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

时间:2019-05-12 02:0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

第一篇: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

摘要:从“以吏为师”到封闭式师范 教育,再到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更替不仅反映了教师 社会 角色的变化,更隐含了高师教育功能与价值取向的变迁。在建制后的 发展 过程中,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之间的互动从没停止过。在新的教师社会角色正在取代传统教师社会角色的背景下,高师教育势必要满足新教师培养模式的需求,需要以市场的思维代替计划的思维,重新定位自己的功能。关键词:高师教育;教师角色;教师培养模式

教师培养模式的变化会直接 影响 高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素质,一直是高师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实施开放性的教师培养模式之后,高等师范院校在与综合性大学竞争中如何重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重新让社会认可自己的独特价值,彰显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特性,是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变迁与高师教育之间互动的角度,分析 二者在现阶段的关系及前景。

一、历史 考察:制度化过程中的均衡与变迁

在历史上,我国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从本土的松散培养到域外制度引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范教育的变革始终与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变化紧密相关。

在近代的西方教育制度引入之前的漫长历史中,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的培养师资的机构,但是教师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官师合一”的西周时期。[1]“西周时期实行政教合一,官师一体,官师化择优聘请。”[2]教师的专门化与教师培养机构的缺失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 问题,相反教育系统呈现出长久的松散而自足均衡状态。至清末,非制度化的教师培养体系由于 政治 经济 体制整体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冲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没有作好准备之前,被迫进行全面的引进。教师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均衡状态被打破,这种均衡的破坏以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的设立和相应的专门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形成为标志,也是国家在教师培养方面由松散转向制度化的国家干预的开始。国家干预教师培养以“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创设和以《 科学 教育学讲义》为教材的教育学课的开讲为开端”,[3]“1902年8月颁布的《壬寅学制》中得以行政上的确定,并且在课程表上有了《教育学》的科目。”[4]此后,中国近代高师教育正式建制化,在课程设置上也在教育学之后,出现心 理学、教育制度、教育政令机关、实验心理学、学校卫生、儿童 研究、教育演习等多种学科。这种课程设置与专门机构的出现,与取消科举制后“以吏为师”教师培养体系的分崩离析是紧密联系的,它确立了新的教师群体形象,也标志着在形式上建立起了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间的互动和均衡。

分析清末时期中国高师的建制和初具雏形的近代教师培养模式与“以吏为师”模式的更替,不计其效果如何,从 现代 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后发外生型的中国正处于自给自足教师培养体系破碎与制度化培养体系引进的阶段,旧的均衡已经被打破,高师教育机构的诞生就是以打破旧教师培养体系的均衡状态和创立新的均衡为其使命的。

在民国建立以后,这种非均衡状态仍然持续,新的均衡使命也不能完成。由于社会对教师要求的标准模糊以及政治**与经济的颓废,整个高师教育反而更显得复杂与无序,基本上只在行政层面进行立法与修补,而在实践的层面上仍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在维持中国的教师培养。比如,高师教育“整个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了清末的仿照日本的做法,但是由于抵制日货等运动的影响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对德国大学制度的推崇,在整个高师教育上以北京高等师范为典型,基本上以德国为范例。”[5]此后,又是 学习美国。但是这些改革与变动都没有能够从中国当时的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也没能很好地研究中国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加强了高师体制与课程设置复杂性的时候,并未能对改进教师培养模式有实质性的效果,非均衡状态持续着。

建国之后,全面借鉴苏联,在政治经济制度得到统一的前提下,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之间得到了强制性的制度化均衡。1951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会议确定了在巩固的基础上发展各级师范学校,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针。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师范院校独立设置,原设于各综合大学中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归并于师范学院。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形成了以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相结合的封闭式的教师培养模式,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在国家行政力量的统一安排下实现了形式上的均衡。

但是,这种均衡只是形式上的,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体制铁板一块的状态开始松动,这种形式上的一致与现实需要的多样化产生了矛盾。尤其在20世纪末,随着中等师范体制的消失而出现的空缺和由此引起的对高师教育质量的担忧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的不均衡状态出现了。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不均衡状态的再现是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的内发式改革,完全不同于清末被动的均衡状态的破灭。

二、现状中的均衡诉求:价值标准的更替与新需要的呈现

随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升格与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政策的出台,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已经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并且国家的各种政策都在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维持高师教育的原有价值标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师教育活动面对新的教师培养模式,需要寻找新的价值标准以实现与教师培养模式互动的均衡。但是,这种均衡的诉求需要考虑新的教师需求的冲击,并能以市场竞争的思维来把握自身的内在价值。

一方面,教师培养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在根本上对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的相对均衡式的互动造成了冲击。1996年12月全国第五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00年,全国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5%和80%。从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来看,“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9%,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5%”。[6]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已于2000年6月23日由教育部发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已经全面展开。可见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中等师范的升级与专有分配领域特权的丧失,宏观上高师教育的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它不再处于一个封闭的、与其他类型高校完全不同的小生态圈中,而是进入更大的社会生态圈中。这种复杂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单一的均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也完全不同。在完全不同于计划体制的新体制中,如何面对压力重新树立起合理的内在价值标准以适应新教师培养模式的需求是高师教育所有改革的基点。

