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学生情智特质,让批判性思维教学更有效
关注学生情智特质,让批判性思维教学更有效
政治 蔡晓锋
批判性思维有许多定义,较为流行的是恩尼斯提出的:“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我国较早提出批判性思维的是朱智贤与林崇德二位先生,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意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并提出批判性思维有五个特点,即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要重视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思考什么是反省思维,杜威认为,反省思维就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所以,我们应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习性(或批判性思维精神)两个方面关注政治课堂批判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应是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进行持续、合理,并更富深度的反省思考。
一、营造生态生成的教学文化
“现代主义思想视目的为实用性,视途径为达到目的的工具”,现实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本”(以习得知识为本)和“能本”(以培养学生学习技巧和能力为本),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工具主义思想,教学流于浅表化与功利性,制约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抑制了学生的反思与创造性。所以,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生命力量的积极唤醒,缺乏智慧。政治教学应注重“人本”思想,唤醒学生深层的内在力量,让他们充满好奇,富有探求真知的热情,并且拥有深度理解知识与注重问题解决的迷恋态度,敢于担当责任,学生才会爆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如果再辅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就会促成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简言之,课堂教学既要有“技”,还要有“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孕育出学生强烈的批判性思维。因此,政治教学应着重做到:
1.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
整个世界有自然世界、科学世界和心灵世界,要让学生心灵纵横驰骋,就得关注学生内心的心灵自由,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以在好奇心中萌动诸多想法。“宽松的学习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习者感到安全,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他们才会不怕‘露怯’,不怕‘幼稚’,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或体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现实的课堂教学要么急急忙忙,无暇关注学生心灵的自由与宽松;要么教师与优秀学生充满话语霸权,学生难以做到自由与宽松。所以,我们在观念上信奉着“自由”教学氛围,而教学实际相去甚远。
要让学生心灵自由,课堂教学就需形成尊重的文化心理,应去除教师的话语霸权,消去教师隐性的否定与独尊,让学生感受到多种多样的话语环境;重视学生的直接介入与参与,尊重学生的经验与理解,注重历史的多元解释,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他们自己的时序,并与他们自己的知觉地图相关联地加工信息。这样才可以催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借此“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关注学生的情趣与责任,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学在关注实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无用之用”,注重培养学生深度求知的学习情趣。国外不少研究者发现,如果探究问题发自学生兴趣,问题具有更多的个人意义,学生探究积极性更高,思维更深入,探究方案、解决办法也更多。在关注学生学习情趣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道德责任。韦伯将人类的行动分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情绪理性和传统理性等类型。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价值理性,让学生关注知识的内在价值,促成学生持久地探究问题,逐渐形成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认识。心理学家格鲁勃和戴维斯经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创造力活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如果没有学生持续地关注那个问题,学生没有对批判性思维学习生活方式乐此不疲的情怀,学生就难以获得批判性思维的丰硕成果。
3.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价值激励
教师在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将发挥素材性资源的作用,即教师本身就在激励学生积极形成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欣赏学生的思考;教师自身的批判反思性素养应给学生有力的感召。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教学就是师生的对话,教师应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对学生有意义的知识,是师生共同构建的,也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的。师生对话应建立在爱、谦逊与信任的基础上,对话者间才会产生水平式互相信任的关系,进一步产生批判思考。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促成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形成批判性思维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由量变引发质变,在关注学生的意识、经验、知能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层累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而教学现实是,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浅表化理解,缺乏引导学生对知识具体、深度地理解与运用;注重教学方法的简单运用,缺乏引导学生利用深层次方法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成为美丽的幻境。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教师要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教育不能改变学生,教育只能引起学生改变。教师应利用教学角色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缺乏依托,就要充当直接教授者角色;如果学生能够合作思考,就要作为欣赏者与暗含评价者,充当旁观注视者角色;如果学生思维剑走偏锋或冷场,教师就充当积极调控者角色,让学生同伴互动;如果学生思维需要进一步深入,教师要主动介入,把自己的智慧与大家分享,诱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充当共同参与者,成为平等中的一员;如果学生思维阻塞,教师要作出积极暗示,充当批判性思维的引领者角色;学生山穷水尽之际,教师就要抛出自己的批判反思性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充当展示者角色。总之,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恰到好处地相机诱导,注重学生由机械学习到有意义学习的转化,注意学生由接受学习到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再到自主的发现学习的进化,这样才会催生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创新性学习、体验学习、抽象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术性学习。这些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促成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注意思维方法的多样、立体、深度的有效运用,思维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尤其是注意思维方法的浸润,把内容与思维方式有机结合,做到密切结合学科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注重问题的历史性、文化性、复杂性,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形成强认知学习,这样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要利用情境、对话,促成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而形成集体思维的结晶。
