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时代下,微课设计与应用发展的研究与思考(600字中三信息技术创新经典案例)
“互联网+”时代下,微课设计与应用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面对“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做信息的享用者,更应该做信息的组织者、提供者,为传统的教育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方法。
微课作为一个新鲜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让学生眼前一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有别于以往教师一边讲一边示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另类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微课教学时要注意快速引入课题,吸引学生,在学生观看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去观看。
“微课”直观形象、动态逼真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什么时候该用?怎样用?选择一个合适恰当的契机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微课看似缩短了教学过程,但实际上却是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微课时要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的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没有优劣之分,适合学生探究,能促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就是优秀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学习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避免利用“微视频”来“看实验”、看“操作演示”的现象。对于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尝试的探究内容,还是应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动手操作,在完整的实践操作中形成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微课”对于每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出现各种错误,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探索,总会形成自己的“微课”道路。
(作者:宋亚男 单位:青岛四流中路第三小学 职务:副教导主任 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青岛市教学能手 青岛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 邮编266041)
第二篇:“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革新,更有教学生态、教学资源、师生关系的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加快自身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应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媒介技术,解决本领恐慌;加强团队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从而主动适应“互联网+”常态。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思政课教师 转型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21-03
2015年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不仅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打造传统产业的升级。“互联网+”必将有力冲击现有的高校教育,让高等教育进入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在这场变革中,“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哪些冲击?给高校教师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呢?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的冲击
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随着“互联网+”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向传统行业发起了猛烈地攻击,教育也莫能避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不仅冲击了高校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对教育生态、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互联网+”重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圈。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一方面,知识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成为知识“学霸”和知识“代言人”;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层出不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广泛和便捷。“互联网+”彻底地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绝对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了开放。每个人都能够创造知识、共享知识以及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全球大开放的背景下,来自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充实,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知识库。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人们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从互联网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互联网+”时代,教育彻底地突破了时空限制,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获取成本大幅降低,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社会教育机构相比学校教育机构而言显得更有灵活性。用人单位也将融入学校教育,与学校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的协同进步。
“互联网+”建立了新的双向平行、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过去,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对课堂的掌控权。然而,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倾向教师一方。在课堂之外,学生大量使用互联网、手机、即时通信、微信和微博等实时交际工具,利用移动装置诸如各种学习的APP随时随地随事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更广泛、更便捷的学习,包括网上听课、网上提交作业、参与网络讨论、微信互动等参加各种活动,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信息获取模式。过去单向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正被打破,一种新的双向平行、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互联网+”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传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低下,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以及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使其滞后于社会发展。“互联网+”打破了教育封闭的大门,建立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圈,从而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每个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每个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全新的教育生态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就实质而言,“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一方面,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教育资源,从传统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间教室到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课程任你挑,教师任你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互联网让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有效地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从而加速了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鸿沟也将被逐步缩小乃至填平,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教师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对教育的强有力冲击,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课堂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不必然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关系亦由过去的单向不平等走向了双向平等的关系。不仅如此,高校思政课相比专业课而言面临更多窘境:学生对上课可有可无的心态,学生的排斥心理,教材的滞后性,海量而又真假难辨的媒体信息,等等。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由此可知,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削弱高校教师的教育影响力,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课题组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生学习动力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等热点问题设计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影响力调查问卷》,面向广西不同高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90 份。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网络学习成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关注的重心也由原来的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教师的情感、思维和探究精神等。