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数据时代高校转型背景下“MOOR”与传统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应用与思考(范文模版)
大数据时代高校转型背景下“MOOR”与传统数学教学相结
合的应用与思考
[摘 要]MOOR是“后MOOC”时期在线学习模式的新样式。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没有MOOR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MOOR课程与传统数学课堂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MOOR代表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拓宽了在线教育的应用范畴。通过MOOR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MOOR设计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MOOR课程开发应注重整体性与连贯性。
[关键词]大数据;MOOR;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63-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9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帕维尔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在Coursera推出了一门名叫“生物信息学算法”的MOOR课程。在这门课程的第一部分,第一次包含了大量的研究成分。这些研究成分为学生从学习到研究的过渡提供了渠道,使得教学重心由知识的复制传播转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仍带有MOOC的“免费、公开、在线”的基因,所以它可看作是MOOC的延续与创新,它代表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教育假设和教育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延伸,而MOOR为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在线补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MOOR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它让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个人的空闲时间进行在线学习、讨论、共享与交流等。MOOR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院校要想走稳办学之路,办出特色,全校师生都得思考将来的发展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专业的结构。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已逐渐成为衡量本科高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
二、MOOR课程与传统数学课堂相结合的意义
MOOR代表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拓宽了在线教育的应用范畴。正如德国波茨坦大学克里斯托夫?梅内尔教授所说:“MOOC是对传统大学的延伸而不是威胁或者替换,它不能取代现存的以校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但是它将创造一个传统的大学过去无法企及的、完全新颖的、更大的市场。”鉴于此,我们应该运用“后MOOC”的思维去审视与推进在线教育,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如今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事实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前沿课题,而MOOR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MOOR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巩固所学书本知识。MOOR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洞察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有限的课堂上,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需要点拨和时间来消化,为此,学生可以借助MOOR提供的相应章节知识点的典型应用或者是相关研究来对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或补充。同时,MOOR可以提高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法、教学内容,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MOOR不仅向学生展示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使用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这种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MOOR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实体课堂,也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讲解、点拨和指导,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但MOOR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引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且能够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MOOR设计与探索问题
(一)调整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将MOOR引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来,数学教学大纲,尤其是教学计划中的理论学时和实验(实践)学时需要调整。结合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其数学教学计划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应及时更新每门数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兼顾知识的连续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知识含量。二是为了能充分发挥MOOR的作用,MOOR的开发应有计划,突出其实用性。要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的学习支撑条件与特点,联系教学实际,科学地进行开发与应用;要聚焦于大学数学课程中学生易掌握的重点应用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
(二)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MOOR以某个数学知识点为核心,可以采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在MOOR课程中,教师应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这样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课堂学习与MOOR课程学习相结合,要注重实效性。
(三)MOOR课程开发应注重整体性与连贯性。
MOOR课程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围绕某个知识点深入展开,这样孤立的MOOR课程才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最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创新。对学生而言,MOOR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同时,MOOR课程也能促使教师对教学不断思考,让他们把自己从教学的执行者变为MOOR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让教师实现自我完善,为教师的教研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个现实平台。
不管哪种课程改革模式,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越性,让教育网络化,让教育信息化。MOOR这个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生事物也应伴随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成长。
MOOR就是一个创新的在线教育模式,它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践,大胆探究,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的学习活动。而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科研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技能。科学研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然途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是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财经类院校而言,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对于MOOR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MOOR的应用对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化以及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冷余生,等.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 徐辉,等.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 伊鑫.正确认识和坚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潍坊学院学报,2005(5).[4] 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5] 田汉族.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原则[J].教育研究,1991(8).[6] 冯郁.财经类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1).[7] 王青山.地方性教学型财经类本科院校发展战略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6).[8] 解飞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9] 王宏艳,杨玉敏.如何发挥数学在经常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大学教育,2014(9):155.[10] 秦桂香,谢永钦.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改革与实践[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5(12).[责任编辑:陈 明]