3.引导学生的思维监控
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思维中的环境、思维的目的、思维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思维的材料、思维的过程;也要关注思维的品质。但思维的顶点是学生思维的监控。所以,要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要注意学生持续地反思,尤其是要反思自我的思维,这样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中,应注重在既有教学中进行添加性、渗透性的思维训练,甚至是开展专门的、抽象的思维训练活动;还要专门采用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来训练思维技能,教师要注意选择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不要只教学那些事实性问题,具体的事实可让学生进行回忆。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种教学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第二篇:关注教学细节 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注教学细节 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有效课堂的营造,除了需要我们老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更需要我们教学方式、手段、方法等具体教学行为的改变,更需要我们将内化的教学理念外化为常态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体现出来。
一、优质有效的课堂,不能忽视很多不为我们重视的细小环节。
优质高效的课堂,讲究每一个细节。如,在上课预备铃声响起的时候,教学活动就已经启动了。这时,如果我们的教师早早地来到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带着微笑站立在讲台前,与孩子们一起等待正式上课的铃声。这虽然是学校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有的老师没有坚持做好,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这样身体力行,这样的示范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多方面的养成。
再如,如果教师能按时下课,即使有未进行完的教学环节,但考虑到学生40分钟之后大脑的疲劳,以及下课铃声响过后注意力的转移,遇此状况就该即刻叫停,宁愿再找时间补上。经常拖堂,必令学生徒生厌学情绪。由此看来,教师要为课堂留有一些机动处置的时间,不至于到时手忙脚乱甚至拖堂。
二、精心预设细节,促进课堂互动。
关注细节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源于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为此,课前教师应先参透教材,并对学生的学情作充分地了解和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兴奋点,教学生不知道的,让学生学该掌握的,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以此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各个环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学生对话的艺术,既能指导
学生用完整通顺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互动呈现积极的状态,延长学生思维的长度。
三、敏锐捕捉细节,促进课堂生成。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备,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如:教学课文《自己的花儿是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学生确切地理解“人人为人,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行为进行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堂上气氛活跃;有的同学自豪地说,我能认真完成当天的值日任务,为大家带来优美、舒适的环境;有的同学说,我能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为四川灾民献爱心;有的同学憧憬着,我要努力学好知识,将来为四川灾区重建美好家园做出贡献„„不难看出,一个个天真活泼,幼稚的脸庞上充满着关爱,充满着智慧。这种生成性的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又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控制,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充满灵性。
细节无处不在,一个问题、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等,无一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细节。有效的课堂营建需要教师注意各方面的教学细节,我们的言谈举止、教学行为艺术处处影响着孩子们,一个问题的妥善处理必定会锦上添花,一个小环节的疏忽却也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因此,在新课标引领下,我们应关注教学细节,实施有效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
提高科学课堂高效教学,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一个的问题。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更好地加强课堂调控。
【关键词】: 关注细节 科学志趣 交流 探究问题 高效 【正文】:
实现提高科学课堂高效教学,需要我们理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是每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一个的问题。我认为对课堂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所在。即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加强课堂调控,提供有效结构的材料,加强实验指导。在此,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把握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细节,激发培养兴趣,谋求高效。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对学习的最好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我们要做的事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志趣呢。作为科学教师,就应该利用好学习材料,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寻访小动物》一课,孩子们就特感兴趣。在学习这一课前,不少孩子就认识一些小动物,但对这些小动物吃什么、住哪里、怎样回家、怎样与伙伴交流等等不甚了解,所以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课快上完了,同学们很想进一步了解、亲近小动物,有的同学提出要饲养小动物,并建议饲养比较熟悉的蚂蚁。可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如果把蚂蚁放在昆虫盒内饲养很困难,死亡率极高,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目的去打扰它们。见到同学们丧气的样子,我又赶紧补充“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无法饲养小动物。只要我们能为它们提供一个跟原来的生活环境相似的新环境就可以了。”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寻访、观察,说说小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分别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其中的某个小动物,对新家有什么要求,为什么?根据“小动物”提的要求,我们能否做到?经过交流,最后确定饲养蜗牛,环境我们可以模拟,于是孩子们纷纷养起了蜗牛。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写观察日记,把有关蜗牛的情况每天进行记录。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兴趣十足,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极好的铺垫。
二、关注细节,保证师生间的交流,谋求高效。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交流带有明显的目标趋向。保证这种交流的顺畅有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凝练。同时,对课堂上学生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发现,要及
时捕捉,筛选那些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的问题,生成有益的教育契机。
如在双优课评比中,执教的《冷水与热水》,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办啊(讨论片刻)?
