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0:4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第一篇: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阅读教学的本质与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的认识日益清晰,一种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为内涵的主体性阅读教学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本文以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为主题,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生;主体性阅读;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理念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创新意识有所体现。[1]语文教师摈弃了陈旧的、僵硬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生动的、开放的教学方式。那么,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应该是心灵和情感的撞击,智慧和才情的展示,是个性魅力的彰显,生命活力的飞扬。他们为老舍笔下的草原风光所沉迷,为贝多芬的月光曲所陶醉;他们同情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憎恨杀害革命志士李大钊的反动派;他们赞美戈壁滩挺拔的白杨,喜爱宁静又活泼的鸟的天堂;他们回味朱自清对于匆匆岁月的感慨,吟咏毛泽东赋予梅花的品格。那么,取得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又是什么呢?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处理两个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指导和学生阅读实践之间的关系,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阅读教学改革一直试图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为两端的横向座标上,寻求最佳的结合点,这就是成功阅读教学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迈进,一种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为内涵的主体性阅读教学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2]这就是主体性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主体性阅读教学乃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准备实施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主体性阅读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阅读教学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呢?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4]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但在当前直观立体的影象画面的冲击下,学生对平面的文字阅读失去了兴趣,或说兴趣索然。让学生多读书、爱读书进而会读书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学生阅读的动机具有内部性,就是要求主体性阅读的动机必须是由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学生的阅读是自觉自愿的。[5]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人喜欢“读图”,而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性的。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如即兴表演,画简笔画,使用多媒体等。因为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种情境的。反过来,一旦学生看到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自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抒情性很强。在教学中挖掘其固有的愉快因素,发挥其本身独具的魅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理互换,产生想象和联想,使之如身临其境,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草原》第一段时,先播放德德玛用浑厚的女中音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渲染课堂气氛;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他们想象着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天空瓦蓝瓦蓝,空气十分宜人,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展现在眼前。我让同学们谈此时的感受,有学生感慨地说:“啊!草原,你真是太美了!”有学生深情地说:“啊!我眼前碧绿的千里草原,仿佛与天相接,浑然一体,翠绿的颜色如同流入了天际。你真让人新奇,使人惊讶!”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真愿变成草原上的马、牛、羊,永远陪伴着你啊!美丽可爱的草原!”课堂上的气氛空前活跃,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设置问题,诱发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6]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诱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前,我简单地介绍三国时候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引起同学们的浓浓的兴趣。然后,帮助同学们点出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的结症所在,即周瑜嫉妒心太强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至此,我巧妙设疑:“周瑜身为吴国三军统帅,战功显赫,为什么会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呢?”学生的探究心理被激起了,他们查资料,读原著,忙的不亦乐乎。在交流时,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周瑜十六岁就当了吴国的都督,威震江南,而当时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怕他的名气超过自己,所以嫉妒他,甚至要害他;有的说,因为周瑜比诸葛亮大了六岁,而诸葛亮却比他聪明老练,周瑜很不服气,所以才嫉妒他啊;还有的说,周瑜年少多才,英姿勃发,赤壁之战使他名声大振,而当时的诸葛亮还只是无立足之地的刘备手下的无名小卒,根本无法跟周瑜相比,周瑜才不会嫉妒诸葛亮呢!那只不过是小说作者偏爱诸葛亮„„学生说的有板有眼,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不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促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来满足自己被激发了的求知欲。这个环节过后,我让学生独立地学习《草船借箭》,学生不但能深入的理解课文,还能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

(三)、抓住重点,引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重点或者文眼,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充当管理者、咨询者等角色,[7]使学生肯学、乐学,效果良好。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我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位极人臣的总理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高见”。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分析周总理的工作是怎样的劳苦,生活是怎样的简朴。到此,周总理是生活作风,工作作风,一下子感染了学生们!最后,我出示了周总理一天日常的作息时间表,学生看完,连连感叹,敬爱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大家都为有这样的总理感到自豪!这一节课,就是从抓重点句入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又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一改往日逐段逐句的分析方法,而是紧紧抓住“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文眼”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反问句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作者和珍珠鸟之间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找出文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句段,并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最后,让学生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一说: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琐碎的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自我感悟,耐心品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由此可见,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主体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主体性阅读是一种自我调节的阅读学习:在阅读前,学生应明白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能根据情况分解成各个子问题;在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在交流中,学生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看它们是否符合阅读材料的本意。一般地说,学生对阅读的自我把握和调控,需要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必要时也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同时,也不排斥教师对阅读过程的引导和调节。教师除了要设计总的阅读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应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评价。[8]特别是小学阶段,正是习惯形成的阶段,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目的阅读的习惯

