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综合(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对学生思维品质
浅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所谓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主要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它直接影响着人的素质的高低。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了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下面,就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谈我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情趣。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对面积、面积单位两个概念的复习作为铺垫,然后出示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启发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数出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由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进一步巩固了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求学校长方形大操场的面积,也采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的方法,可以吗?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学校操场那么大,也用面积单位来一块一块地进行测量,行吗?全班同学立即展开激烈的争论,得出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结论。要测量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呢?学生陷入了深思!这时,我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已萌发,我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引导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上。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重视过程,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有些概念,教材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主题,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方式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出公式。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突出三点:
㈠ 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
㈡ 操作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㈢ 推导结论(电脑演示、学生观察):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展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尊重差异,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联想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敏捷,遇到相关的问题,能“迎刃而解”。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尊重本班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已知长、宽,求长方形面积;填表格(已知长、宽求面积,已知面积和长<或宽>,求宽<或长>),这些分层练习题目数字较小,便于口算,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进行练习。尽量使每一位学生在本课教学中能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合作学习,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其核心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尽量设计一些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深化练习题:(单位:米)。
你能求出如图所示的草坪面积吗?在学生明白题意以后,我做了如下提示: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直接计算吗?(不能)我们能不能把它看成几个长方形来计算,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不断思考、争辩,全班同学很快找出下列几种方法(分别沿图中虚线处把图形分成几个长方形)。
同时,我还及时鼓励发现这些方法的学生把想法讲给大家听,根据学生的讲解用电脑进行了直观演示,加深了大家的印象。这样,通过合作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一道看似抽象的数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灵活运用。这样,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开阔思路,又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五、分析比较.优化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还要从中优化出最合理的解法,使其方法具有独特性。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找出四种解法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第一种方法既合理又简便,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会得到发展。
实际上,思维品质主要的四个方面是交融在一起的。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一个教学片断只能侧重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一方面,而不应该把它绝对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各项训练之中,树立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的思想,这样才会使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当然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是小学生接触数学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计算的学习可以抽象,可以形象,而且必然是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即从数手指到心算,这就是计算能力的进步,同时也是计算思维的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从简单计算开始,延伸到生活实例等。本文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几点培养方法,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培养;思维品质;模式
要想确切地指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思维品质种类,以及和数学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总结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等等。具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等来进行个性化的课堂组织,而从教学规律上来讲,也能归纳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这无论对于数学学习的效率,还是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或是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寻找问题特点,相似“相聚”,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讲,耐心和细心的思维品质非常重要,甚至是观察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基础。培养耐心和细心,将特点相似的问题总结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解决,一边发现其中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的不同点,才能据此来正确解决。从计算学习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百以内的加减法做成一个阶梯状的问题解决逻辑,解决第一个问题,才能攻克第二个。并且如果第四个问题回答错误,那就需要从第一个问题再重新开始计算。这样学生如同做游戏一般,而且每一步必须要谨慎小心。若是将这种计算方式组织成游戏的形式,让小组成员来完成接力,更利于学生耐住性子,去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如?B续的计算题,第一堆答题卡为3+4=?等两个数字相加;第二堆答题卡为4+3+2=?三个数字相加;第四堆为4+5+2+6=?等等,数字一直增加,看哪位学生能够做快完成所有题目,做错必须再重新抽答题卡。这样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完成每道题目,想要顺利通关。耐心和细心完全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出来的,也许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天分比较高,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在耐心和细心方面可能不如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所以这作为基础薄弱学生的优势,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并且在计算学习中,逐渐展现出优势,然后用此优势来弥补弱势,最终也能拔高数学成绩。
