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版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2(模版)
2012年版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2 《历史必修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密切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平奠基。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内在联系。我们学习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感受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以及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培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学习,要能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外重要的经济制度、活动方式、经济效益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方面,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经济要素的原理方面来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能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能从经济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素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并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主动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建构与承载的。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应当以人为本的道德需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掌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一个专题的三维教学目标,以确保高中历史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本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发展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说明
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基本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发展要求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说明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
“‘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
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发展要求
概述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说明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基本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工商业管理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说明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本专题教学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注意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教学经济史的内容,要重视三个基本问题,即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要指导学生了解这三方面的状况和变化,从而把握某一阶段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3.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他们阅读材料的能力,特别是研读古文和查阅有关工具书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和分析的能力。4.本专题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而教科书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学知识以及课外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对教科书相关内容的理解。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课标内容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基本要求
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和逐渐解体的原因与作用;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主要表现;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体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评价历史人物,懂得既要关注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发展要求
知道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关系;分析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也是最深刻的变化,教学本课时应当在把握本专题总体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展开。
第二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知道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会民族经济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道理。发展要求 说明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包括民国初年、抗战前夕和国民党统治后期三个阶段,要注意把握这三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知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这一道理。说明
本课重点是“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史实的掌握是探讨的前提,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前两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本专题时应注重课程模块间的联系。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阶级条件,教学时都应当关注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2.教师要注重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经济史的历史资料相对丰富,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讨论,如“中国近代工业是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等。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也可以指导学生对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角色体验法,使学生“动”起来。如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话剧:演绎一位民族资本家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时期的命运。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再现出来,并思考:从该民族资本家办厂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些特点?
4.可以在阅读和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选主题和历史时段,画一幅反映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漫画,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5.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案例学习,从历史的细节入手,理解中华民族工业的历史。如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从晚清状元到实业家—张誊的故事”,了解他为推动近代工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还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搜集荣氏兄弟的相关史料,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不屈的精神。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课标内容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发展要求
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了解 知道《论十大关系》“八字”方针及其作用;知道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了解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时要注意勾勒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土地改革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本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四第二课的有关内容,并通过“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两目内容中的史实来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注意体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基本要求
了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结合对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主要内容的掌握,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发展要求 说明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学本课内容时要注意与第二课内容的整合。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本专题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注意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间的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本专题教学中要注意运用通观全局的方法,把握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
3.可引导和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探索道路上的历史变迁,例如搜集一些“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歌谣、文献资料,反映“文革”历史的影像资料、回忆录或文艺作品等。4.可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教学内容而言,本专题内容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本专题内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多有涉及,并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这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各目在编排上又相对比较独立,这便于分组合作学习。
5.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布置一些查阅资料、访谈人物的活动,让学生提供相关历史资料或口述史实来进行本专题的教学,也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如调查本市(县)、本社区(村)建国后经济发展状况,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现代家族经济史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课标内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发展要求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
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基本要求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发展要求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说明
本课简述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情况,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学中可以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各种媒体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变化的了解与体验。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本专题时建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
2.本专题的教学可以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勾勒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百余年间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如此巨变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也可通过社会调查、对话辩论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进行交流。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思辨热情,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不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提高能力,并实现情感的升华。
4.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来。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因此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如讲交通工具时,可以铁路作为范例,介绍其传人过程,并分析其传入后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文市场
一、课标内容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基本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航线及其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体会探险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发展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概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说明
“开辟航线”与“文明交往”是理解本课的两个关键词,前者主要是对史实的了解,后者则蕴涵着对这一史实的基本评价。
“分散的文明”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基本要求
列举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了解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感受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注意汲取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发展要求
说明
本课内容是第一课的延伸和拓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出现广“殖民扩张”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产生和发展,并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教学时要注意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殖民掠夺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加强等多角度思考问题。
“海上马车夫”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三课 “蒸汽”的力量 基本要求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发展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及以后英国政府为适应工业社会需要所采取的措施;知道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表现。说明
