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研讨活动方案-金湖教师发展中心
金湖县“借力新媒体,儿童‘玩’数学”探究性学习研讨活动
在实验小学举行
2018年4月19日主题为“借力新媒体,儿童‘玩’数学”探究性学习研讨活动在金湖县实验小学举行。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促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变化,如何在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组织开展创新教学活动,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如何达成有效的对策和理性思考,进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的转型,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和素质,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方法等的创新,交流成功经验,研讨问题,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活动中,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研训员黄广华老师上了一节《认识三角形》研究课,实验小学年轻数学骨干教师王晓双老师教学《平移和旋转》、赵庆燕老师用绘本教学《100以内的数》。活动还邀请省信息教学能手优课特等奖、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冷忠燕老师用媒体作示范课,教研专家、市学科带头人陈太忠主任作经验介绍。县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杨尔斌作《小学数学新媒体创新教学的思考》专题发言,特级教师卢专文作主题报告。县教育局工委委员、教师发展中心分管主任李中兵部长到会作指导和引领。
整个活动围绕主题开展研讨和交流,使与会教师获得启示,解决了广大教师新媒体创新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困惑,明确了今后要改进的方向,明白了切实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教学创新融合起来,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朝着纵深发展。
专家、领导参加活动并作专业引领
黄广华教学《认识三角形》 王晓双教学《平移和旋转》
赵庆燕教学《100以内的数》 冷忠燕示范课《平移和旋转》
研训员杨尔斌作专题交流《小学数学新媒体创新教学的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卢专文先生作主题报告
与会教师认真参与学习、交流活动
第二篇:翻转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摘 要:翻转课堂作是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社会环境下而产生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的产生引领了课堂教学变革的新潮流,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动力。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探讨如何将其有效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数学;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课外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方式自主学习,在课内则由教师通过答疑解惑和补充讲述来辅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方便的获取所学知识点,更深入的了解所学知识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翻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另外,增加了数学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翻转课堂,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
(二)翻转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方式
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是否安静地听讲、是否行为恭敬、是否举手回答问题、有没有打扰其他同学等。翻转课堂使学校、家庭都成为课堂,使得家校共同培养学生成为现实,家庭教育变得更加温馨自然。
(三)翻转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
传统课堂之中,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播者,想学生传授者经久不变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成为了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边听边做笔记,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相比在翻转课堂之中,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规划自己身的学习节奏,学生成为了课堂之中的主角,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肩负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知识点纠正。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导学策略
基于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制定更加优化的导学策略并在教学活动中付诸实践。
(一)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总体把握,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在课前设计好需要学生观看的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和需要学生自主实践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所认识,并针对目标有指向性地探究和思考。如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中有圆柱体、圆锥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知识点。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包括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了解其特点,掌握相关计算公式及其计算公式的意义。教师在卜这一课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圆柱体、圆锥体的物品,测量其高、底面周长等数据并记录下来,探究各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课前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对圆柱体、圆锥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有初步的认识,再将之前学生记录下的数据代人计算,加深印象。
(二)通过翻转课堂深化小学数学学习
翻转课堂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大多数都会因学生操作生疏,动作缓慢,而让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因为有了有目的、有方向的课前预习,对课堂上需要的动手操作环节就会不再那么生硬笨拙。而是变得灵活自如,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中,也就把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根植在了自己的头脑中,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想他们一定也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也就会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对数学的探索和研究。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通过交流,有认同也有碰撞,彼此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课堂是孩子们智慧生成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让过程形成技能,让技能生成智慧。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分层教学理念。
(三)辅助课后作业的完成
翻转课堂的内容还可以在网络上对作业内容进行分析解释,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完成拓展作业的内容。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提出数学问题:小兰家的客厅要铺地砖,有两种设计方案。正方形的边长2分米,长方形的长3分米,宽2分米。请你设计方案。我们利用微课对简单的方案设计作出提示,让学生尝试从教学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又如,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如八戒分桃、数学跳棋、模拟购物、数学史的知识等,利用翻转模式并完成作业反思内森写出此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部分?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三、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新的教育模式,倡导教学思想的改革,将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的结合,拓展了教学的内容与途径,同时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关于举行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主题教学”课堂研讨活动的通知
关于举行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主题教学”课堂研讨活动的通知
各小学:
为了深化课堂改革,探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途径,经研究,决定举行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主题教学”课堂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8年12月20日(星期四)
二、活动地点
小学南一楼三(4)班
三、活动内容
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责任人
小学三(4)教室
8:00——8:30
签到
8:40——9:20
鞋匠的儿子
9:30——10:10
珍珠鸟
10:10——10:30
中场休息
10:30——11:00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11:00——11:35
专家讲座
研训处专家
四、参加人员
各校负责语文教学的教干或教研组长,近五年参加工作的所有语文教师及相关年级的语文教师。
五、活动要求