另一方面,新体制中的新的市场需要也进一步说明了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之间的非均衡,而均衡的实现要从市场的思维出发。随着环境的改变,社会对高师毕业生的需要也下降了。原来只能由师范院校提供的人力资源现在可以有多种选择。这种变化不仅是一种体制上的改变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宽松,而且显示出了教师培养市场的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它说明“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匮乏的情况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教师的培养将由注重数量阶段转入注重质量阶段,一方面是加强高一级院校对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逐渐达到完全由高等院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但完全由现存的独立师范院校来培养,首先在数量上就满足不了,同时,原有封闭的教师培养方式的种种弊端又难以保证其靠自身的力量来提高质量”。[7]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高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不能把培养教师认为是一种无偿的活动,而应将它从计划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领域,以交换的眼光来看待供求关系。“很明显,尽管教师教育领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商品交换领域,但也存在着人才的供求关系:高等师范院校或其他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供给者,而政府、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及愿意从事教师教育的人们是教师教育的需求者。这种供求关系的调节和展开,在计划经济 时代 是靠政府的行政指令或行政计划安排的,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不能再简单地靠政府维持,应主要靠利益来驱动。”[8]显然,教师培养与供给的市场已经不再是专属的,而且市场对教师的需求标准也开始变化,高师教育必须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以市场竞争的思维代替计划安排的思维。

第二篇: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师幼互动

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师幼互动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 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一考虑班级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活动前往往要备课,在备课中也会提一些与教学;提问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二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封闭式提问丢失主体性,缺乏开放性,缺少思考价值;提问笼统空泛,问题问得不明确;牵涉面太广,幼儿不知从何答起,也不容易回答好;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超过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同时,很少有幼儿主动发起提问,幼儿的质疑精神相当缺乏等。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 考虑班级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活动前往往要备课,在备课中也会提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幼儿。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问题和幼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年龄特点是什么?幼儿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幼儿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幼儿的哪些经验?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提问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但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班级中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经常让他们回答有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让他们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疑问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便能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而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学问题置于一种情境中,如美术活动“越长越大的毛毛虫”,画面上有的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而有的身体没有连接好,教师便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一条毛毛虫,为什么?”“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样就

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听故事的状态,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等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对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性问题的落实。三 提问要讲究语言艺术

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幼儿常根据教师的提问来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所以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必须做到语言简练流畅、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句子不宜太长,否则会使幼儿记忆和理解困难,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再次,教师提问的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谈话氛围要轻松和谐。在语调和语速的控制上能抑扬顿挫、疏密相间,正确处理提问和回答的关系,使幼儿能非常自然地听清问题,并能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四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维、充分想象

开放性的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有着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页”“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针对“这幅画讲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幼儿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讲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明了,使幼儿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是一种有效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幼儿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识的活动。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即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从一般化问题逐步走向抽象化问题,最终达到预计的提问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问题形式;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即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在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六 提问要形式多样化

提问的形式即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叙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大?”

6,反诘提问。即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

教师适当地采用多种类型的提问,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更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好比进餐时选择多种食物能让营养更均衡;绘画时选用多种颜色能使图画更美丽。提问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现代化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回应”一般出现在教师提问题后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是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或随机反应的反馈。有效的回应是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优质师幼互动的关键。“能在教育现场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和生成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做出适时、适

宜、适度的回应,发挥推动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有效的回应同有效的提问一样,是反映教师教育的能力与艺术的一个方面。

那么教师怎样的回应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可以从回应所起的作用来看:有效的回应能够对幼儿的表达发挥提升作用、拓展作用,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以及缓解难题的作用。发挥提升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内容可以统整时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能够清楚地、合乎逻辑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此时,教师只需认真倾听。而当幼儿的表达可以用同种形象、感受、意境等进行串联,形成新的、规范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进行归纳小结,以统整幼儿的经验,提升幼儿的表达层次。例:

师:小朋友都过过生日吗?过生日的时候会干些什么事呢? 幼:过生日要吃生日蛋糕。幼:过生日要唱生日歌、吹蜡烛。幼:过生日的时候还要许愿。

师:对!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真快乐!幼:过生日的时候还会请客吃饭。

幼: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好朋友一起来吃生日蛋糕。师:是啊,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朋友一起来庆祝,真热闹!2,当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

如果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教师一般可以用概括的方式,用规范语言帮助幼儿提炼所表达的内容,带给幼儿新的感受,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文字智能的发展。例: 师:你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