第二篇: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
【摘要】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短短的数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技术也就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新的主流技术。而研究数据挖掘技术的理念、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将对我国各个领域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互联网
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面向商业应用的人工只能研究领域。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复杂的、不规则的、随机的、模糊的数据中获取隐含的、人们事先没有发觉的、有潜在价值和知识的过程。从商业角度来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抽取、转换、分析一些潜在规律和价值,从中获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信息和有用知识。
1.数据挖掘的基本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是数据挖掘的核心工作,通过科学可靠的算法才能实现数据的挖掘,找出数据中潜在的规律,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将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聚类分析、特征数据分析法、关联性分析等。
1.1聚类分析法。简单来说聚类分析就是通过将数据对象进行聚类分组,然后形成板块,将毫无逻辑的数据变成了有联系性的分组数据,然后从其中获取具有一定价值的数据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利用。由于这种分析方法不能够较好的就数据类别、属性进行分类,所以聚类分析法一般都运用心理学、统计学、数据识别等方面。
1.2特征性数据分析法。网络数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变成了数据爆炸式,其数据资源十分广泛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如何就网络爆炸式数据进行关于特性的分类就成为了当下数据整理分类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很多方法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虚拟数据的分类,寻找数据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性完成数据的特性分析从而进行进一步分类。
1.3关联性分析法。有时数据本身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使得很难通过普通的数据分析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利用,这就需要通过关联性分析法完成对于数据信息的关联性识别,来帮助人力完成对于数据分辨的任务,这种数据分析方法通常是带着某种目的性进行的,因此比较适用于对数据精准度相对较高的信息管理工作。
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的具体流程就是先通过对于海量数据的保存,然后就已有数据中进行分析、整理、选择、转换等,数据的准备工作是数据挖掘技术的前提,也是决定数据挖掘技术效率及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完成数据准备工作后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然后对数据进行评估,最后实现运用。因此,数据挖掘能够运用到很多方面。如数据量巨大的互联网行业、天文学、气象学、生物技术,以及医疗保健、教育教学、银行、金融、零售等行业。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大数据融合在各种社会应用中,数据挖掘的结果参与到政府、企业、个人的决策中,发挥数据挖掘的社会价值,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大化数据挖掘的积极作用。以教育行业为例,探究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2.1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贫困生选定以及优秀生评定等。高校每年的招生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以及发展情况。比如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对学生高考成绩、志愿填报、以及生源来源地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具体步骤是通过进行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建立相关数据模型,采用分类算法,提取和挖掘对用户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数据挖掘的数据存储形式。目前高校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由于高校管理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其管理内容的每个小部分也开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管理,比如学生成绩管理,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等。
2.2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也是利用关联分析法。首先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数据的预处理是数据挖掘技术的关键步骤,并且直接影响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效率。数据预处中要将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教授课程以及教师的职称、学历、学生信息以及学生课表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初始记录。对于教师的评价内容根据高校自身的条件和需求而定,学校教学评价管理部门登录学校教务系统后,将学生所选择的选项对应转换为教师的分值,通过计算机计算总分后得出教师的学期得分。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对教师的评价为零分,则说明学生也否定了自己的学习效果。2.3在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要素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任课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系统的功能要包括: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对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学生浏览管理网站的记录要做到明确记录;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要能准确公布并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成绩管理要能实现大批量添加及修改;还有比如评优活动、党务管理等具体功能。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决策树的方法。学生信息管理的基本数据就是学生入学时填写的基本信息表,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考勤以及学习成绩等,这些都是学生特有的属性,学生信息管理利用决策树方法就是将学生的这些属性作为决策元素,监理不同的决策节点,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完整的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具体信息。
2.4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最基本的应用就是通过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来了解学校图书馆现有资源利用情况,为图书馆的未来建设提供可靠数据。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极大程度的优化整合。比如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检索记录进行整理,将手工数据转变为电子数据记录。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更加全面的分析总结数据库资源,帮助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图书馆信息的补充和调整,还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工作建设提供有效的引导。数据挖掘还能应用于图书馆的多媒体数字资源,多媒体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更为快捷和准确的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3.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是近几年新产生的网络技术,可是它的广泛应用性受到了很多公司以及研究人员的喜爱。这些年来,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挖掘技术不断的被更新,开发,而且在金融、管理、教学等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面将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董彩云,曲守宁.数据挖掘及其在高校教学系统中的应用 [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65-68.[2] 陆川,王静静.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3.[3]《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编辑部.大数据时代[J].中国电子科技研究院学报,2013(01):41-43.[4]魏娟,梁静国.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J].商业研究,2005(07).
