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教师培养模式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
职业教育大发展带来最严峻、是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 研究和解决职教师资问题, 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作为教育部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成员, 于2005 年8 月赴德国考察学习, 深入研究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与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的模式与特点, 以期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能有所启示。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总的特点是: 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 非常重视其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有的州是国家雇员), 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的工作环境;对青年人和职业界的专业人士转行进入职业学校做教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成为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在大学学习4—5 年;接受过职业培训或在企业工作至少1年;参加第一阶段国家考试;进入教育学院学习2 年, 同时, 学院派往职业学校作实习教师;参加第二阶段国家考试, 合格后, 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每一位职业教育教师必须经过培养、培训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大学接受职业技术师范基础教育;第二阶段, 进入教育学院, 采取教学、实习、研讨相结合的方法, 继续接受教师素质培养和职业实践训练;第三阶段, 在职进修, 根据需要到相应的机构或企业接受继续教育阶段的培训。
一、第一阶段——在大学接受基础教育
在德国大学中与培养职教教师相关的师范专业涉及13 个职业领域: 机械、电气、建筑、造型技术、印刷技术、纺织与服装、生物技术、化工技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食品与家政、农业园林科学、社会科学。据介绍, 这13 个领域近期要减少到9 个。每一职业领域涉及不同的职业群和不同的职业。大学阶段通常为9—10 个学期。在这期间学生要学习一门职业教育的主修专业(如: 机械技术、农业技术),选修一门辅修专业(即第二专业, 如:德语、数学、体育等), 大学毕业时参加职业学校教师第一次国家考试。
在第一阶段的全修辅修学分情况是: 80 学分为职业教育主修专业,如: 经济、建筑技术、电子技术等;40学分为职业教育辅修专业, 如: 英语、德语、数学、体育、哲学等;20 学分为教育科学, 职业(或经济)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等;10 学分主修专业的教学法;10 学分辅修专业的教学法。在9—10 个学期中, 学分比例一般为: 主修专业: 辅修专业: 教育科学=8∶5∶3 或8∶4∶4。
第一阶段教学的主要方式为: 讲课(一般由教授承担)、练习(一般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学习)、研讨(教师辅导, 学生分组共同学习、进行专题讨论)、实习(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如: 专业教学论的学习有4 周到职业学校实习, 还要搞专题研讨。第一阶段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是: 教学内容广泛, 学生学习自主、灵活。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对学生教学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发扬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传统,把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在职业实际工作中的经历和经验, 认为没有接触过实际工作的职业学校教师是不可思议的;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全面体现对教师的素质的要求, 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二、第二阶段——在教育学院接受师资培养
在德国, 要取得正式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 在作为预备教师在学校实习期间, 还必须进入教育学院接受第二阶段的师范教育。教育学院全面组织教学工作, 但在教育学院主要进行理论教学, 每周安排4 学时, 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 每周2学时学习专业教学论, 每周还有1学时的教育科学必选课。与大学所学教育理论相比, 更加重视理论的应用性, 即与实践结合解决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教育学院的教学常采取专题研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式教学方法演练等方式进行。学生每周到教育学院指定的职业学校实习, 实习专业要与大学所学专业和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或交叉, 如: 在职业学校学习汽车, 在大学学习机械, 实习时最好选择有汽车机械的学校实习。如, 汉堡有50所可供实习的职业学校。每周在职业学校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实习教师要讲3 学时的课, 自己独立讲6 学时的课, 听别人1 学时的课。为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学生每周还要进行2 学时的课堂练习。
第二阶段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学院和教师实习所在的职业学校共同培养职业教育的教师, 体现了德国以“双元制”为基础的合作教学组织方式。第二阶段的对预备教师的培养, 也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这反映出德国对教师培养的高标准和严肃性。教育学院是传递先进教学法的机构, 教师用先进的方法组织教学, 体现了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教师教给学生用什么方法和媒体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咨询员、协调员, 通过教学使师生教学相长,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通过团队的形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社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学院的教授与大学的教授相比, 以教学为主, 科研要求相对较低。
三、第三阶段——职教师资接受继续教育
按德国的规定, 每年每位教师有5 个工作日可脱产带薪参加继续教育, 5 个工作日可以集中使用, 也可分散使用。瓦伦跨企业培训中心有一个统计: 1994 年有组织的集体培训占42%, 分散自主的培训52%, 1997 年后者增大到72%。职业学校教师的进修可以由学校组织派出, 也可个人申请。通常个人申请的比例超过50%。据一些职业学校介绍, 学校一般只派出个别骨干教师培训, 然后再由这些骨干教师回学校培训其他教师。
第三阶段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是: 职教师资继续教育靠社会需求调节, 培训机构直接面对市场、面对培训者, 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每年分上半年和下半年, 印制成小册子发放,组织生源。同时, 政府对信誉好的培训机构, 在资金上予以支持。职教培训机构与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密切,形成网络。继续教育在时间和形式方面很灵活, 且以1—3 天的短期培训为主。培训场所有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企业或几方联合的机构。
四、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模式
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普遍采用的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 我们称它为“物理型”培养模式。一种是在不来梅地区实行的专业与师范教育混合模式, 我们称它为“化学型”培养模式。德国普遍实行职教师资培养叠加模式。通过对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剖析和探讨, 我们体会到德国注重职教师资培养是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其质量要求的。报考职教师资专业, 首先有一个入学资格要求, 除了必须持有完全中学的毕业证书外, 还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其次是任职资格要求,学生完成9 个学期的大学学业后, 要参加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 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 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这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只有通过了两次国家考试, 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在此期间各个教学环节, 使职教预备教师既学到了专业知识, 又多次经历了实践和实习的锻炼, 为今后的职教生涯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政府还制订了继续教育法规, 要求在职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地位很高, 加上继续教育法规, 使得德国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 地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五、德国师资培养模式对我国职教师资建设的启示
