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

时间:2019-05-13 00:3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

第一篇: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

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

论文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就业导向; 发展 思路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企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普通的技工办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招生难、生源差、投资少、效益低、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高职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和挑战。

(1)就业形势严峻。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生源竞争激烈,扰乱正常办学秩序。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招生政策和原则早已形同虚设,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正常办学秩序。

(3)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偏离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造成了办学难的被动局面。

(4)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没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多开设硬件投入很少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扭转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对不符合市场、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专业要予以撤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 规律 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 现代 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充分适应地域、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3 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促进高等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思路是:

(1)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

订单式教育一方面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 企业 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把这些企业确定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技能的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办学”“双元合作”,促使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而可靠的人才供需“桥梁”。

(2)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早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没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下称《意见》)中。《意见》的第一条对于师资状况有一项规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非教师职称系列的或‘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至此,“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逐步 发展 起来,但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均、分布不匀的问题,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职业教育学术化、培训基地学校化倾向明显。对此,应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为教师群体的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兼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双证书”制度是为在新的形势下,使学生形成 科学 的知识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性开发机制,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学籍管理为重点,开展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式教育既定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比较完备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学校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5)积极试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进行两年制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学制三年培养周期长,不容易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压缩高职学制,符合我国 经济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更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第二篇:高职引领中职发展思路

高职引领中职发展思路

教育部即将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引领“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结合文件精神和学院实际,现将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希望各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结合文件精神和工作实际,认真抓好推进和落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和江西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守高等职业教育阵地,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林职院。

二、组织领导

成立“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其他副职领导和院长助理为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三、目标任务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计划 主要任务:

1、密切关注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探讨学校相关工作如何切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密切关注国家关于高职学校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对学校的校园建设如何与标准对接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3、在现有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4、探讨如何完善学校科研激励机制,对如何推进科研工作与学校重大工作、重大项目相结合、如何把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如何加大对职业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表彰和奖励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教务处 责任人:

协助单位:科研处、各系部 完成时间:2015年年底前

(二)中高职协调发展推进计划 主要任务:

1、密切关注国家根据“十个衔接”的要求,分每年确定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工作进度,争取学校能够率先列入计划;

2、密切关注国家高职招生制度改革进程和初中起点五年制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争取到2015年学院的高职生源的40%来自中职,高职毕业生升本比例达到20%以上;

3、密切关注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在职职工改革试点工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努力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

4、密切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制度试点工作,争取学校列入试点;

5、密切跟踪国家中高职协调发展试点地区和任务,确定学校相关工作目标,争取试点项目。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招生办 责任人:

协助单位:教务处、就业办、各系部 完成时间:2015年1月底前

(三)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主要任务:

1、密切关注国家1000个重点专业建设,探索如何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如何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如何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机制,以争取国家重点专业建设;

2、密切跟踪2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校建设,争取学校2015年以前列入建设计划;

3、探索建立高职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4、密切跟进1000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和2000个省级、行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每年确定一批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作进度,争取学校能够率先列入计划;

5、积极争取与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教务处 责任人:

协助单位:各系部

完成时间:2015年1月底前

6、密切跟进100个国家示范性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我校列入建设规划;

7、积极与区域产业园区、科技园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成果产业化合作,将教师的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技术创新成果、成果产业化作为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教学名师评选的重要指标,年均技术服务收入要超过200万元。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教务处 责任人:

协助单位:各系部、科研处 完成时间:2015年1月底前

(四)教产对接体制机制创新计划 主要任务:

1、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条例,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每年举办一次技能大赛;

3、密切跟踪国家1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标准、进度,我校力争列入建设规划;

4、改革学校招生制度,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推动职业 4 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我校力争列入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

5、密切跟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即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要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就业办 责任人:

协助单位:教务处、招生办、各系部 完成时间:2015年1月底前

(五)教师队伍“双师”能力提升计划 主要任务:

1、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2、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要在学校中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代结合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要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至少达到30%,力争达到40%;

4、要把企业中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畴,建立企业实习指导人员补贴制度;

5、密切跟踪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1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计划,让更多教师参与培训;

6、着力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每年开展一次校内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人事处 责任人:

协助单位:教务处、各系部 完成时间:2015年1月底前

(六)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能力提高计划 主要任务:

1、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2、对“十一五”期间建设的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课程资源由服务教师转变为服务全体师生和社会学习者;

3、密切关注2013-2015年国家5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布局立项和1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优选建设工作,积极申报立项;

4、以网络传输、数字通信、视频压缩技术为依托,将企业现场传送到教室,模拟真实生产过程,在模拟中演练,解决学生实习岗位不足的问题,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教务处 责任人:

协助单位:、各系部 完成时间:2015年1月底前

5、密切跟踪高等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以标准化校园网为基础,2015年全面建成数字校园,使分散的资源实现集成共享。

牵头领导: 责任单位:宣传部 责任人:

协助单位:各系部、图书馆、财务处 完成时间:2015年1月底前

(七)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计划 主要任务:

1、提高非全日制成人学历继续教育比重,2015年非全日制成人学历继续教育规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的30%以上;

2、密切跟踪2013-2015年国家遴选100个职业培训与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要积极争取列入建设计划;

3、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体系建设所需技能人才基地,推动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养成相融合,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工厂文化进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十个行动计划是“十二五”学院实施“超越、引领”战略的重中之重,实现学院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各牵头领导要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扎实推进。对有交叉和重叠的工作,要从大局出发,本着有利于工作推进的原则,注重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项计划的牵头领导要对牵头的工作负全责,真正做到牵头有力,指导协调到位,监督落实到位。相关部门负责人是组织推进落实的主要责任人,要认真开展工作,对工作落实的进度、效率和质量负具体责任。

二要强化措施,全力推进。

各牵头领导及责任部门,要对《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研究,丰富工作内容,具体化为项目,形成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确保按照既定的工作标准和时限顺利完成。要依照职责分工,强化跟踪问效,不等不靠,强力推进,增强时效观念,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推进工作落实。

三要加强督查,严格考核。

学院考核部门要将《行动计划》任务的落实纳入绩效考核和工作考核,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及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部门还要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过程的监管,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了解和掌握《行动计划》的执行动态,重点监测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实施效益,确保工作质量。

第三篇: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教学理念和制度结构上看,我国需要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具有如下必要性:

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教育改革

目前的高职生就业存在很大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由于某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高职毕业生供求的总体不平衡,形成结构性就业困难2.有些高职生所学的知识陈旧,软硬技能都不行,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问题,导致高职毕业生不能零距离上岗3.有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没开好,没有使学生形成良性择业观,导致部分学生有业不就、主动失业4.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不够,使部分学生无业就消极等待。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改革,扫除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争取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就业,每一个学生才能乐业,改变高职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2.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蓝领工人”,也不是纯粹的“白领精英”,而是宽专多能的复合型“灰领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制造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技能创造性服务。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改革过去那种“单纯理论(文化)灌输+ 技能强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工学结合,通过政策引导来实行“学校———教学院———产教室”的职教型管理体制,赋予产教室在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课程分配要向现场示范课、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等增强实践能力的课程倾斜,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以操作为主,提高学生投身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3.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改革

由于社会的多元发展,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就业也不再是唯一目标,而是面临着就业、升学(专转本、专升本)、留学、创业等多元选择。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组合,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使想就业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使想升学的学生能够心想事成,为想留学的学生清除障碍,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智技能基础,从而成为学生首选的名校。

4.高职的内涵发展要求进行改革

发展目前高职的规模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驱动型高职转变。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是: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2.增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支持高职院校行色发展,扶持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这一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改革,重视职业培训的建设与发展,重视特色发展,把自身打造成为新兴战略产业、重点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同时要重点建设面向农业和农村的专业。

5.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离不开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加入WTO,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教育部门和有关院校在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经过对比权衡,国内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比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单一呆板、陈旧滞后、缺乏系统、忽视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与飞速发展且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外向型、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明显处于滞后状态。按照国际惯例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是在一定

程度上适度超前发展,唯此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助推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才能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也才能实现在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中的平等对话。为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6.招生制度的改革呼唤高职进行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改革

目前江苏高职的招生方式拟从高考入学转向注册入学,虽然只是在试行,但新模式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生源减少,高校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院校要保证完成招生计划,只能无限降低学生的入学底限,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降低必然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下降;注册入学不再重视高考成绩(仅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但也没有确立新的更有效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加难以捉摸,无法判定学生在技能方面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仅凭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既无法实现高职因人制宜的教学方针,更加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服务型人才。因此,当前注册入学的院校最为迫切的需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实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使高职教育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从而为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篇:浅谈高职院校办学思路[范文模版]

浅谈高职院校办学思路

艺术设计系王颖2008-7-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传统高校教育中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学科定位如同企业的产品结构一样,唯有挖掘在资源优势,努力特显自身特色,在办学定位上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高等职业学校面向并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财经类院校更加突出。但是财经类职业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目标、模式、学科等方面的同构化倾向。笔者认为,高职财经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必须成分考虑院校类型、层次、学科、特色、功能、区域、规模等因素,尽量避免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科的同构化,在办学定位上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高职院校自我定位的理念

学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校今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规模扩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在办学定位上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类型定位。

高等院校办学类型定位即是确认自己的“身份”,明确其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上受尊重的程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差异性和教育部提出的关于高等学校类型结构的分类,按照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要认清形势,把高职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为应用型高职学院。

2.办学功能定位。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职教育办学功能应定位在: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三位一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出大批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学校功能的定位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必须研

究社会需求,按照市场人才供需机制来培养人才。

3.办学特色定位.