幼:我喜欢妈妈,妈妈每天早上都帮我洗脸刷牙,所以我喜欢我妈妈。师:哦!喜欢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都在照顾你。幼:我喜欢妈妈,每天我睡觉的时候妈妈都来陪我。师:是呀,妈妈时刻都陪伴着你。幼:我喜欢妈妈,妈妈会给我买生日礼物,为我庆祝生日,让我开心。师:对的,妈妈总是把你的生日记在心里。发挥拓展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

在群体中,幼儿的言行容易受同伴的影响,这是幼儿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会以“要跟别人不一样”“还有谁和他不一样”加以引导,常常令幼儿不知所措。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教师要善于分析其根本原因,帮助幼儿分析哪里“一样”,应该怎么“不一样”,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表达,拓展表达内容。例:

师:请你们听一听雨声,再仔细想一想雨会落在哪里,会干些什么? 幼:下雨了,雨落在大树上,把大树洗得干干净净;雨落在地上,把小草洗得干干净净。

师:你觉得雨有清洁作用,能使大地变干净。幼:雨能把车子上的灰尘洗掉,能把房顶冲洗干净。

师:你和她的意见一致,都认为雨有清洁作用。除了认为雨有清洁作用,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幼:下雨了,雨落到果园里,能给果园浇水,让果子快点成熟。

师:雨能清新空气;有清洁作用;还能浇灌植物,让花卉果实长得又快又好。2,当幼儿的表达具有借鉴意义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具体的信息清晰地指导幼儿“好”指的是什么,该如何做到“好”,让幼儿互相学习,找到仿效的方法,使个体经验变成集体分享的成果,推动幼儿的整体发展。例: 师:小朋友,请你来说一说你喜欢吃的水果。幼:我喜欢吃西瓜。幼:我喜欢吃菠萝。幼:我喜欢吃红红的苹果。

师:讲的真好,不仅说出了水果名称,还说出了它的颜色。幼:我喜欢吃黄黄的梨子。幼:我喜欢吃弯弯的香蕉。

师:太棒了,你把水果的形状也说清楚了。幼:我喜欢 酸酸的葡萄······ 师:真好,你说出了水果的味道,原来你喜欢吃酸酸的东西。发挥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涉及内心感受时

第三篇:科技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科技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关键特征是知识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知识的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科技集群的概念。科技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在创新过程中由于群体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和技术势差的存在,特定领域的科学技术资源(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活动等)相互关联、协同作用而组成的具有科技创新功能(有利于科技人才的交流、流动以及大量的科技信息的共享,从而促使科技创新)的系统,并与技术相关的社会各种要素反馈互动,形成以集群为特征的集合。科技集群的主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科学技术资源,关键资源是科学家、研究人员,而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科技精英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研机构里,用什么途径、何种方式将同一领域、交叉领域的科研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科技集群是一大课题。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科技资源集中于几大高校和中科院系统,从所在地域和单位看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这对该领域科技集群的形成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促进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方面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真正在科研资源之间建立长期、频繁的交流、合作网络,从而促使科技集群的形成。

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比较。与科技集群相比,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处于同一个产业领域,在空间上集聚的大量相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培训和咨询机构等)的集合,同时集群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协同产生具有很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整体。具体地,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在集群主体、关键性资源、组织动力和面向领域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1、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尽管在领域上有所不同,产业组织的细节有所区别,但是几乎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构架,事实上都可以抽象简化为一个模型,如图1所示,即整个区域的创新经济系统事实上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集群(科技集群和产业集群)在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媒介和联系作用下密切互动形成。

(1)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科技集群居于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核心地位。往往是政府或大公司基于对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某一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形成了科技集群,然后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知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科技集群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普遍,比如波士顿、班加罗尔、剑桥、牛津等地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实际就是这种模式。

(2)产业集群发展下的科技集群配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居于主导地位,产业集群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向科研集群提出科技创新的需求,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或由于竞争的压力而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这就会刺激科技的发展,进而形成配套的科技集群。在生物医药集群中,这种模式往往发生在厂商力量比较强大的传统制药中心,纽约、孟买的厂商主导的生物医药集群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3)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产业集群与科技集群形成双向互动。这种情况下,科技集群提供的创新动力能较好地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所提供的创新环境又能满足科技集群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丹麦一瑞典的生物谷是这种模式的最好诠释,要实现这种模式对区域本身的资源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又要有较强的产业能力,当然,第一和第二种模式下的集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有可能进展到第三种模。

2、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的途径 创新能力的存在只是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要把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产业化,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

发展。

(1)政府牵头,以多种形式发展跨部门的协作科研机构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相互问的独立性比较强,有着不同的部门利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整合研究资源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政府制定科研工作规划,选定若干对本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将区域内隶属于不同部门的相关科研机构组织起来,整合科研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开展跨单位的研究,并由此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科研联系和合作,建立起区域内的科研协作网络;还可以通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为合作研究提供资金、设备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研究。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在推动该地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采取了政府财政出资,通过聘请专家制定一段时期内的本地区关乎区域经济方向的重点研究项目,并由政府出面整合地区内的研发力量,组成项目组,共同攻关,逐渐形成地区性的研究网络,乃至研究集群。