浩瀚的图书,穷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也读不完。阅读没有目的,就会在书海中晕头转向。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就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必要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越持久。为此得培养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读这本,而不在其他时候?这样自问,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它总能帮助我们明确读书的目的。”所以,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9]所以要教育小学生,带着目的找书,带着目的读书。在打开读物之前,都要首先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读它?我为什么现在要读它?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读思结合的习惯

有的小学生,读书时就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是不对的,因为阅读必须做到口到、心到。读思结合是由阅读的本质所决定的。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没有思维也就等于取消了阅读。只有将读思结合这条根本原则真正变成了读者的自动化行为时,也就是形成了习惯,才算真正 把握了阅读的真谛。[10]阅读学家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作“毫不松懈的斗争”,是很有道理的。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平时就要教育学生:阅读之时不要走马观花,而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不要草草收兵,而要掩卷而思,看看究竟有何心得体会。这样坚持下去,读思结合习惯定能养成。

(三)合作交流的习惯

新课标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取长补短,分享学习的成果,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应该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却也可以在师生间展开。“听君一席话,胜读三年书”。当读者囿于一孔之见,钻入牛角尖时,如果有师长或学友的开导,使其茅塞顿开,这种境界确实胜过在昏昏迷途中的三年苦读。即使你的阅读是有成绩的,但“术业有专攻”,各有所长,师友之间互相交流,各献其长,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一书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的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合作是可以通过习惯养成的。越善于合作的人,越喜欢寻找机会与人合作。[11]一旦这种合作交流的阅读习惯养成,你就随时可以找到可质疑问难的老师和共同切磋的学友了。

(四)使用工具的习惯

首先,教育学生认识工具书与教辅材料的区别,工具书不是教辅材料。教师要教育学生使用工具书,而少用教辅材料。其次,要认识工具书的作用,工具书是读者不说话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现在,除了种类繁多的工具书之外,还有网络可提供查询。最后,要教会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然后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众人皆知的古训。但在阅读中却常常有很多学生做不到,并从而成为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因素。所以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前,一定要把常备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中,遇有疑难,就要翻查。总之要切实养成勤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而只有养成了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它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意思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12]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13]

(一)浏览法。学生如何在相关的图书中找到所要的信息?浏览法可以帮助学生做到。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还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览有关的图书,或上网浏览,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录下来。这样,不但丰富了语言积累,而且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小学课文,有的节选自古典名著,如《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狱中联欢》选自《红岩》,可以让学生浏览名著,了解故事的梗概,扩大知识面,更好地理解课文。有些课文很长,如《小抄写员》《牛郎织女》,可以用浏览法进行学习,再组织讨论,理解课文。总之,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可以利用浏览的方法,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篇幅大的文章,次要的文章,也可以用浏览的方法,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精读法。精读法与浏览法是相对的,它要求对课文或重点片断或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小学里的很多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含蕴深刻,需要精读深思,细细品味。通过对文章或片断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熟读精思,就能培养学生品析文本、探究文本的能力,使作者的心、编者的心和读者的心“三心”合一。如教学《穷人》时,有两个片断要让学生细读和品味:其一是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的心理活动,体会桑娜为了帮助别人、宁肯自己挨揍的的善良品质;其二是文章后面对渔夫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渔夫与妻子桑娜一样善良。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语言的优美,文思的巧妙,感情的细腻,由此感受作者的彷徨、无奈又惋惜的心理。这种诗一样的情怀,用讲解和分析是感受不到的,通过朗读却可以感受得到。同时《匆匆》文句优美,句式整齐,富有韵味,可以让学生默写、仿写,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由此,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运用。