生:在第一只空杯中,拿热水杯倒一点,再拿冷水杯倒得少一点。这样就有冷热不同的四杯水了(学生上台来边演示边说,倒完后在杯壁上触摸感受了一番)。
生:我觉得四个杯子里应该倒得一样多!师:对呀,倒得差不多的话,就便于我们观察。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边做边倒)你们说我先拿冷水杯还是先拿热水杯(学生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老师还是习惯于先拿冷水杯。你们想想为什么呢?
先拿哪个杯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注意“拿哪个杯其实是有讲究的”,因为刚倒下去的热水很热。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不放弃教学过程中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有效教学。这个细节的处理,提升了科学探究的高效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高效、更加有意义。
三、关注细节,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谋求高效。
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我们首先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
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例如,《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探究食物保质期的长短”。我重组了实验材料,选择了“光明”系列奶制品作为探究材料,让学生观察记录发现:
产品名称: 光明鲜奶 光明纯牛奶(袋装)
光明纯牛奶(盒装)光明奶粉(袋装)不同生产日期:
2007-05-01 2007-04-10 2006-10-04 2006-10-08 保质期:15天 45天 6个月 12个月
保存条件:低温冷藏 在避光条件下 常温下 常温下 同时提出任务:通过分析、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平台,学生会思考这些奶制品属于同一品牌,为什么奶粉的保质期最长?为什么它们的保存条件有所不同?同样是袋装的,保质期为什么会不同?同样都是纯牛奶为什么保质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保质期较长的盒装纯牛奶,由于它的生产日期较早,现在已经过了保质期,不能再食用了。通过这样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出食品的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同时也可顺势转入下一个活动--研究食品配料。
四、关注细节,加强实验指导,谋求高效。
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以提高高效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实验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方面进行细心的指
导,以确保实验的有序展开、数据的有效采集。
例如,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指导学生研究“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时,为学生提供了石灰岩作为探究材料,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护目镜准备做加热实验。但是石灰岩的加热时间需严格控制。如果加热时间过短(不到半分钟),即使把加热后的石灰岩马上放入水中,它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如果加热时间过长(超过两分钟),石灰岩就会炸裂。因此,这位老师明确规定实验的加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这样确保了学生探究的高效性。
当然,这些只是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个人之见,一部分因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怎样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实现高效教学,我们还需要在制度上作一些保证,比如评价机制还应更加合理、灵活,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不是筛选作用。让我们把握课堂教学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体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实现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
关键性细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
“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最近出版的《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如是说。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处理好关键性细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着力点。所谓关键性细节是指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科学化的教学环节。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关键性细节,笔者试着从关键性细节的预设性处理和即时性处理两个方面作一浅析。
一、关键性细节的预设性处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关键性细节的预设更是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它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1.深究文本:提升关键性细节预设的技术含量。一位特级教师指出: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等,对这些关键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展开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发现关键之处,并以此为基础,从关键性细节突破,“窥一斑而知全豹”,使教学落到实处。
教学《气象学家竺可桢》一课时,要让学生深刻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品读“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两个重点词展开教学。在品读几十年如一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算一算38年有多少天,要完成近千万字的日记平均每天要写多少字,体会坚持不懈的不容易;在品读精心观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在喧闹嘈杂、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你会做些什么,而竺可桢爷爷又在做什么,在对比中感悟出要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实在是太不简单了。
看似简单的算一算,说一说,实质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有了这样两个关键性细节的精心预设作铺垫,学生就更能够走进人物的心灵,被竺可桢的精神所震撼,产生情感共鸣,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以生为本:增加关键性细节预设的成功指数。语文教学美学论告诉我们,备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目中无人的备课;第二个层次,眼中有学生;第三个层次,把备课上升到审美的层次,用美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关键性细节预设的过程中,除了深究文本,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语言水平等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想出几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的方法,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向成功,平凡变得伟大。