第三篇:大数据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刘立红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体育部 湖南衡阳
421002)
摘要:大数据时代呼之欲出,其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趋利避害,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个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密切围绕大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引领大学生认清形势、领会政策、厘清思想、还原真相、提高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也带来了冲击。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已清晰可待。2012年美国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云存储、云制造、云管理,政务云、教育云、金融云、城市管理云、医疗卫生云、位置服务云等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云计算服务已开始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路线与行业发展方向变得更加清晰。大数据(Big Data)也称巨量资料或海量信息,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它是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衍生物,具有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和处理速度快(Velocity)等特点。[1]目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都是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或承载方式。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教授在2012年出版的《大数据时代》(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一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是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要用大数据思维(需要全部数据样本而不是抽样;关注效率而不是精确度;关注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去发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云计算和互联网改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环境,为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一、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可以轻易援引几乎一切所需数据,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生动有效。用数据说话是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大数据时代人们掌握的数据体量巨大,类型繁多。目前计算机的存储单位一般用bit、B、KB、MB、GB、TB、PB、EB、ZB、YB、BB、NB、DB„„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bit(Binary Digits比特)是最小的存储单位,存放一位二进制数0 或 1,B(byte字节)是最常用的单位,8个二进制位为一个字节,1 KB = 1,024 B,1 MB = 1,024 KB,1 GB = 1,024 MB,1 TB = 1,024 GB,1 PB = 1,024 TB,1 EB = 1,024 PB,1 ZB = 1,024 EB„„而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E或Z级,并且涉及文字、数据、视频、图片等诸多类型。如此庞大的数据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第二、大数据时代为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提供便利的资源和环境。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原文和解读资料,可以广泛获得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相关背景材料,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难点展开网络探讨,甚至可以通过在线公开课(MOOC,“慕课”)聆听名师大家的讲座。可以说,只要你想,或者只要你需要,轻轻一点鼠标,大数据就能给你需要的资讯。第三、大数据时代便捷的资讯网络便于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构建立体教育教学网络。大数据本来就是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物,便捷的资讯网络是大数据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大数据时代,不但可以用现代网络技术改造形势与政策传统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适应大学生的心理,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广泛使用的飞信、短讯、电子邮件、QQ、博客、MSN、微博、贴吧甚至交友平台构建立体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络,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无隙对接,不但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评卷,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实现网上精准答疑。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得关注大数据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构成的新挑战。
第一、大数据时代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增加了大学生选择的难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容易变得混沌不清甚至可能被误导。心理学信息超载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应用或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信息量过大超出了个人的有效处理能力,就会产生面对信息的低分析决策能力和无形的压迫感。[2]大数据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受到各种数据的“轰炸”,有限的注意力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包围和“瓜分”,人们经常会无所适从,容易诱发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大数据样本是高维的,更多的维度增加了发现欺骗性关联的风险,高维度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统计推断和错误的科学结论。[3]大数据中真理谬误混杂,同一问题可能查询出数万计的不同结论和答案,这样容易误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甚至导致因普遍怀疑而产生新的信仰危机。
第二、大数据时代引发的知识边界消解带来教师地位变化和话语“霸权”危机。大数据时代,教师和学生拥有平等获取网上信息的自由和权力,打破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文化“垄断”,有的学生甚至可能拥有比教师更详尽的资料和信息,有的学生通过网上交流讨论、在线公开课和名家访谈节目等渠道形成比教师更完善成熟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无不颠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大数据时代使文化传递呈现出多元趋势,师生显现出一种大众化式的平等,带来传统“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式微。[4]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常常受到教育者的质疑。
第三、大数据时代信息便捷易得、成本低廉,降低了大学生学习动机,妨碍了大学生构建合理知识体系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一般来说,学习动机并不直接卷入学习的认知过程,而是通过一些中介机制影响认知过程。合理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唤醒学习的情绪状态,增强学习的准备状态,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大数据时代信息随手可得,只要上网就能复制粘贴你想要的材料。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便捷易得性助长了大学生投机取巧的恶习。但大学生作为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需要广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餐式的碎片化获取的信息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暂时的困难和问题,但不能有助大学生的最终成才。
二、大数据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的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冲击简单地拒绝和排斥不是理性的态度。面对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丰富统一的动态教学内容,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自1987年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文对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提出基本要求,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大学教育期间不断线。”要真正做到“全覆盖、不断线”,形势与政策课程必须紧扣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紧扣重大改革措施,紧扣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等重点,紧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有说服力地解读好党的方针政策,厘清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脉络。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结合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和职业技能训练,鼓励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去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利用讨论、讲座、网络交流等渠道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第二,建立与课程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师资,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教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组织者,他们的师德师风、理论素养、授课风格等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根本。