1.各校按通知要求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活动,并按照活动安排提前做好准备,准时到达活动地点,积极参与研讨活动。活动期间要严格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
2.往返注意交通安全。
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和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原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无限动力。
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3、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校部分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全校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我校准备研究实施小学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1.通过数学课堂,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创造尽可能多的直接认识活动的机会,变间接认识活动为直接认识活动或半直接认识活动,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尝试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2.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3.通过该模式研究,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丰富情感的充分交流、感染和共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从而构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优势是信息环境下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和博大的,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提高。这样更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正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能力的早期实践和成功体验。
2、在这样的活动教学中,它利于学生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可以立刻与同学交流看法,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三、研究目标
1.是在不同学段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达到落实高效课堂的目标要求。
2.是通过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
3.是通过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改变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段创新教学模式)
以信息化教学为主,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为: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师生协作,探究交流——矫正解惑,展示提升——达标训练,拓展延伸。具体如下:
小学数学课堂(低段):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或者从预习入手,复习旧知入手,实物演示入手,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导入新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迈向发明创造的必由之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操作建议:本环节是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触碰一体机、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情境图(或用挂图),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领对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并口述本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师生协作,探究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
操作建议:本环节教师要根据自己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难易程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低年级的学生更适合发现式的教学。这个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让学生像科学家的发现一样来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它利于学生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可以立刻与同学或老师交流看法,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三)矫正解惑,展示提升
教师搜集整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集体给予解惑矫正。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共性问题。
操作建议:教师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追问、点拨,对于方法的提升、解题规律的总结、概念的完善要进行小结,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点就比较容易做到,教师既可以把在交流环节搜集的错例呈现出来,供学生辨析,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同时又防止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矫正学生展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板演习题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上台在电脑上用红色笔迹更正,写出正确的答案(不要擦去原来学生写的)。如果学生更正错了,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更正。教师轻易不要表态,不能让更正变成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乐于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且享受这个新模式带来的乐趣。
学生全部展示完毕,教师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得到的结论等。
(四)达标训练,拓展延伸
达标训练不是简单地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在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第一个环节“问题提出”的检测反馈功能。
操作建议:此环节由教师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利用信息化模式出示练习题能让学生当堂完成,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做出正确评价。也可以适当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中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数学源于生活,进入中段的学生求知的欲望非常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导入新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迈向发明创造的必由之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操作建议:本环节是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触碰一体机、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情境图(或用挂图),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并口述本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动手、动脑的活动体验。在数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操作建议:本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年级的学生更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这个环节可以借助一些微课、教学视频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汇报,展示提升
通过第二环节的教学,学生整理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总结出好的学习方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共性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操作建议:教师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追问、点拨,对于方法的提升、解题规律的总结、概念的完善要进行小结,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时的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全班学生辨析,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同时又防止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学生展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展示作品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上台在电脑上用红色笔迹更正,写出正确的答案(不要擦去原来学生写的)。如果学生更正错了,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更正。教师轻易不要表态,不能让更正变成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乐于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这个新模式带来的乐趣。
(四)达标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检测学生每节课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设置一系列的练习。