一位教师在教学《牧童与画师》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设计了教师即兴在黑板上画竹子的细节,让学生
通过直观形象的板画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随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细节:即在刚刚营造起与文本情境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中,老师请学生学学文中围观的群众“纷纷称赞”戴嵩的画那样,也来“纷纷称赞”一下自己画的竹子,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地运用课文语言中积累、内化语言。这个关键性细节的设计应该说是很有价值的。谁料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问了一句“老师画得怎么样。”说画得好的学生没几个,挑刺的倒是不少,完全在老师的意料之外。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手足无措,草草地收场,也就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了。如果该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多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哪些方面评价,并思考好应对的策略,也许就能处理好这一语言运用的关键性细节,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让课堂呈现出精彩。
3.以师为本:彰显关键性细节预设的个性神韵。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个性塑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老师。有的善长朗读,有的善长板书,有的善长画画,有的善长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关键性细节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特长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把课堂推向高潮。
大凡听过王菘舟老师课的无不被他的语言、才思所折服。听他的课就像在欣赏一篇美文、聆听一场精彩的演讲、阅读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王老师就是运用自己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关键性细节设计时充分彰显自身的个性,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情境,把文本的意蕴情蕴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了。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课末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感受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他发挥自己的话语特长,配乐深情地解说了一段
长城视频: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十分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段解说如大浪滔天,如飓风凌霄,显排山倒海之势。它带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震撼,是回响在心灵最深处的电闪雷鸣。长城是最为宏阔的文化图腾,崇高、崇敬,是学生发自心底的长城之歌。目标的达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关键性细节的即时性处理
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关键性细节会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闪现出来。课堂中,我们要善于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使课堂真正实现精神和生命的共同成长。
1.接轨现场:情景性的即时处理鲜活动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有力助手。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教室的天地开阔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融为一体,使课堂绽放出朵朵鲜活的花
儿。
教学情境的创设利用,要因地制宜,要真正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创设。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江山执教说明文《捶捶乐》时,就利用了即时的情景性处理。窦老师充分利用了当时听课会场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当一名捶捶乐的推销员,深入到会场中向听课老师推销产品,推销结束后汇报推销情况,教学效果相当好。在关键性细节处,窦老师利用真实情境,学生在推销的过程中,既熟记了有关产品的内容,又在推销中掌握了推销的技巧,可谓是一举多得。
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只要时时做个有心人,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随时关注课堂教学的现实场景,充分利用现实场景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必能为自己教学的关键性细节增光添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纳川入海:意外性的即时处理不拒异议。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往往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要善于倾听,敏锐发现,灵活把握细节,把细节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妥善地处理好细节,或将错就错,或顺水推舟,或刨根问底,或欲擒故纵,或化整为零,或移花接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在教学将近尾声时提问,“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与之类似的现象吗?”始料未及,学生在回答中发生了争执,两生各执一词。
生1:我经历过。有一次,我遇到了坏蛋,他们要欺负我,我就对他们说:“我爸爸是警察。”结果,这些坏蛋就不敢再欺负我了。(得
意地)我觉得我很狐假虎威。
生2:我觉得他说得不对。我查过字典,“狐假虎威”好像是说坏人的。
生1:不会吧!肯定是你搞错了。
生2:真的,词典上是这么说的。你不能说你自己狐假虎威。生1:我肯定是对的。“狐假虎威”是说狐狸很聪明,不信你问老师。老师,我说得对吧!(全班同学先是小声议论,继而将目光一起投向老师。)
师:钟同学说狐狸很聪明,狐狸聪明吗?请大家再读课文然后发表意见。(同学读书、思考后,各抒己见。)
师:是呀,狐狸是聪明。它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谋略,这正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我希望同学们在困难和危险面前,都能像这只狐狸一样机智勇敢、应对自如。大家都喜欢狐狸,可是孙同学却说,词典上解释“狐假虎威”是说坏人,真是这样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学生在短暂的沉默后,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师:是的,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它是对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借助别人的威风干好事或者和狐狸一样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好的策略,像钟同学就属于这一种;也有人借助别人的威风干坏事,这样的人和事是应该批评的。你觉得我们现在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时候,应该指哪一种现象呢?