从“课标内容”看,“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属于“应用”层次要求,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可以联系必修Ⅰ的有关知识,多角度地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打造‘世界工厂”,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四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 基本要求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辩证地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认识开放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发展要求
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说明
“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要结合“专题小结”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梳理。
“瓜分世界的狂潮”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通过教学,应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图、图片及文字资料,而且要适当补充相关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去体验历史、认识历史。如可将“新航路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等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这段历史。
3.在教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认识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实感,也可由学生讲述著名科学家为科学奋斗、献身的故事,激励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实、求真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和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你是怎样认识世界整体化的”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而每一小组的成员又可以事先分工,或上网查资料,或做社会调查,或整理资料,或把小组的观点做成课件,然后各小组展示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全面的认识。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文
一、课标内容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基本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体会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及适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发展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相关内容,并注意根据史实归纳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多角度地分析这场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影响。
“病人膏育的经济”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罗斯福新政 基本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感受罗斯福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中要注意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辩证地分析其影响,更要抓住新政的关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相结合的新模式。第三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本要求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体会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发展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形成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说明
本课的关键词是“新变化”,可以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本专题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要尽可能援引数据、表格、图片、漫画、报纸、影视材料等并用多媒体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经济大萧条的后果、罗斯福新政的成果,领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名人的风采。
2.可以采用换位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如:“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将如何实施新政?如何调整经济政策?”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让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和罗斯福新政内容作对照,从而理解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3.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学习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多角度地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例中提炼出共性特征: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概括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课标内容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基本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发展要求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
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说明
“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教学。
“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说明
本课的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教学时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本专题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教学时要将本专题内容放在整体世界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放在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坐标系上加以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
2.本专题内容丰富,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中的建议,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探究能力,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再设计若干小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阅读、思考与探究。
3.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改革”为重心,引导学生就改革的背景、改革者的素质、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影响等四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认真而较为深人的思考,在此基础上以其中的某一次改革为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改革得失,坚定中国必须走改革道路的信念。
4.本专题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和人物较多。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专题小结”,运用编写大事年表,设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比较表等方法,理清知识要点,体会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课标内容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基本要求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知道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发展要求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第二课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基本要求
知道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欧元的诞生。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发展要求
分析欧洲联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说明
教学本课时要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如中国参加APEC会议等资料,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第三课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与发展,认识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概况,认识其影响和作用。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树立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意识和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意识。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世界经济从战后至今的发展趋势,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为特征,正确评价经济全球化。
2.在学生了解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有关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尤其要与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联系。如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资料,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亚太经济合柞组织发展方面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与影响,谈谈中国在经济区域集团化中所起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如可以指导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必要性”、“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发展的利与弊”、“如何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营造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区域范围、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列表归纳整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有关史实;同时,还可以采用范例教学法,并用好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能。此外,教学本专题时,还需联系必修Ⅰ专题九中“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内容,指导学生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关系。
5.可指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方法来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以“麦当劳”、“肯德基”或其他活跃在当地的跨国公司为调查对象,对其全球性的生产活动作一次调查,使他们获得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体验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生活的影响。
第二篇:2012年版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选修1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介绍的是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重大改革。剧烈的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往往与深刻的社会制度更迭相伴而生,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之一。虽然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进行,但它往往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所以都具有艰巨性和斗争性,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为人类社会进步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这些改革的前因后果及其代表人物,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了解或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理清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纵横架构,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将改革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作出价值判断,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增强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学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城邦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工商业发展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教学要求
了解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和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感受梭伦冲破阻力,振兴城邦的襟怀和理想。
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教学要求
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认识民主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
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收集、补充梭伦个人事迹的材料,感悟梭伦顺应潮流,不计个人得失,坚持改革、坚持正义的精神和胸怀。
2.注意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若干措施来具体分析,还可适当地援引梭伦的诗歌来进行教学,再对梭伦改革的影响给予整体说明。
3.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经过一系列改革的发展历程而最终形成的。
4.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对梭伦改革的影响展开讨论。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教学要求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改革。树立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状况。说明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教学要求
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主要内容。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