对于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学习仅占40%,书本自学占35%,而网络学习占到了95%。可见,网络成为了“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你喜欢思政课教师按照教材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吗?”喜欢的占28%,不喜欢的占62%,无所谓占10%。这反映出在“互联网+”时代,“90后”大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已经熟悉的教材内容,即使教师讲授得非常有条理,学生也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聆听。当被问及“在思政课堂上,你更关注什么?”时,关注知识传授的仅占40%,思维方法的占80%,关注教学情感占67%,关注教学智慧的占78%。由此看到,大学生在课堂上关注的重心从过去的关注知识到关注教师的思维方法、教学智慧、教学情感等方面迁移。在开放题中,被问及“你曾经上过课的思政课教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方面”时,96%学生提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希望思政课教师以开放的、信息化使用等方式开展教学的占92%。此外,100%的学生都喜欢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以上数据充分表明: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对学生学习途径的拓宽和课堂关注点的转移,高校思政课教师唯有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教育影响力和提升职业幸福感,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常态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快自身转型与发展的新思路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开放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及时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一方面,面对课堂教学,学生不再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思维和探究精神等,课程也将为教师富于个性化的标签所覆盖。另一方面,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路者,在课堂上主要扮演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角色。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知识获取便捷的背景下,让学生获得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创造的激情,引导学生从“知之者”变成“好之者”,进而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这是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教育”并非简单地把互联网套在传统教学的躯壳上,而是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和渗透到教育的最深处,催生出新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思维指的就是由“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基础和出发点,对于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配置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一系列实际行动的代称。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昨天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今天的人,就会让学生失去明天。正如马化腾所言:“如果教育拒绝‘互联网+’,就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力一样。”“互联网+”代表着未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形态变化的趋势,高校教师应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现代教育理念中,积极投身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中。高校教师只有及时将最新教育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已有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提升媒介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高校教师必须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提升自身的媒介技术,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新媒体开展思政课教育的意识薄弱,缺乏教育技术领域的危机感。一些教师以只懂本专业不熟悉多媒体知识为由,抵触新技术的学习。殊不知,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频繁、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受其影响最深刻的群体。作为移动浪潮下的时尚流行文化产品――微信,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一场势不可当的潮流。面对大学生中已经“无人不微信”的现实,竟然还有一些教师不懂什么是微信,甚至是闻所未闻。毛泽东就曾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发挥新媒体受众广的优势,有效利用诸如微博、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引领作用。
创新教学手段,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教学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诸如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签到、考核、布置作业、通知提醒、交流互动以及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这些新媒体的使用极大地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使得思政课教育教学更加鲜活,更富吸引力,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团队合作,推动协同创新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以信息的公开、透明为特征,每个教师获取信息的机会都是均(下转第30页)(上接第22页)等的,这就打破了传统论资排辈和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教学分工变得更加明细,团队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个体性、独立性劳动转向集体性、共同性劳动。通过团队的集体攻关、协同创新,生产出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诸如当前一些学校采用的专题化教学,一门课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个教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题讲解,从局部的优化达到整体的优化,实现了教学要素配置的优化,从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
(四)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
在“互联网+”冲击下,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延伸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广度,然而纵度的提升却相对缓慢。这就给高校思政课教师一个提升自我的有利空间,即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思政教师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用理论去影响人、感染人和塑造人,为个性化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增强自身理论厚度的同时,高校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运用信息化的能力以及新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常态。
【参考文献】
[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
[2]王治成.“互联网+教育”能改变什么[N].学习时报,2015-06-01
[3]王烽.“互联网+教育”是颠覆和重构[N].中国教育报,2015-05-17
[4]何云亮.“互联网+”对高校的冲击和重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5)
[5]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雄楚师范学院学报,2015(2)
【基金项目】2014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4LSZ009)
【作者简介】廖青清(1984-),女,广西桂林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第三篇:微课设计与创新应用
微课设计与创新应用
----参加戴尔“互联创未来”经验交流会汇报之二
【作者:许玲娣
发布时间:2013-12-21 22:22:18 点击数:651】
今天聆听了柯清超教授关于《微课设计与创新》的专题讲座,进一步了解到今后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受益匪浅。
柯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课程教学方式的发展将由封闭走向开放,而MOOC课程已经在变革当前的课程教学。所谓MOOC课程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通过社会化网络学习环境向参与者提供围绕某个主题的分布式开放教育资源和活动,允许参与者在领域专家指导下通过自行组织学习方式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与分享、建构个人学习与概念网络,形成个性化意义与观点的关联式课程。MOOC的核心是社会化学习,是基于社会化网络的以连接、沟通、分享和创新等为主要活动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通过协作共享空间寻找、消费、创建和贡献信息的新范式。
目前翻转式课堂(微课堂)正在弥补着传统教学的不足。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学校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为那些耽误上课的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创造了“翻转课堂模式”。
2007年美国的一名基金公司分析员Salman Khan通过自己制作的微课件为表妹补课的模式获得巨大成功。目前美国每天有上百万学生晚上在家观看Khan学院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则跟同学一齐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有老师和同学可以请教。这跟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那么这名美国的基金公司分析员可汗(Khan)他所制作的微课都有哪些特点呢?