生(异口同声):第二种。
寓意的理解是寓言教学的重点,从学生的针锋相对中,可以看出学
生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面对这一关键性细节,教师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机智地顺水推舟,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读书,在阅读理解、深入讨论、查工具书论证中寻找答案,澄清学生的认识,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教师只有不断锤炼内功,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就能在预料中或出现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预设中、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从而在最大空间里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小学语文专题研讨之五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改评”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常常造成的后果是:
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2、学生不会积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
可见,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作文教学的要求,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真正想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生命力,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才能做好作文。那么,怎样才能逐步实现这一作文教学目标呢?
一、腹有诗书文自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积累词汇,丰富学生的语言,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胸藏万汇凭吞吐。”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胸藏万汇”,必须把大量的词汇识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如果把它们藏在笔记本里,那就难以应用了。作文就是用文字说话,作者通过它可以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件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带着好感或憎恶向人们介绍一个典型人物,可以激情满怀地呈送给人们一处壮观的丽景,也可以精心地向人们雕凿出一件精美的物品。显然,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都是围绕语言文字活动的。二者比较,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作文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其中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生作文,一定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热爱读书、学会读书、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多多地吸收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也就越多,作起文来也就越发容易。鲁迅先生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要培养他们的阅读水平。
而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读书成长袋即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又有学生参加活动的录音,还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
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就像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这一切,对于写无疑是不可缺少的;读可以帮学生见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难以亲自耳闻目睹的东西,使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质;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更何况有的文章就是在传授写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诉读者写作的规律和途径。
但是,读要靠写来促。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对词语运用、篇章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像秦牧那样先有一篇文章的初步构思,再去阅读,广泛搜集有关材料,丰富文章的内容。这样,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让学生的作文焕发出光彩。
二、题有生趣心自动
学生们的写作潜力能否被开掘出来,与作文题目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拘泥于教材要求,教材中要求写什么就写什么,教材中以什么题就以什么为题,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划一。因而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而并非“心有所思,情有所思而后撰作”,如果指导不当,还会造成学生作文时的心理障碍。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教学常规,不唯教材。作文命题的措词上要尽可能形象具体。如:《一件苦笑不得的事》《我和小树一起长》、《新的高度跳过去了》、《小飞机上天了》比起《一件事》、《植树》、《跳高》、《航模表演》就显得具体、形象,适合儿童的口吻和情趣,对儿童作文的动机有较强的诱发力。命题的形式上,还可以把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素材,移植到童话、寓言或科幻故事中去。由于学生对此类素材已有感知,加之对童话、寓言和科幻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让他们去编写诸如《黑猫警长的新发现》、《狐狸送礼》、《小丸子有了新妈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重归于好》、《空气的声声哭诉》、《病菌,不许你来探访!》等。这些题目很容易让孩子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正如叶圣陶所言:“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三、情有感触言自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也学得有情有趣,才能使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如此看来,活动是生命发展的过程,也是生命的本质意义所在。生命活动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的,也是最珍爱的,更是乐于表达的。因此,作文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引导他们捕捉生命的真美感受,倾诉于作文之中。
如:让学生介绍怎样去自己家这么一篇作文,若只是按一般的教学,要求学生把地址,路线,交通工具等说清楚,学生往往很容易草草了事。下面这位老师的教学则使我们大受启发:
老师说: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一个愿望,开始它只在我心里一闪,像交响乐中极不引人注意的音符,仅发出微弱的音响;现在这音符发展了,强烈了,壮大了,终于成为激烈的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时时在我心里激荡。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说,您说呀!”大家叫起来。