(三)悟读法。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如《穷人》一文,这篇课文通篇除了题目外,再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而通篇却无情地揭露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14]因此,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就是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阅读的真正内涵。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主体性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形成主体性阅读的途径。实践证明,主体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文注释: [1]陈先云 《体现素质教育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2]陈先云 《体现素质教育

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6]孔子

《论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7]牛震乾

《角色及教师角色》

中国人事出版,2002年

[8]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9]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吕世虎

《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11]肖鸿民

《讨论式教学的优点》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12]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吴立岗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革阅读教学模式》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目:

教育部制订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崔峦、陈先云主编 《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国环境科学民出版社,2000年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编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中国人事出版,2002年 吕世虎、肖鸿民编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第二篇:浅谈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浅谈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 要:面向21世纪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个人的全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人,发展人的主体能力已成为顺应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小班化教育就是在缩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全面而又有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通过对管理观念、办学宗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本位通过剖析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有利条件,以期对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小班化教育;学生主体性;培养;

主体性一词源于哲学,随着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主体性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凸显,特别是对处在个性形成、发展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主流的观点认为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积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以确保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特性。【1】小班化教育是在缩小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培养,通过对管理观念、办学宗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进行些列改革的新兴教育形式。【2】实施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贯彻实施主体教育理论,是培养学生主体性最有利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一、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内在机理

(一)班级规模的缩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依然是实行大班教学,然而大班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学发展中日益凸现出难以避免的缺点,实行小班化教育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小班化教育是真正实现素质化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选择。小班化教育相较于大班教学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缩小班级规模。首先班级规模的缩小有利于教师的常规教学,由于班级人数减少,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以及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教师由原来的只关注优秀学生,转向了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个层面,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其次,班级规模的缩小大大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为学生拥有不同的课堂类型和丰富的课余生活提供可能,由于课堂时间的有效运用,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将拥有更多地时间和机会参与到不同的课堂和课后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全面健康和谐发展。【3】

(二)管理观念的更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小班化教育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宗旨和行动指南。它通过缩小班级规模,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学校要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重庆市某小班实验中学在学校常规管理的环节中引入了行政班值周制度,其具体职责要求为:以班主任、班干为核心,带领值周学生(值周班全班同学),参与一周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班主任提前组织值周学生学习有关检查内容与要求,对各值周岗位合理安排,明确分工职责,按时间到岗,认真检查;值周班级负责本周内学校大型活动的服务工作等。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实行分工负责制,将学生交叉分入学生会、文体部、卫生部、纪检部等各个部门组织中,由于小班人数大多在20人左右,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或多个岗位任职,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在课余生活方面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自愿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小班人数的减少,教师不必再为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满堂灌的被动式教学,转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也可取消以讲桌为中心,可将学生课桌椅摆放成“口”字形、“小火车”等各种形式,以方便教师走进学生群体中,形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以学生学会学习,独立自主、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最常用的分组教学法为例,首先教师在分组前应尽量均衡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同学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做到每组大致实力相当。其次在讨论过程中,要明确每一个同学所担负的任务,注意观察是否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来,避免出现一些同学过于活跃担任所有或绝大部分任务,而有的学生却保持旁观者的角色。在完成小组讨论后,还应和学生进行交流总结经验,查看每一个学生是否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并让学生在每次讨论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锻炼提升各种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革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良好的评价不仅应该反映学习的结果,还应该体现形成这些结果的认知过程、反映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水平增长的轨迹,以及教学活动与这些增长之间的关系。”【4】在大班教学中,由于教授的学生比较多,不得不采取“考试”这一单一的测验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过分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5】小班化教育为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例如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来弥补分数评价中的不足之处。“成长记录袋” 内容相对丰富完整,不仅能清晰明了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还包含了教师的详细说明和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参评期学生各项获奖情况等等。通过成长记录袋,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体验到收获的喜悦,有利于提升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成长记录袋有助于教师明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以制定调整适合于学生特点与水平的教学目标;成长记录袋十分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性,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这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从历史层面上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和家长过分注重分数,孩子学得好不好都以获取分数的多少为标准,因此学生和家长对小班化教育和主体能力的培养的参与度和认同度较低;从教育理论层面上看,我国小班化教育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偏少,引进、介绍的面窄,缺乏全方位、深层次的案例思考,更缺少有针对性的、深入的、具体的理论分析;从学校管理观念层面上看,由于起步较晚,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学校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内容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没能形成统一高效的学校管理体系。