改变传统的线性科研驱动思维,产业层面对科研活动的参与应提前到实验室阶段,建立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总结中。“科研一生产一销售”的一体化模式被认为是最有成效的。大量对成功的国外创新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企业对科研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科研产业化的衔接点也大大提前,从原来的成果转化环节提前到实验室阶段,使产业化的产品创新从立项开始就成为科研开发的最终目的,从而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效率。

这种做法在上海的生物医药领域开始尝试推广,比如上海医药集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对新药进行研发。中央研究院发挥产学研平台和桥梁作用,直接参与并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一方面,从科研院所选取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苗子,到中央研究院进行系统、规范地开发,主要包括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临床前研究以及后期的l临床研究,通过技术再创造赋予其新的价值并使其具备顺利产业化的技术潜力;另一方面,根据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品质提升的需求,选择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在中央研究院进行技术创新,补充、更新和完善企业的产品链。

(2)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换中介和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提供可能中介组织既是科技集群与企业互动的重要媒介和平台,又是催生大量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它在整个地区的经济集群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中介队伍和平台包括孵化器、风险投资公司、各类中介(比如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合同研究组织等等。这些专业服务中介的工作有助于保障技术人员的利益,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的规范化、科学化,从长远看有助于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队伍可以为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管理经验、政策咨询、合作机会和联系客户,使集群内的成员比单一的企业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服务平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1981年成立的北卡罗来纳州生物技术中心是全美第一个由州创建的生物技术产业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对北卡罗来纳州带来了生物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马萨诸塞州政府则在1985年出资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并设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孵化器。

对于具有高风险性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孵化器能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幼弱的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作、健康成长的企业。如,美国麻省生命科技囝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一流的实验室和办公场所,包括提供医学试验设备和材料等必需品,办公设施和便利的生活娱乐设施。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统计,小企业在建立5年之内,不经孵化器培育的将有80%破产,而经过企业孵化器培育的小企业在5年内破产的只占14%一20%。进驻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中有75%在初期的年营业额小于10万美元,而经过3年左右孵化,有24%的企业营业额可接近100万美元。世界上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是非营利性机构,既来自于政府、社会非营利机构、大学的资助,也来自大公司、私人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孵化器是科技与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创业者个人进入经济生活、走向成功的桥梁。

合同研究组织(简称CRO)则是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一种特殊服务机构,它是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由于生物制药对专业人才、操作程序等有高技术性的要求,使得生物医药企业往往通过与CRO合作实现开发过程,使CRO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机构。CRO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成为制药行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CRO的专业化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针对性强,可以满足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的不同需求,降低制药企业的研究成本。不同的CRO根据其技术特长和能力提供不同的专业化服务,如药物的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基因组学、药物经济学、临

床试验、试验设计、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等服务领域。

(3)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激励机制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相比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专利保护的依赖程度更大,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技术成果扩散,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制的重要保障。首先,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和看待知识产权问题;其次,进一步完善通过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将专利制度作为激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在美国,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帮助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转让专利,寻找创业伙伴、风险资金。一方面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以非常专业的法律服务,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和利益,从而保护了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4)珍视科技集群的价值,保持科技集群的稳定性,创造有利于合作、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研究人员之间经常性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协同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一些针对国外生物科技集群的调查案例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MIT的下午茶和其他非正式场合的日常聚会,被波士顿的生物技术集群中心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交流平台和获取信息途径。

第四篇:“3 1”培养模式下高师生物系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3+1”培养模式下高师生物系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

摘要 针对“3+1”配养模式下生物系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与实施展开探讨,对生物专业教育实习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以期对我国当前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生物系 实习基地 师范生 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教育实习模式是否科学、制度是否规范、方法是否得当及评价是否客观准确等对完成教育实习任务,使师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条件,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教师工作的基本技能,关系极大。从某种程度而言,教育实习模式是教育实习任务有效完成的基本保证。我校在教育实习模式构建与实施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益。“3+l”培养模式概述

1.1 “3+1”培养模式简介

为了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提高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在教师教育培训中实施“3+1”培养模式。所谓“3+1”培养模式,是指本科教师教育的前3年为学科专业教育,最后一年为教师专业教育,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负责,对其进行教师专业训练。学校依据“平台+模块”的设计思想,同时构建了与“3+1”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通识平台+学科专业基础模块+教育学科模块”的教学计划。

1.2 “3+1”培养模式下教育实习整体设计

学校依据“3+1”培养模式,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实习基地建设、顶岗、置换培训一体化。为顺应高校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缓解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矛盾,学校与辽宁省内部分贫困地区合作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区,由基础教育服务区提供定点实习学校。例如,辽宁省北票地处辽西偏僻地区、基础教育薄弱,通过与沈阳师范大学共建基础教育服务区,双方互利双赢,既解决了高师实习基地缺乏的问题,又为教育与经济落后地区带去教育支援与服务。教育实习主要实施农村支教实习、城市基础教育实习和自主实习三种实习模式。生物系教育实习模式构建