为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要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5] 要建立与课程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师资,一要从政治素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学科背景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设定准入制度,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必须有相应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有匹配的学科背景和学历,有足够的教育教学能力;二要建立完善培育成长机制,实行集体备课制和教学专题制,鼓励新老教师的传帮带,通过教学观摩、学术交流、工作探讨、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三要加强考核,及时清退转岗不合格教师。四要按照专兼结合原则聘请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第三,加强课程考核,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考核一般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建立相应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体系,加强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评估验收工作,督促高校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和加强教学监督管理,促成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有效组织评教评学,督促教师规范教学文件、提高教学技能和增强教学实效;三要加强学生的考核,创新考核方式,不管采用论文、调查报告、试卷考核还是其它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点应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立体平台,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这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创新教学手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和有效途径。一是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除创新课堂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发达的网络资源,利用网站、QQ、微信等新媒体构建形势与政策立体教学平台,加强师生间互动,掌控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主动权。二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客观条件探索激励式、启发式、互动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主题演讲、时政报告、现场辩论等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大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多方向地研究,尽可能地促成大学生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提高。
参考文献:
[1].大数据究竟是什么?一篇文章让你认识并读懂大数据.www.xiexiebang.com 2013-11-28
[4].易连云 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5].孙德江.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探[J].教育与职业,2011(23)
Thinking of Strengtheing the Actual Effects of Situation& Polic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Backgdrop of Big Data
Liu Lihong(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ports Department,Hu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Railway High Speed , Henyang HuNan 421002)
Abstract: Obviously, the Big Data is a trend in this world, which brings the Information Storm.It changes our mode of production, life style and way of thinking.In the teaching of Situation& Polic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Big Data provide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t is eve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to think how to utilize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to strengthen the actual effects of the Situation& Policy course at the age of the Big Date.Key Words: Big Dat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of Situation& Policy course;actual effects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郫县第一中学 刘 倩
摘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在各地陆续拉开了帷幕。新课改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更新观念,不断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拙作拟就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肤浅思考与初步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完全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过程要大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让简单丰富起来。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在高中的开设相对地理学科而言,相对滞后,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对地理学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做法是:(1)提炼核心问题、层层剖析;(2)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和“WHAT?WHERE?HOW?WHY?MORE?”的探究模式。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在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里,紧紧抓住“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描述季节?”两个核心问题;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在多和杂的知识点中,紧紧抓住了“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运用“几何地图”把复杂的区域问题展现在简单的几何地图上,在用几何地图构建起区域知识的基本构架后,再通过“WHAT?WHERE?HOW?WHY?MORE?”即“这块土地是什么?这块土地在哪里?这块土地怎么样?这块土地为什么这样?在这块土地上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将来会怎样?”的探究模式,在地图中把区域知识丰富起来。
2.创设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我们知道,情感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并积极参与。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答,一题多思”,启迪学生的创新,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意见不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或嘲笑,而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最终获得成功。如高中地理,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教材仅指出全球变暖带来不利影响。而有的学生则提出:冰川融化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好比一个杯子里泡了一块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没溢出;还有的学生提出:任何事物均一分为二的,全球变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恶劣环境变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以正确的评价,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3.引导学生主动注重参与地理教学过程。
新课改中特别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倡导参与式教学。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参与的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地理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对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地理图片的观察获得的。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足够的观察机会。应对学生的观察在方法上给与必要的指导。(2)操作: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如在地图上指认地形、河流、山地、城市、交通线等;有的时候还需要在自己绘制地图、填充地图、绘制统计图;有时要制作地理模型,制作矿石标本。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一动手,自己亲自操作,有利于他们在操作中思考问题并掌握方法。(3)讨论: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自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开放型的学习方法。自由讨论发言就是个很好的方 法。课堂上学生对案例可以进行激烈的讨论,争论分析,自由畅谈分析原因。比如学习“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冷锋和暖锋”时,我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同类型锋面不同的运动方向和不同的天气特征。这样就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分析,判断,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我特别重视集中小组内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探究小组,各小组经过分析讨论后,分别说出自己的做法,综合评价小组再对他们进行归纳、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气团移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时,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探究原因。分组探究的最大好处是:学生由知识走向能力,由书本走向生活,并体现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评价:根据现代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个体的观察能力、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表述地理原理的能力、空间概念的描述能力等进行有意识的测查和训练,引导他们自觉地用目标加以对照,不断地强化正确的方面,纠正错误的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强化与训练,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正确评价,能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4.