操作建议:此环节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层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题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题能让学生当堂完成,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做出正确评价。也可以适当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高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进入高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段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操作建议:本环节是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触碰一体机、动画等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情境图(或用挂图),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并口述本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操作建议:本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有些课型可以大胆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总结提升
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学习,整理在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共性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操作建议:教师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追问、点拨,对于方法的提升、解题规律的总结、概念的完善要进行小结,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时的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全班学生辨析,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同时又防止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学生展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展示作品中的错误,鼓励学生上台在电脑上用红色笔迹更正,写出正确的答案(不要擦去原来学生写的)。如果学生更正错了,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更正。教师轻易不要表态,不能让更正变成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乐于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这个新模式带来的乐趣。
(四)达标训练,拓展延伸
必要的练习对于学好数学是必不可少的,要保证一定题量的练习,但要提高练习的效能,比题量更重要的是题与题之间的比较、题组的组织、做题后的总结,因此,此环节不仅仅是做题,更重要的是做题后的体会交流与提炼。
操作建议:由教师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利用信息化模式出示练习题能让学生当堂完成,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做出正确评价。也可以适当设计相关的拓展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
五、研究的进程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研究任务,具体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X月—X月下旬(准备阶段)
1.计划成立研究组,开展网络资料查找学习,研读有关信息化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以及案例资料,理解和领会信息化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相互结合点。
2.梳理学习材料,撰写文献综述,并研讨实施步骤。
3.主持人完善实践方案重点部分,撰写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组织实施)
1、成立研究组,理解和领会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以及操作过程,培训研究组成员。
2.在各学段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针对以上实践方案各自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组教师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和归类。
3.研究组教师针对活动实践过程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进行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总结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策略,调整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计划,修改方案,再次观察记录整理研究材料。
第三阶段:20XX年X月—X月(结题阶段)
1.梳理研究的所有过程性材料,研究组召开研讨会议,进行归纳提炼总结,由主持人撰写结题报告。
2.积极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扩大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师生数量,带动我校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构建信息化教学探究学习模式。
六、研究小组成员
1、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指导小组:
成员:XXX、XXX
七、研究小组任务分配
XXX:承担数学课堂(低段)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针对以上实践方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做好过程性资料。
XXX:承担数学课堂(中段)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针对以上实践方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做好过程性资料。
XXX:承担数学课堂(高段)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针对以上实践方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做好过程性资料。
XXX:制定我校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并分配任务;针对以上成员的实践方案各自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和归类;梳理研究的所有过程性材料,召开研讨会议,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XXX、XXX:承担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指导工作,监督和帮助研究小组成员高质量完成任务。
研究组成员全部参与并进行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总结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策略,调整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计划,修改方案。积极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构建信息化教学探究学习模式。
第五篇: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第五次研讨活动交流材料
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第五次研讨活动交流材料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评析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虞益锋
周美琴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设计了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教材还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判断转盘上的指针转动后会停在哪里,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根据摸球的结果倒过来思考应该怎样在口袋里放球,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曾有人对小学一、三、四年级202名学生作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大部分6岁儿童(一年级)能区分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87%的一年级学生对“从一个装有3个黄球、1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的选择回答是“可能是黄球”。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地等着从我们教师口头得到概率的正确理论,在正式教学之前,学生对概率统计已经有了他们自己心中固有的直观判断、偏见和观念。
设计理念:
按照弗赖登塔尔的观点,教一个内容的最佳途径是联系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在将要传授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或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概率的已有经验,设计多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体验,并在活动后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对概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同桌学生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一、激趣导入
师选两位学生问:刚才做游戏的过程中,你赢过吗?你输过吗? 谈话:刚才做游戏时老师看到大家都很高兴,看来大家对一些小比赛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再来进行摸球比赛。
二、活动探究,初步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
1、组织摸球比赛,感受“一定”与“不可能”
谈话:所有的男小朋友是一队,所有的女小朋友是一队,你们每个队各派一名代表上来摸球。
男、女生各选出一名代表。
谈话:为了公平,老师要蒙上两位小朋友的眼睛。(教师蒙上两位小朋友的眼睛)游戏规则是每人摸五次球,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他所代表的那个队就胜利。还有一个规则,老师会拿出两袋球让这两位小朋友选,他们选的时候下面小朋友不能提醒,男小朋友提醒就算男小朋友队自动认输,女小朋友提醒就算女小朋友队自动认输。
教师拿出两袋球让两位学生各选一袋。(球用透明口袋装,一个袋里装3个绿球、3个蓝球;一个袋里装6个红球)
两位学生选后提问:你认为哪个队会赢?哪个队会输? 追问:为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后,请两位代表拿下眼罩看看自己所选的球,提问: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所选的球,小朋友的想法对吗?