创出办学特色,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独特而良好的公众形象,取得“人无我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自己的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要加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以多种方式融人社会,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把社会关注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多途径办学的模式。

二、高职院校治校的理念

学校的治理和管理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制度能够管理人,制度也能塑造人,使人不自觉地适应制度,往往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无形的文化,文化通过制度载体得以表现,文化管理高:厂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底线。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即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1.以德治校

“以德治校”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职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坚持不懈地对师生员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努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并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当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实施依法治校必须从管理体制、个体管理行为等各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要注意法与国家政策、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有机统一。学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把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必须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

3.民主理校

民主理校,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样就能理顺关系,消除内耗,增强学校的活力与凝聚力;要推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同心同德”。民主理校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4.质量强校.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体,也是提升学校层次、扩大学校影响的途径。高职院校要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要从多方面来衡量质量,而不能从招生规模、校舍面积、师资力量等单项指标来衡量质量。高职院校要提高质量必须把握三条:一是明确的定位和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和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为社会所做贡献来衡量;三是有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

三、高职院校治学的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治学理念,既独树一帜,又与时俱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治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既可以反映整个学校的办学风貌,也可以反映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治学理念的塑造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桥梁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要强化市场意识,把遵循教育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要了解市场上人才需求状况,建立与市场相结合的办学体系,与行业、与企业、与社会紧密结合,按照社会的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

2.注重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学内容必须多样化,不问学科、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同时,要凸显能力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必须在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基础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要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教学上更要以职业需要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企业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四、高职院校育人的理念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学生为本,把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承担着管理者、传授者、代理人的角色。学生是主体,“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坚持个性发展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有特色。这种特色应该体现为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统一。共性培养只是学校教育的一方面,个性培养才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个体的差异是绝对的,每个个体在认知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创造欲望,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每个人都希望表现出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走上良性为学生潜能发展的轨道,应该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创造教学相长的氛围和环境,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

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双方都能有所收获。

3.“完人”的教育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一定要强。这里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它的核心是职业技能。这个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适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它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即树立“完人”——全面发展的“全新的人”的思想。“完人”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知识”,即学生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完人”培养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更是一种综合智能,职业技能;四是“体质”,即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定位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能够有效的是学生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探知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完整,有机和生动的事物本质和规律。这其中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认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缺失了这一重要过程,势必使课程越来越庞大和不堪重负。

高职院校今后如何做到设立课程,大作功夫,即教少学多,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的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来让学生大量的进行实践活动。总之,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种信仰;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来来是一个展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理念是先导,要把理念真正转化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

第五篇: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探讨论文

一、广东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新的趋势及动向

(一)旅游产业形态转型

广东省推行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将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开发,打造了如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十几个品牌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品结构转型

广东旅游产品逐步从单一的自然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向能满足多样需求的观光产品、主题产品、度假休闲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复合体系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车、飞机,逐步转型至现在的高铁、自驾车、房车、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三)旅游运行方式转型

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及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旅游产业体系正由“点线旅游”体系向“版块旅游”体系转变,即从以传统旅游社为主体转向以旅游客源地的各种旅行代理商和目的地集散中心为主,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旅游服务进行合理配置。广东省为了加快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调整,积极构建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和发展各类旅行代理商,为旅游者顺利出游提供便利。

(四)旅游企业组织转型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众多传统旅游企业正向智游企业转型。广东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先驱,旅游企业正实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来重新构建其组织模式。为了指导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的建设,2014年11月广东省旅游局发布了《广东智慧景区建设指引》、《广东智慧酒店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按照《意见》的指示,广东省一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如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正在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

(五)旅游营销模式转型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旅游营销的方式除了使用电视、报纸等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助各种影视剧、互联网、短信推广平台、节事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促销。还有一些地区如广州、中山、江门三地,根据各地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的特点,一改以往“单打独斗、各自推广”的旅游营销模式,通过跟周边区域合作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进行联合营销。同时还利用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手段,增进旅游宣传协同带动效应。

二、旅游业转型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需要不断开发人才资源。广东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所急需。随着旅游业进入“四化”(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时代,广东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策划与营销人才的支撑。

