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谈谈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
陵水县椰林一小 陈小燕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往往受到学生主体性发展情况的制约,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则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这里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提出来权当抛砖引玉。
一.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在小组合作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普遍不爱表现,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对学习的兴趣就没了。课堂上教师就要特别重视调动性格内向的孩子发言。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他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以表扬、肯定,不要讽刺、挖苦、打击,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即使回答得不完整,或回答错了,也要鼓励他的勇敢,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的行列。
去年,我们班里有一个十分文静内向的小女孩叫朱小艳,平时的数学课上她不太动脑思考,也很少发言。我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完厘米后,我叫同学们在小组内测量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然后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很多同学都抢着发言,但是答案都差不多,他们都是用‘0’作为起点开始量的,我鼓励说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却没有学生回答。突然,我发现朱小艳同学怯生生的想举手又不敢举的样子,我马上用充满信任的目光激励她说:“小艳同学,你来说一说,老师相信你肯定有一个巧妙的与同学们不同的方法的。”这句话犹如一针“强心剂”给朱小艳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只见她慢慢地站起来说:“我是把后面的‘3’当作测量的起点的。这样再看终点到几,找出他们之间的差数,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了。”听她说完,我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非常高兴地说:“你很有创意,从今天开始,就这样下去,你会非常出色的。”当大家听到她的特殊的测量方法和我的赞赏时,赞许的掌声也不由自主地响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对数学学习又多了一份热爱和自信,很多数学活动她都能主动地参与,并能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懂得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存在的价值,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二.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特别是创设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里,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在教学生认识11----20各数时就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让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9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动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红就找隔壁的老奶奶来帮忙想想办法。老奶奶说这好办,就收了小红的30个硬币,给了小红4张1元钱纸币。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亏。这时,我提出问题:“小红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了探索活动:从课本的附面中剪出假的硬币和纸币,然后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30个1角硬币刚好换3张1元,从而解决了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四.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
在教学中,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尽情地感受新知,尽情地训练思维,尽情地构建新知。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就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茶桶、魔方、鞋盒、小球等)入手,让学生用手摸等方式去感知这些物体的外部特征,再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摆在一起,再通过组内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等形式,进一步去巩固和强化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他们自身操作感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落实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五.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那么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到少讲,精讲。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教师只是引导、启发。其次,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并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探索。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有一次很深刻的体会,那是前个星期一,本来按教学进度应该教到时、分、秒这部分内容的,不过我觉得这些内容有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安排很多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而我那天感冒咳嗽很厉害,喉咙又哑,讲话非常困难,我只好跳到后面,先教6的乘法口诀。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对于6的口诀学生应该比较熟悉。让我想不到的是,这次喉咙哑得可真有意义,正由于那堂课我讲得极少,学生的表现却异常的活跃。一开始我就出示那个方格图让学生估算有多少个方格,学生估算出来的答案却不一致,他们就自己提出要一排一排地数,而又发现了每排的方格个数都同样多,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列出乘法算式来,接着他们又想到还可以编口诀呢,于是他们就颇有兴趣地自己编出口诀,小组之间还进行互相检查,并懂得讨论、交流找出口诀里面所含的规律,指出每个口诀所表示的意义,最后他们还提出了很多生活中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来,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学习乐趣,这可真是个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仔细想想,就是因为在这一堂课里,学生不仅有听的时间,主要是我给足了学生观察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口的时间,甚至尝试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也领悟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懂得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六.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时,我让学生在1分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摸自己的脉搏,数数跳动多少次;可读多少个字;能写多少个字等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又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用手势、张开双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用手指、双臂作量器度量周围实物。最后让学生练习目侧,从而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意义。
总之,要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人人参与的权利,树立人人参与的意识,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创设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注意人人参与的过程,展示人人参与的成果。
第二篇: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积极
有效
参与
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一、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殿堂的向导。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与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期待中动脑思考,学生参与会更积极。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位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验知道“较短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分别为A、B、C。A+B>C,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此时,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在激烈争辩中得知“A+B>C;B+C>A;A+C>B。三种都成立,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了“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引启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自主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当师生探明算法、总结方法时,有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15-9,5不能减9,就倒着减,先算9-5=4,再算10-4=6,这样15-9也等于6。这样算行吗?”教师迟疑了一下,之后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他的算法对吗?你们有办法证明吗?”学生进行讨论后,一位学生说:“他这样算不符合常规,是错的。”另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是对的。”老师接着追问:“能说理由吗?”第二个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我算了几道题,结果都对。如:15-8先算8-5=3,再算10-3=7,结果是一样的;又如„„”。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给答案,而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如何?”“再算算看。”同学们通过多次举例论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算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明白了算法多样化,同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好奇心得以激发,他们纷纷抢着发言,互相补充。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各自的看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品质。在讨论中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引向了高潮。
三、组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借助游戏载体,把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方法隐含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大小比较”时,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整节课以游戏竞赛活动为主线,通过三轮抽数字卡片组数游戏比赛,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第一轮游戏,规定从低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学生在抽数字组数游戏中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如果小,这个数就小,从而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轮游戏,规定从高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的比较顺序。第三轮游戏,自主排列,即“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学生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要费尽心思来考虑每次抽到的数放在哪位合适,怎样使最高位上的数字最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有趣味横生的气氛,更有学生探究、发现、内化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考过程。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开展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参与
