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0:1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

第一篇: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

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

——广州增城市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白国强 李韬

[摘要]现代生态农业因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备受重视,其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构建。本报告通过对增城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增城市在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过程中的措施和问题,并以增城迟菜心这一知名品牌为例详细阐述了增城在生态农业产业产业链构建中的基本经验,为其它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增城市 生态农业 农业产业链

现代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向。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战略。增城市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摸索出了比较成熟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为增城市赢得了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称号。2011增城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九位,连续11年稳居广东省第一名。

一、增城市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情况

增城市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从区域布局、产业融合、品牌建设、质量保障、技术支撑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起完善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链条,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增城市的现代生态农业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经济效益好。增城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效益在提供农业产量的同时,也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步伐。2009年,增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生猪输出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2010年,增城农业总产值增长64%,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3%,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2010年,增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23元,远远领先于全国水平。

2.品牌效应突出。增城市农产品享誉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丝苗米顺利通过原产地保护认证,成为广州市第一个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其中“挂绿”牌生态丝苗米最高销售价格达每公斤25元,经济效益显著。而市面上常见的蔬菜——菜心,在增城经过生产迟、精选和包装后,销售价格可达20元/公斤以上,每年菜心的产值达1.2亿多元。

3.农产品质量高。增城市在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地、水、投入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都有完善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产业高度融合。增城市利用靠近广州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实现了生态观光旅游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借助绿道网、白水寨风景区、自行车休闲健身道、绿色廊道、休息驿站和生态公园,增城市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变成了公园,农产品变“卖”为“买”,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与价值,休闲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呈现出了良性互动、循环促进的局面。

5.信息化水平高。通过都市“五好”农业信息平台、特色农业产供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增城市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可以享受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上网浏览、技术指导、学习培训于一体的农业信息,实现网上供求信息发布及查询、网上专家咨询交流、网上技术服务等多项功能,农产品交易速度快、频次高,交易额迅速扩大。

二、主要经验和措施

1.科学的产业布局与生态补偿机制。2003年,增城市提出了“用不平衡的发展破解发展的不平衡”理念,将全市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工业区,中部城市功能区,北部生态区,明确1000平方公里北部山区不得发展任何工业。同时,建立干部绩效分类考评机制,北部重点考核农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和生态保护水平,并规定北部山区镇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每年把南部镇税收超收分成的10%转移给北部山区,确保北部干部收入与南部干部基本持平,每年还安排山区镇专项建设资金各5000万元用于北部生态建设,提高北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2.土地规模利用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按照集约、集聚、集群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富余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不断扩大规模化经营覆盖面。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三不得”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止2011年12月底,增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65926.98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3%,其中规模流转面积(300亩以上)达33784.88亩。二是加快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全市有连片1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基地9个,连片100亩以上的荔枝、龙眼基地251个,连片100亩以上花卉苗木场42个,连片1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企业)28个,广州市十大蔬菜基地4个,努力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突出、生态优良、科技领先、服务高效的现代农业平台。

3.培育适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发展模式。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选取集体资产所有权清晰、农民参与积极性高的村集体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村股份合作制覆盖面,让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真正成为做强做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成为带领农民奔康致富的龙头。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围绕“增城十宝”农产品、特色农业、农产品流通和农机服务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7家,成员8044人,带动农户2.5万多户,经营面积6万多亩。共培育了l家国家级、5家省级、4家广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学校等单位成功实现“农超对接”,交易额达1612.5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购置设备、扩大规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全市有农业企业389家,2011年有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家,销售收入18.7亿元,加工农产品42.4万吨,带动农户1.8万户,带动农户发展种植面积6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570万元。四是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加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建成了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7个和一批流通大户,年交易量36.8万吨,大大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

4.推动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拓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充分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从2008年起规划建设绿道网,率先从市区到白水寨风景区建设了IOO多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沿市域区域性主干道两侧建设了绿色廊道,沿自驾车游绿道建设了休息驿站和生态公园,到2011年,我市已先后建成335公里绿道以及2 2个绿道驿站,连接起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串起沿线的村庄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建设“绿上添花”景观带,构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升值和农民增收致富。