与德国职教师资新修学科相比,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要多开设课程,并减少每门课的学时, 以增加学生自学学分。我们的师范教育只开设不足100 学时的教育学和心理学, 介绍一些传统的知识, 缺乏学术和时代的气息。要把现行的教学督导(往往只督不导), 发展成为教学指导与督导委员会, 对青年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在教师队伍中广泛实行导师制, 发挥老教师和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传帮带的作用, 定期举行公开课观摩或比赛, 切实通过机制活化和优化学校内部人力资源。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出台对新任教学工作人员基本教师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要求, 教育学院和师资培训基地要成为开发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教学方法的主要场所, 切实提高受训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步建立起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职业学校在新师资培训方面的协作关系, 像德国第二阶段培养师资那样,边学习理论, 边进行实习锻炼, 将理论和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结合起来。
职教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 要求其知识储备更为全面, 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更高, 相关常识和知识面更广。要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就不能把职教师资的培养等同于普通师范生的培养, 不应直接选送大学毕业生当职教专业课教师。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者, 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者, 他们首先应该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 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在德国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 使实践、实习中碰到的问题, 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 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挂钩, 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这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要加强职教师资的技术能力, 必须做到:(1)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实习实训提供必备的条件;(2)提供的实验、实习设备必须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相适应, 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力;(3)实训、实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聘用一定数量的一线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4)制定法规, 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 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实训、实习的质量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一项重要指标, 要注重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 以保证这项指标的实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总第253 期
第二篇: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研究 - 副本
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研究实施方案
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
一、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给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地推进学校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坚持以教师的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把教师队伍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以校本研究为主阵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孝德素质,打造德艺双馨,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群体,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教师的孝德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基本内容包括:
1、树立正确的教师孝德观,引领教师发展。在积极推行孝道的同时,围绕“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一目标,引导教师团结奋进、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以 “爱”为基调,引导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2.构建平台,提升教师孝德素养。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倡“外修优雅风姿,内塑高尚情怀”。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德育教育,尤其是教师的孝德教育。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教师要从执教的第一天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对教师进行“铁岭市教师‘孝行’十个一”自然成了切入点。因此,学校要把传统孝德教育与学习型书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以“师德教育”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种子,有序开展“孝行”十个一教育活动。力求从中吸取孝德文化的精神营养。
3、塑造教师形象,培养文化内涵。教师的形象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文化内涵,我校以“师德标准”为准绳塑造教师形象。要求我校教师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要求我校教师语言文明礼貌,用语准确生动;行为得当,举止文明;仪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符合教师职业要求和审美标准,衣着整洁大方,精神饱满抖擞。在工作日中,女教师不着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男教师不抽烟、喝酒、打牌,以质朴的仪表走向岗位。
三、课题研究的状况:
孝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民族推崇并尊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尤其是逐步剔除了封建糟粕和愚昧观念的现代孝德,在当今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这种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代教师学生的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学生不孝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当代学生的孝德现状令人堪忧,看来加强教师的孝德素养培养迫在眉睫。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的核心思想和最终目的则旨在传播孝文化,将中华民族优良的孝德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非常注重教师孝德素养内涵建设,强调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学校基本价值思想,优良的孝德校园文化,不仅是风景,还是愿景。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孝德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合部分,对办学水平的提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总书记讲话指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师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深入实施《弟子规》等人文经典进校园和学校特色教育活动,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积极推进学校教师孝德素养教育。