同时,寻找问题的共同点,设计相同或相似题目多遍训练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是教师主动将一些相似的计算题目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多遍练习,从教师帮助一起计算,到后来的自己独立计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计算题目来重新设计,并给出答案。在这一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对之前题目的一种总结,再反思,最后是以成果的形式呈现。寻找问题特点,发现计算题目解决的本质,将原本需要刻意记忆的知识变成一种自然,很顺畅地运用到日常计算问题的解决中。
二、分析问题本质,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因为许多计算题并不是以“加减乘除”的形式直接表示的,而是“藏匿”在许多文字之中,需要做题者将这些文字也数字化,最终用数字表示含义,并用数字解决。如:小明拿了35元钱去超市买东西,必须买的有10元的酱油、12元的面条、以及8元的苹果,请问小明还能留下多少零花钱。将数字提炼出来,并明确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35-10-12-8=?提炼出这样的计算式之后,题目就几乎能够做正确了。再增加难度,如两瓶酱油,每瓶5元,这样的混合计算,更能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例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从例题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的剖析,将数字的含义用计算来表示,最后发现问题。因为例题是教学的精髓,聚集了编者的智慧,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一带而过,必须要给他们这个思维训练的好机会。另外,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切忌固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因为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容易犯“代入”的错误,遇到问题时,第一感觉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回想自己是不是遇到过。这样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也限制了思维速度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每次分析问题,都要邀请不同的学生进行,让他们说明“前因后果”,真正对思维进行锻炼。
三、大家来找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虽然和细心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是不能完全互相代替。这里的观察力尤指观察生活的能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思维品质。因为数学不是书中的科学,而是一门应用学科,特别是计算,在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利用数学计算这一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识,也能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举两个相似的生活实例,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其中的不同点。“小明有两个朋友,小红比小明的两倍还要多两个,小李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加两个的两倍,请问小红和小李的苹果一样多吗?”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正是因为比较拗口,才更容易比较出区别。学生可能最初会认为是一样的,但是列出计算式之后,就会发现不同,这就是观察力,要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关键期。通过对学生思维的重新梳理,和不断纠正与完善,定能训练地更高效和高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范炳荣.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2]吴徐娥.学生思维品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3]涂传银.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亚太教育,2016(35).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案例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案例研究
——以牛津英语1AM3U3 In the restaurant为例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戴郁莲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阐述到“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学习的评价系统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光潜、林崇德认为: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是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好途径, 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 通过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潜能, 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英语课堂效能。【案例描述】
本文将结合小学牛津英语1AM3U3 In the restaurant的教学片段,来阐述如何通过各教学环节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英语课堂效能。一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教师如果能作出恰当的引导,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以此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效能。
教学片段一:教授完核心词汇“cake”,出示蛋糕图片,进行快速问答。T:How is the cake? S1: The cake is nice.T:How is the cake? S2: The cake is sweet.T:How is the cake? S3: The cake is yummy.T:How is the cake? S4: The cake is red.T:Yes.The cake is nice, sweet and yummy.So I can say a chant “Cake, cake.Nice, nice.Cake, cake.Sweet, sweet.Cake, cake.Yummy, yummy.” Let’s chant together!
片段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以较快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积极应答,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对蛋糕从视觉、味觉以及颜色上对蛋糕进行描述,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学片断二:教授完核心词汇“pie”,出示苹果派的图片,进行组词游戏。T:Look, I can make an apple pie.What kind of pie can you make? You can say like this: Pie, pie, apple pie.S1: Pie, pie, orange pie.S2: Pie, pie, banana pie.S3: Pie, pie, peach pie.S4: Pie, pie, pear pie.S5: Pie, pie, cherry pie.S6: Pie, pie, lemon pie.S7: Pie, pie, pineapple pie.片段分析: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回忆,正确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宽广,学生也因为自己能够将之前所学的水果单词结合到新学的词汇中,显得尤为兴奋,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活跃了英语课堂的氛围。
片段教学三:由句型“Give me a ____, please.”转换到新授句型“May I have a ____, please?”