5.不断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推广力度,变优质农产品为旅游商品。通过举办挂绿荔枝拍卖会、荔枝旅游文化节、增城菜心美食节、开展“增城十宝”农特产评选等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发掘了一大批传统名优农产品,创立了品牌,发展了“增城十宝”农特产。同时引导农业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了我市农产品的销量和效益。到目前止,增城市农业品牌共有2个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有4个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有5个获得“广州市著名商标”称号,有三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准保护认证。

6.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制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已制定了12个广州市地方标准、1个国家标准。建设标准化示范区3个,标准化生产推广面积达50万亩。以标准化农田建设为例,到2011年,增城投入农建资金6.25亿元,建设标准化农田31.5万亩,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旱涝灾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挥了枳极作用。二是加大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全市有20 9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认定面积达22.4万亩;有41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的生产规模有2.8万亩,年产量11.8万吨。有2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大大促进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的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每年抽检蔬菜、畜禽、水产等产品标本6万多份,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增城迟菜心案例分析

迟菜心又名高脚菜心,是增城远近驰名的特产蔬菜品种。以出产迟菜心而闻名的小楼镇位处增城北部山区。就在几年前,小楼还是真正的“穷乡僻壤”。农民冬季种植的“迟菜心”由于不被外界了解,只能本地农民“自产自销”。在当地政府的指引下,增城迟菜心逐渐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专供香港市场的精装盒装迟菜心,一盒3斤卖到328元港币,赶上了人参的价格。2012年增城市种植菜心3.3万亩,预计实现产值1.98亿元,带动农民直接增收1.32亿元。这些成就得益于当地政府对迟菜心产业链的精心打造:

1.产前的科学布局。增城市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地把全市规划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中部城市功能和设施都比较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工业基础比较差,但生态环境好,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重点发展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生态观光农业。这种科学的区域布局引导全市农业产业集中连片、集约集群、规模化发展,形成在主体功能区框架条件下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也为北部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2.产中的标准化生产。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广州增城菜心生产技术规程》(DB440100/T72-2005),对增城迟菜心的品种、立地条件、栽培管理、采收、贮藏、质量特色等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体系。农业局组织菜农进行系统化管理,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蔬菜的要求进行种植,同时按照《广州增城菜心操作规程》统一施用农家有机肥,禁用化肥、农药,使增城菜心的品质优于其他产区同类产品,确保增城迟菜心的质量。

3.产后的品牌建设与营销。一是举办美食节,加强宣传力度。2004年以来,小楼镇以菜心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先后与中央电视台,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合作,大力推广特色菜心文化,精心打造增城菜心美食节。通过菜心美食节的宣传推介,增城迟菜心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二是强化品牌建设与保护。2004年,小楼镇向国家商标局取得“仙境”牌注册商标,当地迟菜心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仙境”牌增城菜心全国知名品牌称号。2010年,增城迟菜心正式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各地质检部门组织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三是建立统一的销售配送中心。在上游,配送中心与小楼腊圃迟菜心生产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了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现代化等一条龙蔬菜绿色加工通道。在下游,配送中心与广州市城配通物流有限公司、广州正佳广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增城菜心经销协议,与珠岛宾馆、广州酒家等10家单位代表签订增城菜心直销协议。通过配送中心,增城迟菜心以“仙境”牌销往珠三角,甚至全国各大城市。四是创新销售方式。销售方式由过去农民单一直销,发展成为菜贩、酒家、邮政速递乃至整个粤港澳地区饮食企业“订单式”采购。当地政府借助邮政11185专线电话和183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形式的销售,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将增城菜心送货到家,市民只要在下午5点前下单,翌日即可收到接单后才采摘的新鲜菜心。之后,又开通了“菜务通”网上订购服务,方便顾客订购,促进菜农销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增城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增城市每年在春耕生产时节、科技活动月,联合科协等相关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免费派发新品种,解答农民咨询。这些措施对保障农业增产增收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科技保障方式还远远不能与生态农业发展同步。一些农副产品的种植、保鲜、包装等技术创新步伐慢,产-学-研也没能很好运用,科技支持体系还有所欠缺。

2.技术推广速度较慢。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明显,目光不够长远,常常采用那些短期效应强的农业技术,致使“短、平、快”的传统农业技术容易推广,而那些对长期发展有重大意义,具有较大市场价值,且能兼顾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的技术则难以推广和运用。

3.后续发展的资源“瓶颈”凸显。增城市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大约是全国人均耕地的77%,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警戒线大致相当。未来增城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建筑扩张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扩张都可能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相关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也十分明显,如配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用地指标的制约、农业基础设施用地的指标都十分难以解决。