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这是学校进行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此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一些教师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应该说学校对于德育是很重视的,设有专门课程,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却忽视了基本的民族伦理观念教育,其中孝道教育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总认为孝是封建残余,因此忌讳谈孝,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孝。身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在溺爱过度但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体谅、不尊重父母。一些在校学生身上呈现出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的“贫孝”状况令人担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贯穿爱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爱的能力。我们作为教师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亦应是人类社会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加强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在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研究的目标定位上我们确定做到如下:
(一)整体推进,全面开展教师孝德教育活动
(二)加强孝德修养,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1、印发教师和学生“孝行十个一”人手一份,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努力践行铁岭市教师“孝行十个一”,将“孝德”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孝德修养,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将孝道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育计划,尤其是语文、思德、历史和校本课教师要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以自身为主力推手,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孝德”教育的典型事例开展教学工作。
4、鼓励教师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相互研讨和交流孝德教育的经验做法,倡导良好风尚,对“反哺”事例和身边的发生“孝敬父母”优秀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5、把学校特色教育与孝道文化教育相结合,把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与“最美教师”的评选相结合,促进孝道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孝德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七、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对象: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全体教师
(二)研究方法:教师孝德素养的培养要与我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要做到坚持以下五个结合:
1、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
2、与课程计划相结合;
3、与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结合;
4、与特色学校创建相结合;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研究方法上, 根据本课题制定的研究内容,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榜样示范法对教师的孝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法:即通过前期、中期、后期不同时间对不同情况的教师进行有点有面的问卷调查,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榜样示范法:即挖掘优秀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典型个案,介绍其优秀的孝德教育思想及创建经验,走进人文家庭,调动更多的教师在家庭、学校中的作用与影响,激发更多的师生提升孝德素质的欲望,让优质的孝德教育传入家庭,带动身边人。在研究思路上,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孝的含义、孝德产生的社会根源、孝德地位和传统孝德的基本内涵。同时重点阐述了孝德教育的含义、发展脉络和现代转化的趋势以及孝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其次从实际情况出发,我校教师的孝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成为问卷真实数据的有效来源。从意识、情感、行为、内容等多层面分析了师生孝德现状,辩证客观的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自身、社会环境等因素全面分析该现状产生的原因。再次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积习成性、知行统一等孝德教育理念出发,从孝德教育的内容即亲亲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仁爱教育、责任教育构建了师生孝德教育体系。最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着手加强教师孝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步骤:
本课题从2015年4月—2016年5月,按学期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4—2015.7):课题的启动和初步实验阶段
1、组建确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
2、查阅文献,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搜集教师孝德素养的分类和作用及提升教师孝德素养的方法,整理成教材内容,以备教师培训使用;
3、广泛收集信息,把握时代特色,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4、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筹备课题开题相关事宜、举行开题论证会;
5、针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6、请专家到校的指导、培训。同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学习,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7、写出学期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撰写阶段科研论文及准备相 关照片、图片、文字资料。
第二阶段(2015.8—2016.3):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1、进行个案追踪与访谈、理论研讨;专家指导与培训;
2、根据不同孝德素养的教师展开不同难度的培训,使课题研究发挥其实效性,让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真正发挥其作用与影响;
3、建立个别家庭档案。选取典型代表,进行全程观察,以收集实验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师孝德素养的辐射作用进行及时调整,观察、记录、小结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作用和影响;
4、根据实验情况,各类图文资料汇编成档,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第三阶段(2016.4—2016.5):课题实验的推进、总结、结题阶段
1、对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进行总结;
2、走进人文家庭。学校带领课题组成员、部分家长代表走进人文家庭,组 织典型家庭介绍研究“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作用”的过程与体会;
3、举行师德孝德报告会,推广成功学习“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作用”
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鼓励孝德典型教师写出心得,并推荐杂志发表,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
4、全面整理、分析实验资料,撰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呈现全部研究成 果,反映研究过程的各项资料(包括问卷、论文、研究报告、图片、照片、录像、光盘等);
5、整理完善课题档案;
6、申请对课题的验收,给予结题鉴定。
八、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
(一)整体推进,全面开展教师孝德、师德教育活动。
(二)加强孝德修养,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三)加强孝德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组特邀教师学校科研室主任李育新同志负责课题的相关培训,并且提供理论及全程操作指导;
课题组组长:赵丽岩校长直接负责并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与指导;
副组长:王建伟协助校长做好本课题的管理、研究、指导工作;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联络员:程丽敏熟悉本课题的整个操作与运行,负责联络本课题实施中的各项相关事宜;
