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作品进行再思考、再升华,是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是循环往复的进行的,即在论文起草的过程中,写作者会不断地浏览已经写好的内容并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草稿也是下一个草稿的写前阶段。对于这一点,Campbell(2004)做了很好的比喻。她认为写作过程类似弹球游戏。和弹球在球盘上活动的无定向性类似,每个作者开始写作后,构思、搜集材料、起草、修改和定稿这些活动没有先后顺序,往往根据写作的需要跳跃、重复或省略。
三、是否存在学习英语写作的理想方法?
在中国,写作领域仍以结果教学法为主流,即大部分教写作的老师仍以学生最终能写出一篇完美的文章为教学目的。当学生们苦思冥想,无从下笔时,他们只能劝导学生先写出提纲,相信通过这种办法就可以轻松地写出文章。笔者上大学期间,过程教学法有所发展,但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上讨论上。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笔者发现无论是草拟提纲还是单纯的课堂讨论,都不足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而使写作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受过程教学法的启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强调写前准备阶段在学习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写作,学生首先需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当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很关键。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是愿意参与实际的写作过程以达到提高习作技能的目的的。但每一个学生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写作兴趣和英语水平不同而遇到不同的困难,这些困难在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中具有普遍但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特别是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写前调研,搜集资料,从而避免学生由于写作中的困难而丧失学习写作最初的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景物描写时,可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报刊杂志或教材文学作品中写景的段落,尽量收集生动形象的词汇和短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在段落的作用。教师最好能在课堂上在列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对景物描写有一些新的思路。比如:教师可以借黄昏的景物描写提示学生,这样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表现人物的孤独落寞。比如,faint moonlight and many street lamps(淡淡的月光和昏暗的路灯);There was a wide emptiness over road and sidewalk.(街道上空无一人);dusk had fallen heavily over the scene(暮霭沉沉)。讲授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景物描写也要有目的性,特别是描写的景物要做精心的挑选。同样是黄昏,如果要表现温暖人心的感受,选择的景物相应的就应该变为golden sunlight(金色阳光);dusk caresses the homestead(黄昏亲吻着故乡的田园);the lane where streetlights had just been lit(华灯初上的街道)。同样是光,moonlight和sunlight给读者的感受截然不同,同样的streetlamps也给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写作者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情绪;同是dusk使用不同的细节词比如前面的heavily给人一种压抑感,但后面的caress 给读者沁人心脾的温暖的感受。写前阶段其实也是为了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为动笔写作筛选更合理的素材。
2.通过读写结合来开展实际写作
写作应当是人们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人们需要通过写作来释放情绪,寻求解脱。第二语言学生虽然在语言上有障碍,但同样希望通过写作表达感情。但是也正是因为语言障碍,第二语言学生很难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这也是教师们在重点批改点评文章的拼写和语法错误的重要原因。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增加大量的描写文和记叙文的练习,要求学生注意写作这一类文章的细节处理。比如:学会使用具体词汇,学会恰当地运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学会运用细节进行描写。
例如:要求学生描写一个害羞的女孩,学生们大都能想到诸如shy,be ashamed of等数量很有限的形容词或短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表达害羞的,还可以使用到更多其他的词性的词语,比如:名词shyness,self-consciousness,动词blush,当然,仅仅介绍这些词汇,或者讲解这些词汇是不够的,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字典,了解这些词汇的具体用法。关于细节描写,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去回忆身边害羞的人群,提示学生从中总结出这类人的行为表现,动作特征细节去表现害羞。教师也可适当地提供一些学生不常使用的词汇或短语,如动词fidget(坐立不安),fuss(拨弄)、名词murmur(喃喃自语)、fair cheeks(苍白的脸颊)/ rosy cheeks(红红的脸颊);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以获得可以帮助描述人物害羞的细节,学生之间的讨论在写作过程中起着突出的作用。集体讨论让大家审视各自不同的观点,从而提供给每个人筛选更合理素材的机会。最后,再引导学生去实际写作,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
读写结合的教法更能帮助学生开拓写作思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想象书中描绘的人物和场景,然后再让他们创造新的情节和角色。阅读优秀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使学生有新的写作思路。
3.教师指导学生互改作文,升华学生的文章
在指导学生互改作文之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对整个写作过程也要有透彻的理解。比如,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写作题目最好能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与生活相关的某个社会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些有一定难度的写作任务,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给他们提出建议,告诉他们如何查找参考资料,如何有步骤地开始写作。学生完成初稿后,再组织全班在课上按照所提供的具体修改指南分组互相修改初稿。在课上,为了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认真的修改他人的文章,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进度,了解他们的困难,随时给他们提出指导意见。学生互相修改作文的做法已得到需要写作教育专家的赞同。他们认为,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方法,就会在撰稿时不自觉地把同伴也作为读者对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为教师一个人而写(Mittan,1989)。另外,集体讨论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反馈信息。
互评法存在一个问题:由于学生间语言水平差异大。有时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以致不少同学对互评法持怀疑态度。而且大部分修改集中在语言,语法方面,主题表达与结构方面的改动则相对较少。所以,教师必须设置具体的修改指南,传统的修改指南一般分为几个项目:如词汇、语法、篇章结构、行文连贯、主题表达等。笔者建议修改指南做得更细致、更周到些,可以参照下面的模式(Mckay,1984):
表1 互评指南表
四、英语写作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笔者一直在强调过程教学法在第二语言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笔者并不意指完全摈弃结果教学法,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调节使用这两种教学法。第二语言的学生的写作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比如他们不理解第二语言参考资料,缺少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词汇量的积累等,这时教师要借鉴自己所经历的困惑、发现、成功或失败来指导甚至影响学生。笔者就曾以自己的一次写作的亲身经历,用了两个支撑段(supporting paragraphs)来支持引入段的中心观点(thesis statement),但其中的一个段落与中心观点完全无关,另一个段落缺少主题句(topic sentence),这是显然违背了结构统一性(unity)的要求。通过这个经历,使学生很快了解到写作中相应的几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意识到写作中结构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写作的写前阶段,教师尽量扮演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用自己学习时期学习写作的困惑和体会使学生对写作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写作范例或者供学生展开激烈讨论的话题从而开拓写作思路,这对学生确立论文观点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讨论对于所写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也丰富了写作素材。要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写作题目、日程安排、互评指南等。要将写作教学计划做到完善,做到容易操作,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任务设计者,指导者。