4.相关法制建设不足。完善的生态农业保护的法律制度是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但现有的政策法规很少涉及到生态农业,一些单行法规也只是对某一方面,某一个影响环境保护的问题的限制。增城率先对绿道安全、旅游服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法制探索,制定了《增城市绿道运营管理暂行办法》,但在其他很多方面,如农业固体垃圾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农业污水排放等都缺少明确的法规,这使得增城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缺少制度基础。

五、几点启示和建议

增城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探索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它的探索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强调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现代生态农业是近些年在我国出现的较新的农业发展形态,政府引导、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时,应注重发现、树立和宣传生态农业的典型,发挥生态农业典型所具有的巨大说服力,让广大农民看到发展生态农业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克服农民不重长远、不敢向前的心理障碍,逐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学规划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增城市根据自身的农业发展条件,创新农业发展理念,综合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生态屏障、就业增收、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围绕增城丝苗米、蔬菜、水果、花卉、林木、禽畜、水产等优势产业,对现代生态农业作出全面规划与部署。

3.加快经济制度改革。增城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加大改革力度,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村级集体为主要改革单位,以明晰集体资产产权为核心,以适应市场经济为根本目的,变资产为股权,建立运作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民主、经营更加科学、分配更加公平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体制,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从政策上调动和激励群众,这些措施值得借鉴。

4.推动产业化经营。现代生态农业同时也是规模农业、集聚农业,应当促进生态农业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大公司,解决农户生产分散化、无组织、无导向的缺点,实现基地连农户、企业带基地、市场连企业的有效结合。

5.推进科技体系建设。在目前人均资源禀赋相对稀缺的情况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要加快科技体系建设。要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6.完善相关配套法规。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等,完善生态农业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认证制度,重新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认证标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和市场准入标准等,健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第二篇:创一流业绩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创一流业绩 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祝金水

2011年第4期 ——党的建设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省农业厅以“创一流工作业绩,促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部创先进为重点,党员积极争优为目标,紧扣中心工作,突出抓手,丰富活动内容,强化工作措施,着力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湖北农业科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着力提升服务科学发展能力

推动农业科学发展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可靠、思想解放、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我们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将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

(一)建立学习制度。以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领导干部学习为重点,坚持定期组织学习、集中学习讨论和分散自学相结合,先后组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基层党建工作条例、省委工作会精神,举办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信息化管理、加强党性修养等专题讲座,并邀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作报告。制定“三会一课”制度和周四学习制度,定期对各基层党组织周四下午学习情况检查督办。

(二)丰富学习方式。一是以赛促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举办首届青年论坛,开设种植、畜牧、科教、水产、农经、综合六个分论坛,共有40个单位的75名青年干部参加论坛交流发言,100多人撰写理论文章。同时还开展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公文评选活动。通过竞赛、评比等形式激发全厅干部职工深入思考、共谋发展的主体意识,掀起学习热潮。二是专题培训学,注重学习的针对性。为全面提高机关干部写作能力,规范公文制发,举办为期5天的机关干部操作能力培训班,厅机关全体干部及厅直各单位负责文字材料工作的同志累计近1000人次参加培训。三是体验式学,提高学习的直观性。组织党员干部赴延安、红安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干部到仙洪试验区学习考察,增强感性认识。四是利用网络学,注重学习的时间性。将在线学习时间作为学习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规定在线学习时间,并对各基层党组织在线学习情况进行排名。

(三)注重成果转化。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理论联系实际。领导带头深入农村、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针对城镇化加速、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就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发展方式如何转变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与专家、企业、农户、基层干部座谈,研究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措施。

以打造工作亮点为抓手,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找到一个切入点,打造一个工作亮点,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创先进、争优秀。

一是以稳粮增收为根本点,立足科技抗灾,狠抓稳产增产。在粮食生产上,突出一个“早”,狠抓一个“实”,落实一个“抢”。去年,面对特大暴雨灾害,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出台“六抢”技术措施,选派38名处级干部督导中晚稻促弱转壮肥料落实,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在全国率先创新救灾资金使用方法,采取集中发放种子、化肥等实物方式,有效发挥了救灾资金在恢复生产、促进增产中的作用。