组 员:闫永辉、史立红、张琳、负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与实施。
此外,学校还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相应投入一定的经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持该课题的研究,确保本课题取得预期的成效。
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研究实施方案
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
2015年4月
第三篇:汉语种子教师“直通车”培养模式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U)共同创立的,它已成为中外联合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一个品牌项目,在美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得到了广泛好评。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就业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汉语种子教师直通车培养模式
一、背景与概况
二、课程设置
三、学生就业及从事汉语教育/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情况
四、“直通车”培养模式及其培养目标
五、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推广服务
中外合作 ——《国际汉语教育》2011第一辑
第四篇: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研究
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研究
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教师的孝德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基本内容包括:
1、树立正确的教师孝德观,引领教师发展。在积极推行孝道的同时,围绕“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一目标,引导教师团结奋进、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以 “爱”为基调,引导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2.构建平台,提升教师孝德素养。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倡“外修优雅风姿,内塑高尚情怀”。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德育教育,尤其是教师的孝德教育。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教师要从执教的第一天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对教师进行“铁岭市教师‘孝行’十个一”自然成了切入点。因此,学校要把传统孝德教育与学习型书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以“师德教育”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种子,有序开展“孝行”十个一教育活动。力求从中吸取孝德文化的精神营养。
3、塑造教师形象,培养文化内涵。教师的形象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文化内涵,我校以“师德标准”为准绳塑造教师形象。要求我校教师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要求我校教师语言文明礼貌,用语准确生动;行为得当,举止文明;仪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符合教师职业要求和审美标准,衣着整洁大方,精神饱满抖擞。在工作日中,女教师不着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男教师不抽烟、喝酒、打牌,以质朴的仪表走向岗位。
研究状况:
孝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民族推崇并尊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尤其是逐步剔除了封建糟粕和愚昧观念的现代孝德,在当今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这种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代学生的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学生不孝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当代学生的孝德现状令人堪忧。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的核心思想和最终目的则旨在传播孝文化,将中华民族优良的孝德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非常注重教师孝德素养内涵建设,强调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学校基本价值思想,优良的孝德校园文化,不仅是风景,还是愿景。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孝德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合部分,对办学水平的提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理论意义:
总书记讲话指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师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深入实施《弟子规》等人文经典进校园和学校特色教育活动,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积极推进学校教师孝德素养教育。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这是学校进行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此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一些教师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应该说学校对于德育是很重视的,设有专门课程,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却忽视了基本的民族伦理观念教育,其中孝道教育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总认为孝是封建残余,因此忌讳谈孝,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孝。身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在溺爱过度但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体谅、不尊重父母。一些在校学生身上呈现出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的“贫孝”状况令人担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贯穿爱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爱的能力。我们作为教师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亦应是人类社会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加强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研究目标: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在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研究的目标定位上我们确定做到如下:
(一)整体推进,全面开展教师孝德教育活动
(二)加强孝德修养,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1、印发教师和学生“孝行十个一”人手一份,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努力践行铁岭市教师“孝行十个一”,将“孝德”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孝德修养,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将孝道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育计划,尤其是语文、思德、历史和校本课教师要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以自身为主力推手,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孝德”教育的典型事例开展教学工作。
4、鼓励教师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相互研讨和交流孝德教育的经验做法,倡导良好风尚,对“反哺”事例和身边的发生“孝敬父母”优秀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5、把学校特色教育与孝道文化教育相结合,把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与“最美教师”的评选相结合,促进孝道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孝德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课题研究方法:
教师师德素养的培养要与我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要做到坚持以下五个结合:
1、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
2、与课程计划相结合;
3、与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结合;