在后写作阶段,特别是第三部分讨论的学生互评阶段,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助手、故障排除者和顾问。当然,学生的互评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所做的反馈。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用红笔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然后给出评分。现在提倡的是师生单独面谈(Goldstein & Conrad, 1990),让学生本人真正意识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之间的面谈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能一次即可,可能进行几次。比如,某学生完成第一稿后,在学生互评以确定该社工写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适,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后,教师再同通过面谈来检查该生文章中的语法错误。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第二语言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只期待教师给他们纠正语法错误的传统观念。通过学生互评、教师面谈及教师评改等实践形式慢慢引导学生改变对写作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语言无误,更重要的是内容充实,文体恰当,拓展有序。
五、结语
写作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掌握。讲授写作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指导。虽然写作,特别是英语写作免不了一些机械的写作和语法练习,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文字交流这一手段,让他们运用英语有效地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写作教师要通过自己设计的任务或活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同时提高他们的鉴赏力、想象力和批判力。此外,写作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过程教学法无疑对写作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师生共同付出的辛苦会带来更大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Campbell, J.2004.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Interacting with Text.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 Emig,J.1983.The Web of Meaning: Essays on Writ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New York: Brynton/Cook.[3] Mckay, S.(ed.)1984.Composing in a second language.Rowly, MA: Newbury House.[4] Mittan, R.1989.The peer review process: Harness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power.In D.Johnson and D.Roen(eds.), Richness in Writing: Empowering ESL students.White Plains, Ny: Longman.[5] Murray, D.1980.Writing as process: How writing finds its own meaning, in Donovan, T.and W.McCelland(eds.), Eight Approches to Teaching Composition.Urbana, IL: NCTE.[6] Goldstein, L.and M.Conrad.1990.Student input and negotiation of meaning in ESL writing conferences.TESOL Quarterly 24: 441.作者简介
李杨,(1982-),女,汉族,湖北孝感人,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用学、英语教育。
胡杨,(1983-),男,汉族,湖北浠水人,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王娜,(1983-),女,汉族,黑龙江尚志人,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模因论翻译、英语教育。
第三篇:美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美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美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本节课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充满情感气息的课堂,像使学生在有趣的内容和无拘无束的创作中受到美的感染,体会设计创意活动的愉悦性。
二、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
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施教者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不单纯以美术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所谓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使知识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导入时的“找影子”游戏,到探影子、画影子和赏影子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的探究环节,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下,逐步了解并获得创作要素知识;教师采取适时指导、分层指导,共性问题整体指导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手影构成问题,构图中存在的过空现象、线条的疏密对比关系等。教师不仅对基础较佳、创造力发挥较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引导,更关注少数动手表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共同突破难点。
四、关注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在这节课中,教师还尝试了以全班学生作为小评委评价作品的方法。学生把完成的作品送到灯箱上之前,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对作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用语言自评、互评,教师简要的点评,使学生不仅能充分肯定自己,并且能在他人的评价中发现不足。评价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插曲。几位同学在把他们认为最棒的作品送到灯箱上后,满脸自信、大胆地送上了自己的作品,单是从他们喜笑颜开的表情,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通过这节课获得的那种成功的自信。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现评价给予学生的激励作用,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从课堂情况和学生作品来看,学生确实从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获得了积极的创造动力。
第四篇: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过程要注重发展学生体能
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过程要注重发展学生体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特性的描述是这样的:“„„特性之一就是健身性——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健康成长„„”基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是通过运动技能和方法等这些主要内容,通过运动技能等的的学习与应用来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目的目的。