多媒体课件上,依次播放顺序如下:,T:(picture 1)If you need a pie, what can you say? S1:Give me a pie, please.T:(picture 2)Yes, you can say ‘Give me a pie, please’.Now let’s listen what Winnie says.Winnie: May I have a pie, please?(picture 3)T: What does Winnie say? S1: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S2: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T: Great!Now let’s be Winnie together.Ss: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T: Now let’s sing a simple song May I have.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follow it.(picture 4)片段分析:在新授句型“May I have a _____, please?”前,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已学的句型“Give me a _____, please.”这是为后者做铺垫,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在英语课堂上有话可说,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更能接受。随后简单的英文歌曲May I have更好地巩固了新授句型的掌握,在后续的句型训练中,学生明显能较流畅地表达运用这个句型,达到了这一课时中对这个句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断四:复习巩固后,教师下发作业单,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T: Look, this is a nice pizza.Let’s make a pizza song by ourselves.今天回家后我们一起来模仿Apple tree的格式,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披萨之歌吧。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pizza, I love you.Pizza ______, I love to eat.片段分析: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笔者下发作业单,布置了“创编儿歌”的环节,让小朋友仿照上一单元的歌曲Apple tree的曲调来为pizza这个新授核心词汇创编儿歌,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加上之前的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可以描述披萨的形容词,比如nice, sweet, yummy, round, big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发挥,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儿歌。这不仅能够帮助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在第二课进行成果展示时,氛围活跃异常。此次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的效能。【案例分析】
一、快速问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在英语课堂中,快速问答能够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活动的速度。在快速问答过程中,学生好胜心强,反应迅速,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基础英语教育专家龚亚夫教授认为“语言学习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并形成习惯,习惯进而渐变为品格。当语言的输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品格与思维认知能力时,语言的输出则体现出学生的品格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运用抢答、快速问答、连锁问答的手段,让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而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学生灵活地进行思维迁移、运用规律的能力。案例中老师说出“Pie, pie, apple pie.”后,学生能立马举一反三,明白“Pie, pie, ______ pie.”的回答规律,将上个单元的水果词汇迁移到这个句子中,摆脱了教材中对“pie”的单一阐释,呈现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水果派。当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子的特点后,会去回忆搜索之前学过的水果相关单词,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发言踊跃,敢于说,乐于说,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话可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及学习热情,课堂效率也在逐步优化。
三、推陈出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新旧知识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既能巩固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推陈出新的手段,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案例中,教师通过教师通过旧知识点“Give me a _____, please.”引出新知识点“May I have a _____, please?”,让学生进行比较,之后又通过一首儿歌进行巩固,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思维混乱,反而会加深对新句型的记忆,这对于学生转换思维,巩固教学难点也有一定帮助。因此,教师使用推陈出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能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性的想法进行鼓励与支持,就能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正如案例中创编儿歌的作业,每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并体验创作与成功的喜悦,不仅巩固新知,复习旧知,对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思维的创造性训练贵在创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对旧知识进行重组,敢于标新立异,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正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 通过对学生进行快速问答,让学生灵活综合性地运用语言,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等,发散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黎亭亭.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4.05.[2]王丹凤.小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3(37).[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4]余树花.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43).
第四篇:小学数学论文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_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通用版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有的学生习惯于“浅尝辄止”,有的学生习惯于“囫囵吞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隐性和独立的过程,不易把握和控制。所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是一个迫切而实际的问题。
一、对话——“挑起”学生的思维 【案例】对哪个词比较陌生?
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故而教师在教学新知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已经有什么”,而缺少对“学生面对新知时可能有的思维”的思考。
教学《认识公顷》一课。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不多。“公顷”离学生有多远?面对“公顷”,学生的接纳程度如何?特级教师王学其的课首精心设计,通过对话来把脉、推进。
师(出示“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仔细研读,对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陌生?
生 公顷。
师 知道“公顷”是什么单位吗? 生 面积单位。师 从哪里知道的? 生 “占地”这个词。
师 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 生 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课首,师生之间围绕“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进行简短的对话,尽管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公顷”这一数学名词,但对“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这句话还是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于是,初见“公顷”,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句意即时萌生对新知的猜度性理解。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知学习而言,这种猜度性理解无疑成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教师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提问“对哪个词比较陌生”挑起了学生的思维。而“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一下子将朦胧的新知与清晰的旧知实现联系。这样,教师通过对话,积极回应学生的认知经验,挑起学生的思维,使理解在话题中深入。
二、情境——滋养学生的思维
【案例】算式(2+5)×4和2×4+5×4能过山洞吗?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之中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始终坚持的应是数学的理性之美。而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恰恰是体现理性美的有效途径。
乘法分配律往往是学生掌握最不扎实的一条运算律。或许上新课的时候,学生模仿得比较好,但一旦变式或综合应用,错误率常常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学生不是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意义的内涵,而是缺乏主动从意义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算式的习惯和意识。于是尝试在意义这一方面加重笔墨,将侧重点首先落在内在算理的阐释。
课首安排“钻山洞”游戏。5个同学一组,2个同学做“山洞”,3个同学钻,如果被卡住,通过抓阄来决定能否通过,如果抓到的是加法算式,就通过,如果不是加法算式,就不能过。开始提供的是4个阄:2+2,8+8+8+8+8,3×4,5×9,后来安排2个阄:2×5+4×5和(2+4)×5,启发学生想办法将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
以“过山洞”的游戏引领学生从算式意义的角度来改变算式,“样子变化,意义不变”,充分尊重学生的“已知”,即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展现新知形成的思维轨迹,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三、任务——“逼迫”学生的思维 【案例】只有两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设计的活动,学生的反馈不一定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设计意图,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可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还要密切关注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思维进程是否与教学预设同步。学生是否真正进入思维状态,有时需要教师的“逼迫”。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例题提供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在选一选、摆一摆的同时记录小棒的长度及能否围成三角形。例题教学时,有教师直接提供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操作记录。学生操作时对为什么操作的认识是直接指向最终结果“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从操作的随意性、求得结果的急切性可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维含量之少,层次之浅。于是,我们尝试改进。
师 老师这里有两根小棒(一长一短),你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吗? 生 两根小棒怎么围? 师 是啊,怎么办呢?