4、与特色学校创建相结合;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师的孝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研究思路上,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孝的含义、孝德产生的社会根源、孝德地位和传统孝德的基本内涵。同时重点阐述了孝德教育的含义、发展脉络和现代转化的趋势以及孝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其次从实际情况出发,我校教师的孝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成为问卷真实数据的有效来源。从意识、情感、行为、内容等多层面分析了师生孝德现状,辩证客观的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自身、社会环境等因素全面分析该现状产生的原因。再次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积习成性、知行统一等孝德教育理念出发,从孝德教育的内容即亲亲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仁爱教育、责任教育构建了师生孝德教育体系。最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着手加强教师孝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篇:高校教师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关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未来的持续发展。目前,英、美、澳印等国,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导师制、校本培养和在职培养等模式,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表现出培养方式灵活、内容多样化与现代化、开放性的培养网络体系建立、建全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监替机制等特点。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的素质。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及其特点,有利于把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国际背景和走向,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1美、英、澳、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所谓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以高校青年教师素质为中心,安排科学的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有:
1.1职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新教师熟悉学生需求以及就职学校各方面的政策、程序和课程安排,使新教师顺利融入到工作岗位中。不同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
美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通过未来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教学机会项目等项目进行。1993年起,由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联合发起‘未来师资培养计划”。该计划一般以一所博士培养学校为核心建立合作小组,合作者包括综合大学、四年制大学、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让博士生参加合作学校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履行教师的职责。另外,还会选派学科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导师在小组活动中就教学、科研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给予指导。m此外,不同的学区还会有不同的高校教师职前培训计划。例如:弗罗因威尔斯学区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前举行新教师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一次巴士观光,由学区的主管人员向新教师介绍学区的文化;课堂教学示范,与优秀教师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的专业援助日,教师间互相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交流心得;一次培训毕业午餐会等等。
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顺利进行。1991年,教育和科学部发表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以学校为基地的职前师资培养》
报告。1992年教育和科学部在《教师职前培养改革》中提出了27条教师基本技能及其对各项技能的鉴定方法,操作性较强。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教学:高地位、高标准、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浏文件,规定了授予资格证书的标准以及关于职前教师培养课程的要求等。2002年颁发的筷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
2002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新教师的有效计划》,其中用“职业经历”代替了“实习”,把“职前经历”纳入整个职前培养计划中,并且在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群体中进行“职业经历”训练。高校与学校、学校指导者和高校教育者之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学校指导者具体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在某一阶段的“职业经历”结束后,通过研讨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反思的结果是继续专业学习的起点。
1.2导师制培养模式
导师制于14世纪初在英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但一直并未得到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重新在美国兴起,80年代蓬勃发展.目前,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己成为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及程序,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及业务水平,事业心及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尽快站稳讲台的一种教师培养制度。导师制既可以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又能帮助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和谐教师集体的形成。
在美国,“导师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教学技能的掌握是其内容之一。导师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外校的,甚至是高校以外的。美国大学协会盯博士生到学院开展教学观察与交流活动”项目,其核心的方式就是‘导师制”。美国高校实行教授终身制,这一制度对导师制的实施很有利,对助理教授与副教授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使得这些教师对提高业务水平的要求既迫切又主动,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指导者或合作者。在英国,学校会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辅助。
1.3校本培训模式
各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是校本培训模式存在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一般是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高校教师所在的学校视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美国的很多高校通过设立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广泛帮助。如得克萨斯州的大学一般会有教学技能培训中心,指导和培训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国的一些高校陆续建立起校本大学发展中心,部分大学还拥有校本大学发展中心网站。牛津大学的学习进修研究中心是专门教师和所有职员提供各种有关教学研究方面培训的机构,通过课程、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校园网站上有针对新教师岗前培养的网页,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涉及岗前培养的活动安排、课程设置、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
1.4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模式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一次性、终结性的教育很难造就优秀的教师。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一种发展趋势。