二是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针对“菜篮子”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结构性、季节性和灾害性供给短缺,及时组织开展调研,争取省政府出台《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议意见》,召开全省“菜篮子”工程建设会议。启动经济作物标准园建设,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步伐。鼓励发展以“150”模式为主的家庭养殖模式,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围绕“一鱼一虾一蟹”做大水产产业,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精养渔池改造。

三是以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实施农产品“四个一批”工程,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创新板块建设思路,围绕企业建基地,建好基地引企业,确保龙头企业加工原料需求。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支持建设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全年对园区贴息3300万元。加大对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与省信用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开发银行推荐30多个重点项目,共融资50多亿元,为17家企业担保贷款2.56亿元。组建湖北省油脂产业联盟,加大双低油菜营销和品牌打造,提高湖北菜籽油市场份额。大力扶持壮大本土品牌,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功打造奥星粮油、小胡鸭、思乐、大山鼎等精品名牌,强势推出水产“三艘航母”和“三大名果”。

四是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本点,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增强农业服务保障功能。大力推广管理在县、服务在乡派驻制模式,实行派驻制模式的县市达80%以上。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实现全覆盖,85%以上市县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农业远程教育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25个县市,全面启动“12316”热线。创新培训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型农民培训。争取省人大出台《湖北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大幅度调整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投资结构,新型能源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五是以农村改革为关键点,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十百千万”工程,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合理引导农民土地经营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比例超过10%,高于全国8.8%的平均水平。

以互联共建活动为抓手,着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

(一)扎实推进 “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各结对单位按照“五个一”的要求,认真组织调研,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措施,推进产业帮扶,互联共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厅为6个村帮扶资金893万元,建设户用沼气池525口、工程沼气2座,新建和改造村组公路40公里、水渠55公里,制定完善党建制度18项。开展共建以来,6个共建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都在10%以上,均高于当地县市区的平均水平;村级集体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省畜牧兽医局安排项目资金60万元支持土台村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探索猪—沼—果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省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以支持建设沿河花卉景观带为重点,帮助当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并利用培训资源分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干部培训。省农村能源办支持当地建设沼气池200户,配套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并选派驻村干部驻点指导、督办。

(二)大力开展“下基层、访民情、办实事”活动。为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助推湖北农业跨越式发展,我厅于今年元月启动“下基层、访民情、办实事”活动。活动以“三访、三送、三扶、三学” 的“四个三”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开展“三访”,即访农民生活状况、访农业生产情况、访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三送”,即送政策、送科技、送安全;落实“三扶”,即结对帮扶农户、帮扶村组织、帮扶新型实体;做到“三学”,即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活动启动以来,各处室、单位深入结对点进行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和结对点特点,制定帮扶措施,明确目标任务,320名处级干部与结对村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激发创先争优内在动力

形成创先争优持续动力,重在建立长效机制。省农业厅党组重点抓四项制度建设,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一是抓公开承诺。围绕创先争优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采取上一级党组织审核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审核党员个人、党员与党员之间互相审核的方式,认真确定承诺内容,并公布承诺事项、责任单位、完成时限,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抓目标考核。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考核,设置共性目标、职能目标、效能建设、创先争优、建言献策和第三方评议等六类考核指标,并规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三是抓先锋示范。对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党员设置党员先锋岗,一般党员设置党员责任岗。先后设置88个党员先锋岗、11个巾帼文明示范岗、1台党员示范车。通过分类设岗、公示明岗、实践履岗、考核评岗,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抓定期讲评。建立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制度,每位成员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活动的指导、调研和讲评。实行“一季一讲评、半年一点评”,每个季度以党支部为单位,以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进行一次讲评;厅活动领导小组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点评,交流工作经验,点评存在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第三篇: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于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及发展思路

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石龙镇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过渡的地带。全镇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33个村民小组,6495户,250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1人,劳动力1.1万个。全镇版图面积301平方公里,有耕地8.2亩,其中水田6.2亩、旱地2万亩,林地12.5万亩,水面1.2万亩。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6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80元。