“我非常非常想去你们家玩。”学生听了,个个流露了出“欢喜”的神情。“可我怎么寻找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老师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你们……”还没等老师说完,他们就热情地吵断了老师的话语。于是,老师便趁机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他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说:“同学们该不会乱写一气,故意让老师找不到你们的家吧?到时,我按你们指点的路线寻找,丢失了,以后你们就没有语文教师了。”一阵欢笑过后,大家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学生就是这样极其乐意地开始了介绍。在这种高昂的情绪中,他们也必定会想法设法让自己的语言详细、具体、明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开始了真切地表达。
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交际的情境”之中,表达是真实的,活动是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情感是真实的,学生的写作进入了“角色”,便会感到胸中充满情意,文思汩汩如泉,“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写出来的习作自然而又真实。
四、学有所用笔自勤
美国的一位名叫德优的女教师,面对班上混乱局面,微笑着布置给同学们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的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生活是沟通的,注重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
其实,作文不应该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我想,与各门学科结合起来,这是完全行得通的,也是有必要的。比如,学生在上了科学课后,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写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的有关情况,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记录科学现象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组织材料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讨。学生上了数学课,让学生好好体会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重难点的,练习是怎样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推理解决问题,把自己求知的过程和巩固新知的过程写下来,这不仅是次绝好的思维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课品质,深入领会到作文的作用,为学生写科学论文作好准备。同样,上音乐课,把听到的各种声音写下来,把自己听到的每个音符、每段旋律的感受写下来。美术课是关于线条和色彩的,是强化规范训练学生视觉的最好途径。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训练学生观察形体、色彩能力,并使这种能力自觉地迁移到写作中来。体育课需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教会学生练习各种运动方式,语文老师也可和体育老师一起,让体育老师讲清运动的具体动作后,让学生说一说,再做一做,加深印象,然后作一次小练笔,描写一下体育课所掌握的一次运动是如何进行的,按顺序地说清每一个动作及要领,进行中有何得失,有什么感受。
把写作任务交给全体教师,是习作教学的新理念。语文教师若能与大家一起合作,把各个学科整合在一起,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作文教学将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五、文有好评劲自足
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作文课主要有两个表现形式,一为“指导”,二为“讲评”。他崇尚讲评,“讲评”重于“指导”。他认为上讲评课,要研究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最为有力的起点。讲评课是研究学生作文后的一个最好表现形式。“讲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教师讲一讲,评一评。“号”过“脉”,得出诊断结果,再开处方,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讲评课,还要“练一练”。教师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点,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也有心理认同感。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真正的“评讲课”,是一次性的,是“班本化”的。研读这个班的这次作文,只能在“这个班”上“这次课”。这节课只能在这个“班”上,绝不能搬到第二个“班”,上第二次。讲评课,是典型的“班本化”教学。校本培训最能发展教师,而“班本化教学”最能发展学生。
总之,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
(作者介绍:郧西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室主任,省市小语会会员,十堰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中心研究组、郧西县小学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
(校对:张光印)
第四篇:如何让识字教学更有效
如何让识字教学更有效
张惠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两岸三地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研讨观摩会,各种语文风格的课都有,有庄重、扎实的“京派”课,有流畅、流动、变化多端的“海派”课,有亲切、幽默的“台湾”课,有厚实、严谨的“新加坡”课,其中许嫣娜执教的《纸马》用了猜读的方式,用形象的表达强化了孩子语言运用的效果,一幅幅画面用串读的方法,让孩子走进故事。新加坡老师彭丽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她提醒我们经典诵读不能只要求背,要学着去做,这也是我们诵读中的问题,只要求会背。黄亢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程,以汉字文化为主线的,把小朋友学的字穿起来,扩大识字效果。
课后我反思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往往需要凭着兴趣学习,而课文中生字的密度又较大,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没了学习的兴趣,那么这节识字课一般是失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记忆、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上课开始,我常常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如:猜谜揭题、故事导入、音乐渲染、活动引入等,将学生带进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维持兴趣也是很关键的。最常用的莫过于各种游戏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我做你
猜”、“送字回家”、“读文找字”、“孪生聚会”、“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