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一和选修4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要求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等方面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说明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一和选修4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教学中通过商鞅改革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道路的艰难和曲折,增强对祖国改革开放事业伟大意义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中可援引一些历史故事和图片,设计若干角色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还可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法措施的作用,再做整体的概括。
4.教学中可通过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崛起的事实,并运用一些史料来论证商鞅变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
5.教学本单元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就变法的背景、变法者的素质、变法的内容、变法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作综合性的思考和探讨。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教学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理解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改革的目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注意从当时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等方面来考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要求
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在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说明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要求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与意义:从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价值。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简要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建立政权、冲突斗争不断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意义和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运用制表的方式从项目、措施、成效等方面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4.可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注意教学的叙事性,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意志和睿智。
5.教学“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简练地概括,另一方面可就“改汉姓、易服装”等话题从“当时与当今、理智与感受”的角度展开讨论和对话。
6.引导学生将孝文帝改革置于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评价,设计一些开放性话题,帮助学生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和先进文化的价值。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与庆历新政 教学要求
了解北宋中期所面临的统治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探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成因。知道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认识北宋中期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学习本课要注意理解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领域的具体改革内容;了解王安石其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说明
结合北宋中期的历史北景、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结果;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说明
注意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评价王安石变法。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重视联系与比较,探讨这些改革的异同。2.建议教师从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可行性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加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3.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理解与评价王安石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要求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地位及影响;知道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运动;了解14一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展概况。
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2专题
五、必修3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学要求 了解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及其意义;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体会马丁•路德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3专题六的相关内容。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学要求
简述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时可首先简明介绍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概况。
2.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学时可抓住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即西欧正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而这场宗教改革对欧洲由中世纪进人近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学中可适当运用一些历史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从宗教斗争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方面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4.可指导学生列表比较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新教“新”在何处。5.可以组织学生就宗教改革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展开讨论。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一、课标内容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说明 本单元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课标内容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教学要求
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新思潮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等。说明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感悟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摆脱落后、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辨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说明
“改革的酝酿”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教学要求
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变革的概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及其局限性。说明
“‘民粹派’及其政治主张”和“亚历山大遇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采用有关文字、图表等史料,帮助学生从劳动力、市场、资本等方面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2.简单了解克里米亚战争的过程,重点从国际地位、国内矛盾方面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迫切性。
3.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用图表建构“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4.教师可引导学生从1861年改革带来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化和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历史进步意义。引导学生从俄国1861年改革后社会矛盾的再度激化,理解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
5.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教学要求
知道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统治、资本主义发展、人民起义不断和陷人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感悟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就会造成被动挨打。发展要求 说明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教学要求
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兴起、“大政奉还”、戊辰战争;知道明治政府的成立。
知道倒幕运动的前奏—尊王攘夷运动。说明
第3课 明治维新 教学要求 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认识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说明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教学要求
了解日本1889年宪法的性质及其影响;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认识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和多样性。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二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列强侵略、社会危机、倒幕运动的成功等方面去整体把握维新运动的历史条件。
2.教学中可运用图表指导学生对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类梳理,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3.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学习,如比较明治维新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4.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来讲述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以激活思维,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求实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要求 知道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
二、必修Ⅱ专题
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要求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了解公车上书和组织强学会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感受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操。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
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早期改良思潮”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 百日维新 教学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前夕的政治形势;简述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
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第4课 戊戌政变 教学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新旧势力斗争的概况;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分析戊戌变法的特点;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Ⅱ专题
二、必修Ⅲ专题三中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4课时教学。
1.教学时可将本单元内容放在当时整个国际大背景中去考虑,帮助学生梳理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以培养学生宏观的横向的历史思维。
2.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整理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线索,即: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想,第二阶段—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三阶段—百日维新。
3.教学本课时可摘引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著作或文章,基于史料的阅读,鼓励学生概括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5.可指导学生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第三篇: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发展要求:
说明: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 商朝的政治特点”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发展要求:
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法令出一”一目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发展要求:理解清朝的边疆政策。
说明: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以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知道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要求:
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整个专题的总体目标,把握这一课的深度和广度。“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说明:教科书选择的典型例子所反映的反侵略斗争精神都有其特定含义:“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都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是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举。
第3课:伟大的杭日战争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理解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体会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发展要求:
说明:本课子目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战的画面,贯穿着全民族团结御侮这一主线:中国军民由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的主要表现和最终结果。这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烘托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外阅读!)