石龙镇在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在上级领导下、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显示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石龙镇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省和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马世骏、石山、王兆骞、张壬等专家先后多次来我镇指导工作。《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对我镇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报道。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我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1991年,我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1992年、1997年镇党委两度被评为“乡镇党委十面红旗”之一,1994跨身于“全省生态农业十佳”。全镇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在1998年9月,我镇代表京山县接受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的检查,在国家确定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15项指标中,有14项达到了发达阶段的二级标准,其中有7项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即粮食单产、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指数、资源利用适宜度、人口科技素质、系统商品化程度、土地退化治理率、环境质量状况指标)。多年来,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985年以来,全镇共开发荒山,建成林果基地6万亩,开挖精养鱼池0.5万亩,改造塘堰库坝1万亩;改善牧场1万亩,年发展草食动物2多万头(只),其中牛0.5万头,羊0.5万只,鹅1万只,使用沼气的农户占10%;实行地力补偿的耕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耕地复种指数达2.13,改造自然生态环境100平方公里。

2、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幅度。2008年粮食总产4.35万吨,比1985年增长20%,2008年人均产粮1737公斤,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棉花产量916吨,油料产量5360吨,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生猪出栏3.6万头,比1985年翻了一番;水产品产量3800吨,比1985年增长6倍,鲜蛋产量2600吨,比1985年增长2倍多,果品产量8300吨,比1985年增长近13倍;蔬菜产量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4倍。2008年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3、农业经济结构变动情况。石龙镇在保持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围绕镇域生态农业建设,突破性地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达1.4亿元,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7%上升到63%。

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二十年多来,全镇森林覆盖率由23.5%上升到40.8%,植物光能利用率由0.33%上升到0.45%;耕地有机质含量由1.7%提高到2.1%;水土流失率下降80%;旱涝保收农田达到7万亩,占86%;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危害程度减轻;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化、田园化进展较快,农村村落布局合理,庭园经济颇具特色,全镇70%的农户改造了住房,有30%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农村面貌景色一样。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较多,潜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石龙镇境内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4至347米之间,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具备良好的发 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从事大面积的粮食生产,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还具备独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石龙镇土地资源有三大特点,其 一,人均占地面积大,开发前景广阔。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耕地更为宝贵,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石龙镇在土地资源上 的这一明显优势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其二,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质量较优。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石龙镇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38个土种,通过土 壤评级,石龙镇耕地中的绝大部分是生产潜力较高的二、二级 土壤,非耕地中适宜各种树木生长的四、五级软土占65%,可以发展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其三,丘 陵、平原诸全,生产经营门路广阔,多样化的地形类型为广开生产门路创造了可供选择的条件。

3、林业生产优势明显。石龙镇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 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石龙镇人 工造林发展较快,面积达6万亩,基本上达到了速生高产 林标准。且林种结构优化,用材林占83%,经济林占17%。石龙镇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于维 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森林 工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草场水域资源潜力很大,开发后劲较足。石龙镇草场面积约2万亩,发展牧业具有良好的杀件。石龙镇水域广阔,库面、塘堰、泉眼、机井诸全。为开发引用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石龙镇实施沿库开发战略,开发水库消落区,建成渔、果、畜、禽模式的立体养殖基地5处面积1000亩,效益显著。

5、粮食生产基础较好。石龙镇在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有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能源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 基础。全镇已建成稳产高产农田6万亩,还有一部分低产 田也已具备了改造提高的物资技术条件。农民种植粮食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石龙镇稳定粮食生产有保障,提高粮食产量有希望。

6、农村工业原料充足。石龙镇发展农村工业 的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充足,如粮食商品率高、土特产品生产量大,非金属矿产资 源多。这些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不断加工增值,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在分析石龙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制约石龙生态农业建设的各方面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农业环境潜伏危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土壤肥力减退。多年来重种轻养,重有机肥投入轻无机肥投入,以致土壤对无机肥胃口越来越大,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土攘肥力减退。其二,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几年,由于集镇、公路建设和农村建房热 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潜伏着危机,将会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 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整体功能较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现阶段,石龙镇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转换功能薄弱,种、养、加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和互补机制,尚未在较广范围 内,较大规模上,较深层次间把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原料通 过食物链、生产链、经济链进行延伸增值,具体表现为资源 综合利用率低,农副产品加工层次低,商品转换增值率低 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第三,市场机制发育不良,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生态农业的发展,石龙镇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 环节都必须提供完善的服务,否则,农业社会化生产的链条 或循环过程就会中断。石龙镇目前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如在农业生产资供应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的不适应状况,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不完善状况,在市场信息 方面的封闭状况等等。