(二)办学宗旨失真

小班化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小班化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学生主体性培养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然而我国目前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学校多数是民办机制,依靠招收择校生、收取赞助费来筹集办学经费,学生多来源于上层社会家庭,许多学校以收钱、培养精英、提供优质学生生活条件为主,偏离了小班化教育的办学宗旨,没有注重学生主体

性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的小班化教育多数是在大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还有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基础上的单一分组模式,在评价方面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各种奖项的浅层次罗列展示,易于忽略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参与动机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开发与探索。

三、小班化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建议

(一)革新教育理念

加强宣传培训,革新教育观念。家长和学生应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明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个人兴趣,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关注新主题和新领域,深化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观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管理方式,研究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遴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提供多样性的教育管理服务。

(二)回归学生本位

加强国家资金政策引导,回归学生本位。小班化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小班化教育必须是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叠加,小班化教育实现的条件必须是优越的和充分的,需要增加新教师,培训现有教师,扩充校舍和教学设备等,这无疑都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6】有了充分经费支撑的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才能实现自立自主,才能面向更加广泛的学生群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拓展教学模式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落实到小班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锋.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2]施迎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7(10).[3]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1).[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0.[5]李庆蕾.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分析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12(01).[6]闫守轩,朱宁波.小班化教育实践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第三篇: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时代发展发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我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到“四要”“四忌”。

一、要善于设疑,忌直接灌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比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你就是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有六根火柴,请你用讲解员的口吻和身份,根据课文的内容,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位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这问题提得有点怪,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代久远,作者忘了战士姓名。”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需要什么人物的真实姓名。”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假如我说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战士是无名的呢?”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很快站起来回答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当然教学内容问题化,要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巧妙、难易适当,有启发性、有实效性,而且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二、要形式多样,忌刻板单调。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体验,他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要大家推荐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学来演一个话剧,题目也是《我的家庭》,对剧中人物和性格也做了简单规定:好吃懒做、嗜烟如命的爸爸,勤快能干、说话唠叨的妈妈,还有一个任性顽皮的女儿。三位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激发了大家的写作热情,达到了预期目的。三位教师都注意了精心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学生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面向全体,忌冷热不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上课,翻来覆去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执教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语文课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有时候上课前就圈定了要提问的学生的名单)参与讨论问题,起来发言的学生仅仅几个人,很多情况下还是重复发言,其他学生呢?也许有的在思考,也许有的一头雾水,也许有的开了小差,也许有的什么也没想——天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从更多学生的眼光来看,“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不给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呢?有的老师惟恐他们不会“配合”,万一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耽误了时间,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损一堂课的整体“质量”;还有些老师则是嫌麻烦,认为那些“差生”即使让他们参与了课堂活动,也答不对、做不好,对于他们自身的提高也没什么作用。其实,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不正确的,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尊重人格、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四、要积极评价,忌求全责备。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他从小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送给他的评价是“聪明面孔笨肚肠”。自卑的阴影一度笼罩着他,使他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但五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钱梦龙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每次学新课前,把课文里的生字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一个长期被同学看不起的“老留级生”,居然还能承担如此光荣的任务,自然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由于爱语文老师,也爱上了语文课,从此开始了人生的转折。看来,教师的期待和欣赏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可是,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对学生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因此学生的活动很难让他满意,特别是有的老师执教公开课,总是希望学生的活动能按照自己设计的进行,一旦学生回答出了偏差,就不知道如何应付了,甚至对配合不好的学生“恨”得咬牙切齿,语文课上学生动辄获咎,总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哪里还有什么参与的兴趣和创造的热情!