2.1 建设稳固的基础教育服务区,确保教育实习基地落实

学校与教育合作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保证质量、方便组织管理的原则,合作建立了基础教育服务区,包括辽宁北票县、辽中县、本溪县、新民县和沈阳市皇姑区等5个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区具体任务包括:开展沈师大师范生农村支教、顶岗实习;沈师大为地方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为基础教育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班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成人本(专)科教育等。上述基础教育服务区教育局在我校教育实习期间,根据沈师大的各个专业及实习人数为其提供定点实习学校。目前,已有近百所中学签约成为实习基地学校,彻底改变生物系无稳定教育实习学校的窘迫局面,使生物系系开展教育实习工作有了可靠保障。实践证明,稳定的实习基地已成为生物本科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的纽带,营造出有利于生物教育实习生专业化成长的氛围和空间,同时帮助生物实习生感受了当地基础教育的文化环境,了解辽宁基础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他们全方位提升生物科学素质提供了一个综合训练平台,也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优秀的高校教育与服务资源。

2.2 创新教育实习模式,确保教育实习质量

2.2.1 教育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依据学校“3+1”培养模式的主题设计思想和未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结合辽宁省师范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将生物系教育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确定为: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学生已学的有关生物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初步能力;了解辽宁省基础教育和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对生物教师所提出的更高的素质要求;增强学生从事生物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心,巩固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2.2.2 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

教育实习的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生物课程中某些单元课堂教学任务,完成讲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实验指导和分析教材、备课、评课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具体要求是完成12个生物教案的设计和12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

(2)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做好班主任的助手,熟悉班级情况,了解和分析学生、进行家访、个别谈话、组织班会,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等,受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训练,具体要求是进行2个班队活动的设计并辅助班主任实施完成。

(3)了解实习学校教育和教学情况,并就当前基础教育和教学中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教育理论写出专题总结。或者结合教育实习中体会最深的某个问题,运用教育理论写出专题总结。

生物系教育实习形式主要有三种:

(1)农村支教实习:实习地点在5个基础教育服务区。实习期间实习生顶岗实习,把中学生物教师置换下来,组织这些中学生物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现代生物科学进展、生物实验技能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2)城市基础教育实习:主要分布在沈阳市五区、师大附属学校,由学校统一安排并派专业指导教师指导。

(3)自主实习: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意向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实习学校,经本人申请后学校审批可以自主实习,学校不定期巡回检查指导。

2.2.3 教育实习的实施步骤

生物系教育实习全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教育阶段安排在小学期和进入实习学校开始实习的前一周。其间除进行教育实习动员以外,还针对实习生即将发生的角色转变,安排省基教中心生物教研员、班主任工作课程教师和教学论教师及中学优秀班就如何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开展班主任工作、如何备好一节生物课和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中学教师行为规范和师德、中学教改形势与任务等现实问题,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和观摩,组织学生与教研员和优秀生物教师互动与答疑,抓住时机进行专业教育,传授教育技能和教学经验,对实习生起到引路的作用。

第二阶段为学生进入实习中学开始教育实习,其间实习生要完成生物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研究工作,实习生完成备课评课、编写教案、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答疑、撰写教学随笔等。

第三阶段安排在完成中学实习、实习生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历返回学校后,对自身参与教育实习作全面、深刻的总结,反思挑战自我,不断收获经验、知识与技能的历程。学校聘请优秀中学教师就如何评价一节好的生物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研究性学习、如何做好就业应聘试讲和把握

自己在应聘中的表现等有针对性的系列专题讲座,对完成实习即将就业的学生们起到悟道、升华和就业导航的作用。

2.3 建立起一支高质量兼职导师队伍

针对生物专业教育实习工作,学校专门聘请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的教研员、生物特级教师、区县专职生物教研员作为本科师范生的兼职导师。通过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长期稳定的兼职导师队伍,整合中学特级教师等优质资源,以弥补生物系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的不足。共同落实生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完成关键阶段对本科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共同参与教育实习计划的制定、教育实习的组织和完成对实习生的指导。反思

作为最重要的实践形式,教育实习在师范院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容置疑。“3+1”培养模式下,通过农村支教实习进一步促进了我校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双赢,为偏远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给力。实习生在基础教育服务区中学接受了锻炼,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所提升。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习实践与反思发现,在基本上实现预期教育实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育实习时限的问题,为期10周的实习期限过于短暂,学生刚刚找到感觉、悟出一些心得体会就匆忙结束实习;其次是指导教师安排与分配的问题。因为实习工作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和教务处主管,生物系教授专业课的教师原则上没有参与教育实习的任务,因此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够强大,缺乏生物专业教授的指导。最后是自主实习监管与指导和评价的问题。由于自主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人数较少、实习的中学监督指导规范化欠缺,每年的自主实习是3种实习类型中实习效果最差的。也难于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上述问题有待于今后在实际实习工作中进一步探索,逐步改进并完善,争取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生物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师德培养与教师发展