第四,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奇缺。由于目前乡镇专业科 技人才由县指派,加上过去对科技投入得不够,导致石龙镇专业技术员奇缺。目前,全镇农、林技术人员15人,与全镇农业人口总数比,则所占比重更小。生态农业实质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科学 农业,按照这一要求,石龙镇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状况是显而 易见的。

第五,现行政策研究不够,利益关系待调整。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利益矛盾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能否有效地启动利益调节机制,确定合理的利益结构,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在运用经济政策来确定合 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在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和保障正确处 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方面,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各项经济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作用。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石龙镇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还要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成效为中心,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精品”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精品”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石龙镇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精品”建设还不理想。为此,要加快开展生态农业“精品”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要对精品实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点倾斜。

2、抓好生态工程配套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良性循环发展。要围绕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两个循环配套,即一是抓好生态系统的循环配套。在生态农业基地中进行猪、鱼、沼、果或山、水、田、林、电、路、村的综合治理。二是抓好经济系统的循环配套。主攻产供销环节的衔接配套和加工增值。目前,石龙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批量,对这些产品的加工转化已成为实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重点抓好优质稻、优质油等骨干品种的开发深加工项目,真正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着眼市场选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市场经济接轨。要选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品种进行开发。优质稻、花生、西瓜等项目的开发,在品种的定向上使用优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重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提高规模效益。

4、注重资金配套,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由“扩张型投入”向“效益型投入”方向转变。为了加强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配套上继续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在资金筹措上调动国家、集体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投入上形成合力,拓宽投资领域,进行引资开发、合股开发,筹措资金。二要在资金投入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骨干项目和基础项目上,针对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现状,采取股份制、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使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成为投入的主体。同时,加快引资开发,促进投入机制的转换,加快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5、依靠科技驱动,强化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根据石龙镇目前的技术、物质条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即建立组、村、镇三级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短期培训学校等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三是建立水、土、大气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环境保护,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大胆引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积极增加农业耕作环节上农机具的功率投入,有计划地配备各种适用农机具,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普及率达到9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6、综合治理山水,改良生态环境。一是植树种草,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村、组为单位,抓紧大、小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水源。动员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作的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当家塘堰,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抗旱排涝能力。三是遵循生态规律,提高耕地肥力。首先,要实施生物循环手段,安排好用地养地的合理组合和对地力消耗异化作物的组合,达到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其次,实施生物归还手段,将农作物副产品在多层次多途径加工利用后,最大限度的将土地的供给物和太阳能的合成物归还土地。再次,实施人为补充手段,推广地力培肥制度,保持农田养分的供求平衡。同时,实施配方施肥手段,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农田增产潜力。四是积极控制污染,保持环境净化。增加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清理污染源,防止再生源。治理农业污染,要运用生态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天敌,降低病虫害基数,控制草害繁衍。施行化学防治措施时,要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药物污染。使我镇水质、土质、生物质的污染程度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五是改良农村人居环境,节约非生产用地。按照既相对集中,又方便生产的原则规划建设好农村住宅区和物质、文化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美化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石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二OO九年十一月

第四篇: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李祺刘凌峰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长沙410125)

摘要:农业是湖南的主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正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

业发展问题,把主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和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双重要求。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保障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现状,提出了应从生产方式、基础

设施、政策机制等着手,适应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构筑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

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之一[1],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

境的和谐统一,是在恪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

下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对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2]。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

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

践方式[3]。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

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

1充分认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4]。为此,必

须确立生态文明观。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观,视人

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农

业生产劳作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才能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源消

耗低、生产成本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

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

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

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

生态文明,正是朝着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前进。1.3回归理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有着光

辉的农业发展史,有着璀璨的农业文明。建设农业生

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生态农业是近

自然的农业,是人类农业建设回归理性的标志,最大

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物品特别是各种有

害物品的使用量,从而有效防止农业发展活动可能

引发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损害问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1.4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保障生命质量的需要粮

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包括粮食质量

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有着更多对清洁、绿

色、健康食品的追求。生态农业文明是实现粮食安全

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依据湖南自然分布特点以及全省布局规划,形

成了鲜明的生态农业区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

市生态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

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着重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

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

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

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

湘西生态农业区。该区山高坡陡,地势落差较大,地

处河流上源,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

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

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生态农业区。这一

区域厂矿业较为发达,目前,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

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

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和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5-6]。

2.2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6年,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生态