低段学生思想单纯,爱听好话,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的声音真好听。”“太妙了,这个办法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刮目相看。”有时哪怕只是投去赞许的目光或是竖起你的大拇指,学生都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学习的劲头就会更高。
要说教材上的识字是学生识字的主食,那么课外识字则是孩子的辅食。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学习渠道自主识字。如在生活中利用书报、影视、广告、公交站牌、商品标识、网络等自主识字。掌握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后,鼓励学生遇到生字请教字典老师。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在教室里设立“生活识字区”,提供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和时间。如果我们能用好这些课外资源,学生的识字容量会更大,识字兴趣会更浓,独立识字能力会更强,识字也就变得轻松了。
对于识字教学,我们时刻记住识字教学是我们汉文化的载体,在识字教学的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第五篇:传道,让教学更有效
传道:让教学更有效(基础教育课程丛书——今日如何做教师)
作
者: 曹志祥,付宜红 总主编;郑琰 本册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字
数: 326000 版
次: 1 页
数: 428 印刷时间: 2008-1-1 开
本: 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0087122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变革,广大教师在课改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惑和问题,他们不禁发出这样的呼喊——“今日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优秀的教师”?本套丛书从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角度入手,旨在帮助教师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愿每位读者都能在体验经典、阅读佳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最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力图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新课程到底该怎么上课以及怎样的课堂才更有实效等问题。编者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从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和关心的内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怎样找寻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何设计好教案、如何导入与引导、怎样的情境更有价值、怎样让预设生成都精彩、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等——人手,并配以系统的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讲解、案例和拓展阅读,是广大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的必备书籍。目录
开篇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课堂教学的本质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谈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章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第一节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余文森教授答“三维目标”四问
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案例一:如何确定“责任”主题的单元教学目标
案例二:设计目标要注意五结合 延伸:“动态目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节 怎样找寻和利用身边的资源
课堂上该利用哪些资源
案例一:重视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案例二:生活处处皆资源
案例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
延伸:课程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第三节 如何设计好教案
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
教案设计六要点
教案编写应趋向开放
案例一:谈中学政治课教案的编写
案例二:简单并精彩着
延伸:给教案一个精彩的“教后记” 第四节 板书有哪些讲究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板书中存在的细节 问题
案例一:高中生物教学常用板书技法
案例二: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要体现“九性”
案例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板书形式
延伸:对新教师板书设计的“四点建议” 第二章 实施有效优质的教学
第一节 如何导人与引导
导入要做到“快”、“奇”、“准”
案例一:“导入”设计的实践与认识
案例二:巧析标题灵活导入
案例三:怎样导入物理新课
延伸:“引导”?“牵引”?
第二节 怎样的情境更有价值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什么样
透析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案例一: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
案例二:初中科学创设情境教学的探讨
案例三:《体育与健康》课堂多元情境的创设
延伸: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怎样让预设生成都精彩
如何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点在哪里
案例一:改诗引起的**
案例二:我是怎样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的 延伸:课堂教学要随时准备“二度设计”
第四节 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走进真正的合作
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分组的三大误区
案例一:找准小组讨论的时机
案例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
延伸:拨开乌云见彩虹
第五节 怎样让学生会发问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案例一:因疑而导,让学生发问
案例二:在学生的“满堂问”中成长
延伸: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
第六节 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技巧有哪些
课堂提问的技巧
为“问题”会会诊
案例一:课堂提问的策略
……
第三章 安排好课后的内容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第一节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余文森教授答“三维目标”四问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问:“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余教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最后,“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