1、面向学生,聚焦学习;
2、知识粒度适中,支持碎片化学习;
3、思维的可视化与动态展示;
4、语言精炼,讲解亲切;
5、符合网络传播的技术规范。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进行了优化。
那么今后的大数据与智慧教育的紧密结合将会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教育大数据汇聚存储了教育领域的信息资产,是发展“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而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是连接教育大数据与智慧教育的桥梁。
微课是什么?微课是“微课堂”、微型教学、微型课件,是网络时代下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资源形式。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用途,微课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微课不应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新手段,它应该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创新。
微课该如何应用呢?它应该是:作为“补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课程教学的组成要素,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模式;作为移动式自主学习资源,支持非正式学习,如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等。
微课程资源不是使用视频取代教师,不是让学习者无序学习、孤立学习;微课程资源是一种手段,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微课资源为培训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不是要替代传统教学,它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那么微课有哪些制作方式呢?微课资源有多种制作方式:PPT讲解录制、视频拍摄、平板电脑录屏、可汗式录屏等。
1、基于PPT的微课;
2、PPT+旁白式;
3、PPT+快课工具式;
4、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可汗式微课;
5、使用拍摄设备直接录制教学视频;
6、使用平板电脑录制。
方法一:使用PowerPoint2010制作微课:准备好“微课堂”的PPT课件;使用幻灯片放映中的“录制幻灯片演示”逐页录制解说;使用文件中的“另存为”功能,保存为windows Media WMV视频格式。
方法二:使用快课工具制作:快课课件(Rapid Learning Courseware)指的是充分利用教师已有讲义,迅速把教学内容e化的资源建设形式。同时Rapid Learning也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包含高效学习、快速学习的涵义。
快速课件的制作过程:准备授课课件(PowerPoint格式);打开PPT课件,应用快课工具逐页录制讲解;加入互动活动元素,如互动练习题、测试等;生成“快课”课程资源(可选Flash格式、HTML5等)。
可汗视频使用的工具:录屏软件CamtasiaRecorder;手写板Wacom BambooTablet;免费绘图软件SmoothDraw。
最后柯清超教授作了如下总结: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用途,微课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微课不应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新手段,它应该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创新。微课资源的应用核心是创新性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课程培训与学习质量。
第四篇:微课设计与应用培训体会
《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高一历史 马光明
周三我参加了由李海涛老师主讲的《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的微课培训,感受颇深。南海高中由于教学时间的制约,以及微课能把传统的教学场地从课堂拓展到课外的这一功能,它已经在教学中初见端倪。但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有限,所以微课制作并不精良;再加上不同层次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使得这一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并不能很好的发挥最大功效,导致利用率不高的现状。
校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而微课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既新颖又兼具一定的技术性,李老师的培训对于为今后在微课的制作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它要求精美的课件、精炼的语言、精悍的内容以及精湛的信息技术等等因素。在培训中,李老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微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完整一节教学内容的缩减,它的内容直接指向某一个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既要有深度又要启发思考,从重点、难点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学习目标。
在传达了这些基本的微课信息以后,李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微课视频,视频中的授课人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微课的设计制作,并介绍了一些最常用的录制软件,例如:“金达在线录屏”、“录屏录像专家”、“Screencast-O-Matic”(简称SOM)、“Canttasia Studio”。视频中 重点讲解示范了“屏幕录像专家”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必须使用破解版。“Canttasia Studio”大家都把它称为“喀秋莎”,这个录屏软件安装简单,操作快捷,而且在软件中还有视频编辑,播放动画,声音编辑,标注字幕添加等功能,很利于初学者操作。视频中同时强调微课的设计原则是:一要让学生喜欢看,二是让学生能看得懂。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初步讲授了微课制作的原则,并且提供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培训结束后,我下载了相关的软件并加以使用,结合培训和微课录制收获很多:
1、微课不是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而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微课牢记“短小精悍”四个字。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筛选适当的资源,使资源、问题最大聚焦到学习目标的解决上。录屏时间5到8分钟,不要淹没核心信息。它虽然时间短但是也具有环节上的完整性。
2、微课制作不要受制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教师在家中也可以远程授课。培训中就展示了一幅简易版的手机录屏,大家虽然看时哈哈一笑,但是简单实用。利用手机,准备好纸笔,只需在纸上一边讲解一边录制,学生就可以清晰了解解题步骤。
3、微课虽然没有学生互动,但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就像培训里面讲到的:明确时间内做明确的事情,不要让学生无所事事的瞎看微课。
4、在录制微课内容时,要有自己的见解,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制作课件时应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难点难点等,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微课时要以问题推动学生思考,采用广告式用语来启发,避免知识的灌输;也要避免答案的一次性直接呈现。
5.微课在内容、文字、图片、语言等方面须正确、精准,在5—8分钟内讲解透彻,思路清晰,逻辑性要强,不泛泛而谈,课件不要制作的满满当当,能用语言表达的就不要出现在课件上,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不要使用“你好”“谢谢”等词语。
6、微课讲解时,教师要控制语速和留白,对接学生思维的流速。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微课讲解应该有小结作为结尾,这样能给学生对知识一种完整认知,减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负担。一个好的小结能给一个优秀的微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技能的简单模仿,而是启迪学生的智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微课”让我们找到了解读教材、弥补时间的新途径。我要不断加强学习,争取制作出适合教学内容的短小精悍的微课。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与思考