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我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对运动技能的教学理解偏颇,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分学段、不考虑年龄特点,严格按照竞技化模式、成人化规则进行学、练。其结果是运动技能掌握一般化,学生没有获得运动的快乐体验,学的不高兴,久而久之,不喜欢运动技术的学习,甚至厌学导致体能下降。二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教学的过分随意化,一味的让学生去学习、体验、感受,人文性目标关注较多,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结果是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技能,充其量是身体进行活动,体验不到掌握技能提高后的快感。正如北京体育大学姚蕾教授所说:新一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不尽如人意的,多年过去了,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有说服力的教育实验报告至今未能看到,很多体育老师无所适从,不少地方的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这场改革初期,有专家主张未来的体育课要实现“三自主”,学生愿意玩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给体育教学留下了极坏的后遗症„„这足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这说明运动技能教学仍然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干领域,它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教学中,我们应避免以往的极端做法,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体能。
如何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发展学生体能
2.1采用学生愉悦接纳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技能、体能训练的兴趣。
没有体能的发展,体育课就变成了休闲课,只有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因此,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采用游戏、趣味球类或绕图形跑等学生悦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在练习中享受到快乐,从而提高其练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体能。如乒乓球运动是中学生普遍喜爱的运动,但对专项的体能训练,学生不感兴趣。在安排体能练习时,教师可利用游戏、竞赛等方法,并结合技能进行教学,运动量、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使学生通过乒乓球的练习和各种有关的专项练习,体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2.2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加强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创新体验和练习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又提高体能水平。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分组,对起跑慢的学生可采用各种预备姿势、突发信号的反应起动练习,对动作速度、灵敏性差的学生可采用快速站立跑、蛇形跑、快速仰卧起坐、抢绳子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同时,体会到体育练习的乐趣,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在教学生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时,教师首先要把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讲清楚,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如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能教学,应教会学生正确的持球技术、预备姿势和最后用力及发力后怎样维持身体的平衡。通常最后用力阶段是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的核心环节,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投掷距离的远近。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掷实心球技术编成顺口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腿蹬,前腿撑,抬头、挺胸要收腹,直臂前摆把指拨,最后换腿保平衡。通过几句话把整个投掷技术贯穿在一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技术要点。再如,跳远的技术动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部分组成。快速的助跑和正确有力的起跳结合技术是跳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反复体会摆腿摆臂的相互配合和摆腿时的送髋动作。摆臂要注意提肩、拔腰、向上顶头,摆腿要向前上送髋。起跳后要将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起跳腾空后不忙于弯曲或向前抬起跳腿。要待身体越过抛物线最高点以后,再做放摆动腿和向前收起跳腿的动作。掌握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后,学生能树立信心,从而取得优秀的成绩。
2.3采用体育和德育并重的方式,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发展学生体能。
运动技能训练是长久而辛苦的,学生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而不能坚持下去,因此在体育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正视各种困难和问题,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可根据不同情况,充分地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能够达到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尤为重要。可开展班级间的长跑通讯赛、象征性的长跑比赛,并不断公布班级的团体成绩,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又能激发学生进行长跑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把教学和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体质增强、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践中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3.注重运动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机结合
学生的体能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和保证,运动技能是人体体能的发挥和拓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又发展体能。如在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教学中,容易出现下列错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发展体能的方法。(1)持球时手心没有空出。说明学生手臂和手指的力量太差、手拿不住球,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手指和手腕及上肢的力量练习,如握力练习,利用手指的斜体俯卧撑等。(2)预备姿势一是背弓不足,说明背肌力量差,应让学生背对肋木练习拉伸技术,背拉肋木形成满弓,俯卧垫上的两头起等;二是后腿弯曲不够,说明下肢力量较差,应让这部分学生练习蹲跳起、单足跳或跪姿推球等,体会下肢的发力动作。(3)投掷实心球时向下砸球,实心球在空中没有飞行弧度,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实心球技术的原理,出手时间过晚。教师可在投掷墙上画一定高度的投掷线,或拉一根2-3米高的皮筋,使学生将实心球投过皮筋,纠正学生出手角度不对,出手过晚的现象。对于在投掷过程中出手过慢的学生,可让他们利用轻器械如软排来替代实心球练习。在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单纯用上肢发力的现象,说明这部分学生的协调性差,对技术理解不透彻。所以在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一些协调性的练习,如仰卧两头起体会腰腹发力的感觉,前抛后抛实心球体会投掷过程中身体协调用力的感觉,还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技术的理解程度。
教学中体能练习是手段和方法,运动技能学习是目标要求。以下提供一种运动技能教学的设计思路。
案例:耐久跑
1.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耐久跑的途中跑技术,发展耐力素质,形成相互鼓励的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耐久跑的信心。2.教学内容:途中跑
3.教学步骤:
(1)自定2分钟的慢速节奏跑,要求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体会技术动作、呼吸方法、呼吸节奏和慢跑节奏
(2)2人一组自定慢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要求学生2人一组,跑速一致,快者应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下来后,交流体会。
(3)教师提问:影响坚持跑下来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速度的控制、耐力水平、同学的鼓励、坚强的毅力和信心等)
4.评析:本案例以耐久跑为载体,设计多目标的达成,努力使学生不断掌握耐久跑的途中跑技术,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坚强的毅力、信心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等)。
第五篇:论文写作过程要注重的六个要点
论文写作过程要注重的六个要点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
手。
六、执笔写作
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
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