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学习更认真。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更高,效果更有效
如:一位老师教学“□/□=4......□,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时,师:“看谁写得又多有快?”于是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根据“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写出了不同的算式,教师也及时对填法多而又符合要求的同学给予表扬,学生受到表扬后学习积极性更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施教,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参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在期待中、在思辨中、在快乐与竞争中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定能打造出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课堂。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课堂
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英语课堂
【内容摘要】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设计真实情景下的交际活动。
三、适时地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扬起自信的风帆。
【关键词】和谐的师生关系
真实情景下的交际活动
适时的评价
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从理论上讲,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情感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才能乐学,才能积极地进行语言交际,实践证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交际情景,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松的教学氛围。(1)在课堂上,我们首先应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师生间目光对视,无心理距离。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到“我也能行,我也可以是很棒的。”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2)课堂上创造不同程度的说和练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学习Unit 2 Topic 1 Pollu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 Section A 时,我让学生看图,回答:“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让基础差的学生说简单的词“clear river, beautiful flowers,bees,butterflies...”让基础好的同学说得更多、更深“I can see a beautiful place with lots of flowers and grass.The air is fresh and the water is clean...”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的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二、创设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设计真实情景下的交际活动。英语语法学习是令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理解起来就比较难,更别说让学生张口进行语言实践了,我认为创设情景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创设直观,形象接近生活的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容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进行现在完成时,时态学习时,我采取了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效果甚佳。
1、在学习have has been to 与havehas gone to的区别时,我通过动作表情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
T:(示意,一位同学去门口)where is xiaoli?
S:然后帮助学生回答:she has gone to the door(示意该生回来)T:where have you been?
(帮助她回答)I have been to the door.通过如此反复的几个动作,学生已经能够很轻松地辨析者两个句式了,这样对于他们来说,交际自然不会有问题。
2、在理解学习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及现在完成时的时间状语since+时间点,for+时间段时,我通过组织学生做动作,对话引入知识点。
T:(我示意一组学生做“玩乒乓球”的动作)Look at the watch and ask: What time is it now ? S: It’s 10:28.T: What are they doing ? S:They are playing table tennis..(过了一会儿)T: What time is it now? S: It’s 10:30.T: We can say:They have played table tennis for 2 minutes.Or They have played table tennis since 2 minutes ago.类似这样的对话再操练几组,学生自然能够正确使用for 和since了,而且学习热情较高,也不像以往“死记硬背”那样吃力了。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所要学习的语法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心情愉悦和精力集中的情况下,认识和理解新的语法知识,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变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二、适时地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扬起自信的风帆。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种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 巧妙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用语不再局限在知识认知领域内指点迷津,更多的时候是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内心世界,减少学生的烦恼。
以前,我的课上很少运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Did you work hard? I told you many times.” “ That’s so easy.Why can’t you do it”,我发现这种责备性的语言常常造成学生的消极情绪,如紧张、害怕甚至有时感到沮丧。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在课堂上,作业上也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That’s quite ok” “Well done!”“Excellent!” “Wnderful!”。在课堂上,我经常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地表扬:“Very good.”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Well done!What a bright
idea you have!” “Thanks for sharing it with us!” “I’m proud of you!” 对于那些表现好或者有进步的学生,有时我会拿出小礼物奖励他们,即使学生的表达不够精彩,我也尽量地运用大量的鼓励性的语言: “Try it again.You did better this time.I’m sure you will do even better next time.”等去引导、欣赏、肯定学生,让积极地评价走入学生的心灵,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对话。
我们班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在学习新单词的时候,我把新单词书写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注,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在学生领读记忆的时候,我适时地用目光鼓励那些记忆稍慢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进步轻轻地点头、竖起大拇指、鼓掌。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学习效果相当好。很多同学英语基础较差,没有学习的兴趣,杰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我校举行的运动会中,我发现她擅长跑。于是,在上课时。我请她回答:Are you good at running ? Do you know what’s the meaning of “be good at?” 她竟然答对了,我当时很高兴,及时地表扬了她:”You are good at running.If you work hard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in study,may you succeed in the future!”大家顿时鼓掌了。从此,她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可见,老师的一句赞赏是多么地有力量,使她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扬起了自信的风帆。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真正让评价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设计真是情境下的语言交际活动,适时地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92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是能不能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把主体教学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呢?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应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把教学真正从教师移到学生,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1.有利于个性的张扬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素质教育就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它应让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得到充分的张扬,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重视个性的发展,注意人的个性化、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
2.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作为学生的全面语文能力的四个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着力需提高的。我们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使其吸收原句的优点,同时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仔细地进行听辨,指出自己与他人的异议所在,并在头脑中迅速进行思考,组织成一段合理的语句,如“我认为某某在哪儿说得很好,但有一点我不同意……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使用评价性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有利于师生间民主氛围的形成
把批判权给学生,教师不再是管理者、领导者、信息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激励者。学生不迷信老师口中的“标准答案”,他们用“我觉得(或我认为)……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生活,成为开启儿童智力、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最佳土壤。