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

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基

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

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浏阳市在生态农

业建设评比中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221.42元,比全省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 383.66元[7]。

2.3描绘了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蓝图,掀开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崭新一页湖南省制定并颁布了《湖南省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管

理办法》、《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文件,研究

制定了符合湖南实际的《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村/户)建设标准》。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更是

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构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湖

南建设的重点之一。截至2005年底,长沙市、怀化市、张家界市、自治州等5个市州,开展了生态市创建工

作;浏阳等5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

设工作。创建单位的人口、土地面积和GDP总量分别

占全省总量的40.1%、52.6%和41.6%。

2.4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

相应的发展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

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

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5]、秸秆还田技术、农业

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

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

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生态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

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

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

全等[8]。

3怎么去构筑湖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全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3.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

和综合利用逐步转向以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为主的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农业,形

成传统农耕技术、耕作方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

结合的近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结构体系,大力

发展以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生产

方式。加大对耕地、水、农机设备等农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

质再循环”的循环农业的加速发展[3]。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

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

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

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5];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全面推

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进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行“生猪—粪便—沼气—有机肥—农作物

农业功能耦合”模式,降低环境污染。

3.3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发展以

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作物自身

抗性的发掘与利用技术、高效生物农药技术等;加强

水肥调控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有机

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绿肥技术、作物根际养分

调控技术、控释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大工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作物秸秆的综合利

用技术、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工业与城乡

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农业

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与区域

调控技术、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

术、水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术等[9]。

3.4实施农业标准化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湖南农

业地方性标准,进一步完善湖南农业标准体系,全年

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方法等各类农业标准

规范,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推广力度。建立良

田、中低产田改造、抗灾减灾等农业标准体系,开展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以及农

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研究。

3.5建立政策保障与服务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健康

发展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对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林地经济、现代养殖业、特

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

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向生态农

业倾斜,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

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与服务体系。针对生态

农业建设基地的区域资源特点以及农村经济水平和

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引进国内外可体现经济高效

性、生态合理性及景观美好性的生态农业新技术[10],加速引导规模化生态农业企业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将

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利用及生

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形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J].大连干部学刊,2008(6):22-23

[3]周淑景.发挥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

环境报,2008-07-15(2)

[4]李淑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77-79

[5]黄新,肖顺勇.关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

农业科学,2005(1):1-4

[6]梁碧元,杜一新.浅谈粮食安全生产质与量的统一[J].上海

农业科技,2008(1):1-2

[7]谢瑾岚.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2007-01-28)[2008-09-18].http:///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2463

[8]张振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 学报,2007(3):107-109

[9]章家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J].中国科 技论坛,2008(2):7-8

[10]张伟东,王雪峰.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 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179-181

第五篇:关于促进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关于促进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央组织部印发了与之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考核等三个考核办法。《意见》及三个考核办法贯彻了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要求,吸收了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指导新形势下干部考核工作的重要文件和基本法规,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制度成果。《意见》及三个考核办法的印发和实施,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强调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是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基础环节,对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作用和监督作用。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必须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有机统一,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全面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考核评价,才能促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围绕科学发展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增强能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而以正确政绩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抓好《意见》及三个考核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细则,认真组织实施。要突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抓紧确定和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核内容和指标,把平时考核、考核和完善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扩大考核民主,增强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同时,切实用好考核结果,着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要加强学习宣传,使《意见》及三个考核办法不仅为各级领导干部全面了解、组工干部准确把握,而且为干部群众广泛知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推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可靠的制度和组织保证。

下载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综述[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依法行政 促进科学发展

    加强依法行政 促进科学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南昌国税事业新跨越 ——曾光辉局长在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月30日) 同志们: 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会议的主要......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和农业生态文明(5篇)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李祺刘凌峰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长沙410125) 摘要:农业是湖南的主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

    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

    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产业链理论与文献为依据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以南京市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利用信度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性检......

    宣武医院:构建和谐宣医文化 促进医院科学发展

    宣武医院:构建和谐宣医文化 促进医院科学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弘扬“诚、勤、严、精”的......

    践行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践行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农村”是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有关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力促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五型农村”的首......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再创辉煌 ——在泰州市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3月7日) 唐 龙 珍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泰州市妇......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山阳县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修订稿2) 学校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七一讲话)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 为构建和谐★★★提供思想组织保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暨“两先一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XXX 2009年6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