(一)个性化服务人才

新《旅游法》颁布以后,游客个性化和深度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旅游体验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在随之变化。为了提升游客旅行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满意度,首先需要旅游工作者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通过与游客的沟通来挖掘游客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潜在需求和隐性需求。其次,旅游工作者要注重细节,做好个性化服务,才能为游客的深度体验之旅打造完美服务。

(二)旅游产品定制人才

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行社按照游客的需求来做线路的定制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整合世界各地优质旅游资源并制定特色旅游方案的工作人员。他们既要有对线路上每个点的美食、住宿、地理位置、特产、人文历史等充分调研的能力,又要具有产品研发、策划、设计、包装的能力,以便为游客创造绝对专属的旅游体验。

(三)高层次规划设计人才

由于旅游景区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而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因此,需要景区功能设计方面的人才来规划整合。同时,随着房车、邮轮、游艇、高尔夫球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旅游市场亟需具有这些高端休闲产品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来满足高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智游人才

旅游信息化作为智游发展的首要环节,随着“智游”时代的到来,广东省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游产品线上销售的火爆,许多传统旅行社为了从巨大的在线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都正抓紧布局网络营销,因此亟需大批既对旅游行业和线路都有敏感度又能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人才。

三、高职实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作为一个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行业,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较为紧密,旅游业转型升级也给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培养出满足旅游产业需求的职业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改革旅游教育理念,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改革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

尽管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偏向,旅游学科更是被疏远,局限在二级学科之列。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种学科地位难免导致旅游院校及相关系列的旅游教育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其软硬件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与行业发展建设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对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测定,应加大对其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

(二)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

1.树立旅游人才的跨界培养模式

处于转型期的旅游业需要大量具有跨界思维、能够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间、专业间、院系间以及校际间的壁垒,用跨界思维来打造旅游人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2.推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学历教育与行业全员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旅游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平台。

(三)开辟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立人才培训企业合作机制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高职旅游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以学生为本,通过校企合作打通学校到市场的通道,实现校园模拟工作现场,把企业搬进教室,实现课堂对接市场,培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学生。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人才规格的创新,实现旅游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从而使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共建教育产业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项目课题、共同开展员工培训,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偏重理论。要想培养出实用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走出传统的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及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共同研讨优化课程组合,依据人才的实用技能技术要求,对接配置专业核心课程。

3.改革教学内容

应在教学中突显核心(能力)课程的主导地位,创建考证系列优质课程,使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剔除重复、陈旧的内容,对准考证、就业开设一些新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智游、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休闲旅游等),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还应注重文化经典对内容体系的渗透(如国际国内文化、艺术经典欣赏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创新

应结合课程特色,制作模拟现场优质课件,充分利用校内数字旅游综合教学平台,有效地开展模拟仿真教学、示范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借助网络优势资源,利用好翻转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个性化学习。同时积极采取“以赛促教,以赛带学”的训练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技能比赛,激励教学相长。考核方式上,开展注重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法改革,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5.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通过单独开设实训课、单独考核评分、建立专项实训室等措施,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加大旅游实践教学管理力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实践制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采取专业实习与考证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专、兼职教师组织现场考证上岗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及专业技能。

6.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应鼓励教师做到同时重视理论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与自身专业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提炼出新的理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为了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适当引入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来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

转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促进广东旅游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项迫切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成功实现这个转变,才能使广东在下一轮的旅游产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具体措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同时,行业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需要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开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而最关键的在于探寻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东旅游经济发展转型能否顺利进行,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迎合新的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开辟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新途径,推进广东旅游转型升级。

下载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外贸单证》教学改革思路

    论《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 ---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 马义玲1 肖翔 2(1、 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陆军学院陕西西安710108 ) 【摘要】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单......

    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建议的论文[推荐阅读]

    1.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在校的任务即是学习,因此最根本的提高与改革手段务必紧紧的抓住课程与教学。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则立即走上工作岗位,其所需与所形成的知识与......

    基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论文[全文5篇]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3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进人了新的历史......

    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

    民办高职生存发展之路摘要:民办高职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三年的办学实践,我们的体会是:质量是生命之源,特色是立身之本,延伸是发展之......

    高职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刘 淑杰 本人于1986年7月被分配到承德市第四中学任语文学科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本着“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的原则做好各项工作。现将本人近几年来的......

    高职专科学校(模版)

    根据各高职专科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硬件措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校学生工作管理、学生反映排名如下: 院校代码 院 校 名 称 排名 备注 4348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1名 09年......

    高职竞聘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首先感谢领导、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给我这个机会参加竞聘演讲。我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竞聘的岗位是系辅导员。我之所以竞聘这个职位,是......

    高职自我鉴定

    高职自我鉴定 我叫xxx,是xx职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纵观我三年高职生活,我的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生活的自主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对人生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