二、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具有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产生需要获取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自觉地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位教师在教《鼎湖山听泉》时,首先让学生看着课题质疑,然后,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鼎湖山在哪儿?(2)泉声怎样?(3)作者几次听泉,分别在什么时候?后用寥寥几笔板书于黑板,并统领课文的学习,深入学习后逐个擦去,学生自己问自己答,成了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行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语文教学必须注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爱护和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得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授完《田忌赛马》一文后,学生提出:田忌可以换马,为什么齐威王就不能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几种?结果会怎样?我们再评再议,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
三、把设计权留给学生
作业是教学反馈方式之一,教师从设计到布置到批改,每天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有的学生面对作业,草草了事,甚至有的厌恶反感,索性两手一摊,没做。究其原因,多年来,作业延续了教师设计,学生完成的传统。设计上缺乏新意,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敢提出异议,孩子怎么会有兴趣?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就打破了条条框框,学习主动性自然得以提高。
1.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家庭作业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学习效率比强迫学习高出许多倍。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所提高。在学习完《蟋蟀的住宅》后,学生设计了一组题:画画、讲讲、编曲唱唱蟋蟀的住宅和蟋蟀的勤劳,这个题目使多学科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画中为蟋蟀的通道安装了路灯,设计了卫生间、厨房,更绝的是,用树叶给蟋蟀做了张“席梦思”床;有的学生配合《粉刷匠》欢快的乐曲,为蟋蟀演奏了一曲赞歌:“我是一只小蟋蟀,建房本领高,前足扒土后足推,后足推土呀……”
2.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无现成的东西照搬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恰恰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提供了机会。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们做社会调查,了解浏阳河水质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了解旧电池的危害,提出活动方案。
以上只是我所举的几个下放权力的例子,其实,教学中一切权力都可以下放,我们不能再把种种权力紧抓在手里,只有把权力下放于学生,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第五篇:论文《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学初探》.doc
初中思想品德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初探
广西永福县龙江乡初级中学莫通明
摘要:教学是由“教”和“学”共同组成的,是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同步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教学就达不到目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关键词:教学学生参与思品课教学过程
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问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就学生而言,要明白发展主体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是辅助而不能替代。教育学生懂得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适合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替代,还每个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思品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
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1)、设立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学生是有差异的。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体心理特征、已有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学习习惯、行为表现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表现这种差异的特种现象就是班级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教师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并敢于面对这种差异,从理论上、现实中分析研究形成差异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父母关系不和、父母教子无方或根本不教、放任自流;有的学生本身智商缺陷、学习有障碍;有的学生曾经被他人当众讽刺、羞辱后 “ 自我形象 ”、遭破坏而挫伤了自尊心、丧失了进取心;有的学生意志力薄弱,缺乏顽强拼搏、勤奋努力的进取精神。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素质构成的差异性,才能充分张扬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成长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更上一层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合格要求,重在基础。
(2)、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交往。学习氛围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生爱生”的师生关系,绝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提问时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一边,带着欣赏的眼光期待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关键时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地否定,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学困生,不能有偏见和贬低,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提倡加强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样式的、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生交往中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这种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积极探索设计新的方案。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
(4)、设置多层次作业与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立多层次作业和练习,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教师及时地向学生反馈作业的情况。
(5)、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不同的评价策略。重点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学困生尽量少用横向的比,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对学困生着重肯定其闪光点,给予热情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对胆小者,则帮助其克服怯弱害羞的心理,使其鼓起勇气;对优生则着重提出其薄弱点和不足之处,促使其快马加鞭。
三、保障学生的参与机会
1、留足时间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关键点、疑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产生求知需要,专心思考。同时给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途径,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适当进行补充,帮助暴露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其次,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现有思想品德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可读性较强,并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者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材料,注重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研究探索、自求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感觉到参与的乐趣。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人来看待,以欣赏、赞美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自尊心,适当巧妙地夸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感到自己与自己周围人们在人格上的平等,使他们自己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受伤害,进而增强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参与课堂学习。
2、提供机会调动学生参与
首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语言不仅是课堂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同学互相评价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同时传授说的方法、艺术。通过有条理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说解题思路,说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把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也可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中反馈、了解情况,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其次,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亲临现场用自己的感官占有第一手资料,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人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依靠动手实践。手脑并用更有利于人的不同机能充分应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更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去实践,去调查研究,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总结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应当与教师共同进行这项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回顾,提高总结与评价的质量。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学法、重难点及自己的掌握程度等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教师等,可以吸取他人之长,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许建铖等编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何奇著,《展性教学策略探微》,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二期。
4.王升著,《论学生主体性参与》,教育研究,2001第二期。
201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