开展与本地相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开放性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必须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更开放,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城市环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这部分教学在教材中既详细又繁琐,可以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我曾经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郫县环境问题搞一个专题调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学生通过对环境的亲密接触和系统的研究学习,不仅掌握了“城市环境问题”的有关内容,而且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唤起了热爱郫县、保护环境的意识。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会学生触类旁通,形成有创见的思维和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等)。落实到地理教学中,则是让学生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并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充分的思维,把学生的视野延展到课本之外,鼓励学生在认识、了解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在怎样解决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问题上能够敢于开拓,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因此,地理教师应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地理教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符合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素质性人才的标准。
6.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问题。
任何学科都具备时代性,地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与社会息息相关,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注入地理教学课堂中更是必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地理信息,并要学会使课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收集到的社会热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且又把这些处理过的信息运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例如“中部崛起”是一个典型的热点问题。在组织高三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高考不回避热点,但热点不等于考点。热点只是高考命题情景的切入口,真正的落脚点还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规律、基础知识(包括环境、能源、人口、农业、工业等)--分析、回答热点问题要回归教材。先从区域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三个方面来全面分析中部地区。运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其优势条件进行开发,限制性条件进行改造。此类的带有时代性的地理问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热点”与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相结合。久而久之,学生也经常会自觉地在课上发布一些地理新闻,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也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改理念,必须高度重视指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层次:第一,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第二,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例如,通过对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影响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8.新课改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俗语说:“学而不教则荒、教而不研则浅”。现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幅度是相当大的,目标、内容甚至评价都有改变,地理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才能真正适应这次课程改革。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新课程,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同时因为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地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经显得不够,所以教师要主动自觉地补充专业认识,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通过学习,努力使基础教育体现出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等功能。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地理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活用新教材,巧用新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五篇:“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革新,更有教学生态、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的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加快自身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应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媒介技术,解决本领恐慌;加强团队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从而主动适应“互联网+”常态。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政课教师 转型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21-03
2015年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不仅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打造传统产业的升级。“互联网+”必将有力冲击现有的高校教育,让高等教育进入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在这场变革中,“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哪些冲击?给高校教师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呢?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冲击
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随着“互联网+”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了猛烈地攻击,教育也莫能避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不仅冲击了高校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教育生态、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重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一方面,知识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成为知识“学霸”和知识“代言人”;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层出不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广泛和便捷。“互联网+”彻底地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绝对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每个人都能够创造知识、共享知识以及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全球大开放的背景下,来自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充实,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库。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人们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从互联网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互联网+”时代,教育彻底地突破了时空限制,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获取成本大幅降低,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社会教育机构相比学校教育机构而言显得更有灵活性。用人单位也将融入学校教育,与学校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的协同进步。
“互联网+”建立了新的双向平行、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过去,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对课堂的掌控权。然而,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倾向教师一方。在课堂之外,学生大量使用互联网、手机、即时通信、微信和微博等实时交际工具,利用移动装置诸如各种学习的APP随时随地随事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更广泛、更便捷的学习,包括网上听课、网上提交作业、参与网络讨论、微信互动等参加各种活动,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信息获取模式。过去单向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正被打破,一种新的双向平行、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互联网+”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传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低下,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以及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使其滞后于社会发展。