摘 要:微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优化的重点,依据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微课设计教学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并且结合实际小学生学习特点,提出正确的微课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应用;实践
微课是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学习方向,依据视频为载体记录讲解某一知识点的精短视频。其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之间。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因此对于心智还并不完全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其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微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中,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求。微课内容单一,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实施讲解。微课的资源容量较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在线观看,或者是下载观看,这样有助于创新课堂环节,可以延伸实际课堂教学知识,弥补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漏洞。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项操作较多的学科。在实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现阶段还存在“灌溉式”教学问题的存在,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过多,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少。若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用微课教学,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位“私家教师”,实际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得到解放,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有助于提升实际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从整体分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用微课教学,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1.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教学重点。微课教学重点是不能不明确,需要其针对性强,可以选择某一个小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一个规律等。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主题,是不能设计成一个微课教学任务的,可以划分为“插入本地图片”、“插入在线图片”等多个目标明确的微课。第二,教学时间需要满足需求。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长时间,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微课的时间需要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之间,短时间的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长时间的教学无法一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教学语言需要满足需求。因为微课时间存在约束性,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明确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语言和教学姿态。为了保障微课教学的质量,在设计微课之前教师通常要先预演几遍。第四,教学课堂形式是多样化的。除去传统意义上教师直接授课之外,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直接演示、动画以及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解决问题。第五,关注实际教学情况的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其它教学学科的教学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特点,确保设计出的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第六,选择正确的微课资源。微课的资源可以使视频、2D或者是3D动画、录屏等形式,为了满足预期的教学成果,需要结合教学知识选择正确的微课资源,过于理论化的知识可以选择视频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如“了解计算机”、“文明网络小公民”等理论化的知识可以结合PPT+视频的方案进行教学工作;过于实践化的教学知识可以选择录屏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例如“美化文档”等教学知识的微课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先依据录屏软件设计微课教学内容,之后将其发给每一位学生,促使其可以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演变较重的教学知识可以结合动画的形式进行微课教学工作,如“LOGO”设计相关的教学知识,因为其演变过程非常重要,教师结合动画的形式设计微课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
2.信息技术微课制作
一个优质的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其中应该包含了以下几点要素,如主题鲜明的课题名称、清晰的画质与声音、精致的PPT与动画、简单明了的教学知识、具备含义的片尾设计等。微课的设计方案有很多种,可以结合实际授课知识、教学形式等因素来明确,若教师是口语叙述的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录像机记载下来,之后结合视频设计软件来实施后期设计,同时结合需求有效增加图片、动画等内容;若是演示教学或者是幻灯片课件,教师可以结合录屏的形式,将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或者是幻灯片信息记载下来,且结合麦克风记录教师解说的知识。另外,还可以结合手写板或者是画图工具对教学知识进行填充。
3.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起到监督作用,从整体上对教学活动实施整合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可以向着标准的方向前进,从而达到最后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教学评估可以明确教学各项工作的内容,结合件教学的评估信息,整改教学方案,整合微课知识、资源内容以及教学行为等,正确优化教学效果。学生结合评估可以认识学习微课之后的教学目标,以此调整自身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汇总进行微课教学评估的目标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目标。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微课教学更为关注教师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对课程设计、学习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引导和评估工作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自主选择微课进行学习,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掌控情况,对于学习不扎实的知识点,可以结合视频教学多次学习,以此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第二,降低教师重复教学的压力。因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师数量不充裕,重复性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结合自身掌控的技术特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形式来降低自身的教学压力,以此将精力更多的融入到微课课程的设计、对学习过程的点评和教学成果的?u估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和技能的过程中拥有较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全面引用微课的特点展现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为学生拓展更为宽广的知识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岳丽娇.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河北大学,2016.[2]李婉.探讨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4.[3]秦晓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