小结: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从全是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一定是红球。(板书)从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红球。(板书)
2、分组摸球,感受“可能”
谈话:如果口袋里既有红球又有蓝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球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组都来摸一摸,请组长在不透明的口袋里装3个红球、3个蓝球,比比哪个组动作又快又安静。做摸球游戏要 注意什么呢?摸球前先要把口袋里的球搅一搅,摸球的小朋友眼睛不能看口袋里,摸后要把球放回口袋,一位小朋友在摸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注意看。从1号小朋友开始轮流摸球,每人摸两次。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一次摸到红球,一次摸到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
小结:口袋里有红球,也有蓝球,任意摸出一个,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板书)
3、小结揭示课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有时结果是确定的。从这个全是红球的口袋里摸球,摸到的一定是红球;从没有红球的口袋里摸球,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有时结果是不确定的,象这个袋里有红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那就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装有3个红球、3个蓝球的口袋里摸球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体会到每次摸球都是独立事件,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蓝球,不管前面摸了几次,不管前几次摸球的结果如何,对后一次摸球的结果没有影响,在每次摸球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
三、转盘游戏,再次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出示转盘(转盘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大小一样),介绍转盘上三种不同颜色的区域以及转盘上指针的作用。
提问:推想一下,转动转盘,停下来时指针会指着哪里?
谈话:我们要来转一转,看看结果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转转盘的时候一只手拿住转盘后面的小木块,一只手这样转动转盘,尽量要把转盘放平了转。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指针可能会指着哪里,再由组长转转盘(教师与一小组示范:1号小朋友先猜,猜了以后组长再转,接下去2号小朋友猜,组长再转),从1号小朋友开始,每人猜一次,轮到组长时,组长自己 也要先猜再转。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后,提问:刚才哪个小组6个人全猜对了? 追问:为什么这么难猜呢?
教师出示只有一种颜色的转盘,提问:如果是这样的转盘,你们能不能都猜准确?为什么这个转盘就这么难猜呢?
小结:这个转盘上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分为三个区域,在转盘没有停时我们不能确定指针会指着哪个区域。
2、延伸:
提问:在这样的转盘上,转盘转动后,停下来时指针可能指在蓝色区域吗?为什么?
再出示一个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四个区域的转盘,追问:如果转盘是这样的,现在指针有可能指着蓝色区域吗?
【评析:让学生在先猜再转的游戏中感受到指针停在哪个区域是不确定的,再通过与只有一种颜色的转盘的对比,学生不仅体会到而且能用语言来表述为什么有三种颜色的转盘转动后指针停在哪个区域是不确定的。】
四、巩固练习,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谈话:每看到一袋球,先自己独立思考摸球结果,不交流。
依次出现三袋球,每出示一袋球,教师指出口袋里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球,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
三袋都出示后,同桌交流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根据每个口袋里所装的球作出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可能性的已有认识简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按要求装球。依次出现三个要求。
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
每个要求出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装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长负责装球。装好球后,检查每个小组装得是否正确,有错误的引导改正,并引导归纳只要怎样装球就符合要求了。
(2)学生小组自主装球。各小组先讨论,再装球。
装好后提问:你们组装的球,任意摸一个,结果怎样?谁知道他们组装的球,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
【评析:从按要求装球到自主装球,问题越来越开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
3、联系实际。
(1)谈话: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出示四幅图)你能在括号里填上“一定”、“不可能”、“可能”吗?
明天()还会下雨。太阳()从东方升起。西瓜()长在树上。小明这次()套中。
学生任选题目回答,学生回答后要全班讨论校对。
(2)谈话: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课前我们做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两个小朋友手势没有做出来时你能确定他一定会赢吗?结果会怎样呢?再比如书上的一个问题,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
【评析: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巩固对可能性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可能性”,课后小朋友可以观察思考一下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评析: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做到课堂内外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