生 只能把其中的一根剪成两段。
师 好主意,不过,剪之前先想好剪哪一根再动手。
于是,学生开始慎重选择。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得不思考“剪成两段后能不能和另外一根搭成三角形?学生在剪之前的预设、假想过程中,凭借空间想象,朦胧地意识到,剪下来的两根小棒,搭在一起要拱起来,也就是说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才能够搭成一个三角形。
直接提供4根小棒,让学生围三角形,更多的学生是在盲目地游戏性地拼摆,这样的课堂生成看似顺利,学生学习状态看似踊跃,学习效果也看似不错,但总感觉这样的活动思维含量不高,学习中总处于被动地位。改进后的教学,看似把课堂复杂化了,但学生操作活动的同时伴随着内隐的知识转化与生成的心理活动。只有2根小棒把学生逼上思维“绝境”,学生不得不积极思变。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着柳暗花明的惊喜。将新知融于任务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新知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成长的过程。
对话引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挖掘。同时,教师以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思考,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应该说,对学生整体的思维态势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的关注,对思维进程的调控始终是教学的关键。
第五篇:浅谈小学几何形体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例谈小学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江都市张纲小学
洪建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在识图认形时重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运用电教手段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长方体的示意图,然后启发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疑问:“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师不急于给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体和长方形,分析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再进行热烈的讨论。讨论中,有位同学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在纸板上画一个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它只有长和宽,没有高。当我把这个长方形剪下来时它就有了高,尽管它的高不容易看出,但它却是一个长方体。”然后全班再进行了交流,理解了长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从而建立科学正确的表象,发展了空间观念,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培养。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数学知识中的有些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经验不一致的地方,如学生往往会误认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总是在上面,“底角”总是在下面,垂线与铅垂线的区别,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水平线与铅垂线才叫互相垂直等。有经验的教师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不但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善于帮助学生注意数学概念与生活实践经验中不一致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有益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二、在操作实践中注重思维灵活性的养成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教学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还可以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还可以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助于思维灵活性的养成。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知识的感受、领悟和欣赏,有助于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
三、在图形求积时注重思维敏捷性的强化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长8厘米和5厘米,一条边上的高是6厘米,求这个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但此题需要学生先迅速正确地判断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底和高,排除多余条件才能正确的求出面积,而不是随便的用条件来直
接求。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思维的敏捷性培养,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再例如:学生通过实践,得知了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后,安排这样的练习:(1)将一个圆柱形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积是12立方厘米,原来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2)把圆柱形容器中的满杯水,倒入圆锥形容器中3次正好倒完吗?这样的练习既强化了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本质关系,尤其第2题强化了“等底等高”,又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有益于学生以后圆锥体积的正确计算。
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例如:已知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50。25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很多学生都会这样推算:先根据半径求底面积,再根据侧面积和底面周长求高,最后根据体积公式来计算。大家都感觉比较复杂,教师让学生讨论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呢?教师可以提供圆柱体体积的教具点拨学生。很快有学生会想到把圆柱体体积教具解剖后换个放法:底面积就是原来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原来圆柱的底面半径,根据转化的思想: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算。所以此题就可以用50。24÷2×4来计算就很有独创性。学生学有所得,饶有兴趣,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同样在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多尝试几种不同的解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并讨论,从而找到最简捷最合适的解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节数学课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