第2课:辛亥革命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发展要求: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洽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
“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简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其意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其意义、土地革命的作用、红军长征及其意义、遵义会议及其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三大战役的名称及意义、渡江战役的作用;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体会先进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发展要求:理解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知道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去思考与把握。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发展要求: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说明:“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感受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发展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史实。
说明:教科书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揭示了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中共八大”、“‘文革’背景”、“徘徊中前进”等内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与喜悦,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发展要求:理解“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
说明:本课三个子目均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一中心。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采取的外交方针;了解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展要求:
说明:本课三个子目的内容构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概况: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发展要求:
说明:本课的关键词是“突破”,教学时要抓住这一关键词,掌握学习要求。
第3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知道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体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贡献的理想和国际意识。发展要求: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意义。
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1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了解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说明影响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体会古代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认识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说明:教学本课时要注意三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为重心,理解古代希腊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这一主题。
第2课:卓尔不群的雅典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知道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知道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发展要求:
说明:本课第一、二目通过对梭伦改革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等典型事例的介绍,展示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具体表现;第三目则专题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学习时要注意“论从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实际上就蕴藏在第一、二目的内容中。“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希波战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3课:罗马人的法律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了解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理解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发展要求:
说明:罗马的法律制度既是罗马文明的代表性成就,也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传承关系。学习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时要准确把握“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等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知道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与影响;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体会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发展要求:理解《王位继承法》的内容及其作用。认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其作用。说明:“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理解美国的总统制;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说明:本课共有四个子目,第二、三目是重点;第一目是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的历史背景;第四目则展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及重要特点。“年轻美国的窘境”和“两党制的雏形”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说明:“震荡中的法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第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奋斗的创造精神。发展要求:
说明:本课前两目分别从社会经济前提、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等四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三目“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要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第2课: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课外阅读!)
第3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了解二月革命;概述《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十月革命中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革命导师列宁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说明:本课第一目主要说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第二目主要说明促使十月革命爆发的现实因素——二月革命的爆发和革命后的复杂形势;第三目主要阐述十月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革命前夜的‘火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课:美苏争锋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的重要史实或基本概念。
发展要求:了解“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说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目是本课重点。“‘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一目的学习,建议从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切入,并能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越南战争”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了解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大作用;知道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了解不结盟运动的作用;说出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发展要求:
说明:学习本课要抓住“新兴力量”与“崛起”这两个关键词,了解战后出现了哪些新兴力量及它们崛起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历史阶段特征。
第3课: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苏联解体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简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知道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了解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知道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表现;简述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发展要求:
说明:教学本课时可以抓住“一超多强”这一关键(也是教学重点)展开。
“伊拉克战争”、“俄罗斯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与霸权主义的斗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篇: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介绍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智慧与创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以上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它是通过六个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课标内容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基本要求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说明
教学本课应与必修I中“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相联系,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运用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基本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
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
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人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基本要求
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说明
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少年皇帝”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5课时教学。
1.教学过程中可联系必修I专题一中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上述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中可对上述三位重要帝王作比较分析,寻找其共性和个性,让学生感受这些历史人物的非凡才智。教学中还可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谈谈历史的借鉴意义。
3.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感受三位帝王所处的不同历史时代,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维护、促进国家的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这一单元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贡献的使命感。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一、课标内容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基本要求