早在1944年,英国政府经过调查发表的题为傲师和青年工作者》报告呼吁为在职教师提供“充电课程",1972年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所有教师在每七年服务期中至少有一学期带薪培训的假期,并尽快将此标准提升到每五年一学期。每所学校都设有一名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规划和启动在职培训和支持新教师计划,成为学校和其他合作机构之间的纽带。此外,英国各高校的委员会要求新教师必须通过三年的试用期,边工作边参加有关教师培训课程的学习。
澳大利亚的高校对教师的培训除通常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各种培训班等形式外,为发挥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许多大学还经常进行新知识和新仪器设备的原理、功能和使用的培训。另外,还经常对青年教师进行如何写出高质量的基金申请书以利于获得基金的培训,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工业
化相联系的培训等。1986年,印度公布了教师在职培训行为纲领,分析了教师在职培训的必要性,规定在职培训是经常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进入21世纪后,提出了在职教师培训较之职前培训更具备现代特性,具有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素质,在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100%的财政资助下,几乎每一个邦都建立了设在某所大学的学术人员学院,为大学和附属学院的教师提供进修课程。学术人员学院的创办是印度高等教育中教师提高的新文化,是一种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革新。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多年来,各国已经逐步探索职前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在职进修和继续教育模式等等。尽管各国国情不同,采用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但比较发现,各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呈现出共同特点。
2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培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上述国家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都得到了法律、法规的支持。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英国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与调查报告对教师的专业标准、职前培养、在职培训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认为参加培训是教师所必须履行的义务。这样,一方面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1978年印度的一份政策性文件《师范教育课程:一种框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置身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通过能动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强烈社会意识的教师,该文件标志着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正式形成。1985年的《全国教师委员会报告》,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师的使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1998年,印度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此外,很多高校也积极出台了很多关于教师培训的规定。1994年的哈佛大学出台了培训新教师的规定,要求学校所有的学院和教学项目必须开发培训计划,对新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专项培训。耶鲁大学则根据新教师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培训。
2.2教师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密切相联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二者的有机结合,澳大利亚高校采用的目标管理模式把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成功地结合起来,教师所属部门参与教师自身制定的培养计划,并反馈评价与意见:除了一般意义的岗前培训,还会对新入校的员工进行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定位和学校历史与文化的培训: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馈给教师,针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英国高等学校普遍认为:员工发展培训是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高校都将员工发展问题列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一般在人力资源部下设有专门的机构SDDU来开展员工发展培训工作。兰卡斯特大学时教师发展培训委员会”每年要召开5次会议,确定教师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每年发布3次教师培训计划。
2.3培养内容与方式多样化、现代化,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成为重要的高校教师培养模式,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英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了教学素养修成、学科专业水平提高、教师个体发展等内容。而培训的主要方式有校内办班、校外办班、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等。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网络体系是必须的,同时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以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系统化。目前,在英国设有全英国范围的“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各地区也设有相应的“培训联合会”,高校设有“培训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英国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为大学教师培训设计很多课程,并出版大量专业的培训教材。
2.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修
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印度为激发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将教师是否接受培训与晋级加
薪联系起来,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例如,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必须按规定期限参加过‘定向课程”和“进修课程”各一次,或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在高级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时要按规定期限参加2次进修课程或者参加过由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或批准的其他水平相当的继续教育课程。美国的高校建立了各种旨在帮助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奖金和学术休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校方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澳大利亚的联邦政府还会为不同的青年教师群体提供不同的资金资助。
2.5青年教师培养监督机制的建立
完整的培养体系需要必要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保障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培养的质量进行监督。在英国的培养体系中,教师培训管理署主要负责按教育法对各种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格进行把关;英国女王的首席学校督导官领导的教育标准办公室对学校工作进行独立的常规性督导,以检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中的教师培训课程及质量等。为确保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澳大利亚政府策划成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的全国性大学质量监督局(AUQA)。该组织设计了一系列评价大学的细则和目标,并将考核具体化,每5年对澳大利亚的大学进行一个循环的持续评价,逐步形成了澳大利亚大学的质量监督和保障系统。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与服务是考察和评价大学质量的三个重要方面,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促则是其中的一部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和立国之本。为培养出高素质的青年教师,为保障我国高校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积极借鉴美、英、澳、印四国培养工作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教师培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