“互联网+”打破了教育封闭的大门,建立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圈,从而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每个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每个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全新的教育生态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就实质而言,“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一方面,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教育资源,从传统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间教室到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课程任你挑,教师任你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互联网让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有效地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从而加速了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鸿沟也将被逐步缩小乃至填平,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教师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对教育的强有力冲击,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课堂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必然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关系亦由过去的单向不平等走向了双向平等的关系。不仅如此,高校思政课相比专业课而言面临更多窘境:学生对上课可有可无的心态,学生的排斥心理,教材的滞后性,海量而又真假难辨的媒体信息,等等。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由此可知,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削弱高校教师的教育影响力,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课题组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生学习动力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等热点问题设计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影响力调查问卷》,面向广西不同高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90 份。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网络学习成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关注的重心也由原来的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教师的情感、思维和探究精神等。对于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学习仅占40%,书本自学占35%,而网络学习占到了95%。可见,网络成为了“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你喜欢思政课教师按照教材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吗?”喜欢的占28%,不喜欢的占62%,无所谓占10%。这反映出在“互联网+”时代,“90后”大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已经熟悉的教材内容,即使教师讲授得非常有条理,学生也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聆听。当被问及“在思政课堂上,你更关注什么?”时,关注知识传授的仅占40%,思维方法的占80%,关注教学情感占67%,关注教学智慧的占78%。由此看到,大学生在课堂上关注的重心从过去的关注知识到关注教师的思维方法、教学智慧、教学情感等方面迁移。在开放题中,被问及“你曾经上过课的思政课教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方面”时,96%学生提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希望思政课教师以开放的、信息化使用等方式开展教学的占92%。此外,100%的学生都喜欢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对学生学习途径的拓宽和课堂关注点的转移,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育影响力和提升职业幸福感,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常态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的新思路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开放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及时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一方面,面对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思维和探究精神等,课程也将为教师富于个性化的标签所覆盖。另一方面,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路者,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角色。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知识获取便捷的背景下,让学生获得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创造的激情,引导学生从“知之者”变成“好之者”,进而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这是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教育”并非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学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催生出新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思维指的就是由“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基础和出发点,对于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配置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一系列实际行动的代称。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昨天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今天的人,就会让学生失去明天。正如马化腾所言:“如果教育拒绝‘互联网+’,就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力一样。”“互联网+”代表着未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的趋势,高校教师应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现代教育理念中,积极投身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中。高校教师只有及时将最新教育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已有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提升媒介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高校教师必须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提升自身的媒介技术,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育的意识薄弱,缺乏教育技术领域的危机感。一些教师以只懂本专业不熟悉多媒体知识为由,抵触新技术的学习。殊不知,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频繁、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受其影响最深刻的群体。作为移动浪潮下的时尚流行文化产品――微信,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一场势不可当的潮流。面对大学生中已经“无人不微信”的现实,竟然还有一些教师不懂什么是微信,甚至是闻所未闻。毛泽东就曾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受众广的优势,有效利用诸如微博、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引领作用。
创新教学手段,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教学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诸如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签到、考核、布置作业、通知提醒、交流互动以及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这些新媒体的使用极大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使得思政课教育教学更加鲜活,更富吸引力,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团队合作,推动协同创新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以信息的公开、透明为特征,每个教师获取信息的机会都是均(下转第30页)(上接第22页)等的,这就打破了传统论资排辈和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教学分工变得更加明细,团队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个体性、独立性劳动转向集体性、共同性劳动。通过团队的集体攻关、协同创新,生产出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诸如当前一些学校采用的专题化教学,一门课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个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题讲解,从局部的优化达到整体的优化,实现了教学要素配置的优化,从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四)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
在“互联网+”冲击下,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延伸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广度,然而纵度的提升却相对缓慢。这就给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个提升自我的有利空间,即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思政教师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用理论去影响人、感染人和塑造人,为个性化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增强自身理论厚度的同时,高校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运用信息化的能力以及新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常态。
【参考文献】
[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
[2]王治成.“互联网+教育”能改变什么[N].学习时报,2015-06-01
[3]王烽.“互联网+教育”是颠覆和重构[N].中国教育报,2015-05-17
[4]何云亮.“互联网+”对高校的冲击和重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5)
[5]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雄楚师范学院学报,2015(2)
【基金项目】2014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4LSZ009)
【作者简介】廖青清(1984-),女,广西桂林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