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
发展要求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说明
教学时应与必修Ⅲ中“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有关内容相联系。
第二课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说明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基本要求
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说明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其历史背景,理解先哲们的思想观点。教学过程中还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和必修Ⅲ专题一中的相关内容。
2.引导学生查阅《史记》、《论语》等文献资料,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并可组织学习小组探讨孔子的地位和影响,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3.可指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制作孔子、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简表,同时辅之以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名言名句,引导学生感受和尊崇他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4.最后可总结概括本单元中两位东西方代表性先哲的思想,使学生感知和认识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并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同点,寻找各自的特点,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不同思想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课标内容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说明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
基本要求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美国总统等。感受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崇高品质,民主与法制精神。
发展要求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七“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对华盛顿的评价应突出其对美国的建国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维农山庄的主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
基本要求
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发动对外战争等。
│
发展要求 认识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说明
教学时可通过分析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分清拿破仑政治活动的主流与支流。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华盛顿、拿破仑生活的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华盛顿、拿破仑应运而生,成了这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由此对学生进行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学生分析华盛顿、拿破仑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2.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如《华盛顿传》、《拿破仑传》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伟人的丰采。引导学生探寻这些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原因,更深层地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和伟大贡献。
3.可引导学生列出华盛顿、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年表,师生共同利用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史料,努力把“事迹”的文章做足、做好。
4.可以搜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也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搜集与本单元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资料;还可以将相关资料做成小课件,在上新课前向全体学生介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5.可以“时势·英雄”或“偶然·必然”为主题,就拿破仑或华盛顿的有关史实,组织探究活动课。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课标内容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基本要求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发展要求
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三“辛亥革命”和必修Ⅲ专题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孙中山主要史实的学习,加深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了解,更好地评价孙中山的伟大历史贡献。
“弃医从政
图谋救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圣雄甘地
基本要求
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以“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
说明
“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3课时教学。
1.可以必修I、Ⅲ中的相关知识导入,帮助学生回忆孙中山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思想,为本单元第一课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2.可引导学生提炼“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的线索,归纳孙中山的主要历史活动。
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和历史图片等,结合教科书中的评价,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4.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如通过对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人文精神的良好素质等。
5.可用列大事年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以形成历史脉络,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精神品质。
6.结合甘地的主张和实践等内容,运用生动的历史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含义并作简要的评价。
7.援引相关文献史料,结合教科书的表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8.引导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和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基本要求
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等。知道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体会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有关内容,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内容与理论贡献内容结合起来认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还可以把本课内容与第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学习。
“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基本要求
知道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共同革命活动,知道恩格斯领导创建第二国际等。了解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感受恩格斯甘当“第二提琴手”的崇高品格及理论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发展要求
说明
可把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基本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说明
教学时可以联系必修I专题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和必修Ⅱ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年轻的反叛者”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基本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体会毛泽东的革命探索精神和求实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说明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字重点。
第五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基本要求
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
发展要求
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沦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说明
本课重点是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教学时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进行概括梳理。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7课时教学。
1.教学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贡献的内容不应割裂开,因此可把本单元第一、二课内容整合起来,同时要突出主干,要注意史实的叙事描述,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本单元第四、五课有关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内容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教学中可适度联系必修I、Ⅱ、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抓住主干知识,凸显伟人的主要贡献。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伟人的主要活动及贡献。4.可援引相关图片、文字史料及经典语录、影视资料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5可让学生搜集有关伟人们的图片、材料等,举办一个伟人生平及成就展,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6.本单元教学可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一条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深化。从两条主线中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要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启示。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一、课标内容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说明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说明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基本要求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说明
第四课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基本要求
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建立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发明反射望远镜等。感受牛顿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第五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基本要求
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感受爱因斯坦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勇于科学创新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
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可分6课时教学。
1.依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特点,应侧重历史人物教学,可结合时代背景、选择经典故事、提供情境材料等介绍这些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及科学成就。