(故事引入):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一个到欧洲旅行的人,看到一群工人在山坡上干活,他好奇地走过去,问“请问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向他咆哮:“你瞎了眼了吗?没看到我干的满头大汗吗?”真是自讨没趣。他于是去问第二个工人,第二个人回答:“我在盖房子,家里人正等着我干活维持生计呢,对不起!我没有时间和你聊天。”不远处还有一位工人,一边干活一边开心地哼着小曲。这位游客带着一份好奇又走过去问他干什么?这位工人两眼发光,神采奕奕地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教堂建成以后,方圆百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蒙受神的恩典!”十年后,第一个工人带着抱怨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第二个工人仍然还在为维持生计而继续当建筑工人,只有第三个工人,这时候成了这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同样是建筑工人,由于对工作的态度、认识和体验不同,造就了他们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们同样是老师,不同的职业人生和职业体验,也将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职业状态和生命状态。

现在我省初中第三轮研修培训即将闭幕,对集中培训来说,即将结束,而对个人研修来说,则是刚刚开始。培训的主题是“做有幸福感的教师”,有的老师可能撇嘴,哼!我才没有感觉到幸福呢,也不喜欢这份职业!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说到底这正是一种对职业的体验,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如果我们像第一个工人,——职业倦怠,第二个工人——职业应付,对我们自己、对学生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职业体验,那就是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向前面故事中的第三个建筑工人,干一行爱一行呢?怎样理解?我认为这属于师德范畴,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对职业的热爱。这种热爱能激发一种教育情怀,正如张志勇厅长所说,“教育情怀以对教育的理解为基础,它指向一种执着的大爱,爱所从事的职业,并与之融为一体,爱自己也爱他人的学生。”我省近几年无论是哪一次哪一层次的培训,省厅都做到了将知识培训与思想理念的传输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人们常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现在随着社会的法展,教育的不断进步,全国上下业务素质有了大的提高,前几年本科生根本分不到乡镇中学,现在每年招聘的老师中多数是本科生还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这说明了第一学历有以前的初中、高中(中师)、大专发展到今天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即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而教师的精神状态相比之下,或多或少的有点职业倦怠或职业应付。因此,业务素质已不是我们老师干得好坏的先决条件。而取决于教师对教育职业的工作态度。也就是只要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能激发教师饱满的教育情怀,最大限度得对学生投入大爱。才能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来源于来自各方面的认可。国家社会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绩效工资的实施也在经济层面保障了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我省规范办学行为后让其他行业羡慕的寒暑假,大家也都能感觉得到。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由于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和工厂生产的产品相比,很难看到直接的效益,也就是我们的成就感难以体现出来,所以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都会非常重视来自方方面面的认可,这个认可可能是一句话,一封信,一个评语等。这次远程研修,省厅定出“做一个幸福感的教师”的主题,实际上就是对教师一种鼓励,一种职业精神的认可。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优秀专家,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师德教育学科组长、远程培训课程专家)彭兴顺的一本书《做卓越的教师》,也可能在座的有的也读过。他从八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做卓越教师的条件:一做卓越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二做幸福的教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三做会育人的教师——优秀班主任的成长之路;四做会上课的教室——生本课堂的设计与创建;五做会写作的教师;六做会当家长的教师——走进孩子心灵的艺术;七做会培训教师的教师——打造美丽课堂的策略;八卓越教师的培养——高校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还有陶继新教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等,都从读书学习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做有幸福感教师,对我启发很大,感触也很多,让我真实的感受到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名师面对面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也理解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理解了读书是学习,写作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有效的学习。因为写作使阅读不能满足于泛泛的浏览,而必须是一种研读。从而学会、养成记录自己平时的思想火花的习惯。一次联想、一缕思绪、一个念头……都以随感、格言的形式写下来,让激情的火焰在纸上燃烧。正如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报告中所说那样;“对教育的爱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着大家也是一样的,我和大家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着多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仅此而已!”

由此看来,师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对老师的教育教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面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发展教师的师德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素质。

二、丰富而广博的阅读,增加教师幸福感

一个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周外面是未知的世界。已知的愈多,未知的领域就愈广。所谓“广见才能卓识,登高才能望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善于读书。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学识,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做卓越老师、做富有魅力的教师,做有幸福感的老师是我们每个老师一生的追求。要通过读书学习,学会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做法。先让我们再听一个小故事:

传说,古罗马帝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国王,一天突然想去看看自己的国土有多大。他光着脚,从田野走到河边,从河边走到山脚,穿越泥泞小路,跨过荆棘小径。当国王拖着疲惫而又布满血泡的双脚回到王宫时,立即命令大臣将帝国全都铺上羊毛毯子,以便像走皇宫一样,使双脚很舒服。(你想)这得需要多少羊皮和金钱呀!(于是)一位大臣对国王说:“为什么不用一张羊皮把脚包住呢?”国王想了想,接受了他的建议。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每个人都有遇到麻烦的时候,当一个人遇到烦恼时,不要一开始想改变世界,改变别人。改变世界、改变别人是件付出很多却收获很少的事情;改变自己则是件付出很少却收获很多的事情。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国王一样,自己只是穿一双“皮鞋”,就可以使双脚舒服而且花费不多。

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是一样。如每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要想尽快的适应班级,先改变的应该是自己,如多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尽快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懍赋,才能尽快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读书要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才能时常感到知识的欠缺与贫乏而唤起对知识的渴求。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人明事理,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扎实,教起书来才能开合自如,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执著一念,捉襟见肘。“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不停的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否则,读书太少,底子太薄,经典不愿看,新书不肯读,课堂便少了底气、少了元气、干瘪无味。因此,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不分文理,要善于忙里偷闲,要学会挤时间读书,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自己的人文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在提高中得到享受。南宋诗人陆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们深深知道这个道理,都愿意自身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纯净水,都愿意在提高专业素质过程中得到自身的升华。教育上的水是什么?有人(夏丐尊)说: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作为一名教师,渴望幸福;作为一名领导,他们也希望我们教师幸福,也愿意做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同行者。但做一名学养深厚、富有魅力的教师,做有幸福感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信念、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需要付出代价,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大量的阅读,方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学养。

三、用教育科研来促进教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

勇于实践:作为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善于积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可见积累的重要性。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要善于积累,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归类、反思、总结,才能得以提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伐木工人,工作十分卖力。第一天,他砍了18棵树,老板表扬了他。第二天,他于是干得更加起劲,但是只砍了15棵树,老板还是表扬了他。第三天,他加倍努力,结果却仅仅砍了12棵树。这位伐木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好像力气越来越少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子的?”“磨斧子?”工人十分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砍树”,备课,上课、辅导、谈心、改作业,我们很敬业,付出的很多,可常常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多长时间没有磨斧子了?”

有人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特点是流水线、是标准化,而农业的特点是生态化、多元化。”要用生态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树有小树的魅力。作为教师,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是我们的职责。近几年,我尝到了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甜头。作为我来说,由于家庭教育的局限,那个年代,家里也没课外书,从小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文化底蕴单薄,再加上参加工作后一直教数学,组织材料的难度较大,于是给自己压胆子,逼着自己函授数学专科、数学本科,读一些教育专家专著。让我深知科研强校,科研兴校,懂得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要想更好的发展自己,必须走教研教改之路。从2003年至今一直在搞课题实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类推进不同层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当孩子处于表现出色,有点骄傲时,让孩子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当孩子处于低谷、缺乏自信时,我常运用纵向比较,将孩子的今天与昨天,明天与今天比,即使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倒数第二,由50分上升到55分,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从不歧视学困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我的带领下,我们初中数学组,结合自己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推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初中数学的三种教学模式《尝试探究课》、《能力提升课》、《师生评议课》,2006年新学期开始,我们新泰市教育局领导,就跟踪听课、指导,并在全市初中推行。经过三年的努力,课题《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深化研究》于2009年8月顺利通过省“十一五”课题规划组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申报了《初中数学的四部高效学习》泰安课题。通过“学—议—点—练”四步学习法,使学生找到一条自主高效的学习途径,增强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的主渠道。目的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社会上,经常碰到一些人(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唠起家常时,一听我是教数学的,都会用佩服的眼光看着我!“呀,真厉害!教数学的,当时我上学时就是感觉数学特别难,是不是我特别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若总结一下,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数学的态度;二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首先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指导生活。让他们知道我们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承认对数学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同时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当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需要付出心血,付出代价,可通过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学习状态的转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转变学习态度的过程。剩下的才是学习方法问题,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再好,也等于零。当然二者可以双管齐下,同步进行。也可以先拿出几节课统一思想,“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得需要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情况而定。也体现出教育是一门艺术!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教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真理的方法”。可见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因为预习是学好知识的基础,俗话说:学然后才知不足,因此每学新的教学内容,我总是先让学生预习(自主探究会借助自己的学习材料,如综合能力训练),让学生通过预习后试着说出本节内容(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的基本知识点(这样主要是想增加每个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避免一言堂),明白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不懂,然后再把需要解释的内容及重点知识及难点进行讲解(精讲点拨)。这样做一段时间,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有了大的改观,也就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我们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其“会学”,使之能自觉、自然的把所学知识消化吸收。课堂生成教学的活力与精彩,这不是老师一味说教或单纯记忆所能达到的效果,当然很多老师放不开,老是感觉这样进度慢,学生不知如何自学,得需要一个过程,也得又耐指导心,这个耐心呢?我想必须有理论指导。也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的充电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作为教师首要的是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具体体现在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教师对自己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心态上,保持平常心态、平和心态,去掉功利心态、浮躁心态等等,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其次是知,它包括知识和智慧;然后是识,它含盖着见识和胆识……