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成熟,也不要轻易否定、批评,我们应该 把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看作是接近真理的脚步,而不能用冷冰冰的所谓的标准答案加以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不伤害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自尊心是我们课堂评价的“底线”。

当然,对学生的欣赏和激励要有诚恳的态度、要实事求是、要因人而宜,不能是老生常谈式的赞语和“礼物奉送式”的奖励,更不能搞成对学生的无原则的迁就甚至是曲意的迎合。

总之,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做好具体工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把学生能否“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凸显的论文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影响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打破以往课堂中教师的单一灌输,要有意识地给语文课堂增添生机,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进行论述,以期能够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先学后教法的应用

先学后教模式的最大亮点就是在课的开端就让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对先学后教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先学: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等。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二来能够让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教师明确自己的讲解点,进而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培养。当堂练环节:

1.除夕真热闹,主要做哪些活动?

2.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的截然不同,表现在哪些地方?……组织学生完成上述的练习题,并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以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后教:在结束上述的两个环节之后,我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对“灯”的描写居多?等等。通过上述的过程可以看出,先学后教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小学语文直观教学法的应用

直观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愿意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感受语文文本中所包含的价值,进而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城》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长城”的相关图像,目的就是让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地走进语文课堂,而且,对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精彩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第五篇: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模版)

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管理好班级乃至学校的前提。作为学校应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当家作主”,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我评价等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和学校自主管理中,让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是班级——学校自主管理的最终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呢?现就我校实际做一下介绍:

一、日常事务全面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1.学生参与班级和级部日常事务管理。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最基础内容。学生是班级的组成成员,对班级事务最有发言权。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班级就会出现良性运转,从而使学校工作也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既可以减轻老师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2、学生会“六部”全面推开学生自主管理:

(1)纪律部以 李璐部长为龙头带领X多位纪律部干事,抓常规,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礼仪教育,仪表仪容,课间纪律等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2)卫生部在郭春的带领下,卫生部X多位干部每天督促各班级的卫生清洁,评价校园卫生,使校园朝着净化、美化方向迈进。在文班级评比中收到良好效果。

(3)宣传部在高丹的带领下每天中午定时广播,每月督促班级出好

墙报,在宣传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文体部在杜迦楠的带领下,学生大胆工作主持课间操,评比各班做操的质量与出操纪律,使许中的课间操质量不断提升,课间操初步成为九中校风的缩影。本学期开展迎艺体节文娱演出,从场地的布置到节目的编排发挥了学生自主能力。

(5)生活部管好学生的生活纪律与卫生。从宿舍到食堂纪律、卫生良好,宿管、食管工作投入人力少但效果显著,这与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6)学习部每天巡视各班早读情况,评价自主学习优秀集体。

二、在活动中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各班班会课、团队课;及各年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实施自主管理。如本学期开展金话筒朗诵;语文科组、英语等科组开展的知识竞赛从主持、会场布置、竞赛纪律,充分发挥学生管理作用,使得活动顺利进行效果显著。可见我校教师从各个方面提供机会给学生锻炼,促使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过程实施自主管理

1、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各班建立学习小组,实施小组长管理组员的评价体系

2、在班级学习管理中学生会学习部试用自主学习评价系统从早读、自习课、午自习等方面引导各班学生自主学习。

四、本学期自主管理的成效:

1、大部分班级能达到没有老师在,班干部能独当一面主持班级各项

活动、维持班级纪律(如本学期由于科任教师、班主任外出学习,安排班干部负责管理班级而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令人满意)

2、班级学生干部能管好本班空档时段。(如早读课前、午休、午自习、晚修、自习课等管理时段)

3、各个部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出色完成各部工作任务。

4、实行“班级自留地”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构建学生管理学生,学生评价学生管理体系。

下载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教育改革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

    浅析教育改革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 摘 要: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制约学生主体性生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应该从教育系统、教师、......

    主体性教学小组心得体会(样本)

    “探讨式主体性教学”效果好 2010级地理科学1班 龙翠晓 小组 指导老师:欧日成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对我们理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

    实施主体性教学心得

    实施主体性教学心得 教学一年多来,我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教育是发展的,每一次发展都使教育更趋近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使教育的效果更......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互联网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初中作文主体性教学初探 无锡市东林中学 陈庆丽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

    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

    学科教学研究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学生对历史教学毫无兴趣,那么,要想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无疑是一种空想。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如......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商培养 巧家县第三中学 董刚焕 内容摘要: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5篇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