2.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际贡献等方面来评说这些科学家,凸显他们在科技史上的代表性,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伟大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3.可联系必修Ⅲ中有关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把评说科学家的教学置于一个比较宽广的历史视野之下,使学生更懂得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推动着人类从古代走向了现代。4.在探讨科学家取得科学成就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5.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科学家的人物传记、交流读后感、编写小报和课堂讨论等活动,评说这些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第五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基本的学科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实现教学提升。
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和螺旋式提升的原则,教学目标体现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阶梯性;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不拘泥,不僵化;要突出核心知识,解决核心问题,不要贪多求深。
为提高全县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突破,现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建议如下:
一、阅读课抓住核心,提升能力
人们对文本的理解有三个基本层次:语言文字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中学语文教学任务更多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语言文字障碍基础上,理解文学形象,初步接触文学意蕴。它是连接小学和高中,形成学生初步语文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审美方向的确定和审美能力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中,老师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明晰文本理解的基本规律。
在阅读教学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核心问题,每节课确定一到两个教学重点,不必求多。在多次的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王秋云局长提出“一课一得 一得足矣”的教学思想,就是要老师们要做到教学中突出中心和重点,不要“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教师要学会做好教学规划,要有全局观,制定好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规划,学年教学规划,学期教学规划,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和能力训练有总体设计。规划一旦制定,我们就要依据教学规划来合理安排教学。教学中要重视课本在教学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文本传授阅读方法,理解文学形象,掌握文体知识,训练学生能力。阅读课还要同写作课配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重视基本字词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初中字词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重点字词要做到能读、会写、明义、运用,这是语文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特别是针对我县学生的总体语文素养不高,基本能力仍需提高的现实,一定要夯实基础。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一定 1 要让学生牢记于心,做到准确、全面、系统。这些任务可以放到学生的预习中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中,让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提高学生的总体识字水平和书写水平是最基本要求。
2、重视语言的品味。
语文课的最基本构成原素就是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魅力和力量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根本特征。体会文字之美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语言诵读技巧,做到抑扬顿挫,有张有弛,进而将感情融入其中。体会用字的准确,用词的精巧,句子的凝练,段落的层次安排。从而达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是最近几年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近几年中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能否带领学生欣赏好文学作品,也成为衡量教师优秀程度的标准之一。
3、正确把握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的教学方向主要有语言风格、记叙顺序、基本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风格意境等。每节课,我们可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重点的解析。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质朴、隽永、含蓄、繁富、华美等之分,语言运用上有平实、准确、凝练、生动、形象等特点,要根据所给文段,仔细斟酌,做出判断。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要注意搜寻文中表示时间的的词句,联系全文解析。文体知识方面可从把握文章详略主次、过渡、照应、情节,线索等入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要从文体特点出发,熟练判别,分析其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达作用。文章的表现手法和风格意境更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夸张讽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这些文体知识需要我们在教学之中逐步向学生传达,加强训练,准确把握,通过日积月累,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语文检测同其它科目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对知识点的考查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考查,这一点在中考和高考中都有突出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如标志性语句的寻找训练信息检索能力,内容的复述训练概括能力,拓展性题目训练想像能力等。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紧紧依托教材,有步骤展开,逐步提升。
5、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首先要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明确课堂围绕什么来展开,对于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要了然于胸,每一个环节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提问,如何引导,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被课堂中容易出现的突发状况打乱教学部署。
6、要做好课堂教学检测与评价。
对学生的检测与评价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检测题目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再现和核心能力强化,知识性题目要以夯实基础为目地,拓展性题目要突出对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二、写作课形成系统,杜绝随意
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是支撑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但现在许多地方的语文教学是阅读教学在独木支撑。为改变这一现象,我县初中教研室在05年组织优秀教师编写了《阳谷县初中作文系统化训练教材》一书,该书是在研究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和初中阶段写作课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编写的。从试用情况来看,对规范初中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下一步,我县初中作文教学还将以《作文教材》为依托,规范作文教学形式,创新写作课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内容要体现系统性和渐近性。近年来,也有不少老师对写作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情况,在作文课教学内容上,我们并不要求老师们完全和《作文教材》同步,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教学思路。但在作文教学上没有深入研究,形成体系的教师一定要依据《作文教材》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作文课的教学质量,坚决杜绝教学内容无系统、随意性的情况出现。
作文教案的编写要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有教学目标,有重点,有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写作知识的解析。不准许以写作题目作为课题,以题目的解析来代替写作课教案的情况再次出现,否则视为教案不合格。教案没有作文和周记的区别,每周一课时的写作指导课和一课时的批改讲评。作文教学要改变以前的重批改反馈,轻教学过程的状况,重视教学过程,将作文教学的方向转到对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训练上来,让学生能讲清事,说清理,真正达到新课标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三、复习课重视基础 提高效率 复习课着重点的确定要依据考试说明来确定。如果说新课标是语文考试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则是确定复习要点的依据。在复习前,应首先认真地分析新课标和考试纲要,选准复习侧重点,尤其注意中考试卷内容形式的新变化,避免一些无用的复习,这样才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要求如下:
1、卷面整洁。
语文考试中,卷面的整洁是首要一环,也是学生有效得分,减少失分的最基本要求。要训练学生规范书写汉字,做到大小均匀,结构合理。
2、要注重基础。
初中常用生字词要集中识记,掌握它们的音、形、义;要学会积累和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了解文学常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主要的作家作品;要掌握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掌握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知识。
3、阅读复习重视能力培养。
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坚持以本为基本,读准字音,学会断句,学会翻译,在读顺畅、读连贯上下工夫,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形成良好的语感。除了课文之外,也当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读课外文言材料,一方面是拓展,另一方面也是巩固课文学习所得。所选材料,以短小为宜,也应当读读背背,力求读通读顺。文言文阅读理解,不必求深,一般地说,文章(片断)读通了,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现代文阅读要以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训练要落实在文段上,精选各种不同的文体(段)进行训练。从最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说明文分别从整体感知、文本理解、逻辑思维、语言鉴赏、语言表达、文体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考查。小说(散文)阅读则分别从整体感知、信息概括、文本结构、细节理解、语言鉴赏、内容(主旨)把握、联想想像、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来考查。这些题目多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复习过程中要将这些方面的训练贯穿始终。
4、严格系统地进行作文训练。
老师要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写作中内容上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感情真挚,内容具体。表达上叙述具体、描写议论得当,结构合理,语言顺畅。书写上要规范整洁。复习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强化记忆,还要进行知识的深化和知识点的前后勾联,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一过程要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之,不论何种课堂形式,我们都要以教学实效性作为第一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宗旨,研究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和新课标要求,研读考试说明,依据我县“八大常规”的要求,做好全县初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