以后,我们的路还很长,在教育教学中,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我相信,只要不断读书学习,互相交流研究,一切问题都会得以解决。一

位青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使自己愉快,使别人也愉快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怎样理解?智者是这样解释的:

“把自己当成别人。当你痛苦时,把自己当成别人,可以减轻痛苦;当你快乐时,可以避免过分得意。

把别人当成自己。真正理解别人的需要,同情别人的不幸,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尽力帮助,把别人当成别人。尊重别人的独立性,尊重别人的隐私,不得侵犯别人的核心领域。

把自己当成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珍爱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珍爱自己的每个长处和特点,珍爱自己的生活空间。”

青年人又问;“如何做到这四点呢?它们又如何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

今天到此结束,浪费了大家这么多时间,由于所懂知识有限,难免会有一些理解的错误,表达上的错误,这仅仅是我自己的想法,敬请同行批评指正!多多交流!

最后,祝大家工作着幸福着快乐着!做真正意义上的有幸福感的教师!

反思:

今天(8月3日)上午,我们一行三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xx,xx镇处级中学xx)受教委主任的邀请,来到果都镇初级中学,从不同方面讲了学习语文(国语)的重要,及聂根霞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说这样的顺序,实在是太巧面了,正好是先是学习国语的重要性,再就是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为主题得师德建设,再者就是走出国门,打造有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而我认为不论从哪个方面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的内容都是相同的,都必须在敬业爱岗,热爱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到,才能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我结合山东省初中远程研修的主题《做有幸福感的教师》,借鉴了xx教授《做卓越的教师》及xx教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都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做幸福教师、做卓越教师。我从三个大的方面根据现实生活中职业倦怠、职业应付的现象,说明了做幸福教师的必要性,做幸福教师的渠道(丰富而广博的阅读,增加教师幸福感)及用教育科研来促进教学。阐述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因为现在的主要任务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热情,再就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解读。

尽管今天身体不爽,我还是带病坚持了下来,对我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感觉交流的同时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高,需要整理一下思路,经过反思、总结、提炼的过程,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说?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所以决定今天从一下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用故事开头,用故事结尾的形式完成了整个要讲的内容。其中引用了四个小故事:开头,不同状态的三个建筑工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状态与生命状态;其次,引用了“古罗马时期国王”遇到麻烦时首先想到的是改变整个世界、改变别人,结果是付出的多,收获的少。而换一种思维那就是改变的应该是自己,这样付出的少,收获的多。再次是,引用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后引用“怎样才能使别人愉快,是自己也变得快乐?智者的四句话作结束语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及智者的涵义。整个基调定的是:现在老师的业务素质已不是大的问题,关键的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特别是今天我是在语文教师曹丙红老是提起的话题学习国语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引起了共鸣。倍加感觉读书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自己正是语文功底欠缺,才在表达方式上费了这么大的劲岩棉复合板 外墙岩棉复合板 广州变压器修理厂 宁波至潮州货运专线 宁波至河源货运专线。

不过今天的交流情况感觉比较满意,能半脱稿的形式把自己表达的形式(原来只是准备好稿子后死读),用谈话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当然与真正的专家相比没有可比性,但纵向比较已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就是能放得开了,讲话时有了一定的思路。说明了一点,讲话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一是需要自信,当然需要自己大量的阅读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二是有锻炼的机会。也就是你现在只能是身边的榜样,别人是怎样看待你的?如果用你才有锻炼的机会,如果不用呢?“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到宠辱不惊。

以后的路还很长,对于我而言,教科研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制定好计划,多看一些应该看的书籍,在我的博客里我已经把专家推荐的书,尽早的多看几本,以补充我的精神世界。

下载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培养

    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培养 [摘要]本文在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概念界定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师技能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高师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培养方案[范文大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专业代码: 040202)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简介】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

    高师与教育硕士选题资料(范文大全)

    前言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所谓科学研究,就是对人类未知的问题作 出解答。科学研究固然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往往......

    城乡教师交流互动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xiexiebang推荐)

    城乡教师交流互动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乌市五中开展教师城乡交流活动阶段性小结 2013年,乌兰浩特市教育局出台了《乌兰浩特市教师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意见》,从今年开始,将推行......

    高中英语课程“生生教育互动模式研究

    工作报告(不超过2000字)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等......

    德教师培养模式五篇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 职业教育大发展带来最严峻、是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 研究和解决职教师资问题, 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作为教育部......

    教师发展培养计划书

    学校名称执教学科姓 名姓名性别女出生年月民族籍贯政治面貌行政职务技术职称聘任时间教龄参加工作时间所在单位名称联系电话执教学科学历专科本科研究生年毕(肄)业于 学(院) 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